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2023最新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百科介绍)

由网友(都会过去的)分享简介:少3角区域计划于二零一零年五月二四日,由国务院邪式核准实行。那是贯彻落真《国务院闭于入1步拉入少江3角洲地域鼎新开搁以及经济社会成长的引导定见》、入1步晋升少江3角洲地域总体真力以及国际竞争力的沉大决议计划部署 。中文名少3角区域计划核准单元国务院核准时间二零一零年五月二四日编号国发〔二零零八〕三零号相干配景少江3角洲地域包孕...

长三角区域规划于2010年5月24日,由国务院正式批准实施。这是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长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意见》、进一步提升长江三角洲地区整体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大决策部署 。

中文名

长三角区域规划

批准单位

国务院

批准时间

2010年5月24日

编号

国发〔2008〕30号

相关背景

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印发,快来看看启东长泰海滨城的机遇在哪里

长江三角洲地区包括上海市、江苏省和浙江省,区域面积21.07万平方公里。该地区区位条件优越,自然禀赋优良,经济基础雄厚,体制比较完善,城镇体系完整,科教文化发达,已成为全国发展基础最好、体制环境最优、整体竞争力最强的地区之一,在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当前,长江三角洲地区面临着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缓解资源环境约束、着力推进改革攻坚等方面的繁重任务,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规划》的实施有利于这一地区进一步消除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不断提升发展水平,带动长江流域乃至全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发展。

2010年6月,国家发改委在其网站上发布消息,正式印发长三角区域规划。该规划的规划期为2009-2015年,展望到2020年,根据规划,长三角将形成以上海为核心的“一核九带”空间格局。

“一核九带”:以上海为核心,沿沪宁和沪杭甬线、沿江、沿湾、沿海、沿宁湖杭线、沿湖、沿东陇海线、沿运河、沿温丽金衢线为发展带的空间格局。

长三角将开展一系列重大改革试验,包括对具备一定条件和较大规模的城市赋予立法权;根据国家有关部署开展环境税试点,探索开征物业税。

区域规划对长三角发展的战略定位是:亚太地区重要的国际门户、全球重要的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中心、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城市群。其中,全球重要的现代服务业中心定位是首次提出。[1]

规划要求

《规划》要求,长江三角洲地区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着力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着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着力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着力提高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水平,着力促进社会和谐,在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率先发展、一体化发展方面走在全国前列,努力建设成为实践科学发展观的示范区、改革创新的引领区、现代化建设的先行区、国际化发展的先导区,为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作出更大贡献。[2]

规划范围

长江三角洲地区包括上海市、江苏省和浙江省,区域面积21.07万平方公里。长江三角洲地区区位条件优越,自然禀赋优良,经济基础雄厚,体制比较完善,城镇体系完整,科教文化发达,已成为全国发展基础最好、体制环境最优、整体竞争力最强的地区之一,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

战略定位

依据《规划》,长江三角洲地区发展的战略定位是:亚太地区重要的国际门户、全球重要的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中心、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城市群。发展目标是:到2015年,率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到2020年,力争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其中,全球重要的现代服务业中心定位是首次提出。

发展目标

规划细化了长三角发展目标,提出到2015年,率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82000元(核心区100000元),服务业比重达到48%(核心区50%),城镇化水平达到67%(核心区70%左右);到2020年,力争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10000元(核心区130000元),服务业比重达到53%(核心区55%),城镇化水平达到72%(核心区75%左右)。

一核九带

区域规划的最大亮点也是最核心之处,是明确了长三角的区域布局。

规划提出,按照优化开发区域的总体要求,统筹区域发展空间布局,形成以上海为核心,沿沪宁和沪杭甬线、沿江、沿湾、沿海、沿宁湖杭线、沿湖、沿东陇海线、沿运河、沿温丽金衢线为发展带的“一核九带”空间格局,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在此基础上,规划详细阐述了各个城市的产业发展重点,试图破解长三角城市在产业分工与定位上的“同构”困局。

在长三角区域范围被明确为“上海市、江苏省和浙江省”后,区域规划将沪苏浙25个城市又划分为核心区和辐射区,其中原有的16个市为核心区,并明确了各个城市的城市功能和定位。引人注目的是,“泛长三角”亦被写入规划。规划要求加强泛长三角合作,并表示,长三角周边的安徽等地区具有区位、自然资源、劳动力资源的比较优势,与长三角地区经济联系紧密,是长三角地区产业转移和直接辐射区。规划明确建立健全泛长三角合作机制,编制南京都市圈、淮海经济区区域规划,加快南京都市圈建设,建设杭州都市圈。

江苏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城市发展研究中心长江三角洲区域研究中心主任张颢瀚提出,区域规划其实覆盖了长江流域、大沿海、泛长三角等几个大的国家战略带范围,将整个长三角与泛长三角、中西部发展联系起来。其中沪宁线是中国大中城市最密集的地带,将成为“世界级城市群”的主轴线,也是长三角发展的重中之重,而南京则是这个向长江中上游辐射的主轴线的门户城市。

在完善和提升各类城市功能方面,规划明确提出“提升上海核心地位”,进一步强化上海国际大都市的综合服务功能,充分发挥服务全国、联系亚太、面向世界的作用,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的大都市。

规划提出,完善区域性中心城市功能,进一步提升南京、苏州、无锡、杭州、宁波等区域性中心城市的综合承载能力和服务功能,错位发展,扩大辐射半径,带动区域整体发展。而在2006年版本的区域规划中,上述5城被称为“副中心城市”,“表明城市地位明显提高”。同时,无论是核心区城市还是辐射区城市,均被赋予明确定位,“这些定位充分发挥了各个城市自身优势,各具特色、功能互补,有效避免了城市间的恶性竞争。”

保障机制

《规划》提出了城镇发展与城乡统筹、产业发展与布局、自主创新与创新型区域建设、基础设施建设与布局、资源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社会事业与公共服务、体制改革与制度创新、对外开放与合作八个方面的发展方向和重点任务,并明确了保障规划实施的政策措施。国务院在《批复》中强调,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人民政府要加强对《规划》实施的组织领导,制定实施方案,完善工作机制,落实工作责任,抓紧推进相关工作。国务院有关部门要按照职能分工,加强对《规划》实施的指导,研究制定贯彻落实《规划》的具体措施,在专项规划编制、项目安排、体制创新等方面给予积极支持,为促进长江三角洲地区加快发展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3]

批准实施

国务院正式批准实施《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规划》明确了长江三角洲地区发展的战略定位,即亚太地区重要的国际门户、全球重要的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中心、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城市群;到2015年,长三角地区率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到2020年,力争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

这是中国第一个跨省份的区域规划,也是2008年以来国务院批准的第18个区域发展规划。相关专家表示,《规划》将为长三角地区带来产业布局和资源配置方面的优势,而这一区域的产业升级和转移,也将产生带动沿江、辐射南北的巨大效应。

资源优先配置

长三角“王者归来”

国家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当前长三角地区面临着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缓解资源环境约束、着力推进改革攻坚等方面的繁重任务,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规划》的实施有利于这一地区进一步消除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加快转变发展方式。

近年来,海西等沿海区域规划相继公布,一直是沿海经济发展领军者的长三角发展速度渐缓,此番《规划》出台,这一传统领军者将“王者归来”。

徐逢贤认为,《规划》的发布和实施具有极强的指导作用,将带来长三角地区一系列的发展机遇。首先,目标明确后,高科技项目将会被优先引向这一地区,一批对世界市场具有影响力的项目将会在长三角地区布局;第二,《规划》作为中央的重要指导思想,将会促使每个省和城市积极制定相关配套措施;第三,《规划》提出了国际化原则,地方根据这一原则引导和促进企业“走出去”的力度将进一步加强;第四,在一系列重要的发展目标确定之后,能源供给等也将会向这一地区优先配置。

区域联动发展

长三角将迎产业整体升级

《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纲要》(送审稿)于2006年制定,提出未来长三角地区的发展将是以上海为“核心”,以沿长江、沿杭州湾等6个“发展带”为框架的区域联动发展。“一核六带”被视为该区域总体布局的框架。

徐逢贤透露,“一核六带”是此次《规划》的重点内容。据悉,规划包含的主要内容还包括长三角地区内苏北、沪宁、杭州湾等区域的具体划分;各区域内将振兴的重点产业是哪些;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等。

值得注意的是,《规划》将“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由上海扩大到了长三角,这一区域整体的产业升级迫在眉睫。而由此带来的产业转移和升级,也将给长三角的发展注入更大的动力。

相关专家表示,长三角地区在经济发展水准、产业结构、居民生活质量、职工收入差距、地域文化背景、现代服务业发展等方面发展并不平衡。此外,由于对推进长三角经济一体化的重视和认识程度不一,出现了诸多城市将发展定位为“上海的后花园”的现象。

徐逢贤认为,《规划》实施将有效打破这些不平衡。从产业结构方面看,新政策将引导一大批高科技产业向该地区加速布局,使该地区产业结构进一步协调。从地区方面看,现阶段最发达的上海市通过对口支援等方式将传统产业直接转移目标推向中西部地区,而不再向长三角其他城市转移,长三角其他城市也将随着经济的发展,全面向内地转移传统产业。从城乡差距方面看,苏南及浙江平原地区已经成为目前国内城乡一体化发展最快的地区,城乡差距缩小,也有助于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

专家把脉

一.以上海为核心的世界第六大城市群将加速崛起

上海的战略定位就是“四个中心”,这个定位要求结构调整方向是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加快发展金融、航运、信息、创意、文化、旅游等现代服务业,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同时加快制造业的升级,突出发展以创新和研发为主的高端制造业。

二.再度明确长三角范围,首提现代服务业中心

在长三角战略定位上,全球重要的现代服务业中心的定位是指导意见中没有的,在中央文件中是首次提出。正式获批的区域规划新增了自主创新与创新型区域建设、体制改革与制度创新、对外开放与合作等内容,“既体现了长三角的与时俱进,也表明了中央对长三角在转型升级棋局中的期许。”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国家发改委公布的信息并未提及“泛长三角”。而在指导意见中,国务院曾强调“积极推进泛长江三角洲区域合作”,这是“泛长三角”首次被写入中央文件。对此,陈建军猜测,发改委目前公布的只是区域规划的“简缩版”,“也许在其最终公布的规划全文中会有所涉及和体现。”

三.目前长三角仍缺少跨地区行政主体来具体操作

长三角区域规划要落实,需要国家给予实实在在的推动措施,目前长三角仍缺少跨地区的行政主体来具体操作,需要国家行政力量的推动、政策的扶持以及考核指标的调整。”过去各地主要以GDP为指标,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缓解资源环境约束”,必须建立新的考核指标。

长三角地区包括上海市、江苏省和浙江省,区域面积21.07万平方公里,区域GDP占我国GDP总量的24%,是我国经济和产业最发达的地区,也是我国对外开放程度最高的地区。

徐逢贤介绍,目前长三角地区的年人均GDP已达到2.4万元人民币。根据《规划》,该地区到2012年,人均GDP将达到1万美元,达到发达国家水平,成为名副其实的发达地区。

八大重点方向

据国家发改委地区司有关人士介绍,《规划》提出了城镇发展与城乡统筹、产业发展与布局、自主创新与创新型区域建设、基础设施建设与布局、资源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社会事业与公共服务、体制改革与制度创新、对外开放与合作等八个方面的发展方向和重点任务,并明确了保障规划实施的政策措施。[4]

战略定位

● 亚太地区重要的国际门户

● 全球重要的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中心

● 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城市群

发展目标

● 到2015年,率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 到2020年,力争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

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