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作工学院(2023最新焦作工学院百科介绍)

由网友(亡影)分享简介:焦做工教院即河南理工大教(Henan Polytechnic University)是中央取处所共修、以处所办理为主的河南省特点主干大教。黉舍位于河南省焦做市,现任党委书忘邹友峰、校少杨小林,校训为“亮德任责”。[一]截至二零二二年九月,黉舍现有南校区、北校区、西校区三个校区,占高空积四一零零余亩,修建面积一四零余万平...

焦作工学院即河南理工大学(Henan Polytechnic University)是中央与地方共建、以地方管理为主的河南省特色骨干大学。学校位于河南省焦作市,现任党委书记邹友峰、校长杨小林,校训为“明德任责”。[1]

焦作工学院的中国矿业大学

截至2022年9月,学校现有南校区、北校区、西校区3个校区,占地面积4100余亩,建筑面积140余万平方米,设有23个教学学院、82个本科专业,涵盖工、理、管、经、法、文、教、艺、医九大学科门类,现有教职工3264人。矿业工程学科为“软科世界一流学科”河南省高校唯一世界30强学科。建有4个省特色骨干学科群、22个省一级重点学科。建成6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6个一级学科博士点、27个一级学科硕士点、21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曾培养出张沛霖、李恒德、师昌绪等杰出校友。[1]

1909年,河南理工大学的前身焦作路矿学堂,在焦作诞生,学校历经福中矿务大学、私立焦作工学院、国立西北工学院、国立焦作工学院、焦作矿业学院等重要历史时期,2004年更名河南理工大学[1]

截至2022年,河南理工大学位列软科中国大学排名第176名[2]

简称

焦工

所属地区

河南省焦作市

类别

公立大学

演变高校

中国矿业大学、河南理工大学

学校前身

焦作路矿学堂

创办时间

1909年

知名校友

师昌绪、张仲鲁、张铁岗

学校类型

工科

英文名

Jiaozuo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中文名

焦作工学院

历史沿革

中国矿业大学的前身是创办于1909年(清宣统元年) 的焦作路矿学堂。这是一所最初由英国福公司(Peking Syndicate Limited)投资创办,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所矿业高等学府和河南省建立最早的高等学校,历经河南福中矿务学校、福中矿务专门学校、福中矿务大学、私立焦作工学院、国立西北工学院、国立焦作工学院等重要历史时期,其中以焦作工学院为基础,创建中国矿业学院,历经北京矿业学院、四川矿业学院。1988年正式改名为中国矿业大学。1997年,经教育部批准设立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校区。

焦作路矿学堂

河南矿务章程签订后,英国福公司即派以工程师葛拉斯为首的勘测队来河南进行勘测,最后决定在河南、山西两省交界的怀庆府修武县老牛河(今河南省焦作市)一带建立基地。福公司出煤后,河南巡抚派人与英国福公司谈判开办路矿学堂事宜。经过一年的艰苦谈判与斗争签订《河南交涉洋务局与福公司见煤后办事专条》。其中规定:“路矿学堂,议定本年春季开办,除饭食由学生自备外,所有堂中宿息、舍宇、游戏场以及教习员司、夫役薪工、书籍、文具、仪器、标本、灯火、煤水,统归福公司筹给。”至此,英国福公司再次被确定创建焦作路矿学堂。

焦作路矿学堂是在边谈判边筹建中进行的。当时,校址确定选在河南省修武县泽煤盛厂附近的焦作村,故名焦作路矿学堂,占地面积50亩。河南交涉洋务局选派提调田程认监督(校长),总理其事,首设矿物学门,学制四年,培养采矿.冶金.和铁路专门人才。1909年3月1日,焦作路矿学堂隆重举行开学典礼。这是外国公司提供经费在我国创办的第一所矿业大学,也是河南建立最早的一所高等学校。

1911年2月,英国福公司向河南巡抚提出扩大矿区的要求,遭到中国政府的拒绝。英国政府和英国福公司恼羞成怒。不再向路矿学堂提供经费。1913年12月,路矿学堂首届学生毕业后,英国福公司即单方面撕毁合同,中断经费,停办焦作路矿学堂。

福中矿务学校

1913年,时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的袁世凯为讨好英帝国主义,要求对福公司扩大矿区作出让步。经过交涉,1914年在北京签订《议结英商福公司矿务交涉草合同》。其中规定:“福公司应办矿务学校一处,每年经费由福公司担任。” 1914年中原公司成立后,表示愿与福公司共同负责筹集经费,使得矿务学校得以恢复。

当时,由于路矿学堂校址由福中总公司借用,故暂设河南省城开封大厅门街,定名为河南福中矿务学校,归外交部河南交涉署直辖,经外交部河南交涉员委任提调王法歧为监督(校长),确定每年6月5日为校庆日。

福中矿务专门学校

1919年,根据教育部颁布的《专门学校今》和《河南福中矿务学校简章》、《河南福中矿务学校管理规定》的规定,在预科毕业后即续办矿务专门,以“养成矿务专门人才”,因而易名为福中矿务专门学校。由外交部特派河南交涉员许源亲自兼任校长。自此。学校进入正科的创始时期,成为一所既有预科又有本科的专门学校。1920年4月,福中矿务专门学校从河南省开封迁回焦作原路矿学堂地址办学。当时,由道清铁路监督局长程世济兼任校长。不久,改由河南省驻矿交涉员周振先兼任校长。

福中矿务大学

福中矿务专门学校于1921年夏增设大学本科,把学校改名为福中矿务大学。校长李鹤在福中矿务专门学校原有规章基础上,主持制定了《福中矿务大学规程》。

凌涛、卢其骏、石心圃、朱瑞、李怀允等英美留学归国的教授来校任教,学校制定了严格科学的学制及课程体系,严格学生管理制度,实施学分制,注重学习成绩的记录。

1925年福中矿务大学校长张仲鲁开始制定表册,呈北京教育部备案,请求对福中矿务大学准予立案。1927年李善堂再次将表册呈北京教育部备案,获教育部批准,学校正式取得合法地位。

1926年7月福中矿务大学首批12名同学毕业,成为我国早期煤炭建设的中坚力量。

1925年5月30日,上海爆发了“五卅”运动,数以千计的学生涌上街头举行抗议示威。在全国形成了一场大规模的反帝运动。福中矿大的进步师生成立了焦作平民学校。深入煤矿工人、铁路工人和青年学生中讲授革命道理,宣传俄国十月革命和马克思主义。

1925年6月4日,矿大100余名学生怒不可遏,举行全体大会,声援上海人民的反帝爱国斗争。6月5日,矿大学生组织的演讲团到各煤矿,散发传单,声讨英、日在上海的暴行。

吴会治、周福元等人在斗争中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学校历史上最早的一批中共党员。

私立焦作工学院

1929年7月,国民政府公布一系列法律,对高等教育制度做出规定:高等教育机关分为大学、独立学院、专科学校和研究院(研究所)四种;大学分文、理、法、教育、农、工、商、医各学院,须具三个学院以上者,才能称为大学。不足三个学院者称为独立学院。因此,福中矿务大学改为私立焦作工学院,成为全国唯一私立独立学院。

1931年中原公司再聘张仲鲁任校长。他到校后,同张清涟、任殿元、马恒员、王冠英等教授精心策划,采取措施进行整顿和改进,使学校走上扩充时期。首先,将学校校名改为私立焦作工学院。1933年,国民政府教育部员到学校视察,给学校以“不失为海内办理成绩较良的工校之一”的评价。其次,建立起学校的规章制度,使学校管理工作走上“有章可循”的正规。其三,增设土木工程科。至此,学院设两科四系,即采矿冶金科的采矿系、冶金系;土木工程科的路工桥梁系、水利系。其四,筹措经费,扩建校舍,增添设备,使得学校得以蓬勃发展,成为建校以来的鼎盛时期。

1933年,张仲鲁改就河南大学校长,焦作工学院校董会聘请张清涟接任院长。此时,中原公司和福公司在焦作正式成立中福两公司联合办事处。但是由于中福公司管理不善已无力担负焦作工学院办学经费,准备将焦作工学院移交河南省接办。1934年,国民政府委派著名地质学家翁文灏为河南中福联合办事处整理专员。翁文灏和中福公司总工程师、矿业学家孙越崎认为焦作工学院是我国唯一的矿业最高学府,担心学校如果被地方接办,经费可能没有保障,力主公司调剂经费继续好这所矿业高等学府。于是,他们重新修改并重新颁布《河南中福煤矿整理办法》十条。规定:“焦作工学院和中小学没有移交省县接管,教育经费仍有中福煤矿支付。”中福公司经过翁文灏、孙越崎大刀阔斧的整理,开创中福公司前所未有的黄金时代。中福煤矿的起死回生,为焦作工学院提供充足的办学经费.进入持续发展时期。

国立西北工学院

1937年7月7日,中日战争全面爆发。日军于10月14日攻占豫北重镇安阳,焦作工学院的安全受到严重威胁。为此,中福公司总经理、焦作工学院校董会董事长孙越崎“以董事长的地位身份也要求焦作工学院将全部设备、仪器、图书、标本和实习工厂的机床等教学用具,连同教职员工和学生一并迁往西安。” 11月抵达西安后,选定临时校舍于西安端履门,并借用西安陕西省立高中部分教室及西安机械厂部分房屋恢复上课。

1938年,日本兵临西安。于是,焦作工学院决定再迁甘肃天水。同年,国民政府教育部长陈立夫宣布国立西北联合大学工学院与国立东北大学工学院及私立河南焦作工学院合并改组为国立西北工学院。”

1938年8月10日,国立西北工学院筹委会在陕西固城考院组成。经研究,并经教育部批准,院址设在陕西省城固县古路坝意大利天主教堂内;确定张清涟兼任总务主任;设土木、矿冶、机械、电机、化学、纺织、水利、航空等八个系,其中土木系以东工、北洋、焦工之土木系合组,矿冶系以北洋、焦工之矿冶系合组;在领导体制上,决定实行院长制。

经过紧张筹备,国立西北工学院于1938年孙中山诞辰纪念日举行开学典礼。西北工学院集中四校的师资、办学经验和优良传统,建立起学科比较齐全、师资队伍雄厚、西北唯一的高等工程学府,开西北高等工程教育的先河、四校的溶合不是形式的联合,而是以新的办学实体出现在我国大西北,成为抗日战争时期以至后来国家培养高等工程技术人才的重要基地。

抗日战争胜利后,合并组成的西北工学院的四所院校积极筹备复校。焦作工学院校董和毕业同学立即成立私立焦作工学院复校委员会。 1946年7月26日,经国民政府教育部和河南省政府批准与拨款,私立焦作工学院在河南洛阳关林复校,张清涟复任院长,并分期收回借给西北工学院的部分图书、仪器。复校时,有教职员27人。11月18日,张清涟院长在复校后的第一次纪念周上作报告,回顾学院的悠久历史、经济状况、校舍建设和毕业同学对国家的贡献,希望同学“提起精神,创造青出于蓝的新牌子”,建设新焦工“。1943年, 机械系合并于西北工学院。同年8月23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强渡黄河,逼近洛阳。10月6日,焦作工学院又迁至河南郑州河阳街灾重教养院为临时院址,学校陷于艰难困境。9月,焦作工学院根据教育部“积极组织师生尽快南迁”的训令,再迁江苏省苏州市平江路积谷仓,只有半数学生随迁。

1949年中国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胜利横渡长江于4月27日解放苏州。接着,华东人民政府财办工矿部长、焦工校友柴化周代表人民政府接收焦作工学院,遂改为公立焦作工学院。5月,根据华东人民政府财办工矿部的决定,焦作工学院高年级部分学生到淮南煤矿和贾汪煤矿现场工作。从此,在旧中国历经坎坷的焦作工学院获得新生。

飘泊苏州,饱经磨难的焦作工学院师生在欢庆解放的同时,殷切盼望尽快回到焦作办学。1949年5月5日,焦作工学院致函中原人民政府呈请学校归属。随后,华北人民政府作出批复,指示“焦作工学院可搬回焦作办理,受华北高等教育委员会领导,该校教育方针应着重培养矿业人才。”并指出“你校名称今后暂定为‘焦作工学院’,在正式名称未确定前,仍暂用旧铃印,注明暂用为盼。” 9月2日,焦作工学院师生乘车北上,迁回焦作工学院原址恢复上课。至此,由私立焦作工学院改为公立焦作工学院,经费由教育部拨给。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2月23日,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发出政秘字141号令,决定将焦作工学院拨归燃料工业部领导。至此,燃料工业部正式接管焦作工学院。

新中国成立后,对全国高等学校院系进行调整。

1950年3月11日,燃料工业部决定将设在峰峰矿区新开办的华北煤矿专科学校并入焦作工学院。3月16日,教育部下令将焦作工学院冶金系师生并入沈阳工学院(今东北大学),并调张清涟院长任沈阳工学院冶金系主任。同年10月,张清涟院长服从国家决定,在全院师生的欢送下,带领冶金系全体师生地到沈阳工学院。

中国矿业大学

1950年1月,焦作工学院划归中央人民政府燃料工业部领导。1950年3月,华北煤矿专科学校并入焦作工学院。1950年9月,焦作工学院根据燃料工业部的通知改名中国矿业学院。

1950年9月,焦作工学院根据燃料工业部通知,以焦作工学院为基础筹建中国矿业学院,并将学校主体由焦作迁往天津。

1951年2月20日,学院在天津举行庆祝中国矿业学院津焦合校大会,中国矿业学院所有仪器、设备、图书及人员全部搬迁至天津,焦作工学院历史宣告结束,焦作老校区更名继续办学。

1951年4月26日,中国矿业学院在天津大光明电影院隆重举行开学典礼和成立大会,标志着新中国第一所矿业学院历史的开端。

1952年7月11日,北京市人民政府批准中国矿业学院在北京市海淀区东王庄以南十四区西柳树村用地99.5亩作为建校基地。

1952年7月25日,中国矿业学院北京建校工程破土动工。

1952年10月,中国矿业学院迁往北京。

1952年,全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清华大学、天津大学、唐山铁道学院采矿科系并入中国矿业学院。

1953年10月,中国矿业学院北京、天津校区合并,更名为北京矿业学院,天津校址停止办学。

1960年,北京矿业学院被确定为“全国重点高等学校”。

1970年5月,受“文化大革命”影响,北京矿业学院被迫迁往四川省合川县三汇坝,更名为四川矿业学院,北京校址成立留守处。

1972年12月,上级决定,北京矿业学院校舍划出10万平方米拨给北京语言学院使用。

1978年2月17日, 四川矿业学院再次被确定为“全国重点高等学校”。

1978年6月,四川矿业学院经党中央、国务院批准,在江苏省徐州市重新建校。

1978年6月23日,煤炭工业部同意恢复中国矿业学院校名。

1978年11月,经国务院批准,在北京矿业学院原址成立中国矿业学院北京研究生部。

1982年初,中国矿业学院全部迁往江苏省徐州市,结束三汇坝办学历史。

1984年12月,中国矿业学院文昌校区正式竣工。

1988年,经国家教委批准,正式更名为中国矿业大学。邓小平同志为学校题写校名。

1997年,中国矿业大学首批进入“211工程”。

1997年7月,经国家教委和北京市批准,成立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校区),中国矿业大学形成“一校两地三校园”办学格局。

1998年9月,北京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并入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校区)。

2000年,中国矿业大学划转教育部直属管理。

2003年,开始建设中国矿业大学南湖校区。

2006年,中国矿业大学办学主体迁移至南湖校区,文昌校区供研究生院、徐海学院、应用技术学院、成教学院等使用。

2006年底,中国矿业大学进入国家“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项目”试点建设行列。

2009年,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校区)正式更名为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历任校长

田 程焦作路矿学堂校长 1909.3~1915.6

王法歧福中矿务学校校长 1915.6~1918.10

杜鸿宾福中矿务学校校长 1918.10~1919.2

许 源福中矿务专门学校校长 1919.2~1920.4

程世济福中矿务专门学校校长 1920.4~1920.9

周振先福中矿务专门学校校长 1920.9~1920.11

李鹤福中矿务大学校长 1920.11~1923.7

凌 涛福中矿务大学校长 1923.7~1923.11

张仲鲁福中矿务大学校长 1923.11~1926.7

李善堂福中矿务大学校长 1926.7~1928.11

朱 端福中矿务大学校长 1928.11~1931.3

张仲鲁焦作工学院院长 1931.4~1933.7

张清涟焦作工学院院长 1933.7~1938.7, 1946.8~1950.4[3]

焦工标识

1934年秋,焦作工学院制定校旗和校徽。校旗以红色为底,中间为铁锤矿斧和铁道图案;校徽为圆形,外圆为蓝底白字,上书“私立焦作工学院”七字,底部正中有一白色五角星,内圆以红色为底,中间为铁锤矿斧和铁道图案。校旗和校徽均象征焦作工学院是一所为煤矿和铁路培养工程技术人才的高等学府。

焦工校歌

(现为中国矿业大学校歌)

校歌由教育家李敏修作词,张洪岛谱曲。

歌词写道:

太行之阳河水东,

莘莘学子救国重劳工。

源深流自远,

物阜民用丰。

山葱葱,

水溶溶,

努力,努力!

行健天同功。

校歌歌词朴实简练,曲词庄重典雅,充分反映焦作工学院莘莘学子自强不息、努力学习的远大志向和“救国重劳工”的爱国、进步的优良传统。[4]

学院地址

今中国矿业大学、河南理工大学

焦作工学院

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