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凤门(2023最新丹凤门百科介绍)

由网友(眼里住着星星)分享简介:丹凤门,大唐帝国的大晨邪宫大亮宫的邪南门,唐代的国度意味,位于唐京师少安北侧,初修于唐低宗龙朔2年,乡门上修有高耸高峻的丹凤楼。北取含元殿、宣政殿、紫宸殿一唱一和,组成大亮宫的中轴线,是唐代天子收支宫乡的首要通谈,也是唐朝天子2百多年间进行登位、改元、颁布发表大赦及进行宴会等内晨大典的沉要政事场合。丹凤门为5门谈,是中国古...

丹凤门,大唐帝国的大朝正宫大明宫的正南门,唐朝的国家象征,位于唐京师长安北侧,始建于唐高宗龙朔二年,城门上建有巍峨高大的丹凤楼。北与含元殿、宣政殿、紫宸殿遥相呼应,构成大明宫的中轴线,是唐朝皇帝出入宫城的主要通道,也是唐代皇帝二百多年间举行登基、改元、宣布大赦及举行宴会等外朝大典的重要政治场所。

丹凤门

丹凤门为五门道,是中国古代都城城门建制的最高规格,也被称为“五门”,“凤门”等。丹凤门规模之大、门道之宽、马道之长均为隋唐城门考古之最,建筑体量比天安门还要大,被誉为“盛唐第一门”,有专家甚至认为是中国古代规格最高的“天下第一门”。

1957年开始,考古工作者对丹凤门遗址进行调查勘探。2005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对丹凤门遗址进行了全面考古发掘。结果表明城门墩台台基东西总长74.50米,南北宽33米,在中国古代城址城门考古中史无前例。由黄土夯筑而成,外表包砖。沿两侧城墙筑有长达54米的马道,丹凤门东西范围近200米(包括马道),与含元殿的东西跨度基本相称,占地约2460平方米,共开5个门道,2009年考古工作者对丹凤门遗址两侧“阙台”遗址进行了探查, 对于探究丹凤门门阙提供了参考。

2014年6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8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丹凤门遗址所在的唐长安城大明宫遗址作为中国、哈萨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三国联合申遗的“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中的一处遗址点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中文名

丹凤门

馆藏地点

大明宫丹凤门博物馆

国际地位

世界文化遗产

始建于

唐朝龙朔二年(公元662年)

南北宽

33米

称誉

天下第一门、盛唐第一门

出土地点

陕西省西安市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

所属年代

唐代

级别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东西长

74.5米(加上马道近200米)

占地面积

约2460平方米

建设沿革

丹凤门沿用历史长达240余年,始建于唐高宗龙朔二年(662年),是大规模营筑大明宫时,于大明宫南墙也即长安城北郭墙东段开辟修建。安史之乱后,唐军从叛军手中收复长安,唐肃宗返回都城后不久,于至德三年(758年)正月二十七日,将丹凤门改称为明凤门(也有史籍记作鸣凤门),大约四年后,唐代宗宝应元年(762年)五月,又恢复了丹凤门的旧称。

丹凤门是大明宫的正门,关于大明宫的建造时间,史籍有明确记载,然而,有关丹凤门的建成时间,则在很长时间里,让人难以下结论。很多学者推测,丹凤门建造于唐高宗龙朔年间(661年~663年)。不过,大明宫遗址保管所原所长高本宪认为,丹凤门应该建造于唐太宗贞观末年。《玉海》记载,贞观二十年(646年)十月,司空房玄龄和将作大匠阎立德大营北阙,修建“显道门观”。其中,“北阙”指的就是大明宫,而“显道门观”是指丹凤门及其上的楼观。经过这次修建,大明宫成为李世民晚年的居所。到了唐高宗龙朔二年(662年),将大明宫改名为蓬莱宫,又将殿堂、门阙等重新命名,显道门才被称为丹凤门。

唐太宗贞观二十三年(649年)三月的一天,李世民不顾病体,来到丹凤门(当时称显道门),面对长安百姓,宣布敕令,大赦天下,这是皇帝第一次在丹凤门举行重大活动。

唐高宗龙朔三年(663年)四月,高宗李治由太极宫迁到大明宫听政,此后,唐代的政治活动中心,就移到大明宫。作为大明宫正南门的丹凤门,自然也就成了唐朝人的“国门”。

盛唐启用

丹凤门不仅是天子、朝臣出入大明宫的大门,也是唐代举行各种活动、仪式的重要场所,性质如同大内太极宫的正门承天门,具有宫城礼仪上的重要性。但是直到唐玄宗以前,还是按照传统,大赦、改元的敕令多在太极宫承天门颁布。唐玄宗即位后,多居住和听政于他原来的藩王府邸改建的兴庆宫,即所谓“南内”,只是常到“东内”大明宫游乐、宴饮,但朝廷公务仍使用的是大明宫。

开元七年(719年)三月,唐玄宗在丹凤楼宴请突厥首领。开元九年(721年)四月,唐玄宗在含元殿策试应制举人,并令有司为考生设食。同年九月,唐玄宗在丹凤门城楼摆宴,款待突厥首领。

开元十八年(730年),西突厥的突骑施苏禄部落的使节来唐,唐玄宗在丹凤门城楼设宴款待,并邀请先前抵达长安的东突厥使者共同赴宴,不料,席间却险些发生了一次外交冲突。两位使者在座次上争执不下,突厥使者认为突骑施是小国,本是突厥之臣,不能坐在上座;而突骑施使者则说,当天的宴会是为他而设,他不能居下。最后,经唐朝官员协商,分设两席,突厥使者坐东席,突骑施使者坐西席,这才平息了纷争。

安史之乱以后,唐肃宗驻大明宫听政,从此大赦、改元的诏令都是在丹凤门颁布。

至德三年(758年)二月,唐肃宗在兴庆宫奉册太上皇“玄宗”徽号之后,在丹凤门(当时称明凤门)的城楼宣召大赦天下,并改至德三年为乾元元年。

丹凤门最主要的功能之一,就是宣赦的场所。丹凤门上筑有楼观,称丹凤楼,唐肃宗之后,凡有大赦,多在丹凤楼举行隆重的“金鸡释囚”仪式。每到赦日,由尚书省刑部所属的卫尉,在丹凤门楼南树立金鸡于高杆之上,一侧置鼓,长安百姓聚集门前广场,等到皇帝登楼之后,囚犯在鼓声中被引领到丹凤门前,宣读赦令完毕,囚犯当场被释放。据不完全统计,从唐肃宗到唐僖宗的约130年间,在丹凤门举行的宣赦仪式有100余次,这是长安百姓可以亲眼目睹皇帝、亲身感受皇恩浩荡的重大仪式,因此,唐诗中有许多描写这类场景的诗句。唐代诗人王建在《宫词》中写道:“楼前立仗看宣赦,万岁声长拜舞齐。日照彩盘高百尺,飞仙争上取金鸡。”

除了宣赦,唐代宗宝应元年(762年)九月二十六日,即位不久的代宗还在丹凤门举行了一次“大阅兵马”的大型阅兵仪式。

从唐肃宗起,唐帝国改在丹凤门进行改元、大赦等重大仪式,直到一百多年后唐朝尾声的唐僖宗,一次次的战火破坏,使大明宫破败不堪,唐僖宗成为了御丹凤门楼颁布大赦及改元的最后一位皇帝。咸通十四年(873年)七月,唐懿宗死后,唐僖宗即位。翌年十一月,他按照定制,于南郊祭天后,登丹凤楼大赦天下及宣布改元“乾符”。

唐末毁弃

史籍上没有明确记载丹凤门的被毁年代,推测应与大明宫的最后废弃时间一致,2005~2006年的丹凤门遗址的考古发掘也证明了丹凤门毁于大火。

唐末,宣武节度使朱温意图篡位,将整个长安城拆毁,丹凤门也一同被毁。

唐帝国灭亡之后,长安城缩建,大明宫沦为一片废墟,丹凤门遗址长期暴露郊野。长安城因战乱遭受了很大的破坏,驻防长安的佑国军节度使韩建,因原来长安城过大不易防守,对城池进行了改筑。改筑时放弃了长安城的外郭城和宫城,只把皇城加以改修,封闭了皇城的朱雀、安福、延喜三门,北开玄武门,以便防守。从此丹凤门彻底被遗弃。

宋代遗址

北宋元丰三年(1080年),吕大防亲临唐长安城各处遗址踏察测量,绘出都城与三宫分图共四幅并刻于碑石,现只有残石存世,其中《长安城图》的大明宫部分损失了北边约三分之一,而大明宫分图仅残存南城垣及附近部分,庆幸的是在这些现存最早的大明宫图刻上,可以看到标识的丹凤门。

清代遗址

清嘉庆十一年(1806年),王森文调查长安城迹并绘制《汉唐都城图》时,记述丹凤门遗址近旁有午(五)门村,此村落就是今天的新城区自强村的前身。

民国遗址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陇海铁路通到西安和花园口黄泛区难民,使丹凤门遗址一带居住人口大量增加,大明宫南城垣地面以上的部分随着生活和生产活动的加剧而逐渐损毁消失,仅有残存的丹凤门遗址南北20多米、东西100余米范围仍高出周围地面2米多,四周布满现代民居,形同孤岛,高台上建有一所平房,属一家私人诊所,周围生长不少树木,因被称为花园。

现代保护

1949年西安解放后,位于丹凤门遗址上的诊所被收归国有,逐渐发展成西安市第六医院,在医院和文物部门的共同管理下,这处重要遗址得以保存下来。

1961年,大明宫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10年10月丹凤门正式建成,对外开放。内部设置为一楼是多媒体展示大明宫与丹凤门,二楼东边是大明宫文物展示区,西边是丹凤门遗址参观平台。

成功申遗

2014年6月22日,在卡塔尔多哈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8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丹凤门所在的唐长安城大明宫遗址作为中国、哈萨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三国联合申遗的“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中的一处遗址点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格局构造

丹凤门是唐大明宫的正南门,为中国古代都城城门建制的最高制度的五门道宫门。

城门墩台台基东西总长74.50米,南北宽33米,由黄土夯筑而成,外表包砖。沿两侧城墙筑有长达54米的马道,加上马道东西跨度近200米。

在墩台之上有木构城楼,位于墩台台顶的城楼基座东西长70.82米。

街道格局

丹凤门既是大明宫正南门,也是长安外郭城的北门。丹凤门北面正对含元殿,两者之间为长600余米的御道。《长安志》卷六记载:“含元殿南去丹凤门四百余步,中无间隔。”

东西连接大明宫南宫墙(长安城北城墙),西有建福门,东有望仙门。

南侧除了沿长安城北城墙的东西向大街外,还有一条随丹凤门建设一同开辟的南北大街,宽“一百二十步”,折合为176米,比长安城的中轴干道——宽150米的朱雀大街还要宽出许多,而成为长安城里最宽的道路。

丹凤门外本有翊善、永昌两个坊,唐高宗龙朔年间,为了扩展丹凤门外的大街,将两个大坊辟成了4个小坊,形成了光宅、永昌、翊善、来庭4个坊。西北叫光宅坊,西南叫永昌坊,东北叫翊善坊,东南叫来庭坊。由于丹凤门大街穿过原来的光宅永昌二坊的位置不在坊的中街而是偏东,所以改造后的四个小坊,其中西北、西南二坊稍大,东北、东南二坊稍小。由此,在丹凤门外,形成了一个“丁”字形的广场。

夯土墩台

丹凤门的城门墩台,外轮廓,包砖后的完整尺寸是:东西总长74.50米,南北宽33米。折合唐尺,按一尺=0.294米,其长度为唐尺二十五丈三尺、宽度为十一丈二尺墩台中包含五个门道,每个门道的净宽为8.50米,即唐二丈九尺;门道间的隔墙,加上两壁的排叉柱,总厚度为3.80米,即一丈三尺。

墩台高度:近卫本《大唐六典》记载长安罗城高度为一丈八尺,即5.3米许,从唐石窟寺壁画所提供的材料得知,城门墩台高度等于城垣加上雉堞的高度。雉堞是战争时士兵射箭的掩体,需要高出或略等于人体高度,城制规定雉堞高七尺,即2米稍多,则城墙高度为唐二丈五尺,即7.35米许,这也就是明德门墩台的高度,以上就是木结构的平座了。大明宫的宫墙高于郭城,连同雉堞的高度是9米许,这也便是丹凤门墩台的高度。敦煌唐石窟寺壁画所示雉堞多为“凸”字形或作两级的“凸”字形。城门墩台壁面收分与城墙相同,先秦至宋、元时期城垣基本上是土筑无砖面(个别地区有用石砌的),所以比明代以后的砖城收分为大。宋《营造法式》总结城制,城壁收分是高四收一。城门墩台尽管包砖,收分仍与城墙相同。丹凤门和明德门等城门遗址都出土有斜面城砖,用它砌筑墩台,具有收分的壁面形成很讲究的一个平面(没有错砖的小阶级),这种斜面砖的每块砖上的一个斜面也证明了城壁收分是高四收一。

门道是由木结构做成,在门道的两侧壁上立排叉柱,明德门的排叉柱是每面十五根,丹凤门的门道较长,为33米,遗迹表明每面原有二十根排叉柱,其下有70~75厘米 X 60~65厘米的方形石础,排叉柱为方形截面。每个门道的中间偏南两米处,相对南数第九根排叉柱有50厘米高的门槛遗迹,反应门槛是木质,高50厘米,宽24厘米;在木门槛的两端有立颊石和门砧石,都是青石做成,素面光滑。立颊石上面刻有插入木门槛的槽。

门道两壁的排叉柱坑反映,原来的石础约为65~70厘米见方,则柱应为60厘米左右见方。门道的构造是:排叉柱顶架设横梁,梁上假设密排的楞木,即大梁。原始城门的做法,应该是大梁上即填土夯实,以达到要求高度。后来城门做法改进,为了减少夯土的荷载,就改为在梁上立短柱,并以斜撑支护,短柱上再架短梁,短梁上再架秘排楞木,其两侧斜撑上盖厚板,做成梯形的板架,上面夯土。梯形的构造可以增加其承重性能;这样形成下面的梯形空间,也减少了夯土的体量。在城门立面看来,门道口的上部就是梯形的轮廓。这样的城门墩台顶上,砌一层压栏石,再做木结构的平座和以上的楼观。隋唐城门的做法,凡是讲究的规格,都已是这样的形制了。唐宋形制基本相同,只是建筑风格的些微差异。所以宋朝城门的形象材料,可以作为复原研究的参考。

敦煌石窟有晚唐138窟北壁所画五门道的宫城正门形象。此图特别值得注意到是,除墩台表现包砖外,两侧的城墙画上菱格纹样。笔者杨洪勋先生认为,这不是为了图面美观而任意作的装饰图案,而是为了夯土壁防雨而采取的一种措施——用花纹方砖贴面的写照。敦煌唐壁画中有多处这样的写照:如盛唐第171窟北壁、中唐第159窟东壁、晚唐第9窟北壁、晚唐第138窟北壁、晚唐第85窟西坡上,都有城门墩台或城墙上贴花纹方砖的描写。

这五个门道的使用情况和三个门道的城门一样,中间门道直通天子驰道,专供皇帝通行,平时是关闭的。现有文献可考的,至少汉朝就是这样的制度了。天子驰道任何人不准通行,甚至有交叉的横路也不可横越。如果要从驰道的一边到另一边去,必须沿旁边的路从三个门道的一侧门道出城,再从中间驰道的另一边的门道进入,即使太子也是一样。五门道的两边门道是如何用法,在繁华的大唐都城是有交通规则的,凡属都城门和宫门都是“左入右出”,类似现代“右侧通行”的交通规则。

木构楼观

丹凤门的楼观——丹凤楼,其木结构楼观是这座宫城大门的精华所在。由于这座宫门太大,墩台东西长达74.50米,按高四收一计算,台顶东西长也有70.82米,约唐尺二十四丈。这大约就是丹凤楼基座的东西长度。正衙含元殿夯土正阶东西长约60米,加上木构副阶也不过67.64米。丹凤楼的基座的东西长度是70.82米,上面略挑出木结构平座,则门楼的通面阔仍然基本上还是70.82米,比正殿含元殿还大,这就违反宫廷规制了。所以丹凤楼体必须化整为零,做成一座短于含元殿的殿堂,再加左右夹庇(挟屋),这样组合体形达到70.82米也是可以的。这种建筑组合,敦煌壁画为我们提供了佐证。诸如:盛唐第172窟南壁《未生怨》的城观、晚唐第9窟南壁《劳度叉斗圣变》的城观、晚唐第138窟壁画与晚唐第196窟壁画的城观。晚唐第85窟壁画的城观等,都描绘了一种在城门墩台之上,用木构悬挑出一圈平座,平座上建造两端附夹庇的组合体城观形式。特别是第138窟所描绘的兜率天宫的宫城正门形象尤其值得注意,为表达天宫城阙的庄严伟大绘作五个门道的形制。尤其写照所依据宫城正门的生活原型,应该是来自大明宫的五个门道的丹凤门。

推测丹凤楼城观主体九间,两侧夹庇各二间,共计十三间。敦煌晚唐第138窟壁画所示的城门楼观,主楼观屋盖与夹庇屋盖都是四注式;唐朝建筑明间不加大,设定每间为5.20米,则十三间约为68米,就是唐尺二十三丈一尺。进深间宽设定为4.50米,五间为22.50米,和七丈六尺五寸。

参考敦煌唐造第9窟、第172窟、第196窟等表现得更为明确的屋盖组织关系,夹庇屋脊在主体屋檐下。楼观的具体情况参考同期的大雁塔门楣石刻殿堂形象级日本法隆寺金堂以及宋式城楼复原。按照敦煌第138窟壁画,主观正脊中央设宝瓶、火珠装饰。

按照唐佛光寺大殿,当心间柱高等于面阔,应为5.45米。柱有生起,次、梢间柱高按等比级数依次递增。梭柱下部1/3处的最大柱径可能达到60厘米。柱础按照隋仁寿宫遗址出土的宝装莲花石础圈,覆莲高12厘米。铺作参考日本法隆寺金堂及五台山佛光寺大殿,设定为双抄单下昂、六铺作偷心造。檐出设定为420厘米,生起、生出各为50厘米。主楼观的大木结构用材,应该是宋《营造法式》所谓的“一等材”:以2厘米为1分,单材20厘米X30厘米,足材20厘米X42厘米。楼层的平座无雁翅板遮挡,在立面上暴露加厚的地板横断面,转角45°拼接。

城门墩台上设置木构平座、栏杆,再于台顶另设主楼观的平座式的木构阶级和夹庇的砖石阶基。主楼观的阶级高起约一丈二尺,即3.50米左右;夹庇阶基较低,尽可一尺,即0.294米左右。由于楼观猪蹄南北和城台栏杆之间只有1米左右的宽度,所以南北两面不设踏道。东西夹庇两侧有踏道;进夹庇后,有直对登上主城观的木构踏道。

以上,根据敦煌138窟壁画的五门道宫门形象做出的原状推测。

两侧阙楼

唐大明宫丹凤门尽管兴建年代较承天门要晚,但同为宫城正南门,且为五门道制,按理来说,在门外两侧也必须配置双阙,但宋代吕大防石刻大明宫图及考古结果都表明丹凤门东西两侧直连宫墙城垣,并未设置双阙或朵楼。然而,南距丹凤门600余米的大明宫正殿含元殿,经过1957年及1995~1996年的两次考古发掘,揭示出三层夯土大台之上的殿堂东西两侧之南,分别建有高大的翔鸾阁和栖凤阁三出阙阙楼,两阙楼向北分别通过曲尺形廊道、角楼、侧门与殿堂相连接,从而形成了平面呈凹字形的殿、阙配置布局。由此可见,大明宫丹凤门未设双阙,而在正殿含元殿补设双阙。

但是在2008~2009年, 考古工作者还对丹凤门遗址两侧“阙台”遗址进行了探查, 在丹凤门西马道以西的30~60米处, 发现城墙有加宽3~4米的现象, 对于探究丹凤门门阙提供了参考。

文物遗存

丹凤门作为大明宫的正南门,建国后进行了三次考古挖掘:

第一次考古挖掘

丹凤门遗址的位置早在1957~1959年对唐长安城进行大规模考古勘测时就已经确定,残存的遗址为一东西长49.6米、南北29米、高2米多的土丘,上面占压有现代房屋建筑。

1957年考古工作者对丹凤门进行了小规模的考古发掘,在1958年第3期的《考古学报》上发表的《唐长安城地基初步探测》,文中将丹凤门推断为仅有3个门道、门基长51米。1959年出版的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著《唐长安大明宫》所附“大明宫城址及宫殿分布实测图”中,丹凤门也是画成三个门道。

第二次考古挖掘

2005年7月,为确保大明宫含元殿御道及周边环境改造工程顺利实施,西安市立项实施大明宫含元殿御道拆迁保护工程,完成丹凤门和御道遗址的建筑拆除和居民搬迁,丹凤门遗址及周边环境为考古调查和发掘提供了有利条件。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第15届大会在西安召开前夕的9月,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西安唐城队开始对丹凤门遗址进行全面考古调查和发掘,共发掘揭示遗址面积达8000平方米,2006年1月完成发掘,遗址表明宫门墩台是黄土夯筑而成,西部保存较好,东部二门道破坏严重,只残存底部的部分基础,这便是仅凭铲探不容易辨认五个门道的原因。

第三次考古挖掘

2008-09年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开园前进行了第三次考古挖掘,这次挖掘发现丹凤门西马道以西30-60米处城墙有加宽3-4米的情况,并发表了内部考古资料,没有发表考古简报。

发掘成果

发掘结果表明,丹凤门址是用黄土夯筑而成,由东、西墩台和5个门道、4道隔墙,以及东、西侧的城墙和马道组成。其中,门址西部的3个门道、隔墙、墩台以及城墙和马道保存状况较好;而东起第二门道之东半部以东的各部分则破坏严重,仅剩下最底部的夯土基础。在墩台和马道边缘还发现部分包砖遗迹。

整个门址基座东西长74.5米,南北宽33米、保存高度为2米,唐代地面以下的基槽深2.2米。门向为为北偏东1°20″,恰与含元殿中轴线的方向一致。

(一)墩台

西墩台保存较完整,在现今地面以上尚存高2米余。东墩台则破坏严重,仅存夯土基槽,但钻探和发掘情况表明,其形状、大小及转角等均与西墩台几乎相同,故可据此进行复原。

西墩台的平面大致呈“凸”字形,凸出部分面向西,并与城墙并于城墙和马道相连。南北残长24.1米、东西最宽处为14.7米。南端边宽6.9米,然后呈直角北折6.4米,与西侧城墙的南边相接。北端边宽6.9米,然后分两次呈直角向南折,折边分别长5、7.8和4.6米,最后与西马道的北沿相连接。

在西墩台的西南角残存有少量长方形青灰色包砖及斜向的包砖压印痕迹,宽均0.8米。其中,折角以西的包砖凹入墩台夯土内,长3.2米,使包砖的南边与西城墙的南边相平齐。折角以南的包砖尚存有上下叠置的三层。

西南角包砖遗存以西还可见到唐代地面的残迹,其范围长约40、宽7米,东部稍高,向西略低,路土厚0.2米。东部的地面上还发现乱砖铺设而成的小片地砖遗存。

(二)门道

门址共有5个门道。西侧3个门道的保存情况较好,而东起第一门道已经破坏无存,东起第二门道也仅存西半部分。从现存的门道遗迹以及东部夯土基础的轮廓与西部夯土基座的形状和大小均相对应等现象判断,这5个门道的形制及大小相同,净宽皆为8.5(如果按两侧夯土隔墙之间的距离计算,则宽达9.4米)、南北进深为33米(地表残存部分最多为24米)。

所有门道内残存地面皆呈红色,大部较平坦,表面表面还部分保存着密集的经烧硬的夯窝,而未发现一般门道面上常见的车辙、铺砖或铺石等痕迹。鉴于现存地面被烧成红色,其上其上还覆盖有一层红黑夹杂的烧毁堆积,故推测当时门道内或有可能铺有木地板,后被火焚毁。

每个门道的东西轴线偏南2米处均设一道东西向的门限。门限高出其他部位的门道表面0.5米,其南、北两侧呈“人”字形缓斜坡状。门限由木门槛、立颊石和门砧石三部分组成。木门槛均已烧毁,在西起第二门道和中门道的的门槽内尚保留有较多的木炭痕迹;其位置居中,安置于夯土门槽内,槽长2.8、宽0.24、深0.15米。立颊石位于木门限的东西两端,但仅西起第一门道和中门道尚遗留有残石。中门道的立颊石保存稍好,青石质,侧竖放,东西残长1.38米、在地面上高0.54(下埋0.22)、厚0.4米,表面打磨成青黑色,素面;在其北半侧凿出长宽各0.15米、深0.09米的长方形凹槽,以安置木门槛。立颊石的东西两侧由南北纵向的长方形门砧石坑,砧石均已无存。砧石坑多残破,仅位于中门道东侧者保存最完整,坑长1.5、宽0.4、深0.4米,坑壁整齐,坑底有沙子和碎石片的垫层。

门道的东西两侧也即夯土隔墙边缘,有南北向顺排的排叉柱础坑,各排保存的数目为16~19个,彼此间隔大致均匀,间距略小于一个础坑的长度。础坑均为长方形,大小相近,坑底部从上至下普遍铺有沙子、土和碎石片等三个垫层,可能与放置础石时找平等工程要求有关。排叉柱的础石大多已遗失,仅在西部三个门道内零散的残留有4块,均处于原位,形状及表面处理方式相同,但大小略有差异。础石表面均发现相同的加工处理痕迹,即以础石中心卯眼靠夯墙的内侧边为界线(与排叉柱之间隔墙的墙面相平齐),靠墙一侧阴埋的半面较粗糙且有刻槽,而靠外侧露明的另外半面则打磨的较光滑,表明排叉木柱应为半明柱。另外,根据础石和础石坑的一边略埋入夯墙等迹象判断,当时的施工程序可能是先夯筑门址墩台基础,至门道面时即挖坑放置排叉柱础石,然后再继续夯筑墩台和隔墙。

在西侧3个门道内的排叉柱坑之间,清理出4处柱间隔墙(即门洞侧墙)的痕迹,保存状况不一。其中,西起第一门道的西侧夯土隔墙壁面上尚保存着贴附的填屑碎砖。西起第二门道的西侧排叉柱坑间发现有侧立砖、残砖和填土组成的柱间墙底部遗存,其墙皮还有残迹,墙面距门道的夯土隔墙0.4米。中门道东侧,门限以南,残存有高0.5、宽0.4米的柱间墙,墙面外侧平整,底部涂有红色的脚线,有的地方显露出2~4层白灰墙皮,表明后期曾进行过多次修缮性的粉刷。根据上述门洞两侧排叉柱之间隔墙的位置,以及排叉柱出事光面喝糙面的界线,可以测得门道的落空跨度为8.5米(墙皮对墙皮)。

另外,在西起第二门道的东北部地面上,还还清理出一块长方形青石,呈东北-西南方向摆放,长60、宽25、厚25厘米,底面平整,上面两端略圆弧,中间横有槽型的残缺。这可能是位置移动后的止扉石。

(三)隔墙

门道之间各有隔墙,系在门址夯土基座上夯筑而成。共有4道,但最东侧的一道已被破坏。西边的3道夯土隔墙存高0.3~1.8、宽均为3米。如果加上其两侧排叉柱之间隔墙的厚度,门道间隔墙的厚度就能达到3.8米。隔墙的两壁均较陡直,夯层非常清楚,每层的厚度一般为8~10厘米。由于隔墙的南北两端已被破坏成断崖,故原来的斜面收分等情况已不清楚。

位于一些排叉柱坑上方的隔墙墙面上,发现有几处较明显的木柱烧灼痕迹。

另外,从门址基座的北侧断面上,可清晰地见到隔墙下的基座夯土层比墩台和门道下的同层夯土位置略低,呈弧形下沉状。这可能是墙体承受上部城楼的重压所致。

(四)城墙

门址墩台的东西两边均连接有夯土城墙,应为大明宫的南宫墙。根据文献记载和考古勘探结果,此城墙同时也是隋代大兴城和唐代长安城北城墙的东段部分,也就是说,大明宫的南宫墙是沿用已有的城墙,并不是新筑的。

门址东侧的城墙仅保留有夯土基础。西侧城墙则保存稍好,在现今地面上保存有宽9.8、高0.3~0.5米不等的墙体;其南侧部分破坏较甚,已接近唐代地面。但边缘仍比较清楚,并可看出墙面向上略有收分;城墙北侧与马道并排相连。

(五)马道

共发现2条,呈对称状分布于门址墩台的东西两侧,并沿城墙的内侧筑成;皆呈长条形,长均54、宽3.5米。东侧马道仅存基槽部分,但边线和转角仍较清楚。西侧马道保存略好,最高处位于唐代地面之上0.5米;部分马道边沿尚保存有包砖内侧的填屑砖(分布范围长10米余,均为残砖),其边沿平直整齐,但外侧的包砖多已遗失,仅在原位发现1块残砖及少量铺砖痕迹,由此可知西马道的包砖宽度为0.4米。西马道的西端部分呈缓坡状,尽头外缘边遗留有南北向直线排列的2块堵头残砖。此外,在西马道西端的西北两侧还发现有路土迹象。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在与西马道西端的堵头砖相平齐处,城墙夯土内凹0.4米,并残留有顺排成一线的3块堵头砖,这可能属于马道南侧城墙包砖部分的残迹。而在马道和城墙的夯土之间未发现分界线,夯层的情况也表明两者是混筑而成。

(六)遗物

遗物大部分出土于门道内及门址两侧的唐代废弃堆积中,绝大部分为建筑材料,另有部分日用器物等。

1、建筑材料

种类包括长方砖、方砖、板瓦、筒瓦、瓦当、鸱尾,以及铁钉、石夯锤等。

2、日用器物

数量较少,皆残损。器形包括碗、罐、器盖、盅、枕、翁、钳锅等。[1]

文物价值

丹凤门是中国发现规模最为宏大的唐代城门建筑遗址,代表着唐代建筑技术水平的高超境界,丹凤门与其北面诸门、诸殿所反映出的“天子五门”的思想,共同构筑了唐大明宫的整体格局,展示了中国历史上中央集权社会鼎盛时期——唐朝的伟大创举。丹凤门城门形制是唐以来可查宫城城门形制中最早的实物源头,对后世的影响巨大,在中国都城建设史、建筑史上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文物保护

丹凤门遗址保护工程由中国工程院院士、西北建筑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张锦秋担纲建筑设计,由中国建筑总公司承建,是西安曲江大明宫遗址保护办公室启动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工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工程占地面积7699平方米,总建筑面积11474平方米,历经9个多月,投入文物保护资金1.3亿元。

2010年1月20日,作为唐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内最大的单体建筑,唐大明宫丹凤门遗址保护示范主体工程在西安竣工。它的落成将使古城西安重现唐代诗人张祜笔下“丹凤门开白日明”的胜景。

设计理念

1、遵循国际及国家有关文化遗产遗址保护的要求,在遗址上设置保护与展示的设施,必须保护遗址的原真性与完整性,并采用新技术、新材料及可逆的工程技术手段。

2、在“保护第一”的前提下,尽量提供条件,向世人展示遗址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和工程技术价值。既为一般参观者提供科普教育的场所,又为有关专业人员提供相关专业研究的条件。

3、建于唐大明宫的历史地位及丹凤门在大明宫内、在唐长安城和现代西安城市中的重要位置,在满足上述两项要求的基础上,应争取使遗址保护和展示工程向人们提供一个沟通历史和现代、能引发观众历史联想、尽量切近唐丹凤门形象的标志性建筑。

屋檐方案

中国及海内外建筑师学界专家学者对唐代城门做过多项复原设计,其中尤以中国工程院院士傅熹年先生《唐长安明德门原状的探讨》(1977)最为详实。杨红勋先生(中国社科院)、王才强先生(新加坡国立大学)对唐长安明德门的复原设计,王璐女士(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对唐丹凤门的复原设计都为五门道的城门做出了有益的探讨。总而观之,以上四位的复原设计有一些基本的共同点:按《宋营造法式》规制设置整体性城台;城台上设平座;平座之上为木构式城楼;城门通道按《宋营造法式》规矩设计。

所不同的是城楼有两类方案。一类是在城台上作同一进深通长的木构城楼;一类是在城台两端设置挟屋,当中为正楼。经过唐宋绘画等资料分析,凡有挟屋的,城台平面形状大多与上部城楼形状相一致而作进退变化,不是一个单纯的矩形平面丹凤门遗址展示其城台是一个完整的矩形。通过试做两个推理方案,严格按可实施的工程规律设计出平、立、剖面图。方案一是一个矩形平面的城台上设置一座矩形的城楼,比较科学合理,形象端庄大气。方案二是在同一城台上做有挟屋与正楼的设计。此方案矛盾较多,要使挟屋的屋脊与正楼屋脊有合理的错落,其进深与檐口高度就难以合理。若使挟屋进深与正楼相同,使其平座低于正楼之平座,虽也可使二者屋顶有所错落,但造型不够简洁大气。经多方比较,最终选择了推理方案一

技术手段

为了实践保护展示建筑的现代性和可逆性,设计采用了全钢结构。根据文物保护要求,钢结构构件(含城台)与遗址边沿的距离不小于60厘米。城台与城墙部分外壁为大型人造板材,城台大板外表为城砖肌理,城墙外表则为夯土墙的机理,以反映遗址状况。为了充分节能,屋面及外墙内采用双层挤塑板保温隔热层,使其能耗低于《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约50%。

城楼屋顶面层为轻型铝镁锰合金仿瓦陇板材。仿木构的檐柱、梁枋、阑额、斗栱。椽条等外露部分均采用铝镁锰合金板组合构成,固定在钢结构构件上。所有室内空间内部装修不仿古,采用现代材料、现代手法与风格。

建筑色彩

外装修色彩选用从上到下全部为但棕黄色,近于黄土与木材的色彩。目的是使这座建筑既能体现唐代皇宫正门的型制、尺度、造型特点和宏伟端庄的风格,有区别于一般仿古建筑。采用色彩上浑然一体高度抽象的手法,赋予这座遗址保护展示建筑以雕塑感和现代感,使其成为一个现代制作的标志。

旅游信息

乘车路线:2、k17/17、22、38、46/k46、104、209、216、263、309、409、517、703、801、913(大明宫遗址公园)262路、528路、708路

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