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君县(陕西省铜川市下辖县)

由网友(余生爱自己)分享简介:宜君县,陕西省铜川市下辖县,古称少安北门管钥。位于闭中平本取陕北黄土低本的联合部,南距古都西安一二零私里,北距轩辕黄帝陵二七私里,介于东经一零八°五四′三七″⑴零九°二八′四六″,北纬三五°零七′三四"⑶五°三四′五八"之间,[一]截至二零二三年齐县总面积一五三一平方私里,辖六镇一城一个街谈服务处二个综合办事中间一...

宜君县,陕西省铜川市下辖县,古称长安北门管钥。位于关中平原与陕北黄土高原的结合部,南距古都西安120公里,北距轩辕黄帝陵27公里,介于东经108°54′37″-109°28′46″,北纬35°07′34"-35°34′58"之间,[1]截至2023年全县总面积1531平方公里,辖6镇1乡1个街道办事处2个综合服务中心117个行政村,总人口约10万人。[2]荣获全省践行新发展理念县域经济考核争先进位县、全省脱贫攻坚成效考核优秀区县、省级森林城市等荣誉。

宜君县地属子午岭桥山山系,地势西南高而东北低,自西向东呈阶梯状;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1]。水资源丰富,属暖温带森林草原植被带,由西向东依次可分成温性针叶林、暖温性针阔叶混交林、落叶阔叶林、灌丛、灌草丛、草甸及栽培植被等7个类型,有油松、辽东栎、山杨等树种,矿藏有煤炭、石灰石、油页岩等七种。[3]

宜君县因适宜君王避暑而得名,属革命老区。被誉为秦岭以北最大的一叶“绿肺”。境内有玄奘手植娑罗树、彭祖故里、北魏石窟群、姜女泪泉、云梦山、战国魏长城、旱作梯田、福地湖、动漫花溪谷等景点,是仰韶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是雁门支队活跃的红色革命老区,是“中国现代民间绘画画乡”。[2]宜君古属雍州地。1948年3月10日,宜君县解放属陕甘宁边区黄龙分区。1961年9月15日,恢复宜君县制。1983年9月,宜君县划归铜川市辖地至今。[4]

中文名

宜君县

著名景点

福地石窟、云梦山风景区

行政区类别

下辖地区

1个街道、6个镇、1个乡

电话区号

0919

地理位置

陕西省中部、铜川市北部

人口

9.21万人(2017年常住人口)

车牌代码

陕B

GDP

38.0470亿元(2017年)

外文名

Yijun County

气候类型

暖温带大陆季风气候

所属地区

陕西省铜川市

政府驻地

宜阳街道

邮政区码

727200

面积

1531平方千米

火车站

宜君站

行政区划代码

610222

县长

张涛[5]

历史沿革

留学360招收宜君县美国留学代理

宜君县,因一千多年前的大唐帝国君王在此兴建避暑行宫,而有“宜君”之称。

建置沿革

宜君古属雍州幽地。

秦隶内史。

西汉景帝二年(前155年),属左冯翊县。

三国魏黄初元年(220年),迁甘肃境内之泥阳县侨置,后废县,更名泥阳县,属北地郡。西晋因之。

东晋苻秦永兴二年(358年),干故城设宜君护军。

北魏太平真君七年(446年)罢护军,始置宜君县,属雍州北地郡。因县西川有宜君水(今耀县沮河),故名。永安元年(528年),分北地郡置宜君郡,宜君县属之,兼设郡治。北魏又分故泥阳地置石保县(今宜君县西部,县东部原区属中部县),隶东秦州(孝昌二年改名北华州)中部郡。西魏、北周均沿袭旧制。

隋开皇三年(583年),撤宜君郡,并石保县入宜君县,属京兆郡。义宁二年(618年),从京兆郡划出宜君、同官、华原3县,设置宜君郡,郡治华原(今耀县)。

唐武德元年(618年),改郡为州,宜君县隶宜州。贞观十七年(643年),撤宜州废宜君县。贞观二十年(646年)又置县,属雍州。永徽二年(651年),县又废。龙朔三年(663年),割中部,同官两县地,复置宜君县,并改属坊州,天宝十二年(753年),分宜君县地置升平县。

五代和北宋,宜君县属延安府坊州。熙宁元年(1068年),降升平县为镇,归宜君县管,隶永兴路坊州。

金时,改永兴路为鄜延路,宜君县属鄜延路坊州。

元时,鄜延路改为延安路,宜君县属坊州。至元六年(1269年),废坊州,改属延安路鄜州。

明和清初,宜君县属延安府鄜州,雍正四年(1726年),鄜州直隶省,县仍所属。

中华民国初期,宜君县属陕西省榆林道。后废道,属陕西省第三行政督察专员公署(中间还改属第二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3月10日,宜君县解放,建立人民政权,初属陕甘宁边区黄龙分区。

1950年,黄龙分区撤销,改属陕西省延安专区(后更名延安地区行署)。

1958年12月,宜君与黄陵合并为黄陵县。

1961年9月15日,恢复宜君县制。

1983年9月,宜君县划归铜川市辖地。[6]

2019年5月7日,陕西省人民政府批准宜君县退出贫困县序列。

行政区划

1966年,在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中,县撤销金盆、白河两个公社,将这两个公社的辖地分别并入宜君、偏桥、五里镇3个公社,同时又对一些大队作了调整。至此全县成为14个人民公社,170个大队,645个生产队。各公社的辖区是:

宜君公社辖17个大队,68个生产队。

尧生公社辖10个大队、40个生产队。

县口公社辖9个大队,34个生产队。

云梦公社辖10个大队,42个生产队。

棋盘公社辖13个大队,51个生产队。

西村公社辖10个大队,55个生产队。

山岔公社辖14个大队,34个生产队。

高楼坬公社辖10个大队,31个生产队。

五里镇公社辖16个大队,56个生产队。

焦坪公社辖9个大队,32个生产队。

哭泉公社辖10个大队,40个生产队。

寺天公社辖12个大队,43个生产队。

偏桥公社辖18个大队,71个生产队。

雷塬公社辖12个大队,48个生产队。

从1984年4月起,先后改人民公社为两个镇、12个乡,乡镇设人民政府;176个生产大队改为村民委员会,642个生产队改为村民小组。[7]

区划现状

截至2018年,宜君县下辖1个街道、6个镇、1个乡[8]。宜君县人民政府驻宜阳街道。[9]

统计用区划代码名称
610222001000宜阳街道
610222101000彭镇
610222102000五里镇
610222103000太安镇
610222104000棋盘镇
610222105000尧生镇
610222106000哭泉镇
610222201000云梦乡

地理环境

宜君县位于陕北南缘,古称“长安北门管钥”。东濒洛河,与洛川县为界,南靠白水和铜川郊区,西面北面和延安市黄陵县毗连。介于东经108°54′37″—109°28′46″,北纬35°07′34"—35°34′58"之间,东西长51.9千米,南北宽50.3千米,总面积1501平方千米。北去黄陵县33千米,延安市204千米;南去铜川市45千米,省会西安市173千米。[10]

地形地貌

宜君县地属子午岭桥山山系,地势西南高而东北低,自西向东呈阶梯状,仅东与东北部分为破碎黄土高原。海拔最低622米,最高1734米多,相对高差1112.9米。[11]

气候特征

宜君县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冬季受来自西伯利亚或蒙古的极地大陆气团控制,气候干燥寒冷,雨雪稀少。夏季主要受太平洋的暖温气团和蒙古低压的影响,温暖湿润,多雷雨和冰雹。春秋两季受这两个气团的交替影响,春天温度回升慢且不稳,多风寒霜冻;秋天降温快,多阴雨。由于宜君位置介于关中平原和陕北高原之间,境内地貌东西差异大,故气候要素存在明显的地域差异。其主要特点是:冬长夏短,冬寒夏凉,冬春干燥,夏秋多雨,四季分明;温度较低,雨量较多,地区经向差异大。西部有明显的山区小气候特征。[12]

自然资源

宜君地表水多年平均自产径流量7762万立方米,占年降水量98937万立方米的7.85%。年径流深全县平均52毫米,径流系数为0.078,平均每年每平方千米产径流5.2万立方米。最高值是西部土石中山丘陵区,降水量大,坡度陡,渗透系数小,年径流深61毫米,径流变差系数为0.65。其次是中部黄土梁峁丘陵区,径流深和变差系数相等于全县平均值。东部残塬沟壑区由于降水较少。蒸发量大,地面平坦,黄土渗透性强,所以径流深47毫米,变差系数为0.6。

地表自产径流以庙山——云梦山为分水岭,分属于洛河和渭河水系。属于洛河的流域,占全县面积的89.2%。形成河流有雷原河、五里镇河、清河、山岔河4个小水系和东坪沟、岭里沟、东舍沟、孟黄沟水及白水河上游,年径流量合计6857立方米,占全县地表水年总量的88.5%,均流向东或东北进入洛河支流沮河或直入洛河。属于渭河水系的流域,占全县总面积的10.8%,形成有武家河、淌泥河(古名神女水),年径流量合计895立方米,占11.5%。向南流入铜川漆水河。以上所有河流均发源于县境内,系季节性河流。径流变化和雨量年内的分布基本一致,大部分集中在7—10月,猛涨猛落,占年总径流量的56.6%。平时流量甚小,丰枯悬殊,加上河槽、沟谷很深,故流失多,可灌溉利用量小。客水洛河年过境平均径流量3.97亿立方米,从县东缘绕过,地势居县境最低部,灌溉利用困难。但河床比降大,多跌水,发展小水电的条件较好。[13]

植物资源

宜君县属暖温带森林草原植被带。天然植被覆盖率较高,达87.3%。其中,森林覆盖率为27.6%。由于宜君县处于中国东部的季风湿润区与内陆干旱区的过渡地带,加上县境东西气候差异大,因而植被相应出现明显的水平地带性分布。植被小区复杂多样。从植被现状来看,由西向东依次可分成温性针叶林、暖温性针阔叶混交林、落叶阔叶林、灌丛、灌草丛、草甸及栽培植被等7个类型。东部残塬沟壑区天然植被基本为草灌植被;中部梁峁丘陵区主要为灌丛草原及灌木草原,仅有片状或疏散的林木植被;各类森林植被的74.7%分布在西部和南部土石中山区;局部沟川零星分布有河漫滩草甸、沙生植被。这种多样植被组合,构成宜君县森林灌丛草原的自然景观。

宜君县植被生物以华北区系成分为主。其代表种有:油松、辽东栎、山杨和侧柏,为宜君县的建群种和优势种:杜梨亦广泛散布在800—1700米山地阳坡和梁峁边缘;臭椿、香椿、家榆、中国槐、白桦、水楸、岩榆等分布于村庄附近或伴生在针阔叶混交林中。还有杭子稍、野丁香、欧梨、白草、黄菅草、柴胡、远志等等,都是灌木草丛中的优势种。宜君县还侵移渗入有邻近区系中的成分,如喜马拉雅山区系的华山松、山楂、川滇茉莉等;华中成分的漆树,东北成分的小叶杨、山丹、狼尾花等,蒙古区系的柠条、冷蒿、大针菜等。第三纪残余成分中的槐、山胡桃、酸枣、臭椿、紫荆等。其中,柠条、山楂、小叶杨、狼尾花、酸枣等分布较广。另外,还广泛分布有黄土高原特有的阳性耐干旱的植物,如山杏、山桃、文冠果、狼牙刺、沙棘、甘草、艾蒿等等。[14]

矿产资源

宜君县的西部地层构造中,特别是上三叠纪岩层中,植物化石较多,故矿藏亦较多。现已探知的矿藏有煤炭、石灰石、油页岩、石油、天然气、铁矿及砂等七种。其中煤炭储量较大,油页岩及铁矿次之。

煤炭

宜君县西部地处中国十大煤炭基地之一的渭北煤田北缘,普遍有中生代侏罗纪煤层储存。据陕西省一九四煤田地质勘探队1979年勘测,全县煤炭储量为4380万吨,煤发热量为5800—6500千卡/千克。其中,龙玉煤田的柴沟(在焦坪矿区西北端),蕴藏量达3040万吨;其次为南塔地区和太安煤田,储藏量分别为600和740万吨。[15]

油页岩

宜君县南部的塔泥河一带,是烈桥——塔泥河油页岩矿区的东半部,矿床类型为三叠纪陆相沉积矿床,矿体呈层状,产床平缓;油页岩和黑色页岩交互出现,顶部为泥岩和泥灰岩互层。全矿区探明均为D级储量,达46422.1万吨,保有储量46419.8万吨。油页岩含油率1—3%。[15]

高楼坬乡的高楼坬、果子庄、醋梨坬等地储藏褐铁、砂质褐铁,分布呈窝状。矿床类型为三叠纪沉积铁矿。矿石主要成分的平均含量为:TF↓e(铸铁)29.63%,S(硫)0.014—0.018%,P(磷)0.016—0.143%,SiO↓2(氧化硅,即石英)35—40%。探明储量为19.2万吨。因复盖层厚,品位低,储量不大,故开采利用困难。[15]

主要产于马场川西沟壑之中。该川下游沿河两岸淤积甚多,砂由红色砂岩风化而成。[15]

石油

民国元年(1912年),中美合资曾经在金牛庄坡下石油沟钻井采油。新中国建立后,国家石油化工部门也曾在高楼坬梁的郎二井(原名四郎庙)、石管子钻采、均因储量太少而停止。20世纪70年代,又经过钻探普查,认定为贫油区。[15]

石灰石

石灰石虽然分布较广,但分散零星,难于大量开采利用。[15]

人口

截至2017年末,宜君县户籍总人口91690人,其中农业人口63522人,非农业人口28168人。当年出生人口1070人,当年死亡人口1149人。据人口变动抽样调查推算,年末常住人口9.21万人,出生率8.69‰,死亡率5.43‰,自然增长率3.26‰。[16]

政治

书记:刘冲

副书记:曹全虎、李艳利、谷啸

县政府

县长:张涛[5]

副县长:王斌、郭海鹏、吴鹏、陈伟、王小会、尚晓军

县人大

主任:王万学[5]

副主任:王忠炎、贠艳云、仇志鹏、王万平

经济

2017年,宜君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实现(GDP)380470万元,比上年增长8.0%。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64710万元,增长4.7%;第二产业增加值215400万元,增长8.1%;第三产业增加值100360万元,增长10.2%,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为17:56.6:26.4,比上年的19.1:57.2:23.7,增减幅度分别为-2.1:-0.6:2.7。全年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176912万元,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为46.5%。[16]

固定资产投资

2017年,宜君县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84632万元,比上年增长10.1%。其中,固定资产投资(不含跨地区投资和农户投资)474174万元,增长18.6%。民间投资203873万元,增长63.2%,工业性投资118406万元,下降24.1%。在固定资产投资中,按三次产业分,第一产业投资完成43687万元;第二产业投资完成118406万元;第三产业投资完成312081万元。其中,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投资114641万元,交通运输投资67804万元,教育设施投资5050万元。[16]

财税收支

2017年,宜君县完成地方财政收入18504万元,同口径增长9.6%。全年公共财政支出143011万元,比2016年增长22.5%。在总支出中,农林水事务支出33107万元;科学技术支出1078万元;医疗卫生支出15501万元;教育支出30693万元;文化传媒支出3725万元;社会保障支出8071万元。[16]

人民生活

2017年,宜君县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134元,比上年增长9.4%;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894元,增长8.7%;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321元,增长9.1%。[16]

第一产业

2017年,宜君县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19934万元,比上年增长4.9%,实现增加值68025万元,增长4.9%。其中:农业、林业、牧业、渔业实现产值分别为96553万元、1692万元、14845万元、502万元,实现增加值分别为55135万元、932万元、8355万元、291万元。年末常用耕地面积329807亩。[16]

种植业

2017年,宜君县粮食种植面积277244亩,比上年增加5748亩,其中小麦播种面积为16010亩,比上年增加859亩,玉米播种面积为256423亩,比上年增加5420亩。油料种植面积6050亩,比上年减少638亩,蔬菜种植面积14691亩,比上年减少493亩。[16]

林业

2017年,宜君县完成荒山荒地造林面积55187亩,零星植树21万株。全年完成林业产值1692万元。[16]

畜牧业

2017年,宜君县肉类总产量4934吨,比上年增长0.65%。其中,猪肉产量1554吨,下降2.20%;牛肉产量2753吨,增长3.30%;羊肉产量423吨,下降4.30%;禽肉产量204吨,下降0.49%。年末生猪存栏9520头,下降0.24%;生猪出栏21989头,增长1.31%。禽蛋产量432吨,增长0.93%。[16]

渔业

2017年,宜君县水产品产量300吨。[16]

农业基础

截至2017年末,宜君县农业机械总动力9.78万千瓦。全年化肥施用量(折纯)12532吨,同比增长3.15%。农村用电量511万千瓦时,有效灌溉面积7400亩。[16]

第二产业

工业

2017年,宜君县实现工业增加值186800万元,比上年增长7.8%。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83700万元,比上年增长7.8%;规模以下工业增加值3100万元,比上年增长7.2%。全年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522872万元,同比增长15.3%。其中煤炭生产业比上年增长13.8%,医药比上年增长17%。全县规模以上企业实现产品销售收入399010.5万元,比上年增长25.6%,实现利税39544万元,其中利润25580万元。[16]

建筑业

2017年,宜君县完成建筑业增加值28600万元,比上年增长10%。2017年,宜君县完成三级及以上建筑业总产值(当年价)8996.5万元。[16]

第三产业

国内贸易

2017年,宜君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19528.3万元,比上年增长13.5%。其中,限额以上企业(单位)实现消费品零售额84979.2万元,比上年增长17.7%。按销售单位所在地分,城镇零售额25929.6万元;乡村零售额93598.7万元。按消费形态分,餐饮收入11685.6万元;商品零售107842.7万元。[16]

房地产业

2017年,宜君县房地产开发投资(县境内注册企业)完成14571万元,比上年下降3.6%。[16]

邮电通信

截至2017年末,宜君县各类电话用户总量72596户,比上年增长2.8%。其中,固定电话(含小灵通)5930户,比上年增长4.6%;移动电话66666户,比上年增长2.6%;宽带上网用户11513户,比上年增长62%。[16]

旅游业

2017年,宜君县接待国内游客152.78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实现8.63亿元。[16]

金融业

截至2017年末,宜君县金融机构存款余额295999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3.0%。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80060万元,同比增长7.3%。2017年末金融机构贷款余额131195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0.8%,其中,涉农贷款87462万元,同比增长59.8%。[16]

保险业

2017年,宜君县各类保费收入2944.5万元,增长2.2%;全年各类赔付款支出1085万元,增长90%。[16]

交通运输

截至2017年末,宜君县公路通车里程1267.88千米。[16]

公路

宜君自古是关中通往陕北的交通咽喉,道路的形成历史悠久,春秋战国时有咸阳—上郡道,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由咸阳至九原郡(内蒙古包头)有秦直道,唐至清代长安至延榆有驿道,中华民国中期修筑的咸(阳)榆(林)公路,穿越宜君境地。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交通事业蓬勃发展。县城有南去北往的西(安)包(头)公路,全县88%的行政村通行汽车。

铁路

梅(家坪)七(里镇)铁路、西(安)延(安)铁路线擦县境而过。[17]

运输

2017年,宜君县各种运输方式完成货运量84.4万吨。年末全县民用汽车保有量9450辆。[16]

社会事业

截至2017年末,宜君县共有高级中学1所,普通初中6所,小学13所,幼儿园、托儿所13个。小学在校生数4350人,中学在校生数2326人。共有教职工995人,专任教师933人。普惠性幼儿园占比100%。[16]

文化事业

截至2017年末,宜君县共有县级文化馆、公共图书馆各1个。公共图书馆图书总藏量51千册。[16]

卫生事业

截至2017年末,宜君县共有卫生机构214个,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370张,医疗卫生机构卫生技术人员777人,其中,执业(助理)医师151人。[16]

2019年8月,入选为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试点县。

环境保护

2017年,宜君县万元生产总值能耗降低率(上年度)3.52%;单位生产总值建设用地下降率(上年度)8.5%;空气质量指数3.84%;城区空气质量优良以上天数273天;污水处理厂集中处理率88.64%;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95.9%;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普及率41.2%;绿化覆盖率41.81%。[16]

安全生产

2017年,宜君县无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16]

历史文化

宜君县地处华夏民族发源地的黄河流域黄土高原。早在距今约六七千年时,先民就在这里繁衍生息,创造着人类灿烂的文化。新中国成立后,经考古发现各类新石器遗址遍布全县,历朝历代,也遗存有许多珍贵文物。

宜君县临近黄帝陵所在地,文物古迹众多。全县文物普查和考古发现,共有各种类型的文物遗址189处,出土文物572件。特别是石窟和摩崖造像尤为突出,有“福地水库石窟”、“棋盘沟门造像龛”、“秦家河摩崖造像”等。[18]

风景名胜

云梦山云梦山位于县城南40千米处,东接雁门、西绕漆水,主峰高耸达1535米,森林覆盖率91%,距305省道15千米,景区占地面积4万平方米。《铜官县志》云:“云梦山岁有庙会焉。诸峰多在海拔一千公尺以上至一千四百公尺,西北高而东南低,层峦叠嶂,耸峙县北,此境内之真之也。”相传战国时,诸候争霸,鬼谷子及弟子为避战乱,隐居于此地,在此修生养性、传道讲学,当地民间有许多与鬼谷子有关的传说,山中林木茂盛,谷深幽静,因云雾环绕山峰,取云仙梦境之意。为了纪念他们,当地人纷纷施金捐银,在悬崖下修大殿一座。

太安森林公园太安森林公园是省级森林公园,位于铜川市宜君县西部山区,北距黄帝陵40千米,南距铜川市43千米,西安市149千米,紧岭玉华宫宫风景名胜区,森林覆盖达82.6%。总面积959.2公顷。于2000年7月被陕西省政府批准为省级森林公园。相传此地曾为唐太宗的狩猎牧马场,海拔1228—1558.24米,属温带半湿润气候区。园区有野生动物250余种,有植物1090种,空气负离子含量15000—25000个/立方厘米。1998年开发以来,投资建成了石级小道、小木屋、观景亭、筛月湖等景观。
福地湖风景区福地湖风景名胜区位于宜君县城东10千米处,榆五川上游,距铜川50千米,距西安140千米,距黄帝陵30千米,宜白公路从景区西侧通过,并与210国道相连。福地湖位于西南向东北横贯的两道山梁之间,三面环山,北面接塬,地势相对平缓,植被覆盖率达96%以上,景区内最高点海拔1211米,最低点海拔860米。风景区内有丰厚的历史文化遗存,有河东新石器遗址、榆舍仰韶文化遗址和榆舍戏楼,还有佛道同龛石窟——福地石窟和牛家庄石窟。
龟山文化园龟山是宜君县城最高峰,海拔高度为1430米,与县城街道落差为69米,山顶平台南北长180米,东西宽67米。据史料记载,唐高祖武德七年(624年),在龟山之巅兴建了庆云楼,由著名建筑师阎立本设计,在明末战火中焚烧贻尽。解放前,龟山顶一直是宜君县衙所在地,同时还建有文庙、九龙壁等。解放后,县城迁移,拆除了原有的建筑。龟山文化园总面积为6666平方米。庆云阁工程由西安市考古设计院设计,采用唐代阁楼的建筑形式,框架结构,建筑形式为三重六角阁楼,阁高25.5米,雄伟壮观。
宜君战国魏长城遗址世界文化遗产——宜君战国魏长城遗址,位于宜君县彭镇210国道沿线,由6段城墙遗址、9处烽火台遗址、1处城址组成。宜君县境内残存的魏长城遗址共2993.5米,是春秋战国时期最早的长城之一,距今有2300多年。2014年被省政府公布为第六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被国家文物局和中国长城学会认定为世界文化遗产。
龙山公园龙山公园位于陕西省铜川市宜君县城旁边,是一座开放式城市山体公园。公园面积1.07平方千米,其中绿地面积占总面积的96%。是一处环境优美,具有休闲、健身娱乐功能的生态型开放式场所,距西安200千米。公园内四季常青,物种丰富。夏季平均气温19℃,凉爽宜人,适宜避暑。负氧离子大道6000个/立方厘米,是西安市区5倍,

风味小吃

耳朵套宜君小吃耳朵套,秦汉时期流传下来,相传家家户户都会做,冬天天气冷冻耳朵,吃了耳朵套就不会冻了,它是由面食做成,有荞面白面两种,可以做成浇汁、油泼、清炒。 耳朵套,因其成品酷似冬季里北方人用于耳朵保暖的耳朵套而得名。据说,是秦汉时期流传下来,在冬至这天,宜君农村家家户户都会用杂粮荞面做成耳朵套,据传吃了耳朵套就不会冻耳朵了。 耳朵套是面食,有荞面、白面两种,可以做成浇汁、油泼、清炒。纯荞麦面口感粗糙、不筋道,掺少量小麦粉,既可以改善口味,又能提高面的筋度,一般的荞面耳朵套,荞面和麦面比例按照2:1的比例做成,口感爽滑、可口。
黄黄馍黄黄馍简称黄黄,因其成品色黄而得名。主要原料为硬糜子面粉。质酥味美,香醇可口,上面布满芝麻大小的窝窝,闻着香,看着嫩,吃着甜。由于从中间折叠为两层,便于夹肉、蛋、菜等各种菜肴,渗入不同味道,因而赢得了人们喜爱。
西红柿泡馍西红柿泡馍,即将北方常见的面食锅盔或馒头,泡在提前烹制好的西红柿汤里吃,味道鲜美,酸辣可口。究其来源,大概是因为盛夏之际,瓜果蔬菜充足却难储存,人们只好将西红柿做成酱,用罐子瓶子储存,以备冬天食用。北方人爱吃馍,冬天的时候,家家户户生火炉子,将烤的外焦里酥的馍就着西红柿酱一起吃,也就慢慢的演变成了一道绝佳的特色小吃。 时代变迁,西红柿泡馍不改初衷,只为满足人们对美食的欲望,却成了远方游子舌尖上一份难舍的“乡愁”。
宜君窝窝面宜君窝窝面是陕西省铜川市宜君县的特色小吃。成品面形浑圆,漂浮碗内,汤清味鲜,红绿相映。始于清道光年间,距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耀州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天下美味都吃遍,首推耀州窝窝面”。制作方法:鸡蛋和面,擀平,切成筷子粗细的条,再切成方丁。面丁在干面中拌匀,用筷子将面丁一个个戳成园窝形。汤锅从旺火上,加清水烧开,将窝窝面下锅煮熟捞出备用。肉末油锅中煽炒,加入鸡汤和葱、姜末、盐、调料适量,然后加入窝窝面,上笼蒸透取出,加入蘑菇汤或鸡汤,再撒上核桃仁、蛋饼丝、蒜苗或葱丝,最后滴香油即成。

著名人物

刘培植(1917.1—2006.12)

汉族,宜君县尧生乡东舍村人。历任中央农业部国营农场管理总局局长、中央农垦部部长助理兼党委书记、农业部副部长,全国政协第六、七届委员会委员。[19]

王永宁(1929.7—2006.11)

汉族,宜君县偏桥镇(今彭镇)安子塬人,中共党员。1955年被授予少校军衔,荣获独立自由勋章、三级解放勋章。1960年4月晋升为中校军衔,1964年5月晋升为上校军衔,1988年9月被授予中将军衔,2003年7月荣获中国人民解放军独立功勋荣誉章。先后当选第六、七、八、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第八、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九届人大华侨委员会委员。[20]

强自修(1903.1—1988.9)

宜君县偏桥乡西云阳村人。1949年9月,参加了第一次全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10月1日,登上天安门城楼,参加了开国大典。1949年调入甘肃,历任中共兰州市委书记,省委常委兼甘肃省总工会主席,甘肃省委任副书记、书记处书记、甘肃省政协副主席,甘肃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21]

杨昆山

宜君县西村乡石堡村人,1935年参加红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装甲兵政委办公室主任,装甲兵技术部政治委员,装甲兵后勤部政治委员,装甲兵政治部副主任、主任,装甲兵副政治委员等职务。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2001年4月7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5岁。[22]

王克中

1940年生于宜君县王沟湾,1959年1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历任军分区副司令员、司令员、西藏军区副司令员,1994年1月回到西安,担任陕西省军区副司令员。[23]

杨西林(1918.10—1988.10)

汉族,宜君县五里镇杨塬村人。1936年8月在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青海省委秘书长、省委常委、省委党校校长、党委书记等职务、省高级人民法院院长,省委宣传部部长,省委常委、组织部长。1982年9月,当选为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委员。1983年2月任青海省第六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党组副书记。[24]

强建华(1921.11—1994.7)

汉族,宜君县偏桥乡(今彭镇)西云阳村人。1937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中共西宁市委书记、第一书记,西宁市人大常委会主任,西宁警备区第一政委,中共青海省委常委,青海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中共青海省顾问委员会常委等职。先后当选青海省党代会代表和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共第十二次代表大会代表。

王永勤(1926.9—1996.10)

汉族,宜君县偏桥乡(今彭镇)安子塬村人。1938年参加革命工作,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师参谋长,师长,武汉军区炮兵参谋长,副军长,军区装甲兵副司令员等职。1955年被授予上校军衔。被中央军委授予三级独立自由勋章、三级解放勋章和独立功勋荣誉章。[25]

杨景西(1917.11—1996.12)

汉族,宜君县西村乡石堡村人。1933年4月参加革命,1934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空九航校司令部副参谋长,政治学院高干哲学轮训副主任,空军十四航空学校参谋长,空军航空学校副校长等职。1988年4月提高为副军职待遇。1957年6月被授予三级八一勋章、三级独立自由勋章、三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授予红星二级勋章。1955年9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上校军衔。[26]

刘世明(1917.2—2001.12)

汉族,宜君县五里镇兴市人。1934年5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6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副师长,贵州省民警总队总队长、贵州省公安总队总队长、贵州省军区独立师师长、安顺军分区司令员兼党委书记、贵州省军区顾问等职。1955年被国防部授予上校军衔,同年荣膺三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1988年被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二级红星功勋荣誉章。[27]

刘树林(1921.1—2003.3)

汉族,宜君县偏桥乡(今彭镇)西云阳村人。1938年4月参加革命工作,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任青海省商业局局长、党组书记,省财贸办公室主任、党组书记,青海省人民政府副省长、省政府顾问等职。[28]

胡锦心

女,汉族, 1935年1月生,宜君县五里镇胡家塬人,教授,主任医师,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中国中西医结合会心血管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北京分会常委、国家科联研究中心评审委员会委员、北京同仁堂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顾问等职。1993年起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津贴。[29]

胡稳心

汉族,1937年12月生,宜君县五里镇胡家塬村人。教授,主任医师,中华医学会陕西省肝病学会委员,西安医科大学肝胆胰学会理事,陕西医疗事故鉴定技术委员会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陕西省急腹症学会会员,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的有突出贡献专家。[30]

杨忠信

汉族,生于1938年,宜君县五里镇雷声村人。研究员,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陕西省治沙研究所研究员。1964年毕业于西北大学地理系。[31]

城市荣誉

2017年10月,宜君县被住建部命名为国家园林县城。[32]

2019年2月2日,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评为县级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33]

2019年11月,宜君县被生态环境部评为第三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县。[34]

2020年3月19日,入选第一批全国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示范县”创建推评名单。[35]

2020年4月,被中共陕西省委平安陕西建设领导小组授予“2019年度平安县”荣誉称号。[36]

2020年5月,入选2020中国县域全生态百优榜。[37]

2020年5月,入选“2020中国避暑名县榜”。[38]

2020年7月,入选2020中国最具安全感百佳县市。[39]

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