斜山村(山东省海阳市龙山街道斜山村)

由网友(话扎心η)分享简介:歪山村隶属于山东省海阴市统领村子,位于山东省烟台市的南部内地小村,属于海阴市龙山街谈。中文名歪山村面积三.五 km²所属地域山东省海阴市人嘴数目九二五人(二零零二年)详情清代中期,刘姓6世祖刘云从、刘云德,7世祖刘才,8世祖刘文枯,前后从鲁古埠村迁居歪山。后有相姓、低姓等自外埠迁去假寓。歪山村位于海阴市南部,地处东经一...

斜山村隶属于山东省海阳市管辖村庄,位于山东省烟台市的南部沿海小村,属于海阳市龙山街道。

中文名

斜山村

面积

3.5 km²

所属地区

山东省海阳市

人口数量

925人(2002年)

概况

海阳市龙山街道斜山村

清朝中期,刘姓六世祖刘云从、刘云德,七世祖刘才,八世祖刘文荣,先后从鲁古埠村迁居斜山。后有相姓、高姓等自外地迁来定居。

斜山村位于海阳市南部,地处东经121°07′,北纬36°42′。东与廒上村为邻,西与河南庄隔山相望,南与大阎家村、岭上村接壤,北与石前庄相连,斜山村位于山东省烟台市的南部沿海小村,属于海阳市龙山街道。距镇政府驻地2.5公里,距市政府驻地10公里。 全村辖区总面积约3.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106公顷。主要农作物有小麦、玉米、花生、苹果、蔬菜等。 2002年,全村345户,925人,有刘、相、高、赵、于、孙、李、贺、杨等9姓,均为汉族,其中人口较多的是刘姓。

明崇祯年间(1628-1643年),于姓来此建村。因地处山坡丘岭之上,故命名斜山村。另一说为因村子斜对山陵而得名。

2019年12月31日,入选第二批国家森林乡村名单。[1]

社会进步

文教科技1943年,成立斜山小学。1974年,村新建18间学校和办公室,教师6人,学生130人,入学率70%左右。1985年,村投资3万元,在村东新建学校27间,占地面积0.3公顷。学校教学设施逐步配套,教学质量稳步提高,学生入学率达到95%以上。自建国至2002年,由原籍考入大中专院校的学生26名。 人民生活解放前,村民常年人均粮食100公斤左右,生活经常处于半饥半饱状态。建国后,村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2002年,全村人均存款1500元,有各种运输车辆110辆,摩托车132辆,电话126部,彩色电视机240台,电冰箱32台。 集体福利1978年以来,随着集体经济的不断发展壮大,村民的福利不断提高。1982年,投资4万元,全村用上了电网供电。1983年,投资4000元,购买16mm电影放映机1台,自放电影,满足了村民文化娱乐需要。同年,投资3万元,用上了自来水。

组织建设

中共基层组织建设1942年,刘树宝经埠峰村张元庚介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本村第一名党员。同年成立党支部,刘树宝任党支部书记。在党支部领导下,村成立了两个互助组,并先后开展了反奸、反霸斗争,组织村民拥军支前。1949年党员公开,全村有党员10名。2002年,全村有5个党小组,党员33人。曾有刘树宝、刘树甲、刘元胜、刘树忠、高峻、刘长才、刘长祥、相元福、刘长勤、刘树镇、刘成文、刘成洪任党支部书记。 基层行政组织建设1942年设村公所。1943年改称村政府。1958年,改称大队管理委员会。1968年,改称大队革命委员会。1980年12月,复称大队管理委员会。1984年,始称村民委员会,下设民政、调解、民兵、治安、妇女等组织。曾有刘树俊、刘元询、刘葆泽、刘树东、刘树甲、刘树忠、刘树云、刘长才、相元福、刘树达、刘树欣、刘成文、刘树镇、相仁德担任村主要行政负责人。1999年5月,刘树镇当选为首任直选村委会主任。2002年4月,相仁德当选为村委主任。

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