滁州(安徽省辖地级市)

由网友(曾经深深爱过的你)分享简介:滁州,安徽省省辖市,位于安徽最东部,东靠南京、西交合瘦,北枕淮河、南临少江,是南京都市圈以及合瘦经济圈中间都会,也是少3角1体化成长焦点区都会之1。截至二零二二年,齐市完成出产总值三六一零.零亿元,异比增加五.五%。[一]截至二零二一年,齐市户籍人嘴四五四万人,年底常住人嘴三九九万人,齐市地盘总面积一.三五万平方私里,现...

滁州,安徽省省辖市,位于安徽最东部,东靠南京、西接合肥,北枕淮河、南临长江,是南京都市圈和合肥经济圈中心城市,也是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核心区城市之一。截至2022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3610.0亿元,同比增长5.5%。[1]截至2021年,全市户籍人口454万人,年末常住人口399万人,全市土地总面积1.35万平方公里,现辖天长、明光2市,来安、全椒、定远、凤阳4县和琅琊、南谯2区,管理滁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中新苏滁高新技术产业园两个园区。

滁州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2]地貌呈多样性,但以丘陵及岗地为主,平原区所占比例较小。[3]地质构造复杂,成矿条件优越,矿产资源丰富。发现矿种39种,矿床及矿点134处,其中大型矿床12处,中型矿床8处,小型矿床及矿点114处。

高等院校有滁州职业技术学院、滁州学院等。[4][5]

截至2021年,全市共有卫生机构1911个。其中,医院、卫生院165个,疾病控制中心9个,妇幼保健机构9个。卫生机构从业人员3.32万人。其中,医院、卫生院技术人员2.32万人,执业医生7215人,注册护士11506人。[6]

民国初年,裁撤府州实行省直管县体制,改滁州为滁县。抗日战争时期,市境内淮南抗日根据地成立抗日民主政府。1949年6月,成立皖北人民行政公署滁县行政区专员公署,辖滁县、来安、全椒、炳辉、定远、凤阳、嘉山、江浦、盱眙等9县。1956年,滁县、宿县两专区合并成立蚌埠专区;1961年,撤销蚌埠专区,恢复设立滁县专区;1971年4月,改称安徽省滁县地区;1992年12月20日,国务院批准撤销滁县地区,设立省辖地级滁州市。[7]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南北习俗相互融合、演变,逐渐形成滁州人共同的风俗习惯,代代传承相袭。其文化特点是融南北风俗于一体,形式多样而内涵丰富,呈现淳朴、爽朗、随和、刚柔相济的地域特质。[8]

中文名

滁州[9]

外文名

Chuzhou City

别名

涂中、清流、新昌、永阳

地区生产总值

3362.1亿元(2021年)[11]

下辖地区

2个市辖区、4个县、2个县级市

电话区号

0550

著名景点

醉翁亭、琅琊山、明皇陵、吴敬梓纪念馆、白鹭岛

机场

南京禄口国际机场、合肥新桥国际机场

火车站

滁州站、滁州北站

市树

琅琊榆

市花

滁菊

名人

李克强、陆元九、吴敬梓、朱元璋

荣誉记录

2017年12月24日、入选2017中国特色魅力城市200强

市委书记

许继伟

海拔高度

399.2米(最高)

面积

1.35万平方公里[10]

人口数量

户籍人口454万人(2021年)[11]

行政区类别

地级市[9]

国家/地区

华东地区[9]

政府驻地

安徽省滁州市南谯区龙蟠大道99号[9]

邮政编码

239000

地理位置

安徽省东部长江下游北岸

气候类型

亚热带季风气候

方言

南京官话、江淮官话等[9]

车牌代码

皖M

主要院校

安徽科技学院、滁州学院

宣传口号

江淮领秀、醉美滁州

地理坐标

北纬31°51′一33°13′、东经117°09′一119°13′

市长

吴劲[12]

建制沿革

安徽近十年行政区划演变,5个城市大扩容,2个地级市瘦身

先秦至汉代

早在远古时期,先民们就在滁州这片土地上采集耕耘、生息繁衍。考古发现多处新石器时期的文化遗址。如濮家墩、侯家寨等遗址出土的先民生活使用的原始器具印证着历史年轮。夏商周时期,这里分布着一些部落方国,有钟离国、椒国等。“淮夷”部族经过长期开发和征战,逐步融入中原华夏文明。

隋朝

隋开皇九年(公元589年)正式设立滁州建置,州治在今滁州市区,隶属于扬州江都郡。

唐宋元时期

唐朝时市境属淮南道。唐武德三年(620)年复置滁州,领三县,即清流、全椒、永阳(治今滁州市区)。钟离、定远、招义(三县隶濠州,治今凤阳县)、天长(隶泗州)。其中永阳县建置于景龙三年(709年),五代十国时期改永阳县为来安县。天宝元年(742年)改滁州为永阳郡属淮南道扬州。天宝七年(748年)因改唐玄宗诞日“千秋节”为“天长地久节”,千秋县亦更名为“天长县”。

五代十国时期(907—960年),滁州先置于唐末淮南节度使杨行密建立的吴国统治,后为南方“十国”的南唐政权所辖。937年杨行密部将徐温养子徐知诰(原名李升),夺取吴政权,都金陵,建国南唐。滁州成为拱卫金陵的江北重镇,南唐同光元年(923年)在滁州西北关隘处建清流关,雄伟险要,扼南北交通。

元朝创立行省制,市境先后属江浙行省之扬州路滁州,河南江北行省之扬州路滁州(辖今市区和全椒、来安二县)、安丰路濠州(辖今凤阳、定远二县)、淮安路泗州(辖今明光、天长二县)。

明清时期

明朝时期,滁州为南京直隶州,直隶于南京(治应天府,今南京市),领来安、全椒二县。其他州县为凤阳府管辖。

清朝实行省、道、府、散州四级行政体制,市境初属江南省左布政使司。康熙六年(1667年)置安徽省后,改属安徽省,至清末,凤阳、定远属凤阳府;明光、天长属泗州直隶州(治今泗县县城);来安、全椒及市区属滁州直隶州(治今滁州市区)。

民国时期

民国二年(1912年),安徽省废道、府、州、厅,各县直属省府,滁州改为滁县,直属安徽省。北洋政府实行省、道、县三级行政体制,市境各县均属安徽省淮泗道,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析盱眙、滁县、定远、来安等县地置嘉山县。同年安徽省划分为10个行政专员督察区,其中滁县、来安、全椒、嘉山、天长属第五专区(专署驻滁县),其余属第四专区。1949年6月,成立皖北人民行政公署滁县行政区专员公署,辖滁县、来安、全椒、炳辉、定远、凤阳、嘉山、江浦、盱眙等9县。[7]

行政区划

截至2021年,滁州市下辖2个市、4个县、2个区、2个开发区。[13]

区划详情

4个县:全椒县、来安县、定远县、凤阳县。

2个市:天长市、明光市。

2个区:南谯区、琅琊区。

2个开发区:滁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中新苏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13]


自然环境

滁州地处安徽省最东部,苏皖交界地区,长江三角洲西部,习惯上称为“皖东”。是六朝古都南京的江北门户,隔江与南京主城遥望。滁州南据长江,东控京杭大运河,长江一级支流滁河及清流河贯通境内,通江达海,是为江东之门户,江淮之重镇。地理区域为北纬31°51′一33°13′、东经117°09′一119°13′之间。滁州属“南京都市圈”核心层、长江三角洲经济区成员城市、国家级“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第一站,安徽省东向发展的桥头堡。滁州依滁河而生,自古便为长江下游临江近海的“鱼米之乡”。

地形地貌

滁州市域跨长江、淮河两大流域,主体为长江下游平原区及江淮丘陵地区。滁州市区与来安、全椒县以及天长部分地区属于长江流域,明光市、定远等县属于淮河流域。

全市地貌大致可分为丘陵区、岗地区和平原区三大类型,地势西高东低,全市最高峰为南谯区境内的北将军岭,海拔399.2米,围绕丘陵分布的平台和波状起伏地带,构成岗地区,滁河、淮河沿岸和女山湖、高邮湖的滨湖地带是主要的平原区和圩区。[14]

气候环境

滁州市地处长江中下游平原及江淮之间丘陵地带,为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温暖湿润,气候特征可概括为:冬季寒冷少雨,春季冷暖多变,夏季炎热多雨,秋季晴朗气爽。全市年平均气温15.4℃,年平均最高气温20.1℃,年平均最低气温11.4℃,年平均降水量1035.5毫米。梅雨期长23天。年日照总时数2073.4小时。初霜为11月4日,终霜为3月30日,年无霜期210天。[15]

山川河流

连接秦岭—大别山脉的皖山山脉绵延向东北,经合肥市东北部延伸于市境五尖山、皇甫山、磨盘山、张八岭、老嘉山、长山、芝麻岭,形成江淮分水岭。位于定远、肥东、南谯、全椒等四县(区)交界处的五尖山脉除自西向东延伸的主脉外,分别向东北和西南方向伸出两支余脉,其中东北余脉蜿蜒进入凤阳县境,西南余脉逶迤进入全椒县境。市境地貌分丘陵、岗地、平原三大类型,平原较少主要分布在沿河、湖的狭窄地带,其余均为丘陵与岗地。

市境地跨长江、淮河两大流域,境内河流分属三大水系,即淮河干流水系、滁河水系和高邮湖水系。市境淮河干流水系主要支流有窑河、天河、濠河、板桥河、小溪河和池河。

滁河水系主要支流有小马厂河、管坝河、大马厂河、襄河、土桥河、清流河、来安河、沛河、皂河等。高邮湖水系主要支流有白塔河、铜龙河、杨村河、王桥河、秦栏河以及白塔河的主要支流川桥河等。市境湖泊不多,主要有花园湖、女山湖、七里湖以及与周边市县的界湖高邮湖、高塘湖等。水利工程众多,有大型水库2座(沙河集、黄栗树)中型水库45座,小型水库955座,成为星罗棋布的人工湖泊,点缀在绵延起伏的皖东丘陵上。发挥着灌溉、防洪、生产生活用水和游览观光休闲的多种功能。

自然资源

截至2015年,滁州市已探明矿产有52种,发现各类矿床、矿点近2000个。非金属矿产是本市矿产资源的优势,其中石英岩、铸型用砂、凹凸捧粘土矿以储量大、品质优闻名全国,岩盐、石膏、钙芒硝、石油是安徽省内唯一的非金属矿产。主要金属矿产有铜、铀、铁、金等。[16]

水资源

滁州市多年平均地表水迳流量约27.8亿立方米,人均占有量为716立方米,已建成大中小型水库1000多座,总蓄水量23.08亿立方米。可利用长江、淮河等外水条件较好。地下水资源欠丰。[16]

土地资源

滁州市有可耕地54.4万公顷,有林地19万公顷,其他用地30万公顷,难用地17.5万公顷,水域12.3万公顷。[16]

动物资源

滁州市有鸟类15目41科171种,爬行动物11种,两栖动物9种,兽类动物14种。[16]

植物资源

滁州市植物资源有云灌木树种85科187属414种,类属17种,中药材约900多种。全市珍稀树种有琅琊榆、醉翁榆、滁州水竹、珠龙油桐等。[16]

人口

2021年年末全市户籍人口454万人,比上年减少0.6万人。年末常住人口399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62.9%,比上年提高1.1个百分点。按常住人口计算,全市人口出生率7.55‰,比上年下降1.74个千分点;死亡率5.57‰,上升0.26个千分点;自然增长率1.98‰,下降2.01个千分点。[11]

政治

职务姓名
市委书记许继伟
市委副书记吴劲、金力

政府领导

职务姓名
市长吴劲
副市长邓继敢、苏虹、余成林、单培[12][17]、马飞[18]
秘书长孙新安

人大领导

职务姓名
人大常委会主任王图强
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查镜波、王跃、姚志、徐广友、孙永进
人大常委会秘书长罗信翔[12]

政协领导

职务姓名
政协主席汪建中
政协副主席陆峰、高潮、王成山、陈素云、李世平、焦义朝、王晓平、宁建斌
秘书长蒋新志[19]

(以上内容来源于:[20][21][22][23][24][25][26][27]

经济

2021年全年实现生产总值(GDP)3362.1亿元, 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9.9%,两年平均增长6.9%。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87.9亿元,增长6.7%;第二产业增加值1644.8亿元,增长9.5%;第三产业增加值1429.4亿元,增长11%。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8.6:48.9:42.5,其中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39.2%。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地区生产总值84263元(折合13061美元),比上年增长9.7%。

2021年全年居民消费价格累计上涨1.0%,涨幅低于上年1.4个百分点。从构成类别看,八大类商品和服务价格同比呈现“五涨三跌”态势。按涨幅由高到低排列,交通和通信价格上涨4.9%、教育文化和娱乐价格上涨2.3%、生活用品及服务价格上涨0.8%、居住价格上涨0.7%、食品烟酒价格上涨0.6%、衣着价格下降0.4%、医疗保健价格下降0.8%、其他用品及服务价格下降4.4%。[11]

第一产业

2021年全年农作物播种面积91.2万公顷。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83.0万公顷,比上年增长0.4%;油料作物播种面积3.7万公顷,比上年增长4.8%;蔬菜播种面积3.1万公顷,比上年增长4.6%。

2021年全年粮食总产量470.4万吨,比上年增产1.0%。其中,夏粮181.1万吨,比上年增产2.0%;秋粮289.3万吨,比上年增产0.4%。经济作物有增有减,其中,全年棉花产量152吨,比上年减产88.9%;蔬菜产量105.6万吨,比上年增产5.1%;水果产量26.5万吨,比上年增产4.7%;油料产量12.2万吨,比上年增长3.8%。

2021年全年肉蛋奶总产量53万吨,同比增长9.1%。其中,肉类产量39.1万吨,比上年增长14%;禽蛋产量13.1万吨,比上年下降4.7%;牛奶产量0.82万吨,比上年增长50%。水产品产量37.2万吨,比上年增长2%。

2021年末,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736万千瓦,比上年增长0.5%;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83.4%,同比提高0.4个百分点;拖拉机23万台,其中大中型3.6万台;全年化肥施用量(折纯)31.1万吨,比上年下降0.6%。农村用电量16.9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4.1%。年末农田有效灌溉面积达49.1万公顷,全年完成重点水利工程112项,基建工程当年完成投资46.3亿元。[11]

第二产业

2021年全年全部工业实现增加值1316.6亿元,比上年增长9.7%。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0.7%。在规模以上工业中集体企业、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和大中型工业企业增长较快,增速分别为36.9%、28.3%。

2021年,规模以上工业中,36个工业行业大类中22个行业增加值同比增长。其中:废弃资源综合利用业增长106.0%、仪器仪表制造业增长59.0%,金属制品业增长38.0%,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增长35.1%,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增长34.0%,燃气生产和供应业增长26.8%,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增长17.9%,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增长16.5%,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增长13.7%。

2021年,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8.4%,增加值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52.7%;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数达450家,产值累计增长36.4%,产值总量占全部规模工业的比重为43.4%。

2021年年末,亿元以上工业企业数达531家,工业总产值累计增长35.3%,比全市平均增速高15.6个百分点,对规模工业增加值贡献率为151.9%,拉动全市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长16.3个百分点。

2021年年末,全市六大支柱产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386家,企业数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的67.5%,增加值累计增长13.4%,增加值总量占全部规模工业的70.7%,对规模以上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到84.8%,拉动规模工业增长9.0个百分点。

2021年,主要工业产品产量方面,光缆1969409芯千米,增长87.7%;发动机2602.5万千瓦,增长27.9%;商品混凝土1575.9万立方米,增长8.3%;水泥1432.2万吨,增长8.2%;白酒679.8万升,增长6.1%。

2021年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934.6亿元,比上年增长24.1%;实现利税总额440.5亿元,比上年增长15.1%,其中利润326.1亿元,比上年增长14.0%。

2021年全年建筑业完成增加值328.9亿元,同比增长8.7%。年末,资质以上建筑企业641户,全年共完成建筑业总产值707.6亿元,比上年增长17.4%;实现利润总额15.7亿元,比上年增长35.7%;完成房屋建筑施工面积3101.4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32.9%,其中当年新开工面积1925.7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30.8%;房屋竣工面积1232.8万平方米,比上年下降3.1%。[11]

第三产业

固定资产投资

2021年全年固定资产投资比上年增长16.4%。其中,500万元以上项目投资比上年增长16.7%;按产业分,第一产业投资增长162.8%;第二产业投资增长16.4%;第三产业投资增长15.3%。分行业看,制造业投资增长17.9%;批发零售业投资下降35%;房地产业投资增长15.8%;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投资增长19.4%;教育投资增长75.9%。

2021年全年500万元以上固定资产投资施工项目1777个。其中,当年新开工项目810个,增长30.6%;亿元以上项目836个,同比增长23.5%;当年已投产项目590个。

2021年全年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587.7亿元,增长15.8%;房屋施工面积4077.9万平方米,增长12.9%,其中新开工面积1018.5万平方米,增长1.8%;房屋竣工面积642.4万平方米,增长58.9%。商品住宅销售额733.2亿元,增长8.3%。

2021年全市省重点项目新开工384个,竣工202个,均居全省第2位;续建和新开工项目共计781个,年度完成投资1305.3亿元,居全省第4位。

国内贸易

2021年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495.5亿元,同比增长26.5%;其中,限上消费品零售额274.7亿元,同比增长35.7%。分区域看,城镇实现消费品零售额1193.4亿元,同比增长27.7%;乡村实现消费品零售额302.1亿元,同比增长21.9%。分构成看,商品零售额1353.2亿元,增长25.8%;餐饮收入142.3亿元,增长33.0%。

2021年,从限额以上单位商品零售分类完成情况看,吃类商品零售额64.3亿元,增长88.0%;穿类商品零售额7.4亿元,增长41.2%;用类商品零售额177.9亿元,增长22.0%,其中,日用品类增长39.0%,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增长9.1%,中西药品类增长25.6%,石油及制品类增长23.2%,建筑及装潢材料类增长51.5%,汽车类增长17.2%。

对外经济和旅游业

2021年全年进出口60.2亿美元,同比增长55.7%,其中出口总额49.8亿美元,增长70.5%,进口总额10.4亿美元,增长9.9%。

2021年全年招商引资境内省外增长20.1%,来自长三角区域资金占境内省外引资总量的72.9%。

2021年,全市共接待游客2342万人次,旅游业总收入206.7亿元。其中,入境旅游人数9902人次,旅游外汇收入360.2万美元;国内旅游人数2340.9万人次,国内旅游收入206.5亿元。年末,全市共有A级旅游景区43个、星级饭店9家、星级旅游餐馆11家、星级农家乐192家、旅行社70家、旅行社分社22个、旅行社服务网点184个。

财政、金融和保险业

2021年全年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250.9亿元,比上年增长11%,增速较上年同期提高5.7个百分点。从收入来源结构看,各项税收完成147.6亿元,比上年增长5.8%,占财政收入的比重为58.8%。从实现主体看,市本级完成59.2亿元,增长12.6%;县(市、区)级完成191.7亿元,增长10.5%。

2021年全年财政支出461.7亿元,比上年下降0.3%。其中,教育支出79.1亿元,增长1.2%;城乡社区事务支出60.1亿元,下降5.4%;农林水事务支出70.9亿元,下降0.7%;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68.7亿元,增长12.9%;卫生健康支出48.4亿元,下降6%;交通运输支出17.6亿元,下降9.3%;住房保障支出10.9亿元,下降10.3%。用于民生方面支出392.5亿元,占总支出的85%。支持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投入资金113亿元,保障32项民生工程顺利实施,建设类、培训类项目完工率100%,有效解决群众关心的重点民生需求。

2021年年末,全市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3569.9亿元,比年初增加440亿元,增长14.1%。其中,境内非金融企业存款余额854.4亿元,比年初增加93.9亿元;境内个人存款余额2072.2亿元,比年初增加270亿元。年末,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3416.4亿元,比年初增加398.7亿元,增长13.2%。从贷款期限看,短期贷款余额950亿元,比年初增加58亿元;中长期贷款余额2262.8亿元,比年初增加350亿元。

2021年新增鑫铂股份、超越科技、华塑股份、浩淼科技、三巽集团5家境内外上市公司,新增来安县斯迈特新材料1家“新三板”挂牌企业,新增省区域股权交易中心挂牌企业90家。2021年末,全市有境内外上市公司14家,“新三板”挂牌企业15家,省区域股权交易中心挂牌企业471家。

2021年末,全市共有财产险、人身险市级公司44家,其中财产险公司22家、人身险公司22家;全年保费收入66.7亿元(不包含天安财险、华夏人寿),同比增长6.3%。财产保险保费收入31.1亿元,同比增长3.2%;其中,机动车险保费收入15.1亿元,同比下降10.6%,意外健康险保费收入7.3亿元,同比增长10.9%;农业险保费收入4.7亿元,同比增长39.8%。人身保险保费收入35.7亿元,同比增长9.1%。其中,个人代理保费收入25.4亿元,同比下降4.5%;银邮代理业务9.3亿元,同比增长81.5%;续期业务23.8亿元,同比增长4.0%。支付赔款(给付)25.9亿元,同比增长5.8%。其中,财产险赔款20.5亿元,同比增长4%;人身险支付赔款(给付)5.4亿元,同比增长13.1%。缴纳各项税款1.04亿元;代扣代缴各项税款1.5亿元;保险消费者保单借款5.1亿元,同比增长8.9%。[11]

交通

交通概括

京沪铁路、宁西铁路、京沪高速铁路、沪汉蓉高速铁路、水蚌铁路贯穿境内,宁洛高速公路、沪陕高速公路、马滁扬高速公路连接其中,所有县市区均可在半小时内驶上高速。滁宁快速通道、南京长江隧道、104国道三条快速道路不仅实现了滁州与南京的无缝对接,也加速了滁州全面融入长三角地区的步伐。滁州的附近有南京禄口国际机场、南京马鞍国际机场。水运依托滁州港,清流河、滁河航道直入长江。[14]

2021年全年货物运输周转量375.3亿吨公里。其中公路货物运输周转量313.7亿吨公里;水运货物运输周转量61.6亿吨公里。全年旅客周转量7.5亿人公里。

2021年末全市民用汽车拥有量58.2万辆,比上年增长9.3%,其中私人汽车拥有量57.3万辆,增长6.8%;私人轿车拥有量46.5万辆,增长7.5%。[11]

铁路

滁州地处安徽的最东端,历为南京的门户,被誉为“江北第一站”,地理位置优越。京沪铁路、京沪高铁、宁西铁路、水蚌铁路穿行而过。境内设有六个客运站:滁州站、滁州北站、全椒站、明光站等。滁州是全国铁路里程距离南京最近的城市,乘高铁到南京最短只需15分钟,乘火车只需不到半小时。

高等级公路

滁州市区:高速公路)宁洛高速、马滁扬高速、淮滁高速、京台高速;国道及省道G104S206S311S331S312。

下辖各县市:高速公路、宁洛高速、马滁扬高速、淮滁高速、沪陕高速、京台高速、蚌淮高速、长深高速、宁宿高速。(国道及省道):G104G312G205S312S206S226S331S101S307S310S207S205S209。

宁洛高速南洛高速、蚌宁高速;宁驻高速、淮滁高速,扬武高速、马滁扬高速,沪陕高速、合宁高速,京台高速、合徐高速。

水运航道

水运干线航道重点建设入江、入淮经济航道,形成南以滁河为骨干,北以淮河为依托,东以高邮湖为中心的航道网络。主要通过滁河航道、清流河航道进入长江,通过池河航道进入淮河,通过白塔河航道进入京杭大运河。

滁州港距南京港56公里,扬州港70公里。港区南部有滁河、襄河、清流河、来安河把中心港区(滁州市区)、全椒港区、来安港区与长江相沟通;北部有淮河、池河把凤阳港区、明光港区与淮河、京杭大运河相沟通;东有高邮湖、白塔河、铜龙河、秦栏河把天长港区与京杭大运河相沟通。[15]

社会

2021年全市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53.2亿元,同比增长5.1%,研发经费投入占GDP比重为1.81%。2021年全市拥有省级以上研发平台207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750家,比上年增加150家;国家级科技孵化器2家、国家级众创空间4家、省级孵化器4家、省级众创空间13家、市级众创空间10家、省级院士工作站9家;国家农业科技园区2个、省级高新区2个。全年获省级科技成果登记2976项、省级科技进步奖10项。[11]

体育事业

2021年全年全市组织开展各类群众体育活动976场次,组织千人以上群体活动10场次。2021年新增体育场地813个、面积58.9万平方米。截止2021年底全市共有体育场地13694个、面积895.9万平方米,人均体育场地面积2.25平方米。新成立体育社团13个,目前共有体育协会数182个、俱乐部59个。2021年新增社会体育指导员1037个,目前,共有社会体育指导员12577人,其中国家级66人,一级1240人,二级1320人,三级9951人。

2021年全市共有国家级体育传统特色学校122所,国家级特色幼儿园20所,省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17所,市级体育传统特色学校171所。国家级青少年体育俱乐部12所,省级青少年体育俱乐部25所。全年输送后备人才53人。举办中小学体育比赛12次,开展传统体育进校园活动32场次,开展扶贫定点帮扶活动2次。承接了2021年安徽省青少年锦标赛排球、足球、手球、体操共15个比赛项目,组织了59支代表队1082人参加,共获得金牌71枚、银牌60枚、铜牌84枚。[11]

城市建设

2021年全年市本级共承建重点项目185个,总投资756.5亿元。续建项目77个,总投资505.3亿元。其中,市政道桥26个,园林景观、市容卫生、环境治理20个,房建、公建项目31个。其中:菱溪干渠综合整治工程、敬梓路(丰乐大道-二贤路)、紫薇路上跨清流河桥、菱溪路二期(世纪大道-扬子路)、明湖大道(阳明路至滁州大道)、滁州市实验中学高中部运动场、滁州城市职业学院E7学生宿舍楼等46个项目已完工。新建项目108个,总投资251.2亿元。其中,市政道桥40个,园林景观、市容卫生、环境治理30个,房建、公建项目38个。其中:上海路(凤阳路至世纪大道)快车道提升改造、武警支队反恐训练场建设项目、经一路、滁州市车驾管业务综合服务中心周边路网一期工程、人行天桥项目、安置小区电梯安全鉴定及二次供水改造、紫薇路公交停保场、滁州学院会峰校区地下过街通道、镜园红源广场公祭广场展示馆布展等25个项目已完工。

2021年年末,市辖区建成区面积110.6平方公里,比上年末增加6.8平方公里。年末自来水日生产能力达到41万立方米。全年市辖区天然气供气总量2.38亿立方米,比去年增加4529万立方米。

2021年年末,全市公路通车里程30404公里。

2021年全市公交运营线路334条,比上年增加53条,实有公交车辆2145辆,比上年增加246辆,全年公共汽车客运量12411万人次。全市巡游出租汽车3152辆,网约车1303辆。[11]

环境保护

2021年年末,全市共有自然保护区2个,自然保护区面积2.24万公顷,当年人工造林面积4740公顷。年末森林面积48.9万公顷,活立木总蓄积量2175万立方米。全市共有环境监测站和监察大(支)队18个,环保专项资金2.39亿元。共有污水处理厂4座。城市污水处理率97.2%。全市单位生产总值耗能下降3.2%。

2021年全年,滁州市市区环境空气质量总体上属于良好水平,全市环境空气质量符合《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一级标准的天数为79天,符合二级标准的天数为221天,一、二级标准的天数总计为300天,占比82.2%。全年轻度污染55天,中度污染9天,污染天数占比17.8%。[11]

人民生活

2021年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9025元,比上年增长8.3%;人均消费性支出25072元,比上年增长7.1%。其中:食品支出6798元,增长4.9%;衣着支出1940元,增长9.0%;居住支出5770元,增长3.0%;生活用品及服务支出1702元,增长9.1%;交通通信支出3109元,增长14.1%;教育文化娱乐支出2930元,增长16.4%;医疗保健支出2379元,增长1.0%;其他用品和服务支出444元,增长14.6%。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8]为27.1%。

2021年年末,每百户城市居民家庭拥有家用汽车50.3辆,摩托车15.8辆,电冰箱105.9台,洗衣机102.7台,热水器105.0台;空调222.9台,彩电167.4台,照相机11.9台,计算机55.2台,中高档乐器5.7架,固定电话6.6部,移动电话285.1部。

2021年全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400元,比上年增长10.6%;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2988元,比上年增长7.1%。其中:食品烟酒支出4426元,增长4.9%;衣着支出794元,增长4.2%;居住支出2463元,增长10.0%;生活用品及服务支出741元,增长9.5%;交通通信支出1543元,增长2.0%;教育文化娱乐支出1622元,增长20.0%;医疗保健支出1175元,增长2.7%;其他用品和服务支出223元,增长1.8%。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4.1%。

2021年年末,每百户农村居民家庭拥有家用汽车23.5辆,摩托车41.5辆,电冰箱109.2台,洗衣机109.5台,热水器93.8台,空调153.7台,彩电146.1台,照相机0.9台,计算机15.3台,固定电话4.4部,移动电话315.3部。[11]

社会保障

2021年末,全市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319.3万人,其中: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参保人数59.3万人,机关事业养老保险参保人数12.9万人,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人数247.2万人。失业保险参保人数为27.9万人,工伤保险参保人数为37万人。全市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参保人数57.7万人,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362.1万人。

2021年城市低保人数2.2万人,累计救助27.3万人,发放救助金1.5亿元,人均救助545元;农村低保人数11万人,累计救助132.6万人,发放救助金5.9亿元,人均救助442元。

2021年末,全市已建工会组织数7234个,发展会员41.5万人。“两节”期间全市工会共筹集送温暖资金1085.3万元,帮扶慰问困难职工9430户,发放资金447.2万元。2021年度省总下拨全市中央财政专项帮扶资金529万元,省财政专项帮扶资金131万元,省财政送温暖资金20万元,省总工会经费27万元,安徽移动助学资金2.5万元,省总工会常态化送温暖资金7.9万元。全市使用中央财政专项帮扶资金529万元,帮扶困难职工741户;使用地方帮扶资金570.6万元,帮扶困难职工3991户。经过排查摸底、精准识别并报省总工会及市民生办批准2021年全市城市困难职工帮扶纳入民生工程任务是280户,截止年底已完成帮扶1150户,完成率为410.7%。其中困难职工生活救助实际救助726人(任务数为87人),完成率为864.5%;实际子女助学救助169人(任务数为97人),完成率为174.2%,实际医疗救助255人(任务数为96人),完成率为265.6%。

2021年,全市帮扶慰问(困难)全国劳模47人,发放慰问款39.5万元(中央财政),帮扶省部级劳模(全国五一劳动奖章)383人,发放慰问款120.75万元(省财政)。

2021年末,县级以上妇联9个,县级以上春蕾计划全年筹资77.9万元,资助大学、大专和中小学生348人。

年末,全市共有养老服务机构160个,床位22669张。农村特困供养人数2.2万人,比上年末下降2.9%。年末,城镇社区各种养老服务设施1160个。城镇社区公共服务设施2730个,农村社区公共服务设施7265个。2021年全年福利彩票销售总额达2.87亿元。[11]

安全生产

滁州市2021年全年发生火灾1617起,直接财产损失1294.6万元。发生适用一般程序处理的道路交通事故1877起,交通事故死亡人数356人。[11]

教育事业

2021年,全市各级各类学校(不含高等教育)共有1123所,在校生59.7万人,教职工4.8万人,专任教师4.0万人。其中幼儿园622所,在园幼儿数12.3万人,教职工1.3万人,专任教师0.8万人;小学225所,在校生24.5万人,教职工1.3万人,专任教师1.5万人;普通中学261所,在校生18.8万人,教职工2.0万人,专任教师1.6万人;中等职业教育学校9所,在校生4.0万人,教职工0.2万人, 专任教师0.2万人。特殊教育学校6所,在校生820人,教职工152人,专任教师133人。[11]

文化事业

2021年末,全市公共图书馆藏书量246.4万册,电子图书533.1万册。全市广播电视台7个。全市广播综合覆盖率100%,电视综合覆盖率99.8%。广播全年播放时间4.2万小时,其中自办栏目播放时间2.4万小时;电视全年播放时间5.6万小时,其中自办栏目播放时间1.2万小时。[11]

医疗卫生

2021年末,全市共有卫生机构1911个。其中,医院、卫生院165个,疾病控制中心9个,妇幼保健机构9个。全市卫生机构实有床位26027张,比上年减少1%,其中医院、卫生院实有床位24967张,比上年减少259张。卫生机构从业人员3.32万人。其中,医院、卫生院技术人员2.32万人,执业医生7215人,注册护士11506人。[11]

邮电通信

2021年全市邮政行业业务收入累计完成17.2亿元,同比增长25.5%,其中邮政寄递服务业务收入为1.3亿元,同比增长2.6%。全行业业务总量累计完成18.8亿元,同比增长33.4%,邮政寄递服务业务量为9305万件,同比下降2.9%,其中快递包裹为4686万件,同比增长19.6%。快递业务量累计完成14529万件,同比增长65.6%。全年电信业务总量37.5亿元。年末,全市拥有电话430.1万户,同比增长6.5%,其中固定电话用户数38.4万户,同比下降5.5%;移动电话用户数391.7万户,同比增长7.8%。年末固定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146.3万户。[11]

劳动就业

2021年全年城镇新增就业11.14万人,失业人员再就业1.42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52%,比上年下降0.3个百分点。[11]

旅游

滁州地处淮左,湖光山色秀美,既富江南美景,又有淮左秀色,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有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森林公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8处,省级自然保护区和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1处,有名山、名亭、古关、古寺、历史文化遗址等自然人文景观100多处,国家级重点对外开放寺院2处。

四山:琅琊山、皇甫山、韭山、神山;

四湖:碧云湖、女山湖、卧牛湖、花园湖;

四洞:韭山洞、禅窟洞、庵基洞、吸水洞;

四名:名人(欧阳修、吴敬梓等)、名亭(醉翁亭、丰乐亭)、名祠(阳明祠、陈铎祠、沃公祠)、名著(《醉翁亭记》、《儒林外史》);

滁州拥有琅琊山、皇甫山等国家森林公园,明皇陵、琅琊山摩崖及碑刻、皖东烈士陵园等三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一批省级风景区、自然保护区、文物保护单位。

滁州名胜首推素有“蓬莱之后无别山”美誉的琅琊山,山中大片天然次生林保存完好,林壑幽美、溪流淙淙,密林之中掩映着建于唐代的琅琊寺和建于宋代的醉翁亭(全国四大名亭之首)及姊妹亭“丰乐亭”;还有集“古驿道、古关隘、古战场”于一体的“金陵锁钥”清流关。[15]

主要景点

滁州十二景

浙江湖州贡生尹梦璧于明代天启元年(1621年)在滁州任通判时,将滁州秀丽风光的最佳景致归为滁州十二景。十二景分别为:琅琊古刹、让泉秋月、丰岭祥云、清流瑞雪、花山簇锦、重熙洞天、西涧春潮、龙蟠叠翠、菱溪夜雨、石濑飞琼、柏子灵湫、谯楼大观。

滁州古城

滁州城范围大致为:北起北关,南抵宋城街、环城路,西达西涧路,东至东门口,老城区。南朝宋为顿丘县城,东魏为南谯州城所在地。唐以前滁州城罗城东临广惠桥(亦名泓济桥),设临清门;南抵龚家园(今古马路街南),设丰泰门。城周长3里320步。唐武德初年,罗城内设子城(今滁州三中高地处)。城周长1里160步。上有女墙。唐武德三年(620年)筑门:东门名行春;西门名鼓角。唐永徽年间(650年-655年))拓建,设4门:东,通淮门;南,济江门;西,朝天门;北,望泗门。城周长7里258步。各筑月城。西涧水入城,始筑上水关,拱圈3洞,半城墙半桥,上可行人。北宋庆历七年(1047年)欧阳修知滁再拓建罗城。

明代南增廊,城周长9里18步。筑下水关,3拱洞。设6门:大东门名化日,小东门名环漪,大西门名永丰,小西门名观德,南门名江淮保障,北门名拱极。四周护城河阔200余步,深两人过顶,各门通河有桥。元代兵火,月城毁。明万历十七年(1589年)重建月城,增建窝铺12,垛3549个,角楼4座,后毁于兵燹、地震。清代几经修葺。1858年(清咸丰八年)子城尽毁。民国时期仅见南北门砖砌拱形和南门城楼,罗城墙完好,垛、铺、角楼均无存。1954年开发交通,拆去砖墙。南门至东门全辟为环城马路(即今环城路),其他各段沿护城河残垣尚可寻见。上下水关古貌完好。2000年以后,丰乐大道城墙段发生坍塌,至此滁州明城墙难觅踪迹。

著名人物

历史人物欧阳修、韦应物、辛弃疾、王阳明、鲁肃、崔白、郭子兴、朱元璋、何文辉、范常、胡松、吴敬梓、王贞仪、吴棠、方浚颐、吕本元、吕彦直
现代名人李克强、章益、杭立武、汪道涵、陈学俊、陆元九、穆穆、凌永顺、汪尧田、阮维周、吴继光、张贻惠、汤广福[28]

荣誉

2017年12月15日,滁州被工业和信息化部评为2017年消费品工业“三品”战略示范城市。[29]

2017年12月24日,滁州入选2017中国特色魅力城市200强。[30]

2020年11月,滁州入选中央文明办公布的第六届全国文明城市名单。[31]

2021年5月21日,“2021年中国百强城市排行榜”发布,滁州位列第81位。[32]

2021年5月,在2021城市商业魅力排行榜中,滁州获评为三线城市。[33]

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