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文智(中国工程院院士赵文智)

由网友(別犯賤)分享简介:赵文智,男,河北昌黎人,一九八二年结业于东南大教地量系石油取自然气地量业余。中国工程院院士,尔国闻名石油地量教野,油气勘探博野,专士熟导师,中国石油大教(华东)兼职传授。现任中国石油自然气株式会社勘探开垦研究院院少,中国石油勘探取出产分私司副总司理。中文名称赵文智出诞辰期一九五八年八月结业院校东南大教首要成绩中国工...

赵文智,男,河北昌黎人,1982年毕业于西北大学地质系石油与天然气地质专业。中国工程院院士,我国著名石油地质学家,油气勘探专家,博士生导师,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兼职教授。现任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院长,中国石油勘探与生产分公司副总经理。

中文名称

赵文智

出生日期

1958年8月

毕业院校

西北大学

主要成就

中国工程院院士

出生地

河北 昌黎

职业

石油地质学家

信仰

共产主义

学术专著

《石油地质综合研究导论》等

人物经历

中国工程院

赵文智,石油地质学家,油气勘探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博士生导师,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院长,中国石油勘探与生产分公司副总经理,教授级高级工程师。现兼任中国石油学会石油地质委员会主任、中国地质学会石油地质专业委员会副主任;IGCP(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地质对比计划)中国国家委员会委员;《石油勘探与开发》、《石油学报》等八刊物编委会副主任或编委;曾担任两届(2001-2011)国家“973”天然气基础研究项目首席科学家;西北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吉林大学兼职教授。

研究提出的富油气凹陷“满凹含油”论、有机质“接力成气”、岩性油气藏大面积成藏和中低丰度天然气大型化成藏理论以及叠合含油气盆地“多勘探黄金带”等新认识,推动在多个前人尚少涉足勘探的新领域实现突破,发现多个大型油气田,引领了我国陆上油气勘探重点领域的转变,推动油气发现储量较大幅度增长。[1]

1978年- 1982年西北大学地质系石油与天然气地质专业,获得理学学士学位
1982年- 1984年石油工业部石油勘探开发科学研究院研究生部,获得石油地质与勘探工学硕士学位
1984年就职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
1986年吐哈油井台参1井(第一口科学探索井)驻井地质总监

人物评价

赵文智院士从事石油与天然气成藏理论、评价技术研究与勘探实践近30年,始终坚持使用自己和研究团队取得的创新成果,在勘探程度较低的新领域和地区推动油气勘探发展,提出的创新理论为推动鄂尔多斯、塔里木和四川等盆地在富油气凹(坳)陷区发现数个大油气田做出重要贡献。他在石油地质综合研究、油气资源评价与战略研究、叠合盆地油气成藏分布与含油气系统研究等领域具有较高造诣。

学术研究

公开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出版专著6部。

1. 岩性油气藏大面积成藏理论

组织岩性油气藏成藏理论与评价技术研究,关注沉积盆地凹陷区油气大面积成藏问题,提出中低丰度岩性油气藏大面积成藏新理论,推动油气勘探从以往侧重于构造高部位扩展到广大凹陷区,规模拓展了勘探范围,从而推动在前人认为油气成藏条件较差的地区规模发现了油气储量。

赵文智院士长期研究我国坳陷型沉积盆地平缓向斜区油气成藏问题,在仔细研究了松辽等盆地向斜区一些出油点的石油地质条件以后,于1997年至2000年间,陆续提出了富油气凹陷“满凹含油”论和勘探要跳出“二级构造带”、实现凹陷整体勘探的理念。这些认识观在中国石油公司级会议上介绍后,被相关油田采纳,为推动鄂尔多斯、松辽和四川盆地凹陷区油气勘探发现规模储量做出重要贡献。2002年起作为第一副项目长,赵文智院士组织了“岩性地层油气藏地质理论与勘探技术” 项目研究,重点研究了坳陷型含油气盆地凹陷区油气大面积成藏问题。首次提出开放型坳陷湖盆沉积,在某些阶段,河流和三角洲等牵引流成因砂体可以在湖盆中心区大规模发育,形成烃源岩和储集体“三明治”式大规模间互组合的新认识,突破了以往认识局限,为在前人认为勘探找油气前景很差的地区开展勘探工作提供了理论基础,为推动在向斜区大规模发现油气储量做出建设性贡献。与此同时,研究还论证了平缓凹陷区油气成藏的机理,从理论上肯定凹陷区可以有油气大规模成藏,进一步坚定了在凹陷区勘探找油气的信心。他还组织开发了包括岩性地层油气藏区带与圈闭两个层次评价的关键技术,并推动在中国石油多家油气田工业化应用,为推动近年来岩性油气藏探明储量大幅度增长发挥了重要作用。此项研究获得2007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

2. 有机质“接力成气”理论

赵文智院士长期研究我国热演化高、过成熟地区天然气成藏与勘探的理论问题,提出有机质“接力成气”理论。此项理论推动在前人认为无价值勘探的层系开展找气工作,为指导近几年在塔里木盆地古生界天然气勘探发现规模储量做出重要贡献。

赵文智院士从2001年起担任国家“973”天然气项目首席科学家,主要研究滞留于烃源岩中的分散液态烃的生气与成藏问题,他亲自设计并组织完成了一系列生、排烃动力学模拟实验,重点研究了烃源岩中滞留分散液态烃的数量、成气时机、成藏潜力与鉴别等科学问题。在此基础上,研究提出分散液态烃在热演化高、过成熟期(Ro:1.6%~3.2%)仍然可以大量形成天然气并规模形成天然气藏的新理论,为在热演化高、过成熟层系坚持勘探提供了理论依据。塔里木盆地古生界现今热演化程度已经达到高、过成熟状态(Ro:3.0%~4.0%),按照以往的理论认识,已经不具备勘探找气的价值。有机质“接力成气”理论提出以后,坚定了在古生界勘探发现天然气的信心,推动加大了勘探力度,已经在轮古东和塔中I号坡折带等地区探明和控制了一批天然气地质储量,为加快我国天然气资源利用、实现低碳经济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在我国天然气25年科技攻关总结会议上,我国天然气地质理论的主要奠基人、中国科学院院士戴金星认为该项成果是我国天然气科技攻关以来取得的重大理论新进展之一。此项理论获得2008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3. 侏罗系油气成藏理论

赵文智院士长期研究我国西北地区侏罗系油气成藏问题。以吐鲁番-哈密盆地为突破口,推动发现了鄯善油田,进一步研究又提出有利勘探区带,推动侏罗系成为我国陆上最现实的油气储量和产量增长领域之一。

20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西北地区侏罗系曾开展过较大规模的油气勘探工作,但未获重大发现。此后的一个时期,一些专家认为侏罗系找油气前景不理想,随后20余年勘探几近停滞。在老一辈地质学家的指导和带领下,赵文智院士从1986年开始研究吐哈盆地侏罗系油气成藏与分布问题,长达十余年。在大量野外调查和室内工作的基础上,他编写了第一口科学探索井——台参1井钻前石油地质综合研究报告,论证了侏罗系油气成藏条件,评价提出了有利勘探区带和目标。1987年建议台北构造作为科学探索井钻探的首选目标,并在台参1井钻探期间作为驻井地质总监之一,为该井获得新发现做出了直接贡献。1989年台参1井在侏罗系获得日产25.9立方米工业油流,发现了鄯善油田,证明侏罗系是一个可以发现大油气田的重要勘探领域。此后赵文智院士将研究扩大至整个西北地区,1994年,他研究提出“侏罗系原始富煤湖沼沉积,被埋藏至成熟状态并受到适度挤压的区域,有利于形成油气藏”的新认识,并据研究提出六大有利勘探区带,已被近十几年油气勘探新发现所证实。据统计,目前在赵文智院士所提出的六大有利区带内,已累计探明油气地质储量超过13亿吨油当量,提供的油气产量按当量计超过1500万吨。在六个区带以外所钻的探井几乎全部落空。此项研究成果分别获得1995和1997年部级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和油气重大发现奖。

4. 富油气凹陷“满凹含油”理论

富油气凹陷“满凹含油”理论是赵文智院士及研究小组于2003年发表的一项研究成果,它是“源控论”与“复式油气聚集带”理论的发展,它对深化和扩大油气勘探领域的意义在于可使油气勘探跳出二级构造带范围,实现“满凹勘探”。阐述了富油气凹陷和“满凹含油”的基本概念。以松辽等陆相盆地实例论述了“满凹含油”的形成条件是盆地中的烃源岩质量好、规模大、砂泥岩频繁交互、热演化适度以及生烃量和聚集量大。所形成的岩性一地层油气藏主要受三个“面”(最大湖泛面、不整合面、断层面)的控制,油气主要分布于五个“带”(有利沉积相带、岩性或地层尖灭带、古地形坡折带、裂缝带、次生孔隙发育带),指出应坚持满凹勘探,重点寻找“甜点”油气藏。

学术著作

何登发,赵文智 著. 中国西北地区沉积盆地动力学演化与含油气系统旋回,石油工业出版社,1999[3]

赵文智 等著. 石油地质综合研究导论,石油工业出版社,1999[4]

赵文智 等著. 中国西北地区侏罗纪原型盆地形成与演化,地质出版社,2000[5]

胡见义,赵文智 主编 .中国含油气系统的应用与进展-第二辑,石油工业出版社,2001[6]

赵文智 等著.中国海相石油地质与叠合含油气盆地,地质出版社,2002

赵文智 等著.石油地质理论与方法进展,石油工业出版社,2003

赵文智 等著.中国含油气系统基本特征与评价方法,科学出版社,2003

赵文智 等著.天然气地质与气藏经济开发理论基础,地质出版社,2004

赵文智 主编. 中国含油气系统的应用与进展-第三辑,石油工业出版社,2005[7]

周路,赵文智,何登发著.塔里木盆地麦盖提斜坡油气地质与勘探,石油工业出版社,2006[8]

赵文智 等著.被动大陆边缘演化与油气地质,石油工业出版社,2007

赵文智 等 著.高效天然气藏形成分布与凝析,低效气藏经济开发的基础研究,科学出版社,2008[9]

赵文智 等著.石油地质综合研究导论,科学出版社,2008[10]

赵文智 等著. 中国中低丰度天然气资源大型化成藏理论与勘探开发技术,科学出版社,2013

获得荣誉

1994年获得孙越崎优秀青年科技奖
获得中国地质学会优秀青年科技工作者“金锤奖”
1995年获得石油部科技进步奖 一等奖
1997年获得石油部油气重大发现奖
1997年2月任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副院长
1998年获得第三届中国优秀青年科技创新奖
1999年-2003年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 研究生院,获得矿产普查与勘探工学博士学位
2001年成为973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高效天然气藏形成分布与凝析,低效气藏经济开发”首席科学家
2003年获得李四光地质科技研究者奖
2006年6月任中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院长,博士生导师,吉林,西北大学兼职教授
2007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2007年获得孙越崎能源科技大奖
2008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2008年10月任中油集团公司勘探与生产分公司党委书记、副总经理
2009年获得何梁何利基金科技与技术创新奖
2013年8月任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院长兼党委书记

本页面的文字允许在CC-BY-SA 3.0协议和GNU自由文档许可证下修改和再使用。

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2007),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创新)一等奖4项,部级油气重大发现奖1项(1997)。曾荣获孙越崎优秀青年科技奖(1994)、中国地质学会青年地质科技“金锤”奖(1994)、中国优秀青年科技创新奖(1998)、中国石油杰出科技工作者奖、孙越崎能源科技大奖(2007)、李四光地质科技研究者奖(2003)、何梁何利基金科技与技术创新奖(2009)等多项荣誉奖项。[11]

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