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滋病(危害性极大的传染病)

由网友(那与爱无关″)分享简介:艾滋病又称为得到性免疫缺欠综合征(acquired i妹妹une deficiency syndrome),缩写为AIDS。该疾病是1种风险性极大的感染病,由传染艾滋病病毒-HIV病毒(human i妹妹unodeficiency virus)惹起。人体传染后招致免疫体系被粉碎,逐渐成为很多乘机性疾病的进犯方针,入而促...

艾滋病又称为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cquired immune deficiency syndrome),缩写为AIDS。该疾病是一种危害性极大的传染病,由感染艾滋病病毒-HIV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引起。人体感染后导致免疫系统被破坏,逐渐成为许多伺机性疾病的攻击目标,进而促成多种临床症状。

HIV是一种危害性极大的传染病

艾滋病与HIV感染两者,具有本意上的不同。HIV感染后,若获得控制(有些不须药物即可控制)或在发病前的潜伏期,则称为HIV带原者。唯病发之后出现相关症状,则称为艾滋病患者。HIV感染者要经过数年、甚至长达10年或更长的潜伏期后才会发展成艾滋病病人,因机体抵抗力极度下降会出现多种感染,如带状疱疹口腔霉菌感染肺结核,特殊病原微生物引起的肠炎肺炎脑炎念珠菌肺孢子虫等多种病原体引起的严重感染等,后期常常发生恶性肿瘤,并发生长期消耗,以至全身衰竭而死亡

主要病因

因HIV感染引起[1]

所属科室

感染科

多发群体

青壮年人

外文名

AIDS

主要症状

持续发烧、虚弱、盗汗、全身淋巴结肿大

传染性

传播途径

性接触、血液、母婴传播

别名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历史背景

研究认为,艾滋病起源于非洲,后由移民带入美国。1981年6月5日,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在《发病率与死亡率周刊》上登载了5例艾滋病病人的病例报告,这是世界上第一次有关艾滋病的正式记载。1982年,这种疾病被命名为"艾滋病"。不久以后,艾滋病迅速蔓延到各大洲。1985年,一位到中国旅游的外籍人士患病入住北京协和医院后很快死亡,后被证实死于艾滋病,这是我国第一次发现艾滋病病例。

疾病症状

HIV感染者要经过数年、甚至长达10年或更长的潜伏期后才会发展成艾滋病病人,因机体抵抗力极度下降会出现多种感染,如带状疱疹、口腔霉菌感染、肺结核,特殊病原微生物引起的肠炎、肺炎、脑炎,念珠菌、肺孢子虫等多种病原体引起的严重感染等,后期常常发生恶性肿瘤,并发生长期消耗,以至全身衰竭而死亡。

疾病对策

虽然全世界众多医学研究人员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但至今尚未研制出根治艾滋病的特效药物,也还没有可用于预防的有效疫苗。艾滋病已被我国列入乙类法定传染病,并被列为国境卫生监测传染病之一。

临床表现

发病以青壮年较多,发病年龄80%在18~45岁,即性生活较活跃的年龄段。在感染艾滋病后往往患有一些罕见的疾病如肺孢子虫肺炎、弓形体病、非典型性分枝杆菌与真菌感染等。

HIV感染后,最开始的数年至10余年可无任何临床表现。一旦发展为艾滋病,病人就会出现各种临床表现。一般初期的症状如同普通感冒、流感样,可有全身疲劳无力、食欲减退、发热等,随着病情的加重,症状日见增多,如皮肤、黏膜出现白念球菌感染,出现单纯疱疹、带状疱疹、紫斑、血疱、淤血斑等;以后渐渐侵犯内脏器官,出现原因不明的持续性发热,可长达3~4个月;还可出现咳嗽、气促、呼吸困难、持续性腹泻、便血、肝脾肿大、并发恶性肿瘤等。临床症状复杂多变,但每个患者并非上述所有症状全都出现。侵犯肺部时常出现呼吸困难、胸痛、咳嗽等;侵犯胃肠可引起持续性腹泻、腹痛、消瘦无力等;还可侵犯神经系统和心血管系统。

一般症状

持续发烧、虚弱、盗汗,持续广泛性全身淋巴结肿大。特别是颈部、腋窝和腹股沟淋巴结肿大更明显。淋巴结直径在1厘米以上,质地坚实,可活动,无疼痛。体重下降在3个月之内可达10%以上,最多可降低40%,病人消瘦特别明显。

呼吸道症状

长期咳嗽、胸痛、呼吸困难、严重时痰中带血。

消化道症状

食欲下降、厌食、恶心、呕吐、腹泻、严重时可便血。通常用于治疗消化道感染的药物对这种腹泻无效。

神经系统症状

头晕、头痛、反应迟钝、智力减退、精神异常、抽搐、偏瘫、痴呆等。

皮肤和黏膜损害

单纯疱疹、带状疱疹、口腔和咽部黏膜炎症及溃烂。

肿瘤

可出现多种恶性肿瘤,位于体表的卡波济肉瘤可见红色或紫红色的斑疹、丘疹和浸润性肿块。

检查

主要是中度以上细胞免疫缺陷包括:CD4+T淋巴细胞耗竭,外周血淋巴细胞显著减少,CD4<200/μl,CD4/CD8<1.0,(正常人为1.25~2.1),迟发型变态反应皮试阴性,有丝分裂原刺激反应低下。NK细胞活性下降。

各种致病性感染的病原体检查

如用PCR方法检测相关病原体,恶性肿瘤的组织病理学检查。

HIV抗体检测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明胶颗粒凝集试验、免疫荧光检测法、免疫印迹检测法、放射免疫沉淀法等,其中前三项常用于筛选试验,后二者用于确证试验。

4.PCR技术检测HIV。

疾病诊断

诊断标准:病人近期内有流行病学史和临床表现,结合实验室HIV抗体由阴性转为阳性即可诊断,或仅实验室检查HIV抗体由阴性转为阳性即可诊断。80%左右HIV感染者感染后6周初筛试验可检出抗体,几乎100%感染者12周后可检出抗体,只有极少数患者在感染后3个月内或6个月后才检出。

无症状期

诊断标准:有流行病学史,结合HIV抗体阳性即可诊断,或仅实验室检查HIV抗体阳性即可诊断。

艾滋病期

(1)原因不明的持续不规则发热38℃以上,>1个月;

(2)慢性腹泻次数多于3次/日,>1个月;

(3)6个月之内体重下降10%以上;

(4)反复发作的口腔白念珠菌感染;

(5)反复发作的单纯疱疹病毒感染或带状疱疹病毒感染;

(6)肺孢子虫肺炎(PCP);

(7)反复发生的细菌性肺炎;

(8)活动性结核或非结核分枝杆菌病;

(9)深部真菌感染;

(10)中枢神经系统占位性病变;

(11)中青年人出现痴呆;

(12)活动性巨细胞病毒感染;

(13)弓形虫脑病;

(14)青霉菌感染;

(15)反复发生的败血症;

(16)皮肤黏膜或内脏的卡波济肉瘤、淋巴瘤。

治疗

目前在全世界范围内仍缺乏根治HIV感染的有效药物。现阶段的治疗目标是:最大限度和持久的降低病毒载量;获得免疫功能重建和维持免疫功能;提高生活质量;降低HIV相关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本病的治疗强调综合治疗,包括:一般治疗、抗病毒治疗、恢复或改善免疫功能的治疗及机会性感染和恶性肿瘤的治疗。

一般治疗

对HIV感染者或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患者均无须隔离治疗。对无症状HIV感染者,仍可保持正常的工作和生活。应根据具体病情进行抗病毒治疗,并密切监测病情的变化。对艾滋病前期或已发展为艾滋病的患者,应根据病情注意休息,给予高热量、多维生素饮食。不能进食者,应静脉输液补充营养。加强支持疗法,包括输血及营养支持疗法,维持水及电解质平衡。

抗病毒治疗

抗病毒治疗是艾滋病治疗的关键。随着采用高效抗逆转录病毒联合疗法的应用,大大提高了抗HIV的疗效,显著改善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后。

痊愈

艾滋病被发现的40年时间里,全球仅两位患者确认治愈,即均使用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柏林病人”和“伦敦病人”。在2020年7月的第23届国际艾滋病大会上,来自巴西圣保罗联邦大学的临床研究人员公布巴西一名男子可能已成为第一个接受抗病毒药物治疗即得到治愈的艾滋病患者。

2020年8月26日,顶级学术期刊《自然》(Nature)美国麻省总医院、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拉根研究所,哈佛大学附属布莱根妇女医院,加利福尼亚大学旧金山分校,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等研究团队在线发表了一项研究,题为“Distinct viral reservoirs in individuals with spontaneous control of HIV-1”。该研究通讯作者为拉根研究所的免疫学家Xu Yu教授。

研究团队发现,在某些未接受抗逆转录病毒治疗(ART)而能够控制病毒复制的HIV-1感染者中,病毒经常整合到人类基因组的特定区域,其中的病毒转录受到抑制。值得一提的是,在研究分析的一例患者可能实现了HIV的清除性治愈(sterilizing cure)。[1]

预防方法

目前尚无预防艾滋病的有效疫苗,因此最重要的是采取预防措施。其方法是:

1.坚持洁身自爱,不卖淫、嫖娼,避免高危性行为。

2.严禁吸毒,不与他人共用注射器。

3.不要擅自输血和使用血制品,要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

4.不要借用或共用牙刷、剃须刀、刮脸刀等个人用品。

5.使用安全套是性生活中最有效的预防性病和艾滋病的措施之一。

6.要避免直接与艾滋病患者的血液、精液、乳汁接触,切断其传播途径。

最新进展

2019年11月6日,美国研究人员领衔的科研团队获得一种艾滋病病毒新毒株的基因组序列,在艾滋病病毒相关命名准则发布19年后首次确认新毒株。发表在美国《艾滋病杂志》上的研究论文显示,这种新毒株属于HIV-1型M群,被确认为L亚型。世界上大多数患者感染的艾滋病病毒毒株属于HIV-1型,其中M群最为常见。[2]

自然自愈的HIV感染者

2020年8月,被称为“旧金山患者”的洛伦·威伦伯格成为全世界第一例自然自愈的HIV感染者。这名患者的基因组中没有发现完整的HIV病毒序列,这表明她的免疫系统或已清除了HIV病毒库,科学家们将这种现象称为清除性治愈。这是已知的第一例无须干细胞移植的清除性治愈病例,相关论文曾在线发表于2020年《自然》杂志上。[3]

2021年11月,美国哈佛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拉贡医学研究所免疫学家徐宇研究团队发现了第二例未经治疗而自愈的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在这名新发现的“埃斯佩兰萨患者”体内超过11.9亿个血细胞和5亿个组织细胞中,科学家没有检测到完整的HIV基因组。相关研究2021年11月15日发表于《内科医学年鉴》。[3]

研究人员表示,这两名患者都有一种共同的特定杀伤性T细胞反应。如果能够理解这种反应背后的免疫机制,他们就有可能开发出治疗方法,促使其他患者的免疫系统在感染HIV的情况下模仿这些反应,实现清除性治愈。[3]

VB变体

2022年2月3日,根据牛津大学大数据研究所的科学家领导的一项研究,他们在荷兰发现了一种新的、高毒性的HIV病毒株,感染了新的“VB变体”(指毒性B亚型)的人在接受抗逆转录病毒治疗前与感染了其他HIV变体的人相比显示出明显的差异。感染VB变体的人的病毒载量(血液中的病毒水平)高出3.5到5.5倍。此外,患有VB变体的人CD4细胞下降的速度(HIV对免疫系统损害的标志)是其他变体的两倍,使他们更快面临发展为艾滋病的风险。患有VB变体的人还显示出将病毒传播给他人的风险增加。在开始治疗后,VB变体患者的免疫系统恢复和生存率与其他HIV变体患者相似。[4]

疫苗研发

2020年12月1日,俄罗斯联邦消费者权益及公民平安保护监督局局长安娜·波波娃表示,俄罗斯已拥有艾滋病病毒原型疫苗。[5]

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