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仲璋(中国生物学家)

由网友(穿着西装づ来炫耀)分享简介:唐仲璋,熟物教野。福修福州市人。中国科教院熟物教部教部委员(院士),一九三一年结业于福修协以及大教,获理教士教位。一九四九年获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教科教硕士教位。厦门大教传授。从事人体以及六畜的寄熟虫研究,出格对于风险性较大的蠕虫病,如日原血吸虫病、丝虫病、华支睾吸虫病、肺吸虫病、胰阔盘吸虫病、钩虫病、西里伯瑞氏绦虫病和野...

唐仲璋,生物学家。福建福州市人。中国科学院生物学部学部委员(院士),1931年毕业于福建协和大学,获理学士学位。1949年获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科学硕士学位。厦门大学教授。从事人体和家畜的寄生虫研究,特别对危害性较大的蠕虫病,如日本血吸虫病、丝虫病、华支睾吸虫病、肺吸虫病、胰阔盘吸虫病、钩虫病、西里伯瑞氏绦虫病以及家禽嗜眼吸虫病等的生物学及流行病学的研究有较大贡献。研究了30多种吸虫和绦虫的生活史,积累了吸虫系统发生的大量资料,为探讨吸虫纲的演化和合理的分类体系提供了科学依据。

中文名

唐仲璋

出生地

福建福州

国籍

中国

民族

汉族

主要成就

中国寄生虫学事业的奠基人之一

出生日期

1905年12月

逝世日期

1993年7月21日

职业

生物学家

毕业院校

福建协和大学

个人经历

未名湖畔柳上风,同座燕园酒从容

1932年毕业于福建协和大学生物系,得理学士学位。毕业后,到福建省立到学馆生物学部任指导员。1939年,回到福建协和大学生物系,担任讲师。1940年到北京协和医院寄生虫学系当研究生,从事寄生虫学的研究。1942年任福建协和大学生物系副教授。1945—1948年在福建省研究院植物研究所任研究员。1948年夏去美国留学,入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学习,第二年获科学硕士学位。1950年回国后一1970年先后任教于福州大学和福建师范学院,其间曾担任福建师院生物系主任、副院长、寄生虫研究室主任等职务。1971年到厦门大学任生物系教授,1978年任厦大副校长至今。唐仲漳还曾担任过福建省科协副主席、中国动物学会理事、福建省人大代表等职务,现在是中国科协全国委员、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1980年11月,当选为中国科学院生物学部学部委员(院士)。

科学研究

从事人体和家畜的寄生虫研究,特别对危害性较大的蠕虫病,如日本血吸虫病、丝虫病、华支睾吸虫病、肺吸虫病、胰阔盘吸虫病、钩虫病、西里伯瑞氏绦虫病以及家禽嗜眼吸虫病等的生物学及流行病学的研究有较大贡献。研究了30多种吸虫和绦虫的生活史,积累了吸虫系统发生的大量资料,为探讨吸虫纲的演化和合理的分类体系提供了科学依据。其研究成果对防治人畜和禽类寄生虫的病害,促进农业、畜牧业生产,发展国民经济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从事人体和家畜的寄生虫,特别是危害性较大的蠕虫病的生物学祁流行学研究,发表论文60多篇。研究了30多种吸虫和虫的生活交,积累了吸虫系统的大量资料,为探讨吸虫纲的演化和合理的分类体系提供了科学依据。研究课题《牛羊胰吸虫病的流行病学和病原生物学的考察》,1978年受到全国科学大会的表扬和先进工作者的奖状;《牛、羊肝脏中华双腔吸虫生物学上的研究及新疆矛型双腔吸盟贝类宿主的发现》的研究获得l 979年福建省科技大会二等奖;4I司胰吸虫和矛型双腔吸虫的流行病学和生物学》,1981年沃全国自然科学三等奖。主要科学研究成果有:发现了福建日本血吸虫病区及流行危害状况,立对其幼虫的生物学特征,侵入人体后的移行途径和异位寄生虫现象进行了探讨,还研究了病区相水系以及中间宿主一钉螺的胚胎发育和分布情况。经过多年深入病区调查研究,闻明了班氏丝虫及马来丝虫在福建的主要传播媒介和在中国境内的分布规律。钩虫病研究,阐明了中国东南部钩虫病最主要的流行方式。经过长期的调查研究和实验,阐明了牛、羊胰阉盘吸虫在中间宿主体内的发育过程,阐明了三种阔盘吸虫——腔阎盘、胰阔盘、校阔盘吸虫的全部生活史,流行状况和分布地域以及它们在不同流行区的不同贝类宿主手口昆虫宿主,为在中国防治本病奠定了科学基础。此外,还对肺吸虫、华支章吸虫、西里伯端氏虫、鸡嗜眼吸虫、鸭的包氏毛毕血吸虫和鱼的龙江血吸虫等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近年来,还参加了《中国动物志》中《吸虫志》的编写工作。

他的主要科学研究成果是对日本血吸虫研究:曾首先发现福建日本血吸虫病区及其流行危害状况,探讨其幼虫期的发育形态与行为习性,侵入人体后的移行途径和异位寄生现象,研究了病区和水系关系及中间宿主——钉螺的胚胎发育和分布情况。对肺吸虫的研究:早年曾发现福建并殖及其生活史,并与卫氏并殖详做比较。对丝虫病的研究:经过多年深入病区调查研究,阐明了班氏丝虫及马来丝虫在福建的主要传播媒介和在中国境内包括福建省的分布规律。对钩虫病的研究:阐明了甘薯的种殖对于钩虫病传播的关系,以及中国东南部钩虫病员主要的流行方式。对华支阜吸虫病的研究:首次报告福建存在流行病区,证明米虾及河虾是福建省农村流行区的传播媒介,补充了淡水虾类能充当华支睾吸虫的第二中间宿主。

对绦虫病的研究:多年探索西里伯瑞氏绦虫生活史,并进行动物实验,阐明了小红棕色蚂蛹是这种绦虫的中间宿主和传播媒介,六钩蝴虫在它腹腔内发育为拟爱尾蝴虫并能感染哺乳动物。对牛羊胰阔盘吸虫的研究:经长期调查研究和实验,阐明了牛羊胰阔盘吸虫在贝类宿主体内的发育过程,包括两期的胞蝴、尾蝴以及子胞勘从蜗牛体内的排出。又在全国各地开展了大规模全面调查,阐明了中国三种阂盘吸虫——腔阔盘、胰阔盘、枝阔盘吸虫的全部生活史、流行状况及其分布地域,详细报告了中国南方农业区、北方草原和高山林带等不同流行区的不同贝类宿主和昆虫宿主,奠定了中国防治本虫病的科学基础。此外,还研究过禽寄吸虫,如鸡嗜眼吸虫的生活史及流行状况,发现寄生在家鸭的包氏毛毕血吸虫是南方稻田皮肤疹的病源,阐明寄生经济鱼类与损害鱼苗的龙江血居吸虫、产生“闭口病”的侧殖吸虫及在他建议下由他的女儿唐祟惕阐明危害贝类养殖的溢短吸虫等的生活史及流行规律。

论文著作

他的主要科学论文和著作有:《福建鼠类寄生蠕虫调查》(《协大生物学报》,1940年第2卷)、《论福建省之寄生虫病及病调动物之生态与分布》(《福建省研究院研究汇报》,1947年第2期)、《胰脏吸虫生活史及形态的研究》(《福州大学自然科学研究所研究汇报》,1952年第3号)、《组织培养中美洲锥形虫发育的研究》(《微生物学报》,1953年第I卷第1期)、《福建假叶绦虫形态和生活史的研究》(《福建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56年第l期)、《福建省斑氏马来丝虫病流行学的比较研究》(福建师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56年第2期)、《褐建省班氏及马来丝屯病区调查和中国二种丝虫病分布的研究》(《福建师院学报》(自然科学版),生物学专号,1959年)、《东亚尾胞吸虫生活史研究及其种类问题》(《福建师院学报》(自然科学版),‘生物学专号,1959年)、《切头涡虫在福建省的发现及其生物学的研究》(福建师院学报》(自然科学版),生物学专号,1959年)、《福建白酚》(《福建师院学报》t自然科学版),生物学专号,1959年)、《两种侧殖吸虫的生活史及分类问题的考察》(《福建师院学报》(寄生虫学专号),1962年)、《产生皮肤疹的家鸭血吸虫的生物学研究及其在哺乳动物的感染试验》(《福建师院学报》(寄生虫学专号),1962年)、《钉螺的胚胎发育和性能分布的研究》(《福建师院学报》(寄生虫学专号),1952年)、《福建省一新种并殖吸虫的初步报告》(《福建师院学报》(寄生虫学专号),1962年)、《瑞氏绦虫人体感染及分类问题》(《福建师院学报》,生物学专号上卷,1959年)、《西里伯瑞氏绦虫在中间宿主体内的发育及其流行与分类问题的考察》(《寄生虫学报》,1964年第1卷第I期)、

此外,他还与中山医学院寄生虫室、南开大学生物系、福建师范大学寄生虫研究空、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等单位合作编写《中国动物志》中的《吸虫志》第一分册,他承担了《双腔科》和《嗜眼科》两部分的编写工作。最近两年完成了《两种盾盘吸虫的生活史及吸虫纲系统发生的讨论》、《窄口例殖吸虫发育及早熟的现象》、《长劳管吸虫生活史的研究》、《新疆白杨沟绵羊矛形双腔吸虫的研究入《半尾类吸虫包括四新种描述》等论文。

人物评价

据唐崇惕回忆说,父亲唐仲璋对生物科普有着极大的热情。唐仲璋从大学毕业至抗战爆发这段时间内在福州市广播电台作科普讲演,讲述植物、鸟类、昆虫、动物寄生虫、卫生防疫、科学史问题以及人类健康问题,共讲了几十次。对自己的人生影响极大。

他一生留下了感怀、赠答、悼亡等类诗词100余首,表达了他爱国爱家的炽热情怀和投身科学攀登高峰的远大抱负。他在任教于福州理工学校时,一次到闽北深山采集动植物标本,做了一首《山行杂诗》,其中有“偶见垂岩思结屋,晴窗日暖枕书眠”句,表达了他对生活的热爱。1964年,他在北方大草原上进行野外采集时,做了一首《双辽草原》,其中“荒原落日不依山,万里征鞍意未阑。冉冉行云随雁远,茫茫草原竞天宽。”表现了他当年的意气风发,干劲十足。1941年,他在北京协和医学院工作时做了《去国思》:“寒衾不解温乡梦,起上高栏看晓天。”表达心怀国恨,盼望民族早日独立。1978年,他写的《重过福清县血吸虫病区》:“别有欢欣关一事,解襟探疾示疤痕。”表达了对病区人民消除了血吸虫病的喜悦。唐仲璋深厚的国学功底也使其论著精细凝练,常被奉为经典。

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