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等处行中书省(2023最新四川等处行中书省百科介绍)

由网友(向月亮道晚安)分享简介:4川等处行中书省(4川行中书省),为直属元代中央当局的1级行政区,简称“4川”或者“4川省”、4川行省。4川行中书省为元代中国原部的一零个行中书省(没有含征东行省等)之1,辖境包孕今4川中东部、沉庆大部、甘肃南部、陕东北部等,南取湖广等处行中书省交界。下辖路9、府3,属府2,属州3106,军1,属县8101。中文名4川等处行中...

四川等处行中书省(四川行中书省),为直属元朝中央政府的一级行政区,简称“四川”或“四川省”、四川行省。

元朝的中书省 行中书省 腹里 路 府 州 县的区别和联系

四川行中书省为元朝中国本部的10个行中书省(不含征东行省等)之一,辖境包括今四川中东部、重庆大部、甘肃南部、陕西南部等,南与湖广等处行中书省接壤。下辖路九、府三,属府二,属州三十六,军一,属县八十一。

中文名

四川等处行中书省

简称

四川行省

实质

直属元朝中央政府的一级行政区

驻地

成都府路

历史沿革

1206年成吉思汗建立了大蒙古国,1234年在蒙古的征讨下,金国灭亡。蒙哥汗八年(1258年),蒙哥与其弟忽必烈和大将兀良合台分三路大举进攻南宋。蒙哥亲率主力征四川,次年,在攻打潼川府路合州时,蒙哥汗中炮弹身亡。

元朝初期四川地区隶属于陕西等处行省。《元史》卷九十一《百官志七》载:“四川等处行中书省,国初,其地总于陕西。至元十八年,以陕西行中书分省四川。二十三年,始置四川行省。署成都,统有九路五府。”

忽必烈中统元年(1260年),立秦蜀行省(也称陕蜀行省等)于京兆。中统三年(1262年),改立陜西四川行中书省,治京兆。

至元二年(1264年)闰五月,移于兴元(今汉中)。至元三年,移治利州(今广元)。十七年,复还京兆。十八年,分省四川,寻改立四川宣慰司。二十一年,仍合为陜西四川行省。

忽必烈彻底征服南宋后,陕西、四川彻底分设行省。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四川立行枢密院。始置四川行省,署成都,统有九路、五府。

因之前的宋元战争中,蒙古军攻破成都,使当地的生产和经济遭到了极大的破坏。[1]至元二十五年(1288年)五月,一度迁于重庆,而在成都立宣慰司。[2]两年后,由于“成都之民,苦于供给”,四川行省“复徙治成都”。即《元史》本纪第十六●世祖十三:“四川行省旧移重庆,成都之民苦于供给,诏复徙治成都。”

四川等处行省辖境包括今四川中东部、重庆大部、甘肃南部、陕西南部等,而今天四川北部一些地区属于陕西行省管辖。

行政区划

成都路:上。宋成都府为成都府路治。元初升成都路。

录事司:至元十三年(1276)割成都县在城内西北隅入。

成都县:下,倚郭[城西偏]。

华阳县:下,倚郭[城东偏]。

新都县:下。

郫县:下。

温江县:下。

双流县:下。

新繁县:下。

仁寿县:下。宋隆州倚郭,至元二十年(1283)隆州全州并入仁寿县,县改属成都路。

金堂县:下。宋属怀安军。至元二十年(1283)怀州全州并入金堂县,县改属成都路。

广都县:中统元年(1260)以地荒芜,废县,地入双流县。

井研县:宋属隆州。至元二十年(1283)省入仁寿县。

贵平县:宋属隆州。至元二十年(1283)省入仁寿县。

籍县:宋属隆州。至元二十年(1283)省入仁寿县。

金水县:宋为怀安军治,属潼川府路。元初升怀安军为怀州,至元二十年(1283)州县省入金堂县。

彭州:下。宋属成都府路。

本辖:宋九陇县,倚郭。至元年间省入彭州。

蒙阳县:下。

崇宁县:下。

汉州:下。宋属成都府路,宋末地荒。元中统元年(1260)复立汉州。

本辖:宋雒县,倚郭。中统年间省入州。元末明玉珍复置雒县。

什邡县:下。

德阳县:下。至元八年(1271)升德州,十三年(1276)复降县,改属成都路;十八年(1281)复属州。

绵竹县:下。至元十三年(1276)省入汉州,二十九年(1292)复置绵竹县。

安州:下。宋石泉军治石泉县,属成都府路,宋末徙治龙安县。中统五年(1264)升安州。

本辖:宋龙安县属石泉军,宋末州徙治县,为倚郭。中统五年(1264)省入安州。

石泉县:下。宋为倚郭,宋末州徙治龙安县,去倚郭名目。

神泉县:中统五年(1264)省入安州。

灌州:下。宋永康军属成都府路,宋末废为灌口寨。至元十三年(1276)置灌州。

本辖:宋军治导江县境。

导江县:至元十三年(1276)省入灌州。

青城县:至元十三年(1276)省入灌州。

崇庆州:下。宋崇庆府属成都府路。至元十二年(1275)升崇庆路,二十年(1283)降崇庆州,仍属成都路。

晋原县:下,倚郭。

新津县:下。

江原县:至元二十年(1283)省入崇庆州。至正二十三年(1363)明玉珍复置江源县。

永康县:至元二十年(1283)省入崇庆州。至正二十三年(1363)明玉珍复置永康县。

威州:下。宋属成都府路。

本辖:宋保宁县,倚郭。至元十九年(1282)省入威州。元末明玉珍复置保宁县。

通化县:下。

简州:下。宋属成都府路。

本辖:宋阳安县,倚郭。至元二十年(1283)省入简州。

平泉县:元初以地荒芜,废入简州。

灵泉县:宋属成都府。至元二十二年(1285)省入简州,为龙泉驿。

资州:宋治盘石县,属潼川府路。元乃马真后称制二年(1243)以地荒芜,全州俱废。元末明玉珍复置资州。

资阳县:宋属资州。元乃马真后称制二年(1243)以地荒芜,废县。

龙水县:宋属资州。元乃马真后称制二年(1243)以地荒芜,废县。

内江县:宋属资州。元乃马真后称制二年(1243)以地荒芜,废县。元末明玉珍复置内江县,仍属资州。

嘉定府路(嘉定路):宋嘉定府属成都府路。至元十三年(1276)升嘉定府路,后复降嘉定府,二十二年(1285)复升嘉定府路。

录事司:

龙游县:下,倚郭。

夹江县:下。

峨眉县:下。

犍为县:下。后徙新治,后至元元年(1335)复徙故治。

洪雅县:至元二十年(1283)省入夹江县。

眉州:宋属成都府路。至元十四年(1277)改属嘉定府路。

本辖:宋眉山县,倚郭。至元二十年(1283)省入眉州。

彭山县:下。

青神县:下。

丹棱县:至元二十年(1283)省入眉州。

邛州:宋属成都府路。至元十四年(1277)改属嘉定府路。

本辖:宋临邛县,倚郭。至元二十一年(1284)省入邛州。

大邑县:下。

依政县:至元二十一年(1284)省入邛州。

蒲江县:至元二十一年(1284)省入邛州。

安仁县:元初省入大邑县。

火井县:元初省入大邑县,后其地改属邛州。

绍熙府军民宣抚司:宋荣州属潼川府路,宋末升绍熙府。元宪宗八年(1258)全府俱废,地入嘉定府。后至元四年(1338)置绍熙府军民宣抚司,兼置都总使司。

荣德县:下,倚郭。元宪宗八年(1258)废县;后至元四年(1338)复置荣德县。

威远县:下。元宪宗八年(1258)废县;后至元四年(1338)复置威远县。

资官县:下。元宪宗八年(1258)废县;后至元四年(1338)复置资官县。

应灵县:下。元宪宗八年(1258)废县;后至元四年(1338)复置应灵县。

广元路:下。宋利州属利州(东)路,宋末地荒。元宪宗二年(1252)复建利州城,三年(1253)设都元帅府,属巩昌总帅府;至元十四年(1277)升广元路,十六年(1279)改置宣抚司,十九年(1282)仍为总管府。

绵谷县:下,倚郭。

昭化县:下。

葭萌县:至元十四年(1277)省入昭化县。

嘉川县:至元十四年(1277)省入绵谷县。

保宁府:下。宋阆州属利州(东)路,宋末徙治大获山。元初复徙故治设东川路元帅府,至元十三年(1276)升保宁府,二十年(1283)改元帅府为保宁路,寻降保宁府,改属广元路。

阆中县:下,倚郭。元自阆城徙治白沙坝。元末明玉珍徙故治。

苍溪县:下。

南部县:下。

奉国县:至元二十年(1283)省入苍溪县。

新井县:至元二十年(1283)省入南部县。

新政县:至元二十年(1283)省入南部县。

西水县:至元二十年(1283)省入南部县。

小宁州:元初置小宁州,属保宁府;后省入阆中县。

剑州:宋隆庆府属利州(东)路。元初改属巩昌总帅府,至元十四年(1277)改属广元路,二十年复降剑州。

普安县:下,倚郭。

梓潼县:下。

普成县:至元二十年(1283)省入普安县。

剑门县:至元二十年(1283)省入普安县。

阴平县:元太宗八年(1236)兵乱,废县,地入梓潼县。

武连县:元初废。

龙州:下。宋属利州(西)路,宋末徙治雍村。元宪宗八年(1258)归附,初改属巩昌总帅府,至元十四年(1277)改属广元路。元末明玉珍改置龙州宣慰司。

本辖:宋州治江油县境。

江油县:至元二十二年(1285)省入龙州。元末明玉珍复置江油县于兴教镇,属保宁府。

清川县:至元二十二年(1285)省入龙州。

巴州:下。宋属利州(东)路。元初改属巩昌总帅府,至元十四年(1277)改属广元路。

化城县:下,倚郭。

曾口县:下。

通江县:??。宋通江县属巴州。元初置新得州,属保宁府;至元二年(1265)于县行新得州事;二十年(1283)

省县入曾口县,二十九年(1292)省新得州入阆中县;复置通江县。

难江县:至元二十年(1283)省入化城县。

恩阳县:至元二十年(1283)省入化城县。

沔州:下。宋为利州(西)路治。元初改属巩昌总帅府,至元十四年(1277)改属广元路,二十年(1283)徙治铎水县。

铎水县:下,倚郭。宋属西县。元世祖年间于铎水镇置褒州;至元二十年(1283)降为铎水县,并徙沔州县,为倚郭。

大安县:下。宋大安军治三泉县,属利州(东)路。元初升大安州,改属巩昌总帅府,至元十四年(1277)改属路,二十年(1283)省三泉县入州,降大安州为大安县,改属沔州。

略阳县:宋为沔州倚郭。至元二十年(1283)州徙治铎水县,去倚郭名目。

长举县:至元二十年(1283)省入沔州。

西县:宋属兴元府。元初改属沔州,至元二十年(1283)省入沔州。

顺庆路:下。宋顺庆府属潼川府路,宋末兵乱徙治青居山。元宪宗八年(1258)归附,中统元年(1260)设征南都元帅府,至元四年(1267)改设东川路统军司,后改置东川府;十五年(1278)复更名顺庆府,复徙故治;二十年(1283)升顺庆路。

录事司:至元二十年(1283)置。

南充县:下,倚郭。

西充县:下。

汉初县:宋属合州。至元二十年(1283)省入南充县。

流溪县:至元十九年(1282)省入西充县。

汉初县:宋属合州。至元二十年(1283)省入南充县。

广安府:宋广安军属潼川府路,宋末更名宁西军,徙治良山。元宪宗八年(1258)归附,至元十二年(1275)复徙渠江县城,十五年(1278)废;二十年(1283)升置广安府。

渠江县:下,倚郭。

岳池县:下。

和溪县:至元二十年(1283)省入岳池县。

新明县:至元二十年(1283)省入岳池县。

蓬州:宋属利州(东)路。元宪宗八年(1258)设宣抚都元帅府,后废;至元十五年(1278)徙治相如县,二十年(1283)升蓬州路,后复降蓬州,改属广元路。

相如县:下,倚郭。宋属果州,宋末改属蓬州。至元十五年(1278)县徙今治,州徙治县,为倚郭。

营山县:下。

仪陇县:下。

良山县:至元二十年(1283)省入营山县。

蓬池县:宋倚郭。至元十五年(1278)州徙治相如县,去倚郭名目;至元二十年(1283)省入仪陇、营山、相如三县,其县治省入仪陇县。

伏虞县:至元二十年(1283)省入仪陇县。

渠州:宋属潼川府路。中统三年(1262)置渠州路军民总帅府,至元十一年(1274)置设渠州安抚司,二十年(1283)改置渠州,改属广元路。

流江县:下,倚郭。至元二十六年(1289)省入渠州,后复置流江县。

大竹县:下。

邻山县:至元二十年(1283)省入大竹县。

邻水县:至元二十年(1283)省入大竹县。

潼川府:宋属潼川府路,宋末其地荒芜。中统元年(1260)复置潼川府,十五年(1278)置宣慰司,后仍为府。

郪县:下,倚郭。至元二十年(1283)省录事司入县。

中江县:下。

射洪县:下。宋末省。元初复置射洪县。

盐亭县:下。

安岳县:宋普州倚郭,属潼川府路。元宪宗年间普州全州俱废,地入潼川府。至正元年(1341)复置安岳县。

涪城县:至元二十年(1283)省入郪县。

通泉县:至元二十年(1283)省入射洪县。

东关县:至元二十年(1283)省入盐亭县。

永泰县:至元二十年(1283)省入盐亭县。

铜山县:至元二十年(1283)省入中江县。

飞乌县:至元二十年(1283)省入中江县。

安居县:元宪宗年间废县。至正元年(1341)其地改属安岳县。

乐至县:元宪宗年间废县,至正元年(1341)其地改属安岳县。

遂宁州:宋遂宁府属潼川府路,宋末兵乱,侨治蓬溪县。至元十九年之后降遂宁州,改属潼川府。

小溪县:下,倚郭。元末明玉珍省入遂宁州。

蓬溪县:下。宋末省。元初复置蓬溪县。

遂宁县:至元十九年(1282)省入小溪县。

青石县:至元十九年(1282)省入小溪县。

长江县:至元十九年(1282)省入蓬溪县。

绵州:宋属成都府路。至元二十年(1283)改属府。

本辖:宋巴西县,倚郭。至元二十年(1283)省入绵州。

彰明县:下。

罗江县:下。

魏城县:至元二十年(1283)省入绵州。

盐泉县:元初兵乱废。

永宁路:下。宋为泸州江安、合江二县南境。元初为西南番安抚司,中统元年(1260)置西南番总管府,至元二十五年(1288)升永宁路。

本辖:

定川县:下。

筠连州:下。宋为羁糜筠州、连州。元初合并设置筠连州,属永宁路。

腾川县:下,倚郭。元初置腾川县。

九姓罗氏党蛮夷长官千户所:元初以夷民罗氏党九人为总把,至元年间改置蛮夷长官千户。

四川南境

重庆路:上。宋重庆府属夔州路,兵乱徙治无常。至元十六年(1279)升重庆路,二十一年(1284)升上路。

录事司:至元二十二年(1285)置。

巴县:下,倚郭。

江津县:下。

南川县:下。宋隆化县属南平军。宋末南平军徙治县,为倚郭。至元十六年(1279)归附,二十二年(1285)省南南平军入县,更名南川县,改属重庆路。

垫江县:下。宋属忠州。至元二十一年(1284)省入酆都县;后至元四年(1338)复置垫江县,改属重庆路。

壁山县:至元二十二年(1285)省入巴县。

泸州:下。宋为潼川府路治,宋末更名江安州,徙治江南。至元十六年(1279)归附,复名泸州,徙故治,二十二年(1285)改属重庆路。

本辖:宋泸川县,倚郭。至元二十一年(1284)省入泸州。

江安县:下。

纳溪县:下。

合江县:下。至元十五年(1278)升为合江州,自安乐故城徙治神臂江南济民市,二十八年(1291)复降县。

忠州:下。宋属夔州路,宋末升咸淳府。元初复降忠州,至元二十年(1283)改属重庆路。

临江县:下,倚郭。

南宾县:下。

酆都县:下。

龙渠县:元初废。

合州:下。宋属潼川府路,宋末徙治钓鱼山。至元十五年(1278)归附,复徙故治,二十二年(1285)改属重庆路。

石照县:下,倚郭。宋末徙治钓鱼山。至元十五年(1278)徙故治,二十年(1283)省录事司入县。元末明玉珍天统元年(1363)省入合州。

铜梁县:下。元初自东溪坝徙今治。

定远县:下。宋为女菁平。至元四年(1267)筑寨,五年(1268)改为定远城,置武胜军,后升武胜州,二十四年(1287)降定远县,改属合州。

大足县:宋为昌州倚郭,属潼川府路。至元二十年(1283)省昌州入县,二十四年(1287)昌州全州并入铜梁县;元末复置大足县。

赤水县:至元二十年(1283)省入铜梁县。

巴川县:至元二十年(1283)省入铜梁县。

昌元县:宋属昌州。至元二十年(1283)省入大足县。至正二十三年(1363)明玉珍置昌宁县。

永川县:宋属昌州。至元二十年(1283)省入大足县。

涪州:下。宋属夔州路,宋末徙治三台山。元初复徙故治,至元二十一年(1284)改属重庆路。

本辖:宋涪陵县,倚郭。元省入涪州。

武龙县:下。

乐温县:元省入州。至正二十三年(1363)明玉珍置长寿县,徙今治。

宾化县:元初废。

夔州路(夔路):下。宋夔州为夔州路治。至元四年(1267)置夔州路总帅府,驻开州;十五年(1278)改置夔州路。

录事司:

奉节县:下,倚郭。

巫山县:下。

施州:下。宋属夔州路。

本辖:宋清江县,倚郭。至元二十二年(1285)省入施州。

建始县:下。元末明玉珍改属夔州路。

达州:下。宋属夔州路。至元十六年(1279)属四川东道宣慰司,二十二年(1285)改属夔州路。

通川县:下,倚郭。

新宁县:下。

永睦县:至元年间省。

巴渠县:至元年间省。

东乡县:至元年间省。

通明县:至元年间省。

梁山州:下。宋梁山军属夔州路。至元十五年(1278)属四川东道宣慰司,至元二十年(1283)升梁山州,二十二年(1285)改属夔州路。

梁山县:下,倚郭。

万州:下。宋属夔州路。

本辖:宋南浦县,倚郭。至元二十年(1283)省入万州。

武宁县:下。

云阳州:下。宋云安军属夔州路。至元十五年(1278)归附,二十年(1283)升为云阳州。

本辖:宋云安县,倚郭。至元二十年(1283)省入云阳州,并省云安监入州。

大宁州:下。宋大宁监属夔州路。至元二十年(1283)升大宁州。

本辖:

大昌县:至元二十年(1283)省入大宁州。

开州:下。宋属夔州路。至元十五年(1278)属四川东道宣慰司,二十二年(1285)改属夔州路。

本辖:宋开江县,倚郭。元初省入开州。

清水县:元初省入开州。

绍庆路:宋黔州属夔州路,宋末升绍庆府。至元二十年(1283)内附,二十八年(1291)升绍庆路。

彭水县:下,倚郭。

黔江县:下。

怀德府宣抚司:至大二年(1309)置怀德府。至顺二年(1331)设宣抚司。

本辖:

石耶洞蛮夷长官司:

来宁州:下。[建置待考]

柔远州:下。[建置待考]

酉阳州:下。[建置待考]

服州:下。[建置待考]

石耶洞军民府:宋属石砫安抚司。元初析置石耶洞军民府。

佛乡洞军民府:元初合并乡洞,置佛乡洞军民府。

石砫军民宣抚司:宋为石砫安抚司。元初升宣抚司。

叙南等处蛮夷宣抚司:初为叙州宣抚司,大德七年(1305)更名叙南等处宣抚司。

叙州路:下。宋叙州属潼川府路,宋末徙治登高山。至元十二年(1275)归附,十三年(1276)设安抚司,同年复徙治三江口,并罢安抚司,复为叙州;十八年(1281)升叙州路,二十二年(1285)复为安抚司,二十三年(1286)仍为路。

宜宾县:下,倚郭。后至元三年(1337)置横江巡司。

庆符县:下。

南溪县:下。

宣化县:下。宋末省。元初复置宣化县。

富顺州:下。宋富顺监属潼川府路。至元十二年(1275)设安抚司,二十年(1283)罢安抚司,升富顺州。

本辖:

高州:下。宋羁糜高州属长宁军。至元十五年(1278)内附,十七年(1280)为正州,属叙州路;后徙治怀远寨。

本辖:无县邑乡镇。

马湖路:下。宋马湖部属潼川府路叙州羁糜。至元十三年(1276)内附,设总管府,徙治夷部溪口;属叙南宣抚司,无县邑乡镇。

泥溪长官司:倚郭。

平夷长官司:

蛮夷长官司:

夷都长官司:

沐川长官司:

雷坡长官司:以上六长官司,其中五长官司宋末元初改属嘉定府,至元二十五年(1288)复属马湖路;后至元二年(1336)六长官司并为三长官司。

长宁州:下。宋长宁军属潼川府路。至元十二年(1275)归附,同下州,后改属马湖路;泰定二年(3331)升长宁州。

本辖:至元二十二年(1285)置录事司,后省入长宁军。

安宁县:宋安夷砦,宋末升安宁县。至元二十二年之后省入长宁军。

戎州:下。宋羁糜晏州属泸州。至元十三年(1276)内附,十七年(1280)置大坝都总管,二十二年(1285)析置戎州,治箐前,为正州,属马湖路。

本辖:无县邑乡镇。

上罗计长官司:宋为羁糜上罗计属长宁军。至元十三年(1276)内附,设上罗计长官司。无县邑乡镇。

元末明玉珍改置珙州。

下罗计长官司:宋为羁糜下罗计属长宁军。至元十三年(1276)内附,设下罗计长官司。无县邑乡镇。

九姓罗氏党蛮夷千户所:[建置待考]

四十六囤蛮夷千户所:宋羁糜地。至元十四年(1277)内附。于庆符县侨置四十六囤蛮夷千户所。领四十六囤:黄水口上下落骨囤、山落牟许满吴囤、麽落财囤、麽落贤囤、腾息奴囤、屯莫面囤、落搔囤、麽落梅囤、麽得幸囤、上落松囤、麽得会囤、麽得恶囤、落魂囤、落昧下村囤、落岛囤、麽得享囤、落燕囤、落得虑囤、麽得了囤、麽腾斛囤、许宿囤、麽九色囤、落搔屯石囤、麽得晏囤、落能囤、山落寡囤、水落寡囤、落得擂囤、麽得具囤、麽得渊囤、腾日彯囤、落昧上村囤、赖扇囤、赖焰囤、腾郎囤、周头囤、卖落炎囤、落女囤、爱得落囤、爱答速囤、麽得奸囤、阿郎头囤、下得辛囤、上得辛囤、爱得娄囤、落鸥囤。

沿边溪洞宣慰司

沿边溪洞宣慰司:初为沿边溪洞安抚司,至元二十八年(1291)改设沿边溪洞军民宣抚司,改属四川行省。

散毛洞宣抚司:至元十七年(1280)内附,三十一年升(1294)升散毛府,后改设安抚司;至正六年(1346)改设散毛

誓崖等处军民宣抚司。

师壁洞宣抚司:内附后设师壁洞安抚司,后改设师壁洞宣抚司。

新容美洞军民府:内附后为容美洞宣抚司,至正十年(1250)改设新容美洞军民总管府。

忠建都元帅府:[待考]

湖南镇边毛岭洞宣慰司:至正十五年(1355)宣化镇南五路军民府,寻改设湖南镇边毛岭洞宣慰司。

石砫宣抚司:元初析南宾县置石砫军民府,寻升为石砫宣抚司。

秦加大散等洞蛮夷军民长官司:

斜崖冒朱等洞蛮夷军民长官司:

陇堤纣皮等洞蛮夷军民长官司:

彭家洞蛮夷军民长官司:

黑土石等处蛮夷军民长官司:

市备洞蛮夷军民长官司:

乐化兀都剌布白享罗等处蛮夷军民长官司:

洪望册德等族蛮夷军民长官司:

大江九姓罗氏蛮夷军民长官司:

水西部:宋普里部属大万谷落总管府。内附后以普里本部为普定府,其地别在水西地,因而得名水西部。

鹿朝蛮夷军民长官司:

阿永蛮部:至元二十一年(1274)内附。

阿者洞蛮夷军民长官司:初属怀德府,后来属。

谢甲洞蛮夷军民长官司:初属怀德府,后来属;至正二十年(1261)置盘顺府。

上安下坝蛮夷军民长官司:

阿渠洞蛮夷军民长官司:

下役洞蛮夷军民长官司:

驴虗洞蛮夷军民长官司:

钱满等处蛮夷军民长官司:

水洞下曲等寨蛮夷军民长官司:

必藏等处蛮夷军民长官司:

酌宜等处蛮夷军民长官司:

蕹邦等寨蛮夷军民长官司:

崖笋等寨蛮夷军民长官司:

冒朱洞蛮夷军民长官司:

麻峡柘歌等寨蛮夷军民长官司:

新附嵬罗金井蛮夷军民长官司:

沙溪等处蛮夷军民长官司:

宙窄洞蛮夷军民长官司:

容美洞宣抚司:初为蛮夷军民长官司,至正十年(1250)置容美洞军民总管府。有数洞无考,暂列于其下:

坑珍洞、昧惹洞、谢加洞、阿惹洞、石驴洞、桑厨洞、上桑厨洞、抽拦洞,沙手摩大科阳蔓师大翁迦洞、叉巴洞等。

忠孝军民安抚司:元初置大奴管勾等洞长官司;至正十一年(1351)改设忠孝军民府,十五年(1355)改设忠孝军民安抚司。

忠义军民安抚司:元初置羊母甲洞、臭南王洞二长官司;至正十五年(1355)改设忠义军民安抚司。

木册安抚司:[待考]

石溪洞司:[待考]

龙潭安抚司:[待考]

永顺等处军民宣抚司

永顺等处军民宣抚司:内附后设永顺保靖南渭军民安抚司,至大二年(1309)改设永顺等处军民安抚司,至正十一年(1351)升永顺等处军民宣抚司。

南渭州:以下属新添葛蛮安抚司,在永顺宣抚司境内。

保靖州:

上桑植蛮夷军民长官司:

下桑植蛮夷军民长官司:

腊惹洞蛮夷军民长官司:以下属思州宣慰司,在永顺宣抚司境内。

胪迟洞蛮夷军民长官司:

会溪施容等处蛮夷军民长官司:

麦著土村蛮夷军民长官司:

白崖等处蛮夷军民长官司:

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