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斯塔纳(哈萨克斯坦首都)

由网友(上线╪只为等你)分享简介:阿斯塔缴,本名努我苏丹,一九九七年代替阿推木图成为中亚国度哈萨克斯坦的新尾都,也是哈萨克斯坦第2大金融中间(AIFA),阿斯塔缴离本尾都及该国最大都会西北部的阿推木图直线间隔约九八零私里,齐市总面积七二二 平方私里,常住人嘴一零零万(截至二零一六年七月)。[一]伊希姆河脱乡南部而过,属温戴大陆性天气,4季天气恼人,熟态...

阿斯塔纳,原名努尔苏丹,1997年取代阿拉木图成为中亚国家哈萨克斯坦的新首都,也是哈萨克斯坦第二大金融中心(AIFA),阿斯塔纳离原首都及该国最大城市东南部的阿拉木图直线距离约980公里,全市总面积722 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00万(截至2016年7月)。[1]

在北京坐火车居然能环游世界,逛吃逛吃嗨不停

伊希姆河穿城南部而过,属温带大陆性气候,四季气候宜人,生态环境良好,是哈萨克斯坦工农业的主要生产基地、全国铁路交通枢纽。有著名旅游景点阿布扎比广场、巴伊捷列克塔、可汗沙特尔、阿克奥尔达宫、和平宫等。

2022年9月17日(哈萨克斯坦当地时间),哈萨克斯坦总统托卡耶夫签署宪法修正案,将首都重新命名为阿斯塔纳[2]

中文名

阿斯塔纳[2]

别名

努尔苏丹

政府驻地

阿克奥尔达宫(总统府)

著名景点

阿布扎比广场、巴伊捷列克塔、可汗沙特尔、阿克奥尔达宫、和平宫

机场

努尔苏丹纳扎巴尔耶夫国际机场

火车站

阿斯塔纳轻轨公司阿斯塔纳轻轨公司

建立时间

1832年

友好城市

安卡拉、华沙、堪培拉等

地标

巴伊捷列克塔、可汗沙特尔

行政区类型

直辖市、首府

人口

100万(截至2016年7月)

面积

722平方公里

下辖地区

6个区

电话区号

007-7172

地理位置

哈萨克斯坦北部

气候类型

温带大陆性气候

外文名称

Astana(英)、Астана(哈)

主要街道

阿布扎比广场、共和国街

著名高校

欧亚大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

国家

哈萨克斯坦

所属地区

中亚

历史沿革

1824年,一队由俄罗斯鄂木斯克出发的西伯利亚哥萨克军队在伊希姆河河岸建立了一个城堡,以后变成了阿克莫林斯克。在20世纪初,阿斯塔纳成为哈萨克斯坦的铁路枢纽,也为阿斯塔纳带来经济的影响。在斯大林时期,哈萨克斯坦有11个劳动营,其中最恶名昭彰的坐落于阿斯塔纳附近,专门为斯大林政坛上的敌人的妻子和丈夫用的。1961年,这城市的名称改为切利诺格勒。阿斯塔纳成为垦荒运动的中心,目的是为了让阿斯塔纳成为苏联第二大的粮食生产地。在垦荒运动时有大量移民移入阿斯塔纳,而大多数的移民是俄罗斯族。

哈萨克斯坦1991年独立后,这城市改称为阿克莫拉(白色坟墓之意)。在1995年,为了令北部俄罗斯族占多数地区的哈萨克化,哈萨克斯坦政府把阿克莫拉预备为新的首都。于1997年,哈萨克斯坦由阿拉木图迁都往阿克莫拉,并改称为现在的阿斯塔纳。哈萨克斯坦政府在阿拉木图还是首都时遇到了许多麻烦,例如阿拉木图在地震时遇到的风险,扩充土地时的不方便,再加上阿拉木图也离吉尔吉斯的边界太靠近了,哈萨克斯坦政府认为迁都似乎是个更好的决策。但当时迁都活动却不受到瞩目。但对许多哈萨克人来说,他们并不同意以上的看法。有人批评阿斯塔纳在哈萨克斯坦草原上很孤立,使来往交通不方便,而在冬天时阿斯塔纳有严峻的气候。

由于哈萨克斯坦原首都阿拉木图地处边疆地区,城市扩展余地有限,1994年哈萨克斯坦决定在2000年前把首都迁往中北部的阿克莫拉。1997年10月底,纳扎尔巴耶夫总统签署命令,宣布由阿拉木图迁都阿克莫拉。作出这项历史决定,是由于新首府所处的有利地理位置,恰处于全国中心和主要交通要道的交汇处。这次迁都,在绝大程度上,决定了年轻国家的发展前途。

在隆重的新首府宣布典礼上,纳扎尔巴耶夫总统宣布:“自现在起,在这里,哈萨克斯坦的中心处,将开始着手制定一系列关系国计民生的决策。现在,在这里,跳动着祖国的心脏。在这里,哈萨克斯坦决定自己的历史命运。”

1997年11月8日,哈国家象征物──国旗、国徽和总统旗向新都移交的仪式在哈总统府举行。1997年12月10日,哈萨克斯坦总统纳扎尔巴耶夫在阿克莫拉郑重宣布,阿克莫拉市正式成为哈萨克斯坦“永久性首都”。阿克莫拉取代阿拉木图成为哈萨克斯坦新首都,成为全国政治中心,阿拉木图尽管失去了首都的地位,但今后仍将是哈萨克斯坦最大的经济、文化和科技中心。仍将在国家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政府科学院--科学部、教育、文化和卫生部以及国家银行将长期留在阿拉木图。1998年5月6日,哈萨克斯坦总统纳扎尔巴耶夫将阿克莫拉改称为阿斯塔纳,因为“阿斯塔纳”在哈萨克语中意为“首都”,而“阿克莫拉”在哈萨克语中意为“白色坟墓”,这不利于首都的形象。但阿克莫拉州的名字没有改变。

2019年3月20日,在哈萨克斯坦议会通过宪法修正案,将首都阿斯塔纳更名为努尔苏丹,以向刚刚卸任总统职务的哈萨克斯坦第一任总统努尔苏丹·纳扎尔巴耶夫致敬。[1]

2022年9月17日(哈萨克斯坦当地时间),哈萨克斯坦总统托卡耶夫签署宪法修正案,将首都重新命名为阿斯塔纳。[2]

主要建筑

阿斯塔纳市拥有牢固的社会文化基础。截至1998年初,全市的住房面积达490万平方米,其中87%是私有住房;居民的人均住房面积超过17平方米。市内有18家医院和29所门诊部,有2所医科学校和1所医学院培训医务人员,1997年底,该市共有49所幼儿教育机构、43所普通教育中学、7所职业技术学校、9所中等专业学校、2所综合大学、2所科学院|5所私立大学、1所内务部的职业培训学校。

该市还有3座博物馆,2家剧院,3家大型文化馆,几家俱乐部、电影院和图书馆,1个文化休息公园,2座体育馆,3座游泳馆,10座运动场。现在正在修建国家博物馆和图书馆。改造共和国宫。哈萨克斯坦第一座40层高的摩天大楼也将投入使用。楼内设有贸易金融服务中心。

饮食

从事畜牧业的阿斯塔纳的人们主要的食物是奶类和肉食,特别是冬天,哈萨克人要宰牛、宰马、宰羊,将这种过冬肉叫“索古姆”,还制作马肠、香肠等。面食有馕、包尔沙克(油炸面疙瘩)、别斯巴尔马克(肉菜拌面片)、抓饭等。

宗教信仰

阿斯塔纳的居民信奉伊斯兰教(逊尼派)。

风俗

由于特定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环境,哈萨克族在生产和生活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俗民情。哈萨克族传统居所是圆顶毡房,传统服饰以毛皮为主,极有特色。

哈萨克斯坦的哈族人和中国境内的哈萨克族属同宗同源,语言相通,风俗习惯是相同的。哈萨克族是个能歌善舞的民族,每逢节假日都搞各种文体活动,如弹唱、对唱、跳舞、猜迹、踢毽、放风筝,还举行赛马、摔跤、姑娘追、叨羊、马上角力、射箭等各种比赛。

婚姻文化

哈萨克族婚姻是一夫一妻制,同一部落不能通婚。此外,哈萨克姑娘和少妇一般穿袖子带乡花、下摆多皱的连衣裙。未出嫁的姑娘带水獭皮圆顶帽子,帽顶绣花并有漂亮的鸟羽毛。姑娘出嫁时,带一种尖顶的沙吾克烈帽,一年之后换戴花头巾。生了第一个孩子后,换戴一种叫克木谢克的头饰。

禁忌

哈萨克人不吃猪肉,不食动物血。在哈萨克族人家做客应注意,在毡房内席地盘腿而坐,不脱鞋,不得把两腿伸直。不能跨过拴牲畜的绳子,不能跨过吃饭用的餐布。

节日

哈萨克族和其他穆斯林民族一样,使用伊斯兰年

阿斯塔纳

历。于每年3月20左右过“纳吾鲁孜”节,即哈族的春节。节日期间,每家都做“纳吾鲁孜”饭,唱“纳吾鲁孜”歌,互相拥抱,祝贺新春。每年伊斯兰教历9月是斋月,在斋月里人们白天都不进食。斋月过后开始过“肉孜节”,即开斋节。“肉孜节”之后70天过“古尔邦节”,即伊斯兰里的新年,是大节,家家户户屠宰牲畜。

地域气候

阿斯塔纳市的气候是典型的大陆性气候,冬季漫长、寒冷、少雪,夏季炎热、干燥。通常在11月中旬左右开始形成积雪,积雪期长达130—140天,冬季为5—5.5个月有时寒期长达245天,1月份的平均气温为—17℃,最冷的冬季绝对气温曾达—52℃。多年平均积雪厚度为30厘米。每年的日照时间有2200小时,无霜期为120天。7月份的平均气温为20℃,最高气温曾达42℃。年均降水量为400毫米,其中的30%发生在春季,66%在秋冬季。7月份的降水量最大(55毫米),12月的降水量最小(20毫米)。

经济情况

1997年该市的工业企业生产了9.51亿千瓦时的电能、1127台机引式割草机、7.7万多立方米钢筋混凝土构件和100多万块建筑用砖,加工了1937吨肉食、2730吨香肠制品、4882吨全奶制品、12万吨面粉、1685吨糖果、842万升白酒和甜酒。截至1997年底,阿斯塔纳市共有40家外资和合资企业。该市1997年的对外贸易总额达2260万美元,其中进口额为2160万美元,出口额为100万美元。出口商品以粮食及磨粉米业产品为主,销往俄罗斯、乌兹别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

周边交通

阿斯塔纳市是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铁路枢纽,它将中亚、哈萨克斯坦南部及东南部与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北部连接起来。此外,同样走向的公路干线也从该市经过。

改造和扩建,现在来自世界各国的任何型号的飞机都可以在这里降落了。现在已经开通了从该市到哈萨克斯坦及俄罗斯许多城市的空中交通线路,以及通往德国、土耳其、波兰、巴基斯坦、阿拉伯联合酋长国的航班。

文化教育

阿斯塔纳市拥有牢固的社会文化基础。截至1998年初,全市的住房面积达490万平方米,其中87%是私有住房;居民的人均住房面积超过17平方米。市内有18家医院和29所门诊部,有2所医科学校和1所医学院培训医务人员,1997年底,该市共有49所幼儿教育机构、43所普通教育中学、7所职业技术学校、9所中等专业学校、2所综合大学、2所科学院|5所私立大学、1所内务部的职业培训学校。就在哈萨克斯坦新首都落成前夕,该市25层高的五层级宾馆“国际大陆”,迎来了首批参观者。

该市还有3座博物馆,2家剧院,3家大型文化馆,几家俱乐部、电影院和图书馆,1个文化休息公园,2座体育馆,3座游泳馆,10座运动场。现在正在修建国家博物馆和图书馆。改造共和国宫。哈萨克斯坦第一座40层高的摩天大楼也将投入使用。楼内设有贸易金融服务中心。

体育设施

2011年,第七届亚洲冬季运动会将在阿斯塔纳及哈最大城市阿拉木图两地同时举行。体育部副部长塔尔加特·叶而梅吉亚耶夫曾透露,阿斯塔纳将主要承办亚冬会冰上比赛的项目,包括滑冰、冰球等,而阿拉木图主要进行雪上项目。2009年12月,阿斯塔纳市亚冬会相关场馆建设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

饮食习惯

从事畜牧业的阿斯塔纳的人们主要的食物是奶类和肉食,特别是冬天,哈萨克人要宰牛、宰马、宰羊,将这种过冬肉叫“索古姆”,还制作马肠、香肠等。面食有馕、包尔沙克(油炸面疙瘩)、别斯巴尔马克(肉菜拌面片)、抓饭等。

阿斯塔纳的人们热情好客,招待来客总是拿出最好的食物,并宰羊杀畜。进餐时,主人先将带有羊头的一盘肉献在客人面前,客人将盘中的羊头拿起,割下右颊下的一片肉回敬主人,再割下羊耳给主人家年幼者,割下片鼻前网放进盘子,然后将羊头送还主人。

信仰种类

阿斯塔纳的居民大多信奉伊斯兰教(逊尼派)、东正教、基督教及佛教。

地方风俗

由于特定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环境,哈萨克族在生产和生活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俗民情。哈萨克族传统居所是圆顶毡房,传统服饰以毛皮为主,极有特色。

哈萨克斯坦的哈族人和中国境内的哈萨克族属同宗同源,语言相通,风俗习惯是相同的。哈萨克族是个能歌善舞的民族,每逢节假日都搞各种文体活动,如弹唱、对唱、跳舞、猜迹、踢毽、放风筝,还举行赛马、摔跤、姑娘追、叨羊、马上角力、射箭等各种比赛。

婚姻

哈萨克族婚姻是一夫一妻制,同一部落不能通婚。此外,哈萨克姑娘和少妇一般穿袖子带乡花、下摆多皱的连衣裙。未出嫁的姑娘带水獭皮圆顶帽子,帽顶绣花并有漂亮的鸟羽毛。姑娘出嫁时,带一种尖顶的沙吾克烈帽,一年之后换戴花头巾。生了第一个孩子后,换戴一种叫克木谢克的头饰。

地方禁忌

哈族人不吃猪肉,不食动物血。在哈族人家做客应注意,在毡房内席地盘腿而坐,不脱鞋,不得把两腿伸直。不能跨过拴牲畜的绳子,不能跨过吃饭用的餐布。

地方节日

哈萨克族和其他穆斯林民族一样,使用伊斯兰年历。于每年3月20左右过“纳吾鲁孜”节,即哈族的春节。节日期间,每家都做“纳吾鲁孜”饭,唱“纳吾鲁孜”歌,互相拥抱,祝贺新春。每年伊斯兰教历9月是斋月,在斋月里人们白天都不进食。斋月过后开始过“肉孜节”,即开斋节。“肉孜节”之后70天过“古尔邦节”,即伊斯兰里的新年,是大节,家家户户屠宰牲畜,纪念安拉。

中国元素

2008年以来,阿斯塔纳的国际化水平越来越高,而其中的“中国元素”也越来越受人关注:从总统府不远处的“北京大厦”到街头飞驰而过的中国造载重车,从出租车司机口中的“你好”到哈萨克斯坦国立欧亚大学孔子学院青年学生对中国文化的痴迷,

姐妹城市

城市

缔结年份

国家

安卡拉1998年土耳其
伊斯坦布尔1998年土耳其
伊兹密尔1999年土耳其
莫斯科1998年俄罗斯
圣彼得堡2000年俄罗斯
喀山-俄罗斯
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1999年美国
安曼-约旦
里加-拉脱维亚
塔什干-乌兹别克斯坦
华沙1996年波兰
格但斯克1996年波兰
基辅1998年乌克兰
首尔2001年韩国
迪拜2003年阿联酋
北京2006年中国
马尼拉2006年菲律宾
第比利斯2005年格鲁吉亚
比什凯克2011年吉尔吉斯

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