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书(儒家文学作品)

由网友(东风寄千愁)分享简介:4书(又称4子书、4书散注)是《论语》《孟子》《大教》《中庸》4部著述的总称[一],它蕴含了儒野思惟的焦点内容,是儒教意识论以及要领论的散中表现。4书的做者包孕孔子、子思、孟子、程子、朱熹等,其编撰时间距离达1千8百年。它对于中国现代教诲孕育发生了极大的作用,是中国文明的英华。[二]中文名4书做者孔子、子思、孟子、程子、朱熹包...

四书(又称四子书、四书集注)是《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四部著作的总称[1],它蕴含了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是儒学认识论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

四书五经是指哪些书籍,历史来源从什么时候开始

四书的作者包括孔子、子思、孟子、程子、朱熹等,其编撰时间间隔达一千八百年。它对中国古代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是中国文化的精华。[2]

中文名

四书

作者

孔子、子思、孟子、程子、朱熹

包含内容

论语、孟子、大学、中庸

别名

四书集注

语言

简体中文

文学体裁

古典文学

作品简介

《四书》分别出于早期儒家的四位代表性人物孔子孟子子思曾参,所以称为《四子书》(也称《四子》),简称为《四书》。1190年(南宋光宗 绍熙元年),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在福建 漳州将《礼记》中《大学》《中庸》两篇拿出来单独成书,和《论语》《孟子》合为四书,并汇集起作为一套经书刊刻问世。这位儒家大学者认为“先读《大学》,以定其规模;次读《论语》,以定其根本;次读《孟子》,以观其发越;次读《中庸》,以求古人之微妙处”并曾说“《四子》,《六经》之阶梯”(《朱子语类》)朱熹著《四书章句集注》,具有划时代意义。汉唐是《五经》(《易经》《尚书》《诗经》《礼记》《春秋》)时代,宋后是《四书》时代。作为儒家学派的经书,《四书》不仅保存了儒家先哲的思想和智慧,也体现出早期儒学形成的嬗递轨迹。它蕴含了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也是儒学认识论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因此,在中国思想史上产生过深远的影响。这其中有许多优秀的思想精髓,是华夏无数先贤实践的思考的结晶,至今读来,仍不失其深刻的教育意义和启迪价值,堪称是源远流长的民族文化精华。

作为儒家学派的经书,《四书》不仅保存了儒家先哲的思想和智慧,也体现出早期儒学形成的嬗递轨迹。它蕴含了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也是儒学认识论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因此,在中国思想史上产生过深远的影响。这其中有许多优秀的思想精髓,是华夏无数先贤实践的思考的结晶,至今读来,仍不失其深刻的教育意义和启迪价值,堪称是源远流长的民族文化精华。

《四书》中也夹杂着一些先人的思想的局限,因此,人们应当抱着去莠存良古为今用的科学态度去学习加以适当的理解,将前人的智慧在现在的社会闪光。

《四书》是公认的儒学经典,它原来并不是一本书,而是由《论语》《孟子》这两部书和《大学》《中庸》两篇文章合辑在一起的统称,由南宋大儒朱熹汇辑刊刻,从此广为流传,名声鹊起。

《四书》蕴含了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是儒学认识论和方法的集中体现,记载了儒家先哲的思想和智慧,也体现出早期儒学形成的嬗递轨迹。其在中国思想史上产有深远的影响。在二十一世纪读来,仍不失其深刻的教育意义和启迪价值,堪称为源远流长的民族文化精华。

毋庸讳言,《四书》中也夹杂着一些先人的思想的局限,这些局限已成为我们今天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包袱,这无疑是需要加以扬弃的。

作为儒家学派的经书《四书》不仅保存了儒家先哲的思想和智慧,也体现出早期儒学形成的嬗递轨迹。它蕴含了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是儒学认识论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其在中国思想史上产生过深远的影响。至今读来,仍不失其深刻的教育意义和启迪价值,堪称是源远流长的民族文化精华。但《四书》中也存在者先人思想的的局限性。

大学

《大学》原本是《礼记》中一篇,在南宋前从未单独刊印。传为孔子弟子曾参(前505—前434)作。自唐代韩愈李翱维护道统而推崇《大学》(与《中庸》),至北宋二程百般褒奖宣扬,甚至称“《大学》,孔氏之遗书而初学入德之门也”,再到南宋朱熹继承二程思想,便把《大学》从《礼记》中抽出来,与《论语》《孟子》《中庸》并列,到朱熹撰《四书章句集注》时,便成了《四书》之一。按朱熹和宋代另一位著名学者程颐的看法,《大学》是孔子及其门徒留下来的遗书,是儒学的入门读物。所以,朱熹把它列为"四书"之首。   

中庸

《中庸》原来也是《礼记》中一篇,在南宋前从未单独刊印。一般认为它出于孔子的孙子子思(前483-前402)之手,《史记·孔子世家》称“子思作《中庸》”。

自唐代韩愈李翱维护道统而推崇《中庸》(与《大学》),至北宋二程百般褒奖宣扬,甚至认为《中庸》是“孔门传收授心法”,再到南宋朱熹继承二程思想,便把《中庸》从《礼记》中抽出来,与《论语》《孟子》《大学》并列,到朱熹撰《四书章句集注》时,便成了《四书》之一。从《中庸》和《孟子》的基本观点来看,也大体上相同的。现存的《中庸》,已经经过秦代儒者的修改,大致写定于秦统一全国后不久。所以每篇方式已不同于《大学》,不是取正文开头的两个字为题,而是撮取文章的中心内容为题了。

论语

《论语》是记载孔子及其学生言行的一部书。内容涉及哲学政治经济,教育文艺等诸多方面,内容非常丰富,是儒学最主要的经典。在表达上,《论语》语言精炼而形象生动,是语录体散文的典范。

在编排上,《论语》没有严格的编纂体例,每一条就是一章,集章为篇,篇章之间并无紧密联系,只是大致归类,并有重复章节出现。到汉代时,有《鲁论语》(20篇)《齐论语》(22篇)《古文论语》(21篇)三种《论语》版本流传。东汉末年,郑玄以《鲁论语》为底本,参考《齐论语》和《古文论语》编校成一个新的本子,并加以注释。郑玄的注本流传后,《齐论语》和《古文论语》便逐渐亡佚了。以后各代注释《论语》的版本主要有:三国时魏国何晏《论语集解》,南北朝梁代皇侃《论语义疏》,宋代邢晏《论语注疏》朱熹《论语集注》,清代刘宝楠《论语正义》等。

孟子

《孟子》是记载孟子及其学生言行的一部书。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中期邹国(今山东邹城东南人),离孔子的故乡曲阜不远。是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学说的继承者。

《孟子》是记载孟子及其学生言行的一部书。和孔子一样,孟子也曾带领学生游历魏齐宋鲁滕薛等国,并一度担任过齐宣王的客卿。由于他的政治主张也与孔子的一样不被重用,所以便回到家乡聚徒讲学,与学生万章等人著书立说,“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赵岐在《孟子题辞》中把《孟子》与《论语》相比,认为《孟子》是“拟圣而作”。所以,尽管《汉书·艺文志》仅仅把《孟子》放在诸子略中,视为子书,但实际上在汉代人的心目中已经把它看作辅助“经书”的“传”书了。汉文帝把《论语》《孝经》《孟子》《尔雅》各置博士,便叫“传记博士”。到五代后蜀时,后蜀主孟昶命令人楷书十一经刻石,其中包括了《孟子》,这可能是《孟子》列入“经书”的开始。南宋孝宗时,朱熹编《四书》列入了《孟子》,正式把《孟子》推到了与《大学》《论语》等同的地位。元明以后又成为科举考试的内容,更是读书人的必读书了。 南宋孝宗时,朱熹编注的《四书》收录了《孟子》,把《孟子》正式推到了与《大学》《论语》等同的地位。元明以后,《孟子》成为科举考试的内容之一,是科举者必读之书。

作品目录

大学大学章句序

经一章

康诰章

盘铭章

邦畿章

听讼章

格物致知章

诚意章

正心章

齐家章

治国章

平天下
中庸天命章

时中章

鲜能章

行明章

不行章

大智章

予知章

服膺章

可均章

问强章

素隐章

费隐章

不远章

素位章

行远章

鬼神章

大孝章

无忧章

达孝章

问政章

诚明章

尽性章

致曲章

前知章

自成章

无息章

大哉章

自用章

三重章

祖述章

至圣章

经纶章

尚纲章
论语学而篇第一

为政篇第二

八佾篇第三

里仁篇第四

公冶长篇第五

雍也篇第六

述而篇第七

泰伯篇第八

子罕篇第九

乡党篇第十

先进篇第十一

颜渊篇第十二

子路篇第十三

宪问篇第十四

卫灵公篇第十五

季氏篇第十六

阳货篇第十七

微子篇第十八

子张篇第十九

尧日篇第二十
孟子梁惠王上

梁惠王下

公孙丑上

公孙丑下

滕文公上

滕文公下

离娄上

离娄下

万章上

万章下

告子上

告子下

尽心上

尽心下

参考资料[2]

人物介绍

曾子

(前505~前436),姓曾,名参,字子舆,春秋末年鲁国南武城(今山东嘉祥县)人。生于公元前505年(周敬王十五年,鲁定公五年),死于公元前435年(周考王五年,鲁悼公三十二年),生于东鲁,移居武城,十六岁拜孔子为师,他勤奋好学,颇得孔子真传。积极推行儒家主张,传播儒家思想。孔子的孙子孔汲(子思子)师从参公,又传授给孟子。因之,曾参上承孔子之道,下启思孟学派,对孔子的儒学学派思想既有继承,又有发展和建树。他的修齐治平的政治观,省身慎独的修养观,以孝为本,孝道为先的孝道观影响中国两千多年,至今仍具有及其宝贵的的社会意义和实用价值,是当今建立和谐社会的丰富思想道德营养。曾参是孔子学说的主要继承人和传播者,在儒家文化中居有承上启下的重要地位。曾参以他的建树,终于走进大儒殿堂,与孔子孟子颜子(颜回)子思比肩共称为五大圣人。 他著述有《大学》《孝经》等儒家经典,后世儒家尊他为“宗圣”。唐开元二十七年(739年)追封“郕伯”。宋大中宋大中符二年(1009)加封“郕侯”(一作瑕丘候)。元至顺初年,加封为“郕国宗圣公”。明嘉靖九年改称“宗圣”。在山东省济宁市嘉祥县南建有曾子庙曾林(曾子墓)。

孔子

(前551-前479)姓孔,名丘,字仲尼,英文:Confucius。兄弟排行第二,春秋后期鲁国人,汉族。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夏历八月二十七日)生于鲁国陬邑昌平乡(今山东省曲阜市东南的鲁源村);于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农历二月十一日)逝世,享年72岁,葬于曲阜城北泗水之上,即今日孔林所在地。他的祖先是宋国贵族,大约在孔子前几世就没落了。孔子年轻时做过几任小官,但他一生大部分时间是从事教育,相传收弟子多达三千人,教出不少有知识有才能的学生。 孔子为春秋末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学学派的创始人,任鲁国司寇;后携弟子周游列国;最终返鲁,专心执教。在世时已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千古圣人”,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一,并且被后世尊为至圣(圣人之中的圣人)万世师表。因父母曾为生子而祷于尼丘山,故名丘,曾修《诗》《书》,定《礼》 《乐》,序《周易》,作《春秋》。孔子的思想及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世界十大历史名人之一。在我国两千多年的历史上,孔子一直享有“至圣先师”的美誉,直到今天,还依然为世人所尊敬与推崇。

孟子

(前372年—前289年),山东邹城人,汉族。名轲,字子舆,又字子车子居。父名激,母邹氏。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之一。著有《孟子》一书,属语录体散文集。《孟子》一书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写而成,记录了孟子的语言政治观点和政治行动的儒家经典著作。孟子师承孔伋(孔子之孙一般来说是师承自孔伋的学生),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并称为“孔孟”,孟子曾仿效孔子,带领门徒游说各国。但不被当时各国所接受,退隐与弟子一起著书。有《孟子》七篇传世:《梁惠王》上下;《公孙丑》上下;《滕文公》上下;《离娄》;《万章》上下;《告子》上下;《尽心》上下。其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提出“仁政”“王道”,主张德治。 南宋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从此直到清末,“四书”一直是科举必考内容。孟子的文章说理畅达,气势充沛并长于论辩。孟子远祖是鲁国贵族孟孙氏,后家道衰微,从鲁国迁居邹国。孟子三岁丧父,孟母艰辛地将他抚养成人,孟母管束甚严,其“孟母三迁”“孟母断织”等故事,成为千古美谈,是后世母教之典范。

孔伋

孔伋,字子思,孔子嫡孙。生于东周敬王三十七年(公元前483年),卒于周威烈王二十四年(公元前402年),终年八十二岁。 春秋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子思受教于孔子的高足曾参,孔子的思想学说由曾参传子思,子思的门人再传孟子。后人把子思孟子并称为思孟学派,因而子思上承曾参,下启孟子,在孔孟“道统”的传承中有重要地位。《史记·孔子世家》记子思年六十二(当为八十二之误),而不详其生卒年。案子思之父孔鲤,死于孔子之前,子思的年代当跟孔子的年代相当。子思在儒家学派的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他上承孔子中庸之学,下开孟子心性之论,并由此对宋代理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因此,北宋徽宗年间,子思被追封为“沂水侯”;元朝文宗至顺元年(1330),又被追封为“述圣公”,后人由此而尊他为“述圣”。

作品影响

《四书》是儒家重要的经典,也是中华文化的宝典。《论语》在汉代即是妇孺必读的书,《四书》自宋代以来是中国人必读的书,作为当时人们的基本信仰与信念,成为其安身立命之道,是家传户诵之学,哪怕是乡间识字不多甚至不识字的劳动者,也是通过口耳相传,蒙学读物与民间文艺,接受并自觉实践其中做人的道理。其中的“仁爱”“忠恕”之道,“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等格言,不仅是中国人做人的根本,而且是全人类文明中最光辉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儒家核心价值,《四书》的主要内容,又通过私塾乡校教书先生,通过唱戏的说书的,从各种渠道流向社会,影响世道人心。

《四书》根本上是教人如何做人,《四书》里很多内容告诉人们做人的尊严,人格的力量,,人生的价值与意义。宋代张载(横渠)说:“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是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文化理想,也是他对儒学精义的概括。按梁启超先生的说法,《论语》《孟子》等是两千年国人思想的总源泉,支配着中国人的内外生活,其中有益身心的圣哲格言,一部分早已在全社会形成共同意识。台湾著名心理学家杨国枢认为,以儒家文化为基底的中国文化其实是形塑中国人的心理和行为的非常重要的精神资源。

《四书》影响深远,后来成为封建教育的教科书,使儒家思想成为全面控制中国封建社会的思想。其几与耶教有圣经伊教有古兰经相似。如果说今日学子不知四书为何物,恐怕会是件难堪的事。人们只要谈到中国传统文化,必然得提到它。《四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儒家思想的核心载体,更是中国历史文化古籍中的宝典。儒家经典《四书》包含内容极其广泛深刻,它在世界文化史思想史上具有极高的地位。

《四书》翔实的记载了中华民族思想文化发展史上最活跃时期的政治军事外交文化等各方面的史实资料及影响中国文化几千年的孔孟重要哲学思想。历代科兴选仕,试卷命题无他,必出自《四书》足见其对为官从政之道为人处世之道的重要程度。时至今日,《四书》所载内容及哲学思想仍对我们现代人具有积极的意义和极强的参考价值。《四书》在社会规范人际交流,社会文化等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其影响播于海内外,福荫子孙万代。《四书》延续中华文化的千古名篇,人类文明的共同遗产。

作者简介

作者:孔丘

曾子

孟子

子思[3]

作品评价

“四书五经”是中国人熟悉的一个词组,甚至已经成为简单描述中国文化的一个基本符号。“四书”相对于“五经”是较晚出现的。这个晚,不是文本创作得晚,晚的是“四书”一称。南宋时期的大儒朱熹将《大学》《中庸》《论语》和《孟子》纠合到一起,与千年前就有了的“五经”双峰并峙,共同成为中国人精神生活的基础柱石。 四书是文言文写成的,今天人们用的却是白话文,传播起来多了一个门槛。粗看上去,文言文和白话文毕竟是属于同一语言的古今差异,难度应该不大。然而,相近的语言更易产生误解,同时,还容易产生一种目标上的偏差——令人觉得能用当代语言表达书中的内容就万事大吉了,理解其意付诸实践的关键步骤就这样不知不觉被丢弃了。如果只是将其内容从一种表达方式转换为另一种表达方式,那可真是买椟还珠了。这是读四书的第二步,选择方法。消除文言文的障碍不是最终目的,却是一个不得不做的步骤,而且,这个障碍不仅现代人有,古代人也有。所以,朱熹做了一套完整的注解,称之为《四书章句集注》。朱熹是一代大儒,是行家,这套注解简单明确又不失准确,即便今天读来也能基本扫清文字障碍。同时,最难能可贵的是,他的注解在整体上富于启发性,这和后来不少学者把《论语》《孟子》当作研究训诂学的素材而作注作笺的旨趣是完全不同的。如果想尝试接受儒家思想,从四书入手就对了;如果想从四书开始接受儒家思想,从朱熹入手就对了。

现代人文言文的底子终究偏弱,沿着朱熹开的路走,实际上并不轻松。再作进一步的努力通常有两种方式,一是抛开朱熹的注另作合乎时宜的阐说,犹如僧院中的讲经;二是沿着朱熹的注作更深入浅出的讲解。前一种方式对说者和听者都有一定的要求,说者功力不到就容易流于瞎掰的野狐禅,美其名曰个性化阐释;听者基础不扎实,则容易专拣有兴趣的话头而忽视正题。后一种方式则要么太过艰深,要么流于琐碎,很难让人保持必要的阅读兴趣。若将两种方式的长处结合起来,便能得到效果更好的第三种,那就是跟着前人读四书,即参详前人诗文中运用相关词句的地方。所谓运用,抽取词汇是运用,化作典故是运用,辩驳诘难是运用,插科打诨也是运用。千百古人的片言只语组合起来,正保留了第一种方式的长处,又尽量避免了其不足。而各种诗文中搜罗所得,其源头本有各自的话题和语境,不过是他们正好都和四书中的某一词句有着密切的关联,这又最大限度地保证了诠释的多样性,从而回避了第二种方式的不足。[4]

作品序言

四书又称四子书或四子,是论语孟子大学和《中庸》四部儒家著作的总称。四书是中国儒家思想的经典著作,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传统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是上至帝王将相下至黎民百姓治国修身立德的根本依据。

四书之名,始于南宋大儒朱熹。南宋光宗绍元年1190年,朱熹将《论语》《孟子》和《礼记》中的两篇《大学》《中庸》汇集刊刘,称为四书,后世遂沿用至今。

朱熹认为,研习四书应遵循一定的次序,先读《大学》,以定其规模:次读《论语》,以定其根本;次读《孟子》,以观其发越;次读《中庸》,以求古人之徽妙处。

《大学》原为《礼记》的第四十二篇,相传为孔子弟子曾参所作,全面总结了先秦儒家关于道德修养道德作用及其与治国平天下的关系。按朱熹的观点,《大学》是孔子讲授初学入想之门的要籍,位居四书之首。

《论语》是我国最早的语录体散文,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文字简约含蓄,语言精练生动,内容涉及社会理想文化教育和为人处世等诸多方面,是圣哲孔子思想的集中体现。

作品原文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脩其身欲脩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誠意誠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脩身脩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脩身為本其本亂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此謂知本此謂知之至也

所謂誠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惡惡臭如好好色此之謂自謙故君子必慎其獨也小人閑居為不善無所不至見君子而後厭然揜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視己如見其肺肝然則何益矣此謂誠於中形於外故君子必慎其獨也曾子曰十目所視十手所指其嚴乎富潤屋德潤身心廣體胖故君子必誠其意

詩云瞻彼淇澳菉竹猗猗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僩兮赫兮喧兮有斐君子終不可諠兮如切如磋者道學也如琢如磨者自脩也瑟兮僩兮者恂慄也赫兮喧兮者威儀也有斐君子終不可諠兮者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也詩云於戲前王不忘君子賢其賢而親其親小人樂其樂而利其利此以沒世不忘也

康誥曰克明德大甲曰顧諟天之明命帝典曰克明峻德皆自明也

湯之盤銘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康誥曰作新民詩曰周雖舊邦其命惟新是故君子無所不用其極

詩云邦畿千里惟民所止詩云緡蠻黃鳥止於丘隅子曰於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鳥乎詩云穆穆文王於緝熙敬止為人君止於仁為人臣止於敬為人子止於孝為人父止於慈與國人交止於信

子曰聽訟吾猶人也必也使無訟乎無情者不得盡其辭大畏民志此謂知本

所謂脩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則不得其正有所恐懼則不得其正有所好樂則不得其正有所憂患則不得其正心不在焉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食而不知其味此謂脩身在正其心

所謂齊其家在脩其身者人之其所親愛而辟焉之其所賤惡而辟焉之其所畏敬而辟焉之其所哀矜而辟焉之其所敖惰而辟焉故好而知其惡惡而知其美者天下鮮矣故諺有之曰人莫知其子之惡莫知其苗之碩此謂身不脩不可以齊其家

所謂治國必先齊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無之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於國孝者所以事君也弟者所以事長也慈者所以使眾也康誥曰如保赤子心誠求之雖不中不遠矣未有學養子而後嫁者也一家仁一國興仁一家讓一國興讓一人貪戾一國作亂其機如此此謂一言僨事一人定國堯舜率天下以仁而民從之桀紂率天下以暴而民從之其所令反其所好而民不從是故君子有諸己而后求諸人無諸己而后非諸人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諸人者未之有也故治國在齊其家詩云桃之夭夭其葉蓁蓁之子于歸宜其家人宜其家人而湖可以教國人詩云宜兄宜弟宜兄宜弟而后可以教國人詩云其儀不忒正是四國其為父子兄弟足法而后民法之也此謂治國在齊其家

所謂平天下在治其國者上老老而民興孝上長長而民興弟上恤孤而民不倍是以君子有絜矩之道也所惡於上毋以使下所惡於下毋以事上所惡於前毋以先後所惡於後毋以從前所惡於右毋以交於左所惡於左毋以交於右此之謂絜矩之道詩云樂只君子民之父母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惡惡之此之謂民之父母詩云節彼南山維石巌巌赫赫師尹民具爾瞻有國者不可以不慎辟則為天下僇矣詩云殷之未喪師克配上帝儀監於殷峻命不易道得眾則得國失眾則失國是故君子先慎乎德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財有財此有用德者本也財者末也外本內末爭民施奪是故財聚則民散財散則民聚是故言悖而出者亦悖而入貨悖而入者亦悖而出康誥曰惟命不于常道善則得之不善則失之矣楚書曰楚國無以為寶惟善以為寶舅犯曰亡人無以為寶仁親以為寶秦誓曰若有一个臣斷斷兮無他技其心休休焉其如有容焉人之有技若己有之人之彥聖其心好之不啻若自其口出實能容之以能保我子孫黎民尚亦有利哉人之有技媢疾以惡之人之彥聖而違之俾不通實不能容以不能保我子孫黎民亦曰殆哉唯仁人放流之迸諸四夷不與同中國此謂唯仁人為能愛人能惡人見賢而不能舉舉而不能先命也見不善而不能退退而不能遠過也好人之所惡惡人之所好是謂拂人之性菑必逮夫身是故君子有大道必忠信以得之驕泰以失之生財有大道生之者眾食之者寡為之者疾用之者舒則財恒足矣仁者以財發身不仁者以身發財未有上好仁而下不好義者也未有好義其事不終者也未有府庫財非其財者也孟獻子曰畜馬乘不察於雞豚伐冰之家不畜牛羊百乘之家不畜聚斂之臣與其有聚斂之臣寧有盜臣此謂國不以利為利以義為利也長國家而務財用者必自小人矣彼為善之小人之使為國家菑害並至雖有善者亦無如之何矣此謂國不以利為利以義為利也

中庸

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脩道之謂教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

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時中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無忌憚也

子曰中庸其至矣乎民鮮能久矣

子曰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過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賢者過之不肖者不及也人莫不飲食也鮮能知味也

子曰道其不行矣夫

子曰舜其大知也與舜好問而好察邇言隱惡而揚善執其兩端用其中於民其斯以為舜乎

子曰人皆曰予知驅而納諸罟擭陷阱之中而莫知之辟也人皆曰予知擇乎中庸而不能期月守也

子曰回之為人也擇乎中庸得一善則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

子曰天下國家可均也爵祿可辭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

子路問强子曰南方之强與北方之强與抑而强與寬柔以教不報無道南方之强也君子居之衽金革死而不厭北方之强也而强者居之故君子和而不流强哉矯中立而不倚强哉矯國有道不變塞焉强哉矯國無道至死不變強强矯

子曰素隱行怪後世有述焉吾弗為之矣君子遵道而行半塗而廢吾弗能已矣君子依乎中庸遯世不見知而不悔唯聖者能之

君子之道費而隱夫婦之愚可以與知焉及其至也雖聖人亦有所不知焉夫婦之不肖可以能行焉及其至也雖聖人亦有所不能焉天地之大也人猶有所憾故君子語大天下莫能載焉語小天下莫能破焉詩云鳶飛戾天魚躍于淵言其上下察也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婦及其至也察乎天地

子曰道不遠人人之為道而遠人不可以為道詩云伐柯伐柯其則不遠執柯以伐柯睨而視之猶以為遠故君子以人治人改而止忠恕違道不遠施諸己而不願亦勿施於人君子之道四丘未能一焉所求乎子以事父未能也所求乎臣以事君未能也所求乎弟以事兄未能也所求乎朋友先施之未能也庸德之行庸言之謹有所不足不敢不勉有餘不敢盡言顧行行顧言君子胡不慥慥爾

君子素其位而行不願乎其外素富貴行乎富貴素貧賤行乎貧賤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難行乎患難君子無入而不自得焉在上位不陵下在下位不援上正己而不求於人則無怨上不怨天下不尤人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險以徼幸子曰射有似乎君子失者正鵠反求諸其身

君子之道辟如行遠必自邇辟如登高必自卑詩曰妻子好合如鼓瑟琴兄弟既翕和樂且耽宜爾室家樂爾妻帑子曰父母其順已乎

子曰鬼神之謂德其盛矣乎視之而弗見聽之而弗聞體物而不可遣使天下之人齊明盛服以承祭祀洋洋乎如在其上如在其左右詩曰神之格思不可度思矧可射思夫微之顯誠之不可揜如此夫

子曰舜其大孝也與德為聖人尊為天子富有四海之內宗廟饗之子孫保之故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祿必得其名必得其壽故天之生物必因其材而篤焉故栽者培之傾者覆之詩曰嘉樂君子憲憲令德宜民宜人受祿于天保佑命之自天申之故大德者必受命

子曰無憂者其惟文王乎以王季為父以武王為子父作之子述之武王纘大王﹑王季﹑文王之緒壹戎衣而有天下身不失天下之顯名尊為天子富有四海之內宗廟饗之子孫保之武王末受命周公成文武之德追王大王﹑王季上祀先公以天子之禮斯禮也達乎諸侯大夫及士庶人父為大夫子為士喪以大夫祭以士父為士子為大夫喪以士祭以大夫期之喪達乎大夫三年之喪達乎天子父母之喪無貴賤一也

子曰武王周公其達孝矣乎夫孝者善繼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春秋脩其祖廟陳其宗器設其裳衣薦其時食宗廟之禮所以序昭穆也序爵所以辨貴賤也序事所以辨賢也旅酬下為上所以逮賤也燕毛所以序齒也踐其位行其禮奏其樂敬其所尊愛其所親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孝之至也郊社之禮所以事上帝也宗廟之禮所以祀乎其先也明乎郊社之禮禘嘗之義治國其如示諸掌乎

哀公問政子曰文武之政布在方策其人存則其政舉其人亡則其政息人道敏政地道敏樹夫政也者蒲盧也

故為政在人取人以身脩身以道脩道以仁仁者人也親親為大義者宜也尊賢為大親親之殺尊賢之等禮所生也在下位不獲乎上民不可得而治矣故君子不可以不脩身思脩身不可以不事親思事親不可以不知人思知人不可以不知天

天下之達道五所以行之者三曰君臣也父子也夫婦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五者天下之達道也知仁勇三者天下之達德也所以行之者一也或生而知之或學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强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子日好學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恥近乎勇知斯三者則知所以脩身知所以脩身則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則知所以治天下國家矣

凡為天下國家有九經曰脩身也尊賢也親親也敬大臣也體群臣也子庶民也來百工也柔遠人也懷諸侯也脩身則道立尊賢則不惑親親則諸父昆弟不怨敬大臣則不眩體群臣則士之報禮重子庶民則百性勸來百工則財用足柔遠人則四方歸之懷諸侯則天下畏之齊明盛服非禮不動所以脩身也去讒遠色賤貨而貴德所以勸賢也尊其位重其祿同其好惡所以勸親親也官盛任使所以勸大臣也忠信重祿所以勸士也時使薄斂所以勸百姓也日省月試既稟稱事所以勸百工也送往迎來嘉善而矜不能所以柔遠人也繼絕世舉廢國治亂持危朝聘以時厚往而薄來所以懷諸侯也凡為天下國家有九經所以行之者一也

凡事豫則立不豫則廢言前定則不跲事前定則不困行前定則不疚道前定則不窮

在下位不獲乎上民不可得而治矣獲乎上有道不信乎朋友不獲乎上矣信乎朋友有道不順乎親不信乎朋友矣順乎親有道反諸身不誠不順乎親矣誠身有道不明乎善不誠乎身矣誠者天之道也誠之者人之道也誠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從容中道聖人也誠之者擇善而固執之者也

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有弗學學之弗能弗措也有弗問問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篤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雖愚必明雖柔必强

自誠明謂之性自明誠謂之教誠則明矣明則誠矣

唯天下至誠為能盡其性能盡其性則能盡人之性能盡人之性則能盡物之性能盡物之性則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則可以與天地參矣

其次致曲曲能有誠誠則形形則著著則明明則動動則變變則化唯天下至誠為能化

至誠之道可以前知國家將興必有禎祥國家將亡必有妖孽見乎蓍龜動乎四體禍福將至善必先知之不善必先知之故至誠如神

誠者自成也而道自道也誠者物之終始不誠無物是故君子誠之為貴誠者非自成己而已也所以誠物也成己仁也成物知也性之德也合內外之道也故時措之宜也

故至誠無息不息則久久則徵徵則悠遠悠遠則博厚博厚則高明博厚所以載物也高明所以覆物也悠久所以誠物也博厚配地高明配天悠久無疆如此者不見而章不動而變無為而成天地之道可壹言而盡也其為物不貳則其生物不測天地之道博也厚也高也明也悠也久也

今夫天斯昭昭之多及其無窮也日月星辰繫焉萬物覆焉今夫地一撮土之多及其廣厚載華嶽而不重振河海而不洩萬物載焉今夫山一卷石之多及其廣大草木生之禽獸居之寶藏興焉今夫水一勺之多及其不測黿鼉鲛龍魚龞生焉貨財殖焉詩云維天之命於穆不已蓋曰天之所以為天也於乎不顯文王之德之純蓋曰文王之所以為文也純亦不已

大哉聖人之道洋洋乎發育萬物峻極於天優優大哉禮儀三百威儀三千待其人然後行故曰苟不至德至道不凝焉故君子尊德性而道問學致廣大而盡精微極高明而道中庸溫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禮是故居上不驕為下不倍國有道其言足以興國無道其默足以容詩曰既明且哲以保其身其此之謂與

子曰愚而好自用賤而好自專生乎今之世反古之道如此者烖及其身者也非天子不議禮不制度不考文今天下車同軌書同文行同倫雖有其位苟無其德不敢作禮樂焉雖有其德苟無其位亦不敢作禮樂焉子曰吾說夏禮杞不足徵也吾學殷禮有宋存焉吾學周禮今用之吾從周

王天下有三重焉其寡過矣乎上焉者雖善無徵無徵不信不信民弗從下焉者雖善不尊不尊不信不信民弗從故君子之道本諸身徵諸庶民考諸三王而不繆建諸天地而不悖質諸鬼神而無疑百世以俟聖人而不惑質諸鬼神而無疑知天也百世以俟聖人而不惑知人也是故君子動而世為天下道行而世為天下法言而世為天下則遠之則有望近之則不厭詩曰在彼無惡在此無射庶幾夙夜以永終譽君子未有不如此而蚤有譽於天下者也

仲尼祖述堯舜憲章文武上律天時下襲水土辟如天地之無不持載無不覆幬辟如四時之錯行如日月之代明萬物並育而不相害道並行而不相悖小德川流大德敦化此天地之所以為大也

唯天下至聖為能聰明睿知足以有臨也寬裕溫柔足以有容也發強剛毅足以有執也齊莊中正足以有敬也文理密察足以有別也溥博淵泉而時出之溥博如天淵泉如淵見而民莫不敬言而民莫不信行而民莫不說是以聲名洋溢乎中國施及蠻貊舟車所至人力所通天之所覆地之所載日月所照霜露所隊凡有血氣者莫不尊親故曰配天

唯天下至聖為能經綸天下之大經立天下之大本知天地之化育夫焉有所倚肫肫其仁淵淵其淵浩浩其天苟不固聰明聖知達天德者其孰能知之

詩曰衣錦尚絅惡其文之著也故君子之道闇然而日章小人之道的然而日亡君子之道淡而不厭簡而文溫而理知遠之近知風之自知微之顯可與入德矣

詩云潛雖伏矣亦孔之昭故君子內省不疚無惡於志君子所不可及者其唯人之所不見乎

詩云相在爾室尚不愧於屋漏故君子不動而敬不言而信

詩曰奏假無言時靡有爭是故君子不賞而民勸不怒而民威於趺鉞

詩曰不顯惟德百辟其刑之是故君子篤恭而天下平

詩曰予懷明德不大聲以色子曰聲色之於以化民末也

詩云德輶如毛毛猶有倫上天之載無聲無臭至矣

論語

學而第一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子曰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

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子夏曰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

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

曾子曰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

子禽問於子貢曰夫子至於是邦也必聞其政求之與抑與之與子貢曰夫子溫良恭儉讓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諸異乎人之求之與

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

有子曰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禮節之亦不可行也

有子曰信近於義言可復也恭近於禮遠恥辱也因不失其親亦可宗也

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

子貢曰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子貢曰詩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謂與子曰賜也始可與言詩已矣告諸往而知來者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為政第二

子曰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

子曰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

子曰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孟懿子問孝子曰無違樊遲御子告之曰孟孫問孝於我我對曰無違樊遲曰何謂也子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

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

子遊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

子夏問孝子曰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

子曰吾與回言終日不違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發回也不愚

子曰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

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子曰君子不器

子貢問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後從之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子曰攻乎異端斯害也已

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子張學幹祿子曰多聞闕疑慎言其餘則寡尤多見闕殆慎行其餘則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祿在其中矣

哀公問曰何為則民服孔子對曰舉直錯諸枉則民服舉枉錯諸直則民不服

季康子問使民敬忠以勸如之何子曰臨之以莊則敬孝慈則忠舉善而教不能則勸

或謂孔子曰子奚不為政子曰書云孝乎惟孝友於兄弟施於有政是亦為政奚其為為政

子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大車無輗小車無軏其何以行之哉

子張問十世可知也子曰殷因於夏禮所損益可知也周因於殷禮所損益可知也其或繼周者雖百世可知也

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諂也見義不為無勇也

八佾第三

孔子謂季氏八佾舞於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三家者以雍徹子曰相維辟公天子穆穆奚取於三家之堂

子曰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

林放問禮之本子曰大哉問禮與其奢也寧儉喪與其易也寧戚

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諸夏之亡也

季氏旅於泰山子謂冉有曰女弗能救與對曰不能子曰嗚呼曾謂泰山不如林放乎

子曰君子無所爭必也射乎揖讓而升下而飲其爭也君子

子夏問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為絢兮何謂也子曰繪事後素曰禮後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與言詩已矣

子曰夏禮吾能言之杞不足徵也殷禮吾能言之宋不足徵也文獻不足故也足則吾能徵之矣

子曰禘自既灌而往者吾不欲觀之矣

或問禘之說子曰不知也知其說者之於天下也其如示諸斯乎指其掌

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與祭如不祭

王孫賈問曰與其媚於奧寧媚於竃何謂也子曰不然獲罪於天無所禱也

子曰周監於二代郁郁乎文哉吾從周

子入大廟每事問或曰孰謂鄹人之子知禮乎入大廟每事問子聞之曰是禮也

子曰射不主皮為力不同科古之道也

子貢欲去告朔之餼羊子曰賜也爾愛其羊我愛其禮

子曰事君盡禮人以為諂也

定公問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對曰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

子曰關雎樂而不淫哀而不傷

哀公問社於宰我宰我對曰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曰使民戰栗子聞之曰成事不說遂事不諫既往不咎

子曰管仲之器小哉或曰管仲儉乎曰管氏有三歸官事不攝焉得儉然則管仲知禮乎曰邦君樹塞門管氏亦樹塞門邦君為兩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禮孰不知禮

子語魯大師樂曰樂其可知也始作翕如也從之純如也皦如也繹如也以成

儀封人請見曰君子之至於斯也吾未嘗不得見也從者見之出曰二三子何患於喪乎天下之無道也久矣天將以夫子為木鐸

子謂韶盡美矣又盡善也謂武盡美矣未盡善也

子曰居上不寬為禮不敬臨喪不哀吾何以觀之哉

里仁第四

子曰里仁為美擇不處仁焉得知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不可以長處樂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

子曰苟志於仁矣無惡也

子曰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惡乎成名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

子曰我未見好仁者惡不仁者好仁者無以尚之惡不仁者其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於仁矣乎我未見力不足者蓋有之矣我未之見也

子曰人之過也各於其黨觀過斯知仁矣

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

子曰士志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

子曰君子之於天下也無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

子曰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惠

子曰放於利而行多怨

子曰能以禮讓為國乎何有不能以禮讓,為國如禮何

子曰不患無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為可知也

子曰參乎吾道一以貫之曾子曰唯子出門人問曰何謂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子曰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子曰事父母幾諫見志不從又敬不違勞而不怨

子曰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

子曰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

子曰古者言之不出恥躬之不逮也

子曰以約失之者鮮矣

子曰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

子曰德不孤必有鄰

子遊曰事君數斯辱矣朋友數斯疏矣

公冶長第五

子謂公冶長可妻也雖在縲絏之中非其罪也以其子妻之

子謂南容邦有道不廢邦無道免於刑戮以其兄之子妻之

子謂子賤君子哉若人魯無君子者斯焉取斯

子貢問曰賜也何如子曰女器也曰何器也曰瑚璉也

或曰雍也仁而不佞子曰焉用佞禦人以口給屢憎於人不知其仁焉用佞

子使漆彫開仕對曰吾斯之未能信子說

子曰道不行乘桴浮於海從我者其由與子路聞之喜子曰由也好勇過我無所取材

孟武伯問子路仁乎子曰不知也又問子曰由也千乘之國可使治其賦也不知其仁也求也何如子曰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為之宰也不知其仁也赤也何如子曰赤也束帶立於朝可使與賓客言也不知其仁也

子謂子貢曰女與回也孰愈對曰賜也何敢望回回也聞一以知十賜也聞一以知二子曰弗如也吾與女弗如也

宰予晝寢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牆不可杇也於予與何誅

子曰始吾於人也聽其言而信其行今吾於人也聽其言而觀其行於予與改是

子曰吾未見剛者或對曰申棖子曰棖也慾焉得剛

子貢曰我不欲人之加諸我也吾亦欲無加諸人子曰賜也非爾所及也

子貢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聞也夫子之言性與天道不可得而聞也

子路有聞未之能行唯恐有聞

子貢問曰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謂之文也

子謂子產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養民也惠其使民也義

子曰晏平仲善與人交久而敬之

子曰臧文仲居蔡山節藻棁何如其知也

子張問曰令尹子文三仕為令尹無喜色三已之無慍色舊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何如子曰忠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

崔子弑齊君陳文子有馬十乘棄而違之至於他邦則曰猶吾大夫崔子也違之之一邦則又曰猶吾大夫崔子也違之何如子曰清矣曰仁矣乎未知焉得仁

季文子三思而後行子聞之曰再斯可矣

子曰寧武子邦有道則知邦無道則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子在陳曰歸與歸與吾黨之小子狂簡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裁之

子曰伯夷叔齊不念舊惡怨是用希

子曰孰謂微生高直或乞醯焉乞諸鄰而與之

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

顏淵季路侍子曰盍各言爾志子路曰願車馬衣輕裘與朋友共敝之而無憾顏淵曰願無伐善無施勞子路曰願聞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

子曰已矣乎吾未見能見其過而自訟者也

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學也

雍也第六

子曰雍也可使南面

仲弓問子桑伯子子曰可也簡仲弓曰居敬而行簡以臨其民不亦可乎居簡而行簡無乃大簡乎子曰雍之言然

哀公問弟子孰為好學孔子對曰有顏回者好學不遷怒不貳過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則亡未聞好學者也

子華使於齊冉子為其母請粟子曰與之釜請益曰與之庾冉子與之粟五秉子曰赤之適齊也乘肥馬衣輕裘吾聞之也君子周急不繼富

原思為之宰與之粟九百辭子曰毋以與爾鄰里鄉黨乎

子謂仲弓曰犂牛之子骍且角雖欲勿用山川其舍諸

子曰回也其心三月不違仁其餘則日月至焉而已矣

季康子問仲由可使從政也與子曰由也果於從政乎何有曰賜也可使從政也與曰賜也達於從政乎何有曰求也可使從政也與曰求也藝於從政乎何有

季氏使閔子騫為費宰閔子騫曰善為我辭焉如有復我者則必在汶上矣

伯牛有疾子問之自牖執其手曰亡之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

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

冉求曰非不說子之道力不足也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廢今女畫

子謂子夏曰女為君子儒無為小人儒

子遊為武城宰子曰女得人焉耳乎曰有澹臺滅明者行不由徑非公事未嘗至於偃之室也

子曰孟之反不伐奔而殿將入門策其馬曰非敢後也馬不進也

子曰不有祝鮀之佞而有宋朝之美難乎免於今之世矣

子曰誰能出不由戶何莫由斯道也

子曰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

子曰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也

樊遲問知子曰務民之義敬鬼神而遠之可謂知矣問仁曰仁者先難而後獲可謂仁矣

子曰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

子曰齊一變至於魯魯一變至於道

子曰觚不觚觚哉觚哉

宰我問曰仁者雖告之曰井有仁焉其從之也子曰何為其然也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

子曰君子博學於文約之以禮亦可以弗畔矣夫

子見南子子路不說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厭之天厭之

子曰中庸之為德也甚至矣乎民鮮久矣

子貢曰如有博施於民而能濟眾何如可謂仁乎子曰何事於仁必也聖乎堯舜其猶病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誓可謂仁之方也已

述而第七

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竊比於我老彭

子曰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於我哉

子曰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

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

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復夢見周公

子曰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遊於藝

子曰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嘗無誨焉

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子食於有喪者之側未嘗飽也

子於是日哭則不歌

子謂顏淵曰用之則行舍之則藏惟我與爾有是夫子路曰子行三軍則誰與子曰暴虎馮河死而不悔者吾不與也必也臨事而懼好謀而成者也

子曰富而可求也雖執鞭之士吾亦為之如不可求從吾所好

子之所慎齊戰疾

子在齊聞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圖為樂之至於斯也

冉有曰夫子為衛君乎子貢曰諾吾將問之入曰伯夷叔齊何人也曰古之賢人也曰怨乎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出曰夫子不為也

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

子曰加我數年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矣

子所雅言詩書執禮皆雅言也

葉公問孔子於子路子路不對子曰女奚不曰其為人也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

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子不語怪力亂神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子曰天生德於予桓魋其如予何

子曰二三子以我為隱乎吾無隱乎爾吾無行而不與二三子者是丘也

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子曰聖人吾不得而見之矣得見君子者斯可矣子曰善人吾不得而見之矣得見有恒者斯可矣亡而為有虛而為盈約而為泰難乎有恒矣

子釣而不綱弋不射宿

子曰蓋有不知而作之者我無是也多聞擇其善者而從之多見而識之知之次也

互鄉難與言童子見門人惑子曰與其進也不與其退也唯何甚人絜己以進與其潔也不保其往也

子曰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陳司敗問昭公知禮乎孔子曰知禮孔子退揖巫馬期而進之曰吾聞君子不黨君子亦黨乎君取於吳為同姓謂之吳孟子君而知禮孰不知禮巫馬期以告子曰丘也幸苟有過人必知之

子與人歌而善必使反之而後和之

子曰文莫吾猶人也躬行君子則吾未之有得

子曰若聖與仁則吾豈敢抑為之不厭誨人不倦則可謂云爾已矣公西華曰正唯弟子不能學也

子疾病子路請禱子曰有諸子路對曰有之誄曰禱爾於上下神祗子曰丘之禱久矣

子曰奢則不孫儉則固與其不孫也寧固

子曰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

子溫而厲威而不猛恭而安

泰伯第八

子曰泰伯其可謂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讓民無得而稱焉

子曰恭而無禮則勞慎而無禮則葸勇而無禮則亂直而無禮則絞君子篤於親則民興於仁故舊不遺則民不偷

曾子有疾召門弟子曰啟予足啟予手詩云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而今而後吾知免夫小子

曾子有疾孟敬子問之曾子言曰鳥之將死其鳴也哀人之將死其言也善君子所貴乎道者三動容貌斯遠暴慢矣正顏色斯近信矣出辭氣斯遠鄙倍矣籩豆之事則有司存

曾子曰以能問於不能以多問於寡有若無實若虛犯而不校昔者吾友嘗從事於斯矣

曾子曰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臨大節而不可奪也君子人與君子人也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

子曰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

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子曰好勇疾貧亂也人而不仁疾之已甚亂也

子曰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驕且吝其餘不足觀也已

子曰三年學不至於穀不易得也

子曰篤信好學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亂邦不居天下有道則見無道則隱邦有道貧且賤焉恥也邦無道富且貴焉恥也

子曰不在其位不謀其政

子曰師摯之始關睢之亂洋洋乎盈耳哉

子曰狂而不直侗而不願悾悾而不信吾不知之矣

子曰學如不及猶恐失之

子曰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也而不與焉

子曰大哉堯之為君也巍巍乎唯天為大唯堯則之蕩蕩乎民無能名焉巍巍乎其有成功也煥乎其有文章

舜有臣五人而天下治武王曰予有亂臣十人孔子曰才難不其然乎唐虞之際於斯為盛有婦人焉九人而已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周之德其可謂至德也已矣

子曰禹吾無間然矣菲飲食而致孝乎鬼神惡衣服而致美乎黻冕卑宮室而盡力乎溝洫禹吾無間然矣

子罕第九

子罕言利與命與仁

達巷黨人曰大哉孔子博學而無所成名子聞之謂門弟子曰吾何執執御乎執射乎吾執御矣

子曰麻冕禮也今也純儉吾從眾拜下禮也今拜乎上泰也雖違眾吾從下

子絕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子畏於匡曰文王既沒文不在茲乎天之將喪斯文也後死者不得與於斯文也天之未喪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

大宰問於子貢曰夫子聖者與何其多能也子貢曰固天縱之將聖又多能也子聞之曰大宰知我乎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君子多乎哉不多也

牢曰子云吾不試故藝

子曰吾有知乎哉無知也有鄙夫問於我空空如也我叩其兩端而竭焉

子曰鳳鳥不至河不出圖吾已矣夫

子見齊衰者冕衣裳者與瞽者見之雖少必作過之必趨

顏淵喟然歎曰仰之彌高鑽之彌堅瞻之在前忽焉在後夫子循循然善誘人博我以文約我以禮欲罷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爾雖欲從之末由也已

子疾病子路使門人為臣病間曰久矣哉由之行詐也無臣而為有臣吾誰欺欺天乎且予與其死於臣之手也無寧死於二三子之手乎且予縱不得大葬予死於道路乎

子貢曰有美玉於斯韞匵而藏諸求善賈而沽諸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賈者也

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子曰吾自衛反魯然後樂正雅頌各得其所

子曰出則事公卿入則事父兄喪事不敢不勉不為酒困何有於我哉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子曰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也

子曰譬如為山未成一簣止吾止也譬如平地雖覆一簣進吾往也

子曰語之而不惰者其回也與

子謂顏淵曰惜乎吾見其進也未見其止也

子曰苗而不秀者有矣夫秀而不實者有矣夫

子曰後生可畏焉知來者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無聞焉斯亦不足畏也已

子曰法語之言能無從乎改之為貴巽與之言能無說乎繹之為貴說而不繹從而不改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子曰主忠信毋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

子曰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

子曰衣敝緼袍與衣狐貉者立而不恥者其由也與不忮不求何用不臧子路終身誦之子曰是道也何足以臧

子曰歲寒然後知松栢之後彫也

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

子曰可與共學未可與適道可與適道未可與立可與立未可與權

唐棣之華偏其反而豈不爾思室是遠而子曰未之思也夫何遠之有

鄉黨第十

孔子於鄉黨恂恂如也似不能言者其在宗廟朝廷便便言唯謹爾朝與下大夫言侃侃如也與上大夫言誾誾如也君在踧踖如也與與如也

君召使擯色勃如也足躩如也揖所與立左右手衣前後襜如也趨進翼如也賓退必復命曰賓不顧矣

入公門鞠躬如也如不容立不中門行不履閾過位色勃如也足躩如也其言似不足者攝齊升堂鞠躬如也屏氣似不息者出降一等逞顏色怡怡如也沒階趨進翼如也復其位踧踖如也執圭鞠躬如也如不勝上如揖下如授勃如戰色足蹜蹜如有循享禮有容色私覿愉愉如也

君子不以紺緅飾紅紫不以為褻服當暑袗絺绤必表而出之緇衣羔裘素衣麑裘黃衣狐裘褻裘長短右袂必有寢衣長一身有半狐貉之厚以居去喪無所不佩非帷裳必殺之羔裘玄冠不以弔吉月必朝服而朝

齊必有明衣布齊必變食居必遷坐

食不厭精膾不厭細食饐而餲魚餒而肉敗不食色惡不食臭惡不食失飪不食不時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醬不食肉雖多不使勝食氣唯酒無量不及亂沽酒市脯不食不撤薑食不多食

祭於公不宿肉祭肉不出三日出三日不食之矣食不語寢不言雖疏食菜羹瓜祭必齊如也席不正不坐

鄉人飲酒杖者出斯出矣鄉人儺朝服而立於阼階

問人於他邦再拜而送之康子饋藥拜而受之曰丘未達不敢嘗

廄焚子退朝曰傷人乎不問馬

君賜食必正席先嘗之君賜腥必熟而薦之君賜生必畜之侍食於君君祭先飯疾君視之東首加朝服拖紳君命召不俟駕行矣入太廟每事問

朋友死無所歸曰於我殯朋友之饋雖車馬非祭肉不拜

寢不尸居不容

見齊衰者雖狎必變見冕者與瞽者雖褻必以貌凶服者式之式負版者有盛饌必變色而作迅雷風烈必變

升車必正立執綏車中不內顧不疾言不親指

色斯舉矣翔而後集曰山梁雌雉時哉時哉子路共之三嗅而作

先進第十一

子曰先進於禮樂野人也後進於禮樂君子也如用之則吾從先進

子曰從我於陳蔡者皆不及門也德行顏淵閔子騫冉伯牛仲弓言語宰我子貢政事冉有季路文學子遊子夏

子曰回也非助我者也於吾言無所不說

子曰孝哉閔子騫人不間於其父母昆弟之言

南容三復白圭孔子以其兄之子妻之

季康子問弟子孰為好學孔子對曰有顏回者好學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則亡

顏淵死顏路請子之車以為之槨子曰才不才亦各言其子也鯉也死有棺而無槨吾不徒行以為之槨以吾從大夫之後不可徒行也

顏淵死子曰噫天喪予天喪予

顏淵死子哭之慟從者曰子慟矣曰有慟乎非夫人之為慟而誰為顏淵死門人欲厚葬之子曰不可門人厚葬之子曰回也視予猶父也予不得視猶子也非我也夫二三子也

季路問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曰敢問死曰未知生焉知死

閔子侍側誾誾如也子路行行如也冉有子貢侃侃如也子樂

若由也不得其死然

魯人為長府閔子騫曰仍舊貫如之何何必改作子曰夫人不言言必有中

子曰由之瑟奚為於丘之門門人不敬子路子曰由也升堂矣未入於室也

子貢問師與商也孰賢子曰師也過商也不及曰然則師愈與子曰過猶不及

季氏富於周公而求也為之聚斂而附益之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鳴鼓而攻之可也

柴也愚參也魯師也辟由也喭

子曰回也其庶乎屢空賜不受命而貨殖焉億則屢中

子張問善人之道子曰不踐跡亦不入於室

子曰論篤是與君子者乎色莊者乎

子路問聞斯行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聞斯行之冉有問聞斯行諸子曰聞斯行之公西華曰由也問聞斯行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問聞斯行諸子曰聞斯行之赤也惑敢問子曰求也退故進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子畏於匡顏淵後子曰吾以女為死矣曰子在回何敢死

季子然問仲由冉求可謂大臣與子曰吾以子為異之問曾由與求之問所謂大臣者以道事君不可則止今由與求也可謂具臣矣曰然則從之者與子曰弑父與君亦不從也

子路使子羔為費宰子曰賊夫人之子子路曰有民人焉有社稷焉何必讀書然後為學子曰是故惡夫佞者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長乎爾毋吾以也居則曰不吾知也如或知爾則何以哉子路率爾而對曰千乘之國攝乎大國之間加之以師旅因之以饑饉由也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夫子哂之求爾何如對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禮樂以俟君子赤爾何如對曰非曰能之願學焉宗廟之事如會同端章甫願為小相焉點爾何如鼓瑟希鏗爾舍瑟而作對曰異乎三子者之撰子曰何傷乎亦各言其志也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夫子喟然歎曰吾與點也

三子者出曾皙後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曰夫子何哂由也曰為國以禮其言不讓是故哂之唯求則非邦也與安見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則非邦也與宗廟會同非諸侯而何赤也為之小孰能為之大

顏淵第十二

顏淵問仁子曰克己複禮為仁一日克己複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顏淵曰請問其目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顏淵曰回雖不敏請事斯語矣

仲弓問仁子曰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在邦無怨在家無怨仲弓曰雍雖不敏請事斯語矣

司馬牛問仁子曰仁者其言也讱訒曰斯言也讱其謂之仁矣乎子曰為之難言之得無讱乎

司馬牛問君子子曰君子不憂不懼曰不憂不懼斯謂之君子矣乎子曰內省不疚夫何憂何懼

司馬牛憂曰人皆有兄弟我獨亡子夏曰商聞之矣死生有命富貴在天君子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四海之內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無兄弟也

子張問明子曰浸潤之譖膚受之愬不行焉可謂明也已矣浸潤之譖膚受之訴不行焉可謂遠也已矣

子貢問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貢曰必不得已而去於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貢曰必不得已而去於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

棘子成曰君子質而已矣何以文為子貢曰惜乎夫子之說君子也駟不及舌文猶質也質猶文也虎豹之鞟猶犬羊之鞟

哀公問於有若曰年饑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對曰盍徹乎曰二吾猶不足如之何其徹也對曰百姓足君孰不足百姓不足君孰與足

子張問崇德辨惑子曰主忠信徙義崇德也愛之欲其生惡之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誠不以富亦祗以異

齊景公問政於孔子孔子對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雖有粟吾得而食諸

子曰片言可以折獄者其由也與子路無宿諾

子曰聽訟吾猶人也必也使無訟乎

子張問政子曰居之無倦行之以忠

子曰博學於文約之以禮亦可以弗畔矣夫

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

季康子問政於孔子孔子對曰政者正也子帥以正孰敢不正

季康子患盜問於孔子孔子對曰苟子之不欲雖賞之不竊

季康子問政於孔子曰如殺無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對曰子為政焉用殺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

子張問士何如斯可謂之達矣子曰何哉爾所謂達者子張對曰在邦必聞在家必聞子曰是聞也非達也夫達也者質直而好義察言而觀色慮以下人在邦必達在家必達夫聞也者色取仁而行違居之不疑在邦必聞在家必聞

樊遲從遊於舞雩之下曰敢問崇德修慝辨惑子曰善哉問先事後得非崇德與攻其惡無攻人之惡非修慝與一朝之忿忘其身以及其親非惑與

樊遲問仁子曰愛人問知子曰知人樊遲未達子曰舉直錯諸枉能使枉者直樊遲退見子夏曰鄉也吾見於夫子而問知子曰舉直錯諸枉能使枉者直何謂也子夏曰富哉言乎舜有天下選於眾舉皋陶不仁者遠矣湯有天下選於眾舉伊尹不仁者遠矣

子貢問友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則止毋自辱焉

曾子曰君子以文會友以友輔仁

子路第十三

子路問政子曰先之勞之請益曰無倦

仲弓為季氏宰問政子曰先有司赦小過舉賢才曰焉知賢才而舉之曰舉爾所知爾所不知人其舍諸

子路曰衛君待子而為政子將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於其所不知蓋闕如也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事不成則禮樂不興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刑罰不中則民無所错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於其言無所苟而已矣 

樊遲請學稼子曰吾不如老農請學為圃曰吾不如老圃樊遲出子曰小人哉樊須也上好禮則民莫敢不敬上好義則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則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則四方之民襁負其子而至矣焉用稼

子曰誦詩三百授之以政不達使於四方不能專對雖多亦奚以為

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

子曰魯衛之政兄弟也

子謂衛公子荊善居室始有曰苟合矣少有曰苟完矣富有曰苟美矣

子適衛冉有僕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

子曰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

子曰善人為邦百年亦可以勝殘去殺矣誠哉是言也

子曰如有王者必世而後仁

子曰苟正其身矣於從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

冉子退朝子曰何晏也對曰有政子曰其事也如有政雖不吾以吾其與聞之

定公問一言而可以興邦有諸孔子對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幾也人之言曰為君難為臣不易如知為君之難也不幾乎一言而興邦乎曰一言而喪邦有諸孔子對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幾也人之言曰予無樂乎為君唯其言而莫予違也如其善而莫之違也不亦善乎如不善而莫之違也不幾乎一言而喪邦乎

葉公問政子曰近者說遠者來

子夏為莒父宰問政子曰無欲速無見小利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

葉公語孔子曰吾黨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證之孔子曰吾黨之直者異於是父為子隱子為父隱直在其中矣

樊遲問仁子曰居處恭執事敬與人忠雖之夷狄不可棄也

子貢問曰何如斯可謂之士矣子曰行己有恥使於四方不辱君命可謂士矣曰敢問其次曰宗族稱孝焉鄉黨稱弟焉曰敢問其次曰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抑亦可以為次矣曰今之從政者何如子曰噫鬥筲之人何足算也

子曰不得中行而與之必也狂狷乎狂者進取狷者有所不為也

子曰南人有言曰∶人而無恒不可以作巫醫善夫不恒其德或承之羞子曰不占而已矣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子貢問曰鄉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鄉人皆惡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鄉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惡之

子曰君子易事而難說也說之不以道不說也及其使人也器之小人難事而易說也說之雖不以道說也及其使人也求備焉

子曰君子泰而不驕小人驕而不泰

子曰剛毅木訥近仁

子路問曰何如斯可謂之士矣子曰切切偲偲怡怡如也可謂士矣朋友切切偲偲兄弟怡怡

子曰善人教民七年亦可以即戎矣

子曰以不教民戰是謂棄之 

憲問第十四

憲問恥子曰邦有道穀邦無道穀恥也克伐怨欲不行焉可以為仁矣子曰可以為難矣仁則吾不知也

子曰士而懷居不足以為士矣

子曰邦有道危言危行邦無道危行言孫

子曰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

南宮适問於孔子曰羿善射奡蕩舟俱不得其死然禹稷躬稼而有天下夫子不答南宮適出子曰君子哉若人尚德哉若人

子曰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

子曰愛之能勿勞乎忠焉能勿誨乎

子曰為命裨諶草創之世叔討論之行人子羽脩飾之東里子產潤色之

或問子產子曰惠人也問子西曰彼哉彼哉問管仲曰人也奪伯氏駢邑三百飯疏食沒齒無怨言

子曰貧而無怨難富而無驕易

子曰孟公綽為趙魏老則優不可以為滕薛大夫

子路問成人子曰若臧武仲之知公綽之不欲卞莊子之勇冉求之藝文之以禮樂亦可以為成人矣曰今之成人者何必然見利思義見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為成人矣

子問公叔文子於公明賈曰信乎夫子不言不笑不取乎公明賈對曰以告者過也夫子時然後言人不厭其言樂然後笑人不厭其笑義然後取人不厭其取子曰其然豈其然乎

子曰臧武仲以防求為後於魯雖曰不要君吾不信也

子曰晉文公譎而不正齊桓公正而不譎

子路曰桓公殺公子糾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乎子曰桓公九合諸侯不以兵車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

子貢曰管仲非仁者與桓公殺公子糾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諸侯一匡天下民到於今受其賜微管仲吾其被發左衽矣豈若匹夫匹婦之為諒也自經於溝瀆而莫之知也

公叔文子之臣大夫僎與文子同升諸公子聞之曰可以為文矣

子言衛靈公之無道也康子曰夫如是奚而不喪孔子曰仲叔圉治賓客祝鮀治宗廟王孫賈治軍旅夫如是奚其喪

子曰其言之不怍則為之也難

陳成子弑簡公孔子沐浴而朝告於哀公曰陳恒弑其君請討之公曰告夫三子孔子曰以吾從大夫之後不敢不告也君曰告夫三子者之三子告不可孔子曰以吾從大夫子後不敢不告也

子路問事君子曰勿欺也而犯之

子曰君子上達小人下達

子曰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

蘧伯玉使人於孔子孔子與之坐而問焉曰夫子何為對曰夫子欲寡其過而未能也使者出子曰使乎使乎

子曰不在其位不謀其政

曾子曰君子思不出其位

子曰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

子曰君子道者三我無能焉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者不懼子貢曰夫子自道也

子貢方人子曰賜也賢乎哉夫我則不暇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

子曰不逆詐不億不信抑亦先覺者是賢乎

微生畝謂孔子曰丘何為是棲棲者與無乃為佞乎孔子曰非敢為佞也疾固也

子曰驥不稱其力稱其德也

或曰以德報怨何如子曰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

子曰莫我知也夫子貢曰何為其莫知子也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學而上達知我者其天乎

公伯寮愬子路於季孫子服景伯以告曰夫子固有惑志於公伯寮吾力猶能肆諸市朝子曰道之將行也與命也道之將廢也與命也公伯寮其如命何

子曰賢者辟世其次辟地其次辟色其次辟言子曰作者七人矣

子路宿於石門晨門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為之者與

子擊磬於衛有荷蕢而過孔氏之門者曰有心哉擊磬乎既而曰鄙哉硁硁乎莫己知也斯已而已矣深則厲淺則揭子曰果哉末之難矣

子張曰書云高宗諒陰三年不言何謂也子曰何必高宗古之人皆然君薨百官總己以聽於塚宰三年

子曰上好禮則民易使也

子路問君子子曰脩己以敬曰如斯而已乎曰脩己以安人曰如斯而已乎曰脩己以安百姓脩己以安百姓堯舜其猶病諸

原壤夷俟子曰幼而不孫弟長而無述焉老而不死是為賊以杖叩其脛

闕黨童子將命或問之曰益者與子曰吾見其居於位也見其與先生並行也非求益者也欲速成者也

衛靈公第十五

衛靈公問陳於孔子孔子對曰俎豆之事則嘗聞之矣軍旅之事未之學也明日遂行

在陳絕糧從者病莫能興子路慍見曰君子亦有窮乎子曰君子固窮小人斯濫矣

子曰賜也女以予為多學而識之者與對曰然非與曰非也予一以貫之

子曰由知德者鮮矣

子曰無為而治者其舜也與夫何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

子張問行子曰言忠信行篤敬雖蠻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篤敬雖州里行乎哉立則見其參於前也在輿則見其倚於衡也夫然後行子張書諸紳

子曰直哉史魚邦有道如矢邦無道如矢君子哉蘧伯玉邦有道則仕邦無道則可卷而懷之

子曰可與言而不與之言失人不可與言而與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子曰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

子貢問為仁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賢者友其士之仁者

顏淵問為邦子曰行夏之時乘殷之輅服周之冕樂則韶舞放鄭聲遠佞人鄭聲淫佞人殆

子曰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子曰已矣乎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也

子曰臧文仲其竊位者與知柳下惠之賢而不與立也

子曰躬自厚而薄責於人則遠怨矣

子曰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子曰群居終日言不及義好行小慧難矣哉

子曰君子義以為質禮以行之孫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子曰君子病無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

子曰君子疾沒世而名不稱焉

子曰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

子曰君子矜而不爭群而不黨

子曰君子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

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子曰吾之於人也誰毀誰譽如有所譽者其有所試矣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

子曰吾猶及史之闕文也有馬者借人乘之今亡矣夫

子曰巧言亂德小不忍則亂大謀

子曰眾惡之必察焉眾好之必察焉

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子曰過而不改是謂過矣

子曰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

子曰君子謀道不謀食耕也餒在其中矣學也祿在其中矣君子憂道不憂貧

子曰知及之仁不能守之雖得之必失之知及之仁能守之不莊以蒞之則民不敬知及之仁能守之莊以蒞之動之不以禮未善也

子曰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也

子曰民之於仁也甚於水火水火吾見蹈而死者矣未見蹈仁而死者也

子曰當仁不讓於師

子曰君子貞而不諒

子曰事君敬其事而後其食

子曰有教無類

子曰道不同不相為謀

子曰辭達而已矣

師冕見及階子曰階也及席子曰席也皆坐子告之曰某在斯某在斯師冕出子張問曰與師言之道與子曰然固相師之道也

季氏第十六

季氏將伐顓臾冉有季路見於孔子曰季氏將有事於顓臾孔子曰求無乃爾是過與夫顓臾昔者先王以為東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為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陳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顛而不扶則將焉用彼相矣且爾言過矣虎兕出於柙龜玉毀於櫝中是誰之過與冉有曰今夫顓臾固而近於費今不取後世必為子孫憂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為之辭丘也聞有國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蓋均無貧和無寡安無傾夫如是故遠人不服則脩文德以來之既來之則安之今由與求也相夫子遠人不服而不能來也邦分崩離析而不能守也而謀動干戈於邦內吾恐季孫之憂不在顓臾而在蕭牆之內也

孔子曰天下有道則禮樂征伐自天子出天下無道則禮樂征伐自諸侯出自諸侯出蓋十世希不失矣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陪臣執國命三世希不失矣天下有道則政不在大夫天下有道則庶人不議

孔子曰祿之去公室五世矣政逮於大夫四世矣故夫三桓之子孫微矣

孔子曰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損矣

孔子曰益者三樂損者三樂樂節禮樂樂道人之善樂多賢友益矣樂驕樂樂佚遊樂宴樂損矣

孔子曰侍於君子有三愆言未及之而言謂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謂之隱未見顏色而言謂之瞽

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鬥闘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

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聖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聖人之言

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學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學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學民斯為下矣

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視思明聽思聰色思溫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問忿思難見得思義

孔子曰見善如不及見不善如探湯吾見其人矣吾聞其語矣隱居以求其志行義以達其道吾聞其語矣未見其人也

齊景公有馬千駟死之日民無德而稱焉伯夷叔齊餓於首陽之下民到於今稱之其斯之謂與

陳亢問於伯魚曰子亦有異聞乎對曰未也嘗獨立鯉趨而過庭曰學詩乎對曰未也不學詩無以言鯉退而學詩他日又獨立鯉趨而過庭曰學禮乎對曰未也不學禮無以立鯉退而學禮聞斯二者陳亢退而喜曰問一得三聞詩聞禮又聞君子之遠其子也

邦君之妻君稱之曰夫人夫人自稱曰小童邦人稱之曰君夫人稱諸異邦曰寡小君異邦人稱之亦曰君夫人

陽貨第十七

陽貨欲見孔子孔子不見歸孔子豚孔子時其亡也而往拜之遇諸塗謂孔子曰來予與爾言曰懷其寶而迷其邦可謂仁乎曰不可好從事而亟失時可謂知乎曰不可日月逝矣歲不我與孔子曰諾吾將仕矣

子曰性相近也習相遠也

子曰唯上知與下愚不移

子之武城聞弦歌之聲夫子莞爾而笑曰割雞焉用牛刀子游對曰昔者偃也聞諸夫子曰君子學道則愛人小人學道則易使也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戲之耳

公山弗擾以費畔召子欲往子路不說曰末之也已何必公山民之之也子曰夫召我者而豈徒哉如有用我者吾其為東周乎

子張問仁於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於天下為仁矣請問之曰恭寬信敏惠恭則不侮寬則得眾信則人任焉敏則有功惠則足以使人

佛肸召子欲往子路曰昔者由也聞諸夫子曰親於其身為不善者君子不入也佛肸以中牟畔子之往也如之何子曰然有是言也不曰堅乎磨而不磷不曰白乎涅而不緇吾豈匏瓜也哉焉能繋而不食

子曰由也女聞六言六蔽矣乎對曰未也居吾語女好仁不好學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學其蔽也蕩好信不好學其蔽也賊好直不好學其蔽也絞好勇不好學其蔽也亂好剛不好學其蔽也狂

子曰小子何莫學夫詩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於鳥獸草木之名子謂伯魚曰女為周南召南矣乎人而不為周南召南其猶正牆面而立也與

子曰禮云禮云玉帛云乎哉樂云樂云鐘鼓云乎哉

子曰色厲而內荏譬諸小人其猶穿窬之盜也與

子曰鄉原德之賊也

子曰道聽而塗說德之棄也

子曰鄙夫可與事君也與哉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苟患失之無所不至矣

子曰古者民有三疾今也或是之亡也古之狂也肆今之狂也蕩古之矜也廉今之矜也忿戾古之愚也直今之愚也詐而已矣

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

子曰惡紫之奪朱也惡鄭聲之亂雅樂也惡利口之覆邦家者

子曰予欲無言子貢曰子如不言則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孺悲欲見孔子孔子辭以疾將命者出戶取瑟而歌使之聞之

宰我問三年之喪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為禮禮必壞三年不為樂樂必崩舊穀既沒新穀既升鑽燧改火期可已矣子曰食夫稻衣夫錦於女安乎曰安女安則為之夫君子之居喪食旨不甘聞樂不樂居處不安故不為也今女安則為之宰我出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後免於父母之懷夫三年之喪天下之通喪也予也有三年之愛於其父母乎

子曰飽食終日無所用心難矣哉不有博弈者乎為之猶賢乎已

子路曰君子尚勇乎子曰君子義以為上君子有勇而無義為亂小人有勇而無義為盜

子貢曰君子亦有惡乎子曰有惡惡稱人之惡者惡居下流而訕上者惡勇而無禮者惡果敢而窒者曰賜也亦有惡乎惡徼以為知者惡不孫以為勇者惡訐以為直者

子曰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也近之則不孫遠之則怨

子曰年四十而見惡焉其終也已

微子第十八

微子去之箕子為之奴比幹諫而死孔子曰殷有三仁焉

柳下惠為士師三黜人曰子未可以去乎曰直道而事人焉往而不三黜枉道而事人何必去父母之邦

齊景公待孔子曰若季氏則吾不能以季孟之間待之曰吾老矣不能用也孔子行

齊人歸女樂季桓子受之三日不朝孔子行

楚狂接輿歌而過孔子曰鳳兮鳳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已而已而今之從政者殆而孔子下欲與之言趨而辟之不得與之言

長沮桀溺耦而耕孔子過之使子路問津焉長沮曰夫執輿者為誰子路曰為孔丘曰是魯孔丘與曰是也曰是知津矣問於桀溺桀溺曰子為誰曰為仲由曰是魯孔丘之徒與對曰然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誰以易之且而與其從辟人之士也豈若從辟世之士哉耰而不輟子路行以告夫子憮然曰鳥獸不可與同群吾非斯人之徒與而誰與天下有道丘不與易也

子路從而後遇丈人以杖荷蓧子路問曰子見夫子乎丈人曰四體不勤五穀不分孰為夫子植其杖而芸子路拱而立止子路宿殺雞為黍而食之見其二子焉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隱者也使子路反見之至則行矣子路曰不仕無義長幼之節不可廢也君臣之義如之何其廢之欲絜其身而亂大倫君子之仕也行其義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逸民伯夷叔齊虞仲夷逸朱張柳下惠少連子曰不降其志不辱其身伯夷叔齊與謂柳下惠少連降志辱身矣言中倫行中慮其斯而已矣謂虞仲夷逸隱居放言身中清廢中權我則異於是無可無不可

大師摯適齊亞飯干適楚三飯繚適蔡四飯缺適秦鼓方叔入於河播鼗武入於漢少師陽擊磬襄入於海

周公謂魯公曰君子不施其親不使大臣怨乎不以故舊無大故則不棄也無求備於一人

周有八士伯達伯適仲突仲忽叔夜叔夏季隨季騧

子張第十九

子張曰士見危致命見得思義祭思敬喪思哀其可已矣

子張曰執德不弘信道不篤焉能為有焉能為亡

子夏之門人問交於子張子張曰子夏云何對曰子夏曰可者與之其不可者拒之子張曰異乎吾所聞君子尊賢而容眾嘉善而矜不能我之大賢與於人何所不容我之不賢與人將拒我如之何其拒人也

子夏曰雖小道必有可觀者焉致遠恐泥是以君子不為也

子夏曰日知其所亡月無忘其所能可謂好學也已矣

子夏曰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子夏曰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學以致其道

子夏曰小人之過也必文

子夏曰君子有三變望之儼然即之也溫聽其言也厲

子夏曰君子信而後勞其民未信則以為厲己也信而後諫未信則以為謗己也

子夏曰大德不踰閑小德出入可也

子游曰子夏之門人小子當灑掃應對進退則可矣抑末也本之則無如之何子夏聞之曰噫言游過矣君子之道孰先傳焉孰後倦焉譬諸草木區以別矣君子之道焉可誣也有始有卒者其惟聖人乎

子夏曰仕而優則學學而優則仕

子游曰喪致乎哀而止

子游曰吾友張也為難能也然而未仁

曾子曰堂堂乎張也難與並為仁矣

曾子曰吾聞諸夫子人未有自致者也必也親喪乎

曾子曰吾聞諸夫子孟莊子之孝也其他可能也其不改父之臣與父之政是難能也

孟氏使陽膚為士師問於曾子曾子曰上失其道民散久矣如得其情則哀矜而勿喜

子貢曰紂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是以君子惡居下流天下之惡皆歸焉

子貢曰君子之過也如日月之食焉過也人皆見之更也人皆仰之

衛公孫朝問於子貢曰仲尼焉學子貢曰文武之道未墜於地在人賢者識其大者不賢者識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夫子焉不學而亦何常師之有

叔孫武叔語大夫於朝曰子貢賢於仲尼子服景伯以告子貢子貢曰譬之宮牆賜之牆也及肩窺見室家之好夫子之牆數仞不得其門而入不見宗廟之美百官之富得其門者或寡矣夫子之云不亦宜乎

叔孫武叔毀仲尼子貢曰無以為也仲尼不可毀也他人之賢者丘陵也猶可踰也仲尼日月也無得而踰焉人雖欲自絕其何傷於日月乎多見其不知量也

陳子禽謂子貢曰子為恭也仲尼豈賢於子乎子貢曰君子一言以為知一言以為不知言不可不慎也夫子之不可及也猶天之不可階而升也夫子之得邦家者所謂立之斯立道之斯行綏之斯來動之斯和其生也榮其死也哀如之何其可及也

堯曰第二十

堯曰咨爾舜天之厤數在爾躬允執其中四海困窮天祿永終舜亦以命禹曰予小子履敢用玄牡敢昭告於皇皇后帝有罪不敢赦帝臣不蔽簡在帝心朕躬有罪無以萬方萬方有罪罪在朕躬周有大賚善人是富雖有周親不如仁人百姓有過在予一人謹權量審法度脩廢官四方之政行焉興滅國繼絕世舉逸民天下之民歸心焉所重民食喪祭寬則得眾信則民任焉敏則有功公則說

子張問於孔子曰何如斯可以從政矣子曰尊五美屏四惡斯可以從政矣子張曰何謂五美子曰君子惠而不費勞而不怨欲而不貪泰而不驕威而不猛子張曰何謂惠而不費子曰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費乎擇可勞而勞之又誰怨欲仁而得仁又焉貪君子無眾寡無小大無敢慢斯不亦泰而不驕乎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視儼然人望而畏之斯不亦威而不猛乎子張曰何謂四惡子曰不教而殺謂之虐不戒視成謂之暴慢令致期謂之賊猶之與人也出納之吝謂之有司

子曰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不知禮無以立也不知言無以知人也

孟子

梁惠王上

孟子見梁惠王王曰叟不遠千里而來亦將有以利吾國乎孟子對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義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國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國危矣萬乘之國弒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國弒其君者必百乘之家萬取千焉千取百焉不為不多矣茍為後義而先利不奪不饜未有仁而遺其親者也未有義而後其君者也王亦曰仁義而已矣何必曰利

孟子見梁惠王王立於沼上顧鴻雁麋鹿曰賢者亦樂此乎孟子對曰賢者而後樂此不賢者雖有此不樂也詩云經始靈臺經之營之庶民攻之不日成之經始勿亟庶民子來王在靈囿麀鹿攸伏麀鹿濯濯白鳥鶴鶴王在靈沼於牣魚躍文王以民力為臺為沼而民歡樂之謂其臺曰靈臺謂其沼曰靈沼樂其有麋鹿魚鼈古之人與民偕樂故能樂也湯誓曰時日害喪予及女皆亡民欲與之皆亡雖有臺池鳥獸豈能獨樂哉

梁惠王曰寡人之於國也盡心焉耳矣河內凶則移其民於河東移其粟於河內河東凶亦然察鄰國之政無如寡人之用心者鄰國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孟子對曰王好戰請以戰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棄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後止或五十步而後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則何如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曰王如知此則無望民之多於鄰國也不違農時穀不可勝食也數罟不入洿池魚鼈不可勝食也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穀與魚鼈不可勝食材木不可勝用是使民養生喪死無憾也養生喪死無憾王道之始也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畝之田勿奪其時數口之家可以無饑矣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戴於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饑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檢塗有餓莩而不知發人死則曰非我也歲也是何異於刺人而殺之曰非我也兵也王無罪歲斯天下之民至焉

梁惠王曰寡人願安承教孟子對曰殺人以梃與刃有以異乎曰無以異也以刃與政有以異乎曰無以異也曰庖有肥肉廄有肥馬民有饑色野有餓莩此率獸而食人也獸相食且人惡之為民父母行政不免於率獸而食人惡在其為民父母也仲尼曰始作俑者其無後乎為其象人而用之也如之何其使斯民饑而死也

梁惠王曰晉國天下莫強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東敗於齊長子死焉西喪地於秦七百里南辱於楚寡人恥之願比死者壹洒之如之何則可孟子對曰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於民省刑罰薄稅斂深耕易耨壯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長上可使制梃以撻秦楚之堅甲利兵矣彼奪其民時使不得耕耨以養其父母父母凍餓兄弟妻子離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誰與王敵故曰仁者無敵王請勿疑

孟子見梁襄王出語人曰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見所畏焉卒然問曰天下惡乎定吾對曰定於一孰能一之對曰不嗜殺人者能一之孰能與之對曰天下莫不與也王知夫苗乎七八月之間旱則苗槁矣天油然作雲沛然下雨則苗槁然興之矣其如是孰能禦之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殺人者也如有不嗜殺人者則天下之民皆引領而望之矣誠如是也民歸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誰能禦之

齊宣王問曰齊桓晉文之事可得聞乎孟子對曰仲尼之徒無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後世無傳焉臣未之聞也無以則王乎曰德何如則可以王矣曰保民而王莫之能禦也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曰可曰何由知吾可也曰臣聞之胡龁曰王坐於堂上有牽牛而過堂下者王見之曰牛何之對曰將以釁鐘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無罪而就死地對曰然則廢釁鐘與曰何可廢也以羊易之不識有諸曰有之曰是心足以王矣百姓皆以王為愛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王曰然誠有百姓者齊國雖褊小吾何愛一牛即不忍其觳觫若無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曰王無異於百姓之以王為愛也以小易大彼惡知之王若隱其無罪而就死地則牛羊何擇焉王笑曰是誠何心哉我非愛其財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謂我愛也曰無傷也是乃仁術也見牛未見羊也君子之於禽獸也見其生不忍見其死聞其聲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遠庖廚也王說曰詩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謂也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夫子言之於我心有戚戚焉此心之所以合於王者何也曰有復於王者曰吾力足以舉百鈞而不足以舉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見輿薪則王許之乎曰否今恩足以及禽獸而功不至於百姓者獨何與然則一羽之不舉為不用力焉輿薪之不見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見保為不用恩焉故王之不王不為也非不能也曰不為者與不能者之形何以異曰挾太山以超北海語人曰我不能是誠不能也為長者折枝語人曰我不能是不為也非不能也故王之不王非挾太山以超北海之類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類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運於掌詩云刑於寡妻至於兄弟以禦於家邦言舉斯心加諸彼而已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無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過人者無他焉善推其所為而已矣今恩足以及禽獸而功不至於百姓者獨何與權然後知輕重度然後知長短物皆然心為甚王請度之抑王興甲兵危士臣構怨於諸侯然後快於心與王曰否吾何快於是將以求吾所大欲也曰王之所大欲可得聞與王笑而不言曰為肥甘不足於口與輕煖不足於體與抑為采色不足視於目與聲音不足聽於耳與便嬖不足使令於前與王之諸臣皆足以供之而王豈為是哉曰否吾不為是也曰然則王之所大欲可知已欲辟土地朝秦楚蒞中國而撫四夷也以若所為求若所欲猶緣木而求魚也王曰若是其甚與曰殆有甚焉緣木求魚雖不得魚無後災以若所為求若所欲盡心力而為之後必有災曰可得聞與曰鄒人與楚人戰則王以為孰勝曰楚人勝曰然則小固不可以敵大寡固不可以敵眾弱固不可以敵强海內之地方千里者九齊集有其一以一服八何以異於鄒敵楚哉蓋亦反其本矣今王發政施仁使天下仕者皆欲立於王之朝耕者皆欲耕於王之野商賈皆欲藏於王之市行旅皆欲出於王之塗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愬於王其若是孰能禦之王曰吾惛不能進於是矣願夫子輔吾志明以教我我雖不敏請嘗試之曰無恒產而有恒心者惟士為能若民則無恒產因無恒心茍無恒心放辟邪侈無不為已及陷於罪然後從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產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樂歲終身飽凶年免於死亡然後驅而之善故民之從之也輕今也制民之產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樂歲終身苦凶年不免於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贍奚暇治禮義哉王欲行之則盍反其本矣五畝之宅樹以之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畝之田勿奪其時八口之家可以無饑矣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戴於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饑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梁惠王下

莊暴見孟子曰暴見於王王語暴以好樂暴未有以對也曰好樂何如孟子曰王之好樂甚則齊國其庶幾乎他日見於王曰王嘗語莊子以好樂有諸王變乎色曰寡人非能好先王之樂也直好世俗之樂耳曰王之好樂甚則齊其庶幾乎今之樂猶古之樂也曰可得聞與曰獨樂樂與人

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