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台云水(2023最新三台云水百科介绍)

由网友(ヤ╄·爵爷)分享简介:3台云火位于浙江省杭州市,为3评西湖10景之8。3台山景区散浙山河地以及江南火城风貌于1身,它以浴鹄湾景区为焦点,东靠杨私堤,西临3台山路,北至乌龟潭景区,南到虎跑路。从头建复后的3台山景区内恢复了先贤堂、黄私视故宅、黄篾楼火轩、武状元坊、霁虹桥、3台梦迹等故迹。3台山景区的茶肆,是杭州茶肆的1大特点。飞檐仿古的修建,亭阁...

三台云水位于浙江省杭州市,为三评西湖十景之八。

被人忽视的三台云水,才是西湖的秘境

三台山景区集浙江山地和江南水乡风貌于一身,它以浴鹄湾景区为核心,东靠杨公堤,西临三台山路,北至乌龟潭景区,南到虎跑路。重新修复后的三台山景区内恢复了先贤堂、黄公望故居、黄篾楼水轩、武状元坊、霁虹桥、三台梦迹等故迹。三台山景区的茶楼,是杭州茶楼的一大特色。飞檐仿古的建筑,亭阁宛然,花木葱茏,与周围的环境十分协调。

三台云水点出了景区景观的多样性和立体化,同时借用了宋代范仲淹《严先生祠堂记》中的名句“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来颂扬明代民族英雄于谦的热血千秋,清白一生。

中文名

三台云水

地理位置

浙江省杭州市

著名景点

武状元坊等

外文名

Three sets of cloud water

气候类型

亚热带季风性气候

主要景点

这里是祭祀杭州历代前贤的地方,最初建于宋代,原址在苏堤,但是早就废弃了。2002年后西湖西进,开始恢复西湖历史水域和历史建筑,先贤堂在三台山重建,成为一处介绍、展示杭州名人文化和纪念缅怀先贤的场所。子久草堂(黄公望故居陈列室)

位于三台山路旁,元代画坛著名“元四家”之首黄公望故居。《富春山居图》、《天池石壁图》是黄公望的传世之作。茅庐周围风景怡人,倚门眺望还能见雷峰塔之景貌。现于旧居原址附近设黄公望故居陈列室,以纪念这位中国绘画史上杰出的画家。

黄篾楼水轩

元代著名文学家张雨构水轩于赤山埠浴鹄湾,名曰“黄篾”。刘邦彦有诗云:“春水初生浴鹄湾,篾楼高枕对青山。鸟声啼足忽飞去,门掩绿阴清昼闲。”现于浴鹄湾附近重建一临水观景建筑,用旧名“黄篾”命名。

张雨,字伯雨,钱唐人,号贞居子,又号句曲外史。二十岁离家出游天台、括苍等名山,晚年入开元宫,从真人王寿衍为道士。史载其“风裁凝峻,见者异之”,且擅长书法、诗词,文风奇古,与赵孟頫、杨载、虞集等人友善。

武状元坊

该坊位于三台山路浴鹄湾西侧。南宋时,南高峰顶曾设比武露台。嘉定七年(1214),右榜武状元刘必方(一作刘必万)在南高峰麓赤山道口立武状元坊。2003年重建,以志古迹。

霁虹桥

位于花港公园以西的浴鹄湾,与黄公望故居、浴鹄轩、黄蔑楼等隔水相望。霁虹桥布局精致、舒展开敞、白墙黑瓦、木石相间、借景湖山、点景自然,体现了湖西景区“野趣、闲趣、逸趣”的景观特点,可游宜憩,融观光与休闲于一体。

三台梦迹

三台梦迹景点位于三台山路南侧,总面积9万平方米,由先贤堂、灵泉仙馆、天香法雨、雪舫等景点组成,建筑具有浙江山地民居和江南水乡民居的特点。景区着重展现了西湖湖西水系和湿地生态的历史风貌,游人至此,可观赏林缘野卉,芦荻围岸,别有一番野趣。其中,灵泉仙馆处于三台梦迹东北角,主体建筑二层,少量三层或单层,建筑面积1300平方米,建筑采用浙江山地民居形式,悬山顶,砖混仿木结构,部分木墙板,部分仿夯土墙及山墙用块石垒砌,布局总体呈围合状,开口向东南水景。在此,可观赏湖边湿地风景,远眺“三台梦迹”全景,湖光山色尽收眼底。而天香法雨则在三台梦迹的西北角,建筑面积1000平方米,由解香楼、多味轩、天瀛山房、淡然小筑四座单体建筑组合而成,建筑形式与灵泉仙馆类似,为仿杭州传统的山地民居。这里满目翠绿、溪水潺潺、茶香四溢。

于谦墓

出于谦祠大门向北约50米,可见一明式牌坊,墓道长长,芳草萋萋,两旁肃立的石翁仲、石兽,为墓区平添几分肃穆与庄严。百米墓道的尽头,是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于谦墓,墓碑上书“大明少保兼兵部尚书赠太傅谥忠肃于公墓”,是1982年修复墓时重新镌刻的,碑下的浮雕缠枝牡丹基座,和墓前的石供桌,均为明时原物。

原墓坐西朝东,呈马蹄形,有七座坟,墓侧建旌功祠,又名于谦祠,南北宽23米,进深30米,墓道长90米,于谦墓与1966年文革中被毁。1982年,重建于谦墓,将原七座坟茔改为一座,墓高2米,青砖环砌,重刻墓碑,上书“大明少保兼兵部尚书赠太傅谥忠肃于公墓”,墓前设祭桌、香炉。1998年,为纪念于谦诞生600周年,在墓道两侧配置仿明式石翁仲、石兽及牌坊,整治墓区环境,修复于谦祠,建成于谦景区。在这次湖西综合保护工程中,于谦祠又经保护整修,恢复了于谦祠牌坊和甬道,现已成为湖西重要的人文景观。为浙江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相关诗词

三台云水雾凄凉,一抹钱江幽韵长

于谦是明代的民族英雄,和岳飞、张苍水并称“西湖三杰”。

于谦(1398—1457),明浙江钱塘(今杭州)人。字:廷益。正统十四年(1449年)“土木之变”英宗被俘后,从兵部侍郎升任尚书,拥立景帝,反对南迁。调集重兵,在北京城外击退瓦剌军。次年(景泰元年),也先因无隙可乘,被迫释放英宗。景泰八年(1457年)“夺门之变”中英宗复辟,于谦以“谋逆罪”被杀,葬于浙江省杭州市风景秀丽的三台山麓,西湖乌龟潭畔。杭州三台山地处杭州西子湖畔西北,于谦祠就位于这里,是杭州市第五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经过几年的规划与建设,已形成了包括于谦祠、于谦墓、墓道、牌坊等文物建筑与自然山林、绿地相结合的于谦祠景区,面积也由最初的6000平方米扩大到31000平方米。景区正在修建于谦雕塑广场、忠泉池、于谦诗碑廊,计划把配殿恢复为祈梦殿,随着西湖西进工程的进展,于谦祠景区将成为一处重要的人文景观。2006年05月25日,于谦墓作为明至清古墓葬,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对于谦,清代袁枚曾赞颂的“赖于岳于双少保,人间始觉重西湖”,把他的思想精髓很好地揭示出来,而“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更能体现出这位英雄的亮节风高的一生。

《严先生祠堂记》

范仲淹

先生,汉光武之故人也。相尚以道。及帝握赤符,乘六龙,得圣人之时,臣妾亿兆,天下孰加焉?惟先生以节高之。既而动星象,归工湖,得圣人之清。泥涂轩冕,天下孰加焉?惟光武以礼下之。

在蛊之上九,众方有为,而独“不事王侯,高尚其事”,先生以之。在屯之初九,阳德方亨,而能“以贵下贱,大得民也”,光武以之。盖先生之心,出乎日月之上;光武之量,包乎天地之外。微先生不能成光武之大,微光武岂能遂先生之高哉?而使贪夫廉,懦夫立,是大有功于名教也。

仲淹来守是邦,始构堂而奠焉,乃复为其后者四家,以奉祠事。又从而歌曰:“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热血挥洒化琼碧,丹心未泯遗芬芳

功绩

于谦少年立志,十二岁的时候,有个和尚惊奇于他的相貌,说:“这是将来救世的宰相呀。”十二岁时于谦即写下明志诗《石灰吟》。

《石灰吟》

于谦

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永乐十九年(1421年)成为进士。宣德元年(1426年),汉王朱高煦在乐安州起兵谋叛,于谦随宣宗朱瞻基亲征。授御史,后官至兵部侍郎。正统十四年(1449年)秋,瓦剌也先大举侵犯边疆,宦官王振建议英宗亲征。八月英宗在土木堡之变被瓦剌俘虏,京师震动。皇弟郕王朱祁钰监国,将于谦擢为兵部尚书,全权负责筹划京师防御。当时朝廷中有些人主张向南迁都避敌,于谦挺身而出,驳斥了各种投降主义的论调,提出“社稷为重,君为轻”,坚持保卫北京,继续抗敌。九月郕王即帝位,为明代宗。十月,也先挟持英宗破紫荆关威胁京师,于谦分遣诸将列阵九门迎敌,并亲自督战,击毙也先弟孛罗及平章卯那孩,取得京师保卫战的胜利。

《暮春遇雨》

于谦

暖风吹雨浥轻尘,满地飞花断送春。

莫上高楼凝望眼。天涯芳草正愁人。

景泰元年(1450年),也先请求议和,同意归还英宗。八月,明朝接回英宗,安置南宫,称上皇。当时闽浙有叶宗留、邓茂七,广东有黄肃养分别叛乱,湖广、广西、贵州等地均有少数民族作乱,都被于谦。

《岳忠武王祠》

于谦

匹马南来渡浙河,汴城宫阙远嵯峨。

中兴诸将谁降敌,负国奸臣主议和。

黄叶古祠寒雨积,清山荒冢白云多。

如何一别朱仙镇,不见将军奏凯歌。

景泰八年,将军石亨、宦官曹吉祥等,趁景帝病重,发兵拥立英宗复辟。英宗复位后,石亨和曹吉祥等诬陷于谦制造不轨言论,要另立太子,唆使科道官上奏。都御史萧维祯审理案件,判定于谦犯谋逆罪,判处死刑。英宗以于谦对国家有功,不忍心杀他,徐有贞奏道:“不杀于谦,此举为无名”。遂以“意欲”谋逆罪处死,其子于冕充军,发戍山西龙门,其妻张氏发戍山海关。

《咏煤炭》

于谦

凿开混沌得乌金,蓄藏阳和意最深。

爝火燃回春浩浩,洪炉照破夜沉沉。

鼎彝元赖生成力,铁石犹存死后心。

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

《明史》载于谦“死之日,阴霾四合,天下冤之”,籍没时家无余资。锦衣卫发现于谦的正屋大锁牢牢锁着,里面放着皇帝御赐的蟒衣、剑器,看了也忍不住落泪。

《入京》

于谦

绢帕麻菇与线香,本资民用反为殃。

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

成化年间,其子于冕获赦,上疏为父平反,明宪宗亲自审理,弘治二年(1489年),赠特进光禄大夫、柱国、太傅,谥“肃愍”。葬于杭州西湖三台山麓,赐祠于其墓曰“旌功”。万历年间,明神宗改谥号“忠肃”。留有《于忠肃集》。后世尊于谦为民族英雄。

《望雨》

于谦

赤日行空暑气浮,炎风簸土几时休?

云霓久渴斯民望,廊庙当分圣主忧。

旱魃剿除消暑气,神龙鼓舞起灵湫。

挽将天上银河水,散作甘霖润九州。

文为胸之意,诗为心之声,于谦这些铿锵的诗句,就是英雄忠君保国的肺腑之言,只可惜当权者为了自己的私立而践踏了一个铁骨汉子的忠诚,走了和岳飞一样的不归之路,或许,这就是一个明智臣子的节气,以及他无奈的选择——宁可死也不肯背上叛国背君的罪名。

旌功祠

明朝弘治二年(1489),于谦冤案得以平反,孝宗皇帝表彰其为国效忠的功绩,赐谥“肃愍”,并在墓旁建祠纪念,取名“旌功祠”。五百多年来,于谦祠屡毁屡建,现存建筑为清同治八年重建的旧迹,格局尚属完整,自91年5月起,先后经四次修缮,至1998年,值于谦诞辰600周年之际,于谦祠重新对外开放。

于谦祠为传统型的祠堂建筑,白墙灰瓦,朱漆大门,“于忠肃公祠”几个篆书大字显得庄严肃穆。祠堂共有三进,为前殿、正殿和后殿,前殿与正殿间,有南北厢房各一,厢房北面另有配殿一间,建筑面积约900多平方米。庭院里草木葱茏、绿树成荫,是一处清幽之所。

前殿辟为序厅,殿门两侧楹联是林则徐所撰:“公论久而后定,何处更得此人”。清朝嘉庆壬午年(1822)六月,林则徐任浙江杭嘉湖道,他倡议集资整修于谦祠墓,并带头捐献自己的官奉。上悬匾额“百世一人”,是对于谦一生功绩的高度概括。序厅正中一巨大石灰岩上镌刻着前言,石灰岩造型取意于谦青少年时所作诗作《石灰吟》,“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也正是于谦一生刚正不阿、两袖清风高洁品性的真实写照。两侧墙上陈列于谦年表、于谦世系表,一张绘于清代的于谦夫妇像尤为引人注目。厅内还放置造型简洁的案几、椅等明式家具以渲染气氛。《颂于谦》

扬眉

三台云水雾凄凉,一抹钱江幽韵长;

热血挥洒化琼碧,丹心未泯遗芬芳。

青朗石头烧更皓,板荡英雄节愈扬;

不辩荣辱谈笑去,留给后世来主张。

正殿是于谦祠的主体部分,也是陈列最具特色的地方,通面宽21.8米,进深14.15米,。大殿正中是一座于谦全身立像,于公威严肃立,双目炯炯,正气凛然。像高3.2米,基座1.3米,为海水浪花图案。像后衬以由徐向前元帅书写的《石灰吟》壁面,塑像上方悬挂乾隆御题匾额:“丹心抗节”,黑底金字,为乾隆十六年乾隆帝南巡杭州凭吊于谦时所题。殿柱上悬挂数幅颂扬于谦不朽功绩的楹联,均是明清时期的名家所撰,经当代书法家题写。大殿墙面为两幅半圆大型浮雕壁画,左侧是“北京保卫战”,右侧是“土木堡之变”的有关场景,每幅画相对独立,但在整体上又呵成一气,场面颇为凝重、壮观,运用明暗变幻的灯光效果,再辅以铿锵激越的《十面埋伏》背景音乐,使人产生身临其境之感,恍如置身于刀光剑影、杀声震天、尘土飞扬的古战场,正与于谦一起抵御外侮。壁画高3米,宽46米,是经专家多次论证修改,在中国美术学院雕塑家王卓予先生的指导下完成。壁画突破了一般祠堂陈列的窠臼,使壁面不见柱子,与匾额、楹联、塑像遥相呼应,具有强烈的艺术震撼效果。塑像背面的墙壁上嵌有清代石碑若干块,其中包括湘乡杨昌题的线刻《明少保兵部尚书赠太傅谥忠肃于公像》碑一块,袁枚题《重修于忠肃庙碑》残碑九块。

后殿陈列于谦生平事迹,采用图版和照片相结合的形式,分“少年壮志”、“勤政廉明”、“保卫北京”、“永垂青史”四个部分,详细介绍了于谦高尚的品格、卓越的功绩以及悲壮的人生。两侧的陈列柜中,分别展示了于谦的著作和历代有关于谦的评述著作,有《于肃愍公集》、《于少保萃忠全传》、《于忠肃公祠墓录》等。

《读史》

扬眉

折戟沉沙水萧条,霜晨冷月哀天骄;

都是君王帐前将,精忠保国死后昭。

南北厢房分别作为兵器室和接待室。兵器室陈列明代的各种军械,包括神机营用的火铳、火炮等。明代的兵器门类多、数量大、制作精、技术高,有较高的研究和欣赏价值。

前殿与后殿间的天井里,赫然立着一尊威武、雄壮的铁犀牛,身高约2米,围长约2.5米,周身乌黑,独角朝天,背上铸有于谦亲撰的《镇河铁犀铭》,它是于谦勤政爱民、治理黄河的一个历史见证。黄河自古多泛滥,巡抚河南期间,他励精图治,奔波于大河上下,全心治理水患。为鼓舞人民战胜洪灾的信心,在1446年,派人铸了这尊“镇河铁犀”,表达了希望根除黄河水患,使百姓过上安定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望。原物现存于河南开封铁牛村。

天井右侧有口井,井旁立碑,名之为“忠泉”。根据祠内清时李铎遗碑记载:康熙乙亥年,在改建于谦祠时发现此泉,泉水色清而味甘,因念“公之大忠诚如水之在地中”,故以此命名。后殿的院子里还保存着数明清两代的石碑,分别是四块大碑(弘治、嘉靖、万历、康熙)及一块乾隆年间的残碑。

不辩荣辱谈笑去,留给后世来主张

《三台云水》

--扬眉

在巍峨高耸的南高峰脚下,

是苍峻挺拔的五老峰,

在五老峰的山麓是品字型的三台山。

三台山云水苍茫,

携着龙井茶香的云雾从狮子山飘来,

凝聚在南高峰的山腰,

雨润着山谷中的花草树木;

肥沃的山间台地,

环抱在青翠的群山之中,

恬恬淡淡地抿着一川的流雾,

面向浩瀚的西子湖。

这里的山具有着江南山地的显著特征:

俊俏挺拔,郁郁苍苍,

幽林密竹,水雾缭绕。

三台山青松翠柏,

置根于溪流谷涧间,

游龙走凤地盘恒着老茎新根,

簇拥着一捧黝黑的土丘;

古老的枝杆记录着千年历史的涟漪,

新嫩的梢叶展示着顽强的生命活力,

伸延向湛蓝的天空。

三台山石崖陡壁,

显现出刚毅的胸膛,

那是支撑着这万年青山,

环抱着这千年秀湖,

承载着肥沃土壤的骨骼,

不屈不饶地屹立在钱塘腹地。

三台山嫩芽新竹,

繁华茂盛生长地在山溪道旁,

竹杆千支枪,

竹叶万口剑,

在抬升的山风中飒飒作响,

拱卫着江南的土地。

这里的川具有着江南水乡的典型特点:

水网密布,纵横交错,

山居野墅,楼阁亭台。

公望故居背靠着三台山路,

茅庐草舍掩映在翠竹的枝叶里,

遥望着雷峰塔的风姿,

他的主人正在描绘着新的山居石壁图。

先贤堂春草幽兰簇拥着白墙灰瓦,

涵沌在一片稀薄的雾气中,

贤人雅淡清高不入俗流,

这里许是他们最好的聚会场所了。

浴鹄湾的水清净淡秀,

流晶泻玉般的荡漾在山脚,

水面栖鸭息鹤、游鹄走鹳,

旁依水榭楼台含山慕远。

武状元坊遥对着霁虹桥,

那坊舒展大气、浑厚磅礴,

那桥舒展开朗、精巧细致,

体现着江南水乡雅致的神韵。

三台梦迹充分展现了西湖湿地的原生态风貌,

这里的院墙是由石头垒砌的,

这里的屋墙是由泥巴打垒的,

这里的房梁是由木头构榫的,

这里的房瓦是由陶土烧制的,

走在这近乎原始的村落里,

渐渐地会把人们的思绪带回到农耕斧作的年代。

哦,江南的山峦是青的,

青青的山依仗坚硬的岩石来铸就;

哦,江南的水田是秀的,

秀秀的水源于爽净的云雾来充盈。

青山秀水构成了水墨图卷的江南,

在浓妆淡抹、清雅秀丽中,

显现出她丰富的人文思想和历史内涵。

就在那黝黑的土丘下面,

埋葬的是具有石灰岩一样白净的骨骼,

在烈火焚烧之后愈加皓皓纯白,

他就是杭州的于谦。

他孕育在美丽的西子湖畔,

他生长在灰暗的祠堂巷口,

他功业在风雪弥漫的北国,

他埋葬在品字型的三台山。

他行走在覆盖了五千年良渚文化的土层上,

诵读着春秋孔孟的学说;

他饮食在矗立了两千年钱王遗韵的街巷里,

熏陶着南宋程朱的理学。

“社稷为重君为轻”,

这铿锵的话语表明了他无私的心迹。

他能抛开愚忠的士大夫腐朽思想,

把国家的大业置于个人的生死之外,

把黎民的疾苦置于个人的寝食之上,

这需要多么崇高的思想境界,

多么忘我的品德修养。

可现实就是这样的无情,

可历史就是这样的无奈,

少数的败类为了自己的一己私利,

就能把国家的栋梁拆卸,

就能把社稷的磐石砸碎,

把江山的中流砥柱推倾。

仅以“意欲”二字,

就可把一代功臣的业绩抹杀;

就因“辅佐”两词,

便将一世的清廉掩盖,

这天下还有明理可以言喻吗?

友无奈:“辩不已”,

他淡然:“辩何益”!

这是何等的超脱,

仿佛是去闲庭信步;

这是何等的洒脱,

仿佛是去和朋友九曲流殇。

“赖有岳于双少保,

人间始觉重西湖”。

秀美的钱塘山峦呦,

你看似清秀,

但在这清秀的面孔下掩藏着却是刚毅的品格,

铮铮铁骨焚烧愈白;

柔软的西湖绿水呦,

你抚似轻柔,

但在这轻柔的血脉里流动着却是挚诚的情操,

汩汩碧血辉映朝霞。

这就是西湖的石头!

这就是杭州的铁头!

血不曾冷,

血沃千山梅花红;

风孰与高?

风高万岭梨树白。

这青山可以做证:

云山苍苍溶进了英雄的热血千秋;

这钱水可以做证:

江水泱泱注入了先生的清白一生!

旅游信息

地址:三台山路161号

交通:公交Y6

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