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陶宛共和国(欧洲国家)

由网友(人醜就該多讀書)分享简介:立陶宛共以及国(The Republic of Lithuania),简称立陶宛,位于波罗的海东岸,取北方的推穿维亚以及爱沙尼亚,并称为波罗的海3国,西北邻黑俄罗斯,东北是俄罗斯的添里宁格勒州以及波兰,尾都维我纽斯。[一]立陶宛是1个领有光辉文化的汗青古国。一二四零年,建立立陶宛至公国。一五六九年,取波兰王国配合组修波兰立陶...

立陶宛共和国(The Republic of Lithuania),简称立陶宛,位于波罗的海东岸,与北方的拉脱维亚和爱沙尼亚,并称为波罗的海三国,东南邻白俄罗斯,西南是俄罗斯的加里宁格勒州和波兰,首都维尔纽斯[1]

立陶宛力挺乌克兰 支援价值数千万欧元的重型迫击炮

立陶宛是一个拥有辉煌文明的历史古国。1240年,成立立陶宛大公国。1569年,与波兰王国共同组建波兰立陶宛联邦,成为欧洲强国之一,并一度称霸东欧,后由于国力衰退,成为俄罗斯帝国的附庸国并最终遭到吞并。一战时被德国占领,1918年2月恢复独立,但在二战时又遭苏联吞并。1940年,成立立陶宛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成为苏联加盟共和国之一。1990年3月11日,立陶宛宣布脱离苏联恢复独立。2004年3月29日加入北约;同年5月1日加入欧盟。2015年1月1日,立陶宛成为欧元区第19个成员国,此时恰逢欧元诞生15年纪念日。[1]

立陶宛森林和水资源丰富。森林面积217.7万公顷,覆盖率为33.4%。交通体系完备,铁路网与欧洲及独联体国家连成一体。[1]

中文名

立陶宛共和国

外文名

The Republic of Lithuania

简称

立陶宛

所属洲

欧洲

首都

维尔纽斯

主要城市

考纳斯、克莱佩达、希奥利艾

国庆日

1918年2月16日

高等学府

维尔纽斯大学

人均GDP

17460欧元(2020年)[1]

国家代码

LTU

官方语言

立陶宛语

货币

欧元

时区

UTC+2(夏时制:UTC+3)

水域率

1.35%

国家格言

“民族的力量源于团结”

国树

桦树

国境线总长

1644公里

国家领袖

总统:吉塔纳斯·瑙塞达、总理:因格丽达·希莫尼特[2]

国土面积

65,300平方公里

人口数量

279.5万(2021年7月)

人口密度

43.4人/平方公里(2020年)[3]

主要民族

立陶宛族

主要宗教

天主教

国歌

国歌(立陶宛)

GDP总计

488亿欧元(2020年)[1]

国际电话区号

+370

国际域名缩写

lt

道路通行

靠右驾驶

人类发展指数

0.834(2013年)

执政党

祖国联盟—立陶宛基督教民主党、自由运动党、自由党(联合执政)[1]

政治体制

议会制共和制

国花

芸香

最大城市

维尔纽斯

注音

ㄌㄧˋ ㄊㄠˊ ㄨㄢˇ

历史沿革

旧石器时代起,立陶宛就有人类定居。公元5—6世纪出现阶级社会。

12世纪起受到日耳曼人的侵略。

1240年成立统一的立陶宛大公国。

13世纪,形成立陶宛民族。

14—15世纪,立陶宛大公国的领土大部在西俄罗斯、乌克兰和白俄罗斯。

1558—1583年,立陶宛参加了反俄国的立窝尼亚战争。

1569年根据卢布林条约,波兰和立陶宛合并成立了波兰立陶宛王国。

1795—1815年整个立陶宛(除克莱佩达边区外)并入俄国。立陶宛人民参加了1830年至1831年和1863年至1864年的波兰起义。

第一次世界大战时,立陶宛被德国占领。

1918年2月16日,立陶宛宣布独立,成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1918年6月4日,成立立陶宛王国,立陶宛国会于11月2日推翻了自己的决议,立陶宛成为共和国。

1918年12月至1919年1月立陶宛大部分领土建立了苏维埃政权。

1919年2月立陶宛和白俄罗斯联合组成立陶宛-白俄罗斯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同年8月成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并宣布独立。

1926年9月28日,苏联政府同立陶宛缔结互不侵犯条约。同年12月,法西斯分子发动政变得逞。

1940年,苏联军队占领立陶宛。

1941年苏德战争爆发后,立陶宛被德国军队占领。

1944年,苏联军队再次占领立陶宛,并成立立陶宛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加入苏联。

1990年3月11日,立陶宛宣布脱离苏联独立,苏联不予承认。直到1991年9月6日,苏联才承认立陶宛的独立。同年9月17日,立陶宛加入联合国。

2001年5月正式加入世贸组织。

2018年6月8日,立陶宛财政部发布ICO(首次代币发行)的综合指南,成为欧盟首批对发行ICO项目或出售虚拟代币(virtual tokens)出台明确准则的国家。

行政区划

2011年6月,立陶宛进行行政区划改革,取消县制,全国改为由7个城市、43个区、8个自治机构和2个疗养区共60个地方行政单位构成,大小城镇100余座。主要城市有维尔纽斯、考纳斯、克莱佩达、希奥利艾等。[1]

国家首都

维尔纽斯(Vilnius),位于立陶宛东南部的内里斯河和维尔尼亚河汇合处(北纬54度41分、东经25度17分)。面积401平方公里,人口55.9万。[1]1月平均气温-7.8℃,7月平均气温20.8℃。

自然环境

立陶宛国土面积为6.53万平方公里,位于欧洲中东部(北纬53°54~56°27,东经20°56‘~26°51’),北与拉脱维亚接壤,东、南与白俄罗斯毗邻,西南与俄罗斯加里宁格勒州和波兰相邻,西濒波罗的海。国境线总长为1644公里,海岸线长90公里。

地形地貌

立陶宛地形以平原为主,另有西部不大的丘陵及东南部的高低,最高点海拔293.6米。

气候环境

立陶宛气候介于海洋性气候和大陆性气候之间,冬季较长,多雨雪,日照少;9月中旬至次年3月中旬温度最低,1月份平均气温为-4°C-7°C;夏季较短而且凉爽,日照时间较长;6月下旬至8月上旬最温暖,7月平均气温16-20°C。

水文

立陶宛是欧洲湖泊最多的国家之一,面积超过0.5公顷的湖泊有2830个,湖泊总面积达880平方公里,其中,最大的DRUKSIAI湖面积4479公顷;共有722条河流,最长的河流涅曼河全长937公里,流经立陶宛境内长度475公里,自东向西流入波罗的海。

时区

立陶宛属于东二区,与北京时间差6小时。每年3月最后一个周日至当年10月份最后一个周日实行夏令时,期间与北京时差5个小时。

自然资源

立陶宛的森林和水资源较为丰富。面积较大的森林主要集中在南部和东南部,森林面积197.55万公顷,森林覆盖率为30%以上。多为针叶林,主要为松树。主要树种是橡树、桦树。森林中的蘑菇、浆果、草药资源也比较丰富。

动物资源

良好的生态环境为动物提供了较好的栖息地,立陶宛共有70多种哺乳动物,13种飞鼠,还有被列入保护名单的白兔、猞猁并有狼出没。立陶宛有330种鸟类,99种鱼类,其中26种为海鱼。1.5万种昆虫和无脊椎动物。

矿藏资源

立陶宛石油、天然气等矿产资源比较贫乏,主要依赖进口。主要资源有西部地区和波罗的海大陆架的石油,泥煤、建筑用石膏、石灰石、粘土和砂石等,东南部有铁矿和花岗岩,还有白云石、矿泉水、地热等资源。

国家象征

立陶宛共和国(The Republic of Lithuania),简称立陶宛,国名源于波兰语,意为“多雨水的国家”。

国旗

立陶宛国旗呈横长方形,长与宽之比为5:3。由三个平行的横长条组成,自上而下分别为黄、绿、红三色。立陶宛于1918年宣布独立,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采用黄、绿、红三色旗作为国旗。1940年成为原苏联的一个加盟共和国,采用左上角有黄色五角星及镰刀、铁锤图案,下部有白色窄条和绿色宽条的红旗作为国旗。1990年宣布独立,采用上述三色旗为国旗。2004年7月8日国旗的长宽比例从2:1变成5:3。

国徽

立陶宛国徽为盾徽。红色盾面上一位身着银装的骑士跨在一匹白色的骏马上,右手挥一把银剑,左手持蓝地镶金黄色双十字的盾牌。前苏联时期曾经使用的加盟共和国国徽。另有大国徽,盾外有独角兽和狮鹫守护,上有大公冠。下有三叉戟,并书以格言“让统一盛放”。

国歌

立陶宛的国歌为《国歌(立陶宛)》。

国树

立陶宛的国树为桦树。

国花

立陶宛的国花为芸香。

人口

截至2021年7月,立陶宛总人口约279.5万人。人口密度为43.4人/平方公里(2020年数据),城镇居民占2/3。华人数量为300人,主要集中在维尔纽斯、考纳斯、克莱佩达、首莱和潘涅维日等大城市。[1]

民族

立陶宛族占84.2%,波兰族占6.6%,俄罗斯族占5.8%。此外还有白俄罗斯、乌克兰、犹太等民族。[1]

政治

立陶宛宪法1992年10月25日经全民公决通过,11月2日生效,后多次修订。现行宪法共15章、154条。规定立陶宛是独立的民主共和国,主权属于全体人民,公民权利一律平等。立为议会制国家。议会是国家最高立法机关,批准或否决总统提名的总理人选;任命和解除国家领导人的职务;有权弹劾总统,但需经3/5以上议员支持。总统由公民直接投票选举产生,任期五年,最多任两届。凡年龄在40岁以上且近3年在立连续居住的立公民可竞选总统。如总统病故、辞职、被弹劾或因健康原因无法履行职务等情况,其职责由议长代为行使。总统是国家武装力量最高统帅,就重大外交问题做出决策,经议会同意任命和撤换总理,根据总理推荐任命和撤换部长。

政府

本届政府为独立后第18届政府,由祖国联盟—立陶宛基督教民主党、自由运动党和自由党于2020年12月组成,下设14个部门。总理因格里达·希莫尼特(Ingrida SIMONYTE),其他内阁成员包括:环境部长西莫纳斯·根特维拉斯(Simonas GENTVILAS)、能源部长代纽斯·克雷维斯(Dainius KREIVYS)、经济与创新部长奥什丽内·阿尔莫奈特(Ausrine ARMONAITE)、财政部长金塔蕾·斯凯斯特(Gintare SKAISTE)、国防部长阿尔维达斯·阿努绍斯卡斯(Arvydas ANUSAUSKAS)、文化部长西莫纳斯·凯里斯(Simonas KAIRYS)、社会保障与劳动部长莫妮卡·纳维茨基埃内(Monika NAVICKIENE)、交通与通讯部长马留斯·斯库奥迪斯(Marius SKUODIS )、卫生部长阿鲁纳斯·杜尔基斯(Arunas DULKYS)、教育科学与体育部长尤尔吉塔·舒格日迪尼埃内(Jurgita SIUGZDINIENE )、司法部长埃韦莉娜·多布罗沃尔斯卡(Evelina DOBROVOLSKA)、外交部长加布里埃柳斯·兰茨贝尔吉斯(Gabrielius LANDSBERGIS)、内务部长阿格内·比洛泰特(Agne BILOTAITE)、农业部长克斯图蒂斯·纳维茨卡斯(Kestutis NAVICKAS)。[1]

议会

立陶宛为议会制国家。国家最高立法机关,实行一院制,共有141个席位(不含议长),任期4年。凡年满25岁、在立定居的立公民均有权竞选议员。其中71名议员由全国71个选区直接选出,其余70名由进入议会的政党产生,获得5%以上选票的政党和7%以上选票的政党联盟可进入议会,并根据各自获得选票的比例分配议席。本届议会于2020年10月选举产生。主要党团及所占议席分别为:祖国联盟—立陶宛基督教民主党50席、农民与绿色联盟党32席、社会民主党13席、自由运动党13席、自由党11席、劳动党10席以及由其他党派及独立议员组成的议员团12席。现任议长维克托丽娅·奇米莉特-尼尔森(Viktorija ČMILYTĖ-NIELSEN),2020年10月当选。[1]

司法

宪法法院院长代纽斯·扎利马斯(Dainius ŽALIMAS),2014年7月就职,任期9年。最高法院院长里姆维达斯·诺尔库斯(Rimvydas NORKUS),2014年12月就职,任期9年。总检察长埃瓦尔达斯·帕西里斯(Evaldas PASILIS),2015年12月就职,任期5年。[1]

政要

总统:吉塔纳斯·瑙塞达(Gitanas NAUSEDA),1964年出生于立陶宛克莱佩达,经济学家、维尔纽斯大学商学院兼职教授。毕业于维尔纽斯大学产业经济系。先后在立经济与私有化研究所、竞争委员会、央行货币政策司、瑞典银行等任职。2019年5月当选立新一任总统,7月12日宣誓就职。

总理:因格丽达·希莫尼特[2],1974年11月15日出生,1996年获维尔纽斯大学工商管理学士学位,1998年获维尔纽斯大学经济学硕士学位。长期在立陶宛财政部和维尔纽斯大学任职。2009年出任财政部长。2016年当选立陶宛议会议员,2020年连任。2020年12月起就任总理。未婚,无子女。[1]

议长:维克托丽娅·奇米莉特-尼尔森,1983年生于立陶宛希奥利艾市,2007年获拉脱维亚大学英语语言文学学士学位。前著名职业象棋手。2011年获欧洲女子国际象棋冠军。2015年告别棋坛从政,并加入自由运动党。2016年当选立议会议员。2019年9月出任自由运动党主席。2020年10月出任议长。已婚,育有四子。[1]

政党

截至2021年3月,立共有40余个政党和政治组织注册登记,主要政党有:

(1)祖国联盟—立陶宛基督教民主党(Homeland Union—Lithuanian Christian Democrats “LITHUANIAN CONSERVATIVES”):联合执政党。2008年5月成立,现有党员1.37万人。党主席兰茨贝尔吉斯,前总统兰茨贝尔吉斯之孙,现外长。

(2)自由运动党(Liberals Movement of the Republic of Lithuania):联合执政党。2006年2月25日成立,主要由从自由中间联盟中退出的成员组成,现有党员7000余人。主席维克托丽娅·奇米莉特—尼尔森(Viktorija Čmilytė-Nielsen),现议长。

(3)自由党(Freedom Party):联合执政党。2019年6月1日成立,主要由自由运动党退出的成员组成,现有党员3400余人,主席奥什丽内·阿尔莫奈特(Aušrinė Armonaitė),现经济与创新部长。

(4)农民与绿色联盟党(Lithuanian Peasant and Greens Union):在野党。2001年创建,现党员人数4500余人。历史上曾多次更名,一度影响了其政党形象和知名度。2012年以来沿用现名。党主席:雷蒙纳斯·卡尔包斯吉斯(Ramunas Karbauskis)。

(5)社会民主党(Lithuanian Social Democratic Party):在野党。1896年创建,是该国最古老的政党。1989年8月12日重建,2001年1月27日与立陶宛劳动民主党(前身为立陶宛共产党)合并。现有党员1.65万余人。代主席明道加斯·辛克维丘斯(Mindaugas Sinkevičius)

(6)劳动党:在野党。2003年10月成立。现有党员1万余人,主席维克托尔·乌斯帕斯基茨赫 (Viktor Uspaskich),欧洲议会议员。

(7)社会民主劳动党(Social Democratic Labour Party):2018年4月成立,主要成员来自2017年执政联盟分裂后坚持与农绿党继续合作并退党的立陶宛社会民主党前党员。现有成员3500余人,主席为格迪米纳斯·基尔基拉斯(Gediminas Kirkilas)。

(8)波兰人选举运动(Electoral Action of Poles in Lithuania):成立于1994年8月28日,现有成员2100余人。主席维尔德玛·托马舍夫斯基(Valdemar TOMASEVSKI)。

其他政党有:勇敢之路党(The Way of Courage)、农民党联盟(The Peasants Union)、绿党(Greens Party)等。[1]

经济

立陶宛工农业比较发达。独立后通过企业私有化走向市场经济,经济形势基本平稳。国内有三个自由经济区:考纳斯、克莱佩达和希奥利艾,那里有良好的投资环境:有欧洲标准的公路网,4个国际机场,不冻港(东波罗的海岸)和该地区第一个卫星通讯系统。工业是立陶宛的支柱产业,主要由矿业及采石业、加工制造业以及能源工业三大部门组成。工业门类比较齐全,以食品、木材加工、纺织、化工等为主,机械制造、化工、石油化工、电子工业、金属加工工业等发展迅速,生产的高精度机床、仪表、电子计算机等产品行销全世界80多个国家和地区。首都维尔纽斯是全国工业中心,全市工业产值占立陶宛工业总产值的三分之二以上。农业以水平较高的畜牧业为主,占农产品产值的90%以上。农作物有亚麻、马铃薯、甜菜和各种蔬菜,谷物产量很低。

立陶宛电子、纺织和食品加工业较发达,糖、奶、肉制品出口有一定优势。现已基本完成市场经济转轨,非国有企业产值占GDP的73%。2002年,宏观经济状况进一步好转,金融、税收改革取得成效,私有化进程不断深入,市场供求改善,外资流入增多。经济保持较快增长,GDP增幅为5.9%。但支柱产业不多,各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政府对教育、文化、医疗等领域投入有限,失业率居高不下。

2020年,立陶宛主要经济数据如下:[1]

国内生产总值:488亿欧元。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17460欧元。

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0.8%。

第一产业

立陶宛全国2019年农业产值26.2亿欧元,同比增长11.1%。其中谷物增长9%,糖类增长17%,油菜增长63%,马铃薯增长45%,肉类增长8%,蛋增长6%,牛奶增长1%。共有6.75万个农场,耕地面积230.13万公顷。全国33%的人口居住在农村,农业从业人口占总从业人口的17%。2020年农业产值27.9亿欧元,同比增长6.5%。[1]

据立国家统计局统计2000、2001、2002年主要农产品产量分别为(千吨)

2000年2001年2002年
谷物2730.72397.52602.0
马铃薯1791.61054.41531.3
蔬菜329.4322.0261.0
甜菜881.6894.11029.8
亚麻7.24.07.8
油菜籽8164.8105.6
净肉264208224
牛奶172517301752
鸡蛋(亿个)6.927.427.90

第二产业

立陶宛全国2019年工业(不含建筑业)产值232.99亿欧元,同比增长3.2%。主要工业部门为采矿和采石业、加工和制造业以及能源,在工业产值中所占比例分别为1.7%、86.2%、12.1%。采矿和加工制造业产值222.93亿立特,增长7.7%,电力、天然气、供水业产值40.63亿立特,增长6%。工业从业人口占全部人口的17.9%。2020年工业(不含建筑业)产值213.02亿欧元,同比下降8.6%。[1]

第三产业

服务业

服务业是立陶宛国民经济重要组成部分,2009年从业人口90.12万人,占就业总人口的63.6%。2009年立服务行业收入共计129.79亿立特,同比下降28.1%,占GDP的14.1%。其中各种商业性服务52.38亿立特,增长5.14%;医疗保健28.6亿立特,下降13.4%;房地产业20.23亿立特,下降52.6%;文体娱乐11.6亿立特,下降29.4%;电脑及相关服务10.8亿立特,下降12%;教育服务6.18亿立特,下降15.7%。

旅游业

2020年,立陶宛宾馆、旅店、疗养院等旅游机构共接待境内外游客218.1万人次,其中外国游客52.1万人次,占23.9%,主要来自俄罗斯、波兰、德国和拉脱维亚等国。2019年,立公民赴国外旅游90万人次,同比上升2.8%,主要目的国为拉脱维亚、英国、波兰、白俄罗斯。截至2020年底,立共有各类宾馆、酒店等2787家,客房38080间。主要旅游景点:维尔纽斯老城、特拉盖古堡、凯尔纳维遗址、尼达沙丘、帕兰加、希奥利艾十字架山、德鲁斯基宁盖等。[1]

生物技术产业

立陶宛在生物技术领域是中东欧国家中的佼佼者,依靠遗传工程药品及遗传工程相关的生物化学和化学媒介进入西方市场。该国生物技术公司向许多国家出口产品,发展较快。

激光产业

立陶宛激光企业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跻身国际激光市场,截止2014年9月其在某些领域处于国际领先地位,有些产品市场占有率甚至超过50%。

财政金融

据立陶宛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9年,立政府财政收入170.2亿欧元、同比增长8.5%,支出168.9亿欧元、同比增长9.6%。

共有10余家银行,主要银行及资产情况如下:

1.维尔纽斯银行(Vilniaus Bank),资产60.48亿立特,存款及信用证价值41.62亿立特,贷款额27.44亿立特。

2.汉莎-立陶宛储蓄银行(Hansa-LTB),资产39.59亿立特,存款及信用证价值33.60亿立特,贷款额12.06亿立特。

3.立陶宛农业银行(Agricultural Bank of Lithuania),资产17.92亿立特,存款及信用证价值11.79亿立特,贷款额9.58亿立特。

4.斯诺拉斯银行("Snoras" Bank),资产9.01亿立特,存款及信用证价值6.86亿立特,贷款额5.48亿立特。

对外贸易

据立陶宛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0年进出口总额为576亿欧元,其中出口额286亿欧元,同比下降3.3%,进口额290亿欧元,同比下降8.8%。

主要出口商品为矿产品、机电设备、电气设备、木材等,主要进口商品为矿产品、机电设备、电气设备、化工产品、蔬菜及水果等。

立主要出口目的地仍然是俄罗斯,占出口总额的13.5%,其次为拉脱维亚(9.9%)、波兰(9.1%)、德国(7.7%)。主要进口国为俄罗斯,占比14.4%,其次为德国(12.1%)、波兰(10.8%)以及拉脱维亚(8%)。[1]

近几年进出口贸易额如下(单位:亿欧元)

2018年

2019年

2020年

出口额

283

296

286

进口额

310

318

290

差额

-27

-22

-4

外国资本

截至2019年底,立陶宛累计吸引外国直接投资185.6亿欧元,较上年增加9%。外国投资主要集中在制造业、金融保险业、房地产、批发零售、机动车和摩托车维修、信息通信等领域。[1]

对外投资

截至2019年底,立陶宛累计对外直接投资42.7亿欧元,较上年上涨1.2%。对外投资总额中87.1%投向欧盟国家。对外投资主要集中在教学、科研和技术活动、制造业、批发零售、机动车和摩托车修理、金融保险业。[1]

文化

立陶宛人民主要信奉罗马天主教,此外还有东正教、路德教等。

重大节日

元旦:1991年1月1日

国家重建日(国庆日):1918年2月16日(1918年2月16日立陶宛宣布国家重建,立陶宛共和国成立)

恢复独立日:1990年3月11日(1990年3月11日立陶宛发表独立宣言)

五月节:1886年5月1日

母亲节:5月的第一个星期日

国家日:1253年7月6日(1253年7月6日立陶宛国王明陶卡斯加冕)

万圣节及亡者哀悼日:11月1日

圣诞节:12月25日

立陶宛人还享有除公共假期外为期28天的年休假期,其休假高潮为每年的7月至9月。

饮食文化

立陶宛人主要食物有面食、土豆、甜菜、白菜、猪肉、羊肉和奶制品等。火腿、香肠、熏猪肉是他们的传统肉制品。他们一般都喜欢烤制食品,也爱吃土豆或豌豆煮的稀饭和用土豆泥、奶渣及肉末做的甜饺子,猪肉熏肠也是他们的常用食品。他们喜欢俄式西餐,用餐惯于使用刀、叉、匙作餐具。他们对中国菜肴也很感兴趣,尤为喜欢熟透的风味菜肴。

军事

1992年11月19日组建军队,2004年3月29日加入北约。总统为武装力量最高统帅,国家国防委员会是协助总统处理国防事务的决策机构,由总统、议长、总理、国防部长和三军司令组成。现阶段实行行政领导与作战指挥相分离的军政、军令双轨领导体制,即由国防部文职人员控制军队,由三军司令及其领导的国防参谋部指挥部队执行各种作战训练任务。现任三军司令尤纳斯·朱卡斯(Jonas ZUKAS)中将。

军费

2020年,国防预算10.17亿欧元,占GDP总量2.02%。

军力

2017年,立军共有2.1万余人,编为陆军、空军、海军、特种作战部队、后勤保障部队、军事教育训练机构和部队等,其中陆军约8000人,空军约1000人,海军约600人,还有8000余名预备役人员。

交通

交通体系完备,铁路网与欧洲及独联体国家连成一体,可直接或转车前往有关国家;公路网发达,有E28、E67、E77、E85、E262、E272等6条欧洲公路干线经过;克莱佩达港是立最大海港,与世界200多个港口通航。国内交通运输以公路、铁路为主。

2019年,立全年货运总量为1.76亿吨,较上年增长6.7%。客运总量为3.81亿人次,同比上升0.3%。[1]

铁路

2008年立境内铁路通车里程1775.3公里,其中宽轨铁路1753.5公里,标准轨铁路21.8公里。全年铁路货运量5497万吨,同比增长2.7%;客运量50.63万人次,同比下降2.4%。

公路

2008年立全国公路总长21279公里,其中高速路309公里,欧洲标准道路1750公里,国道4945公里,省道14584公里。全年公路货运量5942.7万吨,同比下降4.4%;客运量4.68亿人次(含公共汽车及无轨电车),同比增长1.1%。

水运

2008年立海上货运量528.34万吨,同比减少8.8%;客运量22.61万人次,增长1.2%。克莱佩达港货物吞吐量2988.18万吨,同比增长9.2%。

2008年立水路货运量98.85万吨,同比增长3.1%;水路客运量237.16万人,增长1.7%。

空运

2008年立各航空公司货运总量4200吨,同比下降34.4%;客运总量为116.11万人次,同比增长53.7%。机场进出港旅客255.32万人次,同比增长16.2%。全年共起降飞机4.58万架次,同比增长9.6%。

主要国际机场:维尔纽斯机场、考纳斯机场、帕兰加机场。

管线

立拥有石油运输管线500公里,各类天然气管道总长8300公里。2008年石油管线总运量1842.95万吨,同比增长57.3%。

社会

立陶宛教育管理机构主要是教育和科学部、议会教科文委员会和科学委员会。重大教育问题由议会或政府与科学委员会协商决定。采取10年基础教育制度,即初等小学(1~4年级)、基础中学(5~10年级)。基础中学毕业后,学生可选择进入高级中学(2年)、职业学校(3~4年)、音乐学院(6年)或职业教育中心。高级中学毕业后可进入高校进行为期4~5年的本科学习。此外,立还设立强化高中(通常为私立中学,4年)、特别学校(为残疾儿童而设)和青年学校等。

2019/2020学年,立共有各类学校1056所,注册学生总数为459443人,教师总数41614人。全国共有大学19所,在校大学生105942名,教师7536名。主要高等院校有:维尔纽斯大学、维尔纽斯师范大学、盖迪米纳斯理工大学、考纳斯维陶塔斯大学、考纳斯理工大学、考纳斯医学院和立陶宛军事学院等。维尔纽斯大学创建于1579年,是立最著名的综合性大学,也是欧洲最古老的高等学府之一,现有学生2.2万名。[1]

科技发展

立陶宛重视发展科学技术,政府采用建设高新技术园和集群的方式为科研创造条件,重点领域包括:生物技术,通信、激光和医疗设备等。对网络、手机等现代通信的利用居欧盟前列。

医疗卫生

立陶宛独立后,对国有综合性医院、专科医院以及各级国有诊所进行了较大程度的维修和改造,引进更新了医疗设备,提高了医护人员的专业水平。

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2011年立陶宛全国医疗卫生总支出占GDP的6.7%,按照购买力平价计算,人均医疗健康支出1352美元。2006-2012年间,平均每万人拥有医院床位70张。

体育事业

立陶宛主要体育活动为篮球。立陶宛国家男子篮球队现世界排名第5位。作为一支欧洲劲旅,曾经三次获得欧洲锦标赛冠军,曾四次参加奥运会男篮比赛,三次获得铜牌。中国男篮前主教练尤纳斯也是立陶宛人。立陶宛队中曾涌现出克莱扎、马奇扬斯卡斯和桑盖拉等NBA球星。作为老牌的欧洲劲旅,立陶宛男篮秉承了传统的欧洲实用派打法,同样以整体打法为特点。队员技术娴熟、配合意识好并善于打硬仗。

新闻媒体

主要报刊有:《立陶宛晨报》、《共和国报》、《晚间消息报》、《商业新闻》、《考纳斯日报》、《西部快报》、《人物杂志》等。

主要通讯社有:立陶宛通讯社(ELTA)、波罗的海通讯社(BNS)等,均为私营通讯社。

主要电视台有:国家电视台——立陶宛电视台(LTV)、自由独立频道(LNK)、“TV-3”电视台、“TV-4”电视台等。

主要电台有:国家电台——立陶宛电台、“M-1”电台、“中央电台”、“自由之波”电台、俄语电台“俄罗斯广播”、波兰语电台“ZNAD WILII”等。

人民生活

2007年初,立全国住宅面积8140万平方米,人均住房使用面积24.1平方米,城市居民22.9平方米,农村居民26.3平方米。全国共有医院174所,病床27114张,医生13510人,每万名居民拥有病床80.1张和医生39.9人。截至2007年初,立共有固定电话79.24万部,移动电话用户达471.82万,家庭电脑和互联网普及率分别达42%和40.3%。

截至2008年底,立居民月工资2174立特(约630欧元),比2007年同比增长20.6%,税后实际收入1667.2立特,增长23.3%,平均养老金770立特(约223欧元),增长29.4%。2008年全年平均失业率为5.8%。2008年底,立登记注册的失业人口9.43万人。

外交

2004年3月29日加入北约,5月1日加入欧盟。2007年12月21日,正式成为申根协议成员国。奉行务实的对外政策,重视睦邻友好合作,努力扩大在波罗的海地区乃至欧盟的影响力。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已先后加入60多个国际和地区组织。大力发展与乌克兰、摩尔多瓦、外高加索和巴尔干地区国家的关系,支持其加入欧盟和北约。2011年,立任欧洲安全与合作组织(OSCE)轮值主席国,积极推动该组织在应对跨国威胁、维护地区安全、发展与地中海国家关系等方面加强对外合作。2012年担任波罗的海与北欧八国区域合作机制协调员。2013年下半年接任欧盟轮值主席国,将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推进能源安全与东部伙伴计划作为主要任务。2014—2015年任联合国安理会非常任理事国。截至2019年3月,立陶宛建交国总数为184个。

对外关系

同欧盟关系

2009年12月31日,根据立陶宛与欧盟签署的协议,立陶宛境内的伊格纳利纳核电站正式关闭。

2013年7月1日,立陶宛政府1日举行隆重的升旗仪式,正式接替爱尔兰开始担任欧盟轮值主席国。立陶宛总理布特克维丘斯、立政府官员以及外国驻立使节等出席升旗仪式。

据立通社报道,布特克维丘斯在升旗仪式上表示,在担任欧盟轮值主席国期间,立陶宛在加快实施关于经济增长和增加就业机会的协议方面具有雄心勃勃的计划。此外,立陶宛还将致力于解决能源问题,争取在2014年建成欧盟内部能源市场,增加泛欧能源基础设施投入,推动“东部伙伴关系”计划。

根据日程,立陶宛担任欧盟轮值主席国正式启动仪式将于3日在法国斯特拉斯堡举行,届时立陶宛总统格里包斯凯特将向欧洲议会介绍立陶宛担任轮值主席国期间的工作重点并回答欧洲议员提问。在担任欧盟轮值主席国期间,立陶宛将在布鲁塞尔等地举办近3000场活动和会议,在立陶宛举办180场活动,包括16场部长级会议。

立陶宛是波罗的海地区第一个担任欧盟轮值主席国的国家。2014年1月1日,希腊接替立陶宛,担任了下一任欧盟轮值主席国。

同美国关系

1991年9月6日与美国建立外交关系。立陶宛独立以来,一直与美保持密切关系,在重大国际问题上基本支持美方立场,积极参与美领导的军事行动。美政界人士多次高度评价立在国际反恐行动中的作用,称立是可信赖的伙伴。2008年立美双边关系发展顺利。2013年8月,波罗的海三国(拉脱维亚、爱沙尼亚、立陶宛)总统集体访美,回见美国总统奥巴马,并就加强战略合作、能源安全合作、网络信息安全以及跨大西洋经贸合作交换意见。

同俄罗斯关系

立俄1991年10月9日建交。立重视发展与俄关系,特别强调发展与俄加里宁格勒州的互利合作。同时,立方积极推动欧盟在能源问题等对俄政策上采取统一立场,以保证各成员国的利益。南奥塞梯冲突爆发后,立指责俄单方面挑起对格鲁吉亚的战争,强调俄没有履行在南奥塞梯问题上的国际义务,推动欧盟和北约对俄采取更加强硬的立场,立俄关系趋于冷淡。两国还在能源供应、对前苏联时期有关历史问题的评价等问题上存在分歧。

同邻国关系

立与拉脱维亚、爱沙尼亚在政治、经济、历史、地理、文化等方面有着密不可分的传统联系,三国之间除设有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及部长级定期会晤机制外,还建立了波罗的海大会、波海地区国家经济论坛、三国首都会议机制等。三国各层次交往十分频繁.

同中国关系

1991年9月14日,中国与立陶宛建立外交关系。2019年,中立关系稳步发展。4月,李克强总理出席中国—中东欧国家领导人杜布罗夫尼克会晤期间与立总理斯克韦尔内利斯举行双边会见。5月,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统战部部长尤权访立。6月和11月,立副总理斯通柴蒂斯先后来华出席中国—中东欧国家博览会暨国际消费品博览会、第二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

2019年4月,立交通与通讯部副部长德古蒂斯来华出席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高级别会议。5月,立农业部部长苏尔普利斯来华出席第四届中国—中东欧国家农业部长会议,其间会见中国农业农村部部长韩长赋。6月,立经济与创新部部长辛克维丘斯来华出席第五届中国—中东欧国家投资博览会。10月,中国文联副主席、书记处书记陈建文访立。11月,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朱鹤新赴立出席中国—中东欧国家高级别金融科技论坛。年内,双方签署关于立青贮饲草、小麦、野生海捕水产品输华议定书。

据中国商务部统计,2020年,中立贸易额23.0亿美元,同比增长7.6%,其中中方出口额18.1亿美元,同比增长6.5%,进口额4.9亿美元,同比增长11.7%。[1]

2021年5月20日,立陶宛议会通过决议,诬称中国在新疆实施所谓“种族灭绝”。两天后,立陶宛外长兰斯伯格斯宣布退出中国-中东欧“17+1”合作机制,并指责中国借此“分裂”欧盟。

2021年7月,立陶宛宣布与台湾当局互设所谓“代表处”,此举公然违背中立两国建交公报精神,严重损害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中国政府对此表示坚决反对。8月10日,据外交部网站信息,中国政府决定召回中国驻立陶宛大使,并要求立政府召回驻中国大使。[4]11月18日,立陶宛不顾中方严正抗议和反复交涉,允许台湾当局设立“驻立陶宛台湾代表处”。此举公然在国际上制造“一中一台”,背弃立方在两国建交公报中所作政治承诺,损害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粗暴干涉中国内政。中方对此表示强烈不满和严正抗议,决定将中立两国外交关系降为代办级。[5]

同国际组织的关系

支持联合国尽快进行改革,认为联合国应通过改革增加工作透明度、职业化和效率,加强安理会的权威。积极参与国际维和行动,在伊拉克、阿富汗、可所谓等热点地区派驻士兵或民事警察,2005年起负责领导多国维和部队在阿富汗进行重建工作。

旅游

市内值得游览的地方包括St. Anne教堂、Gates of Dawn、圣三一堂、Basilian修道院、Vilnius大学、Vilnius座堂、Gediminas塔、十字架山等。

十字架山

最令人难忘的是十字架山(Hillof Crosses)。十字架山是一个非常细的山头,上面插了上万个型型式式的十字架,每一个十字架背后都印证了立陶宛的一段可歌可泣的历史。立陶宛开国以来的战争及革命都一一完整地保留在这些十字架上。

圣安娜教堂

圣安娜(St. Anne)教堂,位于维斯杜拉河坡最高、华沙最美的克拉科夫斯基普热德梅济(Crakowskie Przedmiescie),由圣安娜公主(Mazowsze Duches Anne)和她的儿子博莱斯瓦夫四世,1454年为贝纳迪(Bernardine)教派的教士而建,1515年及1657年教堂曾遭回禄之灾,仅剩现在所见的哥德式圣坛(Chancel)部分为最早的建筑。最值得参观的是教堂内部一律金碧辉煌的巴洛克式设计及陈设,满布着一七四○年代的名家绘画、天花板下垂的水晶灯、反射在包着金箔的雕刻及圣像,照得整个教堂光辉灿烂。

在圣安娜教堂旁竖有1683年完成的巴索玛丽圣母像(Blessed Virgin Mary of Passau),这也是在波兰大动乱中未被波及的塑迹,塑像双手抱着圣婴,慈辉流露,令人感动。

国家事件

2017年4月11日,欧盟和北约多个成员国在芬兰首都赫尔辛基签署一项谅解备忘录,决定在赫尔辛基建立欧洲反混合威胁卓越中心,立陶宛参加了签字仪式。

2022年4月4日,立陶宛宣布降低与俄外交关系级别,召回立陶宛驻俄大使,并宣布从维尔纽斯驱逐俄罗斯大使。[6]

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