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魁老号饭庄(2023最新白魁老号饭庄百科介绍)

由网友(满天的星星是我看你的眼い)分享简介:黑魁老号饭庄清实老字号饭庄,以谋划烧羊肉为特点,开办人黑魁。前身为东少逆清实饭店,清坤隆4105年(一七八零)正在隆福寺院东侧开业。光绪2106年(一九零零)正在老店对于面开南号,称黑魁老号(清实)饭庄,成为南、北两店。二零世纪四零年月时仅存南店。一九五七年私公合营,更名为“清实黑魁老号饭庄”。中文名黑魁老号饭庄类 别饭馆开业时...

白魁老号饭庄清真老字号饭庄,以经营烧羊肉为特色,创办人白魁。前身为东长顺清真饭馆,清乾隆四十五年(1780)在隆福寺庙东侧开业。光绪二十六年(1900)在老店对面开南号,称白魁老号(清真)饭庄,成为南、北两店。20世纪40年代时仅存南店。1957年公私合营,改名为“清真白魁老号饭庄”。

中文名

白魁老号饭庄

类 别

饭店

开业时间

清乾隆四十五年(1780)

外文名

Bai Kui old restaurant

创办人

白魁

地 点

隆福寺庙东侧

简介

白魁老号饭庄

  白魁老号饭庄清真老字号饭庄。以经营烧羊肉为特色。隆福寺街总店建筑面积887平方米,两层楼面,可同时容纳200位顾客就餐。在交道口、东四北大街、和平里、北新桥等处设有白魁老号分店。“白魁烧羊肉”选用2~3岁西口羊,自配丁香、肉果、白芷等共24种调料,取肫寓、前腿部位,经清洗、紧肉、码肉、煮肉、煨肉、炸制6道工序烹制而成,外焦里嫩,酥香可口,曾在全国食品展评会中获“第一类第一级风味食品”称号。1997年底,白魁饭庄制作的“椰蓉包”、“豆面糕”、“糖卷果”、“咸卷果”被中国烹饪协会授予“中华名小吃”称号。

发展

  坐落在隆福广场的白魁老号饭庄,在继承传统烧羊肉等品种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发展,厨师跑西北,下江南,采八方名肴,汇南北清真菜近200种,以飨中外食客。

特色

  白魁饭庄开创了销售河鲜海味清真菜的先河。专用江苏绿色河鲜原料,由青年烹饪大师郭朝燕亲手烹制。特选野生鳜鱼,骨疏刺少,质白鲜嫩,其性味,甘、平。补气血,益脾胃,是虚痨者的食疗佳品。经妙手烹制的“松鼠鳜鱼”,色泽金黄,头昂尾翘,品尝一箸,外焦里嫩,鲜香适口,特惹人喜欢,现是白魁清真宴会中的首席菜肴。还有“太湖两鲜”、“银鱼芙蓉羹”、“白果虾球”、“清炒虾仁”以及滑腻爽口的“葱烧海参”,齿颊留香的“糟熘鱼片”,软糯味醇的“红花鱼翅”,酥皮“烤鸭”和“八宝酿牛尾”等,都是全新口味的清真名肴。

烹饪技法

  西北烹饪技法的名菜有:五味金沙,酥香可口的“金沙羊腿”,扒菜是软烂浓香的“菊花羊头”、“红油花肚”、“蒙古烤肉”、“鲍汁驼掌”和“香辣羊排”。还有西式口味儿的“叉烤鳗鱼”和中餐西吃的“火锅涮吧”等,别具一格。如今,白魁的烧羊肉和烧羊肉面仍是家传秘方传统工艺制作,保持了传统风味儿,可谓百年不衰,百吃不厌,老北京最爱吃这口儿。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白魁举办的各式宴席中,都将小巧玲珑的老北京风味小吃同菜肴穿插端上餐桌,调节口味,平衡营养。

特色小吃

烧羊肉

  1989年,人民政府为方便居住在东四隆福寺街一带少数民族就餐,将原汉民醉仙阁饭馆改建成清真"白魁"老号,原店变为分号。多年来,这家老店制作的烤羊肉,深受群众赞赏,声誉很高,每天顾客盈门,川流不息,生意十分兴旺。在历史上,有些知名人士常是这里的座上客。早年,清宫经常派人用红捧盒来取烧羊肉。不少港澳台同胞回大陆时,也专程到此吃羊肉面。凡品尝过该店美味佳肴者,均赞不绝口。它的烤羊肉之所以成为北京的特殊风味,是与用料讲究、烹调精细分不开的。该店选肉标准是,3-6岁、体重30-40公斤的内蒙古黑头白身的肥嫩羯羊(即阉过的公羊)。这种羊肉肉质肥嫩,没有膻味,烧、烤、涮均宜。在制作上,先将羊肉加工整理,配好丁香、肉果、砂仁、白芷、三柰等20余种作料,然后经过吊汤、紧肉、煮肉、煨肉熟了以后再用香油炸制。每道工序都很严格,其中掌握好火候最为关键。从吊汤到煨肉一般需要10个小时,大火把肉煮熟,小火把肉煨烂,中途不能闭火。烧羊肉经过油炸,食之外焦里嫩,色泽枣红油亮,油而不腻,肉质鲜美。

  白魁清真馆的"烧羊肉面"亦很有名气,早年就受到"老北京人"的欢迎。食客把制好的一小碗带汤的烧羊肉和一中碗手工抻面到在一起一品,羊肉鲜而不膻,面条滑润筋斗。如果再放上几粒用香油浸炝的花椒,滋味则更美。过去,每逢农历二月初"中和节",北京人习惯吃面条。因此,到"白魁"吃烧羊肉抻面的人很多,熙熙攘攘,应接不暇。有些顾客为购到烧羊肉,每天上午10点钟就来这里排队,来此店就餐者则更是立等也不厌烦。

豆面糕

  又称驴打滚,是北京小吃中的古老品种之一。豆面糕以黄豆面为主要原料,故称豆面糕。但为什么又称“驴打滚”呢?原来,这是一种形象比喻,因为这种食品制得后放在黄豆粉面中滚一下,好象驴在地上打滚一样,扬起灰尘似的,故而得名。《燕都小食品杂咏》中就说:“红糖水馅巧安排,黄面成团豆里埋。何事群呼‘驴打滚’,称名未免近诙谐。”制作方法:用黄米面加水和好蒸熟,和面时稍多加水和软一些。另将黄豆炒熟后,轧成粉面。制作时将蒸熟的黄米面外面沾上黄豆为分面压成片,然后抹上红小豆沙馅(也可用红糖)卷起来,切成100克左右的小块,在黄豆粉面中滚一下就成了。制作时馅卷得要均匀,层次分明,外面呈黄色。此品的特点是香、甜、粘,有浓郁的黄豆粉香味儿。北京白魁老号饭庄制作的豆面糕,1997年12月被中国烹饪协会授予首届全国中华名小吃称号。

杏仁豆腐

  白白嫩嫩的杏仁豆腐不仅好看、好吃,还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平时在家做一点,吃起来更加方便。很多人以为杏仁豆腐是用杏仁和豆腐做成的,那就大错特错了。其实,它是用鲜牛奶和天然杏仁浆,加少量白糖和适量的琼脂加工而成的,因为形状和鲜嫩的口感都很像豆腐,才因此而得名。制作方法:先将琼脂置于冷水中,加热使其融化;再将牛奶、杏仁露、糖混合后放在火上熬开,加入融化的热琼脂中,趁热混合在一起拌匀,然后倒入容器。待完全冷却结冻后(会凝固成果冻一样的状态),放入冰箱冷藏。做的时候要注意,琼脂的用量要适度,放少了结不成冻,放多了口感会硬,做时可以多试验几次。以上步骤都做完后,以少量水在火上将糖融化,冷却后置于冰箱中。食用时,把碗内凝乳用刀划成菱形或任何你喜欢的形状,再浇入冰镇的糖水即可,也可以选择用蜂蜜水、桂花糖水等代替,还可以根据个人爱好,将各种水果切成丁撒在上面同食。从营养上看,杏仁的价值极高,富含蛋白质、碳水化合物和多种微量元素、维生素,具有润肺、止咳、祛痰、润燥、通便的作用,临床上一般用于感冒引起的咳嗽、痰多、气喘和大便燥结等症状。最近的科学研究表明,杏仁还有防癌、美容的功效。琼脂有防暑、提神之功;牛奶则有补钙、强身之力。这些加在一起,大大提高了杏仁豆腐的营养价值。

历史

  清真老字号饭庄,以经营烧羊肉为特色。创办人白魁。前身为东长顺清真饭馆,清乾隆四十五年(1780)在隆福寺庙东侧开业。光绪二十六年(1900)在老店对面开南号,称白魁老号(清真)饭庄,成为南、北两店。20世纪40年代时仅存南店。1957年公私合营,改名为“清真白魁老号饭庄”。隆福寺街总店建筑面积887平方米,两层楼面,可同时容纳200位顾客就餐。在交道口、东四北大街、和平里、北新桥等处设有白魁老号分店。“白魁烧羊肉”选用2~3岁西口羊,自配丁香、肉果、白芷等共24种调料,取肫寓、前腿部位,经清洗、紧肉、码肉、煮肉、煨肉、炸制6道工序烹制而成,外焦里嫩,酥香可口,曾在全国食品展评会中获“第一类第一级风味食品”称号。1997年底,白魁饭庄制作的“椰蓉包”、“豆面糕”、“糖卷果”、“咸卷果”被中国烹饪协会授予“中华名小吃”称号。

  白魁老号是京城最著名的清真饭庄之一。它以制作风味独特的烧羊肉而闻名遐迩。

  清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一个叫白魁的回民,在东城隆福寺斜对面的小街口,开了一家羊肉铺。他除了卖生牛羊肉外,也卖"熟货"--羊肉、羊杂碎。在煮制熟羊肉时,渐渐有了经验,又创出了烧羊肉。烧羊肉是把羊肉炖熟后再经油炸,外焦里嫩,香酥可口。此后,白魁的羊肉铺便改为饭馆,起字号为"东广顺"。

  "东广顺"以卖烧羊肉和小吃为主。在"东广顺"饭馆旁边,是一家以卖抻面闻名的老字号饭馆"隆盛馆"。"隆盛馆"开业于清初康熙年间,饭馆主人姓温,是山西移民。山西人素以精制面食著称。温姓人家的抻面,能把一根面条抻成一碗细丝,俗称"一窝丝"。这种抻面滑润筋道,不粘不软,入口清爽。来这里吃抻面的人,常常到白魁的"东广顺",买烧羊肉拌面吃,再浇上羊肉汤,实是一美餐。因"隆盛馆"当初开业时,只备炉灶代客热菜,故被人称为"灶温"。"东广顺"烧羊肉出了名,京人也俗称"白魁",倒把"东广顺"的字号渐渐忘了。

  后来,"灶温"和"白魁",便成了这两家老字号的正式名称,可惜"灶温"现已不存在了。"白魁"经过200多年风雨,至今仍名噪京城。

  清末,白魁因得罪了一有权有势的王爷,吃了官司,被发配到了新疆。饭馆易手到厨师景福手中。景家经营了四代人,又将饭馆易手他人。其中曲折,一言难尽。

  直到解放后,为恢复老字号的传统风味,有关部门多方寻找,请回来景福的孙子景寿山,把白魁老号的烧羊肉技艺继承下来,使这一京城名吃才没有失传。

  白魁老号的烧羊肉,选料严格,制作精细,方法独特,别具特色。选料必用羊的一定部位,肥瘦相宜,不老不嫩。配料有丁香、砂仁、白芷、口蘑及上等酱、糖等数十种,按比例调制。经过吊汤、紧压、码放、煮煨、油炸数道工序,制成的烧羊肉,不膻不腥,味厚色醇,香浓鲜美。

  每逢立春后,来这里吃一碗抻面,浇一碗带汤的烧羊肉,是京城食客的一大乐事。特别是夏季炎热,来吃过水烧羊肉面,不肥不腻,清香可口,最为相宜。

  白魁老号的出名,除了它本身的经营特色外,也与它所处隆福寺街不无关系。隆福寺是京城古庙之一。庙建于明朝景泰年间,一直是明宫廷的香火院。至清代,隆福寺演变为以商业活动为特色的的京城四大庙会之一。它与西城的护国寺被称为"东庙"、"西庙",是京城最热闹的大庙会。清代中期有《竹枝词》写道:"东西两庙货真全,一日能消百万钱。多少贵人闲至此,衣香犹带御炉烟。"

  白魁老号面对隆福寺,赶庙会的人多来此吃饭,生意十分兴隆。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隆福寺被大火烧毁一层大殿,庙内香火断绝,但商业更旺,各种摊点延至四外大街。每逢一、二、九、十是庙会日子。白魁老号的烧羊肉面,成为隆福寺庙会名吃之一。

  解放后,在隆福寺原址上,建起隆福大厦商场,成为京城五六十年代的大商场之一。白魁老号饭庄,也在原址扩大了经营面积,增添了经营品种,除烧羊肉外,酱羊肉、酱牛羊杂碎、酱鸡也颇具特色。并且,逐渐成为烹制各种清真菜肴,包办宴席的清真大饭庄。

  他们的拿手菜"锅烧羊肉"、"香酥羊肉"、"扒羊肉条"以及"烧肚板"、"灶条汤"等,在京城颇有名气。

  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白魁老号饭庄抓住发展机遇,以弘扬老字号特色为方针,在东城宽街路口、东四北大街又开设了新店。近年,又在新改造的隆福广场内,恢复经营,并引进了西北清真菜系的"菊花羊头"、"明炉乳鸽"等名菜,在市场竞争中,又上了一层楼。

   羊肉一直是京城老百姓喜欢的食品。羊肉的吃法很多,最普遍并为北京人津津乐道的莫过于涮羊肉了,此外还有烤羊肉、蒸羊肉、炖羊肉、酱羊肉等等,白魁老号的烧羊肉与东来顺的涮羊肉、烤肉季的烤羊肉、月盛斋的酱羊肉可以算是北京的四大羊肉品牌菜肴了。其中以白魁的烧羊肉历史最悠久,在清朝曾被内务府认定为有资格供奉御膳的馆子,白魁老号也因此享誉京城。

  烧羊肉在旧时北京是很普遍的一种吃食,当时每一家杀羊卖肉的羊肉床子(羊肉铺的专名) 都能制做;每年立夏时开始上市,

  一直卖到秋分。时至今日,烧羊肉在一般人眼中已不知何物,很少被人提及;制做的店铺也是凤毛麟角。

  白魁老号的烧羊肉选料必用2至3岁西口羊的一定部位,肥瘦相宜,不老不嫩。首先要用葱、姜、糖、酱等一般作料加水煮肉,开锅便停,把肉收紧,这叫紧;接着用加香料的肉重煮,至熟为止,这叫煮;然后把新汤加入老汤用文火把肉煨透,这叫煨;最后用羊油把熟肉过油炸透,这叫炸,是最后一道工序,也颇为关键。做好的烧羊肉皮脆肉嫩,红白相间,又脆又香,既好看又好吃。

  烧羊肉如此美味与配料极为有关。配料有丁香、砂仁、白芷、口蘑及上等酱、糖等数十种,以大小茴香、桂皮为必备之物,此外还从中草药中拣取20多种香料;这些香料的使用按季节的不同配合气候变化加以增减,加入汤中。每年秋天收市以后,肉汤便放入大瓮中密封好,埋入地下,这样保证过冬不坏。这种汤便是老汤,第二年开市后取出来,加入新料称为新汤。新汤加老汤煨肉味道醇厚。

  经过清洗、紧压、码放、煮煨、油炸数道工序,制成的烧羊肉,不膻不腥,味厚色醇,香浓鲜美。每逢立春后,来这里吃一碗抻面,浇一碗带汤的烧羊肉,是京城食客的一大乐事。特别是夏季炎热,来吃过水烧羊肉面,不肥不腻,清香可口,最为相宜。

大众点评

  西北烹饪技法的名菜有:五味金沙,酥香可口的“金沙羊腿”,扒菜是软烂浓香的“菊花羊头”、“红油花肚”、“蒙古烤肉”、“鲍汁驼掌”和“香辣羊排”。还有西式口味儿的“叉烤鳗鱼”和中餐西吃的“火锅涮吧”等,别具一格。如今,白魁的烧羊肉和烧羊肉面仍是家传秘方传统工艺制作,保持了传统风味儿,可谓百年不衰,百吃不厌,老北京最爱吃这口儿。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白魁举办的各式宴席中,都将小巧玲珑的老北京风味小吃同菜肴穿插端上餐桌,调节口味,平衡营养。

"白魁老号饭庄" 是一家老字号的小吃店了, 这里的小吃特别的美味, 味道很不错, 很受客人的喜欢呢, 每天来的人非常多, 生意很火的哦。

我都好久没来这里吃饭啦, 最近空闲时间多了, 就再来看看, 这里的小吃还跟以前一样, 口味没变, 很不错。 这里有美味的糖火烧, 面茶, 豌豆黄, 奶油炸糕, 烧羊肉, 糖耳朵,杂碎汤, 豆面丸子。。。。。。。。。。。都是甜甜的, 跟放了蜜似的, 味道还蛮不错的哦。 我喜欢吃这里的杂碎汤, 味道很鲜美, 汤很好喝的哦, 真的不错, 豆面丸子, 很不错, 圆圆的, 咸淡适宜, 很不错的哦。 都很好吃啦。 还是以前那个味, 有时间要多来尝尝哦

经常在这里吃早点,很便宜。很不错的。经常在这里吃早点,很便宜。很不错的。经常在这里吃早点,很便宜。很不错的。经常在这里吃早点,很便宜。很不错的。

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