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起县(陕西省延安市下辖县)

由网友(释放我的不凡)分享简介:吴起县,是陕西省延安市下辖县。东南邻定边县,西北交志丹县,西南连靖边县,东北邻接甘肃省华池县。截至二零二一年,齐县下辖八镇一个街谈办,九一个行政村,总面积三七九一.五平方私里,总人嘴一四五八六三人。齐县地形地貌由“8川两涧两大山区”组成,属低本梁状丘陵沟壑区,境属半湿旱温戴大陆性季民风候。二零二二年实现地域出产总值二三...

吴起县,是陕西省延安市下辖县。西北邻定边县,东南接志丹县,东北连靖边县,西南毗邻甘肃省华池县。截至2021年,全县下辖8镇1个街道办,91个行政村,总面积3791.5平方公里,总人口145863人。全县地形地貌由“八川两涧两大山区”构成,属高原梁状丘陵沟壑区,境属半干旱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2022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239.85亿元。[1]吴起县资源丰富,石油探明储备量4.5亿吨、天然气探明储量1000亿立方米。2021年,完成原油生产528.67万吨、天然气1.07亿方。[2]是中央红军长征胜利落脚点、全国退耕还林示范县。

战国时期,著名军事家、政治家吴起曾在此屯兵戍边23年,吴起县名即源于此。南北朝时期,西魏大统元年(535)复置归德县,属恒州。隋大业元年(605),以洛水所出为由,改归德县为洛源县,属弘化郡。大业十三年(617)被反隋势力梁师都所破,受其割据达十一年之久。[3]毛主席旧居,胜利山是吴起县的著名景点。[4]

中文名

吴起县

外文名

Wuqi County

人口密度

37人/平方公里

国家/地区

陕西省延安市

下辖地区

8镇1个街道办、91个行政村、8个城市社区

电话区号

0911

著名景点

革命旧址、长城

机场

延安二十里铺机场

火车站

延安站

车牌代码

陕J

城市荣誉

中国百强县

县委书记

贺毅[7]

面积

3791.5平方公里

人口数量

14.3万人(2016年)[5]

行政区类别

人均生产总值

108亿元(2016年)[6]

政府驻地

吴起镇

邮政编码

717600

地理位置

陕西省延安市西北部

气候类型

半干旱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

方言

晋语-志延片-吴起话

行政代码

610626

农业人口

10.6万

建制沿革

延安这22个地方要火了,省上点了名的

夏(前2205-前1766),相传为雍州之域。商(前1766-前1122),为羌族鬼方之游牧区。

西周(前1122-前771),为猃狁(亦称犬戎)之地。

春秋周襄王十七年(前635),“晋文公攘戎翟,居于河西(黄河)圄洛(洛河)之间。号曰赤翟、白翟。

战国(前475-前221),先属魏,后入秦。

秦(前221-前206),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派蒙恬收复河南地(内蒙古河套一带),筑长城御之,分全国为三十六郡,吴起乃北地郡马岭县(今甘肃庆阳附近)地域,周长一带属无定河流域,为上郡阳周县地域。

西汉(前206-25),高祖二年(205)设北地郡归德县,县址设在今吴起县西北铁边城镇。

东汉建武元年,废归德县并入参栾县。

三国、晋(220-316),为匈奴羌族之游牧区。

东晋十六(317-420),各政权兴衰交替,“其郡州之名不可知也”。吴起归属依次为前赵(吴起西部)、后赵(吴起东部)、前秦、后秦。夏,赫连勃勃于凤翔元年(413)发民夫十万人筑都城名曰统万(今靖边白城子)时,吴起属夏国辖地。赫连夏时,不设郡县,“筑城以外之”。“相传铁边城、田百户城、琵琶城有胡女三姐妹,互为鼎足,各守一城”。(《定边县志》)。

南北朝时期,西魏大统元年(535)复置归德县,属恒州。

隋大业元年(605),以洛水所出为由,改归德县为洛源县,属弘化郡。大业十三年(617)被反隋势力梁师都所破,受其割据达十一年之久。

唐贞观二年(628)复置洛源县。又自金城县移北永州治于此。八年,北永州废,复以洛源县属庆州。

五代(907-960),沿唐旧县。北宋初年,延安以北为党项拓跋氏所占,以夏州为中心,成为一方割据势力。洛源县废,为西夏洪州地域。哲宗绍圣四年(1097)连破洪州,盐州,元符二年(1099)在洛源县地筑定边城(安定边疆之意),后改为定边军。政和六年(1116)置定边县隶属定边军,辖白豹城(今吴起县南)、东谷寨(今甘肃华池县)、神堂堡(今定边县)、绥远寨、观化堡、通化堡、鸡咀(均在今吴起县西北)。

金皇统六年(1146),以定边军等沿边地赐夏国,定边军被撤。

明成化十一年(1475),在今吴起东北长城乡黄涧村(原名栲栳城)创建宁塞堡,在周湾镇许台子村(旧城子)创建把都河堡,隶属靖边卫。万历六年(1578)把都河堡并入宁塞堡,辖宁塞川以北、洛河、颗颗川以东地域。

清嘉庆二十四年(1819)靖边县首置吴起镇。相传战国名将吴起曾在此驻兵戍边,为纪念而命名吴起。属陕西靖边县。

1934年刘志丹率领陕北红军将此辟为苏区,1935年10月19日毛泽东同志率领中央红军进入苏区大门——吴起镇,与陕北红军会师,结束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毛泽东在此部署和指挥了吴起镇战斗,歼灭了尾追之敌一个骑兵团 ,击溃了3个骑兵团 ,使反动派对中央红军的“围剿”彻底破产,从而巩固了陕北革命根据地。现有会师地旧址、革命烈士纪念塔等革命纪念地。

1942年设吴起县,因镇为名。不久改吴旗县。属陕甘宁边区三边分区。

1949年吴旗县撤销,1950年吴旗县恢复,属陕西省延安分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1955年5月,又属称陕西省 延安专员公署。1958年撤消吴旗县与志丹县的合并,1961年恢复吴旗县制。

1968年属延安地区。1996年11月,国务院批准撤销延安地区设立延安市,吴旗县属之。

1935年10月19日,中央红军经过二万五千里长征,胜利到达吴起。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吴起成为陕甘宁边区和陇东分区的革命大后方。1998年到1999年,吴起在全国率先实施封山禁牧和退耕还林,成为全国退耕还林第一县[1]。2010年,吴起又因率先在全国实施十五年免费教育而名享全国。

2005年10月19日正式更名吴起县,仍属延安市。

行政区划

2011年,撤销王洼子乡并入铁边城镇,撤销薛岔乡、新寨乡并入吴起镇。吴起县辖6个镇、3个乡:吴起镇、铁边城镇、周湾镇、白豹镇、长官庙镇、长城镇、吴仓堡乡、庙沟乡、五谷城乡。

吴起县辖6镇6乡1个街道办事处,164个村7个社区1110个村民小组,总面积3791.5平方公里,总人口12万,其中农业人口10.6万。石油工业是吴起县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2014年,吴起县全年完成生产总值211.51亿元。吴起县有毛泽东旧居、革命烈士纪念牌、“切尾巴”战役遗址等,是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基地。先后荣获“中国中小城市科学发展百强县”、 “中国最具区域带动力中小城市百强县”、“中国全面小康成长型百佳”、“中国西部最具投资潜力百强”和“西部经济发展强县”。

自然环境

吴起县,隶属于陕西省延安市,位于延安市西北部,西北邻定边县,东南接志丹县,东北边靖边县,西南毗邻甘肃华池县。地貌属黄土高原梁状丘陵沟壑区,海拔在1233—1809米之间。境内有无定河与北洛河两大流域,地形主体结构可概括为“八川二涧两大山区”。从1998年开始实施退耕还林政策,林草覆盖率达到49.6%。

吴起县本数据来源于百度地图,最终结果以百度地图数据为准。吴起县位于陕西省延安市的西北部,西北邻定边县,东南接志丹县,东北边靖边县,西南毗邻甘肃华池县。

地处东经107°38′57″至108°32′49″,北纬36°33′33″至37°24′27″之间。南北长93.4公里,东西宽79.89公里,总面积3791.5平方公里。

气候特点

吴起属半干旱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春季干旱多风,夏季旱涝相间,秋季温凉湿润,冬季寒冷干燥,年平均气温7.8℃,极端最高气温37.1℃,极端最低气温-25.1℃。年平均降雨量483.4毫米。年平均无霜期146天。

地形地貌

吴起县地貌属黄土高原梁状丘陵沟壑区,海拔在1233—1809米之间。境内有无定河与北洛河两大流域,地形主体结构可概括为“八川二涧两大山区”,分别是指头道川、二道川、三道川、乱石头川、宁赛川、脚扎川、颗颗川、杨青川;周湾涧、长城涧;白于山区、子午岭山区。

自然资源

吴起县资源丰富,石油、天然气探明储量1.5亿吨。

土地广阔,2001年人均占有土地面积48亩,发展林牧业潜力巨大;有人工草地90万亩,林地191万亩,成林沙棘125万亩,是全国沙棘基地建设示范县。

人口

人口2012年,吴起县总人口13.4万,其中农业人口10.5万人。人口密度为33人/平方公里。

政治

党委领导
职务姓名
书记
贺毅[7]
副书记
张宏江
吴起县委副书记张宏江:[8]

政府领导

政府领导
职务姓名
县长
张宏江
常务副县长
乔栋
副县长耿文忠、吴富生、杜晓莉、张汉桢、刘政

、齐敏仝

政府领导参考资料:[9]

人大领导

人大领导
职务姓名
主任
王晓春
副主任张彦才、刘瑞宏、宗力平、薛小亚
人大领导参考资料:[10]

政协领导

政协领导
职务姓名
主席
梁丰
副主席
齐乃珂
政协主席梁丰参考资料:[11],政协副主席齐乃珂参考资料:[12]

经济

2008年,吴起县完成生产总值80.8亿元,增长22.3%,固定资产投资53.2亿元,增长15.5%,财政总收入26.8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4.8亿元,分别增长17.3%和8.5%,农民人均纯收入3658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006元,分别增长37.6%和25.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6亿元,增长20.6%。

2011年,吴起县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71.6亿元,增长14.5%;财政总收入36.4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20.7亿元,分别增长13.1%和16.8%;农民人均纯收入6878元,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元22781元,分别增长25.1%和17.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56亿元,增长17.4%。

2012年,吴起县全年完成生产总值201.07亿元,比上一年增长 10.2%;财政总收入53.2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26.34亿元,分别增长46.1%和27%;固定资产投资140亿元,增长31.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3亿元,增长 15.9%;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744元,农民人均纯收入8005元,分别增长17.4%和16.4%。

第一产业

1998年以前,吴起县农作物实际耕种面积185.5万亩(92.2%为坡耕地),人均16.6亩。为了增加收入,17%的农户放牧山羊,年饲养量28万只。

2012年,铁边城和洛河川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初具雏形,分别被确定为省级和市级示范园,涌现出了一批机械化耕作、规模化养殖、标准化生产的种养大户和专业合作社,农业经济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全县实现农业总产值7亿元,增长4%。新建大棚1520座、日光温室637座,全县生产粮食5.8万吨、蔬菜7.5万吨;新建果园4000亩,改造抚育老园2万亩;建成千只(头)以上羊场、猪场和鸡场31个,羊子、生猪和家禽饲养量分别达到19.5万只、12.1万头和41.9万羽。

第二产业

石油工业是吴起县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其中自2003年起,其原油产量每年以30万吨递增。

2012年,完成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229.5亿元,增长9.5%;完成原油产量548.7万吨,其中吴起采油厂新打生产井378口,生产原油228.9万吨。天然气勘探开发取得新进展,新打探井50口,特别是金花20万吨LNG和国电300兆瓦风力发电项目的启动实施,标志着吴起县工业转型迈出了坚实的一步。圆方集团3万吨荞麦香醋技改扩建项目完成前期,生产香醋3510吨,加工地毯6.1万平方英尺、服装1万多件(套),实现销售收入6741万元。

文化

地方文化

民间歌舞

  • 信天游

  • 信天游植根于陕北高原的黄天厚土,是陕北劳动人民精神、思想、感情的结晶,是陕北人民最亲近的伴侣,是陕北劳动人民生活的最直接反映。它恢宏而又深藏着凄然、悲壮;清峻、刚毅而又饱含着沉郁、顿挫。千百年来,它以自己的个性潜在地影响着陕北人的生活习俗,塑造了性格鲜明的高原文化,塑造了苍凉、宏壮而沉郁的信天游。

  • 铁鞭舞

  • 起源宋朝初年。当时吴起的疆土被西夏党项拓跋所侵占,时称定边县(今铁边城镇),曾驻扎着一位西夏女王(至今传说此地有女王墓)。女王为加强边关防御,大肆征兵买马进行日夜操练,并自创了一套铁鞭阵,屡屡挫败入侵者。由于该阵威武雄壮,变化多端,后来逐渐流传于民间,形成了农民们欢迎载誉归来的将士和庆祝丰收的民间广场舞。使舞蹈风格蕴含着一种激烈、欢腾、奔放、浑厚的韵味,使人们产生无限联想和美感。浓缩了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奋斗的历程,表现了吴起汉子憨厚、乐观、质朴、豪爽的气质。洋溢着黄土地男子汉特有的阳刚之气,敢于战胜一切困难的英雄气概,鼓舞人民勇往直前,为中华民族之崛起而奋斗。铁鞭舞自挖掘创造以后,先后在全市小戏调演中获表演奖,在98、99年市秧歌汇演中获优秀演出奖。

    婚嫁风俗

    婚嫁即娶媳妇、嫁姑娘的仪式(俗称“过红事”或“喜事“吴起的传统婚嫁,礼仪繁冗,讲究很多,县内也有南北东西之区别,但一般都有以下程序。

    打问亲事

    未婚男女,经人传话,双方互相打问,了解对方年龄、相貌、人品、文化、职业、家庭门风等是否般配,确定是否联姻。

    看家见面

    经了解联姻双方父母及子女基本同意后,先请一个说媒人,由媒人牵线,女方父(母)和女儿到男方家看家居环境见面。一般互问家庭状况孩子爱好、志趣及将来打算。主要是让女方更全面地了解男方及其家庭情况。古语说得好:“男怕选错行,女怕嫁错郎”,这次见面非常重要,基本确定双方是否同意结亲。男女双方也可以单独会面谈心,更进一步地了解对方。

    接把柄

    看家见面经过互相了解谈心,如双方父母和儿女都同意结亲,男女双方要互送定亲信物,俗称“接把柄”。如未“接把柄”就说明有一方不愿结亲,婚事就无法再说下去了。媒人会婉转地向另一方说明。

    定亲

    男女双方同意联姻后,择吉日,由男方带烟酒、衣服,与主事人一般为父亲)、媒人到女方家,经媒人说合,商定好彩礼(男方给女方的财物)互相敬酒,婚姻就算正式确定了。

    行礼议话

    是联姻过程的一重大仪式。男青年由媒人及家长陪同,带一只宰杀的羯羊、烟酒等物到女方家,女方请女子的外家、家门(户族)及主要亲戚相聚,叙情说亲。双方男女及家长当着众亲友商定婚事并交付彩礼,讲定女方所要的衣饰、家什和女方主要陪嫁物,并正式商定办理结婚手续时间和娶亲的日子,男方将事先选定的过门日子通知女方。并商定娶送人的有关事宜,如参加娶送人数,动用什么牲口或多少车辆等。这一次就要将结婚贺喜的所有事情都确定好,以便双方做好准备。

    办理结婚手续

    按照行礼议话时确定的时间,男女双方在规定的政府机关办理结婚手续(现在还要经过婚前医学检查)。这是确定法定婚姻的一项程序。只要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规定的法定条件,即可办理结婚登记手续,婚姻关系依法正式确立。

    订吹手

    预订一支鼓乐队为婚庆助兴。订吹手时要交定钱,预示双方要信守诺言,否则过事时吹鼓手可以不履约。

    贺喜

    双方按照议话时商定的娶亲日子,将新娘娶回新郎家即为贺喜。这是婚礼程序中最为隆重的仪式。这天,男女双方的亲朋好友都要分别来到两家参加送、娶仪式,男方娶人的先来到女方家,行完娶人礼,吃毕酒席,然后由女方送人的陪上新娘和娶人的共同来到男方家。这天,送、娶的程序有很多讲究。

    媵马

    就是新娘骑乘的马。要给媵马戴红脑缨和串铃,鞴好鞍韂,驮上新人的铺盖衣物等。男方娶人的未起程前,新郎先要骑一下媵马,叫“压媵马”.意思是看马是否合适,鞍子备好了没有。媵马要用未阉的公马、公驴充当现在大多不用牲口,而是用汽车,但新郎还要在车里坐一坐,以示压媵马的程序。

    媵衣

    即新娘穿的结婚衣服。全部由新郎家准备。贺喜那天由男方娶人的全部带到女方,经清点后交给女方,新娘在离开娘家之前要将平时穿的衣服全部换掉,穿上结婚新衣(媵衣)迎娶。

    照妖镜

    新娘迎娶的过程中身上佩带的镜子。旧时一般用铜镜。给镜子穿一条布带绑在新娘的腰里。新娘上马时镜子在新娘的背后,走过一半路后要换在前胸,意即辟邪。

    彩子布

    即红盖头。多用大花红布(丈二长)中间绑一朵大花,新娘顶在头上,两头披肩下垂。一为遮羞避尘,二为吉利美观,增加喜庆气氛。现在坐车互有顶红头纱的。

    迎亲人

    贺喜的那一天,男方要先到女方娶亲。娶亲人由介绍人、代事人、娶人婆姨(有配偶的妇女,多由新郎的嫂子、婶娘充当)、拉马人、驮箱子的人(专门运输女方陪嫁箱子的人)及一班吹鼓手组成,娶亲人必须是单数(加上要娶的新娘就成了双数)。

    送人的

    即陪送新娘的人。两位送人婆姨(一般为新娘的姑姑、姐姐或嫂子)和女方外家、姨家、姑家亲戚及本家爷爷、兄弟和族中各辈人组成。送人的人数一般是娶亲人数的两倍左右。

    丧葬风俗

    为死者举行丧礼(俗称“过白事”),也有许多繁冗的程序。

    寿材寿衣

    老人过了六十岁,儿女们就开始为其准备棺材殓衣,称为寿材寿衣。棺木以柏、松为料,内外刷清漆,通体雕刻花纹、按迷信说法丧服要保持清洁无污,儿女哭泣的眼泪不能滴在丧服上。在老人未咽气之前,要先将老衣穿好。传说若死后再穿老衣。这些衣物就不能随死者而去。

    死者去往阴间骑乘的“马”。也是纸活之一。一个用纸制作的童子牵着一匹备着鞍子的纸糊的马。死者将要咽气的瞬间,要为其烧“接气马”即将事先做好的纸马在门外跪烧,跪者边烧边转面而泣,口呼死者“上马”意为死者骑马归阴。随即将死者从炕上移下地,身铺谷草,脚向门口仰卧,身上盖几张白麻纸黏起来的纸幔。

    口含钱

    死者嘴里含的钱。人死后要给嘴里放一枚银制的小钱,钱上有一小孔,将穿的红线绳留在嘴外边,意为“口含金银,遗福后人”。

    请阴阳看日子

    人殁以后要请一名阴阳先生,阴阳先生要根据死者的生年八字、死卒日期,结合当时的天干地支和老坟方位,选定下葬的日期(或三日或五日七日),如果老坟或原先所看坟地山不利(阴阳按迷信方法计算的)不能进入老坟或下葬,只能暂时寄丧(另选一块地暂葬)。如能人土为安进老坟,那就是最有福气的。

    报丧

    向死者亲友发出丧事消息叫报丧。向死者的娘、外家报丧,孝子要亲自登门,对受报者无论长辈、平辈,均要行叩头礼,以表示自己的悲痛心情和对逝者的怀念之情。

    落草羊

    也叫“领牲羊”。为了让死者无牵无挂,顺情顺意地离去,在死者移到地下后,立即杀一只羊,剥去羊皮,刨出羊肚子倒去粪渣连同鞔肚油蒙在羊角上并将羊放在板凳上,祭在灵前,意为给死者领路。

    守灵鸡

    捉一只老公鸡,拴在灵前,为死者守护灵魂:这只鸡孝子不吃、不养,丧事结束后,一般都送给了阴阳先生。

    破孝戴孝

    即剪开孝布,分发给孝子。破孝由同族中有后代的年长妇人承担,孝布均用白布,每幅6市尺、3市尺不等。死者的女儿女婿及外家娘家的孝布由死者儿孙准备,族中的孝布自备。近亲要佩“拉孝”(孝布从头到脚),或穿孝衫。其他人只戴孝帽。孝帽为3市尺白布或一块白羊肚毛巾。过去还要鞔鞋,死者的儿女、孙辈等要用一块白布将鞋面遮起来,并且不能撕掉要自动脱落,现在已不再鞔鞋,大多用白球鞋代替。

    送祭奠礼

    凡请来的亲友、同族人都要为死者带祭奠礼物——即羊、馍、纸,现在一般送纸和花圈。

    纸活

    用高粱秆、葵花秆、竹条、彩色纸做成的各式各样的小房子,意为供死者在阴间居住用的:以件数的多少和式样的不同,分别称单件、小院、中院、大院,现在也有做电视机、洗衣机、小汽车、电冰箱等形状。先将纸活安放在死者停放的地方(即“灵堂”),死者安葬时搬在坟地按设计的顺序摆好烧掉。

    破土打坑

    阴阳先生在事前找好的坟地里,用罗盘找准埋葬死者的具体方位,然后用一件银器划好墓坑的方位才可破土打坑,这件银器就归阴阳所有。墓坑一般深9——12市尺,再从坑底打一土窑,窑宽3——4尺,长8——9尺,现在多有砌砖墓的。

    出榜

    用来“超度”亡人。由阴阳先生书写被超度人的生平事迹等情况及后代辈次、姓名等。还要画符咒和书写一些对联以昭示神鬼,张贴在比较醒目的墙壁上,即为出榜。榜分为“龙虎榜”和“平民榜”两种。“龙虎榜”在榜头、榜尾画上龙、虎图样,这要有过官职和功名的人家才能出龙虎榜;一般百姓就只能出平民榜。

    灵堂

    安放死者的地方。两旁有挽联,中央设灵牌或遗像,正面摆放纸活。要有一名孝子跪守在此(不能离开,孝子多的可轮换),招呼来客吊唁死者,孝子每遇有人来祭吊,均要帮助点纸,陪跪叩拜。

    请灵

    把纸活摆放整齐,灵堂设置好后,要请新亡人的灵魂进入灵堂享受祭祀。若有先前死的亲人须从坟地请回灵堂一起享受祭祀。在坟地里请灵是由孝子怀抱被请人的灵牌或灵楼,与阴阳和吹鼓手一起来到坟地,由吹鼓手三吹三打、阴阳口念经词请灵魂上路,孝子在坟前跪下,拈一撮土放进灵褛,吹鼓手一路吹吹打打引回灵堂。

    下话

    向死者娘家、外家说情的仪式。摆一桌酒席,请娘、外家人上坐,孝子披麻戴孝跪地,管事的给娘、外家来宾每人斟一杯酒,由死者的长子或管事人叙说死者病变,下世时间,棺木、丧服准备情况,以及怎样办理丧事。娘、外家人根据情况起身查验棺木、衣服及亡人,并提出要求,要孝子回答。知道孝子对亡人很孝顺,事情也准备的风光,看一盅酒后,经娘、外家人允许,孝子可以站起来说话。有时会出现僵局,由管事人及乡邻说情调解,促其达成协议。协议未达成前,孝子跪地不能起来。

    客祭

    即来客上祭品。凡参加殡仪的人都要将带来的祭礼在灵堂前供奉一番,烧一张纸后再端去。上祭札依辈次逐个进行。

    主祭

    主祭,就是孝子给死者供奉饭食。在死者跟前放一供桌,供桌上摆鼓各种饭菜。

    打醮

    即请阴阳先生念经超度亡魂,禳除灾祟。其中活动有“起经”、“拜忏“、“破狱”、“搭桥”、“合户”、“放施食”等。根据活动的多少和过白事时间的长短分为“半醮”(即阴阳先生念的经少一点)和“全醮”(即阴阳先生要把超度亡人的经文全部念完)。一般新亡人适逢天气热都打半醮,迁坟或天气冷打全醮,也有视经济状况而定的。

    破狱、搭桥

    按迷信说法,是为死者向神赎罪超度的一种仪式。意为人死后免下“连狱”受苦,顺顺当当走过奈何桥与冥人同享下世之乐。其程序、设施繁琐先在附近一开阔处用高粱秆、绳索等搭一座狱城,狱门分东西南北中,域门贴上各类条符,阴阳多人领头打、唱、念,吹鼓手吹打随之,孝子中一人持“引魂幡”,一人手端香盘随后,其余孝子排在后边跟随游转。每破一座狱门孝子要烧香表跪拜,城外人放爆竹,破狱城五门之后,参加破孩的人全部回到自家大门口(沿路要撒用玉米心蘸油点燃的火球),引亡人过“奈何桥”。在大门口用桌椅木板搭一“桥”,孝子持“引魂幡”抱牌位子跪下过桥,边过边呼叫死者“过桥来”,其余孝子要应答“过来了”。

    万连

    把亡人的魂魄请回后,鼓乐和阳阳边打念边吹打,给亡人梳洗打扮之后,将孝子和来宾分开,阴阳和鼓乐引导亡魂再在家里到处游玩一遍。

    撒路灯

    用席芨胡、蓑把胡或把玉米心切成块状用油浸泡点燃,也有用荞面捏成钵子,倒上清油放上捻子做灯的,埋葬的前一天晚上撒在路上,由孝子端看,轰乐引路,孝子跟在后面,边走边将灯火顺路撒匀,到十字路口返回。

    台户

    也叫“游食”。是为死者歌颂功德的,即死者生前德高望重,与亲戚邻里都能和睦相处,如今虽已离去,亲友、家门能依然如故。其仪式是:所有孝子持香跪于院中,为亡魂供上主家、亲戚、家门等祭饭各一次。吹鼓手绕孝子有规则转数回合。每合一户,需一桌饭。根据情况,合户可进行三、五巡不等。若亡者岁数已大,儿孙们家境又好,在游食合户的过程中可撒一些零碎钱或硬币,让吹鼓手和不是孝子的来宾拾拣,以显示富有。

    淋羊

    按迷信说法是亡人向亲人最后一次诉说生前未尽的事或情怀。具体做法是亲人们在灵棚前围成一圈,由主家、娘外家、户族、女婿与外甥各牵一只山羊羯子站在中间,给活羊身上淋上水,由一人发问,问亡人死后有什么嘱托之事,一直问到羊开始抖落身上的水珠为止,即为“羊淋了”(羊身上多次淋水,皮肤受刺激感到不舒服时就自然要抖落身上的水珠)。主家、娘外家、户族、女婿与外甥各一只羊,都要一一淋过(羊由主家牵来,用后放回羊群),也有的羊无论怎么说怎么倒水也不抖动(即为“不淋”),就只好将羊压倒打一个滚算完事。

    放施食

    按照迷信说法,破狱搭桥后地狱里的一些馋神饿鬼也跟着来到了人间,为了显示主家的大方,也为了使亡魂在阴间不受刁难,事主要放施食给这些馋神饿鬼们吃。施食一般放三台,准备一些蒸馍切成小块,阴阳念完一台经就抓一些馍块撒在院子里,三台经念完,施食也撒完。

    扬幡

    在主家附近的一块平地上,栽一根长木杆,杆头上放一个蒸馍,蒸馍上插一些笤帚mi子,杆上贴上写有经文的黄纸条,阴阳围绕幡杆念经。“栽起幡杆招下鬼”意即招待由此过往的游魂野鬼。丧事结束将幡杆上的蒸馍打下,幡杆放倒。旧时传说吃了幡杆上的蒸馍就能生儿养女,所以就有很多人抢馍吃。

    念经

    过白事从请灵开始到埋葬结束凡有阴阳活动的地方都要念经,阴阳念的经以道家为主,道佛结合。阴阳要穿法衣(道袍),破狱搭桥时要有“表文”、“赦文”,也念二十四孝故事;扬幡时念“扬幡科”;祭奠时念“忏悔经”;放施食时念“施食经”。经文的基本内容都是劝善学好,请求神鬼原谅,超度亡灵的意思。但由于阴阳拖腔拉调,故弄玄虚,所以一般人一句也听不懂。

    入殓

    出丧前将死者放入棺材叫“人殓”。棺中有被、褥、枕头,有的还根据死者生前历好,略放一些实物殉葬。亡人人殓多为年长者操持,孝子一般不参与。

    发丧

    也叫“发灵”。亡人人殓盖棺后,尽快将棺材用绳子和两根椽捆绑好,阴阳一只手摇铃,一只手持一个灰碗(俗称“五雷碗”),口中念念有词,念毕将灰碗放在棺材的大头上用面刀打碎,与此同时多人抬起棺材赶紧就走。发丧的时间一般在早上6-7时左右。

    送灵

    吹鼓手走在最前面,一孝子持“引魂幡”随后,众孝子扯一长白布(也叫拉丧布)一头连着棺材,孝女扶棺,村人抬棺。持“引魂幡”的孝子要边走边呼叫,遇庄叫“××过庄”,遇河叫“××过河”……出殡的路上,速度要快,众人换着抬,棺不能着地。灵柩所过的庄户门前都点一堆火,谓之避邪。也有众亲邻送亡者上路,以示同情之意。

    过路钱

    出殡的路上要边走边撒纸钱(用白麻纸剪成古钱样),意即买通各路鬼神,使亡魂顺利到达彼岸。

    下葬

    棺材抬到坟地,要绕墓穴一周,然后将棺移入墓坑。棺入穴后,打开棺盖,由孝子协助阴阳安放好尸体(称“稳尸”、“坐字”)。坑内点清油灯一盏,放置熟食一罐(叫祭食),并将“岁数钱”(按死者年龄裁同样数目的小纸块)铺于死者身下或枕于头下。完毕后,要用一勺炼熟的清油撒上高苗倒入墓坑叫“炝坑”,然后用土填埋,开始“攒(cuan)坟”。凡是送灵到坟场的人,每人都得填几锨土,孝于也不例外。填土时也有讲究,铁锨不直接递接,而是一人填几锨后撂在地上,另一人拿起再填。边填边向上拔“引魂幡”。墓最后被堆成圆锥状土冢,“引魂幡”插其正中,然后将墓场中人们所踏的踪迹除去,烧完纸活而离开坟地,即下葬结束。

    献土

    送葬回来后,主人家大门外会燃一堆火,放一水盆,水盆上横放一把面刀,孝子在门口跪接。这时送葬的人要跨过火堆,在水盆里用手指蘸一点水,撒在刀面上,将刀翻一个过儿,以求干净吉利,俗称“献土”。

    谢土

    也叫安置地方。埋完亡人回来后,阴阳先生要在主家的各个窑里打念一番,并在门上和窑内墙上贴上用黄表纸做的条符,由一人手拿桃弓柳箭跟在阴阳身后,边走边射;一人手端一碗凉浆水,用笤帚mi子蘸水边走边洒.还要撒一些五谷。

    酬客

    亡者埋葬当日,大摆酒宴,以示谢客。酒宴上虽不许猜拳行令,但安排有鼓乐演奏。

    行孝

    从死者死去到埋葬的当日,死者的儿孙要为首次见面的所有参加殡汉仪和路遇的人不分辈次磕头,女儿、儿媳要大放悲声哭嚎。酬客在死者人葬后进行,可饮酒吃荤,但席间不得猜拳行令。孝子数番叩谢来宾,并以钱、物酬谢阴阳、鼓乐、纸匠、厨师,管事人和所有帮忙代劳的。

    送火

    死者葬后,孝子要一连三日夜里烧离门纸。第一天在门口烧,第二天在至坟地的半路上烧,第三天在坟地烧。

    扶三

    葬后第三天,孝子到坟地为死者烧纸称“扶三”。孝子们要在坟前安放供桌,供桌上献祭品,烧香点纸。还要将新坟修理整齐,然后哭祭。

    供七

    从亡日算起,每逢七天,要到坟地烧一次纸,共烧七次,称“供七”。第一个七天称头七,最后一个七天的最后一天,即第四十九天,称“尽七”。

    全县基础设施日臻完善,道路四通八达,城市建设日新月异。生态环境、投资环境和生产生活条件从根本上得到改善,正在成为一片投资的热土。

    新世纪的吴起,必将以一个生态优美,经济繁荣,人民富足,社会文明的新形象展现在世人面前。

交通

2003年,吴起县累计投入资金3亿多元,新修柏油路201.65公里,新修乡村四级砂石路256公里,修筑桥涵312座(道),新修石油生产道路780公里,改造村组道路452公里。

2004年,全县公路通车里程达到1606.3公里,实现了县乡道路柏油化,乡村道路主干线砂石化目标。道路建设和养护工作获得两个全市第一。

社会

2010年,吴起县共申报科技计划项目9项。其中,市级科技计划项目7项,省级科技计划项目2项;科技成果评审15项,其中,教育系统5项,卫生系统2项,工业系统7项,农业系统1项;推荐市级以上科技成果评审10项,其中一等奖7项,二等奖3项;完成专利申请50件,其中发明2件,实用7件,外观设计41件。举行大型宣传活动四次,发放宣传资料12000份。

从2010春天开始,吴起县对所有学龄前孩子上幼儿园的费用实施“一免三补”,由政府埋单供孩子们上学。只要是吴起县户籍,无论是在公办幼儿园还是在民办幼儿园,所有在册孩子免去教科书费,对经教育部门审批的全县所有民办幼儿园和乡镇中心幼儿园补助运转经费,每个孩子每学期补助150元,对全县所有经教育部门审批的民办幼儿园和乡镇中心幼儿园教师补助教师津贴,每名老师每月补助200元,对吴起户籍公办、民办幼儿园在册孩子补助幼儿生活费,每人每学期250元。据资料显示,新政策出台后,全县适龄儿童入园率由59.1%提高到96.4%。

此外,吴起县还实施“人人技能工程”学习项目,将每年未升入高中和大学的毕业生送到职业技术学校,由政府掏钱进行高职教育。45岁以下的农村劳动人口也全部被纳入“人人技能工程”,农民在这里完成了从“普工”到“技工”的转变。目前,受训农民已达8000人次。

2012年,启动省级教育强县创建工作,县第三幼儿园建成投用,职教中心改扩建、白石咀幼儿园等校建工程进展顺利,全面落实了十五年免费教育、贫困生救助和蛋奶工程,制定出台了《学前教育管理暂行办法》、《中小学幼儿园教育教学考核奖惩办法》等管理考核办法,表彰奖励了教育工作先进集体和优秀学生,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升,高考再创新高,本科上线1002人,上线率达63%。“双高双普”工作通过市级考核验收。

文化卫生

2012年,吴起县组织开展了“第二届农民运动会”等一系列大型文体活动,《擀毡调》小戏搬上央视舞台,歌曲《又到吴起镇》荣获国家“五个一工程”奖,丰富了群众文体生活,省级文化先进县成果得到有效巩固。

2012年,吴起县医院迁建主体工程竣工,进入内部装修、设备采购阶段,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扎实推进,率先实施药品“三统一”制度。低生育水平保持稳定,期内人口自增率5.38‰。

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全部实行平价售药,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覆盖率达100%。

社会保障

2012年,吴起县开发公益性就业岗位122个,城镇新增就业1260人,安置复退转军人19名。城乡居民医保覆盖面不断扩大,提高了二次医疗救助报销比例;城乡低保标准分别提高200元和1000元,五保分散和集中供养标准均提高800元,完善了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第二步津补贴,提高了高龄老人生活保健和残疾人基本生活补贴标准,实施了未参保城镇集体企业退休人员参加企业职工养老保险,荣获全省民政工作先进县。

全面实行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和城镇居民、吴起籍在校大中专学生合作医疗制度,实现了城乡人口合作医疗全覆盖。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全面推开,建成了两所乡镇社会福利院。

退耕还林

1998年以来,吴起县先后被国家林业局、水利部、财政部等部委确定为“全国退耕还林试点示范县”、“全国造林先进县”、“全国十百千水保生态环境建设先进县”、“全国林业建设标准化示范县”、“全国水土保持先进集体”和“全国退耕还林与扶贫开发工作结合试点县”。

1998年以前,吴起县3791.5平方公里内有水土流失面积3696平方公里,土壤侵蚀模数年每平方公里达1.57万吨,是延安市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县之一。1998年5月果断地做出了“封山禁牧”的决定,破天荒地确立了以“封山退耕、植树造林、舍饲养羊、林牧主导、强农富民”为基本内涵的逆向开发思路。

于1999年一次性退耕155.5万亩,只留下30万亩口粮田。截至2012年,全县累计完成退耕还林面积244.79万亩,经国家确认兑现184.87万亩,成为全国退得最早、还得最快、面积最大、群众得实惠最多的县份。全县累计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1271平方公里,治理度由1997年的39.7%提高到52.4%,土壤侵蚀模数由1997年每平方公里1.57万吨下降到0.54万吨,林草覆盖率由19.2%提高到62.9%。吴起也一跃成为“全国退耕还林试点示范县”。

旅游

吴起县古时曾是边陲要地,为少数民族角逐之战场,本县境内现存的有记载的古城有17座,具有历史意义和观赏价值。主要有:定边城、宁塞城、白豹城、横山寨(今走马城)、鸡嘴堡、 矜戎堡(今新寨)、通庆城(今锁阳城)、绥远寨(今田百户城子)、通化堡(今琵琶城)、九阳堡(今张城子)、威边寨(今荞麦城)、镇安城(今守暴城)、把都河堡(今旧城子)、五姑城(今五谷城)、胜羌寨、怀威寨、观化堡。

长城遗址

吴起县境内长城遗址有两道,白于山以北为明长城,县城南为战国时期秦长城。战国时的秦长城,据史念海《黄土高原森林与草原的变迁》一文所载:“为了防御匈奴,秦昭襄王三十五年开始修筑了一条长城,这条长城西起今甘肃省岷县(秦时临洮县),经临洮、渭源、陇西、通渭诸县,越过六盘山再往宁夏固原,甘肃镇原、环县,陕西吴起、绥德诸县而止于无定河西岸”。吴起县境内的这段古长城遗址,从吴起西边入境蜿蜒于山岭,时而东行,时而东北行,绵延230公里。

明长城在吴起境内长13.25公里,位于该县白于山以北的周湾、长城两乡镇。东起靖边县中山涧乡方滩,在驻陀涧入吴起县境长城乡至宋沟畔跨红柳河经二道坝、双河涧两个行政村,继而西行跨石拐子沟入周湾镇,经王树湾、罗涧于东湾村青杨山跨罗涧河入定边县境。

毛泽东旧居

1966年整修了毛泽东同志旧居—新窑院。旧居内珍藏有先后从兰州革命纪念馆和当地部分公社搜集和征集红军长征文物共146件,其中有一级文物2件,二级文物4件,三级文物16件。1972年复制毛泽东旧居文物16件。

胜利山

1935年10月19日, 中央红军长征胜利到达陕北吴起镇,在吴起镇打了长征最后一仗—“切尾巴”战役。10月21日4时半,毛泽东同志登上洛河以西的平台山(后改为胜利山),来到设在一株杜梨树下的指挥所,指挥了这一具有重大意义的一仗。

荣誉

2018年6月,农业农村部确定“2018年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单位”,吴起县入选。[13]

2018年10月,全国投资潜力百强县市榜单发布,吴起县排第83名。[14]

2018年10月23日,2018中国西部百强县市榜公布, 吴起县以竞争力指数64.38分,排名第78位。[15]

2020年11月,入选中央文明办公布的第六届全国文明城市名单。[6]

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