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普通高等教育国际关系院校)

由网友(甜味少女趴)分享简介:北大国际闭系教院(School of International Studies,Peking University),位于北京市海淀区,是海内平凡低校中成立最先的国际闭系教院,是中国造就国际答题的讲授取研究,和交际取涉外事情博门人材的沉要基地[一]。现任党委书忘始晓波、院少唐士其[二]。北大国际闭系教院,截...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School of International Studies,Peking University),位于北京市海淀区,是国内普通高校中建立最早的国际关系学院,是中国培养国际问题的教学与研究,以及外交与涉外工作专门人才的重要基地[1]。现任党委书记初晓波、院长唐士其[2]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截至2023年1月,北大国际关系学院由6个系和3个研究所组成。现有4个本科、10个硕士和7个博士专业对外招生,其中国际政治、科社与国际共运是全国重点学科。学院还与北大政府管理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共同设立了政治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学院在职教学科研人员54人[1]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1960年北京大学建立政治系,1963年改名为国际政治系。1996年7月成立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学院现与英国伦敦经济政治学院、瑞士日内瓦高等国际关系与发展学院均有联合培养的双学位项目;与日本东京大学、韩国首尔国立大学共同执行三国间政府项目“亚洲校园计划”。曾培养出陈楠侯逸凡尹庆军等杰出校友[3]

中文名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

现任院长

唐士其

地位

国内普通高校建立最早的

类型

大学

知名校友

金铭

学院简介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考研经验 人大国际关系学院考研真题参考书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是国内普通高校中建立最早的国际关系学院,是我国培养国际问题、外交以及涉外工作的教学、研究与应用的专门人才的重要基地。

1960年,北京大学建立政治学系(1963年改名为国际政治学系),国际关系学院即由此发展而来。1998年,正式成立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

国际关系学院由4个系和3个研究所组成,即国际政治系、外交学与外事管理系、国际政治经济学系、比较政治学系,国际关系研究所、亚非研究所、世界社会主义研究所。此外还设有20多个研究中心。教学辅助机构和行政机构则包括院刊编辑部、资料室、院办公室、学生工作办公室以及发展与交流中心等。[4]

发展概况

1960年,北京大学建立政治学系,1963年改名为国际政治学系。国际关系学院即由此发展而来。1996—1998年,原北京大学国际政治学系、国际关系研究所和亚非研究所经合并调整。

学院现有3个本科、7个硕士和6个博士专业对外招生,即本科的国际政治、外交学、国际政治经济学,硕士的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外交学、国际政治经济学、中外政治制度、中共党史、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博士的国际关系、国际政治、外交学、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外政治制度、国际政治经济学。其中国际政治、科社与国际共运是全国重点学科。学院还与北大政府管理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共同设立了政治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我院还与政府管理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共同设立了政治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目前全院形成了四系(国际政治系、外交学与外事管理系、国际政治经济学系、比较政治学系)三所(国际关系研究所、亚非研究所、世界社会主义研究所)的格局,以及美国研究中心、日本研究中心、俄罗斯研究中心等20多个科研中心。学院师资力量较强,知识结构合理,梯队整齐,现有教师54名,其中教授29人,副教授22人,讲师3人。至2013年春季学期,本科生共有629人,硕士研究生171人,博士研究生137人,其中外国留学生总计369人。招生规模特别是研究生、留学生数量呈逐年递增趋势。

国关新楼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新楼是由郭炳湘、陈瑞球博士和意大利的知名社会活动家瓦洛里先生捐助,分A、B、C三幢呈U字形,是北京大学目前最现代化的大楼。C楼的秋林报告厅是邀请知名国际关系人物及学者演讲的场所。

主要领导

院长:唐士其

副院长:吴强、张海滨、归泳涛、董昭华[5]

党委领导

党委书记:虎翼雄

副书记:范士明副教授、祝诣博

党委委员:王缉思、李寒梅、关贵海、许振洲、初晓波、张海滨、唐士其

党委秘书:曲一铭

院系所领导

国际政治系主任:李义虎教授,副主任:张海滨教授、连玉如教授

外交学与外事管理系主任:叶自成教授,副主任:牛军教授

国际政治经济学系主任:王正毅教授,副主任:朱文莉副教授

比较政治学系主任:许振洲

国际关系研究所所长:袁明教授(兼)

亚非研究所所长:李安山教授,副所长吴强

世界社会主义研究所所长:张光明教授。

教学工作

加强对学生的学风、考风教育,顺利完成了学校及学院的各项教学任务。同时,该院充实完善了师资队伍建设,引进了多名国外专家教授来校上课,形成了本院教师、国内兼职教授及国外兼职教授相结合的各个层次的教员队伍体系。学院还着重加强了外语教学的力度,全院学生的英语口语课一律聘请外国教师任教,部分研究生的英语精读课程也聘请了外籍教师上课。在此基础上,学院与国外院校展开了形式多样的交流活动,选派多名本科生和研究生赴国外进修、学习 。

联合培养

近年来,我院积极开展了与国外知名大学在联合培养学生方面的合作。现有项目是:

本科生第二学位计划:每年考试选拔10名本科生,在第三年时派至日本早稻田大学留学一年(主要费用由学院负担,学生本人只需准备少量生活费),第四年返回北大。修满该计划规定的学分后,学生可获得北京大学与早稻田大学分别颁发的两个学士学位。

中日合作培养硕士生计划:每年招收优秀硕士生8-9名,大量聘请国内外知名教授授课,尤其重视英语、日语能力的训练。学生在学期间享受特别补助,在第2年时公派至日本修学一个月,毕业后如欲出国深造可免交研究生培养费。

双博士学位计划:每年考试选拔5人,学制4年。第一年时在我院修满应修学分,第二、三两年派至日本早稻田大学学习、收集资料、准备论文(全额奖学金),第四年回到我院完成论文。参加该项目的同学需完成两篇论文,中文论文答辩通过后可获得北京大学颁发的中国博士学位,日文或英文论文答辩通过后可获得早稻田大学颁发的日本博士学位。

科研活动

截至2003年底,学院教师承担的国家科研项目、国家教育部项目及国际合作或海外基金资助课题有32项,其中国家及国务院各部门项目10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0项。近年来,国际关系学所属各科研机构在学院的统一领导下,开展了大量的学术科研活动,举办了一系列国际国内学术会议。同时,全院教员科研活动成果喜人,出版、发表了大量专著、译著、教材、学术论文,在学术界产生了相当影响。

外事活动

国际关系学院保持和建立友好交流关系的外国和港澳地区院校有:日本东京大学、早稻田大学、日本大学、成蹊大学、信州大学、新泻大学、名古屋大学、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巴黎政治学院、美国美利坚大学、法国波尔多第四大学、以及香港城市理工大学和香港大学等。

党的建设与学生工作

国际关系学院现有党员390人(包括预备党员73人),其中教工党员113人,学生党员277人(其中本科生党员112人,研究生党员165人),党支部19个。在学校党委及学生工作部的领导下, 国际关系学院党委坚持“全面育人”的方针,深入开展三讲”教育,并在全院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全院学生的综合素质不断提高。学院坚持以服务师生为指导思想,依据不同年级特点,围绕全面成材的目标,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多渠道深入开展邓小平理论学习,加强党团组织建设。

专业设置

国际政治——综合培养国际政治、区域政治和中国对外战略方面掌握坚实的理论基础和系统的专门知识,具有从事本学科的科学研究、高等学校教学和外事部门工作能力的专门人才。

国际政治经济学——侧重培养政治经济学方面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和系统的专门知识,具有从事本学科教学与研究能力以及在跨国机构与公司、国际组织和对外关系部门从事实际工作能力的专门人才。

外交学——偏向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在外交学方面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和系统的专门知识,具有良好的研究和分析问题能力的实际部门和教学与研究工作的专门人才。

机构简介

国际政治学系

国际政治学系由世界政治、国际关系和中国政治三个教研室组成,现有教师16人,其中教授8人,副教授7人,讲师1人。现有3个硕士点(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和中共党史)和2个博士点(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国际政治和国际关系为全国一级重点学科。

主要教学内容与研究方向:国际政治学基本理论,国际关系史,国际组织与国际机制,比较政治,中国政治,台湾问题,港澳及华侨华人问题,东北亚、东南亚问题。

系主任:李义虎,副主任:张海滨、连玉如。

外交学与外事管理系

外交学与外事管理系(简称外交学系)成立于1996年。外交学专业下设中国外交与外交学两个专业方向。现有教师7人,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3人,讲师1人。

主要教学内容与研究方向:外交学的基本理论、体系和方法,外交制度、外交手段和外交实务;中国外交史,中国外交思想,现当代中国外交政策和中国外交战略;各主要国家的外交史、外交思想和外交政策。

系主任:叶自成,副主任:牛军。

国际政治经济学系

国际政治经济学系成立于2003年。现有教师4人,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3人。

主要教学内容与研究方向:国际政治经济学的理论与方法,国际经济合作,区域化比较研究,比较政治经济,中国对外经济关系,亚洲区域化的政治经济学,中国转型的政治经济学,以及国际贸易、跨国投资、发展和转型、国家竞争力的政治经济研究。

系主任:王正毅,副主任:朱文莉。

比较政治学系

比较政治学系成立于2012年3月,是中国高等院校中的第一个比较政治学系。[6]现有教师9人。

系主任:许振洲。

世界社会主义研究所

世界社会主义研究所是在原国际政治系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教研室的基础上于1994年成立的。1997年本所国际共运博士点与北大马克思主义学院的科社博士点合并为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博士点。研究所现有教师5人,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2人。

主要研究方向:西欧社会政治和社会主义问题,俄罗斯和东欧的社会政治和社会主义问题,中国的社会政治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所长:张光明。

国际关系研究所

国际关系研究所创建于1985年,主要从事大国关系以及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的研究与教学。现有教师6人,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3人,讲师1人。招收国际关系专业硕士、博士研究生。

主要研究领域:美国与东亚关系、大国关系、东北亚国际关系、中国周边安全环境、国际关系中的人权、媒体与国际关系、国际关系理论。

所长:袁明(兼),副所长:张小明。

亚非研究所

亚非研究所成立于1964年,是国内研究亚非地区历史最悠久的学术机构。1998年与国际关系学院合并。

亚非研究所以亚非地区的区域综合研究为目标,涵盖亚非地区和国家的政治、经济以及国际关系,兼及历史、社会、文化、民族、宗教等方面。研究所下设亚太和西亚非洲2个研究室。现有教师13人,其中教授4人,副教授8人,讲师1人。招收国际政治专业硕士、博士研究生。

所长:李安山,副所长:吴强。

《国际政治研究》(季刊)

《国际政治研究》系北京大学主办、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暨全国高校国际政治研究会编辑出版的国际政治类学术刊物。自1980年创刊(内部发行)以来,《国际政治研究》刊发了学院内外大量高水平、高质量的国际问题研究成果,其思想和学术影响日渐扩大,成为国内从事国际政治、国际关系教学和研究的重要学术园地。2002年起,在国内外公开出版发行。2004年,被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确认为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

《国际政治研究》为季刊,设有世界政治、地区政治、中国政治与外交、国际政治理论、短评、书评、学术动态等栏目。邮发代号:82-236。

主编:王缉思,编辑部主任:陈志瑞。

资料室

1996年国关学院成立后,原国际政治系资料室逐步同亚非所(含原南亚所)、国关所、日本研究中心资料室合并成为国际关系学院资料室。经过40多年的建设和积累,资料室业已成为以收藏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外交学为主,其他学科为辅的专业图书馆。

资料室馆舍充裕,拥有一个10万卷册文献容量的密集书架库,配备电脑等资讯设施的电子阅览室。现馆藏中外文图书41800余册,中外文期刊资料19500余册,以较为系统、完整的专业书刊、资料(如《参考资料》专题剪报)收藏为特色。

教学与科研

为中国和世界培养高质量、多层次的人才是国关学院一切工作的核心。为了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加强对不同层次教学的管理、评估和监督;

——引进和聘请国内外知名专家教授,充实师资力量;

——实行弹性学制。硕士、博士生的学制分别改为二年、四年,并可视不同情况适当延长或缩短;

——本科按学院招生,适当降低学分,增加全校通选课和选修课,给学生更大选择空间,自主学习和研究;

——延聘外籍教师授课,加大外语教学的力度;

——开设“大师系列”和“大使系列”选修课,开阔知识视野,关注学术前沿;

——推进与外国院校联合办学、研修考察等形式多样的国际学习和交流活动。

科研活动

学院发挥自身学科比较齐全的特点,在政治学基本理论、世界社会主义、国际关系理论、大国关系、中国政治与外交、国际政治经济学、亚非研究等诸多领域都形成了较为雄厚的实力和优势。2001-2005年,学院共获得来自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及其他部委、北京大学以及国际合作等的各级各类项目27项。近年来,学院还以自身的研究力量和成果为依托,与北京大学出版社等合作,先后推出了“21世纪国际政治丛书”、“国际问题论丛”、“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系列教材”等系列著作。

学生工作

学院依据不同来源、层次学生的特点,坚持“全面育人”的方针,使全院学生的综合素质不断得到提高。学院努力加强党团组织建设,积极支持和引导学生社团的各种活动。近年来,国关学院学生在校内外各种学术和社会文化活动中,都彰显了以国关为荣的团队精神和凝聚力,体现出优秀的综合素质和良好的精神风貌,不断取得各种荣誉和奖励。

院长介绍

王缉思,男,1948年11月生于广州。2005年3月起任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院长、教授。2007年5月起任北京大学国际战略研究中心主任。2001年5月起兼任中共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所所长。其他兼职有中国国际关系学会副会长、中华美国学会会长、解放军国防大学兼职教授、《国际政治研究》主编等。

1968年高中毕业于北大附中。1968年至1975年为内蒙古东乌旗下乡知识青年,1975年为河南陕县下乡知识青年。1976至1978年在河南三门峡水电厂当工人。1978年入北京大学国际政治系学习,1983年获硕士学位后在北京大学国际政治系任教,先后任讲师、副教授、副系主任。1991年9月调入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任副所长,1993年12月至2005年3月任所长、研究员。

王缉思曾分别在英国牛津大学圣安东尼学院(1982-83)、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东亚研究所(1984-85)、美国密歇根大学政治系(1990-91)任访问学者。2001年8-12月任美国加州克莱蒙?麦金纳学院亚洲事务访问教授。2002年1-2月任新加坡国防与战略研究所拉贾拉南客座教授。现在美国亚洲协会、布鲁金斯学东北亚安全项目等单位担任顾问,在《美国利益》(The American Interest)、《全球亚洲》(Global Asia)等刊物任国际编委。

王缉思的主要教学和研究方向为美国外交、中美关系、国际政治理论。发表的著述有:《高处不胜寒:冷战后美国的全球战略与世界地位》(主编)、《文明与国际政治》(主编)、《中国学者看世界》(丛书总主编)、《国际关系理论与中国外交研究》(论文)、《美国霸权的逻辑》(论文)、《美苏争霸的历史教训和中国的崛起道路》(论文)、《中国国际战略研究的视角转换》(论文)等。

2005年3月-2014年1月,任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院长。

贾庆国

贾庆国,男,1979年5月毕业于北京外国语学院,1984年在美国康奈尔大学取得政治学硕士学位,1988年在美国康奈尔大学取得博士学位。先后在北京外国语学院、美国佛尔蒙特州立大学、北京大学、美国康奈尔大学、美国加州大学圣迭哥分校和澳大利亚悉尼大学任教。历任助教、助教授、副教授、教授、博士生导师。

全国政协常委、外事委员会委员,和国家监察部特邀检察员。美国丹佛大学《当代中国》、新西兰威灵顿大学《政治科学》、日本国际关系学会《亚太国际关系》、香港中文大学《中国评论》、韩国高丽大学《东亚研究》、清华大学《国际政治科学》、中国社会科学院亚洲太平洋研究所《当代亚太》编委,全国政协外委会《公共外交季刊》编委,以及国内多所高校兼职教授。

现任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院长、教授。

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