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富荣(国家体育总局副局长)

由网友(也許丶莪沒資格)分享简介:李富枯,中国须眉乒乓球静止员,得到过世乒赛须眉集体冠军。一九九四年九月被选中国奥委会副主席,一九九九年五月任国度体育总局副局少,二零零一年五月被选亚乒联主席。中文名李富枯出熟地上海平易近族汉族首要惩项世乒赛须眉双挨亚军、世乒赛须眉集体冠军沉要事务执学中国乒乓球男队、一九九四年九月被选中国奥委会副主席、一九九九年五月任国度体...

李富荣,中国男子乒乓球运动员,获得过世乒赛男子团体冠军。1994年9月当选中国奥委会副主席,1999年5月任国家体育总局副局长,2001年5月当选亚乒联主席。

中文名

李富荣

出生地

上海

民族

汉族

主要奖项

世乒赛男子单打亚军、世乒赛男子团体冠军

重要事件

执教中国乒乓球男队、1994年9月当选中国奥委会副主席、1999年5月任国家体育总局副局长、2001年5月当选亚乒联主席

出生日期

1942年

国籍

中国

专业特点

以“狠”著称,左推右攻型

运动项目

乒乓球

籍贯

浙江省绍兴人

主要经历

体坛明星儿女很有范儿

1957年入上海体育宫业余体校进行乒乓球训练。

1958年入上海乒乓球队,同年被选入国家乒乓球 集训队。五次参加世界乒乓球锦标赛。

1961年在第二十六届 世界乒乓球锦标赛上,获男子单打亚军、混合双打亚军(与 韩玉珍合作)和男子双打第三名(与 庄则栋合作),并是获得男子团体冠军的中国队的主力队员之一。

1963年在二十七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上,获男子单打亚军和男子双打第三名(与王家声合作),并是获得男子团体冠军的中国队的主力队员之一。

1965年在第二十八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上,获男子单打亚军和男子双打第三名(与王家声合作),并是获得男子团体冠军的中国队的主力队员之一。

1971年在第三十一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上,是获得男子团体冠军的中国队的主力队员之一。

从1961年至1984年八次获国家体委颁发的体育运动荣誉奖章。

1962年获运动健将称号。

1974年起任国家乒乓球队教练。

1979年获国家级教练称号。

1979年起任 中国乒乓球协会副主席,并担任 国际乒乓球联合会分级分组委员会委员。

1978年、1983年当选为第五届、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1981年任国家体委训练局副局长。

1984年任中国体育代表团副团长,率领代表团参加第二十三届奥运会。

1984年被评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三十五年来杰出教练员之一。著有《现代乒乓球技术的研究》(与他人合作编著)。

1984年参加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与 张燮林进行乒乓球表演。

1988年,到北京体育学院进修。

1990年起任国家体委训练局局长。后又任中国兵乓球协会副主席,全国青年联合会副主席。

1994年3月起任全国乒乓球管理中心主任,同年9月当选为 中国奥委会副主席。

1996年10月22日,当选为第三届 中国羽毛球协会主席。

1999年5月任国家体育总局副局长,是第5、6届全国人大代表。

2001年5月3日在大阪举行的亚洲乒乓球联盟大会上,当选为亚乒联盟主席。与 梁焯辉、 徐寅生等合著有《现代乒乓球理论、技术、战术及其训练的研究》。

先后7次获国家体委颁发的体育运动荣誉奖章。

1984年、1989年两次被评为建国以来杰出运动员。1994年被评为“建国45周年体坛45英杰”之一。

2004年12月16日收到国务院通知,免去李富荣的国家体育总局副局长职务。

2009年参与16集大型体育文献纪录片《与梦齐飞》节目录制曾担任国家体育总局副局长12年。

技术特点

其技术特点以“狠”著称,左推右攻型,主要靠正手和侧身攻得分,并练就“正手打回头”的绝招。

直拍快攻打法,发球多变,攻势凌厉,步法灵活。

体育人生

纵观历史可以发现:中国乒乓球运动有三个黄金时代——李富荣在其运动员时代经历了中国乒乓球的“黄金一代”,以男子团体和男子单打世界冠军三连冠为标志;在其教练员时代,缔造了中国乒乓球的“黄金二代”,以1981年包揽第36届世乒赛全部冠亚军为标志;后来,他又在领导岗位上,带领昔日的弟子们和弟子的弟子们创造了中国乒乓球的“黄金三代”,这个时代从1995年天津世乒赛开始直至今天,以多次包揽世乒赛冠军和奥运会冠军为标志。

在每一个黄金年代里, 中国乒乓球队不仅是金牌之师,而且是时尚之师。

不同的年代有不同的时尚,例如在李富荣的教练员时代——

在那个年代,随身携带的 乒乓球拍和随处可见的水泥球台,以及从8分钱的“兔牌”到5毛7分钱的“红双喜牌”乒乓球,是这项运动带给中国的时尚!在那个物质生活匮乏的年代,这小小银球成为很多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和精神寄托。

在那个年代,每一位乒乓球国手的形象都是如此地深入人心,并且影响着人们的装束和打扮:不同长相的人们,无论其形象是否堪称“英男俊女”,都从他们身上找到了自己的“形象代言人”——梳着分头的 郭跃华、留着小辫的郑怀颖、穿红色队服的 梁戈亮、戴黑色眼镜的 葛新爱……

在那个时代,不同性格的人们,都从乒乓球国手的风格里,寻找着自己的人生定位:外向的人们,会找到乒乓球的榜样——咄咄逼人的 蔡振华、美丽无敌的 曹燕华、势如破竹的 谢赛克、飒爽英姿的 郑敏之……而内向的人们,也会找到乒乓球的榜样——像 陆元盛和 黄亮、像 王会元和 童玲那样在逆境中处变不惊……

因此不妨这样看:中国乒乓球在自己的每一个黄金时代里,都深刻地影响着中国的时尚,是中国流行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所以,乒乓球才会成为中国的“ 国球”。

而对于李富荣,也不妨这样看:他当运动员时引领过时尚,当教练员时创造过时尚。

运动员小李:1959-1973

运动员时代的李富荣,在一年里实现了“ 三级跳”:业余体校、上海队、国家队——不用说,他具有极高的乒乓球天赋。

李富荣参加过5届世乒赛——1961年,他赢得了男团冠军、男单亚军、混双亚军和男双季军,那时他只有十九岁;1963年和1965年,他在两届世乒赛上取得了相同成绩:男团冠军、男单亚军和男双季军;1971年,他在时隔6年之后,再次成为男团冠军队的成员。从1959年到1973年,李富荣在国家队服役了14年。

1965年在 南斯拉夫举行的第28届世乒赛上,李富荣赢得了那个人们耳熟能详的绰号:“美男子加轰炸机”,这个绰号极其准确地概括了他的形象和作风:想当年,“李富荣的狠”和“徐寅生的巧”、“庄则栋的快”、“ 周兰荪的凶”并为美谈,“轰炸机”的形容恰如其分;而“美男子”的称谓,则活脱脱地传达出青年李富荣“偶像明星”的实力、魅力、影响力。

在李富荣的运动员时代,“时尚”、“偶像”这样的说法还没有在中国泛滥,但并非没有“时尚现象”和“偶像现象”,用今天的眼光看:那时实际上已经有了“民族英雄”和“大众偶像”的区分——所有打破世界纪录和赢得世界冠军的著名运动员,都是人们心目中的“民族英雄”,例如 陈镜开和 容国团;而一些没有打破世界纪录、没有赢得世界冠军的著名运动员,则是人们心目中的“偶像明星”,例如 钱澄海和 年维泗。

运动员李富荣的价值就在于,他既是一位“民族英雄”又是一位“偶像明星”——既英俊潇洒、仪表堂堂、风度翩翩、谈吐自如;又球技高超、作风勇猛、功勋卓著、战绩彪炳……这一类型的运动员,不但取得了优异的运动成绩,而且影响力超出了体育本身,具有“大众偶像”、“时尚先锋”的意味。

我想,如果把青年李富荣的“写真”拿出来展览的话,想必今天的 追星族们也会惊呼一声“哇塞”吧?

教练员老李:1974-1981

1973年的第32届世乒赛之后,李富荣接替徐寅生,成为中国男队主教练,后来又出任总教练,他在教练员岗位上一共干了8年。

8年间,李富荣率队参加了4届世乒赛,其间的经历可以划分为两个时期——

1975年和1977年的两届世乒赛,都具有“文革”的时代烙印:1975年第33届世乒赛,中国队的指导思想是“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结果中国队在轻取了男女团体冠军之后,“让”出了全部五个单项的金牌;1977年的第34届世乒赛,“友谊”和“比赛”的权衡结果是中国队获得了三个半冠军——其中的“半个”冠军是“友谊”的产物,中国选手 杨莹和朝鲜选手朴英玉联袂取得女双金牌,在决赛中保她俩过关的,是中国选手 朱香云和魏力婕(朱香云在那届比赛中是团体冠军成员之一,魏力婕则因为只获得女双亚军而没有成为世界冠军,殊为憾事);而另外“三个”冠军是“比赛”的结果,一向志在必得的男女团体冠军和因为以往获得较少而志在必得的男双冠军。当时,与男团、男单的世界冠军相比,男双是中国乒乓球的相对弱项,1971年到1975年的连续3届世乒赛都未能取得冠军。无独有偶,在80年代初,双打也是中国男队的软肋,1983年和1985年两届世乒赛,中国队都因失落男双金牌而未能包揽冠军。

1979年的第35届世乒赛,是在改革开放背景下进行的,中国队拿出了全线出击的劲头,但是,选手们投入的满腔热情却没有获得良好回报:中国男队在团体、单打和双打三个项目上全线失守;1981年的第36届世乒赛,李富荣率队实现大包揽,不但包揽了全部七项冠军,而且包揽了3个单项比赛的全部亚军——这种大包揽的成绩空前绝后:1995年第43届世乒赛,中国选手没能会师男双决赛;2001年第46届世乒赛,中国选手没能会师混双决赛;2005年和2006年的第48届世乒赛,中国队没能会师男双决赛;2007年和2008年的第49届世乒赛,中国队虽然包揽了全部冠亚军,但这时世乒赛已经分成了团体和单项两次赛会。

谈起教练员时代的李富荣,有许多令球迷耳熟能详的故事,尤其是他在36届打翻身仗的故事,然而仔细考察他的教练员生涯,还可以有一些特殊的发现——一是他不断打造的秘密武器,例如33届的 许绍发和 陆元盛、34届的王俊和黄亮、36届的蔡振华和谢赛克等,就都有自己独创的打法和独特的技术;二是他为中国乒乓球运动培养了很多“帅才”:许绍发和蔡振华后来担任了 中国乒乓球队总教练,陆元盛和 施之皓则担任了女队主教练——直至今天,他们对中国乒乓球运动都具有重要的影响力。

训练局“局座”:1981-1997

昔日的国家体委训练局,堪称中国竞技体育的大本营,李富荣在训练局领导岗位上工作了17年,其中一半时间是局长、另一半时间是副局长。

可以从两个角度观察那些年李富荣的所作所为——

一个角度是乒乓球,那十几年间中国乒乓球经历了一个马鞍形发展过程:从所向无敌、到遭遇挑战、再到更加所向无敌。在这个过程中,李富荣和徐寅生一起扮演了主导角色。

另一个角度是奥运会,从1984年到1996年四届奥运会,中国一共获得52块金牌,其中42块金牌是训练局所属项目获得的。

当时,训练局管理的运动大项有9个:田径、游泳(包括跳水和 花样游泳)、举重、足球、篮球、排球、乒乓球、羽毛球、体操,其中有7个大项获得过奥运会冠军,而足球和篮球在奥运会上取得的成绩也是历史上最好的——1996年中国女足获得银牌;1992年和1984年,中国女篮分别获得银牌和铜牌;1996年中国男篮首次进入前8名。后来,这些项目分别被划归到8个项目中心进行管理。

单纯从竞技体育的成绩角度说,很难判断到底是“项目中心体制”更加成功还是“训练局体制”更加成功,但是,足球、篮球、排球、田径、游泳、乒乓球、举重7个项目的奥运会最佳战绩,都是在“训练局体制”下取得的。

作为训练局局长的李富荣,一大作为是选择了一批优势项目的“少帅”。

1992年,中国体坛的关键词之一是“少帅”:乒乓球男队主教练蔡振华、羽毛球队副总教练 李永波、体操队副总教练 黄玉斌——当时,他们的平均年龄是32岁。5年之后的1997年,32岁的 周继红出任 中国跳水队领队——显然是一种巧合,李富荣入主中国男队的时候也是32岁。

虽然蔡振华是李富荣的学生,但是他能晋升“ 国球少帅”,除了李富荣的鼎力支持以外,还有 许绍发的大力推荐和徐寅生的最后拍板。相比之下,李永波和周继红的崛起尤其离不开李富荣的支持。

在徐寅生担任中国乒协主席的岁月里,李富荣担任过12年中国羽协主席,因此,中国乒乓球运动的“徐寅生烙印”要强于李富荣留下的烙印,而中国的羽毛球运动,则留下了极深的“李富荣烙印”,他对这个项目的影响力,甚至超过了 李永波。在那支队伍里,颇有几位“美男子加轰炸机”式的运动员,他们俊朗的外型、出众的球技、昂扬的团队精神和自由的团队作风,在中国体育界显得很突出。而李富荣每每在关键时刻对于李永波的支持,更使得这支队伍极其具有战斗力和凝聚力。

在中国体坛的几支“王牌军”里,羽毛球和跳水是两个总能涌现出“偶像明星”的项目,并且总有吸引人们眼球的各种各样故事,他们无疑是中国体坛的两支时尚之师。

决策者“李局”:1997年到2004年

1997年,李富荣出任国家体委的专职委员,这个职务相当于今天国家体育总局的局长助理。1999年,他出任国家体育总局副局长。

从1984年到2004年,李富荣6次担任中国奥运代表团副团长,一直位居中国竞技体育的决策层,他主管训练和比赛、主管反兴奋剂工作。在他主管的项目里,乒乓球是本行、羽毛球算触类旁通,其它的项目就都算不得纯粹内行了,但是他总能在关键时刻,做出“英明决策”——

雅典奥运会之前, 中国跳水队因为世锦赛成绩不佳,面临着媒体和公众的压力,人们普遍认为:中国选手的动作难度已经低于其他国家的选手。这时,李富荣在上海观看了一场跳水比赛,发现 胡佳的两个动作难度大但不够稳定。于是,他亲自和胡佳谈话,建议他在奥运会比赛中放弃高难度动作,选择自己发挥比较稳定的动作——在当时的环境下,做出这样的决定,就连胡佳自己都将信将疑——比赛的结果证明了李富荣的‘老谋深算’:胡佳大幅度降低了动作难度,凭借稳定的发挥漂亮地击败各国高手,站上了奥运会冠军的领奖台。

李富荣不是跳水的行家,他是凭借自己多年的运动生涯和对于竞技体育规律的深刻理解,做出了正确的决策。

时尚“达人”李富荣:2004年至今

有一件事我不明白:为什么那些服务于中老年人的商品,不请李富荣做广告?在我看来:很难从茫茫人海中找到一位像李富荣那样老当益壮、健康俊朗的时尚人士了。

即使是专业运动员出身的人,也很少有谁能像李富荣那样,50多年来始终坚持体育锻炼。即使是在奥运会激战正酣的时候, 奥运村里迎着朝阳跑步的李团长,也是一道朝气蓬勃的风景线。

退休这几年,李富荣每天坚持一个小时的体育运动:每周一三五日跑步二四六游泳是他不变的规律,不管是在北京还是在外地,此外就是不定期地打网球。

除了朝阳心态和坚持锻炼以外,李富荣的生活中充满时尚痕迹,很少见到像他那样的中国老人,浑身上下一水的名牌,虽然年近古稀却好似人到中年……

所以,虽然李富荣也是中国体育造就的偶像明星、时代英雄、功勋教练和团队领袖,但是他身上独具一种绵延50年的时尚魅力——在过去的很多年代里,这种魅力是容易被忽略的,而在今天这个时代,这种魅力独具别样的价值。

家庭生活

李富荣,在上个世纪60年代,他是中国兵乓球的绝对主力,是像当今姚明、刘翔这样的闪闪发光的体坛大明星。那时候,乒乓球作为国球,人们的关注度比现在还要高,当年李富荣就是家喻户晓的“乒坛美男子”、“轰炸机”(这都是在国外打比赛,国外的媒体给取的绰号)。他退役后,担任了中国乒乓球男队主教练,后来又担任了乒羽中心主任、国家体育总局训练局局长、国家体育总局副局长。不夸张地讲,在中国人如今取得的夏季奥运会的金牌中,有一半跟他有直接间接的关系。他是一位建立中国50年乒坛辉煌的创业者、新中国奥运辉煌的见证者,他还是一位相貌出众叱诧风云的体坛名帅。

2004年末,为中国体育贡献了47年的李富荣退休了,这时候却有一个人最高兴——他的老伴、也是他的初恋情人张予懿:她一把抱住丈夫说:“今天你总算回到家了,总算是我们的家庭成员了。”

聚少离多的前半生

在此之前,家只是李富荣短暂小憩的地方,他的绝大部分心思都在工作上。那些年,他们夫妇一直是聚少离多,其中甘苦,妻子张予懿深有体会。   谈恋爱像地下工作者   李富荣这个“乒坛美男子”,当年也是“粉丝”众多。他在南斯拉夫比赛都结束一个多月了,还有一群南斯拉夫女孩子跑到大使馆要找美男子李富荣。大使馆的同志挺幽默,找来一个秃顶的老同志说,他就是李富荣。女孩子们不干了:“不是不是,李富荣不是长这样的!”但是当年不兴闹什么绯闻,李富荣还是挺保守的,就连和张予懿谈恋爱,也是经别人介绍的。张予懿出身艺术世家,是舞蹈演员,他俩一个搞文艺,一个搞体育,一个英俊,一个娇美,当年真是金童玉女,天造地设之合。不过,他们谈恋爱可不象现在的年轻人那么浪漫,张予懿要李富荣陪着去个公园、逛个街难着呢,他总觉得被人看见了十分的不自在。他们乘公共汽车,要一个前门上,一个后门上,下车时使个眼神,到人少的地方再会合,就像地下工作者。

婚后妻子的艰难时刻   结婚后,李富荣继续他紧张的训练和比赛,而张予懿却插队落户到了东北。她那看似娇弱的身子骨,却有着惊人的承受力,怀着孕,体力活照样干,还到地里插秧。生产队干部说给你点轻活干吧,让她去喂四头猪。后来,有点先兆流产的迹象,她才要求回北京,下了火车,挺着大肚子,背着两个铺盖卷,简直像难民一样。生大儿子的时候,李富荣把她送到医院就接着训练去了。孩子几个月大,张予懿把儿子托给母亲,又下乡到武汉了。从武汉回来,她整个人瘦得脱了形,李富荣都差点认不出她来了。   张予懿本来是条件很好的舞蹈演员,在东北第一批跳了芭蕾舞白毛女。可是,两个人不能都一心扑在事业上,张予懿为了照顾家庭、照顾孩子,不得不放弃了舞台生涯,而选择了回到北京艺校当舞蹈教师。   尽管为了家庭放弃了最爱的事业,一个女人照顾孩子还是有太多的艰难,有一次,孩子生病,大半夜张予懿背着发高烧的孩子赶公交车去医院,孩子吐了她一身,她背着孩子一边走一边哭,那时候李富荣正在国外率队比赛。   尽管相聚的日子那么少,张予懿还是深情地评价李富荣:“他其实总是想着我。”那时候,李富荣打球从国外回来,肯定会给张予懿带巧克力。这巧克力的意义不是像现在的年轻人情人节送的巧克力,代表浓情蜜意,而是另有实际的用途——那时候物质匮乏,张予懿营养跟不上,跳舞时经常头晕,要靠这巧克力才能盯下来一天的演出或训练,所以,李富荣送的巧克力,不仅是浪漫的爱情礼物,更是艰苦岁月相濡以沫的见证。

   打了败仗,妻儿去车站迎接   1974年,李富荣退役,担任了中国男子乒乓球队主教练。1979年,他率队参加了35届平壤世乒赛。这次比赛,意外地失掉了团体、单打、双打冠军,只拿回了一个男子团体冠军。这是从1961年以后,我国男子乒乓球队输得最惨的一次比赛。很多群众给李富荣来信说:“你们输得只剩一条裤衩回来了。”“你们平时训练得不行,这次不要坐飞机也不要坐火车,从平壤应该跑着回来。”还有人寄了个鞋垫说,“这是你们在35届取得的好成绩,给你们发个勋章!”这对于一向战绩卓著、又非常争强好胜的李富荣来说,心里的滋味可想而知。   张予懿得知他们失败的消息,却赶紧带着孩子奔赴北京站(不是机场)迎接丈夫归来,她说:“以前他们得了冠军,回来时在机场,到处都是鲜花、掌声,忙着等领导接见。我也带着孩子去过一次,他根本无暇顾及我们,看见我们反而像陌生人一样冷漠,我知道他是不好意思在众人面前和我们表示亲热。他们被领导迎进房间谈话,我和孩子在外面等着,别提多尴尬了。这次,我想,输了比赛肯定没有接见了,也没有鲜花和掌声了,我就带着孩子赶紧去迎接他了。表示我们永远站在你这边支持你!”   那年,匈牙利得了第一。回来之后,李富荣把匈牙利的照片贴在训练日记上,天天看着,激励着自己和队员卧薪尝胆。2年后,1981年,他率队包揽了世乒赛全部7项桂冠。当年的小将蔡振华说,两年看不到他笑,打赢了,终于看到李指导开心的笑容了。   这一下,到机场迎接他们的又都是鲜花、掌声,领导接见了,张予懿和孩子们又退居二线了。

两个儿子眼中的爸爸   他们有两个儿子,老大叫李竞,老二叫李乐,文体结合的家庭特色表现在他们的名字上,一个代表竞技,一个代表音乐,人如其名,一个曾是专业网球运动员,一个是扮演《汉武大帝》中霍去病的有不少“粉丝”的明星。   孩子们小的时候,李富荣忙着训练,早晨6点钟孩子们还没起就离开家带着队员跑步,晚上要队员们睡着了才回家,孩子们也都睡着了。李乐说,“小时候很少看见爸爸,一旦爸爸出现,不是他惹祸或者我惹祸了。”李竞小时候淘气,挨爸爸揍多一点,到现在见了爸爸都有点发怵。不过,他曾经报过“仇”——他十四五岁的时候,有一次和爸爸配合打网球双打,爸爸抢网站在前面,他发球的时候,照着爸爸的屁股狠狠地来了一球,爸爸回头瞪了他一眼,李竞居然如法炮制又来了第二下,在场的观众哄堂大笑,李竞也跟着笑了。以这种方式报仇了,李竞心里有一种偷偷的畅快。   生了二儿子李乐,一听是男孩,李富荣不高兴了,他多希望老二是个姑娘啊!张予懿又委屈又好笑地说,“他居然没去医院看我,也没接我,是我妈妈把我接回了家。”李乐长到几岁,胖胖的很漂亮很逗人喜爱,爸爸妈妈居然把他当女孩养,给他梳小辫。还好他长大了一身阳刚之气,没一点娘娘腔。李乐12岁起,到瑞典留学,18岁回国考取了中央戏剧学院,后来做了演员,现在又开了自己的广告公司。

   珍贵的团聚岁月   李富荣和张予懿婚后有8年两地分居,张予懿调回北京后,李富荣又是早出晚归,还常常出差出国。后来,他们又有5年的分离。   小儿子李乐在瑞典留学时,由于年纪太小,中间有5年妈妈陪同他一起度过的。当时,张予懿已经是“局长夫人”,可是李富荣的薪水无法支付他们在国外的开销,为了解决生活费,张予懿还是去餐馆打工洗盘子,从上午10点直到晚上10点。她说,自己受过苦,身体的劳累压不垮她,唯有精神的压抑令人难受。这5年间,李富荣出差去过两次瑞典和妻儿团聚,他也深深地知道妻子的不容易。   张予懿曾经给丈夫写过18页纸的长信,她委屈地说:“王宝钏18年寒窑等来了薛平贵,我等你加起来都不止18年了!”   说委屈,其实也是思念之情、盼望团聚之情。张予懿说:“这么多年,我们俩从来没有红过脸,更没有开口说过‘离婚’这样过激的话,闹了别扭,互相不理,过一两天也就算了。有了矛盾,我们总能用平和的方式化解。其实李富荣脾气很好,从来不高门大嗓发火,他的队员怕他,是因为他要求严格敬畏他。他是个好丈夫,也是个好父亲。当然,他把全身心献给了乒乓球,我们要求他的标准不能像别的家庭那么高。”

   回归家庭李富荣本色不改   李富荣退了休,张予懿知道,这一次,丈夫才算完全属于她、属于家庭了,甜蜜相守的日子现在总算开始了。

退休后,有些事情在李富荣身上有了改变,比如,以前乒乓球在他心目中永远是第一位的,其次是孩子,之后才是妻子,现在,离开了工作岗位,孩子们也大了,老伴荣登他心目中第一位了。还有,以前早晨六点多就起来训练,现在可以从从容容睡到八点钟,然后采购、跑步、游泳,这锻炼身体的习惯倒仍然是雷打不动的。   有些本色在李富荣身上一点也没变:   好胜——以前赛场上拼命,现在仍然是能决胜负的事情一定要赢。   李富荣好胜,那是鼎鼎大名的,从年轻时开始,就凭着不服输的劲头一路拼过来的。不管他是运动员、教练员还是官员,不管是在赛场上还是赛场外,除了喝酒不比,其他都要和人家比个高低。1959年初出茅庐的他到匈牙利打比赛,被当地媒体称为“好斗的小公鸡”——这是个很形象准确的比喻,凡事涉及到“输赢”,他一定要一决胜负。   他和大儿子打网球,开始都能轻松取胜,儿子渐渐长大,成了专业网球运动员,有一次他们单打,儿子领先,再有一局就赢了,老爸可能是觉得实力上没把握,干脆找个理由宣布休战,这样,老爸就至今保持着“不输”的记录。   退休后,李富荣争强好胜的性格一点没改,凡事只要能分出输赢,他都想赢。要是玩球、下棋等没有赢,总会虎着脸回家来了。在家和俩儿子“斗地主”,也要赢。张予懿笑着说,“我和几个老太太打麻将,他有时候参与参与,也一心想赢,输了还特不高兴,一天不理我。”   保持着孩子般的真性情,让李富荣花甲之年仍然像是“好斗的小公鸡”。   时尚——年轻时裤线、头发一丝不苟,现在时尚度不输明星儿子   李富荣当年是公认的乒坛美男子,还有“中国的格里高利派克”之称(当时派克主演的《罗马假日》正在热映),他不但长得帅,自己也特别爱漂亮。张予懿说,印象最深的就是刚认识他不久时,发现他的裤线总是笔直的,那时候,生活条件不好,也没有电熨斗什么的,原来是他每天睡觉前都要把裤子放到枕头下面压平,第二天永远是“笔管条直”。他的头发总是一丝不乱,衣服总是干净整洁、搭配得当。年轻时,常穿件中式棉衣,别致的小围巾一系,温文儒雅,像五四青年的形象。后来生活好了,李富荣就更加时尚了,看见喜欢的衣服,非买回家不可,任何时候,都要搭配得精致得体。眼镜、手表、皮带,这些男人服装中的点睛之物,也都一套又一套配齐了,再加上明星儿子李乐的参谋,他的品位更加年轻、时尚。他还常常来到李乐屋子里搜寻,问“最近有没有什么好东西啊?”   李乐说:“我这儿的都是适合我的!”   “那可不一定啊!”试试一种香水很喜欢,时尚老爸拿走了。   老伴说,“他一直都用香水,我都很习惯了。我们几个老太太打麻将,他出去办事,从我们身边走过,一阵香风飘过,我们都哈哈大笑。”

   美食家——以前给坐月子的妻子杀鸡,现在担任家庭采购员。   李富荣这么多年来走南闯北,吃过见过的东西很多,又是上海男人,有烧菜的天赋,所以做菜特别好吃。年轻时他工作忙,在家烧菜机会比较少,不过有一次他杀鸡的经历让妻子难忘极了——那时张予懿生大儿子坐月子住在娘家,李富荣好不容易弄来一只活鸡,满心欢喜地在厨房操练起来。结果弄得墙上灶台上满厨房到处都是血,就像发生了人命案。不过鸡的味道还是相当不错的,但并不是张予懿的专属,那时候生活困难,他们当然要给张予懿的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弟弟妹妹都尝尝这只金贵的鸡。   现在,物质极大丰富,李富荣有时间了,也有心要补偿补偿妻子,他成了家里的采购员,每天上午买菜买东西。张予懿说,他买的东西质量就是高。儿子检举,他买东西从来不讲价,商贩看见他可高兴了。   李富荣不但鱼翅、鲍鱼、海参,都会自己发,家常菜也做得不同凡响,炒鸡蛋人人会做,可他做的味道非常独特,他会加点水、放点黄酒,炒出来特别膨松可口。他和老伴去朋友家玩,他下厨做的炒鸡蛋马上被大家抢光。李乐调侃老爸炒菜好吃不过是油搁得多、酒搁得多,可是家里的阿姨在“李指导”的指导下用一样的手法做菜,味道还是不一样,可见,李富荣做菜有着独到而微妙的感觉。   李富荣张予懿这对当年的金童玉女相伴走过了40年的岁月。他们于1968年5月1日结婚,熟悉乒乓球的人知道,以前世乒赛都是在4月底5月初进行,近年团体赛和单项赛分开比赛,才有了一点改变,所以,他们一起度过的结婚纪念日屈指可数。张予懿说,“25周年银婚、35周年珍珠婚和今年40周年的红宝石婚是一起度过的。”不过,今后的每一个结婚纪念日他们都会一起度过,他们的婚姻,也正像这金银珠宝一样,经过岁月的打磨变得愈加美丽珍贵。

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