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光农场(2023最新赵光农场百科介绍)

由网友(长肉这事有种冲胸来)分享简介:白龙江农垦赵光农场创立于一九四七年,是天下第1个公营机械化农场,尾开农垦职业的先河,是影戏《老兵新传》的故里。农园地处秀媚的小兴安岭南麓,斑斓的乌裕我河畔。齐境漫衍北安市中部,克东县东部,滨北铁路以及绥北私路竖脱农场要地本地。农场区域内领有人嘴二九七八三人(二零一零年)。领有地盘面积四六三九零私顷,此中:耕高空积二八四零零私...

黑龙江农垦赵光农场创建于1947年,是全国第一个国营机械化农场,首开农垦事业的先河,是电影《老兵新传》的故乡。农场地处秀丽的小兴安岭南麓,美丽的乌裕尔河畔。全境分布北安市中部,克东县东部,滨北铁路和绥北公路横穿农场腹地。农场区域内拥有人口29783人(2010年)。拥有土地面积46390公顷,其中:耕地面积28400公顷,草原面积6070公顷,林地面积3000公顷,水面700公顷。有11个农业管理区,配套农机具2000余台,农机总动力5.5万千瓦,田间综合机械化程度95%以上。

中文名

赵光农场

外文名

bei da huang  zhao guang

行政区类别

县团级单位

下辖地区

各生产连,企事业单位

电话区号

0456

地理位置

黑龙江垦区  北安农垦管理局区域

气候类型

适宜

人口

29783人(2010年)

面积

46390公顷

别名

北大荒生产建设兵团第一师第七团

国家/地区

黑龙江农垦 北安农垦管理局垦区

政府驻地

北安农垦局直农垦城

著名景点

农垦兵团特色

机场

农业机场

车牌代码

黑R

农场简介

赵光农场的发展现状

赵光农场是我国第一个国营机械农场,1947年由东北行政委员会创建,原名为通北机械农场,后为纪念为开辟通北工作而牺牲的赵光同志,而改为赵光农场。黑龙江农垦总局系统国营农场,隶属北安农场管理局。位于北安市境西部与克东县交界处,场部距北安市政府驻地37公里。赵光农场,原名“国营通北机械农场”,因其位于通北县境内得名;后以通北县赵光区名改为赵光农场。

赵光农场位于北安市中部、克东县东部,地理坐标是:东经126°26'-127°6',北纬47°54'-48°12'。北以乌裕尔河为界,与北安市东胜、胜利两乡为邻南与建设农场及克东县发展林场,北安市自治、缸窑、幸福林场相邻西到克东县境内,与玉岗、新农两乡接壤东到轱辘滚河,与红星农场、三零三林场毗邻。另有三个生产连队单独分布在场部南端北安市境内。

地理位置

赵光农场地处小兴安岭南麓边缘,总的地势是西南高,东北低。海拔在240-330米之间。地处中高纬度,属寒温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一般0.5℃,无霜期120天左右。年降雨量570毫米,年平均日照2700小时以上。总的气候特点是,春季干旱多风,夏季高温多雨,秋季霜早降温快,冬季寒冷漫长。土壤类型主要有棕壤、黑土、草甸土和沼泽土4种,黑土面积占总耕地面积的57.4%。

发展历程

赵光农场土地总面积744735亩,其中耕地面积366584亩,林地59283亩,牧地草原83116亩,水面6206亩,可垦荒地160725亩。总人口29783人(2010年)。总场下设4个分场,37个生产连队,职工9279人。现有链轨拖拉机199台,胶轮拖拉机149台,联合收割机198台。

1947年11月,周光亚(原辽北军区司令部作训科科长)到达通北,实地踏勘,12月正式确定场址,定名为东北行政委员会通北机械农场。1948年6月,部队调往前线,农场由黑龙江省建设厅接管,更名为赵光机械农场。1958年“人民公社化运动”,成立赵光人民公社。1959年春“场社分开”,仍称赵光农场。1962年划归省农垦厅赵光农场管理局所属。1968年6月,组建沈阳军区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将赵光农场编为第一师第七团。1976年2月,撤销生产建设兵团,恢复赵光农场名称,隶属北安农场管理局。1978年12月,将克东县境内的福安农场并入赵光农场。全场下辖4个分场,1992年末全场总人口2.2万余人。赵光农场场区地处小兴安岭西南麓向松嫩平原过渡的丘陵漫岗地带,土壤肥沃。全场土地面积74.6万亩,其中耕地面积35.8万亩,林地14.8万亩,草原牧地5.5万亩。以农为主,兼营林、牧。主要农作物有小麦、大豆、玉米和甜菜等,1992年粮食总产量6.57万吨,粮豆商品率达65%;牧业以养牛、养猪为主,兼养鹿、羊、家禽等;依靠天然林地条件培植党参、五味子、贝母等中药材。场办工业有、粮油加工厂、机械修造厂。场部所在地交通方便,拥有聚居人口9621人,已形成初具规模的农垦小城镇。

为反映中国人民解放军官兵开发北大荒的艰苦创业精神,曾以赵光农场官兵们的事迹为素材,拍摄了电影《老兵新传》,在全国放映。

发展现状

农场坚持“五化三提高”的工作思路,实行农业服务“三统一”、农业生产“五统一”、农机管理“六统一”的生产流程与农艺措施,确保全面积、全作物达到无公害和A级绿色农产品生产要求。通过欧盟ECOCERT和日本JAS有机认证面积2000公顷。农业生产实现了向质量效益型和绿色、有机、特色方向的转变。农业现代化建设初具规模。

工业园区建设格局基本形成。国家级和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有3家在此落户。以油脂、乳品、种子加工、面粉、亚麻等为龙头的现代化企业正在迅速发展,以大麻精深加工、陶粒页岩、有机生物肥、秸杆密度板为主的“十一五”期间工业项目已经启动。

社会事业蓬勃发展。区域内拥有三所黑龙江垦区标准化、示范化中小学校,二所示范性普通高中,一所成人高等学校。拥有二所设施齐备、技术力量雄厚的医院。其中,职工医院被世界卫生组织、卫生部授予爱婴医院和二级乙等医院称号。

小城镇建设日新月异。近年来,投资和招商引资达1亿多元,新建楼房16栋,建筑面积达15万平方米。投资2200万元兴建日处理4000吨净水厂一座,供热能力30万平方米供热中心一处,解决了小城镇发展的瓶颈问题。城镇区域内主要路段硬化率100%,农场建有占地2万平方米的文化公园一座,1.8万平方米文化广场一个。

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