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江县(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麻江县)

由网友(我有我的装逼梦)分享简介:麻江县,隶属于贵州省黔西北苗族侗族自治州,地处贵州省中部,净水江上游,是黔西北苗族侗族自治州西大门,西南取凯里市交界,西北取丹寨县为邻,南部接都匀市,西抵贵定县,北临福泉市。截至二零二二年齐县面积九六零平方私里,辖四镇一城二街谈,六三个行政村、三二八个村平易近组,七个居委会、五个社区,四四个住民小组。截至二零二一年底,齐县...

麻江县,隶属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地处贵州省中部,清水江上游,是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西大门,东北与凯里市接壤,东南与丹寨县为邻,南部交都匀市,西抵贵定县,北临福泉市。截至2022年全县面积960平方公里,辖4镇1乡2街道,63个行政村、328个村民组,7个居委会、5个社区,44个居民小组。截至2021年末,全县户籍人口51151户171139人,2021年全县生产总值完成47.12亿元。[1]是国家出口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国家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创建区。[1]

麻江县属于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县境地势西高东低、南高北低,处于云贵高原向湘桂丘陵过渡的斜坡地带。全县以山地为主,低山、低中山、丘陵、河谷及盆地占全县总面积的78.4%。矿产有重晶石、煤、铅锌矿、铁矿、磷矿、硅石、石灰岩、白云岩、页岩、陶瓷土、砖瓦黏土、建筑用砂石等。[1]

截至2021年末全县有各级各类学校75所,全县共有医疗卫生机构89个。[2]

麻江历史悠久。秦汉时期属且兰县辖地。隋、唐属宾化县。南宋绍兴二十六年(1156年)置乐坪平夷宣抚司和麻哈平蛮安抚司。1961年8月18日,复麻江县建制至今。2016年1月14日,根据贵州省人民政府黔府函〔2016〕10号同意撤销麻江县杏山镇设置杏山街道和金竹街道。[1]

旅游景点有1个国家4A级旅游景区,6个国家3A级旅游景区,1个旅游甲级村寨,5个旅游乙级村寨等。[1]

中文名

麻江县

外文名

majiang County

别名

苗疆之都、中国蓝莓之乡

地区生产总值

43.99亿元(2020年)[3]

人均生产总值

35136元(2020年)[3]

政府驻地

杏山街道

邮政编码

557600

地理位置

贵州省中东部

火车站

凯里西站、凯里南站

行政区划代码

522635

面积

956.70平方千米

人口数量

户籍人口17.11万人(2020年)

行政区类别

国家/地区

贵州省黔东南州

下辖地区

2个街道、4个镇、1个乡

电话区号

0855

著名景点

下司古镇、青曼苗寨、卡乌苗乡

气候类型

亚热带季风气候

车牌代码

贵H

历史沿革

事发麻江 两辆小车四面相对发生碰撞,车辆不同程度受损

麻江是苗语玛哈的译音,意为水上之疆。麻江之名为历史上的麻哈、麻峡的音转。据传说,因安抚司故地东有麻哈湾,南有抵麻,西南有广麻,并有麻喇等寨,故以地命名。

麻哈、麻峡是同一种语言的不同汉字记音的结果,查考当地的历史,这种语言应是木佬人的语言,而且这一片地方历史上为其世居地,至于麻哈、麻峡具体含义待考,但可以肯定其是以地理形状命名的。麻江则是后来的衍生地名,如果归类,则可以归入以地理河流命名类中。

建置沿革

秦汉时期属且兰县辖地。

隋、唐属宾化县。

南宋置乐坪平夷宣抚司和麻哈平蛮安抚司。

元代设麻峡县。

明、清设麻哈州。

民国三年(1914年)废麻哈州置麻哈县,民国十九年(1930年)改称麻江县。

1949年11月14日麻江解放,23日成立麻江县人民政府,隶属独山专区。

1956年,改隶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

1959年1月撤麻江县并入凯里市。

1961年8月18日,复麻江县建制至今。

2019年4月24日,贵州省人民政府正式批准麻江县退出贫困县序列。[4]

行政区划

2011年,麻江县辖4镇5乡。分别为杏山镇、下司镇、谷硐镇、宣威镇;碧波乡、景阳乡、龙山乡、坝芒乡、贤昌乡。

2013年,贵州省人民政府(黔府函〔2013〕120号)同意麻江县碧波乡、龙山乡、贤昌布依族乡撤乡分别设镇;

2014年,贵州省人民政府(黔府函〔2014〕184号)同意将麻江县下司镇、碧波镇行政区域划归凯里市管辖;

2016年1月14日,贵州省人民政府黔府函〔2016〕10号同意撤销麻江县杏山镇设置杏山街道和金竹街道,调整后,麻江县辖杏山街道、金竹街道、谷硐镇、宣威镇、龙山镇、贤昌镇、坝芒布依族乡,共2个街道、4个镇、1个民族乡。

区划现状

截至2018年,麻江县下辖2个街道、4个镇、1个乡。麻江县人民政府驻地杏山街道。[5][6]

统计用区划代码名称
522635001000杏山街道
522635002000金竹街道
522635101000谷硐镇
522635103000宣威镇
522635105000龙山镇
522635106000贤昌镇
522635203000坝芒布依族乡

地理环境

麻江县地处贵州省中部,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西部,东北与凯里市接壤,东南与丹寨县为邻,南部交都匀市,西抵贵定县,北临福泉市,介于东经107°18′—107°54′,北纬26°17′—26°37′之间,境内东西长58.2千米,南北宽36.7千米,总面积956.70平方千米。县城距省府贵阳109.0千米,距州府凯里42.0千米。

地形地貌

麻江县地处云贵高原向湘桂丘陵过渡的斜坡地带,由于受南北走向地质构造体系的控制,地势西高东低,最高海拔1862米,最低海拔576米,相对高差为1286米,一般高度900米左右,县城所在地杏山镇为930米。全县以山地为主,低山、低中山、丘陵、河谷及盆地占全县总面积的78.4%。

气候特征

麻江县属于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雨量充沛、雨热同季、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4—16℃,低海拔的东部地区气温高,高海拔的西部地区气温低,呈自东向西逐步减小的形势。年平均气温以东部的龙山最高,为16.5℃;西部的坝芒和景阳最低;为14.2℃。因此麻江县东西热量资源差异较大,形成了明显的立体气候。年降水量1200—1600毫米,降水量丰富。降水量主要集中在4—10月,约占年降水量的82%。年降水平均相对变率为11.6%,稳定性较好,水资源利用价值高。年平均日照时数为1068.1小时,年日照百分率为24.2%。日照时数主要集中在5—9月,约占年日照时数的58%。多年平均无霜期为277天,最多年份337天,最少年份232天。初霜日主要出现在11月份,终霜日主要出现在3月份上半月。年平均相对湿度为80%左右。

水系水文

麻江县地表水和地下水比较丰富,境内河流属清水江干流和重安江支流,属长江流域的沅江水系。麻江县县内共有河流228条,总长度712.9千米。由于地质地形复杂,麻江县水资源分布不均,六、七、八、三个月降水量占到全年降水量的54.9%,夏半年4—9月降水量占到全年降水量的86.1%,冬半年10—3月降水量只有13.9%。

土壤类型

麻江县土壤共分为6个土类(山地黄棕壤、黄壤、石灰土、紫色土、潮土、水稻土),17个亚类,38个土属、91个土种,其中属地带性土壤的有山地黄棕壤、黄壤两类,非地带性土壤有石灰土、紫色土、潮土、水稻土四类。水稻土占70.20%,经土壤样品化验结果,对全县土壤含氮、磷、钾三要素的基本结论为:富钾缺磷氮一般,适宜各种农作物的生长。

植被条件

麻江县境内植被有森林、灌木林、草本、竹类、农作物等植被类型,其中以森林植被为主。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境内原始植被存留极少,逐步为次生植被所更替。植被覆盖度由西部、西南部向东南部递减,由中部向北部递减。西部、西南部、中部以森林植被为主,其次为草本、灌木林,东部与北部以草本和疏林为主。全县天然次生植被主要以常绿针叶林、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针阔叶混交林、灌木林为主,其次为草丛、竹林。人工植被主要以松、杉、柏杨,松柏、油桐、油茶为主,此外有各种农作物植被。

自然资源

麻江县境内河流属清水江水系,清水江干流在县境内流程37.5千米,有集雨面积在20平方千米以上的一、二级河流11条,二级以下河流217条,河流总长度712.9千米,河川径流总量1035亿立方米;水资源理论蕴藏量4.03万千瓦,可开发量3.7万千瓦。

林地资源

截至2016年末,麻江县有林地面积86.9万亩,森林覆盖率达60.06%,活立木蓄积量251.62万立方米,当年营造林面积53229亩。有自然保护区1个,面积8667公顷,占全县国土面积的9%。[3]

生物资源

麻江县野生动物有熊、野猪等154种。野生药材有金银花、杜仲、天麻等200多种。

矿产资源

麻江县地下蕴藏有金属矿和非金属矿共19种。已开发利用的有重晶石、煤、铅锌矿、铁矿、磷矿、硅石、石灰岩、白云岩、页岩、陶瓷土、砖瓦粘土、建筑用砂石等优势矿产。

麻江县矿产资源丰富,分布于全县九个乡镇,已经开发利用的有重晶石、煤、铁矿;磷矿、铅锌矿、硫铁矿、石灰岩、大理石、白云岩、页岩、陶瓷土、硅石、方解石、萤石、砖瓦粘土、建筑用砂石等优势矿产。全县共有各类开采矿山和矿产品加工企业100多个。

重晶石

矿体主要赋存于娄山关群及下奥陶统桐榇、红花园组系列白云岩层中。西部坝芒、谷调、景阳等乡镇有巨厚白云岩沉积。沿层间裂隙有厚1—5米的板状重晶石脉延伸,中部碧波、杏山、贤昌和东部的下司、宣威等地等白云岩层与上覆粘土层中有大量块状重晶石,多为残坡积成矿。重晶石矿点多面广,品位(含硫酸钡)94.71—99.3%,矿石质量好(曾获国家因家外经贸部出口免检荣誉证书),储量近1600万吨。

主要集中在杏山、谷硐、碧波、贤昌四个乡镇。煤层出露于都匀向斜的石炭系地层中。西翼在谷调摆沙往北至香山小堡一线,走向长20千米,东翼在肾昌铁冲往北至碧波龙头山一线,走向长26千米。发热量2500—8270卡/克。灰份20一65%。水份0.3—12%,挥发份13—33%,合硫3.1—6.8%。储量1300多万吨。

铁矿

揭铁矿分布于谷硐镇乐埠、新开田、翁牛、花坟、宣威镇桐木冲和龙山乡老猫冲等地。与粘土夹杂于地表是鸡窝状堆积,出露面积广,品位55—57%,储量20多万吨。赤铁矿、菱铁矿主要分布于碧波相塘、杏山良田一带,品位21—47%,储量820万吨。

磷矿

主要产于震旦纪和寒式纪跨界地层留条坡组上部,为大型结核状、致密块状磷块岩矿床,分布在宣威琅琊至龙山复兴一带。1962年,贵州104地质大队在琅琊作过详查工作,提交磷矿石表内储量596万吨,品位(含五氧化二磷)18—34%;伴生金属铀715吨,品位0.02—0.069%;五氧化二钒2.2万吨,品位0.252一0.917%。矿床以北马鞍寨尚有地质储量624万吨。龙山团坡—复兴—马蹄一带磷矿储量也很可观,且发现含钾矿层。

铅锌矿

多产出于娄山关群、下奥陶统桐梓组、红花园组白云岩层间裂隙中,县内目前有香山仰古、城南、摆种、高山、宣威麻卡、塘卜、城中、龙山大塘、下司苦李车井,坝芒岔河、杏山城南、摆种、碧波偿班、谷硐客蟆塘等矿点,矿石质量好,地表多氧化,含铅0.01—40%,锌1.78—37.8%,并伴生有银、镓、镉等元素,易分选,储量大。

硫铁矿

热液型硫铁矿床有谷调翁牛矿点,产子娄山关群白云岩裂隙中,矿体呈脉状,厚0.6米,矿石矿物为黄铁矿,地表多氯化为褐铁矿,合硫36.64%。沉积到硫铁矿多产于早二叠世吴家坪早期、栖霞早期梁山红地层中,为一套含煤铝土质粘土、砂、砾岩及炭质泥岩沉积物,硫铁矿多以结核状赋存于炭质粘土岩、煤层内或煤层下部铝土质粘土页岩中,厚0.2—1.7米,合硫8.43—46.23%。另在杏山茶山凉水井发现大型泥质砂岩沉积硫铁矿,厚数十米,延伸数百米,含硫23%。

石灰岩

主要分布在城西陆家桥—良田—两路口一线,矿体产于娄山关群上部地层中,矿石为灰一深灰色中厚层条带状灰岩,厚40—110米,顶底板均为白云岩,含氧化钙52.49%,氧化镁2.16%,烧矢量41.11%。全县石灰岩近1亿吨。

大理石

有杏山陆家桥、坝芒栗木两处矿点,经地质详查似墨玉大理石、奶油黄夹玫瑰红大理石和芝麻灰大理石,色彩均一,质地坚硬,磨光性能好。矿体赋存于下江群甲路组,含矿围岩为深灰色绿泥石钙质片岩,储量377.8万立方米。

白云岩

主要分布于东部下司、宣威和西部谷硐、坝芒寒武系地层中,岩性为浅灰中厚尾细粒白云岩,多见气孔状白云石晶洞,含氧化镁20.91—21.41%,氧化钙29.57—45.86%,烧矢量47.03%。厚数百米,盖层薄,储量近7亿吨。

硅石

主要赋存于近南北向凤山向斜东翼(麻江县城—新场)和都匀向斜西翼(小堡—乐埠)。主要矿点有粟木新寨中型水泥用石英砂岩、滥泥山陶瓷土项部石英砂岩、摆沙煤层顶板石英砂岩、碧波筛子坝硅质岩层、杏山良田、小堡煤层顶部石英砂岩等,品位(含氧化硅85.5—99.4%),储量可观。其中栗木矿点由建材部303队于1983年详查,提天C+D级储量982.8万吨(已获审批)。[7]

人口

2020年末,全县户籍户数5.12万户、户籍人口17.11万人,比上年末增加0.12万人。按性别分,男性9.13万人,女性7.93万人;按年龄分,0-17周岁3.72万人,18-34周岁的4.41万人,35-59周岁6.31万人,60岁及以上2.65万人;按地域划分,城镇人口7.05万人,乡村人口10.06万人,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为41.2%,比上年末提高4.2个百分点。年末常住人口12.57万人。全县出生人数1459人,出生人口性别比114.56,人口出生率8.04‰,人口自然增长率2.19‰。[3]

以苗族、瑶族、畲族、仫佬族、布依族为主体的少数民族占全县总人口的80.6%。

经济发展

初步核算,2020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43.99亿元,比上年增长5.6%。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0.66亿元,增长6.5%;第二产业增加值8.07亿元,增长13.4%;第三产业增加值25.27亿元,增长2.6%。第一、二、三次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24.2%、18.3%和57.5%。与上年相比,第一产业比重上升0.5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上升0.8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下降1.2个百分点;人均地区生产总值35136元。[3]

第一产业

2020年全县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9.98亿元,比上年增长6.5%;农林牧渔业增加值11.78亿元,增长6.3%。其中,农业增加值7.23亿元,增长7.5%;林业增加值0.56亿元,增长4%;畜牧业增加值2.65亿元,增长3.9%;渔业增加值0.22亿元,增长9.1%;农林牧渔业服务业增加值1.12亿元,增长4.7%。

2020年全县粮食作物种植面积1.39万公顷,比上年增长2.0%;油菜籽种植面积1912公顷,下降21.2%;烤烟种植面积372公顷,下降7.7%;蔬菜及食用菌种植面积1.18万公顷,增长24.3%。

2020年全县粮食总产量7.84万吨,比上年增长1.5%;油菜籽产量3259吨,下降20.7%;烤烟产量691吨,下降7.3%;蔬菜及食用菌产量22.54万吨,增长35.5%。

2020年生猪出栏9.61万头,比上年下降7.2%;牛出栏0.48万头,下降25.3%;羊出栏0.47万只,增长48.6%;家禽出栏94.22万只,增长30.2%;四肉总产量1.08万吨,下降4.2%;禽蛋产量865吨,增长15.2%。[3]

第二产业

2020年全县全年工业增加值同比去年增长10.1%,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22.3%。在规模以上工业中,从分轻重工业看,轻工业增加值下降12.2%,重工业增加值增长30.3%;分行业看,规模以上制业增加值增长32.7%,规模以上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增加值增长0.4%;规上工业企业产品产销率为99%,增长1.6%;全社会用电量增长0.1%,工业用电量增长0.3%。

2020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6家,主营业务收入9.28亿元,应交增值税0.11亿元。

2020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生产钢筋15.14万吨,比去年增长575.9%;水泥77.89万吨,下降26.9%;水泥熟料69.03万吨,下降7%;商品混凝土4.42万立方米,下降10.9%;辣椒制品5900吨,下降14.5%;碳酸钡1.73万吨,下降14.8%;发电量7586万千瓦时,增长27.8%。

2020年全县建筑业增加值3.12亿元,比上年增长20.1%。全县具有资质等级的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业企业5家,实现建筑业总产值3.71亿元,增长106.0%。[3]

第三产业

固定资产投资和招商引资

2020年全县500万元及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比上年下降1.7%。其中,建筑安装工程投资投资下降3.7%;房地产投资增长30.7%,商品房销售面积下降2.8%;交通投资下降37.1%,水利投资增长227.8%。

招商引资到位资金4.29亿元,下降4.4%;开工项目18个,建成投产项目12个。

贸易和旅游

2020年全县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上年增长2.3%。从分行业看,批发业销售额增长2.4%;零售业销售额增长3.4%;住宿业营业额下降10.7 %;餐饮业营业额下降5.7%。限额以上消费品零售总额下降10.7%。限额以上批零住餐企业共10家,其中:限上批发业企3业家,限上零售业企业6家,限上餐饮业企业1家。

2020年全县共有国家级旅游景区3个。其中,4A级旅游景区1个,3A级旅游景区2个;接待游客338万人次,比上年增长3.4%,旅游综合收入22.6亿元,比上年增长4.2%。 

财政和金融

2020年全县财政总收入2.74亿元,比上年增长4.1%,税收收入2.31亿元,下降3.7%。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40亿元,增长23.8 %。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5.50亿元,下降6.1%。工业增值税1848万元,下降31.9%。商业增值税1523万元,下降44.9%。

2020年全县金融业增加值2.28亿元,比上年增长7.7%;年末,全县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贷款余额115.22亿元,增长11.78%;其中:各项存款余额51.77亿元,增长4.7 %;各项贷款余额63.45亿元,增长18.3%。保费收入9255.9万元,增长15.96%。[3]

政府领导

副县长:杨秀智[8]

交通运输

2020年县境内共有公路157条1168.047公里。其中:过境高速公路1条8公里;过境高等级公路1条26公里;国道2条67.6公里,省道3条124.8公里(含新增省道1条)、县道7条195.167公里、乡道18条200.932公里;三级公路1条14.821公里;四级公路73条560.804公里。全县农村公路桥梁共134座4275.9米。全县农村公路管养护里程793公里,其中县道7条195公里、乡道18条201公里、村道139条397公里。全县有城市公交4条线路,公交车24辆,其中新能源高级电动公交车辆12辆。全年公路客运量208万人,旅客周转量15980万人公里,分别比上年下降30.2%、37.9%。货物运输266万吨,货物周转量29362万吨公里,分别比上年下降31%、27.9%。[3]

麻江县城西距省会贵阳市和龙洞堡国际机场109千米,东距黔东南州府凯里市40千米,南距黔南州府都匀市23千米,北距瓮福磷矿基地福泉市21千米。沪昆铁路,沪昆高速公路、兰海高速公路和沪昆高速铁路客运专线贯穿县境。320国道、210国道和206、309、311省道在县内纵横,县、乡道路阡陌交错,村村通公路。

运输

2016年,麻江县公路客运量1292万人,旅客周转量64097万人/千米,货物运输615万吨,货物周转量59850万吨/千米。[3]

社会事业

2020年电信业务总量19.5亿元,增长35.2%。邮政业务总量194.27万元,增长10.2%。全县4G网络基站551个,5G网络基站36个;固定电话用户数6712户,移动电话用户数14.09万户,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3.35万户。[3]

教育事业

2020年末全县共有中小学校和幼儿园75所。其中,普通高中1所,在校学生2796人;中等职业学校1所,在校学生476人;初级中学5所,在校学生5324人,寄宿率98.5%;小学21所,在校学生12443人,寄宿率 40.4%;幼儿园47所(城区幼儿园8所、乡镇中心幼儿园5所、村级幼儿园34所),在园幼儿6595人。2020年秋季建档立卡有子女在校就读贫困家庭学生 12053人。其中学前1730 人,小学4356人,初中2015人,高中1217人,中职700人,高校2035人。2020年,全县中考参考率99.3%、人均总分429.8,名列全州第二;全县中考600分以上25人,名列全州第二。高考一本上线85人,上线率9.9%,二本及以上上线人数383人,上线率44.6%。

2020年分别获批“科技助力经济2020”重点专项等科技部、省科技厅各类科技项目5个,获科技资金支持290万元;全县科技型企业备案104家,6家企业入库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评价系统,1家企业通过高新技术企业认定。[3]

文体卫生

2020年末全县共有文化馆1个,公共图书馆1个,陈列馆1个,表演团队50个,电视转播发射台1个,电视综合覆盖率97.2 %,广播综合覆盖率 99.4%,有线数字电视用户4.09万户(在册)。

2020年全县共有室内体育馆7个,露天体育场251个,游泳馆1个,体育公园1个。成功举办第六届“迎元旦·马鞍山游园会”活动;2020年“贵州银行杯”职工篮球联赛;贵州·麻江“安杰·森达杯”篮球精英争霸赛等赛事活动;共有社会体育指导员147人,其中:国家级2人,一级11人,二级3人,三级131人;文化志愿者107人,艺术考级机构5个。

2020年全县共有医疗卫生机构89个,其中:县级医疗卫生单位4个,乡镇卫生院6个,村卫生室(包括服务点)72所,个体诊所4个,民营医院3个;全县共有卫生技术人员997人,卫生技术人员中执业(助理)医师340人,注册护士469人,每千人口拥有执业(助理)医师2.76人、注册护士3.81人;中医执业(助理)医师55人,每千人口拥有中医执业(助理)医师数0.44人;全县实际开放床位905张,每千人口拥有床位7.36张;全县共报告乙、丙类传染病13种共计520例,无甲类传染病报告;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持续保持在95%以上;2020年8月被国家命名为国家卫生县城。[3]

2019年8月,入选为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试点县。

民生保障

2020年全县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3290元,比上年增长5.3%,城镇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0848元,下降1.6%;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入10714元,增长8.8%,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1984元,增长3.5%;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之比3.11。

2020年末,每百户城镇常住居民家庭拥有家用汽车75.2辆、空调23.7台、彩色电视机110.0台、洗衣机108.4台、热水器97.5台、移动电话290.9部。每百户农村常住居民家庭拥有家用汽车46.4辆、空调4.5台、彩色电视机128.7台、洗衣机107.0台、热水器97.5台、移动电话325.2部。

2020年末全县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9.69万人,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参保5496人(未含退休1898人),征缴保险费3761.04万元,发放养老金待遇5198.38万元;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参保4031(未含退休1291人),征缴保险费5940.08万元,发放养老金7305.77万元。城镇职工参加失业保险3852人,征缴失业保险费121.55万元。参加工伤保险1.11万人(其中,农民工2117人),征缴工伤保险费177.13万元。

2020年末全县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9794人,征缴基金4048.45万元,共计报销15.27万人次3437.97万元,其中住院报销4128人次1806.45万元,门诊(含个人账户)报销14.86万人次1631.52万元;城镇职工生育保险参保7445人,共计报销205人次124.68万元;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15.33万人,共计筹集参保资金1.23亿元,共计报销39.39万人次9878.92万元,其中住院报销2.76万人次8119.9万元,门诊报销36.63万人次1759.02万元;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参保15.33万人,共计报销2881人次779.61万元。

2020年全县对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实现报销14.37万人次4756.71万元,其中基本医疗报销14.37万人次3933.03万元,大病保险报销975人次303.13万元,医疗救助9653人次520.55万元。

2020年,农低保标准提高到4332元/年,城低保标准提高到675元/月。全年发放农低保资金2444.27万元,城低保资金663.15元。发放低保季节性缺粮985户2210人13.43万斤;发放特困人员救助供养金388.65万元,特困分散失能半失能照料护理费21.19万元;发放临时救助资金320户1192人123.94万元,其中因病救助538人,因学救助121人,因灾救助50人;转接县城低保320户987人。[3]

环境保护

2020年末全县州级自然保护区 1个,自然保护区面积  8678 公顷,占全县国土面积9.1%;全年营造林面积476公顷,比上年下降63.4 %;其中,人工造林面积 342.7公顷,森林抚育面积133.3公顷;全县森林覆盖率达60.3%。

2020年全县环境空气质量综合指数(AQI)为 2.02,优良率 98.3%,环境空气质量达到二级标准;县城翁威马龙洞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15个千人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源地稳定保持三类水质以上,长江经济带三岔河大桥断面、清水江卡乌断面水质达二类水质标准,达标率均为100%;县城100个区域噪声监测点位和24个交通噪声监测点位均满足《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要求;主要污染物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较2019年分别下降 36.6%、48.1%、51.8%和45.8%;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年度降低率为 4.09%;综合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4.03平方公里,农村集中供水率90.8%;城乡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49.2%,垃圾治理覆盖率达98.3%。

2020年各乡镇平均气温为14.7℃(景阳)~16.2℃(龙山);城区平均气温15.2℃,与历年同期相比偏高0.6℃;各乡镇累计降水量为1186.8mm(景阳)~2008.7mm(宣威);城区降水量为1782.4mm,与历年同期相比偏多35.5%。城区总日照时数为825小时,与历年同期比较偏少243.1小时;年蒸发量838.2mm。[3]

安全生产

2020年共发生安全生产事故3起,比去年下降66.7%;死亡2人,下降33.3%;3起均为道路交通事故。[3]

历史文化

麻江县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处、州级文物保护单位4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8处。

2005年,黔东南州人民政府公布了第一批100个州级民族文化村寨,麻江县的河坝、岩莺、乌羊麻3个民族村寨列入其中。

2007年,麻江县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查、申报工作,至2008年底,麻江县共获得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8项、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5项。

2009年,麻江县将河坝、岩莺、乌羊麻等3个民族村寨作为“贵州省第三次文物普查历史名城、村镇、街区”进行了详细的调查、登记、测绘并划定保护范围。同年,麻江县有4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获州级民族民间文化优秀传承人称号。

2010年,按国家统一部署,麻江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重点从名录申报开始向保护工作转移,县人民政府公布了一批县级优秀传承人共19人,并对这些传承人进行适当的奖励。同年,麻江县还有1人获得省级传承人称号。

2011年,麻江县利用非遗保护资金11万元在河坝村委会修建河坝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中心,建筑面积170平方米,同年5月竣工投入使用。

2014年,国家民委发布《关于命名首批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通知》,麻江县龙山镇复兴村、麻江县杏山镇六堡村被作为首批“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予以命名挂牌。[9][10]

民俗

四月八节

相传,在很久很久以前,苗族先祖们为了纪念苗族英雄,在四月八这一天苗族子孙们都要穿着盛装,背着芦笙,带着各色糯米饭和其他食品,唱歌跳舞,以示敬仰,久而久之,“四月八”是苗族同胞的传统节日,也成为其他民族踊跃参加的节日。1987年5月3日,国家民委认定“四月八”为苗族传统节日。[11]

斗牛节

苗族是一个古老的农耕民族,苗族人民在长期的农耕生活中,对牛结下了特殊的情感,至今苗族乃保持着对牛的敬爱与崇拜心理。史记:“蚩尤有角,牛首人身。”可见远古之时,苗族早就是一个崇拜牛的民族了。[12]

花灯戏

抵珍花灯戏为抵珍寨群众自编自演的一种戏目,因不搭戏台,在平地演唱,故又称土戏。谣语“调子不离口、扇子不离手、走路要拐扭、传神靠眼瞅”是对抵珍花灯戏最好的诠释。据麻江县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调查显示,抵珍花灯戏起源于明朝初期汉族民间小调和广西彩调,已有600多年历史。清嘉庆年间,形成了特有的说唱艺术和民间舞蹈艺术。主要剧目有《出台》、《采茶歌》、《摘菜薹》、《一棵板凳拖一拖》等40余出。20世纪50年代修建黔桂铁路,更多吸收独山、三都等南派花灯戏的艺术营养,使抵珍花灯戏在艺术上更臻于成熟。20世纪60、70年代,进入低迷时期。1983年,唐山小学教师李发龙召集组织建立起抵珍寨戏团,经过培训、排练新剧目,使该戏重新唤发生命。

抵珍花灯戏所表现的内容承载着布依族的价值取向、文化内涵和民俗事象,具有民族学、民俗学的价值和具有相当高的艺术价值,该戏集歌、舞、乐为一体,是布依族人民艺术水平的一种体现。2009年6月被公布为第三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

风景名胜

老山河峡谷景区

老山河峡谷景区位于下司镇西北面角,距下司镇政府所在地约4千米。分两段,即上游景区和下游景区。上游景区长约4千米,奇峰秀岭,悬崖陡壁,树木葱绿,河水清澈,虾鱼竞现。高约70米的壁岩上,是五六十年代修建的农灌大水沟,深1.5米,宽2米,人行沟坎,下游景区长约3千米,有月牙潭、鹰嘴岩、盘龙洞、九曲银河、象山、和尚赏月、骆驼峰、顽猴戏虎等景点。

水落潭瀑布

水落潭瀑布位于麻江县城北12千米处,高70米,顶宽15米,底宽30米,瀑布由上而下分成两股垂落,在方圆1千米内可听到哗哗的落水声。

斗蓬山景区

斗蓬山景区地跨都匀、麻江、贵定三县境,面积约100多平方千米。麻江有2个村,10多个自然村寨的面积,斗蓬山是麻江县面积最大,保留完好的原始森林,景区内有植物300多种和动物100多种,主要珍稀树种有马尾树、红花木莲、檫木、黄柏、三尖杉、红豆杉、香果树等。珍稀动物有大鲵、苏门羚、黑熊、木麝、大君猫、穿山甲、花面猩、红腹锦鸡、狐、野山羊等。[13]

摆仰村

摆仰村位于麻江县,1992年摆仰村列为贵州省东线旅游的民族村寨之一。[14]

地方特产

麻江酸汤鱼

黔东南各地都有酸汤鱼,较好的有黄平酸汤鱼,原汁原味不施油脂。凯里酸汤最为有名,麻江县的酸汤鱼获得过中国西部国际博览会精品菜肴暨美食文化展特金奖和中国名宴金鼎奖。[15]

麻江米

麻江县素有“中国锌硒米之乡”的美称,香味属清香型,色、味俱侍,口感爽滑,富含锌、硒、钙等十余种对人体有益元素及蛋氨酸、谷氨酸、赖氨酸等十五种氨基酸。

蓝莓

2011年底,麻江县已发展蓝莓种植基地2万亩,分布达6个乡镇。2011年底,麻江县成立蓝莓产业技术协会1个、农民专业合作社13个,带动400多户农户种植蓝莓。[16]

著名人物

宋儒(1505年—?)

引领麻江文风之先的土司翰林,明隆庆五年(1571年)辛未科进士,开麻哈科举之先,他连创麻江历史三个第一:第一个举人、第一个进士、第一个翰林。他以土司身份入选翰林院庶吉士,后出任礼部主事。

艾茂(1722—1800年)

配祀阳明祠的三先生之一太史公,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辛未科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任翰林院检讨,编修国史,人称太史公。执教云南五华书院、贵州贵山书院长达十余年,雨化滇黔,成效卓著,授侍讲衔,配祀阳明祠,世代纪念。

夏同龢(1874—1925年)

中国近代法政的开拓者状元,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夏同龢“大魁天下”,被光绪“御笔钦点”为戊戌科一甲一名进士(状元),授翰林院修撰。他是云贵历史上仅有的两名文状元之一,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出国留学的状元、第一部近代行政法学书籍《行政法》的编写者,该书是中国最早介绍现代行政法律制度的书籍之一。他创办中国最早期的法政学堂——广东法政学堂(今中山大学前身之一),培养大批影响广东乃至中国近代化人物;出任国会众议院议员,是宪法起草委员会六理事之一。其书法有名当世,大量作品留存广东及全国各地。

周恭寿(1876—1950年)

贵州现代教育的奠基人,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庚子科举人。留学日本宏文学院,回国后在贵阳市创办官立高等小学堂、初等小学堂,组织贵州首次运动会等;后出任贵州首任教育厅长,设立各县教育局,组建各级学校等;创办贵州大学并兼任校长,培养贵州首批大学生。创办麻江中学,惠泽家乡。组织纂修《续修遵义府志》《麻江县志》等史志,是地方历史文脉的重要留存。

周昌寿(1888—1950年)

中国现代物理学的拓荒者,留学日本东京帝国大学,师从著名物理学家石原纯。留日期间创建丙辰学社,最早向国人介绍爱因斯坦相对论。归国后担任商务印书馆编审期间,编著大量物理学书籍,至今仍是学习物理,进行物理教学的经典。他编写的《现代初级中学教科书物理学》在不满七年的时间里再版达一百二十多次。他兼任大夏大学、复旦大学等校教授,声名远播。

荣誉称号

麻江县是全国造林绿化百佳县[17]

全国林业生态建设先进县[17]

中国现代民间绘画乡[17]

世界名犬之乡[17]

中国南方最大的蓝莓基地县[18]

中国红蒜之乡[19]

中国锌硒米之乡[20]

中国蓝莓产业科技创新十强县[21]

第七批全国农业标准化优秀示范区

国家出口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

国家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创建区

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试点示范县[22]

全国第一批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示范县[23]

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