四道湾子镇(内蒙古赤峰市敖汉旗下辖镇)

由网友(后悔当初)分享简介:4谈湾子镇位于敖汉旗西部,敖汉旗西部中间乡镇,平易近国期间曾为敖汉南旗旗府驻地,西、南取修平县交界,北取紧山区、翁牛特旗邻接,地处两省3县接壤地戴,距赤峰郊区七六私里。辖一四个行政村,二六零九五人(二零一七)。接通便当,京通铁路设有4谈湾站。通讯快捷,商贸富贵。天然资材及游览资材富厚。该镇乡镇设置装备摆设及成长较快,二零零零年,齐...

四道湾子镇位于敖汉旗西部,敖汉旗西部中心城镇,民国时期曾为敖汉南旗旗府驻地,西、南与建平县接壤,北与松山区、翁牛特旗毗邻,地处两省三县交界地带,距赤峰市区76公里。辖14个行政村,26095人(2017)。交通便利,京通铁路设有四道湾站。通信快捷,商贸繁华。自然资源及旅游资源丰富。该镇城镇建设及发展较快,2000年,全镇工农业总产值达到1.6亿。

集体经济 赤峰市找准发力支点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打出 组合拳

敖汉旗四道湾子镇(简称小河沿),地处两省三县交界处,有蚌河、老哈河、饮马河和干沟子河四条河流流以此镇,京通铁路与国道111线交叉通过,距“赤通”高速公路出口具有3公里。全镇总土地面积371.75平方公里。

中文名称

四道湾子镇

代表景点

天下第一村、小河沿红山文化遗址

占地面积

371.75平方公里

行政区类别

火车站

四道湾站、小河沿站

方言

北京官话朝峰片

邮政区码

024328

政府驻地

四道湾子村

所属地区

内蒙古赤峰市敖汉旗

外文名称

Sidaowanzi Town

地理位置

敖汉旗西部,老哈河东岸

气候类型

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

车牌代码

蒙D

机场

赤峰玉龙机场

人口

26095人(2017)

电话区号

0476

下辖地区

14个行政村

行政区划

辖白斯郎营子、白庙子、小河沿、二道湾子、四道湾子、五道湾子、下树林子、六道湾子、吴家营子、卫星营子等14个行政村,26095人(2017)。

自然资源

全镇耕地面积12万亩,其中水浇地6万亩,稻田3万余亩,是绿色大米,河蟹生产养殖基地3000亩,素有“鱼米之乡”之称。小河沿文化源远流长。有自治区级湿地鸟类自然保护区,有各种野生植物260余种,鸟类120余种,其中国家一级鸟类两种,世界受协鸟类5种,春秋季节成千上万只鸟在这里栖息觅食,可称得上湖光山色,百鸟祥集,锦鳞游泳,景色美丽壮观,是独具特色的风光旅游区,尽显“江南”风采的“鱼米之乡”

地理环境

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敖汉旗四道湾子镇位于敖汉旗西北部,赤峰市东南70公里处,北与赤峰市松山区隔河相望,西与辽宁省建平县毗邻,全镇总面积24.2万亩,其中水田面积2.1万亩,保灌面积1万亩。有林面积10.3万亩,森林覆被率达到42%.处于老哈河下游和蚌河交汇处,年降雨量350—450毫米之间,≥10°有效积温在2800℃——3200℃之间,无霜期120天——140天。适宜于北方各种农作物生长。

经济

四道湾子镇地处两省三县交界处,蚌河、饮马河、老哈河流经该镇。全镇总土地面积57万亩,耕地面积12万亩,其中水浇地面积7万亩(稻田面积3.5万亩)。全镇现有人口26095人(2017),所辖14个行政村,180个村民组。国道111线与京通铁路交叉通过,县级公路“嘎万”线东西穿过,交通便利。全镇现有扬水站23处,404眼机电井,25公里老哈河防洪堤。有66千伏新惠--四道湾高压线路,设有变电所2处, 2005年人均收入达2800元。

设施农业

四道湾子镇日光温室大棚生产具有较长历史,是四道湾子镇的传统优势产业,现全镇有日光温室大棚近300亩,主要分布在六道湾子、五道湾子、二道湾子村,生产的蔬菜品种有油桃、西红柿、黄瓜、芹菜等十几个品种。

四道湾子镇优越的地理位置,便利的交通,为农贸市场的发展创造了条件,繁荣的农贸市场进一步带动了棚菜生产,四道湾子镇棚菜远销北京、沈阳、朝阳、通辽、赤峰等地,并以质优价廉的优势不断开拓着更广的市场。

万寿菊

四道湾子镇2004年开始引进种植色素万寿菊,在六道湾子、小河沿两个村发展200多亩进行试种,收到了较好效益,亩产鲜花过万斤,每亩净收入近1000元。从2005年四道湾子镇将在全镇大面积推广种植。

色素万寿菊是提取天然叶黄素的理想材料,天然叶黄素是一种性能优异的抗氧化剂,广泛应用于饲料添加剂、食品添加剂、医药、工业染料等行业,色素万寿菊的鲜花经过发酵、压榨、烘干等工序可制成万寿菊颗粒,再经过溶剂浸提法可制备色素精油。

种植业

一是水稻生产是该镇的支柱产业。稻田面积3.5万亩,如今只有5000亩进行了中低产田改造,符合规划标准,其余 3万亩仍处于原始开发状态,地块零散,错落不平,难以集中连片,农民田间作业只凭手工劳动肩扛膀挑,不能适应产业化发展的需要。特别是近几年,连年干旱,农民打井种稻,又因河床抬高,雨天不能排水,稻田内涝十分严重,由于缺钱少电,农民只能用柴油机排涝,十分艰苦。

二是旱田生产是该镇农业的第二条命脉。现有旱田5万亩,靠国家项目补贴进行土地整理10000多亩,尚有40000多亩有待规划平整。多年来,在国家的支持下有1万多亩旱田进行了管灌、喷灌,成为水浇地,并进行了产业结构调整,每年发展烤烟1500亩,发展良种繁育基地10000亩,发展大棚蔬菜、万寿菊8000多亩,种植青贮玉米、健宝牧草1000亩,有效地增加了农牧民收入。但是在订单农业上,存在着价格波动幅度大,资金不能及时到位的问题。

养殖业

如今该镇养殖业已初见雏形,全镇家畜存栏10万头(只)。其中生猪25000头、羊45000只、肉牛522头、奶牛260头、大畜5400多头。另外肉鸡年出栏达35万只,已形成产业规模,五道湾子村年出栏20万只肉鸡养殖小区已投入使用,并与兴发集团建立良好的合作基础。

肉羊产业自2003年年初镇党委、政府把肉羊产业作为主导产业后,全镇形成了以建设户外养羊小区带动户内养羊小区为重点的肉羊产业发展的良好势头。如今已建吴家营子村、沟岔子村养羊户外小区2处,占地23340平方米,建筑棚圈面积4160平方米。第二处占地面积40亩养羊小区正在建设中。2005年6月末全镇共存栏肉羊45000只,出栏肉羊40000只。

河蟹养殖产业。根据我镇河流较多,水源丰富的特点,2004年镇党委、政府把河蟹养殖确定为主导产业,实施专 项推进,发展河蟹养殖2200亩,其中稻田养殖1000亩,水面养殖1200亩。同时养鸭3000只,养鹅1180只,水面养鱼120亩。

农业经营

以文彬草帘子厂为龙头,全镇稻草加工42家,年编织草帘子190万片,年产值200万元,使我镇及周边地区的稻草得到合理的开发利用,同时解决了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以四道子镇烟花厂为龙头的烟花小区建设,带动我镇工业园区的经济发展。以福金选米厂为龙头,实现年加工稻米500吨,使稻米质量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农贸市场

我镇交通发达,毗邻省县周边已成为我旗对外发展、商贸流通的重镇。

旅游

四道湾子镇的经济发展速度也走在了全旗的前列。2000年,全镇工农业总产值 达到1.6亿,其中工业产值近4000万元。小河沿农贸市场也是全旗最大的农贸市场,工业品琳琅满目。五行八作应有尽有,每年的市场交易额都在1000万元左右。 这里是小河沿文化的发祥地,有着丰富的文化底蕴,又有“小河沿风光旅游 区”,加之老哈河盛产肥美的鱼虾,可谓水秀景美,鱼稻飘香,经济繁荣,民风淳厚,在新世纪的开端,四道湾子镇广大人民正热情地伸出双手,欢迎四面八方 的朋友来旅游观光,洽谈生意。我们为您准备了丰富的礼物——飘香的鱼虾,醇 甜的美酒,还有那丰富的,能为您带来财富的“小河沿”品牌绿色优质稻米,蒙古黑大理石等。

四道湾子镇是小河沿文化的发祥地,有着丰富的文化底蕴,境内有自治区级的“小河沿湿地鸟类自然保护区”,又有“小河沿风光旅游区”。美丽迷人,风景宜人。四道湾子镇的经济发展速度也走在了全旗的前列,四道湾子镇日光温室大棚生产具有较长历史

生态建设

道湾子镇东南部地区为浅山丘陵区,生态环境比较脆弱,水土流失严重,自上世纪八十年代起,这里的人们自 力更生,艰苦奋斗,坚持每年三次大会战,坚持推磨转圈,轮流治理,用了二十几年的时间,使原来仅有的几万亩林地发展到如今的二十多万亩,同时治理高标准水平梯田4万亩,使一个支离破碎、沟壑纵横的山地丘陵变成了一个山川秀美、苍松翠绿、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三效统一的绿色家园。四道湾子镇三处重点生态景点分别为:万泉沟流域工程、小井山流域工程和十里杏花坡。

万泉沟流域

位于四道湾子镇王先地村,治理总面积6700亩,是四道湾子镇典型的生态建设工程之一。自1991年开始,镇党委、政府组织农牧民开始向万泉沟进军,利用三年时间对该流域进行了综合治理,采取针阔混交、乔灌混交,山上、山下、山腰栽植不同树种等措施造林绿化。2003年又在沟底又栽植1.5万株杨大苗,整个工程治满、治严,如今万泉沟被列为重点生态旅游景点。

小井山流域

地处王先地、庄头营子两村,集中连片治理面积5.6万亩,该工程是四道湾子镇九十年代的重点生态建 设工程,治理面积蕴含山头45座,沟壑76条,治理生后实现了山上灌木,山坳乔木,林间草地的生物多样化。如今眺望小井山流域,满眼翠绿欲滴,使人感觉到置身于北疆林海,是四道湾子镇人民用双手和血汗创造的又一个生态建设奇迹。

十里杏花坡

四道湾子镇十里杏花坡是小井山流域的一部分,地处蚌河东岸,面积9600亩,全部为山杏与针叶林混交,每到春天,杏花开放,杏花漫山遍野,芳香十里,因山杏面积较大,故称十里杏花坡。四道湾子镇现有山杏林5万亩,几十年如一日的生态建设如今给四道湾子镇人民带来了丰厚的回报,现全镇年可收获山杏核200万公斤,创产值400万元,仅此一项农牧民年均收入可增加300元。

发展规划

四道湾子镇根据镇情,立足现实,放眼未来,继续实施“稳粮增效、养畜致富、水利兴镇、商贸活镇、工业强镇”的发展战略,发挥四大优势即区域优势、交通优势、市场优势和水源优势,全力推进农牧业产业化经营,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小城镇建设的快速发展。

根据镇情,重点在稻田开发、水浇地开发、水稻品种试验示范、有机水稻生产基地建设、水产养殖、小区建设、防洪堤建设、道路、市场等方面求得突破。

稻田开发

受红山水库淤积上延的影响,坎下部分地块内涝严重成为闲置水面,全镇现有7060亩浇水面有待开发。2005年将开发四道湾子村浅置水面1760亩,修建围田坝2500米,打配机电井18眼,建排水点2处,共需资金59.2万元,群众自筹29.2万元,需上级扶持资金30万元。此项目的实施将大大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促进农民增收,按每亩产稻谷500公斤,每公斤1.20元计算,1760亩的直接经济效益为105.6万元,使下树林子村2000口人人均增收500多元。

水浇地项目

我镇将实施5000亩水浇地开发建设,其中3000亩为低压管道输水灌溉工程,2000亩为渠道防渗工程。需配套农田井15眼,挖埋管路2550米,建设U型混凝土渠灌溉2000亩,衬砌渠道8000米,完成农田作业路6000米,林带植树3万株,工程总投资207.04万元,分2年实施完成,2005年将完成机电井和低压管道输水工程建设3000亩,总投资162.56万元,群众自筹60万元,需上级扶持资金102.56万元。5000亩节水灌溉面积建成后,以种植玉米计算,每亩增收100公斤,每公斤1.00元,水利分摊系数0.6,可增收48万元。节水工程建成后,对促进农民科学种田意识提高,农业经济的长远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水稻新品种试验

根据我镇水稻品种多而杂、品质差、产量低的现状,从2003年起镇党委、政府积极组织干部、群众到黑龙江、吉林等地考察,决定每年引进十几个品种在我地试种,从中选出适合我镇种植的优良品种进行推广。2005年我镇将从牡丹江公主岭农研所引进优质水稻新品种15个进行试验示范。需征试验基地1.5亩,费用2000元。此项目的建设实施有利于水稻新品种的推广,按增产10%计算,全镇3万亩稻田,每年增产稻谷15万公斤,增收30万元。

有机水稻生产

2004年我镇已有2万亩稻田认证的无公害水稻生产基地,在此基础上我镇根据土壤、水源、空气等有利条件向有机稻米迈进,我们将成立水稻生产协会,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对种植区的环境进行流动监测,严格种植程序和加工程序,搞好认证工作,共需投入资金180万元,其中申请认证费10万元,水稻试验基地和种子基地建设20万元,稻米加工机械购置150万元。群众自筹资金50万元,需扶持资金130万元。有机水稻生产基地建成后,可年产稻米1万余吨,每公斤市场价6.00元,产值可达6000万元,亩收入1800元,每亩增收800多元,同时提高环境质量,降低土壤和水源污染程度。

万寿菊生产及加工项目

根据旗政府的要求和我镇2004年在六道湾子村种植经验,我镇将建设万寿菊种植基地和色素提炼加工厂。2005年将种植4000亩,颗粒加工厂一期工程完成投资500万元,加工厂需打深水井1眼,建供水30吨的水塔一座,修厂道1000米,总投资40万元,地方政府筹资10万元,需上级扶持资金30万元。此项目的实施后每亩可采鲜花4500斤,每斤0.30元,每亩收入达1350元,扣除200元费用,每亩净收入1150元,全镇增收460万元,实现财政增收92万元,可缓解多年来种植业结构单一,低水平种植的压力,有利于农民种植结构调整意识的增强。

防洪堤维修加

老哈河防洪堤四道湾子镇内总长度22.7公里,防洪堤标准为二十年一遇洪水标准,现目前有险工险段三处,急需 治理。即:小河沿东北角老哈河一处,崩河一处,二道湾子村防洪堤险段一处。治理三处险段将实施干砌石3200立方米,石笼1460立方米,总投资18万元,其中群众自筹3万元,需扶持资金15万元。此项目的实施将保护全镇9个村,2万口人及3.5万亩耕地不受洪水浸害,保护京通铁路和111线国道畅通无阻,有效地控制水土流失,维护生态平衡。

水产养殖

到2010年建成1.5万亩养殖基地,其中稻田河蟹养殖1万亩,池塘养鱼0.5万亩。2005年将完成3000亩河蟹养殖和300亩池塘养鱼,总投资40万元,其中群众自筹20万元,需扶持资金20万元。此项目的实施,蟹田每亩增收600元,2005年3000亩将增收18万元,池塘养鱼亩纯收入800元,300亩将增收24万元,有效地减少化肥、农药的施用量,有利于有机稻米的生产。

稻田节水灌溉

全镇9个村,2.27万亩稻田需渠道防渗衬砌。2005年我镇将完成下树林子村5000亩稻田渠道防渗衬砌工程建设,衬砌渠道25000米,需预制混凝土板或U型衬砌混凝土2000立方米,总投资100万元,其中群众自筹资金40万元,需上级扶持资金60万元。此项目的实施可减少渠道渗漏损失,减少渠道占地面积30%,使渠道水利用系数从原来的0.7提高到0.9,每年全镇可节约水量400万立方米,平均每亩稻田节省费用10元。

肉羊养殖小区建设项目

续建沟门子户外养殖小区600m2,入户总数为15户,在白庙子村建小区一处,计划建设面积为1500m2,入住户数为20户。2005年计划年内存栏肉羊达5万只,引进优质种公羊8只,建肉羊人工授精点3处,购置配套饲草加工机械26台套,棚圈建设4000m2,完成各项配套基础设施,共需资金83.8万元,其中群众自筹33.8万元,需扶持资金50万元。2005年计划出栏1万只,按每只羊纯收入200元计算,将实现纯收入200万元。

肉牛养殖

以下树林子村、白庙子村为主,以专业村的形式发展肉牛产业。2005年将购牛400头,建标准暖棚圈8000m2,购

置饲草料加工机械25台套,建肉牛冷配改良站点2处,共需资金202.6万元,其中群众自筹81万元,需上级扶持资金121.6万元。2005年将存栏肉牛1000头,出栏400头,按每头肉牛出栏纯收入500元计算,将纯收入20万元。

历史文化

属新石器时代,距今约5000年,是一种以本地区传统文化为主,兼容并蓄了黄河中下游传统文化因素的新型文化遗存,以老哈河流域为中心,史家称“南北荟萃的小河沿文化型”。小河沿文化器物的器型、彩陶图案和纹饰既 与红山文化有承袭关系,又有不同风格,其文化分布区与红山文化基本一致,经济形态为农牧结合兼营狩猎。

四道湾子镇白斯朗营子遗址是“小河沿文化”的命名地,1973年沿京通铁路考古调查时发现,有1977年第12期《文物》杂志上首次提出了“小河沿文化”的概念,即指白斯朗营子南台地遗址的四座房址所出土的有别于红山文化的“彩陶文化”。

白斯朗营子遗址位于老哈河南岸的一级台地上,高出老哈河床20~25米。南端紧靠沙丘,地势由南向北倾斜,东西两侧为冲沟。地表可见灰土圈20余个,包含两种文化遗存,早期的属小河沿文化,晚期的属夏家店下层文化。共清理房址7座,其中属小河沿文化的4座,属夏家店下层文化的3座。同时还发掘小河沿文化灰坑8个。

白斯朗营子遗址尽管发掘的面积较小,房址仅4座,但却使我们认识了一种新的原始文化,被认为是一种晚于红山文化的新文化类型。这也是以敖汉旗地名命名的第一个考古学文化。遗址中出现了双间式房址,墓葬中发现了男女合葬墓,证明小河沿文化已进入原始公社解体阶段,在社会形态阶段上表现出较红山文化类型进步,是由红山文化类型真接发展演变,并且与中原地区和东方沿海地区的古代文化有着内在联系的北方古代文化,在历史发展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