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信(道德名词)

由网友(我是九零后)分享简介:诚疑(chéng xìn),品德名词,泛指待人处世朴拙、诚恳,出自《礼忘·祭统》:“是故贤者之祭也,致其诚疑,取其忠敬”[一]。正在古代社会,诚疑是1个品德领域,是私平易近的第2个“身份证”,是一样平常举动的诚笃以及邪式接流的疑用的合称。中国将“诚疑”做为社会主义焦点价值观正在小我私家层面的1个基原原则。中文名诚疑来由礼忘·祭统反义词掉...

诚信(chéng xìn),道德名词,泛指待人处事真诚、老实,出自《礼记·祭统》:“是故贤者之祭也,致其诚信,与其忠敬”[1]

宣传诚信理念,弘扬诚信文化

在现代社会,诚信是一个道德范畴,是公民的第二个“身份证”,是日常行为的诚实和正式交流的信用的合称。中国将“诚信”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个人层面的一个基本准则。

中文名

诚信

出处

礼记·祭统

反义词

失信

词性

形容词

外文名

Good faith

拼音

cheng xin

近义词

诚实

词句释义

以真诚之心,行信义之事

名词概述

《礼记·祭统》:是故贤者之祭也,致其诚信,与其忠敬。《北齐书·尧雄传》: 雄 虽武将,而性质宽厚,治民颇有诚信。《新唐书·曹华传》:“华 虽出戎伍,而动必由礼,爱重士大夫,不以贵倨人,至厮竖必待以诚信,人以为难。叶适《太府少卿李公墓志铭》:故参知政事 吴兴 李公 ,以诚信质直事 孝宗 。郭沫若《苏联纪行·六月三十日》:一位大领袖倒不在乎每宴一次客,一定要来一套大演说的。诚信已孚,思想已移诸实践,不说话比说话还要伟大。

诚的含义

“诚”,是儒家为人之道的中心思想,立身处世,当以诚信为本。宋代理学家朱熹认为:诚者,真实无妄之谓。“诚”是一种美德。《名人名言》∶“诚即天道,天道酬诚”。言行须循天道,说真话,做实事,反对虚伪。意思为诚实。

信的含义

《说文解字》认为“人言为信”,程颐认为:“以实之谓信。”可见,“信”不仅要求人们说话诚实可靠,切忌大话、空话、假话,而且要求做事也要诚实可靠。而“信”的基本内涵也是信守诺言、言行一致、诚实不欺。

“诚”主要是从天道而言,“信”主要是从人道而言。故孟子曰:“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2]

“诚”本是自然固有之,效法天道、追求诚信,这是做人的道理、规律。二者在哲学上虽有区别,但从道德角度看,“诚”与“信”则是同义等值的概念,故许慎在《说文解字》云:“诚,信也。”“信,诚也。”基本涵义都是诚实无欺,信守诺言,言行相符,表里如一,这是做人的基本要求。

在一般意义上,“诚”即诚实诚恳,主要指主体真诚的内在道德品质;“信”即信用信任,主要指主体内诚的外化。“诚”更多地指“内诚于心”,“信”则侧重于“外信于人”。“诚”与“信”一组合,就形成了一个内外兼备,具有丰富内涵的词汇,其基本含义是指诚实无欺,讲求信用。千百年来,诚信被中华民族视为自身的行为规范和道德修养,在基本字义的基础上形成了其独具特色并具有丰富内涵的诚信观。信的意思是相信。

“诚”与“信”作为伦理规范和道德标准,在起初是分开使用的。孟子说“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中庸》中也说:“诚者天之道,诚之者人之道。”信的基本含义是指遵守承诺,言行一致,真实可信。最先将“诚”与“信”连在一起使用的是在《逸周书》中:“成年不尝,信诚匡助,以辅殖财。”“父子之间观其孝慈,兄弟之间观其友和,君臣之间观其忠愚,乡党之间观其信诚。”这里的“信诚”实际上表达的是“诚信”的意思。就是说,从一般意义上,诚信是指诚实不欺,讲求信用,强调人与人之间应该真诚相待。

诚信故事

诚信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是华夏民族最崇尚的品质,已传承数千年。诚信典故比比皆是,而关公就是影响最大的中华诚信美德的代言人。

关公(公元160-219年)名羽,字云长,河东郡解梁(今山西省运城市解州)人。三国时期蜀汉名将,由将而侯而王而帝而圣,一生忠义仁勇,诚信名冠天下。以武圣之尊与文圣孔子齐名,是中华民族的道德楷模,数千年来倍受海内外华人推崇敬仰。关公身上所体现出来的忠义诚信品质,是中华民族心仪向往和追求的典范,历来为官方、民间,儒、道、释所敬仰推崇。从下故事对关公的忠义诚信精神可知一二。

土山三约

徐州兵败,关羽被困土山。曹操派张辽以“三便”劝关羽降曹:一者可保甘,糜二夫人的安全;二者可不背桃园之约;三者可留有用之身。关羽回答:“你有‘三便’,我有‘三约’:一、今降汉不降曹;二、请给二位嫂子俸禄,单独居住,不论何人不许入门;三,只要一旦知道皇叔的下落,辞曹归刘而去。三者缺一不可。

三约体现了关公对汉室,对刘皇叔的忠诚,在文字上约法三章,表明他对兄弟桃园结义承诺的践约之志。

夜读春秋

关公《夜读春秋》是关公故事中最著名的一个典故。

徐州兵败后,关公与曹操约法三章,暂居曹营。

曹操敬重关公,为了笼络他,赐给他珍贵物品,关羽却拒之不受;几日一宴请,关羽从不乱吃喝;给关羽大宅,关公却将内宅分给老兵,自己住外间;派多名美女伺奉他,他却叫美女去服侍嫂子。曹操无法,安排刘备的两个夫人和关公同居一屋室。关公仍不动色,秉烛独坐在门外,专心致志读《春秋》,通霄达旦,毫无倦色。曹操想通过美色来诋毁关公,从而达到要挟逼其就范目的。自古“英雄难过美人关”的信条在关公身上失去了灵验。

关公夜读春秋,通霄达旦给出三个信息:一是关公面对美色坐怀不乱,二是通霄甘做两个嫂嫂守护卫士,三是《春秋》儒学道义对关公定力的影响。反映出的实质就是:不仅仅是关公对皇兄的忠义的承诺,更反映出关公诚实守信的品质本性,这一天性经《春秋》儒学道义的熏染,升华成华夏民族最宝贵的忠义诚信的道德典范。千古流传,成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其他故事

1、曾参,春秋末期鲁国有名的思想家、儒学家,是孔子门生中七十二贤之一。他博学多才,且十分注重修身养性,德行高尚。

一次,他的妻子要到集市上办事,年幼的孩子吵着要去。曾参的妻子不愿带孩子去,便对他说:“你在家好好玩,等妈妈回来,将家里的猪杀了煮肉给你吃。”孩子听了,非常高兴,不再吵着要去集市了。这话本是哄孩子说着玩的,过后,曾参的妻子便忘了。不料,曾参却真的把家里的一头猪杀了。妻子看到曾参把猪杀了,就说:“我是为了让孩子安心地在家里等着,才说等赶集回来把猪杀了烧肉给他吃的,你怎么当真呢。”曾参说:“孩子是不能欺骗的。孩子年纪小,不懂世事,只得学习别人的样子,尤其是以父母作为生活的榜样。今天你欺骗了孩子,玷污了他的心灵,明天孩子就会欺骗你、欺骗别人;今天你在孩子面前言而无信,明天孩子就会不再信任你,你看这危害有多大呀。”

2、郭沫若小时候很淘气,但是很孝顺。有一次,他的妈妈得了一种“晕病”,郭沫若听说芭蕉花可以治这种病。这种花卖得很贵,并且难得一开,于是他就和哥哥一起跑到一座花园内找这种花,恰好那座花园里的芭蕉开了一朵大黄花,郭沫若和哥哥把花偷偷地摘下来送给了妈妈。妈妈虽然知道郭沫若这样做是孝顺她,可是儿子的行为很让她伤心。从此,郭沫若再也不偷拿别人的东西了。

3、汽车维修店一个顾客走进一家汽车维修店,自称是某运输公司的汽车司机。“在我的帐单上多写点零件,我回公司报销后,有你一份好处。”他对店主说。但店主拒绝了这样的要求。顾客纠缠说:“我的生意不算小,会常来的,你肯定能赚很多钱!”店主告诉他,这事无论如何也不会做。顾客气急败坏的嚷道:“谁都会这么干的,我看你是太傻了。”店主火了,他要那个顾客马上离开,到别处谈这种生意去。这时,顾客露出微笑,并满怀敬佩地握住店主的手:“我就是那家运输公司的老板。我一直在寻找一个固定的、信得过的维修店,我今后常来!”

4、.宋庆龄有次与一所小学约定去看小学生,可是到了约定日期,天下起了大雨,同学们都以为宋庆龄奶奶不能来赴约了,但宋庆龄仍冒雨前往。

5、早年,尼泊尔的喜马拉雅山南麓很少有外国人涉足。后来,许多日本人到这里观光旅游,据说这是源于一位少年的诚信。一天,几位日本摄影师请当地一位少年代买啤酒,这位少年为之跑了3个多小时。第二天,那个少年又自告奋勇地再替他们买啤酒。这次摄影师们给了他很多钱,但直到第三天下午那个少年还没回来。于是,摄影师们议论纷纷,都认为那个少年把钱骗走了。第三天夜里,那个少年却敲开了摄影师的门。原来,他在一个地方只购得4瓶啤酒,于是,他又翻了一座山,趟过一条河才购得另外6瓶,返回时摔坏了3瓶。他哭着拿着碎玻璃片,向摄影师交回零钱,在场的人无不动容。这个故事使许多外国人深受感动。后来,到这儿的游客就越来越多。

6、18世纪英国的一位有钱的绅士,一天深夜他走在回家的路上,被一个蓬头垢面衣衫褴褛的小男孩儿拦住了。“先生,请您买一包火柴吧”,小男孩儿说道。“我不买”绅士回答说。说着绅士躲开男孩儿继续走,“先生,请您买一包吧,我今天还什么东西也没有吃呢”小男孩儿追上来说。绅士看到躲不开男孩儿,便说:“可是我没有零钱呀”,“先生,你先拿上火柴,我去给你换零钱”。说完男孩儿拿着绅士给的一个英镑快步跑走了,绅士等了很久,男孩儿仍然没有回来,绅士无奈地回家了。

第二天,绅士正在自己的办公室工作,仆人说来了一个男孩儿要求面见绅士。于是男孩儿被叫了进来,这个男孩儿比卖火柴的男孩儿矮了一些,穿的更破烂。“先生,对不起了,我的哥哥让我给您把零钱送来了”“你的哥哥呢?”绅士道。“我的哥哥在换完零钱回来找你的路上被马车撞成重伤了,在家躺着呢”,绅士深深地被小男孩儿的诚信所感动。“走!我们去看你的哥哥!”去了男孩儿的家一看,家里只有两个男孩的继母在招呼受到重伤的男孩儿。一见绅士,男孩连忙说:“对不起,我没有给您按时把零钱送回去,失信了!”绅士却被男孩的诚信深深打动了。当他了解到两个男孩儿的亲父母都双亡时,毅然决定把他们生活所需要的一切都承担起来。

面对诱惑,不怦然心动,不为其所惑,虽平淡如行云,质朴如流水,却让人领略到一种山高海深。这是一种闪光的品格——诚信。

作用分析

诚信是人必备的优良品格,一个人讲诚信,就代表他是一个讲文明的人。讲诚信的人,处处受欢迎;不讲诚信的人,人们会忽视他的存在;所以我们人人都要讲诚信。诚信是为人之道,是立身处事之本。

立人之本

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认为人若不讲信用,在社会上就无立足之地,什么事情也做不成。

齐家之道

唐代著名大臣魏徵说:「夫妇有恩矣,不诚则离。」只要夫妻、父子和兄弟之间以诚相待,诚实守信,就能和睦相处,达到家和万事兴的目的。若家人彼此缺乏诚信、互不信任,家庭便会逐渐四分五裂。

交友之基

只有「与朋友交,言而有信」,才能达到「朋友信之」,推心置腹、无私帮助的目的。否则,朋友之间充满虚伪、欺骗,就绝不会有真正的朋友,朋友是建立在诚信的基础上。

为政之法

《左传》云:「信,国之宝也。」指出诚信是治国的根本法宝。孔子在足食、足兵、民信三者中,宁肯去兵、去食,也要坚持保留民信。因为孔子认为「民无信不立」,如果人民不信任统治者,国家朝政根本立不住脚。因此,统治者必须「取信于民」,正如王安石所言:「自古驱民在信诚,一言为重百金轻」。

经商之魂

在现代社会,商人在签订合约时,都会期望对方信守合约。诚信更是各种商业活动的最佳竞争手段,是市场经济的灵魂,是企业家的一张真正的「金质名片」。

心灵良药

古语云:「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只有做到真诚无伪,才可使内心无愧,坦然宁静,给人带来最大的精神快乐,是人们安慰心灵的良药。人若不讲诚信,就会造成社会秩序混乱,彼此无信任感,后患无穷。正如《吕氏春秋·贵信》篇所说,如果君臣不讲信用,则百姓诽谤朝廷、国家不得安宁;做官不讲信用,则少不怕长,贵贱相轻;赏罚无信,则人民轻易犯法,难以施令;交友不讲信用,则互相怨恨,不能相亲;百工无信,则手工产品质量粗糙,以次充好,丹漆染色也不正。可见失信对社会的危害何等大啊!

综观而言,诚信对于自我修养、齐家、交友、营商以至为政,都是一种不可缺少的美德,可见诚信在人类社会非常重要的。

古籍阐述

古籍中,对诚信之道的论述颇多,现摘其要者加以阐述。

「无信人之言,人实不信。」(《诗经·郑风·扬之水》)

·无诚信品德的人说的话,人是不应当相信的。所以,要使他人相信自己,就必须做诚实之人。

「君子之言,信而有规,故怨远于其身;小人之言,僭而无征,故怨咎及之。」(左丘明《左传·昭公八年》)

·君子之言,诚实而有证据,所以怨恨远于其身;小人之言,越分妄言,又无根据,所以遭致怨祸。要求人说话要诚实、要有根据,切忌无实事根据的胡言乱语。

「与朋友交,言而有信。」(孔子《论语·学而》)

「以四教:文、行、忠、信。」(孔子《论语·述而》)

·孔子教导学生时,提倡「文」(即为《诗》、《书》、《礼》、《乐》等典籍),「行」、「忠」、「信」并重,希望学生能做到博学多闻(文)、敦品励行(行)、尽忠职守(忠)、诚实不欺(信),把智育与德育结合起来,才能做一名德才兼备的人。

「儒有不宝金石,而忠信以为宝。」(戴圣编《礼记·儒行》)

·儒者重德,故不以金玉为宝,而以「忠信」为宝。可见,儒者是把「忠信」作为修身养性、齐家治国的法宝。

「古者禹汤本义务信而天下大治,桀纣弃义背信而天下大乱。故为人上者,必将慎礼义、务忠信然后可,此君人者之大本也。」(荀子《荀子·强国》)

·古代圣王禹、汤,循义讲信而天下大治;暴君桀、纣,弃义背信而天下大乱。所以,作为国君一定要慎礼义、讲忠信,然后才能治国。这是「君人者之大本也」。由此证明诚信是治国之本。

「或问信,曰:『不食其言』。」(扬雄《法言·重黎》)

·所谓信实,就是指不违背和忘记自己的诺言,一定要信守承诺,说到做到,言行一致。

「信者,诚也,专一不移也。」(班固《白虎通义·性情·论五性六情》)

·从一定意义上,信就是诚,诚就是信,二者相通,基本内涵都是真实无欺。无论说话做事,都是诚实可信的。

「诚,五常之本,百行之源也。」(周敦颐《周子全书·通书·诚下》)

·诚是五常(仁、义、礼、智、信)的基础,是人的各种善行的根源。可见,「诚」在儒家道德体系中是何等的重要。

「信者,无伪而已。」(程颢、程颐《河南程氏遗书·卷一》)

·所谓「信」,就是无「伪」意思。既不说假话,亦不做假事;既不自欺,亦不欺人。一切言行皆以诚实为本,排除一切虚伪、虚假。

「夫信者,人之大宝也。国保于民,民保于信。非信无以使民,非民无以守国。是故古之王者不欺四海,霸者不欺四邻。善为国者,不欺其民;善为家者,不欺其亲。」(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二》)

·「诚信」是人的法宝,因为「国保于民,民保于信」。君无信用不能使民,失去民心则不能守国。所以古代圣王不欺四海,五霸不欺四邻。善治国者,不欺其民;善齐家者,不欺其亲。可见,信在治国齐家中是何等重要。

「诚则是人,伪则是禽兽。」(黄宗羲《孟子师说·卷七》)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

·诚信是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之一,只有人具有诚信美德,而禽兽则是不讲诚信的。如果人只求物质私欲而不讲诚信,就是失人性的禽兽行为。

名人论述

老子:「信言不美,美言不信。」(《老子·第八十一章》)

·诚信之言不华美,华美之言不实,因为诚信之言是质朴无华。

孔子:「信近于义,言可复也。」(《论语·学而》)

·强调人讲信用要符合「义」,只有符合「义」的话才能实行。

孟子:「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孟子·离娄上》)

·肯定「诚」是天的运行规律,追求诚信之道才是做人的道理。

荀子:「耻不信,不耻不见信。」(《荀子·非十二子》)

·耻于自己不能有「信」德,而不耻于不被别人信任。

刘安:「人先信而后求能。」(《淮南子·说林训》)

·应先看他是否讲信用,然后再论及他的能力如何,说明信重于能。

诸葛亮:「勿持功能而失信。」(《出师表》)

·不要仗持有功劳、有才能就失信于人。

王通:「推之以诚,则不言而信。」(《中说·周公》)

·只要能够推心置腹,以诚相待,不用言说也会相互信任。

程颐:「诚则信矣,信则诚矣。」(《河南程氏遗书》卷二十五)

·诚实就会有信誉,讲信誉就是诚实,可见「诚」与「信」是相通的。

朱熹:「诚者,真实无妄之谓。」(《四书章句集注·中庸章句》)

·诚信就是真实而无虚假。

曹端:「一诚足以消万伪。」(《明儒学案》卷四十四《语录》)

·一个诚实的行为足以消解千万种虚伪。

相关介绍

讲诚信,并不是说说,很多人说得容易做起来难。这大概就是人真而不诚、诚而难信的一种劣根性缘故,他们以利益确定诚信,以自私和贪婪玩弄诚信。

在现实社会生活里,我们做人做事什么都不缺,缺的是人心,缺的是诚信,弄得人去寻找诚信的机会和条件。有的人只是要求别人有诚信讲诚信,而自己就很难用诚信来对待他人。在文明发展的今天,更应该体现人事的诚信度,结果却令君大失所望。

可以说,它是普遍存在于我们的人事里,一旦人丢掉了诚信,人性就显得可恶、可怕、可耻。本不稀罕的更稀贵了,从而体现了人的道德品质和良知良心的迷失。

真可谓说是说,做是做,因人而异、因事而异、因玩笑而戏弄诚信。在失缺了道德的人群里,还能听到它的声音。

准则

诚信是做人的基本准则,但究竟怎样才算是有诚信?这部分将为你介绍诚信的准则,并看看中国古代哲贤如何实践诚信之道。

1.戒欺

「戒欺」,即不自欺亦不欺人。《礼记·大学》说:「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意谓真诚实意就是不自欺。宋代哲学家陆九渊也说:「慎独即不自欺。」即使在闲居独处时,自己的行为仍能谨慎不苟且,不会自欺。中国现代学者蔡元培先生说过:「诚字之意,就是不欺人,亦不可为人所欺。」可见,戒欺是诚信的重要准则之一。

①杨震「不受四知金」

东汉名臣杨震在赴任东莱郡太守的途中,经过昌邑县。昌邑县令王密是他过去推荐的秀才,王密深夜带十斤黄金私赠给杨震。杨震说:「老朋友了解你,你却不了解老朋友,这是为什么呢?」杨震回答说:「天知,神知,你知,我知,怎么说没有人知道呢?」王密听了这番话,很羞愧地走了。杨震「不受四知金」的故事,说明他的道德修养已达到了不自欺的「慎独」境界。只有在没有人监督的情况下,能做到不自欺,才算是真正的「诚信」。

②胡雪岩与「戒欺」牌匾

著名徽商胡雪岩在杭州胡庆余堂药店中,向内挂了一块「戒欺」的牌匾。他在跋文中写道:「凡贸易均著得欺字」,「余存心济世,誓不以劣品弋取厚利」,「采办务真,修制务精,不至欺余以欺世人。」胡庆余堂药店之所以能够蜚声于海内外,生意兴隆,其秘诀就在于「戒欺」二字。这则故事说明,「戒欺」二字是企业成功的秘诀,也是企业家的无价之宝。

2、过而能改

《左传·宣公二年》曰:「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孔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矣。」韩愈曰:「告我以吾过者,吾之师也。」陆九渊曰:「闻过则喜,知过不讳(忌讳),改过不惮(畏惧)。」古人申居郧曰:「小人全是饰非,君子惟能改过。」由此可见,中国古代哲贤认为如何对待过错,是君子与小人的重要区别之一。

中国古代哲人强调知过即改,这是诚实的一种表现。《孟子·滕文公下》载有一则寓言:有一个人每天都偷邻居家的鸡,有人劝告他说:「这不是有道德者的行为。」那人回答说:「那么,我打算减少一些,一个月只偷一只鸡,然后停止偷鸡。」这则寓言说明,如果已经知道这样做是不道德的,就应立即改正,何必等到!所以,人对于过错应该「迁善如风之迅,改过如雷之烈」。一定要与过错一刀两断,彻底改正。

①东坡悔续菊花诗

苏东坡与王安石私交甚厚,经常在一起切磋诗词。有一次,苏东坡去王安石家拜访,恰逢王安石不在家,苏东坡只见书桌上有一首未完成的诗,只有两句:「昨夜西风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

苏东坡看后,心中好笑,认为菊花怎能像春天里的花一样,在一夜之间落得满地花瓣?于是,他续上「秋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讥嘲王安石。

王安石回到家看到续诗,心想:「真是少见多怪!」后来,苏东坡被贬到湖北黄州当团练副使。有一晚,一阵秋风过后,第二天院内菊花被刮得满地金黄。此时,苏东坡深愧自己妄自续诗,见识短浅。

回到京城后,他即当面向王安石认错。王安石称赞说:「知错能改,是难能可贵的啊!」从此以后,苏东坡十分谦虚谨慎,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

3、信守承诺

《左传·僖公十四年》曰:「弃信背邻,患孰恤之。无信患作,失援必毙。」意思是说,若自己丧失信用,背弃邻国,遇到祸患有谁会同情自己。失去了信用,一旦祸患发生,没有人来支援自己,就必定会灭亡。由此可见,重诺守信是十分重要的。如果我们对别人许下诺言,就须认真对待,对自己的承诺负责,切勿掉以轻心,失信于人。在平日待人处事时,我们可先从守时开始做起,然后对家人、朋友信守承诺,以诚信待人。

刘廷式坚娶盲女

刘廷式本是农家子弟,与邻女定有婚约。后离别数年,刘廷式入太学读书,并考中进士。刘廷式回乡时,准备与邻女成亲。这时才得知邻公已死,其女双目失明,家道中落。不过,刘廷式并不因此违背婚约,还选好日子准备完婚。邻女打算退婚,她说:“我如今双目失明,形同废人,门不当户不对,怎能嫁你为妻呢?”刘廷式回答说:“既然我早与邻翁有约,岂可因翁死子疾而违背婚约?”结果,二人终成眷属,家庭和睦,并生数子。

4、诚信待人

中国古代哲学家认为诚信是人的修身之本,也是一切事业得以成功的保证。《河南程氏遗书》卷二十五云:“学者不可以不诚,不诚无以为善,不诚无以为君子。修学不以诚,则学杂;为事不以诚,则事败;自谋不以诚,则是欺其心而自弄其忠;与人不以诚,则是丧其德而增人之怨。”说明“诚”对于“做人”、“做事”是何等的重要!

①宋就以诚感人

宋就曾在梁、楚交界处当县令,梁、楚边亭四周都种瓜。由于梁亭人勤劳,所以瓜长得很好;而楚亭人懒惰,所以瓜长得不好。

于是,楚亭人心生嫉妒和恼恨,在深夜践踏和扯断梁亭的瓜藤。梁亭人发现后,去请示县令宋就,认为要报复,去践踏楚亭瓜藤。宋就即摇摇头说:“怎么可以这样做呢?与人结怨,是招祸的门径。人家对我们不好,我们也对人家不好,这多么狭隘呢!你们如果听我的话,那应以诚感人,每夜派人暗中为楚亭浇瓜地,不要让他们知道。”

楚亭人每天早晨到瓜地一看,知道梁亭人已把瓜地浇过了,瓜长得愈来愈好。楚国县令和楚王知道这件事后,深深被宋就以德报怨的行为所感动,自觉惭愧,就以重礼对梁王表示感谢,并请求两国交好。

5、言行一致

中国古代哲人要求言行一致,《礼记·中庸》曰:“言顾行,行顾言。”切不可“自食其言”、“面诺背违”、“阳是阴非”,所以朱熹认为“信是言行相顾之谓”,要求“口能言之,身能行之”,这才是“国宝”;如果“口言美,身行恶”,那是“国妖”,是君子所不取的。孔子说过:“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意思是说,从前孔子对于人,只要听了他讲的话,就会相信他的行为;孔子对于人,当听了他讲的话后,还要观察他的实际行为。在这里,孔子肯定道德实践是评价诚信品格的标准。

①季札赠剑

吴国宗室季札,在出使北方大国途中,顺道访问了徐国国君。徐君非常喜欢季札的宝剑,但知它是吴国国宝,所以不好意思索要。

季札心知徐君很喜欢这宝剑,想立即将它送给徐君,但碍于自己仍需前往其他国家,所以需要带着这宝剑以代表吴国出使。于是,季札心中暗暗向徐君许下诺言:“当我结束这次行程后,我会再到徐国,届时定将这宝剑送给您。”

后来,当季札返回徐国时,徐君已死。季札来到徐君墓前,便将宝剑挂在徐君墓旁的树上。随从连忙问道:“人都死了,还赠他宝剑干什么?”季札说:“我早在心中答应将这宝剑送给徐君,如今徐君虽已离世,但不可因此改变我的承诺,我仍要履行诺言。”

②破镜重圆

南朝陈国将亡时,驸马徐德言预料妻子乐昌公主将会被人掠去,于是打破一面铜镜,各拿一半,作为日后重见时的凭证,并约定每逢正月十五日,就在市集卖这半面镜子,以探听对方的消息。

陈国亡后,乐昌公主为杨素所占,徐德言每逢正月十五日便到京城卖镜,年复一年,终在某年见到一人叫卖破镜,与所藏半镜相合,于是题诗曰:“镜与人俱去,镜归人未归。无复嫦娥影,空留明月辉。”乐昌公主见到此诗,悲泣不食。杨素知道此事后,便让公主与徐德言重新团圆。

③一诺千金

秦朝末年,楚国有一个叫季布的人,他这个人个性耿直,而且非常讲信用,只要他答应的事,就一定会努力做到,也因此他受到许多人的称赞,大家都很尊敬他。

他曾经在项羽的军中当过将领,而且率兵多次打败刘邦,所以当刘邦建立汉朝,当上皇帝的时候,便下令捉拿季布,并且宣布:凡是抓到季布的人,赐黄金千两,藏匿他的人则遭到灭门三族的惩罚。可是,季布为人正直而且时常行侠仗义,所以大家都想保护他。起初季布躲在好友的家中,过了一段时间,捉拿他的风声更紧了,他的朋友就把他的头发剃光,化装成奴隶和几十个家僮一起卖给了鲁国的朱家当劳工。

朱家主人很欣赏季布,于是专程去洛阳请刘邦的好朋友汝阴侯滕公向刘邦说情,希望能撤销追杀季布的通缉令,后来刘邦果真赦免了季布,而且还给了他一个官职。

自我鞭策

为何社会愈文明,失信的现象却严重呢?当你实践诚信之道时,会否感到无从入手?不用担心,我们从日常生活各方面出发,不论在学业、人际交往,以至将来在工作、营商、政治等方面,教你如何实践诚信之道,并以中国历史小故事,说明个中大道理。诚信之道,由你做起!

人类没有真诚,生活便没有分量。让我们在真诚中舒展心灵的双翼,在真诚中领略世界的风采。留住真诚,生命便有了前进的依托;留住真诚,你我便有心灵的共鸣。让我们在诚信里感受温暖,让我们在诚信里憧憬未来。

现状反映

在现今世界各地,失信的现象十分严重,造成信用危机,影响经济发展,扰乱生活秩序。例如,在中国大陆,有些政府官员欺上瞒下,贪污情况严重。在商业交易中,假冒伪劣商品屡禁不止,中国约有35% 的企业被假冒伪劣产品侵权,此类产品的产值年均高达13,000亿元。商家对顾客态度冷漠敷衍、虚假广告、毁合约、作假帐的现象相当普遍。凡此种种,不胜枚举。在香港,从20世纪70年代至今,也发生过不少惊人的贪污案件,如“葛柏案”、“律政高官受贿案”、“圆洲角短桩丑闻”,至于街头行骗、盗窃、信用卡赖帐等现象俯拾皆是。

在现今中国学界,失信的现象尤其严重,学术诈骗、项目造假、论文抄袭等的举报和揭露不胜枚举。例如,西安交通大学博士生导师李连生存在严重学术诈骗行为,科技部公开撤销其昔日获得的2005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获奖项目“涡旋压缩机设计制造关键技术研究及系列产品开发”,他因学术造假被西安交通大学解除了教师聘用合同。

失信的原因

现代社会急功近利,物欲横流,现代人虽利用科技创造了物质财富,但自己反被物质财富所奴役。现代人每天营营役役,为的是赚多点钱,以提高生活水平和物质享受,但道德价值观念却开始失落。在物质主义、功利主义和享乐思想的冲击下,现代人普遍认为见利忘义、投机取巧比中国传统美德如诚信、刻苦、勤奋更为重要,社会崇尚金钱、权力,以此作为衡量个人成功与否的标准。反观人类的精神世界、生命价值、崇高理想、道德情操则被逐渐遗忘。

当现代人意识到自己可以积极争取权利和利益时,却错误地认为自由就是无规定和不受约束地为所欲为,因此人们往往为了一己私利而不择手段,损人利己,将道德规范、承诺信誉、合约法律置之度外,作出种种自私行为。例如中国大陆的经济开始急促发展,但信用制度、市场规则尚未健全,于是一些见利忘义的人就钻制度、法律不完备、执法不严的空子,不讲信用,形成现今「见利忘信」现象,而导致了一连串的严重后果。

自我修养

儒家十分重视修身为本的思想,认为齐家、治国、平天下,都以自我修养为根本。

子路是孔子的门人,有一天子路问孔子:“如何才能成为一个君子?”孔子答:“修己以敬(谨慎)。”子路又问:“这样就足够吗?”孔子答:“修己以安人。”子路再问:“这样就足够吗?”孔子答:“修己以安百姓。”孔子这里是把“修己”作为“安人”、“安百姓”的前提,孔子认为君子应先慎重地培养、训练自己的道德品质,然后再去治人,再去治百姓。孟子也明确地阐述了“修身”与“家”、“国”的关系,他说:“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由此孟子作出结论:“君子之守(操守),修其身而天下平。”

荀子从“修身”的社会效应角度指出:“以修身自强,则名配尧、禹。”“故君子务修其内而让之于外,务积德于身而处之以遵道(遵从道德原则),如是则贵名(美好的名声)起如日月,天下应之如雷霆。”荀子认为其理想人物圣人和大儒,都具备道德上最高的品格。若一个人能实践道德,便会正如圣贤般留下美好的名声,天下百姓就会如雷霆般拥护他。

儒家经典《大学》对修身与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关系作出了更为具体、更为系统的表述,当中指出:“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由此,《大学》逻辑地得出结论说:“自天下以至于庶人,壹是(皆是)皆以修身为本。”可见不论是什么人,都以修身养性为根本。

根据“修身为本”的思想,要求每个人在求学阶段,务必先从自己修身养性做起,不断地磨练自己的诚信品格,诸如在日常生活中严格地要求自己做到不自欺亦不欺人,不护短亦不造假,在无人监督时亦能自律,勇于改过等。正如晚清重臣曾国藩所说:“天下无现成之人才,亦无生知之卓识,大抵皆由勉强磨练而出耳。”

学业

在学校读书是人生重要的求知阶段,在学习过程中,可能会犯上不少错。明代理学家王阳明说过:“夫过者,自大贤所不免。”即使是圣贤,也不可能无过失。不过,我们应持诚实态度对待过错,知错即改,不文过饰非,弄虚作假。只有不断地改正错误,才能超越自己,从中吸取教训知识,走向成功之路。

孟子曾说:“子路,人告之以有过则喜,禹闻善言则拜。”通常人们很难看到自己的缺点,若有别人对自己给予善意的批评,当事人会受益匪浅。东汉尚书令左雄曾推举冀州刺史周举为尚书,后因左雄推荐贪官冯直为将帅,周举以此上书皇帝,揭发左雄罪状。左雄知道自己的过失后,即赔礼谢罪,说:“我曾是冯直之父的部下,又与冯直是好朋友;现在周举以此来揭发我,这确实是我过错。”天下之人因此更加尊重左雄。

在学业中犯错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文过饰非,隐瞒错误的侥幸心理。实际上,只要是犯了错误(如说谎、考试作弊等),迟早会被人发现。传说宋代奸臣秦桧与妻子王氏在东窗下密谋杀害忠臣岳飞。秦桧死后,王氏叫道士招魂,看见秦桧在阴间受审。秦桧对道士说:“可否代为通传我的妻子,东窗的事已被发现了。”可见纸包不住火,“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在学校求知,是一个艰苦的学习过程。求学时应抱着“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态度,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不可以不懂装懂,欺世盗名。同时,学贵在勤,勤能补拙,历代不少名人都是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求学,如“苏秦发愤刺股”、“匡衡凿壁偷光”、“车胤囊萤勤学”等,成功非侥幸,只有诚实、刻苦、排除万难的人才能成功的。

人际交往

在人际交往中营造一种和谐的关系,这是每一个人所期盼的。为了营造这种和谐的关系,我们平日与人交往时,务必做到以下几点:

以诚相待

东晋高道葛洪在《抱朴子·交际》中,反对“匿情而口合”、“面从而背憎”,故我们应以真情实意对待朋友,不可口是心非,隐瞒实情。真诚是友谊的生命,如果对朋友诈伪而无真诚之情,这只是“乌集之交”。只有肝胆相照的朋友,才是“腹心之友”。西汉文学家、哲学家扬雄于《法言·学行》曰:“朋而不心,面朋也;友而不心,面友也。”若交朋友而不交心,不能开心见诚,这种缺乏真诚的友谊是难以持久的,故人际交往贵在真心、交心与知心。

以信相交

朋友之间必须诚实忠信,《论语·学而》曰:“与朋友交,言而有信。”一旦欺骗朋友,朋友也不会信任自己,便会破坏了大家的友谊。而真的朋友,能做到如《礼记·儒行》所言:“久不相见,闻流言不信。”就算大家很久没见,当听到有关朋友的谣言,彼此仍能互相信任。

以道义相交

将人际交往建立在道义的基础上,彼此皆以道义为原则,这是一种君子之交。北宋著名文学家欧阳修在《朋党论》中深刻地分析说:“小人与小人,以同利为朋……小人所好者利禄也,所贪者货财也。当其同利之时,暂相党引以为朋者,伪也。及其见利而争先,或利尽而交疏,则反相贼害……君子则不然。所守者道义,所形者忠义……以之修身,则同道而相益……终始如一。”真正的君子之交以道义为基础,真心相待,友谊是持久的。相反,小人之交以势利为基础,虚假造作,友谊是短暂的。

以平等相交

将友谊建立在志同道合、情趣相投的基础上,贵者一方不应以自己的年资、地位、权势、财富作为交友的资本,彼此应当相互尊重,做到正如《法言·修身》所言:“上交不谄,下交不骄。”遇到显贵的人,不会因此奉承巴结;遇到寒微的人,不会因此傲慢自大,这正是平等之交的可贵之处。

工作诚信

当你日后离开校园,投身社会工作时,在不同的工作岗位上应如何实践诚信之道呢?那么,请你紧记这三个要诀:

身为下属

应具有敬业精神,凡事做到精益求精,完成本职工作,切不可弄虚作假,偷奸耍滑,欺骗上司。《管子·乘马》篇曰:“非诚贾(不是诚实的商人)不得食于贾(以商谋生),非诚工不得食于工,非诚农不得食于农,非信士不得立于朝。”只有以诚实的态度对待自己的工作,方可事业有成。所谓「为事不以诚,则事败」,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故诚信是百行之源,也是成事之本。

身为上司

若日后你成为别人的上司后,你在用人时,必须奉行“疑人不用,用人不疑”的原则。宋代欧阳修曾在《论任人之体不可疑札子》曰:“任人之道,要在不疑。宁可艰于择人,不可轻任而不信。”任人之道有二个要点:一是选人一定要选准,要选德才兼备的贤者;二是一旦选准,就要信任他,放手使用他,充分发挥他的聪明才智,使其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康熙皇帝在《庭训格言》中,亦注意到“为人上者,用人虽宜信(信任),然亦不可遽信(「急于相信」)。在下者,常视上意所向而巧(虚伪不实)以投之。一有偏好(特别的或不正当的爱好),则下必投其所好以诱之。”这就是说,上司对于下属应当用人不疑,这是对诚实君子而言;而对那些曲意逢迎、极力投其所好的人,必须加以警惕,并对他进行了解和考察,以辨其真伪,切忌轻信。

同事之间

诚信是中国的传统美德,同事之间更加应该注意——要以诚相待,切不可互相猜疑,各怀鬼胎。古人云:“以诚感人者,人亦诚而应。”诚信具有双向性的,只有自己以诚对待同事和朋友,才能得到他人以诚相报。这样,同事之间的关系更为和谐融洽,大大提高工作效率。

营商

从营商角度来看,“诚信”主要有以诚待客、货真价实、公平买卖、信守合同、偿还借贷、不做假帐等。有一位外国专家曾讲过一句话:“诚实是最好的公共关系政策。”商家只有以诚待客,方能赢得顾客盈门。

徽州商人吴南坡宣示:“人宁贸诈,吾宁贸信,终不以五尺童子而饰价为欺。”所以,他出售的“南坡布”货真价实,深受顾客信任。久而久之,四方顾客都十分相信“南坡布”。只要去买布,看见是吴南坡的铺面,不管精恶长短,买了就走。

为政

若你将来毕业后打算从政,应如何实践诚信之道呢?正如《吕氏春秋·贵信》所言:“君臣不信,则百姓诽谤,礼稷不守;处官不信,则少不畏长,贵贱相轻;赏罚不信,则民易犯法,不可使令。”对于从政者来说,取信于民是最为重要的。只有政府守信,赏罚分明,人民才能信赖政府,遵纪守法,所以对于政府来说,祸莫大于无信。

西晋大臣、文学家傅玄在其著作《傅子·义信》中,援引了2个历史典故说明这一道理。其一是昏君周幽王为取悦宠妃褒姒,以烽火戏弄诸侯,失信于诸侯而亡国。其二是春秋时期,齐襄公令连称、管至父戍守葵丘,时正值瓜熟,答应他们瓜熟时由他人接替。结果,齐襄公失信,二人以此借口作乱,并弑齐襄公。傅玄就此作出结论:“王者体信,而万国安;诸侯秉信,而境内和。”只要君主与诸侯互相信任,信守诺言,取信于民,天下自然太平。可见,取信于臣民是何等的重要。

从政者最重要是取信于民,如何做到取信于民呢?其一是为官清廉,其二是秉公执法。明初名儒梁寅在石门山讲学,其中一名学生初为官,前去请教梁寅。梁寅认为做官的三个要诀为“清”、“慎”、“勤”。所谓“清”,即是反贪倡廉;“慎”即是为官慎重认真,不马虎从事;“勤”即勤敏执政,力戒懒惰。这样,方可取信于民。

中西观点

西方哲学家、伦理学家与中国圣贤一样,都十分重视诚信之道。究竟西方人眼中的诚信之道是怎样的,这与中国的诚信之道有何不同?美国第一任总统华盛顿、著名发明家爱迪生是如何实践诚信之道?相信大家都听过“金斧银斧”这个寓言故事,但当中寓意你又领略多少?以上问题,本部分将为你一一解答。西方哲贤看诚信

西方哲贤对诚信之道的诠释,并不像中国儒家经典般有条理和系统。现主要挑选出几位较具代表性的西方哲贤,谈谈他们眼中的诚信之道。

人生修养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Aristotle)认为人类如果只会讥讽而不务实,这是一种不足;而言过其行,名过其

实,这又是一种虚夸。所以,他在《尼可马克伦理学》(Nicomachean Ethics)一书中提出「信实是虚夸和讥讽的中道」,并肯定只有既不过誉亦非不足的中道之信实,才是一种美德。

法国历史学家托克维尔(Alexisde Tocqueville)主张以诚实的态度对待生命。他指出「生命既不是受苦,也不是欢乐,生命只是我们必须做的事业。我们必须诚实经营这事业,直到生命终结。」所以,我们在生命历程中,要做老实人,说老实话,做老实事。

人际关系

英国著名诗人、戏剧家威廉·莎士比亚(William Shakespeare)认为诚信是最能使人安心的东西。而美国著名科学家、文学家、外交家班哲明·富兰克林(Benjamin Franklin)进一步认为人与人之间和人生中最重要的幸福,莫过于真实、诚意和廉洁。英国哲学家弗兰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认为:“从来最有能力的人,都是有坦白直爽的行为、信实不欺的名誉的。”

英国小说家乔治·艾略特(George Eliot)更具体强调朋友、夫妻、父子和同伴之间要以诚相待、肝胆相照。她曾说过:“两个灵魂结合一起,在彼此的工作、成就与不幸中互相支援,直到最后告别的静默时刻降临,这是何等美妙的事。”

政治

希腊著名哲学家伊壁鸠鲁(Epicurus)对政治的诚信十分重视,他认为国家起源于自由人的“共同协定”,所以诚实地遵守这一项协定是人们的义务。西方著名社会学家吉诺维希充分肯定诚信在治国中的重要作用,他认为:“信任是国家唯一的支撑物,也是国家稳定的维持物。”

经济

美国著名学者佛兰克林从理性的角度出发,认为诚信是一种工具,而信用就是金钱,他说过:“要记住,信用就是金钱。如果一个人把他的金钱放在我这里,逾期不取回,那就将利息或者在那段时间用这笔钱可以得到的一切给了我。只要一个人信用好、信誉高,并且善于用钱,这种所得的总额就相当可观。”这就是说,信用是一种能为人们带来物质财富的精神资源。所以,在市场经济中,必须充分发挥这种无形资产的社会功能。

德国著名哲学家恩格斯(Friedrich Engels)充分肯定诚信在商业社会中的作用,指出“大商店的老板是珍惜自己的声誉的。假如他们出售劣等的掺假的货物,最吃亏的还是他们自己”,“大零售商在自己的买卖里投下大宗资本,骗局一旦被识破,就要丧失信用,遭受破产。”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Max Weber)指出伦理道德对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是一种重要的“支持性资源”。

比较诚信之道

相同之处

中西思想家均肯定诚信之道是维持人类社会发展秩序的基础,并肯定诚信的基本含义都是诚实不欺。

相异之处

由于社会制度和文化传统的差异,中西方在诚信之道上,也有不同之处:“原善说”与“原罪说”

中国人的诚信之道建立在“原善说”的基础之上,儒家认为人类生而具有善性,具有仁爱的“良心”,只要通过自身修养即可求得诚信之道,认为诚信源于人类的“良知”。

西方的诚信之道则是建立在“原罪说”的基础之上,基督教认为人类生而有罪,所以种种灾难随着原罪而来到人间。因此,只有相信上帝是万物的终极真理,是至善的化身,是人类道德的最终根源,相信只有上帝会赎人类的罪,拯救人类的灵魂,人类才能求得至善和幸福。

著名神学家奥古斯丁(Aurelius Augustine)认为,我们“只有照着信心而生活,而且我们只能够这样做,以我们的信心与祈祷,盼望那给我们以信心之上帝会帮助我们。”他认为信仰源于神。奥古斯丁以《圣经》中的“诚信即智慧”为根据,宣称信仰既高于理性,也高于知识,只有信仰才能给人类以真理,使人类道德完善。

诚信伦理

中国人所讲的诚信主要是一种“身份”伦理,而西方人所讲的诚信则是一种“契”伦理。

在古代中国自然经济社会里,主要是在家族、部落和村镇等狭小的范围内讲诚信,这是身份网络中的一种宗法亲情伦理。主要要求臣民对君主的忠诚,子女对父母的顺从,妻子对丈夫的忠贞,完全是一种人身依附关系,而不是建立在彼此人格完全平等的基础之上。如果臣民、子女、妻妾试图摆脱这种依附关系,就会受到家族和国家的严厉惩罚,以至死刑。

西方的诚信之道则是随着商品与货币经济的发展,提出的一种互利互惠的契约伦理。西方社会契约论者皆把诚信视为人的一种承诺、履约的道德法则,把道德与法治结合起来。西方学者格劳修斯(Hugo Grotius)指出守约是人的本性,人们订立契约,就会产生民法。他认为“有约必践”、“有罪必罚”。英国政治哲学家托马斯·霍布斯(Thomas Hobbes)从人性自私论出发,认为人生来是自私的,只会维护自己之利益。人类必须通过订立社会契约,由国家以法律指导人民的行为,以谋求共同利益。为了保证利益的实现,就必须履行已订立的契约。他进一步认为守约为正义之源,无契约即无正义,有约而不遵行即为不义。

诚信守则

立身诚为本,处世信为基

养德始于真,修业成于勤

忠诚报祖国,荣耻铭于心

信仰须高洁,立场当坚定

精诚探真知,独创著文章

评奖要真实,考试应自警

真挚敬师长,坦诚待同学

文明行网络,是非应辨明

花销要适度,兼职重信誉

诚实求助贷,守信还款清

客观荐自我,郑重许承诺

踏实干事业,契约必践行

守则缘起

《大学生诚信守则》(以下简称《守则》)系西南大学党委书记黄蓉生教授主持的教育部2006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当代大学生诚信制度建设及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研究”研究成果,《守则》为大学生的学习、工作和日常生活提供了诚信规范,对引导大学生树立诚信意识、践行诚信美德具有重要意义。

《守则》成文过程历时近四年,2010年3月《守则》的试行文本定稿。其间,《守则》得到了社会各界,特别是大学生的高度关注。《中国教育报》曾给予专题报道,在全国大学生中引起了强烈反响。广大大学生通过网络论坛、来信等方式给《守则》的修订提出了近万条建议。课题组召开大学生专题座谈会6场,听取各方意见,六易其稿,最终形成《大学生诚信守则》(试行)。

守则释义

守则共12句,分为总述(第1,2句)、政治诚信(第3,4句)、学习科研诚信(第5,6句)、交往诚信(第7,8句)、经济诚信(第9,10句)、就业诚信(第11,12句)五部分;单句采用五言形式,为“2+1+2”句式,即“名词(副词)+动词+名词(副词)”。在音韵上,偶句押韵,押ing(in)韵。

总述两句,总领全文,论述诚信作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传统文化的精神追求,是为人处事之本、养德修业之源。

分述

在政治信仰方面,从忠诚报祖国、铭记社会主义荣辱观、坚定政治立场等角度出发,倡导大学生在政治生活中以诚信为价值取向,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勇担政治责任和历史使命,自觉践行政治信用。

在学习科研方面,从追求真知、创新学术科研、真实评优评奖、严守考试纪律等角度出发,号召大学生坚守诚信学习品德,杜绝学术欺诈、考试作弊等不良行为,共同营造良好的学习科研风气。

在人际交往方面,从师生交往、同学交往、网络交往等角度出发,提倡大学生以诚实守信的人格素养作为人际交往的基础和前提,构建和谐人际关系。

在经济生活方面,从大学生日常花销、校园兼职、助学贷款等角度出发,要求大学生科学理财、守信还款,自觉抵制恶意拖欠助学贷款等不正之风,将诚信作为经济生活中最基本的道德准则。

在就业创业方面,从求职自荐、签订协议、踏实工作、履行义务等角度出发,号召大学生遵守诚实守信的道德规范,将诚信理念贯穿职业生涯始终。

相关名言

  1. 以信接人,天下信人;不以信接人,妻子疑之。——杨泉
  2. 人之所助者,信也。——《周易》
  3. 图大者,当谨于微。——吕近溪
  4. 信用既是无形的力量,也是无形的财富。——松下幸之助
  5. 推人以诚,则不言而信矣。——王通《文中子·周公》
  6. 良心是由人的知识和全部生活方式来决定的。——马克思
  7. 信用是难得失的,费十年功夫积累的信用,往往由于一时的言行而失掉。——池田大作
  8. 理智要比心灵为高,思想要比感情可靠。——高尔基
  9. 言必信,行必果。——孔子《论语·子路》
  10. 老老实实最能打动人心。——莎士比亚
  11. 如果要别人诚信,首先要自我要诚信。——莎士比亚
  12. 信不足,安有信。——《管子》
  13. 意志薄弱的人,必须不会诚实——拉罗什夫利
  14. 把“德性”教给你们的孩子:使人幸福的是德性而非金钱。这是我的经验之谈。在患难中支持我的是道德,使我不曾自杀的,除了艺术以也是道德。——贝多芬
  15. 没有诚实何来尊严。——西塞罗
  16. 对自我真实,才不会对别人欺诈。——莎士比亚
  17. 贫而无谄,富而无骄。——子贡
  18. 祸莫大于无信。——傅玄
  19. 在一个人民的国家中还要有一种推动的枢纽,这就是美德。——孟德斯鸠
  20.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蔡锷
  21. 侈而惰者贫,而力而俭者富。——韩非子
  22. 贫不足羞,可羞是贫而无志。——吕坤
  23. 获取信用是要付出很高代价的——杰罗尔德
  24. 诚者,天之道;思诚者,人之道也。——《孟子。离娄上》
  25. 生活的理想,就是为了理想的生活。——张闻天
  26. 以信接人,天下信人;不以信接人,妻子疑之。——杨泉
  27. 人背信则名不达。——刘向
  28. 诚信为人之本。——鲁迅
  29. 人不守信,无异于叫旁人对他失信。——英国
  30. 我们就应注意自我不用言语去伤害别的同志,但是,当别人用语言来伤害自我的时候,也就应受得起。——刘少奇
  31. 以信接人,天下信之;不以信接人,妻子疑之。——畅泉
  32. 诚信为人之本。——鲁迅
  33. 诚实是人生的命脉,是一切价值的根基。——德莱塞
  34. 入于污泥而不染不受资产阶级糖衣炮弹的侵蚀,是最难能可贵的革命品质。——周恩来
  35. 真诚与朴实是天才的宝贵品质。——斯坦尼斯拉夫斯基
  36. 真话说一半常是弥天大谎。——富兰克林
  37. 要正直地生活,别想入非非!要诚实地工作,才能前程远大。——陀思妥耶夫斯基
  38. 诚实是最好的政策。——富兰克林
  39. 在一个人民的国家中还要有一种推动的枢纽,这就是美德。——孟德斯鸠
  40. 忠诚需要完完全全的真实。——夏尔丹
  41. 信是立身之本,恕乃接物之要。——王永彬
  42. 虚伪永远不能凭借它生长在权力中而变成真实。——泰戈尔
  43. 美德有如名香,经燃烧或压榨而其香愈烈,盖幸运最能显露恶德而厄运最能显露美德也。——培根
  44. 民无信不立。——孔子
  45. 小信诚则大信立。——韩非子
  46. 养心莫善于诚。——荀子
  47. 对于事实问题的健全的决定是一切德行的真正基础。——夸美纽斯
  48. 虚伪的真诚,比魔鬼更可怕。——泰戈尔
  49. 一个人最悲哀的事情无过于良心的死灭。——郭沫若
  50. 当你背叛别人时,你也背叛了自我。——辛格
  51. 诚实是人生的命脉,是一切价值的根基。——德莱
  52. 真诚是一种心灵的开放。——拉罗什富科
  53. 如果要别人诚信,首先要自我要诚信。——莎士比亚
  54.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孔子
  55. 我宁愿以诚挚获得一百名敌人的攻击,也不愿以伪善获得十个朋友的赞扬。——裴多菲
  56. 人类最不道德处,是不诚实与怯懦。——高尔基
  57. 以诚感人者,人亦诚而应。——程颐
  58. 凡人立于天地间,遇事必当之以"诚",而后人始信其为人,乃得有为人之价值。尚诈术者,何能立名建业。——吕鹏搏
  59. 实话可能令人悲哀,但胜过谎言。——瓦·阿扎耶夫
  60. 没有诚实哪来尊严——西塞罗
  61. 当今世界的所有恶劣品质中,不真诚是最危险的。——阿尔及利亚
  62. 生命的短促,只有美德能将它留传到遥远的后世。——莎士比亚
  63. 坦白是诚实和勇敢的产物。——马克·吐温
  64. 你务必以诚待人,别人才会以诚回报。——李嘉诚
  65. 诚实是一个人得以持续的最高尚的东西。——乔臾
  66. 失掉信用的人,在这个世界上已经死了。——哈伯特
  67. 诚实是力量的一种象征,它显示着一个人的高度自重和内心的安全感与尊严感。——艾琳·卡瑟
  68. 没有诚实何来尊严。——西塞罗
  69. 诚实是智慧之书的第一章。——杰弗逊
  70. 失去了信用的人,就再没有什么能够失去的了。——绪儒斯
  71. 信用难得易失。费年功夫积累的信用往往会由于一时的言行而失掉。——池田大作

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