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太宗(辽朝第二位皇帝)

由网友(确实、记忆轻不过脉搏)分享简介:辽太宗(九零二年一一月二五日⑼四七年五月一五日),耶律德光,契丹名:耶律尧骨,字德谨,辽太祖耶律阿保机次子,辽晨第2位天子。谥号为孝武惠文嗣圣天子。辽太宗即位后,同一了契丹,先废东丹国,又篡夺幽云106州,采纳“果雅而治”的统制体式格局,实施南北两面官轨制,将皇都更名上京;设临潢府,降幽州为南京幽都府;本渤海国东平郡降为东...

辽太宗(902年11月25日-947年5月15日),耶律德光,契丹名:耶律尧骨,字德谨,辽太祖耶律阿保机次子,辽朝第二位皇帝。谥号为孝武惠文嗣圣皇帝。

辽太宗即位后,统一了契丹,先废东丹国,又夺取幽云十六州,采取“因俗而治”的统治方式,实行南北两面官制度,将皇都改名上京;设临潢府,升幽州为南京幽都府;原渤海国东平郡升为东京辽阳府;下诏将国号“大契丹国”改为“大辽”。947年5月,他在河北栾城杀胡林病逝。

辽太宗在南征途中病逝,被挖空内脏塞满盐做成的“帝羓”运回都城。[1]

中文名

辽太宗

国籍

中国

谥号

孝武惠文皇帝

逝世日期

947年5月15日

身份

皇帝

庙号

太宗

陵墓位置

怀陵[2]

特殊情况

唯一被做成腊肉的皇帝称为"帝羓"嗣圣皇帝

逝世地点

河北栾城杀胡林(今河北栾城县的西北)

主要成就

实行南北两面官制度夺取幽云十六州
使辽国实力大增

民族

契丹族

出生日期

902年

性别

别称

契丹名:尧骨

朝代

辽朝

年号

天显、会同、大同

尊号

嗣圣皇帝

儿子

罨撒葛[3]

人物生平

横渡之约的背景是什么 有什么作用呢

耶律德光,契丹的名字为尧骨,他是耶律阿保机的次子。二十岁担任天下兵马大元帅,阿保机对他寄希望很大,在阿保机的三个儿子当中,他和长子耶律倍都很受阿保机的喜爱,但耶律德光更像他的父亲。辽太祖天赞元年(922年),被任命为天下兵马大元帅[4],随同太祖参加了一系列征服战争,尤其是在南征幽州、西征吐谷浑、回鹘期间,战功卓著。天显元年(926年),又随同太祖灭渤海国,作为前锋攻克渤海首都忽汗城。[5]

登基

天显元年七月二十七日(926年9月6日)辽太祖死后,述律后称制,耶律德光总揽朝政,927年12月11日,在述律后的支持下即位。天显六年(930年),割据原渤海国疆域的东丹王耶律倍南逃后唐,耶律德光统一了契丹。天显十一年(936年),后唐河东节度使石敬瑭以称子、割让燕云十六州为条件,乞求耶律德光出兵助其反对后唐。耶律德光遂亲率5万骑兵,在晋阳城下击败后唐军,册立石敬塘为后晋皇帝。其后,更率军南下上党,助石敬塘灭后唐。割取燕云十六州后,耶律德光采取“因俗而治”的统治方式,实行南北两面官制度,分治汉人和契丹。又改幽州为南京、云州为西京,将燕云十六州建设成为进一步南下的基地。会同四年(944年),后晋出帝石重贵即位,拒不称臣。耶律德光于是率军南下。会同九年十二月十六日(947年1月10日),耶律德光率军攻入后晋首都东京汴梁(今河南开封),俘虏后晋出帝石重贵,灭后晋。会同十年正月初一(947年1月25日),耶律德光以中原皇帝的仪仗进入东京汴梁,在崇元殿接受百官朝贺。大同元年二月初一(947年2月24日),耶律德光在东京皇宫下诏将国号“大契丹国”改为“大辽”,改会同十年为大同元年,升镇州为中京。[5]

逝世

大同元年四月初一(947年4月24日),因辽人实施的“打草谷”物资掠夺政策导致中原反抗不断,无法巩固统治,耶律德光被迫离开东京汴梁,引军北返。

辽太宗总结了这次出兵的得失:“我有三失,所以天下才这样反叛我!各地搜刮百姓钱财,是第一失;让契丹士兵打谷草扰民,是第二失;没有早点遣返节度使去治理各镇,是第三失。”对于如果治理中原,他也有了比较成熟的想法,在给他的弟弟李胡的信中他写道:“我夜里常思考治理中原的办法,看来,只有推心置腹、和协军情、抚慰百姓这三件事最重要。”只可惜他总结得有点晚了,不久就在临城(今河北临城)得病,而且病情恶化很快,到了栾城(今河北栾城)的杀胡林,更是高烧不退,在胸口和腹部放了冰块也无法降温,终于死在了栾城。大同元年四月二十二日(947年5月15日),在河北栾城杀胡林(今河北栾城县的西北)病逝,[6]辽人将其运回北方安葬。途中为防尸体腐败,以盐渍腌其尸,以保证尸体完好运回草原安葬。

主要成就

辽太宗对于辽朝的贡献较大的要数对政治制度的发展完善了。辽太宗将后晋的一整套汉族官制带到了辽国,加上原来阿保机时期确立的官制,终于使辽的官制在部分汉化的过程中形成了具有自己特色的民族官制。[7]

继位之初,太宗就花了大量的精力来巩固他的帝位。因为他是在皇母的支持下才得以继位的,而有些大臣却不太支持他,特别是他的哥哥耶律倍,更是不服,因为阿保机当初是将耶律倍立为太子的。所以耶律德光一直将哥哥当成他最大的政敌,采取的一系列的措施来巩固自己的帝位,直到耶律倍逃到了后唐。

其次,对于耶律倍管辖的渤海国辽太宗也严加防范,为了削弱渤海国的力量,他趁耶律倍离开属地到京城的有利时机,将渤海国大量的居民迁移到其他地方,然后将其政治中心也迁移走,渤海国土地面积大大缩小了,而政治中心迁到离契丹很近的地方也利于监视控制。耶律德光即位。耶律倍在失望之余想要投奔后唐,却被边疆的官员拦住。随后被扣留了很久,回到东丹后受到越发严重的监视。为了限制东丹国的势力,渤海人被强制迁徙,曾经辉煌的渤海国故城和文化因此毁灭殆尽。

为进一步防范哥哥,辽太宗又两次去耶律倍的府上,表面上作出兄弟和好的样子,实际上是进一步了解情况。在耶律倍住在京城的时候辽太宗又趁机去渤海国,也是为了拉拢耶律倍的属下,为他充当耳目,对付耶律倍。等耶律倍和他的属下们要回渤海国时,辽太宗又抓住时机把他的属下们召进宫里设宴招待,其实也是为了进一步拉拢他们,分化耶律倍的力量。不久,在母亲的支持下,辽太宗又使出狠命的一招,将弟弟耶律李胡立为皇太弟,作为皇位的继承人。耶律倍在弟弟的一次次明里暗里的进攻下再也无法容忍下去,此后的行为流露出明显的中原文化影响:他留下一首诗诉说自己激愤而无奈的心情,随后带着高美人载书渡海,投奔后唐而去,在那里受到了隆重的接待。辽太宗费尽心机,最后也终于达到了目的。或许契丹人的政治经验还没有汉族人那么多,心也没有那么狠毒,毕竟是将哥哥逼走了,没有直接设阴谋将他杀死。阿保机当初也是如此,没有在兄弟们第一次反叛时将他们杀死,而是赦免了他们,直到后来才杀了一些人,但对于首犯也没有斩首,而是处以杖刑。

军事领域

耶律德光加强了对军队的控制。他经常检阅侍卫亲兵、各部族及各帐军队,以此来充分控制军权,防止异己势力在其中渗透,从而在根本上巩固自己的权势。

经济领域

辽太宗治理辽国的过程也是他学习汉族文化,总结汉族治国经验兵运用于实际的过程。原来辽太宗就很重视农业的发展,不但支持汉族人在汉族地区发展农业,在草原地区适合发展农业的地方,他也让人开垦土地,发展生产。为保护农业生产,防止没有重农习惯的契丹族人有意无意的破坏,辽太宗下令禁止随从们随意践踏庄稼,行军时也命令部队绕开农田。农业的发达对辽国多种经济的发展起了较大的促进作用,也增强了辽的国力。

民族领域

随着契丹国的统治区域不断扩大,辽太宗为了更好地治理不同民族的事务,就制定了“因俗而治”的原则,形成了北、南两套完整的官制。即北面官制和南面官制。

北面官制,即辽朝契丹族的官制,官吏用契丹族,掌握辽朝的一切军政事务,也是辽朝的最高权力机关。之所以称为北面官,是因为契丹族有崇拜太阳的习俗,喜欢向东,而且以左为上。这样,辽王的大帐就面向东方,而北面就是左,也就是契丹族官吏的办公地点,所以叫北面官。在北面官中,又分为几种类型:北面朝官,北面御帐官,北面皇族帐官,以及北面诸帐官和北面宫官。

北面朝官,这是辽朝官制的主要机构,在北面朝官中又分为南北两个不同的部门,如北枢密院管兵部,南枢密院管吏部。这和总的南北面官制很容易混淆,应该分清。在北面朝官中,南北枢密院是辽国的最高行政机构,分别掌管军政和民政,也通称为北衙和南衙。北面朝官中还有北南枢密院中丞司,掌管纠察检举百官。北南宰相府也参与军国大事,类似于汉族官制中的参知政事。另外,还有大惕隐司,掌管皇族的政教事务。设置夷离毕院,掌管断案、刑狱。敌烈麻都司掌管礼仪。最后在百官之上还设置了一个没有实际职务的大于越府,只是一个荣誉称号,和汉族太师的称号差不多。但一般人很难得到大于越的称号,整个辽朝也只有三个人得到过。

北面御帐官,它也有许多下属机构。例如侍卫司,负责御帐的护卫。北南护卫府,负责北南两个枢密院的护卫工作。

北面皇族帐官,阿保机的后裔、阿保机伯父的后裔、阿保机叔父的后裔、阿保机兄弟们的后裔共四个系统的皇族,分别设立有职权的营帐,叫做四帐皇族,地位很高。北面皇族帐官也有分支机构,大内惕隐司就专门掌管四帐的政教事务。

北面诸帐官,这是为阿保机部落之外,即皇族之外的其他有地位的部族设立的机构,如遥辇氏,渤海王族等,一方面是表示恩宠,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有效地控制。

北面宫官,主要掌管宫廷一些日常事务。

和北面官相对应的就是南面官,在辽太宗得到十六州之后,进一步完善了汉族的官制,仿效唐朝的官制,设立三省六部等一整套治理机构。以此来招徕汉族人,管理汉族人的事务。南面官主要由汉人来担任,契丹人也有在南面官中任职的,他们被称为汉官,也穿汉服。南面官由于办公的营帐在辽国王大帐的南面,所以称为南面官。

南面官中的分支机构有:汉人枢密院,阿保机的时候叫“汉儿司”,其他有中书省、尚书省、门下省、御史台、翰林院等。

在地方官制当中,辽朝也是两套制度并存,就是部族制和州县制,契丹人和其他游牧民族用部族制,而汉人和渤海人则使用唐朝时用的州县制。在耶律倍投奔后唐之后,辽太宗又趁机整顿了东丹也就是原来渤海国的行政制度。先让耶律倍的妃子主持东丹政务,然后采取措施加强了对东丹的控制。东丹国在原先并不是辽中央政权直接管辖的地区,东丹是个亲王的封国,东丹王对于本地的事务可以全权管理。他可以自己建立年号和国号,而且有权直接和外国交往。对于宰相以下的官员可以自己任免。在耶律倍走后,辽太宗就在东丹国设立了中台省,派遣官吏到那里参与政务管理,从而加强了对东丹的控制。

发展农业的同时,辽太宗也继续父亲辽太祖耶律阿保机的做法,尽量征召人才。

尽管如此,契丹人的习惯也不能从根本上得以改变,特别是辽军在南下中原作战的时候,由于辽国军队没有后勤供应,粮草要靠自己就地解决,所以,辽兵到一个地方就必然要骚扰百姓,抢夺粮草,这使辽军遭到当地人的。民心丢失了,辽在中原的统治也就很难再继续下去,直到临死,辽太宗耶律德光才醒悟过来,但为时已完,其实就算他早一点知道,并采取措施,也无法在较短的时机内改变长期的民族习惯。契丹作为一个游牧民族统治中原地区,汉化是必要的,辽太宗去世前大概认识到了这一点,但他已没有机会把他总结的经验教训在实践中贯彻实施了。

辽军在汉族地区除了掠夺粮草之外,许多契丹人还在黄河地区担任官员。

外交领域

在巩固了自己的帝位之后,辽太宗开始继续父亲辽太祖耶律阿保机的事业,向南用兵,争霸中原。契丹族从辽太祖开始就想把疆土扩展到黄河岸边,进而拥有黄河以北的大片领土。但汉族势力抵制契丹族的进攻,所以,契丹用兵时总是趁中原几派势力相争时打着支援一方的旗号进攻。在后唐统治时期比较稳定,再加上后唐的军队号称鸦军,都穿黑衣,战斗力也很强,而契丹族是以民为兵的,没有专门的野战军,所以在和中原兵作战时总是吃亏。因此,辽太宗的势力再大,也要等到中原出了变故时乘虚而入,收渔人之利,单纯的宣战和正式决战很难取得成功。所以,辽太宗南下中原一直等到了李嗣源死后,而且是石敬瑭主动求救时才敢出兵,后来灭后晋也是由于后晋将领投降拣了个便宜。

石敬瑭和后唐李从珂发生矛盾之后,石敬瑭为保住自己的势力,称 帝登基,只得向辽太宗求救。等待已久的辽太宗喜出望外,看到石敬瑭诱人的条件,赶忙亲自出兵相救。立石敬瑭为大晋皇帝,自己则得到了一大块肥肉,不费吹灰之力将早就渴望的十六州拢入契丹的统治范围,而且每年还有大批的布帛输入。但辽太宗这块意外的肥肉也只品尝了十来年的时间,最后他把命丢在了中原。

不管以后怎样,辽太宗毕竟将十六州弄到了手,下一个目标就是继续南下,将边界推进到黄河岸边。石敬瑭死后,石重贵继位,后晋态度的变化给辽太宗用兵提供了良机和充分的借口。同时,幽州的赵延寿也想像当年石敬瑭那样当个皇帝,劝辽太宗乘机进攻。后晋将领杨光远也暗通契丹,说后晋违背盟约,正好借机出兵,而且后晋境内发生了大的灾害,军队也死亡过半,只要出兵,就能一举成功。

辽太宗禁不住心动了,为了抓住这个难得的机会,便发动了对后晋的讨伐战争,而且连续打了三次,直到灭了后晋。在灭后晋长达三年的战争中,辽太宗超人的意志力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这说明他用兵中原是经过了长期准备和长期等待的,一遇到有利时机就不达目的誓不罢休,最后终于实现了多年的愿望,虽然得胜由于后晋军队的投降,但辽太宗的意志力之强确实令人佩服。

在用兵的过程中,辽太宗的过人谋略也运用得很充分。他最大限度地利用了汉族官吏的称 帝野心和他们之间的矛盾,这和辽太宗多年了解掌握中原的各种政治和军事情报有很大的关系。

他先利用了赵延寿想当中原皇帝的野心,让他充当了和后晋作战的先锋。许诺赵延寿在灭后晋之后让他做皇帝,使他深信不疑,作战很是卖力。第一次发兵,只有赵延寿的一路兵马取得了一点战果。等最后灭了后晋,辽太宗却闭口不提当初的诺言,赵延寿不知羞耻地提出立自己为太子,辽太宗却说太子应该由他的儿子当,他当不合适。就是任赵延寿官职时大臣也提议将给他的“都督中外诸军事”给划掉了。狡诈善变的辽太宗将赵延寿大大耍弄了一番。对于另一个人物杜重威辽太宗也同样许诺给皇帝之位,等杜重威投降后,让他穿上皇帝穿的赭黄袍,和之前让赵延寿穿赭黄袍去抚慰后晋将士一样,将这两个一心要当皇帝的败类像耍猴一样耍了个够,他们俩如果在一块谈谈穿赭袍的感受大概会差不多吧。皇帝这个位子最后还是辽太宗自己坐上了,不过他的代价也很大,把老命都搭进去了,死前还受了不少罪。

对后晋的战争由于后晋爱国将士的英勇奋战,辽太宗也打得很艰苦,第二次发兵时,被后晋的皇甫遇、慕容彦超、李守贞等将领打得大败而归,契丹国内当时也发生了灾害,人和牲畜大量死亡,各部落也有了厌战情绪,而且母亲述律后了解到后晋派使者议和时,也极力劝说辽太宗罢兵讲和。述律后对儿子说:“如果汉人做契丹王,行吗?”辽太宗说:“不行。”述律后又说:“那你为什么非要当汉王呢?”辽太宗说:“石氏忘恩负义不能容忍。”述律后又劝他:“你就是得了汉地也不能久留,万一有什么意外,后悔就来不及了。”后来的事实说明述律后还是有先见之明的,辽太宗也命丧于中原。辽太宗没有听从母亲的劝告,坚持要后晋割让镇州和定州,才肯息兵,其实他是不愿意就此轻易丧失这个机会。虽然一时失利,但辽太宗还是第二年又出兵进攻,结果抓住了时机,利用杜重威怯懦和想 当 皇 帝的弱点,劝降成功,不久后晋也被灭掉了。

会同十年(公元947年),辽太宗用中原皇帝的仪仗进入了后晋都城开封,在崇元殿他又穿上皇帝的装束接受文武百官的朝贺。把投降的石重贵封为负义侯,除了讽刺,这个官职没有任何别的含义。后晋因为契丹而建立,最后又因为契丹而灭亡,真是兴也耶律德光,亡也耶律德光。

靠别人的力量建立的王朝很难长久存在下去。在称 帝之前,辽太宗耶律德光又做了做表面文章,让了让帝位,但后晋的大臣们被赦免已经很感激他了,谁还敢说别的,于是都说“夷、夏之心,皆愿推戴皇帝”,辽太宗也不再让,欣欣然坐上了父亲耶律阿保机早就想坐的皇帝宝座。辽太宗在做了中原皇帝的同时还将契丹国号改为“大辽”,年号也改成“大同”。有的书中为了叙述简便,就将这之前的契丹也称为辽。

人物关系

父母父亲:辽太祖耶律阿保机母亲:淳钦皇后述律平
兄弟姐妹耶律倍耶律李胡耶律牙里果
耶律质古
后妃靖安皇后萧温宫人萧氏
子女辽穆宗耶律璟,母萧温太平王耶律罨撒葛耶律天德,母宫人萧氏
冀王耶律敌烈越王耶律必摄

轶事典故

大同元年(公元947年),此时夏季的中原大地是烈日炎炎,气温极高。耶律德光和契丹将士因为一直生活在北方,早就习惯了北方的严寒,实在无法忍受夏日的酷暑。北返的途中,45岁的耶律德光高烧不退,染上了一种熱疾。严重到周身堆满冰块并吞冰入腹也无法降温的程度。没几天,耶律德光口吐鲜血,死在了河北栾城。这时候,远在辽国国都上京的太后述律平获知耶律德光死去的消息,传来懿旨:“生要见人,死要见尸。”可如此炎热的天气,要想把尸体运回上京,那还不得顶风臭出三十里啊,可是保存尸体谈何容易呢,这可着实的难坏了一同伴驾的文武大臣们。

正在大家束手无策的时候,一个名叫羊胡子的御厨出了个主意,说:“咱们干脆把陛下做成‘羓’吧!”所谓的“羓”是什么呢?原来北方的游牧民族多喜欢吃牛羊肉,有时候杀了一头牛或者一只羊后,一时又吃不掉,如果碰上夏天,杀完的整牛整羊吃不了,牧民就把它们的内脏掏空,用盐卤上,就成了不会腐烂的“羓”,这也相当于中原地区汉族所制作的腌肉。

这个主意一出,有把皇帝当牲畜处理的意思。可是除了这招,还真没有别的办法。文武大臣和太医们也只好采用厨师的办法了。羊胡子这次变成了人屠子,虽然没做过人“羓”,但是他会做牲畜“羓”啊。先是“咔嚓”一刀,接着“哗啦”地把耶律德光肚子里的东西往外一掏,最后撒点盐...辽太宗耶律德光的龙体最后被装在密封的盐坛子里,运回了上京。

回到上京以后,述律太后为耶律德光举行了盛大的招魂仪式,不知道她看到自己的“腌肉”儿子是什么感觉。由于耶律德光是皇帝,可怜的他那尸体羓就成了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的“帝羓”,更成为我国历史上唯一的一位“木乃伊”皇帝。

史籍记载

(元)脱脱等《辽史-卷三、卷四本纪第三、第四》:太宗甫定多方,远近向化。建国号,备典章,至于厘庶政,阅名实,录囚徒,教耕织,配鳏寡。求直言之士,得郎君海思,即擢宣徽。嘉唐张敬达忠于其君,卒以礼葬。辍游豫而纳三克之清,悯士卒而下休养之令。亲征晋国,重贵面缚。斯可谓威德兼弘,英略间见者矣。入汴之后,无几微之骄,有“三失”之训。《传》称郑伯之善处胜,《书》进《秦誓》之能悔过,太宗盖兼有之,其卓矣乎!

《旧五代史·契丹传》:“[耶律德光]次于栾城县杀胡林之侧……契丹人破其尸,摘去肠胃,以盐沃之,载而北去,汉人目为‘帝羓’焉。”

《说郛》卷八引宋文惟简《虏廷事实》:“[契丹]富贵之家,人有亡者,以刃破腹,取其肠胃,涤之实以香药盐矾,五彩缝之,又以尖苇筒刺于皮虏,沥其膏血且尽,用金银为面具,铜丝络其手足。耶律德光之死,盖用此法,时人目为帝羓,信有之也。”

清赵翼《土城怀古》诗:“不闻宫掖悲人彘,肯使兵尘丧帝羓。”

人物评价

当阿保机死后,述律后主持了推选新皇帝的仪式,在主政的述律后的建议下,大臣们都赞成耶律德光继位,于是,耶律德光举行了契丹传统的燔柴礼,正式继位为契丹新皇帝。后来在南下中原灭掉后晋,但他自己也在回军途中死在了栾城,死后,他的庙号为太宗,谥号为孝武惠文嗣圣皇帝,历史上一般通称他为辽太宗。耶律德光对于契丹的贡献很大,尤其在他继位之后,在许多方面促进了契丹政治和经济和发展。在政治方面他完善了从阿保机开始的管制,使之系统化。他还使契丹的领土继续扩大,使契丹走向了强盛时期。他在位期间,契丹的农业也有了较大的发展。此外,契丹的本民族文化也发展到了一个很高的水平。

艺术形象

年份纪录片扮演者
2012年契丹王朝钟立强

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