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球物理学会(2023最新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百科介绍)

由网友(久念)分享简介:中国地球物理教会(Chinese Geophysical Society)是中国科教技能协会的1级教会。一九四七年八月,正在上海宣告建立;一九五四年二月,迁尾都北京;一九八七年一二月,教会鼎新了繁多挂靠体系体例,实施“多单元撑持”。据二零一八年四月教会官网显示,教会创造一四个业余委员会,六个事情委员会,领有注册会员一五四一八...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Chinese Geophysical Society)是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的一级学会。

地球物理学进展

1947年8月,在上海宣告成立;1954年2月,迁首都北京;1987年12月,学会改革了单一挂靠体制,实行“多单位支持”。

据2018年4月学会官网显示,学会设立14个专业委员会,6个工作委员会,拥有注册会员15418人。

中文名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

简称

CGS

属性

非营利学术性法人社会团体 

现任领导

理事长:陈晓非

法定代表人

陈晓非[1]

外文名

 Chinese Geophysical Society

创办时间

1947年

主管部门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地址

北京市海淀区民族大学南路5号

发展历史

1947年,在上海发起、成立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出版学会刊物《中国地球物理学报》(英文版)。学会的组织与活动遂与国际接轨。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分散在各个部门的地球物理研究力量集中组织起来,于1950年4月成立了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领导同时担任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的领导。

1953年,中国球物理学会进行了重建。重建后的中国地球物理学会挂靠在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由该所为学会提供办事条件,配备办事人员。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学会停止了活动,《地球物理学报》停刊。

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与时俱进,一改过去单一挂靠管理方式,实行多方支持管理体制,独立自主,民主办会。

2008年1月,第七届17次常务理事会决定,经中国科协批准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为开展专业技术职称评审工作的试点单位,中国地球物理学会成立了职称评定中心,并建立了评审委员会和专家库,首先启动工程系列评审工作,并于4月22日发文“中国地球物理学会职称评审(技术资格认证)工作通报”,布置开展此项工作。

2010年8月22日下午,学会代表团成员出席了中国地球物理学会(CGS)与澳大利亚勘探地球物理学会(ASEG)合作协议签署仪式。

2012年3月31日,中国科协发布了关于表扬“2011年度科普工作优秀学会”的决定,并在“全国学会2012年度科普工作交流会”上颁发了“优秀学会奖牌”和“优秀学会荣誉证书”。

2015年1月,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公布了2014年度全国学会科普工作考核结果。经评审,中国地球物理学会被评为“2014年度全国学会科普工作优秀单位”。[2]

2016年6月,在维也纳举办的EAGE2016年会上,中国地球物理学会(CGS)与欧洲地质学家和工程师联合会(EAGE)签订合作协议,使得双方成为关联学会。

组织体系

  • 全国会员大会

学会的最高权力机构是全国会员大会(或全国会员代表大会),全国会员大会(或全国会员代表大会)的职权是:

(一) 制定和修改会章;

(二) 选举和罢免理事会;

(三) 审议理事会的工作报告和财务报告;

(四) 决定终止事宜;

(五) 决定其他重大事宜。

  • 执行机构

理事会是全国会员大会(或全国会员代表大会)的执行机构,在闭会期间领导学会的日常工作,对全国会员大会(或全国会员代表大会)负责。

第十七条理事会职权是:

(一)执行全国会员大会(或全国会员代表大会)的决议;

(二)选举产生和罢免理事长、副理事长、秘书长;

(三)筹备召开全国会员大会(或全国会员代表大会);

(四)向全国会员大会(或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报告工作和财务情况;

(五)决定会员的吸收和除名;

(六)决定设立办事机构、分支机构、派出机构;

(七)决定副秘书长、各机构主要负责人的聘任;

(八)领导学会各机构开展工作;

(九)制定内部管理制度;

(十)筹措学会活动经费(依法建立学会基金);

(十一)决定其他重大事项。

机构设置

据2018年4月学会官网显示,学会设立14个专业委员会,6个工作委员会。

工作委员会:组织工作委员会、国际交流工作委员会、学术交流工作委员会、宣传出版工作委员会、社会服务工作委员会、科普与继续教育工作委员会

学术委员会:固体地球物理委员会:勘探地球物理委员会、地球物理技术委员会、地磁与高空物理委员会、天灾预测专业委员会、环境地球物理专业委员会、中国大陆动力学专业委员会、海洋地球物理专业委员会、工程地球物理专业委员会、信息技术专业委员会、流体地球科学专业委员会、地球电磁专业委员会、国家安全地球物理专业委员会、空间天气专业委员会、矿山地球物理专业委员会、地热专业委员会、浅地表地球物理专业委员会

分会:北美分会、铁道分会

组织成员

据2018年4月学会官网显示,学会拥有注册会员15418人,其中两院院士54人。

业务范围

(一) 加强中国国内地球物理工作者的联系和团结,加强同国外地球物理科技团体和个人的友好联系,积极开展国内及国际学术交流,组织学术探讨和科学考察,活跃学术思想,交流工作经验,促进学科的交叉渗透,提高学术水平,推动本学科的发展。

(二) 根据国民经济、社会及地球物理学科发展需要,组织本学科有关专家对有关国家经济建设和科技发展战略、政策等重大问题提出积极的建议或决策性意见,努力发挥本学科在国家经济建设和学科发展中的作用。

(三) 编辑出版《地球物理学报》、《会志》、《会讯》、《年刊》等学术书刊和音象制品。利用多种形式推进科技进步,促进知识更新,提高会员学术水平,协助会员开拓更广泛的活动领域。

(四) 发现并推荐人才,奖励在科技活动中取得优秀成绩的会员。

(五) 通过多种形式进行地球物理科学技术的普及和推广。

(六) 积极开展与地球物理有关的科技项目的技术开发、咨询、技术培训、技术中介、技术服务。接受委托,进行与地球物理有关的科技项目的论证、科技成果的评定与推广、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评审、科技文献和标准的编审等,促进科研成果迅速转化为生产力。

(七) 建立健全学会组织,发展会员,做好服务工作;维护会员的合法权益;反映会员的意见和呼声,举办为会员服务的各种事业及活动。

学术成就

  • 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

会议为联合学术年会,为地球科学领域不同学科专业科技人员提供交流新思想、新方法、新进展和新成果的学术平台。[3]

学术期刊

《地球物理学报》主要刊登固体地球物理、应用地球物理、空间地球物理和大气、海洋地球物理以及与地球物理密切相关的交叉学科的研究论文。着重报道创新性研究成果;有多种著名国际检索系统检索该刊,如SCI、SA、CA、"全俄科学情报研究所文摘杂志"、日本"科学技术文摘速报"、"世界译文索引""乌利希国际期刊指南"、"水科学文摘""TULSA石油文摘"、美国地质文摘"、"法国文献通报"等。中国国内有关检索机构均收录该刊,如《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数据库》,《中国科学引文索引数据库》等。[4]

《地球物理学进展》主要报道国内外地球物理学研究的最新进展和成果,探讨地球物理学的发展战略,评价地球物理学科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刊登有创新性或意义重大的研究论文、专论、综述、快报和其他文章。该刊为《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04版之地球物理类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与引文分析数据库(CSTPC)核心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核心期刊。

《APPLIED GEOPHYSICS(应用地球物理)》刊登应用地球物理学在能源、资源、环境、灾害、工程、信息、军事等方面有创新性的高水平的科研成果与前沿性研究,实际应用中的重大突破以及相关交叉学科的进展,特别关注应用地球物理学的最新成就和发展趋势,包括新理论、新方法和新方法;地球物理勘探实例剖析;交叉学科的综合应用等。倡导学科渗透、技术综合;突出创新、讲求实效;以及及时跟踪前沿技术研究信息。

人才培养

  •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科学技术奖

为推动地球物理科技进步、提高地球物理学科研究和应用水平、促进中国地球物理学科发展,根据《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条例》和国家科技部发布的《社会力量设立科学技术奖管理办法》,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特设立“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科学技术奖”,以鼓励地球物理科技工作者积极开展原创性科学研究、技术实践和技术创新,更好地为地球物理学科发展和国民经济服务。

  • 顾功叙地球物理科技发展奖

奖励在地球物理科学技术与经济建设相结合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的地球物理工作者。

  • 傅承义青年科技奖

促进地球物理学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特别是鼓励年青的地球物理工作者的创新性工作。

  • 陈宗器地球物理优秀论文奖

奖励刊登在《地球物理学报》的优秀学术论文,促进学科发展。

人才项目

  • 青年人才托举工程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2017-2019年度青年人才托举工程”项目旨在帮助青年科技人才在创造力黄金时期做出突出业绩,努力成长为品德优秀、专业能力出类拔萃、社会责任感强、综合素质全面、具有国际视野的学术技术带头人,成为国家主要科技领域高层次领军人和高水平创新团队的重要后备力量。

  • 职称评审

技术职称评审在学会为地球物理技术工作者做好服务工作,发挥省级学会工作职能作用有较大影响,为促进专业技术职称迈向社会化、国际化的进程,发挥了积极作用。

科普教育

学会参与中国科协组织的科普周活动,围绕主题组织开展活动,如地球物理科普文选、科普挂图及展板等开展宣传活动。

科普出版物一览表
集数名称出版年著作名
第一集《地球和地球物理》1994年出版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编著
第二集《地球物理与经济建设》1995年出版刘光鼎编著
第三集《环境与地球物理》1997年出版环境地球物理专委会编著
第四集《找水节水新技术》2003年出版环境地球物理专委会编著
第五集《美国突发性灾害防御与公众教育》2007年出版科普委徐桂华等编译
第六集《关爱地球母亲》2010年出版学会科普委组织编著
资料来源:
科普挂图及展板一览表
序数名称张数
第一专题《地球——人类美好的家园》16
第二专题《爱护我们的家园——地球》12
第三专题《疾病是怎样发生的》9
第四专题《地震减灾知识》8
第五专题《学生科普活动》3
第六专题《神奇地球的物理探测》8
第七专题《西部民房抗震知识》8
第八专题《室内空气污染》3
第九专题《环保科普》5
第十专题《地球物理成果60周年》63
第十一专题《自然灾害及防御》45
第十二专题《节约能源资源》8
资料来源:
科普宣传资料一览表
序数名称
1善待地球画册
2世界地球日专刊
4地球物理与人体健康
5地球化学与人体健康
6科技发展与生活改善
7防震减灾宣传折页
8地震知识简介
9国土资源家底单页
10国际地球年折页
11认识地球和谐发展
12国际地球年宣传册
资料来源:

文化传统

会徽的设计是一张世界地图等距离方位投影,由学会中英文对照的会名相托。图案呈白色,映衬在蓝色背景上。

精神宗旨

贯彻改革开放、搞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民主办会的方针,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发扬学术民主,树立良好的学风,目的是提倡尊重真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风尚,倡导献身、创新、求实、协作的精神,遵守国家宪法、法律、法规和国家政策,遵守社会公德。团结、组织中国地球物理科技工作者积极开展国内外学术活动,促进地球物理学科的发展,出成果、出人才,为国家建设服务。

学会领导

第十届理事会领导
职务姓名
理事长陈晓非
常务副理事长万卫星
副理事长陈海弟、苟量、谢玉洪、熊盛青、张东宁、赵殿栋
秘书长郭建
资料来源:

历任领导

第九届理事会领导
职务姓名
理事长陈颙
秘书长郭建
资料来源:

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