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瑟夫·汤姆孙(英国物理科学家)

由网友(是孤独还是孤毒i)分享简介:约瑟夫·约翰·汤姆孙约瑟夫·汤姆,OM,FRS(Sir Joseph John Thomson,一八五六年一二月一八日-一九四零年八月三零日),英国物理教野,电子的发明者。以其对于电子以及异位艳的试验著称。他是第3任卡文迪许真险室主任。1幅他在研究阳极射线管的肖像挂正在试验室的麦克斯韦演说厅里。没有长于详细操做,但对于仪器事情...

约瑟夫·约翰·汤姆孙约瑟夫·汤姆,OM,FRS(Sir Joseph John Thomson,1856年12月18日-1940年8月30日),英国物理学家,电子的发现者。以其对电子和同位素的实验著称。他是第三任卡文迪许实险室主任。一幅他正在研究阴极射线管的肖像挂在实验室的麦克斯韦讲演厅里。不善于具体操作,但对仪器工作原理的理解却是非常敏捷的。

中文名

约瑟夫·汤姆孙

外文名

Sir Joseph John Thomson

逝世日期

1940年8月30日

逝世地

英国剑桥

研究领域

物理

主要成就

葡萄干布丁模型电子、同位素、质谱

出生日期

1856年12月18日

出生地

英国曼彻斯特

国籍

英国

性别

教育背景

剑桥大学

个人资料

汤姆孙 电子的发现者

约瑟夫·汤姆孙

出生:1856年12月18日

出生地:英国曼彻斯特

逝世:1940年8月30日

逝世地:英国剑桥

研究领域:物理学家

著名成就:葡萄干布丁模型电子 同位素 质谱

国籍:英格兰

居住地: 英国

研究机构:剑桥大学 普林斯顿大学 耶鲁大学

母校:曼彻斯特维多利亚大学 剑桥大学

导师:约翰·斯特拉特 爱德华·约翰·劳思

学生:查尔斯·汤姆森·里斯·威耳孙 欧内斯特·卢瑟福 约翰·西利·汤森 欧文·威兰斯·里查孙 威廉·亨利·布喇格

获奖:诺贝尔物理学奖(1906年)

个人经历

约瑟夫·汤姆孙

约瑟夫·约翰·汤拇逊1856年出生于英格兰的曼彻斯特附近,苏格兰人家庭。他在曼彻斯特的欧文学院学习了工程学,搬到了剑桥大学三一学院。1884年他成为卡文迪许物理学教授,即卡文迪许实验室主任。1890年他与露丝·佩杰特结婚,并养育了两个孩子。

他的学生之一是欧内斯特·卢瑟福,卢瑟福于1919年接替汤姆孙就任卡文迪许物理学教授。 受到詹姆斯·克拉克·麦克斯韦工作的影响和X射线的发现,他推导出阴极射线存在于带负电的粒子,他称之为“微粒”,这种微粒现在认识为电子。

电子曾经被约翰斯东·斯通尼提出过,作为电化学中电荷的单位,但是汤姆孙认识到电子也是亚原子粒子,这一点是第一次被发现。1897年他的发现为人所知,并在科学圈内引起了轰动,并最终于1906年被授予诺贝尔物理学奖。 极富戏剧性的是,他的儿子乔治·佩吉特·汤姆孙后来因证实电子是一种波而被授予诺贝尔物理学奖。

学习过程

听过一些麦克斯韦的讲课,而且正是在作为卡文迪许教授的麦克斯韦的继任者瑞利勋爵的指导下,汤姆逊完成了几篇理论性论文,1884年,瑞利按照他原来的许诺(只担任五年)辞去了卡文迪许教授职务。

汤姆逊申请这个职位,他述说:“没有认真考虑过这项工作和所要负的责任”就申请了。他只有28岁,没有想到会当选,但出乎他的意料,他当选了。

这些选举人要么非常走运要么是非常有远见的。汤姆逊说:“我觉得自己象一个钓鱼的人,用一只轻巧的钓鱼具,在一个意想不到的地方抛出了一线钓丝,钓到了一条鱼,这条鱼太重而使这个钓鱼的人不能把它吊到岸上来。我觉得接替一位象瑞利勋爵这样享有盛名的人是困难的。”值得注意的是,他不提麦克斯韦,虽然在另外的地方汤姆逊谈到了关于第一任卡文迪许教授的委任。

实验研究

约瑟夫·汤姆孙

刻苦认真

1883年,汤姆逊写了一篇与原子核有关的涡旋环理论的获奖论文,并由此开始了他的气体放电的实验研究。他称x射线使气体导电的现象为“电离”,并通过电离现象的研究证实了阴极射线是很小的带电粒子。

1897年,汤姆逊仔细地测量了这些阴极射线的磁偏转以及单位电荷传输的加热效应,分别给出了上述带电粒子的电荷与质量之比 e/m和电荷与动能之比e/mv2,从而定出了这种粒子的荷质比e/m和速度v。他发现这种粒子的荷质比约为法拉第发现的最轻原子的荷质比的2000倍,从而首先提供了电子存在的直接证据。

随后,他又在卡文迪什实验室进行的电磁场偏转实验和威尔逊云室的径迹观察中最终确认了电子,从而确定所有物质至少都包含电子这种共同的成分。汤姆逊还提出了原子的“葡萄干模型”,但是,后来的实验证实了这个模型是不正确的。

另外,汤姆逊在研究了原子中的电子对x射线的散射后,结合巴克拉的结果,证明了原子中的电子数目约为原子质量数的一半,指出了原子序数的重要性。他还在一篇关于能量转换的论文中指出,能量必须同时具有质量和动量,从而部分地预见到运动的带电粒子的波粒二象性和爱因斯坦质能关系式E=mc2。

电子的发现

约瑟夫·汤姆孙在试验

电子的发现,打破了“原子是物质结构最小单元”的观念,揭示了电的本质。同时,电子是人类发现的第一个基本粒子,它的发现使人们对物质世界的认识向前迈出了一大步,因此发现电子的汤姆逊被后人誉为“最先打开通向基本粒子物理学大门的科学家”。

汤姆逊把剑桥大学的卡文迪什实验室发展成为当时最大的研究中心,数百名优秀的科学家在此受过训练,其中有8人获得诺贝尔奖,在这8位获奖者中,有7位曾在他的亲自指导下从事研究工作。

荷电粒子的理论

1897年8月,他写下了现在仍然十分有名的文章。在这篇论文里,他描述了“为了检验荷电粒子的理论”所做的实验,将他的测量结果应用到确定组成阴极射线的粒子的荷质比上去。从同样的实验中,他也导出了粒子的速度。这里是他的推理的一个摘要:由一给定电流携带的总电量Q等于它所有的粒子数N乘每一个粒子的电荷e:Ne=Q   

然后,通过测量产生的热的办法来测量由粒子所传输的能量W,这个值必须等于质量为m、速度为v的这些粒子的动能 1/2Nmυsup2;=W 用磁学办法使粒子发生偏转,他知道:mv/e=Bp,这里p是轨道的曲率半径,B是磁场。因为能量,电量,磁场和曲率半径是可测量的,他能推论出 e/m=2W/(Qsup2;Bsup2;psup2;)具有值2.3x1017(静电单位电量/克),远大于电解法中离子的荷质比e/m。   

在他1897年的文章中,汤姆逊叙述了另一个令人注意的观察结果:构成阴极射线的微粒都是一样的,与管内阴极或对阴极或气体的成份无关。这里有一个所有物质的普适成份。

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