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实现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与新中国初的社会主义改造有何不同(苏联如何实现工业化)

由网友()分享简介:苏联实现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与新中国初的社会主义改造有何不同
两国国情不同,苏联是重点发展重工业,因为苏联可...


苏联实现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与新中国初的社会主义改造有何不同

两国国情不同,苏联是重点发展重工业,因为苏联可耕地很少,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犯了高指标,浮夸风的错误



苏联是如何走上"斯大林模式"的工业化道路的?

1924年,列宁逝世,斯大林开始领导苏联经济建设.
1925年,苏共十四大上,斯大林提出把苏联由农业国转向工业国的方针,苏联工业化开始,此时苏联尚处在"新经济政策"时期,群众生产积极性很高,大量资金被用在重工业建设上,很快使苏联成为欧洲第一工业国.



图1 苏联工业化宣传画 图2 苏联集体农庄宣传画 图3 红场士兵吃上了麦当劳 回答:

(1)1925年。成果:“一五”计划完成后,苏联工业产值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大大增加,苏联宣布成为工业国;“二五”计划完成时,苏联成为世界工业强国,工业产量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
(2)原因:工业发展使苏联粮食紧张,为改变粮食供应困难状况,苏联开始实行农业集体化;落后的小农经济为基础的农业不适应工业迅速发展需要。
问题:全盘集体化,超越当时生产力的水平,遭到一部分农民的抵制;集体化过程中一些富农和新经济政策中富裕起来的农民被镇压。
(3)新气象:外国公司进入苏联市场。原因:戈尔巴乔夫推行改革,调整所有制结构,出现了与外国合资的企业;实行美苏缓和的外交战略等。



重庆市渝北区木耳镇全镇工业化什么时候能实现

我只知道重庆市都市区城乡总体规划(2007-2020年)
另外该镇位于渝北区空港经济开发区边缘,距区政府驻地11公里,临空大道建成后,到达城区仅需5分钟车程,根据市政府退二进三战略,该镇所处的位置是接受第二产业的最佳地区,特别是劳动密集型和机械加工型企业,既符合政策又是企业落产的首选地。该镇规划的中小企业创业基地位于镇政府附近,与规划的空港园区接壤和长安火工区相邻,且有道路相连,地势较为平坦,集中连片,平基成本较低配套设施较为完善,保证企业水电气的所需,目前,入住基地企业共18家,到此地联系的有91家,新签定协议的企业有5家,正在建设的企业有6家。该镇党委政府充分相信,再通过9年的努力,中小企业发展的目标是到2015年,将木耳建成以工业为全镇,预计新引进各类企业80家以上,总投资额达2.5亿元以上,年乡镇15亿元以上,创利税1亿元以上。城镇面积扩大6平方公里,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5000人以上,城镇人口达6000人以上。该镇党委一班人决心牢牢抓住城乡统筹和主城区退二进三的历史机遇。团结带领全镇人民大力推进工业化进程,努力实现工业兴镇、工业强镇、工业富镇的目标。



史学家认为,苏联一贯的致命错误之一,也是它垮台的关键原因之一,就是把农村看作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殖民

D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实现国家工业化,是国家独立和富强的必然要求和必要条件,也是100多年来中国人民的

(1)变化:轻工业比重下降,重工业比重上升。原因:第一个五年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
必要性:我国工业基础落后,优先发展重工业才能奠定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基础,建立完整的工业体系,才能增强国防力量,维护国家独立。
(2)实施:“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影响:1959~1961年,我国出现了建国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困难。
(3)方针:“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成就:从1962年起,经济逐步得到恢复和发展。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


(1)①城镇化是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城镇化有利于促进经济增长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3分)
②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是产业升级的方向和动力,有利于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调带动转变。(3分)
③要素的整合将会进一步诱发新的技术创新和流动,有利于促进经济增长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料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3分)
(2)①存在的问题:居民所得在初次分配和再次分配中占的比重呈下降趋势,政府和企业所得占比呈增加趋势,国民收入分配结构不合理。(3分)
②对策建议:坚持和完善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保证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中占合理比重;(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逐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建立职工工资和居民收入的正常增长机制);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机制,促进社会公平)。(6分)
(每点2分,考生提出的其他建议,只要符合题意且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新中国初期工业化和英国工业化的共通之处

一己之见,新中国初期工业化和英国工业化的共通之处有很多,简单的总结为:在战略层面(社会的行为)上都是以(压榨/牺牲)农业的收益来作为工业投入。即用低价收购农产品高价销售工业产品的政策(工农业产品的剪刀差),迫使大量的农民破产而出让土地(英国的情况是工厂主低价收购土地,中国的情况是政府便宜的划拨土地)建工厂(降低工业起步工厂建设投入的成本);在战术层面上都是以生产日用消费品纺织业(轻工业)为先锋,快速的完成投资的利润和工业资金的创出和积累。



发达国家提出的“再工业化”与过去的“工业化”有何不同?

工业化的本质是产业化和专业化,农业的产业化也是工业化的重要内容,因此不能单纯地理解工业化是工业的发展。但通常工业化被定义为工业(特别是其中的制造业)或第二产业产值(或收入)在国民生产总值(或国民收入)中比重不断上升的过程,以及工业就业人数在总就业人数中比重不断上升的过程。工业化程度也反映了一个国家的发达程度,一些国家凭借几次工业化的完成一跃成为发达国家行列。
随着发达国家工业化的完成,第二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开始下降,第三产业逐步得到快速发展,这一现象被称之为去工业化。去工业化的成因主要有:(1)大城市地区土地和工资等生产成本较高,劳动和环境保护意识较强,加上市中心区生活和环境质量的下降,导致企业家把制造工厂由发达国家大城市迁移到中小城镇和农村地区,甚至迁移到国外;(2)资源的枯竭和生产成本的上升,工业发达国家的一些传统产业如钢铁、造船、工程机械和纺织等,逐步走向衰退。这些衰退产业主要集中在一些老工业基地,由此导致这些地区制造业出现严重的下降;(3)随着技术发展,企业可以把生产过程的某些部分,尤其是劳动密集型的加工装配环节,分散到国外工资成本相对低廉的地区,而发展中国家提供的各种优惠政策又加剧了这种趋势。
去工业化本质上,是发达国家产业转型升级的过程,但却导致了一些重大的问题。
美国一度是全球制造业规模最大的国家,但最近数十年,其经济总量超过80%转向服务业,金融服务业更是在美国主导的金融自由化浪潮中飞速发展,就连以制造业为本的通用汽车公司也试图通过金融工具增加盈利。但是在去工业化过程中,有很多学者开始认识到第二产业、尤其是制造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认为应该重视制造业的发展,不能任由虚拟经济发展。但是并没有得到学界和政界的重视。与此同时,美国制造业对经济的贡献不断萎缩,并随着全球产业分工调整出现了“产业空洞化”。
忽视承担着经济“造血”功能的制造业,把大量金钱投入到华尔街的金融漩涡中,最终引发了肆虐全球的金融危机,此次金融危机之后,这一问题得到了重新认识。美国人认清了经济过度脱离制造业实体的危险。金融危机的爆发让美国各界感觉到“逆转”的必要性,同时也开始反思其产业政策和经济结构。作为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的典型代表,金融服务业和制造业在经济结构中各自该占多大比例成为反思的焦点之一,而重振制造业的全球竞争力,是反思带来的一个重要思路。
今年3月,美国民主、共和两党11名国会议员联名致信奥巴马,以“美国需要一个制造业政策对抗全球竞争”为题,要求“通过发展一项全国性政策”,恢复美国制造业竞争力。此后,美国国会众议院民主党人推出斥资170亿美元的“美国制造”一揽子计划,制造业促进法案是其中重要组成部分。这一法案在美国国会获压倒性多数通过,至少说明美国国内对制造业的重要性已有了基本共识。
“再工业化”是西方学者基于工业在各产业中的地位不断降低、工业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相对下降、 大量工业性投资移师海外而国内投资相对不足的状况提出的一种 “回归” 战略,再工业化,是指经济发展要转向可持续增长模式,即出口推动型增长和制造业增长,要回归实体经济,重新重视国内产业尤其是制造业的发展。
过去的“去工业化”历程,目前已经接近结束的末端,而“再工业化”是金融疯狂之后,美国、英国等消费型发达国家、工业化后期国家寻求经济再平衡的唯一一条可走之路。即经济发展重心,由虚拟经济倾向为实体经济,使工业投资在国内集中,避免出现产业结构空洞化。
美国提出再工业化战略,是现实的考量。反映了西方一些发达国家对过去那种“去工业化”发展模式的反思和重归实体经济的愿望。尽管制造业在美国经济中的比重只有15%左右,但由于经济总量巨大,美国制造业在全球的份额仍高达20%左右,世界第一制造业大国的事实无法回避。现在,美国力图通过再工业化重振本土工业,一方面是防止制造业萎缩失去世界创新领导者的地位,另一方面是要通过产业升级化解高成本压力,寻找能够支撑未来经济增长的高端产业,而不是仅仅恢复传统的制造业。从这一点来看,美国再工业化战略就是在加快传统产业更新换代和科技进步的过程中,实现再一次依靠再工业化来推进实体经济的转身与复苏。
因此,此次再工业化从本质上讲就是要求发达国家重归实体经济,但并不是重归工业化过程中的传统产业,而是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和以新兴产业为核心的结构转型。



印度现在是进入了工业化时代还是进入了后工业化时代?

首先要知道苏联工业化发展畸形发展工业没其面发展前现些倒爷靠爆发收购走摊货俄罗斯卖 够均衡发展工业化随着代发展要求水平断提高用100俄罗斯能用15俄罗斯资源特别能源优势却受限于面建真都没基础比起任何家都差受口限制民素质跟穷富应该理解跟印度比较才公平看看印度应该理解口家发展易认识比较清晰邓平说坚持发展100摇目标比较高

    Copyright 2016-2020 新思维的学习:苏联实现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与新中国初的社会主义改造有何不同(苏联如何实现工业化)、All Right Reserved 浙ICP备2002981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