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罕默德六世(奥斯曼帝国苏丹(土耳其君主))

由网友(从此化为陌路)分享简介:穆罕默德6世(Mehmed VI,奥斯曼土耳其文: محمد السادس), 齐名穆罕默德·瓦希代丁·原·阿卜杜勒·麦吉德·原·马哈茂德(Mehmet Vahdettin 或者Mehmed Vahideddin,)(一八六一年一月一四日—一九二六年五月一六日)奥斯曼帝国第3106代也是终代苏丹(一九一八年—一九二二年正在位...

穆罕默德六世(Mehmed VI,奥斯曼土耳其文: محمد السادس), 全名穆罕默德·瓦希代丁·本·阿卜杜勒·麦吉德·本·马哈茂德(Mehmet Vahdettin 或Mehmed Vahideddin,)(1861年1月14日—1926年5月16日)奥斯曼帝国第三十六代也是末代苏丹(1918年—1922年在位)。他也是伊斯兰教第一百代哈里发穆罕默德五世的弟弟。

出生地

伊斯坦布尔

别名

穆罕默德六世

国籍

奥斯曼帝国(土耳其)

民族

土耳其

外文名称

土耳其语:VI. Mehmed

父亲

阿卜杜勒-迈吉德一世

出生日期

1861年1月14日

逝世日期

1926年5月16日

职业

奥斯曼帝国苏丹和一百代哈里发

中文名称

穆罕默德·瓦希代丁·本·阿卜杜勒·麦吉德·本·马哈茂德

信仰

伊斯兰教

生平简介

穆罕默德五世 奥斯曼帝国苏丹 土耳其君主 搜狗百科

穆罕默德六世(Mehmed VI,1861~1926)奥斯曼帝国末代苏丹(1918~1922)。全名穆罕默德·瓦希代丁·本·阿卜杜勒·麦吉德·本·马哈茂德。生于伊斯坦布尔。在其兄穆罕默德五世(1909~1918在位)死后即位。为摆脱其兄在位时受青年土耳其党人控制的局面,他解散了国民议会,亲自主持朝政。

1920年3月中旬,英军占领土耳其京都伊斯坦布尔,穆罕默德与之勾结,宣布民族抵抗运动为非法,逮捕和流放主张抗战的议员,并组织由英国提供武器的“哈里发军”,参与镇压安纳托利亚的民族解放运动。后经以凯末尔为首的革命者的坚决斗争,他曾一度被迫同意举行选举,以产生新的国民议会。

后在英、法等协约国不断进行干涉,并逮捕和流放土耳其革命者的形势下,穆罕默德屈于压力,再次解散民族主义者占有多数席位的国民议会,并于1920年8月同协约国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色佛尔条约》,使土耳其大片领土被列强肢解瓜分,从而激起各阶层人民的强烈不满。

以凯末尔为首的革命者在安卡拉重组大国民议会,正式成立临时政府后,穆罕默德除只有任命伊斯兰教法官的唯一权力外,其苏丹地位已形同虚设。

1922年11月1日,土耳其大国民议会通过废除苏丹体制,几日后新政府批令以叛国罪对苏丹定期开审,穆罕默德在英军当局的庇护下,于1922年11月17日挈其幼子潜登英国军舰逃走,奥斯曼帝国灭亡。穆罕默德先流亡到马耳他岛,后移居叙利亚,1926年在意大利圣雷默病故,葬于苏莱曼清真寺内。[1]

人物生平

穆罕默德六世本名马吉德·本·马哈茂德,生于1861年,他的母亲是土耳其君主阿卜杜勒·哈米德二世宠爱的“白妃”。哈米德二世以残暴黑暗著称,被国人骂为“该死的阿卜杜尔”,但他对子女的教育却不放松,马哈茂德与几十个兄弟从小不仅接受了正统的《古兰经》教育,同时还要学习欧洲文化和西方宫廷礼仪。哈米德二世教诲孩子们最多的一句话是:“你们未来接手的帝国虽然很大,但已经衰老。”[2]

当时的奥斯曼土耳其帝国被称为“欧洲病夫”,连军队都要依靠欧洲列强提供军火和指挥,奥斯曼土耳其帝国能够活到二十世纪,主要是因为列强相互争斗才勉强幸存下来,丘吉尔曾说过:“欧洲一直等待土耳其的死亡,可是年复一年,这个病人却不甘死亡,衰弱的双手依然抓住巨大家业的钥匙不放。”[2]

19世纪末,随着欧洲国家分化为协约国和同盟国两大阵营,伊斯坦布尔宫廷里的各个派系也为土耳其的前途争吵不休。不过,哈米德二世始终坚持一个信条,并长期向马哈茂德兄弟灌输:“土耳其必须永远和英国站在一起,土耳其将尽一切可能乃至牺牲自身来维护对英国的信誉。”因为土耳其位于欧亚非三大洲会合处,英国肯定愿意让一个软弱无能、乖乖听话的土耳其横踞在它通往印度的道路上。正是这种熏陶,使得马哈茂德兄弟在一战期间极力主张土耳其与协约国媾和。[2]

动荡政局

1908年至1909年,受西方思想熏陶的青年土耳其党两度发起革命,强迫哈米德二世退位,马哈茂德的哥哥登基,史称穆罕默德五世,此人不学无术,连邻国希腊、塞尔维亚在什么地方都不知道,但青年土耳其党领导人恩维尔帕夏却喜欢将这样的人捏在手里,充当温顺的傀儡。[2]

由于恩维尔帕夏奉行亲德政策,邀请德国军事代表团来整编土耳其军队,并多次公开以政府名义表示对德国皇帝的倾慕,这无疑让土耳其站到了英国的对立面,也让恩维尔帕夏成了马哈茂德的政敌。马哈茂德私下咒骂恩维尔帕夏是“只会用帽子思维的小丑”,认为他狂热的泛土耳其主义思想将把帝国最后一点元气给耗尽。尽管如此,马哈茂德却不得不把自己的女儿嫁给恩维尔帕夏以维护自己在政府内的地位。[2]

无奈宣战

1913年,土耳其拿出了三千万美元向英国订购了两艘最先进的无畏舰,为筹措这笔巨款,马哈茂德甚至拿出钻石皇冠作为抵押。[2]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土耳其起初本想中立,但时任英国海军大臣的丘吉尔却把土耳其推到德国人一边。战前,马哈茂德代表穆罕默德五世多次央求和英国缔结永久同盟,但每次都被英国人傲慢地拒绝。

1914年7月28日,即英国向德国宣战的前夜,丘吉尔毫无道理地“征用了”属于土耳其的两艘无畏舰,而且压根不提赔偿两字。因为在丘吉尔眼里,整个土耳其还不如这两艘军舰重要。英国没收两艘军舰的消息,给了土耳其政府当头一棒,马哈茂德恨透了傲慢的丘吉尔,不再阻止政府倒向德国一边。11月,英土宣战,结果英国舰队出入黑海的通道被封锁。

1915年,丘吉尔发动打通黑海海峡的加利波利战役,没想到他一直不放在眼里的土耳其人会拼死抵抗,整个战役变成对英国军人的大屠杀,丘吉尔也因此丢官罢职。战后,当丘吉尔再次遇到马哈茂德时,承认自己当年忽视土耳其的存在,造成了后来可怕的“屠杀、痛苦和毁灭”。[2]

帝国消亡

1918年,穆罕默德五世暴毙,马哈茂德继位成为穆罕默德六世。当时的土耳其已奄奄一息,六十万士兵战死或被俘,两百万人负伤,战争引起的饥荒和瘟疫夺去无数人的生命,青年土耳其党政府也如风中残烛,摇摇欲坠。穆罕默德六世登基后的第一件事便是下令解散国民议会,亲自主持朝政,并不顾一切地向协约国乞和。

1918年10月30日,土耳其被迫与协约国签订和约。此后,英法意希联军占领土耳其大片领土,企图肢解土耳其,盛极一时的土耳其面临亡国灭种的危险,当时的英国首相劳合·乔治说:“我们用不着为土耳其将从(国际政治)舞台上消失而惋惜。”[2]

在民族存亡的严重关头,以凯末尔为首的土耳其民族抵抗运动举起了反抗的大旗。穆罕默德六世内心是默许这一行为的,虽然英国人强迫他宣布凯末尔运动为“叛乱”,军事法庭缺席宣判凯末尔死刑,出动“哈里发军”参与协约国对起义军的镇压,但穆罕默德六世暗示“哈里发军”指挥官在前线作战不要卖命,甚至怂恿部下向凯末尔起义军倒戈。[2]

飘零国外

但这一切并不能改变穆罕默德六世的政治命运,1922年11月17日,当凯末尔的军队即将开进伊斯坦布尔前,穆罕默德六世与其幼子登上英国军舰逃走,宣告奥斯曼帝国灭亡。直到上船的那一刻,穆罕默德六世仍坚信自己还会回来,此后他辗转于马耳他、意大利、法国、突尼斯,中间多次写信给土耳其总统凯末尔,希望能回到祖国,哪怕放弃皇位也在所不惜,但这些信均石沉大海。

1926年5月16日,穆罕默德六世在意大利孤独地死去,他留给后人的遗言是:“我最大的哀伤不是退位,而是离开祖国。”[2]

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