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腰彝族(2023最新花腰彝族百科介绍)

由网友(轻描淡写你的温柔)分享简介:正在石屏县北部的哨冲、龙武、龙朋3个州里,栖身着齐世界仅有的三万多花腰彝人。花腰是云南彝族尼苏支系的1部门,花腰并不是自称,是他称。果主妇们的衣饰色调素丽,精彩小气,被人们亲切地称为“花腰彝族”[一],雅称“花腰彝”。花腰彝的平易近居,是彝族地域独有的土掌房。其墙壁以及屋中用土夯筑而成,冬暖夏凉,且屋顶野野相连,上1野房顶便可跑...

在石屏县北部的哨冲、龙武、龙朋三个乡镇,居住着全世界仅有的3万多花腰彝人。花腰是云南彝族尼苏支系的一部分,花腰并非自称,是他称。因妇女们的服饰色彩艳丽,精美大方,被人们亲切地称为“花腰彝族”[1],俗称“花腰彝”。花腰彝的民居,是彝族地区特有的土掌房。其墙壁和屋顶用土夯筑而成,冬暖夏凉,且屋顶家家相连,上一家房顶即可跑遍全寨。

中文名

花腰彝族

语言

汉语

文字

汉字

信仰

祖先崇拜

方言

彝语

别名

花腰彝

人口

3万左右

地区

哨冲、龙武、龙朋

花腰婚俗

还记得 花腰新娘 吗 花腰彝族的姑娘们

花腰彝人的婚姻制度有自己的特点,主要表现为“一夫一妻制”、严格实行“同宗不婚制”和“三年不落夫家”制。花腰彝人自古严格实行一夫一妻制,就算在旧社会有钱有势的“子玛”、“色颇”也不例外,这一点和汉族的三妻四妾有明显区分。同宗不婚制用花腰人的谚语“再缺粮食,甜荞苦荞不能同吃;再缺衣裳,山羊皮绵羊皮不能同穿;再缺配偶,兄妹不能结婚。”来说明非常生动,姨表兄弟姊妹之间的通婚、恋爱和性关系,都将被视为乱伦,按习惯将予以严惩,有甚者将按宗法被处死。花腰彝人青年男女有社交自由权利,主要表现在“吃火草烟”等习俗。旧时,婚姻不能自主而由父母包办,父母同意后再推八字,向妇方家送聘礼。现虽然可以自由恋爱,但旧制的形式仍然存在。而“三年不落夫家”制则是花腰彝人区别于其他彝族支系婚俗的最大特点,这种婚俗现虽然已不是普遍现象,但仍然存在。国庆献礼影片《花腰新娘》就是以这种婚俗为背景的。花腰彝人一般先举办婚礼,而后择日办理国家结婚手续。在男女双方婚礼的当夜,小伴们闹过洞房后,新郎就得离开。次日新娘由女伴护送回家,从此就开始了“三年不落夫家”的生活:三年内,女方除了丧失恋爱的权利外,仍可以自由参加各种社交活动,名义上已成为别人的妻子,实际上却对夫家的生活不闻不问,三年后才可以“归家”,正式为人妻、为人母。

婚期要择吉日。男方派出浩浩荡荡的迎亲队伍迎娶新娘,到新郎家门口,由老人主持一系列礼仪,然后女方向男方索要“跨门槛费”。 此后夫妻双双跨入家门,在正堂上进行“认亲”仪式,拜天地后进入洞房。结婚之日杀猪宰羊宴请宾客。花腰彝族青年结婚,姑娘要亲手为自己绣制一套“花口锁塔”作为婚服,结婚那天穿后就要收藏起来,到死时作为装老衣服。姑娘还要亲手给丈夫做一条粗布裤子,两条裤脚从里面用丝线连起来,在结婚仪式上新郎要当着宾客穿上这条裤子,若能用脚把线蹬断,则预示着婚后平平安安、顺顺利利;长时间穿不上裤子的,就被视为“憨”、“笨”。这条裤子也是结婚这天穿后就要收起来,到生第一个儿女时作为婴儿的襁褓。在新娘和新郎的房是绝对不能在二楼的,二楼只能是老人居住的,云南的很多少数民族都有此类风俗。就连汉族,当公公在楼下的时候,儿媳不是也不能上二楼吗?据说在影片《花腰新娘》播出后,很多人,特别是老人都去反映,可是管事的一句,市场需要,就抵挡回去了。再者,花腰当地人十分见不惯张静初那粗鲁的吃象,认为那是非常不礼貌的行为。

彝族很少有婚后离异的情况,旧时偶有离婚只要经过村里德高望重的几位老人和族长判决就可以了。男方提出离婚,需经过男女双方两族人互相协商后付给女方一定的钱财作为补偿;如女方提出离婚,男方则不必支付任何钱财。如果丈夫去世,妻子可以改嫁,但需由新婚男家给原夫家一定的“损失费”。随着社会发展,离婚当然也得遵从国家法度。

电影《花腰新娘》对花腰彝的方方面面有一定的涉及,但艺术不等同于现实,《花》剧在很多方面是经过艺术处理而失真的。当然,我不否认《花》剧的艺术、社会价值,它同时也是一部不可多得的佳剧。

花腰歌舞

在四弦琴引头下,花腰歌舞曲调流畅欢快,歌词丰富,歌以合节,腹前击掌、顿足踏地、腰略弯,集体围火而跳。花腰歌舞曲调分为72调,多为情歌和叙事长诗,它的舞蹈保持了汉代以来的原始的踏歌遗风,音乐曲调优美动听,旋律节奏感强,有演唱、对唱,边舞边歌等形式,舞蹈人数不限。

花腰歌舞唱的是四三拍子,跳的是四二拍子,这在世界音乐舞蹈中是独具特色的。上面动作简单,但舞步变化较快,步子小且快,由顺脚、合脚、叉脚三类组合。如果是节庆日,他们便必跳“阿索喂”。“阿索喂”属借助唱腔取调名的一种歌舞形式,演唱时边歌边舞,围圆跳跃,故又名“大团乐”舞。而每当夜幕降临,姑娘、小伙子们便围着篝火跳起了“杂弦调”,这种调分慢调和快调,节奏轻松,活泼有规律,边歌边舞。这种歌舞形式曾被中美文化交流中心的专家称为「作曲家凭灵感无法创作的优秀民歌」、「具有世界性的民族音乐精品」。

祭龙舞龙

介绍

他们崇拜龙,其祭龙、舞龙神秘而别具特色。

这里的龙有雌雄之分,女子舞青龙即雌龙,男子舞黄龙即雄龙;双龙共舞,雌雄相戏凤先飞。彝族每年都要举行祭龙仪式,逢十二年一轮的马年、马月、马日,则要祭大龙,彝语叫“德培好”节。每个寨子都在附近的山坡上选有一棵龙树。祭龙进,先推选一全德高望重的老人为“龙王”,由龙王带瓴大家拜龙树、祭龙神。祭龙是一项神圣的活动,龙王领着大家抬上香烛、活猪、果菜等供品,上山拜祭龙神。在坡脚,有三排小栎树组成的一个通道,任何人都要过了通道才能上山,绝不许乱窜,不许走错,出来时也是如此。点燃香烛、献上供品、拜祭龙神,一般人只能在两个神坛前拜祭,第二个神坛以上就算禁区。除了龙王可以上去之外,不论何人踏上半步即是犯了大忌,都会受到惩罚。而龙王上到龙树跟前做些什么,也就只有他一个人知道了。

舞龙

拜祭以后就把龙接回寨,要的龙便有了灵性,彝龙队举着巨龙进村走寨,为村民们驱除邪气,祈求平安。而最开心刺激的就莫过于舞龙了。

介绍二

这里的龙有雌雄之别。姑娘舞青龙即雌龙,舞龙姑娘年龄都在15至18岁之间,年轻力壮。舞龙头的白翠林17岁,从12岁就开始学习舞龙了。一条长龙由12个姑娘共舞,代表12生肖,也代表12年。花腰姑娘舞龙,有独到之处,龙头一动,虎虎生风:才见姑娘倒地平舞,翻起千层浪花,又见长龙破空而出,荡起万朵祥云。村民们眼随龙跃,情随龙腾……舞龙活动结束后,人们跳起欢乐的烟盒舞。

彝族尚黑,以黑为贵。姑娘们舞青龙,可看出其母系文化的浓郁色彩;在彝族的传统观念里,世间万物都分雌雄,雌雄相戏万物繁茂。正是这深厚的文化底蕴,使这花腰彝在岁末,到北京参加“中华喜迎新世纪彝龙大赛。”获金奖;迎澳门回归时,又应邀在天安广场作表演,在北京刮起一股“云南中华龙世纪风”。

服饰文化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居住在这块古老、神奇土地上的彝族人民,以手工方式生产和制造了极其丰富、绚丽多彩的民族服饰文化。其中,要数花腰(聂苏支系)妇女的服饰风格独具。

花腰彝妇女服饰,多以红、黑两色为主,另杂有绿、蓝、白等色。其服饰分为头帕、长衣、短褂、腰带、围腰、飘带、兜肚、黑裤和绣花鞋等部分组成。纹样多用日、月、星、火以及花、鸟、鱼、蝶等变形图案。刺绣工艺多施于衣袖、后摆、坎肩、衽边、背部、头帕及裤脚沿口等显眼部位。结构比较复杂,图案花饰繁多,刺绣工艺精细,色彩鲜艳夺目,充分反映出花腰妇女热情奔放、乐观开朗的性格。

制作花腰妇女服饰时,首先由花腰民间剪纸艺人将纸剪成服饰各部位服饰花,然后把图样粘贴在布料上,再用五彩丝线沿图样刺绣,最后把数十种不同格式和图案的刺绣品拼缝起来,就成为一套精致的花腰妇女服饰。

花腰妇女的头帕以红、黑、绿布料做底,一般用三块布料拼接成长方形整块,绣有精美条花,并配有两条布带,布带绣有花纹图案并饰以银泡结成流苏状缨花。戴时折成帽状,以带束扎,带子两头缨花垂于耳旁。衣服分为长衣、短褂两大部分,另配有腰带、围腰、飘带、兜肚等附件。长衣由藏青色或黑色布料缝成右衽襟衣,背襟长至后腿,胸襟短至前腰,袖口部位绣有花纹图样。短褂前后绣有垂直连续花卉饰彩色花边,罩于长衣之上。穿时先将兜肚挂于腹部,长衣穿上后,将前面长补救折叠以腰带束紧,后部任其下垂,然后罩上短褂,系上配有飘带的围带即成。裤子为宽腰扭裆裤,布料多用黑色或藏青色。裤长至小腿,裤脚口用浅蓝色或绿色布料镶宽边一至二道。鞋以黑布为底色,鞋帮绣有花卉图案。做一套花腰妇女服饰,需要三至五年时间才能完成,其价值高达数千元一套。

花腰妇女服饰曾先后到北京、上海等地展出,深受各界人士的好评。其中大棚租村的民间艺人肖会玉制作的服饰以及剪纸工艺更是别具一格,被云南省文化厅命名为“云南省民族民间美术艺人”称号。

丧葬礼仪

人死了要先鸣枪或敲芒锣报丧,寨里的人闻讯后即刻带着米、钱物等前来看望,表示吊唁。人死后,亲属即刻到寨子中精通风水的“贝玛”或师傅处择下葬的吉日吉时,同时派出寨中的青年小伙去通知各地的亲戚,请纸工师傅到家中制作灵幡,请鼓吹队等。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出花腰彝人淳朴的民风,像丧葬、灾祸等事,寨子里的人都是群体出动,群策群力。

一般来说,所择的下葬之日和停灵之日有一段间隔,三五天、十来天不等。这一段时间,寨子中的人都会到死者家中守灵和“哭灵”。“哭灵”是花腰彝人丧葬的一大特点,一般由已婚的妇女所为。“哭灵”并不是号淘大哭,而是有腔有调,其内容也极为丰富,有追思亡灵的,有控诉子孙不孝的,有叮嘱亡灵一路走好的等等。

安葬前要请“贝玛”念《指路经》。《指路经》亦称《指路送魂经》。花腰彝人认为,人有三魂,人死后一魂守护家坛里的神主,随时接受子孙的祭祀;一魂守护坟墓,庇荫子孙后人繁荣昌盛;一魂去幽冥世界,同老祖宗在一起,重新安家立业,劳动生息。但三魂都要按照“贝玛”的指点,先回到老祖宗的发祥之地,然后再分开。故按彝族风俗,人死后必须请“贝玛”作祭指路送魂。送魂回归故士的路线,即为古时先民迁徙之路线,使死者能顺利地到达祖宗居住的地方支。出殡的头一天晚上,人们彻夜不眠,寨子中的青年男女都要在灵柩前跳一种舞蹈,称为“踩荆棘路”,意思是为死者的亡灵踩开一条平坦的大路。

出殡之时,孝子孝孙分跪道路两侧,由寨子中已婚壮年男子抬着的灵柩从中间通过,鼓吹队紧随其后。待灵柩通过后,孝子孝孙大哭起立尾随,一直送到山坡脚下。然后,家人便把死者生前用过的一些物品在寨子头的道路旁进行焚化。之后人们争相跑回家,恐怕沾染上邪物,到门口跨过火盆方可进家。

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