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文化(上海中医药大学、中华中医药学会主办的报刊)

由网友(想以好久不见的名义拥抱你)分享简介:西医药文明是由上海西医药大教主理的医药类科技期刊,刊名由天下闻名西医药教野裘沛然传授题写。原刊本名为《医古文常识》,二零零六年一月邪式改名为《西医药文明》(单月刊)。 西医药文明财产是由北京摄生文明创意财产协会 赵立冬会少提出鼎力大举成长西医药文明财产,继后揭晓《成长西医药文明财产意思沉大》论文。 于今1直正在提倡”成长西医...

中医药文化是由上海中医药大学主办的医药类科技期刊,刊名由全国著名中医药学家裘沛然教授题写。本刊原名为《医古文知识》,2006年1月正式更名为《中医药文化》(双月刊)。 中医药文化产业是由北京养生文化创意产业协会 赵立冬会长提出大力发展中医药文化产业,继后发表《发展中医药文化产业意义重大》论文。 至今一直在倡导”发展中医药产业必须大力促进上游产业——中医药文化产业的发展”,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将“中医药文化产业”的概念已写进“关于中医药文化建设的指导意见”。

出版周期

双月刊

语言

中文

外文名称

Chinese Medical Culture

创刊时间

1984年

国际刊号

ISSN: 1673-6281

邮发代号

4-449

主办单位

上海中医药大学、中华中医药学会

出版地

上海市

中文名称

中医药文化

国内刊号

CN: 31-1971/R

定价

6.80元/期;40.80元/年

主管单位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

类别

出版、医学期刊

编辑单位

《中医药文化》编辑部

基本内容

讲好中医药故事 中医药文化 新刊发布

中医药文化是优秀文化的瑰宝,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科学和哲学思想,是人民在千百年的中医药事业奋斗发展中孕育出来的宝贵财富.

简介  

中医药文化,也就是指有关中医的思维方式、传统习俗、行为规范、生活方式、文学艺术,甚至一些影响深远的事件等。

  笼统地说,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确切地说,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

历史  我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在距今约100万年前的“原始群”时代,人类为了同疾病作斗争,在采集野果、种子和植物根茎的过程中,经过无数次的尝试,逐渐认识到哪些植物可以治病,初步积累了一些关于植物药的知识。进入氏族公社以后,狩猎和捕鱼已成为人们生活的重要来源,又发现一些动物具有治疗疾病的作用。这样,又使人类认识了一些动物药。到了氏族公社后期,原始农业有了较大发展。人类定居下来后,在栽培植物的过程中,有条件对农作物和周围植物进行长期细致的观察和尝试,认识了更多的植物药。古人所说:“神农尝百草”、“一日而遇七十毒”、“药食同源”就是中医药早期产生的概括。夏代有了酒,商代发明了汤液,开始了中药的应用。

中医药文化

[1]

周代,出现了食医、疾医、疡医、兽医的分工,又把中药的应用推进了一步。春秋战国时期,已有记载药物研究的早期文献,中医药理论体系开始形成。秦汉时期,产生了药物学专著,中医药学理论体系初步建立。东汉末年的著名医药学家华佗,创制了全身麻醉剂。麻沸散,开创了麻醉药用于外科手术的先河。两晋、南北朝出现了成药和总结药材加工炮制技术的专著,构成了中药的三大部分(药材、饮片和成药)的雏型。唐、宋、元时期,国家组织编订了具有药典性质的药学专著,向全国颁行。到了明清时期,中医药经过几千年的积累,不断得到丰富,产生了《本草纲目》这样的药学专著,使中医药学达到了历史上前所未有的高度。

历史

  我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在距今约100万年前的“原始群”时代,人类为了同疾病作斗争,在采集野果、种子和植物根茎的过程中,经过无数次的尝试,逐渐认识到哪些植物可以治病,初步积累了一些关于植物药的知识。进入氏族公社以后,狩猎和捕鱼已成为人们生活的重要来源,又发现一些动物具有治疗疾病的作用。这样,又使人类认识了一些动物药。到了氏族公社后期,原始农业有了较大发展。人类定居下来后,在栽培植物的过程中,有条件对农作物和周围植物进行长期细致的观察和尝试,认识了更多的植物药。古人所说:“神农尝百草”、“一日而遇七十毒”、“药食同源”就是中医药早期产生的概括。夏代有了酒,商代发明了汤液,开始了中药的应用。

特色

  中医是以哲学、宇宙观、生命观为基础,重视人与自然的关系,“阴阳五行、天人合一”,整体观念,辨证论治,“望、闻、问、切”,重视“脉象”的变化;中药有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有毒无毒、复方配伍、加工炮制等特点。

  中药的药性主要有四气五味,四气指的是:寒热温凉;五味指的是:酸苦甘辛咸。寒性方面:寒>凉,热性方面:热>温。每味中药都有四气五味,是前人总结出来的,没有什么规律。只是使用过程中必须遵循:寒则热之,热则寒之。

  《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脉经》,《针灸甲乙经》,《雷公炮炙论》,《新修本草》,以及宋代的《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由国家组织编制的药局方),宋代的《小儿药证直识》(以原本形成并保存下来的儿科专著),《洗冤集录》(法医学专著),元代的《敖氏伤寒金镜录》(舌诊专著)。

本草纲目

[2] 值得一提是明代伟大的药物学家李时珍,经过30年时间写成150万字的药物学巨著《本草纲目》。全书分为16部62类,载药1892种,附方1.11万个,附图1000多幅。出版后的300多年间,国内刊印版本80余种。出版后译成拉丁文、日文、英文、法文、德文和俄文等各种版本,对世界的医药学、植物学、动物学、化学、矿物学、地质学、农学等自然科学和天文学及地理学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清代的医药学家赵学敏编著的《本草纲目拾遗》,载药921种,其中761种为《本草纲目》尚未记载的。书中记载了失传的17世纪《白猿经》制射网膏法,用草鸟为原料,反复提炼,最后得到冰状结晶。这是我国提取生物碱(鸟头碱)的最早记载。

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