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史(2023最新传播史百科介绍)

由网友(△ 落櫻*)分享简介:流传史是研究人类流传汗青的教科,1般而言,流传史的肇始时间是从人类降生的这1天年起。流传史是文明史的1支,其研究的主题,包孕流传前言的出产者、出产历程、及前言自己内容,和其取汗青文明思惟等配景的干系等。中文名流传史肇始时间从人类降生的这1天对于 象研究人类流传汗青属 于文明史界说所谓流传,即社会疑息的通报或者社会疑息体系...

传播史是研究人类传播历史的学科,一般而言,传播史的起始时间是从人类诞生的那一天算起。传播史是文化史的一支,其研究的主题,包括传播媒介的生产者、生产过程、及媒介本身内容,以及其与历史文化思想等背景的关连等。

中文名

传播史

起始时间

从人类诞生的那一天

对 象

研究人类传播历史

属 于

文化史

定义

外国新闻传播史

所谓传播,即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对传播的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客观的认识和把握人类社会传播的客观规律。

简述

传播史是研究人类传播历史的学科,一般而言,传播史的起始时间是从人类诞生的那一天算起。传播史是文化史的一支,其研究的主题,包括传播媒介的生产者、生产过程、及媒介本身内容,以及其与历史文化思想等背景的关连等。语言、文字、印刷、电子媒介等信息系统的形成,意味着人类传播的能力不断扩展和效率的不断提高,这个过程也是社会信息系统的相对自立性不断加强、对人类社会发展的推动和制约作用不断增大的过程。

从社会发展的历史长河来看,人类传播史就是一个人类在生产和交往活动中不断创造和使用新的传播媒介,是社会信息系统不断走向发达和完善的历史。语言符号系统的生产标志着人类彻底摆脱了动物传播状态。文字、印刷、电子媒介等体外化信息系统的形成,意味着人类传播的能力不断扩展和效率的不断提高,这个过程也是社会信息系统的相对自立性不断加强、对人类社会发展的推动和制约作用不断增大的过程,信息社会的发展趋势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体外化信息系统的发展经历了功能分化和多样化的过程,例如视觉系统、听觉系统、保存和记忆系统、处理和传输系统、私人信息系统和公共信息系统等等;从媒介而言,则有信件、书籍、报刊、电话、广播、电视、传真、计算机、人造卫星等等。20世纪50年代以后,这些分散的媒介系统在各自的领域都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功能也越来越强。

种类

1.动物传播现象

从信息传递和沟通的角度而言, 传播并不是人类的特有现象,而是自然界和社会的共有现象。这一点已经为生物学和动物学研究的大量事实所证明。动物世界的信息传播现象是丰富多彩的。可以说每一种动物的个体和群体都有独自的信息系统,其传递和接收信息的方式和手段也是多种多样的。

2.动物传播方式

根据已知的研究成果,动物传递信息的常见信号有气味、发光、 超声波、动作、声音等。每种动物、动物中的每个群体和个体都有独自的信息传递、接收和反馈的系统,这些信息系统在维持动物社会的生存和进化方面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换句话说,在“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 自然规律面前,只有那些具备相对发达的信息系统,能够有效适应环境变化的种群才能生存到今天。

3.动物传播的局限性

尽管动物有着复杂的信息系统,但是动物传播与人类传播是不能同日而语的,两者之间有着本质的区别。这种区别表现在:第一,动物的信息行为是一种先天的本能行为,其能力更多地取决于体内的信息功能和遗传基因,而不是后天的系统学习;第二,动物传递和接收信息的过程是基于条件反射原理的过程,而不伴随复杂的精神和思维活动。一句话,动物传播只是对自然界条件反射原理的一种被动的适应,而不能成为对自然界和自身进行能动的、创造性的因素。

人类传播

1.劳动创造了人类语言

人类是由一种高度社会化的动物—— 类人猿进化而来的。从猿到人的转变,同时也就意味着从动物传播到人类传播的转变。从传播学的角度来说,语言的产生,是完成从动物传播到人类传播的巨大飞跃的根本标志。语言产生的根本动力,来自于人类最基本的创造性活动—— 劳动。

2.人类语言的特点

语言的产生,标志着从动物传播到人类传播的重大飞跃。

(1)人类语言是一种具有音节区分的声音符号体系;

(2)与本能相关的声音较少,发音和语句在结构上具有逻辑性;

(3)具有自由模仿其他声音的能力;

(4)在没有外部刺激的情况下也能直主发声;

(5)能够自主地赏娱音声的节奏和韵律。

从本质上说人类语言的特性是:人类语言具有超越历史时间和空间的能力;人类语言具有无限的灵活性;人类语言具有发音的经济性;人类语言具有巨大的能动性和创造性。

人类不断创造出新词语、新概念、新含义和新的表达方法,并且能够将声音语言转换成文字或其他符号体系加以记录和保存;人类不仅创造了自己的生活语言,而且创造出了科学语言、艺术语言以及 手语、 计算机语言为代表的各种人工语言。能动性和创造性是人类语言区别于动物界信号系统的最根本的特征。人类的语言活动不仅是人类对自然界和社会进行能动改造的总体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而且它还不断创造和发展着自身,不断开创着暂新的语义世界。从生物信息系统进化的角度而言,人类以语言为核心的信息传播系统的形成,也是一个体内信息功能体外化和社会化的过程。这就是说,生物或动物主要是依靠体内遗传信息的变化或变异来适应环境的,它们必须把那些与环境变化相适应的信息转化为体内生物遗传信息才能传给它们的后代,这是一个缓慢的、低效率的和充满选择错误的过程。

3.人类社会传播的基本特点

第一,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

第二,社会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

第三,从传播的社会关系性而言,它又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

第四,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是传受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

第五,传播是一种行为,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

信息社会传播

在人类诞生后的漫长年代里,有数以百万计的生物 物种灭绝和消失了,说明这种基于遗传机制的信息系统在千变万化的环境面前是多么脆弱。相反,人类不是靠遗传信息,而是靠体外化、社会化的信息系统来适应环境和改造环境的。换句话来说,人类能够对自然和环境的认识作为经验、知识和文化,利用以文字为主的各种体外化媒介加以记录、保存和积累起来,并通过教育和学习传授给后代,这是一种效率极高的信息传播方式。

恩格斯说,人是一切动物中最社会化的动物,这是高度的社会化,同样也体现在人类的信息传播系统中。

1.传播媒介

人类传播活动的发展史,就是人类从自然赋予的传播能力出发,在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的推动下不断发展和创造的传播媒介、不断使社会信息系统走向发达和完善的历史。美国传播学家A.哈特把有史以来的传播媒介分为三类:

(1)示现的媒介系统。即人们面对面传递信息的媒介,主要指人类的口语,也包括表情、动作、眼神等 非语言符号,它们是由人体的感官或器官本身来执行功能的媒体系统。

(2)再现的媒介系统。包括绘画、文字、印刷和摄影等等。在这一类系统中,对信息的产生和传播者来说需要使用物质工具或机器,但对信息接受者来说则不需要。

(3)机器媒介系统。包括电信、电话、唱片、电影、广播、电视、 计算机通信等等。这些媒介,不但传播一方需要使用机器,接收一方也必须使用机器。

正如哈特所显示的,这三类媒介是按照先后顺序依次积累出现的。从不依赖任何机器手段的“示现媒介”到部分依靠机器的“再现媒介”,再到完全依靠机器的“机器媒介”,这是一个人类传播的媒介手段日趋丰富的过程,也是人体的信息功能日益向外扩展、体外化信息系统逐渐获得相对独立的过程。

传播媒介的进化对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加拿大传播学家M.麦克卢汉曾经提出一个著名的观点;媒介即讯息。这个观点的核心思想是,从人类社会的漫长发展过程看,真正有价值的讯息不是各个时代的具体传播内容,而是这个时代所使用的传播工具的性质及其开创的可能性。

因此,媒介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每一种新的媒介的产生都开创了人类交往和社会生活的新方式。如果把媒介技术理解为社会生产力的重要内容,那么媒介的进步对社会变革的巨大影响是无可否认的。

媒介的极大丰富和体外化信息系统的发达,进一步增加了信息和信息传播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信息社会,正是在这个基础上产生的。

2.信息爆炸

媒介发达带来的最为直观的社会结果是信息的绝对量的增加。美国学者H.H.弗莱德克曾经作过这样一个推算:

如果以公元元年人类掌握的信息量为单位1,那么信息的花费了1500年;

第二次倍增,花费了250年;第三次倍增,花费了150年;进入20世纪后的第四次信息量倍增,所需时间进一步缩短为50年。

其后,倍增速度骤然加快,在20世纪50年代,十年内就实现了倍增;接着在60年代和70年代,时间周期进一步缩短为7年和5年。根据推算,人类社会的 信息量倍增的时间仅仅需要18个月至5年的时间。

这是一个惊人的速度。即使以5年为周期来计算,也意味着,在不到70年的时间内,人类积累的信息量将达到现有信息量的100万倍。信息量正在以 指数函数的速度急剧增加, 信息爆炸所产生的信息洪流以前所未有的力量冲击着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改变着人类社会的结构和形态,并迎来了一个全新的社会——信息社会。

3.信息社会

所谓信息社会,指的是“信息成为与物质和 能源同等重要甚至比之更加重要的 资源,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以信息为核心价值而得到发展的社会。

信息社会是在农业社会和 工业社会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但在经济结构上与前两者有明显的不同。一般认为,信息社会由以下几个特点:

(1)社会经济的主体由制造业转向以高新科技为核心的 第三产业,即信息和知识产业占据主导地位;

(2)劳动力主体不再是机械的操作者,而是信息的生产者和 传播者;

(3)交易结算不再主要依靠现金,而是主要依靠信用;

(4)贸易不再主要局限于国内,跨国贸易和全球贸易将成为主流。

经过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的发展,这些特点正在逐渐变成社会现实。

在信息社会中,社会的核心资源是 信息。信息生产和传播不仅是经济发展的关键,而且对政治和文化产生重要的影响,甚至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生存。信息社会的发展有一个过程。从媒介普及的角度,可以把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社会信息化进程分为两个阶段,即初级信息化阶段和高级信息化阶段。

初级信息化阶段是从50年代到80年代中期,在这个阶段,报刊、广播、电视等大众传播媒介得到了高度普及,个人用的媒介也日益多样化,例如电话、录音、录像、摄影、 传真等都达到了相当高的普及程度。这个阶段,与20世纪50年代以后人类社会的信息量倍增速度的骤然加快是相对应的。第二个阶段即“高级信息化阶段”,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这个阶段的特点是:

(1) 大众传播媒介进一步发达,广播电视进入数字化多频道和卫星跨国传播时代;

(2)微型电脑普及到家庭,并迅速成为个人进行综合信息处理的媒介;

(3)以 计算机、互联网络和 多媒体为代表的新传播的发展,是不同媒介的功能出现了融合的新趋势。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世界各国都加大了建设信息社会的力度。1993年, 美国率先提出了“全国信息高速公路”(即NII,全国信息基础设施)设想,1995年进一步提出了“全球信息高速公路”(GII)设想。继美国之后,英、法、德和日本、 新加坡等国都提出了各自的“信息高速公路”规划。

传播发展经过

语言的产生是真正意义上的人类传播的开端。从语言产生到信息社会,人类传播本身也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传播是通过一定的媒介、手段或工具来进行的。根据 媒介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脉络,可以把迄今为止的人类传播活动区分为以下几个发展阶段:

(1)口语传播时代;

(2)文字转播时代;

(3)印刷转播时代;

(4)电子转播时代。

不过,这个历史进程并不是媒介依次取代的过程,是一个依次叠加的进程。

口语传播时代

口语传播是人类传播活动的第一个发展阶段,这一阶段大致从人类摆脱“与狼共舞”的野蛮状态、组成 原始社会开始,一直到文字的出现。

口语的产生无疑大大加速了人类社会进化和发展的进程,口语依然是人类最基本、最常用和最灵活的传播手段,但是,作为音声符号的口语是有其局限性的。

第一,口语是靠人体的发声功能传递信息的,由于人体能量的限制,口语只能在很近的距离内传递和交流。

第二,口语使用的音声符号是一种转瞬即逝的事物,记录性较差,口语信息的保存和积累只能依赖于人脑的记忆力。

因此,口语受到时间和空间的巨大限制,在没有诸如 电话等口语媒介的情况下,它只能适用于较小规模的近距离 社会群体或部落内的信息传播。

文字传播时代

文字是人类传播发展史上第二座里程碑。如果说语言的产生使人类彻底摆脱了动物状态,那么文字的出现就使人类进入了一个更高的文明发展阶段。

首先,文字克服了音声语言的转瞬即逝性,它能够把信息长久保存下来,使人类的知识、经验的积累、储存不再单纯地依赖人类的有限记忆力;

第二,文字能够把信息传递到遥远的地方,打破了音声语言的距离限制,扩展了人类的交流和 社会活动的空间;第三,文字的出现使人类文化的传承不再依赖容易变形的 神话或 传说,而有了确切可靠的资料和文献依据。

一句话,文字的产生使人类传播在时间和空间两个领域都发生了重大变革。 文字作为人类掌握的第一套体外化符号系统,它的产生也大大加速了人类利用体外化媒介系统的进程。

印刷传播时代

印刷时代的到来是建立在纸张和 印刷术发明的基础之上的,中国的 造纸术和印刷术广泛流传到 东南亚和西方各国,为推动世界文明和人类传播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印刷术的发明标志着人类已经掌握了复制文字信息的技术原理,有了对信息进行批量生产的观念。但是在中国,由于封建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条件的制约,中国的印刷事业长期停滞在小作坊手工作业和人力劳动的水平上。

直到15世纪40年代,德国工匠 古登堡在中国活字印刷和油墨技术的基础上创造了金属活字排版印刷,并把造酒用的压榨机改装成 印刷机,才使文字信息的机械化生产和大量复制成为可能。古登堡的印刷术标志着印刷时代的新纪元。在20世纪末,印刷媒介已经高度普及,书籍报纸、杂志等出版物作为人们每天获得信息、知识、娱乐的基本渠道之一,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都发挥着重大的影响。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 电子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激光排版、电脑编辑、网络传输等新传播技术在印刷出版领域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科学技术的进步,使印刷出版业正在面临一场新的革命。

电子传播时代

电子传播最重要的贡献之一就是实现了信息的远距离快速传输。 电子媒介为人类传播带来的变革并不仅仅是空间距离和速度的突破。从人类社会信息系统的发展角度来看,电子媒介还在另外两个方面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它形成了人类体外化的声音信息系统和体外化的影像信息系统。这两个体外化信息系统的形成,使人类文化的传承内容更加丰富,感觉更加直观,依据更加可靠。

一句话,它们使人类知识经验的积累和文化传承的效率和质量产生了新的飞跃。不仅如此,电子技术的发展还推动了计算机的诞生,“ 电脑”开始执行人脑的部分功能。电脑兼有信息处理、记忆和传输功能,就信息处理的速度快、精度高,记忆也比人脑更加牢靠。电脑的出现,意味着人脑这一信息处理中枢也开始了体外化的进程。 电子传播技术的发展,使人类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前所未有的信息社会。

人类传播过程

1.传播过程的构成要素

(1)传播者又称信源,指的是传播行为的引发者,即以发出讯息的方式主动作用于他人的人。在社会传播中,传播者既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群体或组织。

(2)受传又称信宿,即讯息的接收者和反应者,传播者的作用对象。作用对象词并不意味着受传者是一种完全被动的存在,相反,他可以通过反馈活动来影响传播者。受传者同样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群体或组织。

受传者和传播者并不是固定不变的角色,在一般传播过程中,这两者能够发生角色的转换或交替。一个人在发出讯息时是传播者,而在接收讯息时则又在扮演受传者的角色。

(3)讯息。讯息指的是由一组相互关联的有意义的符号组成,能够表达某种完整意义的信息。讯息是传播者和受传者之间社会互动的介质,通过讯息,两者之间发生意义的交换,达到互动的目的。

讯息(message)一词,在中文里也译成“消息”、“文告”等,这是一个与信息(information)意思相近又有微妙区别的概念。一般来说,信息的外延更广,它包括讯息在内。讯息也是一种信息,其特点是能表达完整的意义。例如,甲向乙发电报希望乙马上回来,由于差错在电文中只写了一个“速”字。这个“速”字可以是一个信息,但不是讯息,只有“速归”才能构成一条讯息。在传播过程研究中,学者们通常使用“讯息”的概念,是为了强调社会传播的互动是意义完整的互动。

(4)媒介,又称传播渠道、信道、手段或工具。媒介是讯息的搬运者,也是将传播程中的种因素相互连接起来的纽带。现实生活中的媒介是多种多样的,邮政系统、大传播系统、互联网络系统、有线和无线电话系统都是现代人常用的媒介。

(5)反馈指受传者对接收到的讯息的反应或回应,也是受传者对传播者的反作月获得反馈讯息是传播者的意图和目的,发出反馈讯息是受传者能动性的体现。反馈是体社会传播的双向性和互动性的重要机制,其速度和质量因媒介渠道的性质而有不同,但总是传播过程中不可或缺的要素。[1]

2.几种主要的传播过程模式

(1)传播过程的直线模式

在传播学史上,第一位提出传播过程模式的是美国学者H.拉斯韦尔。

著名的“5W”模式或“拉斯韦尔程式”的过程模式,即Who(谁),Say what(说了什么),In which channel(通过什么渠道),To whom(向谁说),with what effect(有什么效果)

英国科学家麦奎尔等将这个模式做了如下图:

——到——
说什么——到——通过什么渠道——到— 对谁说——到——
有什么效果
传播者 讯息 媒介 受传者 效果

大约与拉斯韦尔同时,美国的两位信息学者C.香农和W.韦弗在《传播的数学理论》(1949)一文中也提出了一个过程模式,称为传播过程的数学模式或香农——韦弗模式。

香农一韦弗模式是描述电子通信过程的。它的第一个环节是信源,由信源发出讯息,再由发射器将讯息转为可以传送的信号,经过传输,由接收器把接收到的信号还原为讯站意息,将之传递给信宿。在这个过程中,讯息可能受到噪音的干扰,产生某些衰减或失真。

直线模式的缺陷:其一,它容易把传播者和受传者的角色、关系和作用固定化,一方只能是传播者,另一方只能是受传者,不能发生角色转换;而在人类传播活动中,这种转换是常见的,现实生活中的我们每个人都既是传播者,又是受传者。其二,直线模式缺乏反馈的要素或环节不能体现人类传播的互动性质。

(2)传播过程的循环和互动模式

1954年,施拉姆《传播是怎样运行的》一文中,在C.E.奥斯古德的观点启发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新的过程模式,称为“循环模式”。除了施拉姆之外,较全面地提出传播互动模式的还有美国传播学家德弗勒。

(3)传播过程的特点

第一,传播过程具有动态性。其运动特点在形式上体现为有意义的符号组合(讯息)在特定渠道中的流动,在实质上则是传播者与受传者的意义或精神内容的双向互动,即作用与反作用。

第二,传播过程具有序列性。这种序列性表现为传播过程中各环节和因素的作用各有先后次序,按照讯息的流向依次执行功能。我们不能设想传播双方同时向对方发送讯息的情况,一环扣一环的链式连结是传播过程序列性的体现。

第三,传播过程具有结构性。传播过程的结构即该过程中各要素、各环节之间的相互关系的总体。时间上的先后次序、形态上的链式连接也是这个过程的结构特点。除了总体结构以外,传播过程的各环节或要素本身还有各自的深层结构,如传播的传受双方都是译码者、释码者和编码者的统一,讯息则是符号和意义的统一体等。

传播现状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一个最明显的变化,就是各种不同的媒介功能出现了融合的趋势。换句话说,过去由分散的媒介系统所执行的不同功能,今后将会统合到 信息高速公路这一综合的信息传播系统中。可以说,人类的社会信息系统已经超越了高度分化和多元发展阶段,迎来了重新统合的时代。这是社会信息系统演化中的一大飞跃,同时也意味着这个系统规模更加巨大,结构更加复杂。以媒介为核心的社会信息系统越巨大化,结构越复杂化,人类对它的控制就越间接、越需要在更大范围内的合作。

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