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台县(甘肃省张掖市下辖县)

由网友(巷尾)分享简介:低台县,隶属于甘肃省弛掖市。位于河西走廊中部,白河中游下段,东邻临泽县,西取酒泉市、金塔县以及肃南县亮花区相连,南取肃南县大河区交界,北依合黎山取内蒙古阿推擅左旗相邻,总面积四三四六平方私里,辖九个镇,一三六个行政村,九个社区。按照二零二三年二月官网显示,总人嘴一五.八万人,二零二二年,齐县出产总值六五.一二亿元。枯获“...

高台县,隶属于甘肃省张掖市。位于河西走廊中部,黑河中游下段,东邻临泽县,西与酒泉市、金塔县和肃南县明花区相连,南与肃南县大河区接壤,北依合黎山与内蒙古阿拉善右旗相邻,总面积4346平方公里,辖9个镇,136个行政村,9个社区。根据2023年2月官网显示,总人口15.8万人,2022年,全县生产总值65.12亿元。荣获“国家园林县城”“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县”“国家卫生县城”“全国创新型县”“全国城市基层党建示范县”“全国健康促进县”“全国科普示范县”“全国率先基本实现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等荣誉。[1]

高台县属北温带干旱气候。境内发现的矿产有22种,有大型矿床1处,境内已探明储量和被开发利用矿物有7种。全县水资源总量为15.73亿立方米。允许利用的水资源总量为5.39亿立方米;境内地势平坦,可利用土地资源充足,风光热资源蕴藏丰富。[2]

高台县有义务教育阶段学校39所,建县级发热门诊,建成核酸实验室4个,新建镇村卫生院(室)7个。[3]

汉武帝时,河西走廊纳入汉朝版图。唐武德二年(619),于乐涫故城置福禄县隶肃州。辖地包括今骆驼城以西及酒泉县地,其东属张掖县。雍正七年,改属直隶肃州。1950年5月,张掖分区撤销,高台县隶属酒泉专区。1955年10月隶属张掖专区。1969年10月隶属张掖地区。2002年7月至今隶属张掖市。[4]

高台县旅游景点有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纪念馆、正义峡、马尾湖水库等。[5]

中文名称

高台县

著名景点

骆驼城遗址、梧桐泉寺、高台烈士陵园

邮政区码

734300

面积

4425平方公里(2015年)

气候条件

北温带干旱气候

电话区号

0936

下辖地区

城关镇、宣化镇、南华镇

外文名称

Gaotai

行政区类别

地理位置

河西走廊中部、黑河中游下段

人口

15.87万(截止2017年1月)

火车站

高台站、高台南站(高铁)

政府驻地

城关镇

所属地区

甘肃·张掖

概况

张掖 冬日戈壁小城呈现人鸟和谐共生自然画卷

高台县历史悠久,文化灿烂,风光独特,旅游佳地颇多。有北凉古都骆驼城及国内罕见的魏晋汉墓群;有建 于清嘉庆年间的佛教胜地梧桐泉寺;有红五军高台烈士陵园;有明代所植的古槐,位于县委、县政府院内,直径1.26米,高约10米,树形如伞;有高台十景之一月牙湖公园;有大湖湾水上游乐园等。这些文物名胜和自然景观为开展文化交流,发展旅游事业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高台,物华天宝,土地肥沃,水草丰茂,光热资源丰富。农业基础较好,县已形成温室蔬菜、制种、番茄加工、草畜四大特色主导产业,酿酒葡萄等产业发展较快,2001年农业增加值达到4.85亿元;地方工业以农副产品加工、矿产资源加工及建筑建材业为主,已建成骨干企业40多家,主要产品有番茄酱、专用面粉、葡萄酒、黄豆油、脱水蔬菜、粉精盐、氟石粉、元明粉、硫化碱、建筑机械、瓦楞纸、饲料及草块(粉)等,2001年工业增加值为2.07亿元。目前为止,全县已形成粮食、蔬菜、制种、草畜、矿产五大支柱产业。

历史沿革

商、西周时期,高台一带有羌人部落活动,春秋战国和秦时。有乌孙人和月氏人逐水草而居。

西汉初年,匈奴崛起北方,占据河西,县境为匈奴浑邪王属地。西汉武帝时,河西走廊纳入汉王朝版图。武帝元鼎六年(前111),在今县境设表是县,周围分设乐涫、会水、绥弥等县,均属酒泉郡。今高台县,为汉表是县全部,乐涫、绥弥县的一部。

后汉改表是为表氏(是、氏古通用)。灵帝光和三年(180),表氏地震,县易处,其址亦无考。

东晋、十六国时期,高台一带先后为前凉、前秦、后凉、北凉、西凉等割据政权统治。东晋咸康元(335)。前凉张骏在今骆驼城地置建康郡,领乐涫一县。

前秦建元十二年(376),表氏县、建康郡属前秦。淝水之战后,属后凉。后凉龙飞二年(397),卢水胡人沮渠男成自乐涫进逼建康,推建康太守段业为主,称凉州牧、建康公,建立北凉。庚子元年(400)敦煌太守李暠建西凉,占据张掖以西。北凉玄始十年(421),沮渠蒙逊灭西凉,表氏、乐涫仍属北凉。

河西自后凉始,长期战乱不已,至后周时,已地是旷人稀,一片荒凉。后固废建康郡入张掖县。后魏太武帝平沮渠茂虔改乐涫县为戍,隶属敦煌镇。孝文帝时复置乐涫县。

隋改县为镇,旋废。表氏县隋初亦废。

唐武德二年(619),于乐涫故城置福禄县隶肃州。辖地包括今骆驼城以西及酒泉县地,其东属张掖县。证圣元年(695),王孝杰以甘、肃二州相距迥远,在建康故城置建康军,隶属河西节度使(驻凉州),天宝后废。“安史之乱”后,河西空虚,吐蓄乘虚而入,代宗广德年间,福禄县废。大中2年(848),张议潮收复河西四郡归唐,后为回鹘所有。

宋时为西夏地。

元代属甘州路总管府。

明代,设高台、镇夷二守御千户所,隶属陕西行都指挥使司。洪武五年(1372),右副将军冯胜率军平定河西,在今县城地筑堡,置高台站,隶属甘肃卫。洪武二十五年(1392),甘肃卫裁革,高台站隶属甘州中卫。洪武二十九年(1396),又在附近设哨马营。

洪武三十年(1397),将哨马营扩建,置镇夷守御千户所,隶属陕西行都司。建文二年(1400)裁革,永乐元年(1403)复置。景泰七年(1456),改高台站为守御千户所,隶属陕西行都司。

清顺治、康熙间因明制,高台、镇夷二所并存。雍正三年(1725),废除卫所制,改设府县。高台、镇夷二所合并为高台县,隶属甘州府,治所设今县城地。雍正七年(1729)改属直隶肃州。

民国元年(1912),肃州、安西二直隶州合并为安肃道,高台县遂隶属安肃道。民国十六年(1927),隶属安肃区。民国二十五年(1936),隶属甘肃省第七行政督察区。

2000年,高台县辖3个镇、9个乡。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县总人口162159人,其中各乡镇人口(人):城关镇17276宣化镇17794南华镇18797巷道乡15630正远乡11955黑泉乡16373罗城乡12016合黎乡11562骆驼城乡14201新坝乡16046红崖子乡7573盐池乡2936人。

2005年2月,正远乡并入巷道乡,盐池乡并入罗城乡,红崖子乡并入新坝乡。调整后,全县辖3个镇、6个乡:城关镇、宣化镇、南华镇、巷道乡、黑泉乡、罗城乡、合黎乡、骆驼城乡、新坝乡。

2018年9月,甘肃省脱贫攻坚领导小组办公室发布《甘肃省2017年度12个插花型贫困县摘帽退出公示》,高台县在列。[6]

地理位置

高台县地处东经98°57′27″至100°06′42″,北纬39°03′50″至39°59′52″之间,位于河西走廊中部,黑河中游下段,东邻临泽县,西与酒泉市、金塔县和肃南县明花区相连,南与肃南县大河区接壤,北依合黎山与内蒙古阿拉善右旗相邻。高台县总面积4459.68平方公里。

气候特点

全境海拔在1260米至3140米之间,气候属大陆沙漠干旱型气候,冬季寒冷、干燥,夏季干热,春季多风,全年无霜期150天左右,多年平均降水量103㎜,蒸发量2000㎜左右,年均气温7.4℃(其中川区7.6℃,山区4.6℃,正义峡为10℃);全年最高气温在7月,月平均气温在22℃以上,最低气温在1月,月平均气温在-9.7℃;全年日照时数川区为3088小时,沿山地区为2683小时。县境内有黑河等6条河,年径流量13.1亿立方米,可开发利用的水资源约10多万千瓦。全县还有中小型水库和塘坝26座,年蓄水量达5000多万立方米。水面4.1万亩,每年可向市场提供大量活鲜鱼,水资源充足。

水文

县境内有黑河等6条河,年径流量13.1亿立方米,可开发利用的水资源约10多万千瓦。全县还有中小型水库和塘坝26座,年蓄水量达5000多万立方米。水面4.1万亩,每年可向市场提供大量活鲜鱼,水资源充足。

行政区划

1949年9月,县人民政府成立后,相继建立基层行政组织。全县辖5个区,51个乡,163个行政村,569个自然村。

1950年7月,各区名称改为顺序排列。建康区为一区,柔远区为二区,常明区为三区,四维区为四区,祁连区为五区。

1950年10月27日,高台南部的八格家、五格家、亚拉格家、贺郎格家、黑番家划归高台县,成立高台县直属乡。是年,全县为6区55乡。

1952年8月区乡整编,析原第一区九、十、十一、十二乡和第四区一乡,合并成立第七区,区公所设六坝堡。

1953年6月调整区乡.更改名称,全县分9区66乡(街)。

1954年3月20日,第六区及所属5乡划归肃南裕固族自治区,第九区改为第六区。全县为8区、61乡(街)。

1955年11月,撤区并乡,撤销区一级建制。全县55个农业乡合并为24个农业乡,两个非农业乡(盐池、窑沟)未变动,4街合并为一镇。

1957年4月3日,经省人民委员会批准,窑沟乡划归肃南裕固族自治县。

1958年2月27日,临泽县撤销,将原属临泽县的蓼泉、新工、双泉、小新、平川、四坝、三坝、板桥、明沙、鸭暖10乡划归高台县。同年4月,撤销胡东、台子寺、河西埙、暖泉、小新、新工6乡,全县为1镇29乡。

1958年10月,实现人民公社化,全县分为新坝、城关、宣化、罗城、蓼泉、平川6个人民公社,111个大队。

1961年2月,城关公社划分为南华、六坝、城关3公社1镇。全县为8个农村人民公社,1个镇公社,111个大队,984个生产队。同年5月,调整社、队规模,将8个农村人民公社调整为28个公社,原城镇公社未变,盐池改为原盐场。调整后的公社名称是:巷道、东联、小寺、正远、宣化、定平、黑泉、贞号、罗城、十坝、天城、河西、六坝、五坝、南华、小海子、平川、板桥、四坝、蓼泉、双泉、鸭暖、暖泉、元山子、新坝、二坝沟、红崖子、红沙河、城关镇。同年12月15日恢复临泽县,原属临泽县的板桥、四坝、平川、鸭暖、蓼泉、双泉6个公社划归临泽县管辖。窑沟仍归高台县,隶属南华公社。全县为23个人民公社,1个场。

1964年秋,调整公社、大队体制.将全县划分为10个农村人民公社、1个镇公社、137个大队、830个生产队。原巷道、小寺公社合并为巷道公社;正远、东联公社合并为正远公社;宣化、贞号公社合并为宣化公社;黑泉、定平、十坝公社合并为黑泉公社;罗城、河西、天城公社合并为罗城公社;六坝、五坝公社合并为六坝公社;南华、小海子公社合并为南华公社;新坝、暖泉、元山子公社合并为新坝公社;红崖子、红沙河、二坝沟公社合并为红崖子公社;盐池盐场撤销,成立盐池公社;城关镇公社改名为城关镇人民委员会(1980年改称城关镇人民政府)。

1983年11月,农村实行政、社分设,不打乱原行政区划和隶属关系,将公社、大队、生产队改为乡人民政府、村民委员会、村民小组。

1984年4月25日,以原国营碱泉子农场(系新迁农户)和骆驼城新垦区的宣化、正远、巷道3个农场成立骆驼城乡,领8村。全县为11个乡、1个镇、124个村民委员会、879个村民小组。

1988年,巷道乡南湾村分南湾、沙坡、槐树3村,全县为11乡1镇,126个村民委员会、898个村民小组。[8]

区划详情

截至2013年,高台县辖7个镇、2个乡:城关镇、宣化镇、南华镇、巷道镇、黑泉乡、罗城乡、合黎镇、骆驼城镇、新坝镇。县人民政府住所地城关镇。

人口

全县总面积4459.68平方公里,合668.95万亩,其中耕地面积31.93万亩,果园面积7.9万亩,林地面   积48.36万亩,草地面积1.87万亩,水域面积16.9万亩,居民点、工矿面积11.97万亩,交通用地面积4万亩,未利用土地546.02万亩。2000年末,全县辖12个乡镇(9个乡、3个镇),135个村委会,10个居委会。总人口15.79万人,其中城镇人口1.85万人,农村人口13.94万人。总户数43141户,其中农村33784户,城镇9357户,农村劳动力72973人。全县有回族、藏族、维吾尔族、彝族、满族、裕固族、撒拉族共7个少数民族。

2012年末,高台县总人口158335人,比上年减少430人。全年新出生人口1358人,出生率为8.57‰,比上年下降0.57个千分点;死亡人口1153人,死亡率为7.27‰,比上年提高1.02个千分点;全年净增人口205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3.38‰。

高台县有回族、藏族、维吾尔族、彝族、满族、裕固族、撒拉族共7个少数民族分布。

地质地貌

高台县区域地层属华北地层区祁连地层小区,出露地层由老到新主要有前震旦系、震旦系、志留系、侏罗系、白垩系、新近系等。

高台县大地构造处于华北板快阿拉善地块和北祁连褶皱带之间河西走廊过渡带之上,北以龙首山深断裂为界与华北板块阿拉善地块相邻,紧靠阿拉善地块南部弱活化带;南以祁连山北缘逆冲推覆深断裂带与北祁连褶皱带区隔。由于主要处于在祁连褶皱系,总体构造活动性较强,但北部倚靠结晶地块,相对于南部较稳定。

高台县总体地貌比较简单,可划分为三部分,即北部为合黎山中低山区,中部为黑河河谷盆地(平原),南部为祁连山及分支榆木山中高山区,总体地势是南、北高,中间低。

自然资源

境内探明的矿产资源主要有:芒硝、原盐、钾盐、萤石、蛭石、石英石、重晶石、花岗石、石膏等20余种。其中芒硝储量为3000万吨,原盐储量1168万吨,萤石储量170万吨。石英石储量6000万吨,品位高、易开采。

农产品资源

高台县是全国商品粮基地县之一。粮食总量达16000万公斤以上。盛产小麦、玉米、大豆、蚕豆、水稻、胡麻、谷子、荞麦和棉花、甜菜、蔬菜等,其中蔬菜年产量10000万公斤以上。

林产品资源

林产品资源城及国内罕见的魏晋汉墓群;有建 于清嘉庆年间的佛教胜地梧桐泉寺;有红五军高台烈士陵园;有明代所植的古槐,位于县委、县政府院内,直径1.26米,高约10米,树形如伞;有高台十景之一月牙湖公园;有大湖湾水上游乐园等。这些文物名胜和自然景观为开展文化交流,发展旅游事业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高台,物华天宝,土地肥沃,水草丰茂,光热资源丰富。农业基础较好,县已形成温室蔬菜、制种、番茄加工、草畜四大特色主导产业,酿酒葡萄等产业发展较快,2001年农业增加值达到4.85亿元;地方工业以农副产品加工、矿产资源加工及建筑建材业为主,已建成骨干企业40多家,主要产品有番茄酱、专用面粉、葡萄酒、黄豆油、脱水蔬菜、粉精盐、氟石粉、元明粉、硫化碱、建筑机械、瓦楞纸、饲料及草块(粉)等,2001年工业增加值为2.07亿元。目前为止,全县已形成粮食、蔬菜、制种、草畜、矿产五大支柱产业。

畜产品资源

县内水草丰茂,有牧草地311万亩。各类畜禽饲养量125.11万头(匹、只),其中大牲畜4.11万头(匹),生猪15万头,肉羊23万只,鸡83万只。每年可向社会提供肉类总产量6502吨,鲜奶、皮毛资源丰富。

经济发展

解放近50年来,高台人民在党和人民政府的领导下,依靠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开展了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并取得显著成就,在农业快速发展的同时,建立起了具有地方特色的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全县综合经济实力大大增强,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稳步提高。2000年,全县按可比价格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达到5.71亿元,比上年增长11.98%;工农业总产值达到8.36亿元,比上年增长26.64%;粮食总产量达到154253.9万吨,比上年减少8。86%;乡镇企业总产值达到10。78亿元(现行口径);财政收入完成4199万元,比上年增长1。06%;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820元,比上年增长3。75%。 高台县在发展工农业生产的同时,十分重视交通邮电等基础设施的建设,经过历届县委、政府和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努力,已形成交通电力发达、邮电通讯便利的良好投资环境。目前,县境内有兰新复线火车站3处,312国道公路改建工程正在进行;全县乡村公路全部贯通,与西兰乌干线光缆相连的5000门程控电话和数字移动电话开通;缓解农业用水矛盾的黑河西干渠已经通水;已建成110—35千伏变电站6处、供电功率为2.8万千伏安的覆盖全县的输、变、用电网络,为全县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发展提供了可靠的物质保证。

新的世纪就要来临,新的任务光荣而艰巨,展望未来,高台县委、县政府深感责任重大,但又充满必胜的信心。我们相信,勤劳勇敢的高台人民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一定能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在党的十五大和中央、省地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指引下,抓住机遇,开拓进取,加快改革,扩大开放,奋发图强,扎实工作,实现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全面振兴。

高台,物华天宝,土地肥沃,水草丰茂,光热资源丰富。农业基础较好,县已形成温室蔬菜、制种、番茄加工、草畜四大特色主导产业,酿酒葡萄等产业发展较快,2001年农业增加值达到4.85亿元;地方工业以农副产品加工、矿产资源加工及建筑建材业为主,已建成骨干企业40多家,主要产品有番茄酱、专用面粉、葡萄酒、黄豆油、脱水蔬菜、粉精盐、氟石粉、元明粉、硫化碱、建筑机械、瓦楞纸、饲料及草块(粉)等,2001年工业增加值为2.07亿元。目前为止,全县已形成粮食、蔬菜、制种、草畜、矿产五大支柱产业。高台县是全国平原绿化先进县。林地面积40余万亩,活立木材蓄积量达73万立方米。果类年产量1865万公斤。盛产的红富士、新红星、红元帅苹果及苹果梨、早酥梨、锦丰梨个大、形圆、色艳,贮藏期300天左右。

2012年,高台县实现生产总值(GDP)376122万元,同比增长15.2%,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41122万元,同比增长6.03%;第二产业增加值141800万元,同比增长26%;第三产业增加值93200万元,同比增长14%。人均生产总值达到26083元,比上年增加4017元,同比增长14.94%。高台县一、二、三产业占生产总值的比重由上年的39.95:34.95:25.10调整为37.52:37.70:24.78。第一产业所占比重下降2.43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所占比重提高2.75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所占比重下降0.32个百分点。

第一产业

高台县是全国商品粮基地县之一。

2012年,高台县实现农林牧渔业增加值141122万元,同比增长6.03%,其中:其中:种植业增加值108945万元,同比增长5.73%;林业增加值2132万元,同比增长16.2%;畜牧业增加值28452万元,同比增长6.53%;渔业增加值655万元,同比增长10.50%;农林牧渔服务业增加值938万元,同比增长3.38%。全县粮食种植面积32万亩,同比增长10%,其中小麦7.87万亩,玉米21.47万亩;经济作物种植面积19.76万亩,同比增长17.34%,其中棉花3.99万亩,蔬菜9.75万亩,油料0.31万亩;新建日光温室1916座,累计达到19349座,设施农业面积达到3.12万亩。全年粮食总产量达到158705吨,同比增长3.62%,夏粮产量45470吨,同比增长15.57%,秋粮总产量113235吨,其中玉米产量104318吨。全县牛饲养量15.40万头,同比增长5.99%,生猪饲养量28.76万头,同比增长2.40%,羊饲养量48.83万只,同比增长4.05%,鸡饲养量79.69万只,同比增长5.49%。全县肉类总产量15176吨,同比增长5.82%,其中猪肉产量8544吨,同比增长6.96%,牛肉产量3422吨,同比增长2.67%,羊肉产量2336吨,同比增长5.71%,禽肉产量424吨,同比增长6.71%;鲜蛋产量1237吨,同比增长5.91%,奶类产量19148吨,同比增长10.41%。

截至2012年末,高台县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29万千瓦,同比增长4.66%。农用拖拉机15039台,同比增长4.88%;农用载重汽车298辆,农用机动三轮车1765辆;农村用电量4704万千瓦时,同比增长11.32%;塑料薄膜覆盖面积24.82万亩,同比增长13.12%。

第二产业

2012年,高台县实现工业增加值104800万元,同比增长29.2%,比上年提高2.9个百分点,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72016万元,同比增长35.3%,比上年提高2.3个百分点。全县建筑业实现增加值37000万元,同比增长16.6%。全县具有资质等级的建筑企业12家,完成建筑业总产值61679万元,同比增长57.98%;实现营业利润4376万元。房屋建筑施工面积48.46万平方米,同比增长2.97%;房屋建筑竣工面积36.52万平方米,同比增长69.39%;从业人员年平均人数4694人,同比增长10.34%,按建筑业总产值计算的全员劳动生产率13.14万元。

第三产业

2012年,高台县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80207万元,同比增长18.5%。城乡市场协调并进,县城市场实现零售额48124万元,同比增长18.50%,农村市场实现零售额32083万元,同比增长18.50%。全年批发零售业实现零售额65229万元,同比增长18.50%;住宿和餐饮业实现零售额14978万元,同比增长18.48%。

交通运输

高台县距兰州中川机场550公里,距嘉峪关机场180公里,距张掖机场100公里,兰新铁路、连霍高速、312国道和新建的兰新铁路客运专线贯穿全境,县乡公路四通八达,公路、铁路、航空相互交织,东西、南北干线交错纵横,是西北地区重要的立体交通枢纽之一。

社会事业

  坚持科技兴县战略,开展“全国科技进步示范县”争创活动,着力实施“星火西进”计划,科技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全县共申报登记科技成果14项,有4项获市级以上科技进步奖,共引进试验、示范推广各类农作物新品种720个,引进推广农业新技术15项;筛选、申报、组织实施科技建设项目24项。科技对农业和工业的贡献率分别达54%和31%。实施电子政务工程,在全县机关事业单位推行无纸化办公和办公自动化。

文化、广播电视事业进一步繁荣,加快基层宣传文化站建设,加强文化市场管理,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年末,全县有文化馆、图书馆、档案馆、文工团各1个,90%的村建起了图书室,建成省级示范文化站3个、市级示范村书库65个、“321”家庭文化示范户1200户。电影放映单位7个,电视差转台一座,广播电视人口覆盖率达100%。有线电视用户25365户,入户率达70%。

体育事业不断发展,全民健身活动在全县深入开展。在省、市各类体育比赛中,共获得奖牌9枚,其中,金牌2枚,银牌3枚,铜牌4枚。环境保护进一步加强,全县污染物排放量控制在指标内。城区供热面积达47.24万平方米。社会保障事业进一步完善。年内全县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426人,再就业率为50.2%。全县参加失业保险参保人数3865人,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2600人,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5573人,2900名城市困难居民享受低保,发放低保金248万元。

教育

教育整体水平进一步提高。全县有普通高中、职业中学各1所,初级中学9所,普通小学97所,幼儿园90所。高考升学率为82.7%。义务教育学生入学率达98.7%。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建立县长教育基金,资助贫困学生387人。

截至2012年,高台县共有各类学校66所,其中:普通高中1所,职教中专1所,完全中学2所,初级中学6所,小学56所,城区独立幼儿园3所。全县在校中小学、幼儿园学生23395人,同比下降5.4%;在园幼儿3501人,同比增长0.32%;专任教师1903人,其中:大学本科1355人,专科416人,中专122人;高级专业职称202人,中级专业职称1045人。学龄儿童入学率98.66%,初中升学率92%,高中升学率97.64%。2012年,全县向大专以上院校输送新生1251人,其中:本科782人,专科469人,大专以上录取率达97.64%。

卫生

认真贯彻《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强化疫情监测,“非典”防治工作取得重大胜利。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推进乡村卫生组织一体化管理和城镇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加强卫生执法监督,医疗、预防、保健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年末全县共有卫生机构15个,卫生技术人员528人,医疗病床330张。全县设立村卫生所92个,卫生监督和疾病预防控制进一步完善。人口与计划生育综合改革试点稳步推进,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组织开展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县争创活动。

截至2012年末,高台县共有各类医疗卫生机构156个,其中:综合医院1个,中医医院1个,卫生防疫和防治机构1个,妇幼卫生保健机构1个,乡镇卫生院11个,村卫生所124个,城区个体诊所13个,厂矿、学校医务室3个。全县各类卫生机构拥有病床765张,其中综合医院、卫生院拥有病床725张;全县每千人拥有病床位4.82张;卫生专业技术人员701人,其中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270人,执业护士300人;平均每千人拥有医师数1.7人,每千人拥有执业护士1.89人。

旅游资源

高台县历史悠久,文化灿烂,风光独特,旅游佳地颇多。有北凉古都骆驼城及国内罕见的魏晋汉墓群;有建于清嘉庆年间的佛教胜地梧桐泉寺;有红五军高台烈士陵园;有明代所植的古槐,位于县委、县政府院内,直径1.26米,高约10米,树形如伞;有高台十景之一月牙湖公园;有大湖湾水上游乐园等。这些文物名胜和自然景观为开展文化交流,发展旅游事业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马尾湖

马尾湖位于县城西北35公里处,临罗城乡张家墩村、黑泉乡镇江村,水域面积3.9平方公里,是黑河干流上最早的一座洼地水库。

祁连葡萄庄园

祁连葡萄庄园位于高台县南华镇,2006年被评为国家AAA级旅游风景区,总面积2158.32公顷,有葡萄种植园、园艺科技园、葡萄酒生产工业园三大园区组成。

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纪念馆

高台烈士陵园是1957年经甘肃省人民政府批准建成的,园内掩埋着董振堂、杨克明等3800多名红军将士的遗骸,是红西路军在全国唯一的国家级烈士陵园,具有较高的声誉和革命传统教育价值,现已成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的重点陵园之一。1989年被国务院命名为“全国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1995年被国家民政部命名为“全国百家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1年被中宣部命名为“全国百家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2005年被国家发改委、国家旅游局评为“全国百家红色旅游景区”,2006年5月被团中央命名为“第四批全国青少年教育基地”。

月牙湖公园

公园位于县城西郊,属高台十景之一。

石泉城

石泉城,当地人又叫它“海森楚鲁”,“海森楚鲁”为蒙语音译,意为像锅一样的石头。海森楚鲁位于阿拉善右旗努日盖苏木西北部,距旗府所在地180公里,西接甘肃省金塔县,北临巴丹吉林沙漠,距东风航天城80公里。

魁星楼

魁星楼位于罗城乡红山村。始建于明末,1679年毁于地震,1765年重建,距今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角墩为夯土台,高6.6米,楼高9.6米,为三枋、三檐、攒尖顶亭式建筑。楼阁内有魁星爷的提斗肖像。

摆浪河水库

摆浪河水库位于祁连山脚下,距县城50多千米,是县境内最大的黑河支流。该库最大坝高43.5米,横跨长度465米,宽6米。建成长196米的14跨高架过河渡槽,河心段最高排架31米。坝坡上建有纪念亭和纪念碑,刻有修建水库时因公捐躯的20名烈士的姓名。

历史文化

高台县历史悠久。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即设表是县,经历代变迁,清雍正三年定名高台县。悠久的历史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境内北凉古都骆驼城遗址距今已有1300多年,遗址总面积29.92万平方米,是目前国内保存最完整的古城遗址,现已被国务院列为国家文物保护单位。县境内古长城、烽燧随处可见,古墓埋藏较多,文物比较丰富。近代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第五军3000余名将士在高台浴血奋战的悲壮历史,为高台增添了新的荣光。

名人

王铭五(1908--1933),历任中国工农红军团长、政委、团参谋长、军作战科长等职。1933年10月在江西苏区第五次反“围剿”中,不幸牺牲,时年25岁。

朱海南(1891--1950),历任高台县农民协会副主席、高台县水利委员会副主任、高台县第一届各界人民代表大会副主席。1950年当选为甘肃省劳动模范。

史宁(?—563),年少即以军功官拜别将,迁直阁将军、都督、宿卫禁中。不久,加封持节、征东将军、金紫光禄大夫,充荆州刺史贺拔胜军司。

荣誉记录

2018年6月,高台县入选第四批“全国法治县(市、区)创建活动先进单位”。

2018年10月,高台县被确定为“2018年全国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先导区”。[7]

2018年11月,高台县入选创新型县(市)建设名单。

2020年12月,入选“2020中国城市创新百佳示范县市”第37名。

2021年9月1日,被中国科协命名为2021-2025年度第一批全国科普示范县(市、区),示范期为5年。[8]

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