炉中煤(郭沫若1920年创作的诗)

由网友(い 三分疯癫范°)分享简介:《炉中煤》是闻名文教野郭沫若创做的1尾诗,选自郭沫若的诗散《女神》,写于一九二零年,初次揭晓正在《时事新报》的副刊《教灯》上。[一]《炉中煤》正在1系列的比方中依靠本身的密意以及冷视,表达了诗人弱烈的爱国之感情情色调。总体气势派头豪宕、开阔爽朗,调子调和流利。[二]曾以《艾青论》等着名的骆暑超师长教师以为:《炉中煤》是“青年男女爱恋之情...

《炉中煤》是著名文学家郭沫若创作的一首诗,选自郭沫若的诗集《女神》,写于1920年,首次发表在《时事新报》的副刊《学灯》上。[1]

《炉中煤》在一系列的比喻中寄托自己的深情和热望,抒发了诗人强烈的爱国之情感情色彩。整体风格豪放、明朗,音调和谐流畅。[2]

曾以《艾青论》等驰名的骆寒超先生认为:《炉中煤》是“青年男女爱恋之情”的抒发。[3]

中文名

炉中煤

作者

郭沫若[4]

创作时间

1920年

形式

现代诗

创作地点

日本

作品原文

文学类书籍 畅销文学书 经典文学作品 国外文学 古代文学 名家作品 青春 纪实 散文

炉中煤——眷念祖国的情绪

啊,我年青的女郎!

我不辜负你的殷勤,

你也不要辜负了我的思量。

我为我心爱的人儿

燃到了这般模样!

啊,我年青的女郎!

你该知道了我的前身?

你该不嫌我黑奴卤莽?

要我这黑奴的胸中,

才有火一样的心肠。

啊,我年青的女郎!

我想我的前身

原本是有用的栋梁,

我活埋在地底多年,

到今朝总得重见天光。

啊,我年青的女郎!

我自从重见天光,

我常常思念我的故乡,

我为我心爱的人儿

燃到了这般模样!

一九二〇年一、二月间作

创作背景

《炉中煤——眷念祖国的情绪》作于1920年1、2月间,当时诗人虽远在日本,却时时刻刻关注着祖国发生的一切。汹涌澎湃的五四运动浪潮同样冲击着他。他后来说:“‘五四’以后的中国,在我的心目中就和我的爱人一样。‘眷恋祖国的情绪’的《炉中煤——眷念祖国的情绪》便是我对于他的恋歌。”

文学赏析

全诗四节,大体上表达了作者三个方面的感情。

第一节作者把祖国喻为“年青的女郎”,叫一声:“啊,我年青的女郎!”把具有几千年的古老祖国比作“年青的女郎”,坦率、热情而又突兀、新奇。可见,把祖国称为“年青的女郎”,正是诗人对封建、落后的旧中国的否定,对五四运动以后新生祖国的赞美、讴歌。诗人以“我不辜负你的殷勤,你也不要辜负我的思量”,表达了自己与祖国两情依依、心心相印的密切关系,既显示了自己报国济民的情意,又寄托了对祖国革命与运动继续发展壮大的期望。

在第二、三节中,作者以煤自喻,“黑奴”“卤莽”,不只是表现自己身份、地位之低下和性格的粗狂,诗人于此还寄寓着对被压迫、被奴役的下层人民的同情和歌颂。同样,从第三节“我想我的前身,原本是有用的栋梁,我活埋在地底多年,到今朝总得重见天光”等诗句中可以看到,这种忧郁的心情,对诗人对民族遭难、百姓受苦的愤愤不平的态度,跟诗人个人的抱负、才华、理想、志向屡受磨难,精神苦闷,压抑的内心感受是完全不一致的。而“重见天光”四字,既表达了作者对五四运动的光明的渴求与赞颂,又倾诉了作为一个新时代的斗士的诗人对祖国的光辉前途、民族的发达兴旺的希冀,以及诗人对自己“报国济民”抱负的跃跃欲试的心情。

第四节,由于看到了光明和希望,作者怀国思乡之情更为强烈,所以在最后一节中,通过对首节四、五句的重复,进一步抒发了自己急于报效祖国的决心和热情;末节的那个“燃”字,虽与首节用法相同,然显而易见,其含义已有不同。前一个“燃”,是诗人在黑暗的长夜中的摸索探寻;而后一个“燃”,则强调了诗人在重见天光后的奋斗搏击,这就使得全诗在乐观、自信、高昂和积极进取的精神状态中把情感推向了高潮。

这首诗的艺术形式与所抒情思十分和谐。从章法看,首节总述爱国之情和报国之志,第二节侧重抒爱国之情,第三节侧重述报国之志,末节与首节是复叠形式,将全诗情感推向高潮。从格式、韵律看,全诗每节5行,每行音节大体均齐;一、三、五行押韵,一韵到底;而各节均以“啊,我年青的女郎”一声亲切温柔而又深情的呼唤起唱,造成回环往复的旋律美。诗情随诗律跌宕起伏,韵味深长。郭沫若曾说:“诗歌还是应该让它和音乐结合起来;更加上‘大众朗诵的限制’,则诗歌应当是表现大众情绪的形象的结晶。这首诗很好地体现了诗人的这一艺术追求。

名家点评

北京语言大学教授方铭:全诗在一系列的比喻中寄托自己的深情,一层深似一层地表现了爱国的衷肠。这首诗风格豪放、明朗,格调和谐流畅。全诗每一节都是五句,开头一句成为每一节的领句,第一节最后两句与第四节最后两句都有意重复,这就造成节奏鲜明、回环往复的诗美。形式整齐,通篇押韵。(《现代诗歌精品》)

武汉长江工商学院教授徐绍建:该诗节拍整齐、婉转回环,有一种割不断的绵延情意,正好适合表现眷念祖国之情。(《大学语文(第4版)》)

河南科技学院教授周全星:诗歌运用比喻、拟人、报物、反复等多种艺术手法,塑造生动鲜明的艺术形象,增强诗人的感情浓度,将抒情主体和抒情对象有机结合在一起,更好地表现了诗歌的主题。(《新编大学语文教程》)

作者简介

郭沫若,原名郭开贞,字鼎堂,号尚武,笔名有沫若,麦克昂等,四川乐山人,中国现代文学家、剧作家、诗人。郭沫若早年赴日本留学,后接受斯宾诺沙、惠特曼等人思想,决心弃医从文,与成仿吾、郁达夫等组织“创造社”,积极从事新文学运动。郭沫若一生著述颇丰,诗歌与历史剧的创作成就最大,主要有诗集《女神》《星空》《瓶》等,历史剧《三个叛逆的女性》《屈原》《虎符》《棠棣之花》《高渐离》等。

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