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教育(2023最新中医教育百科介绍)

由网友(脑子被猪踢了)分享简介:出书周期单月刊国际刊号ISSN:一零零三⑶零五X订价六.零零元/期;三六.零零元/年言语中文主管单元中华国民共以及国教诲部编纂单元《西医教诲》编纂部海内刊号CN:一一⑴三四/R出书地北京市中文名称西医教诲种别出书、医教期刊主理单元北京西医药大教创刊时间一九八二年西医教诲  education of TCM  造就培训...

出版周期

双月刊

国际刊号

ISSN:1003-305X

定价

6.00元/期;36.00元/年

语言

中文

主管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编辑单位

《中医教育》编辑部

国内刊号

CN:11-134/R

出版地

北京市

中文名称

中医教育

类别

出版、医学期刊

主办单位

北京中医药大学

创刊时间

1982年

中医教育

上海中医正骨学习

  education of TCM

  培养训练中医专门人才的方式。历史悠久,源远流

  长。在两晋南北朝之前,中国尚无专门的医学教育机构,

  医学知识主要依靠家传师授。古代的名医大多是跟随老

  师个别学习的。如扁鹊师长桑君、张仲景师张伯祖、淳

  于意师公乘阳庆等。

  古代官府医学教育机构 据《唐六典》载,刘宋元

  嘉二十年(443),太医令秦承祖奏请置医学以广教授,这

  是中国最早由政府设立的医学学校。但该校到元嘉三十

  年(453)即告停办。隋代正式设立太医署,作为医学教育

  机构,下设医、咒禁及按摩三科,每科设博士及助教各

  二人,以教授学生。到了唐代,宫廷的医学组织已比较

  完善,医学教育的规模也随之扩大。624年成立的太医署

  设有医、药两个部分,并附设药园。医学部分又分为四

  科,即医科、针科、按摩及咒禁,而以医科的规模为最

  大。太医署有严格的考核制度,每月、每季、每年都要

  对学生进行考核。考生按考试成绩优良程度的不同,分

  别被授予医师、医工等职称。学生的学习年限3~7年不

  等。唐代的太医署是当时世界上最早、规模最大、组织

  最完备的医学校。宋代改太医署为太医局,负责医学教

  育,从翰林院挑选教师。除太医局外,各府、州、县也

  设立了相应的医学校。元代设太医院,负责宫廷的医疗

  保健,另设医学提举司,掌管医学教育的行政事务。明代

  仍设太医院,医学生主要从医家子弟中选择,称为医丁。

  古代民间中医教习方式 明代以前,各代皇家虽设

  有专门的医学教育机构,但由于规模小、培养人数有限,

  平民百姓有病很难得到由皇家培养的医生的治疗。因此,

  民间的医学教习活动仍多采用师徒相传的个别培训方式。

  这种方式有两种不同的情况:一种方式是投师学艺,如戴

  原礼、王履投师朱丹溪,罗天益投师李东垣,均成为一

  代名医。这种培训方式造就了很多医生,曾为中医学不

  同流派的产生奠定了基础。另一种方式是技艺家传。由

  于医生的绝技不愿外传,只愿世代沿袭;另一方面,生

  长于医生家庭的子弟,从小耳濡目染,也具有较好的学

  医条件。通过这种方式也培养了不少医生。如南北朝时

  期的著名医学家徐之才,其先祖徐熙、徐秋夫、徐道度、

  徐叔响、徐嗣伯、徐謇、徐文伯、徐践、徐雄等皆为名

  医。徐氏一门六代,以医业家传,学贯南北,是当时极

  有名望的医学世家。此外,还有一些儒家读书人或仕途

  失意者通过自学来掌握医学知识的。如读某人所著的医

  书,则称为“私淑” 某人。 如张子和私淑刘河间、张

  景岳私淑李东垣。家传师授的培训方式尽管有很大局限,

  但也有不少优点。如这种方式使学生当面聆听老师的教

  诲、指点,直接体察老师的专业特长,便于打下坚实的

  专业基础,学到老师临证中的宝贵经验。而且,由于中

  医非常注重于实践,因此培养的学生一般也具有较强的

  实践能力。

近代中医教育

  清代后期出现了近代中医学校,1885

  年,浙江名医陈虬在瑞安创办利济医学堂,从该校的组

  织、管理、课程设置等情况来看,这是一所接近现代教

  育体制的中医学校。为了配合教学,陈虬还开办了利济

  医院,并出版了《利济学堂报》刊物。教学内容除中医

  专业课程外,还设有体育、国文、历史、音韵学等。该

  校持续了10余年,培养学生 300多人。

  近代中医教育经历了一条曲折的道路。中日甲午战

  争以前,中医界就有人提出改进中医教育的主张,但清

  政府无暇顾及。后来,随着废科举兴学校之风的兴起,中

  医界也有人试办过一些过渡性的中医教育事业,但成效

  不大,如1910年丁福保举办了函授新医学讲习班(以介

  绍西医知识为主),1910年袁焯创办的镇江自新医学堂

  等。1906年广州的医学求益社,则是罗熙如和黎棣初等

  创办的以讲授中医为主的学校。嗣后,北洋政府拒中医

  教育于教育法令之外,迫使中医界觉醒,先后兴办了一

  些很有成效的中医学校。例如1915年丁甘仁等创办的上

  海中医专门学校,1916年朱成□、张山雷在浙江创办的

  私立朱氏中国医药学校,1924年郑守谦在湖南建立的明

  道医校,1925年恽铁樵创办的遥从(函授)中医学校,1929

  年萧龙友、孔伯华创办的北京医药学校等,1932年施今

  墨等又筹建了华北国医学院。特别是30年代以来,各省

  中医学校相继创办,如四川高等国医学校(1930),私立

  福州中医专门学校(1931),湖北国医专科学校(1933),江

  西中医专门学校(1933),广西省立南宁高级中医职业学

  校(1940)等。这一时期开办的中医学校中,持续时间最

  长的当属广东中医药专门学校,该校于1913年筹办,1924

  年正式开学,学制五年,课程达30门。到1955年共有21

  届毕业生(571人)。 1956年,在该校基础上,成立了

  广州中医学院。丁甘仁创办的上海中医专门学校,则是

  中医学校中办得比较成功的,许多名医均毕业于该校,如

  陈存仁、秦伯未、 王慎轩、 许半农、沈石顽、张赞臣、

  章次公、程门雪、黄文东、严苍山等。

  近代中医学校的名称不一,类型繁多,大多为民间

  所开办。有些办校时间很短,收效也不大。这些学校非

  但得不到官方的支持,反而受到北洋政府和国民党政府

  的歧视甚至扼杀。1929年国民党政府召开的第一次中央

  卫生委员会议,就通过了由余云岫等人提出的“废止旧

  医以扫除医事卫生之障碍案”,提案中包括禁止成立中

  医学校。这一提案尽管因全国中医界的反对,未能施行,

  但国民党政府还是连续发布了一些歧视中医的法令。即

  使在这种逆境中,一批有志于挽救、发展中医和热心中

  医教育的人,还是冲破障碍,克服重重困难,兴办了一

  批中医学校,培养了一大批中医人才,也积累了办学经

  验。涌现出丁甘仁、 谢观、张山雷、 秦伯未、包识生、

  王慎轩、施今墨、萧龙友等近代著名的中医教育家。

现代中医教育的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在

  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关怀下,中医教育事业得到了

  前所未有的发展。50年代初期,大多数省市先后成立了

  中医进修学校。1952年卫生部委托北京医学院办了中央

  卫生部中医药专门研究人员学习班(五年)。1955年卫

  生部直属中医研究院正式成立,同时举办了全国第一届

  西医离职学习中医研究班。1956年,北京中医学院、上

  海中医学院、广州中医学院、成都中医学院 4所中医高

  等院校首批成立。到1965年,大部分省(市)设立了中

  医学院,全国中医学院已达到22所。编写、审定、出版

  了中医学院试用教材18种,这是中医发展史上的第一次

  全国统编教材。这批教材的编撰,为中医学术体系的系

  统化做出了贡献。至1988年底,全国高等中医院校已发

  展到28所,民族医学院有2所,专业设置增加到14种,还

  有12所高等医药院校设置了中医、中药专业,20所中医

  学院举办了专科教育。在校的本科、专科生达 3万余人,

  在校研究生1700余人。 中等中医学校、 中医护士学校、

  针灸推拿学校有 45所,并有 65所卫生学校设置了中医、

  中药、针灸、民族医学等专业,中等专业学校的在校生

  共达 15300余人。全国各地还普遍开展了函授大学、夜

  大学和在职培训等多种形式和成人教育。中医院校有20

  所办函授大学,18所办夜大学,在校学生16000余人。

  随着中医药在国际上影响日益扩大,国外来中国学

  习中医药的人越来越多,因此中医对外教育也获得较快

  发展。现在全国有世界卫生组织 (WHO)承认的三个国际

  针灸培训中心,已经为 120多个国家和地区培养了数千

  名针灸医生。中医教育开始了国际化的新阶段。

  1990年10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在分析了学校教育

  与师承授受教育的利弊后,确定学校制教育作为现代中

  医教育的主体,辅以师承授受的教育方式,二者并存,互

  相补充,以完善中医教育体系,发展中医事业。

  (李慕才)

现代中医创新

  上个世纪末,本世纪初,1996年,学界对中医气本质,经络实质,阴阳,五行,藏象,中医哲学观等都有了新的全面整体创造性的认识和解说。如,邓宇等发现的:气是流动着的‘信息-能量-物质’的混合统一体分形分维的经络解剖结构;数理阴阳;中医分形集:分形阴阳集-阴阳集的分形分维数,五行分形集-五行集的分维数;分形藏象五系统-暨心系统、肝系统、脾系统、肺系统、肾系统;中医三个哲学观-新提出的第三哲学观:相似观-分形论等。

  还包括近代针灸经络的发展史,近代中医气的进展简史,中西医结合史,中医中药史等.

古代经典中医

  中医产生于原始社会,春秋战国中医理论已经基本形成,出现了解剖和医学分科,已经采用“四诊”,治疗法有砭石、针刺、汤药、艾灸、导引、布气、祝由等。西汉时期,开始用阴阳五行解释人体生理,出现了“医工”,金针,铜钥匙等。东汉出现了著名医学家张仲景,他已经对“八纲”(阴阳、表里、虚实、寒热)有所认识,总结了“八法”。华佗则以精通外科手术和麻醉名闻天下,还创立了健身体操“五禽戏”[6]。唐代孙思邈总结前人的理论并总结经验,收集5000多个药方,并采用辨证治疗,因医德最高,被人尊为“药王”。唐朝以后,中国医学理论和著作大量外传到高丽、日本、中亚、西亚等地。两宋时期,宋政府设立翰林医学院,医学分科接近完备,并且统一了中国针灸由于传抄引起的穴位紊乱,出版《图经》。金元以降,中医开始没落。明清以后,出现了温病派时方派,逐步取代了经方派中医。在明朝后期成书的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标志着中药药理学没落。同一时期,蒙医、藏医受到中医的影响。在朝鲜东医学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例如许浚撰写了《东医宝鉴》。

  自清朝末年,中国受西方列强侵略,国运衰弱。同时现代医学(西医)大量涌入,严重冲击了中医发展。中国出现许多人士主张医学现代化,中医学受到巨大的挑战。人们开始使用西方医学体系的思维模式加以检视,中医学陷入存与废的争论之中。同属中国医学体系的日本汉方医学、韩国的韩医学亦是如此。2003年“非典”以来,经方中医开始有复苏迹象。

  在文化大革命期间,中医作为“古为今用”的医学实例得到中国共产党政策上的支持而得以发展。现代,中医在中国仍然是治疗疾病的常用手段之一。

  在国际上,针灸在引起医学界极大兴趣,世界卫生组织的观点认为,针灸已被证实在减轻手术后疼痛、怀孕期反胃、化疗所产生的反胃和呕吐、牙齿疼痛方面是有效的且其副作用非常低,然而,对慢性疼痛,背部疼痛以及头痛,数据显示出模棱两可或者争议性。[7]。WHO认为很多针灸和一些草药的有效性得到了科学双盲研究的较强支持,但是对于其它的传统疗法还需要进行进一步研究,而且不能忽视未经研究的传统疗法存在的安全性及危险性等问题[8]。WHO在2002年5月26日发表“2002-2005年传统医药研究全球策略”,邀请全球180余国将替代医学纳入该国的医疗政策。

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