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不封功臣爵位么(李自成封的功臣爵位)

由网友()分享简介:宋朝不封功臣爵位么
宋朝封爵制度基本上同唐制。魏晋至宋,封爵的承袭分为世袭罔替、世袭两种,前者在承袭时按原...


宋朝不封功臣爵位么

宋朝封爵制度基本上同唐制。魏晋至宋,封爵的承袭分为世袭罔替、世袭两种,前者在承袭时按原爵承袭,后者承袭的时候要比照被承袭者的爵位降一等承袭。宋朝无世袭罔替的例子。除世袭爵位外,很多封爵只是终身爵,身死爵除。
宋朝依唐制保留封君食邑,自—万户到二百户,共十四等。食邑数字只是虚衔,唯食实封才可以领取相应的补贴。实封最多千户,少者百户,每户每月折钱二十五文,随官俸发给,可知宋朝的封爵收入颇低。

这里做些小补充:孙逢吉《职官分纪》载北宋爵分10等: 王,正一品; 嗣王、郡王、国公、(郡)公,从一品; 开国县公,从二品; 开国侯,正三品; 开国伯,正四品; 开国子,正五品; 开国男,从五品。南宋《官品令》载同样爵分10等,但开国郡公单列,为正二品。另据《宋史 职官志》载嗣王、开国郡公、开国县公只适用于开国之初,后世不再赐封。 宋制:开国公、侯、伯、子、男五等带食邑:开国男三百户以上,开国子五百户以上,开国伯七百户以上,开国侯一千户以上,开国公二千户以上。常规是食邑达到一千五百户才加食实封,但也有特例,是非常之荣宠。另规定:开国伯、子、男等爵位前须冠以某县之名,开国公、侯等爵位前须冠以某郡之名。以岳飞为例,曾赐爵“武昌县开国子”、“武昌郡开国公”。

满意请采纳



宋朝的爵位

最高爵位是亲王
原则上亲王之下有嗣王、郡王。但嗣王很少。整个宋朝,封嗣王的只有嗣濮王、嗣秀王、嗣沂王,都是因为这几个王的子孙中有人当了皇帝,然后这些王就不降封,子子孙孙中总有一个嗣封王爵。
郡王有很多,不过多是宗室。异姓王生封的好像没有,死后追封的有不少,比如岳飞追封为鄂王,谥“武穆”。



宋朝混天侯是几品爵位

1、宋代没有侯爵,只有县侯这种爵位,从三品。
2、你觉得那个朝廷会拿“混天”这种字号给人封爵么?就算皇帝傻了,受封的也不干,太难听了。
3、穆桂英是虚构人物,混天侯也只是绰号。



金熙宗为何给宋朝宁福帝姬夫人爵位?

宁福帝姬赵串珠靖康之变时14岁,未嫁,靖康之变后,为兖王完颜宗隽之妾,完颜宗隽被金熙宗诛杀后,宁福帝姬入宫中侍金熙宗。史书没有记载给宁福爵位的事情。



宋朝的职事官、散官、勋官及爵位有哪些?品级是?

职官、散官、勋官和爵位 职官又称职事官,职者,执也.就是具体行使某种权力施行某些职责的官位.如中央三省六部官员(宰相/各部尚书/左右侍郎~~),地方省府州县官(总督/巡抚/知府/知县~~)等.
散官又称散阶,与职官相对,散官不从事具体的任务,而是一种荣誉称号.如开府仪同三司/大夫/侍郎/将军/校尉等衔.又如清朝文散官有:
正 从
一品 光禄大夫 荣禄大夫
二品 资政大夫 通奉大夫
三品 通议大夫 中议大夫
四品 中宪大夫 朝议大夫
五品 奉正大夫 奉直大夫
六品 承德郎 儒林郎
七品 文林郎 征仕郎
八品 修职郎 修职佐郎 转自铁血
九品 登佐郎 登佐郎
武散官有:
正 从
一品 建威将军 振威将军
二品 武显将军 武功将军
三品 武义都尉 武寅都尉
四品 昭武都尉 宣武都尉
五品 武德骑尉 武德佐骑尉
六品 武略骑尉 武略佐骑尉
七品 武络骑尉 武络佐骑尉
八品 奋武校尉 奋武佐校尉
九品 修武校尉 修武佐校尉
散官与职官的关系,唐宋以前,是先授阶(散阶)而后根据阶来授官,可以比阶的品位高也可以比阶的品位低.如"大司马大将军领尚书事"就是以大司马大将军(散阶)的身份具体从事尚书(职官)的事情;明清与唐宋以前相反,是先授官(职官)而后授阶.
职官和散阶之外还有一种等级制是勋官。勋官与散官有一定关系,如唐典里规定:五品以上者勋官,番上四年,六品以下番上五年,可以被简选授予散官,等等。没有取得散官的勋官,仅仅比平民的身份略高一点。勋官与平民不同之处:一是勋官依令由政府授给勋田;二是在刑法上,勋官和职事官、散官的待遇一佯,其祖父母、父母、兄弟、姊妹、妻、子孙犯流罪以下,可以减—等;三是有充任吏胥的资格,如唐制勋官五品以上者,可以任州镇仓督、州县市今、录事等,六品以下可充任里正;四是有免除征役的特权,但须按规定到兵部和州县上番;五是法律上禁止白丁重婚,勋官则可以娶妾。它与散官的重要区别之一是主要按功劳授予,犹如汉代的取得军功爵。至明代时勋官始分文武两种,清代废除勋官,与世爵合并。
如:明朝的勋级,文武勋分开。文勋十级:
正一品左、右柱国,从一品柱国;
正二品正治上卿,从二品正治卿;
正三品资治尹,从三品资治少尹;
正四品赞治尹,从四品赞治少尹;
正五品修正庶尹,从五品协正庶尹。
武勋六品十二阶:
正一品左、右柱国,从一品柱国;
正二品上护军,从二品,护军;
正三品上轻车都尉,从三品轻车都尉;
正四品上骑都尉,从四品骑都尉;
正五品骁骑尉,从五品飞骑尉;
正六品云骑尉,从六品武骑尉。
如明朝内阁大学士(相当于宰相)张居正被赠予上柱国.
爵位秦以前是政治权力大小的标志.秦以后,爵位(分"封爵"和"赐爵"两种)不再具备行政职能,主要用于确定皇亲,功臣世袭的政治名位和经济利益.封爵历代各有差别,大致分"公,侯伯.子,男"五等;赐爵只存在于两汉,分十九等,可以买卖,因为弊端太多,遂被废止.
古代确定官职等级的方法为"品秩".曹魏以前以"秩"来确定官员身份地位的尊卑."秩"指的是官员的俸禄.如汉官员秩等为万石,中二千石,二千石,比二千石,千石,比千石,八百石~~~百石等共十八等. 曹魏以后设九品之制.九品以一品为最高,九品为最低.各品又有正从之分.共十八等.九品之外更低的称为流外官.隋唐以前正四品以下各级又分上下两阶,这样九品共有三十等.职官,散官,勋官乃至爵位都以品位定等级.如明朝内阁大学士为正一品,督御史为从一品,各部尚书/各地总督为正二品,各省巡抚为从二品,知府为正四品,知县为正七品等.古代官职的情况,涉及官署名、官名、官员的职掌等方面。各朝代的情况,也不尽相同。大体可分为中央官职和地方官职两大类。
1.中央官职 秦设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组成中枢机构。丞相管行政、太尉管军事、御史大夫管监察和秘书工作。汉朝大体上沿袭秦制称为三公。下有九聊,分管各方面政务,后世又演变为三省六部制。三省为中书省(决策)、门下省(审议)、尚书省(执行),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宋代中书省职权扩大,同枢密院分掌文武大权,门下,尚书省遂废。明代内阁为最高政务机构,内阁大臣称为辅臣,首席称首辅(即宰相)。清代有军机处,王、公、尚书等为军机大臣,掌握政府大权。 六部,是指“吏部,管官吏任免、考核、升降等事;户部,管土地户口、赋税财政等事;礼部,管典礼、科学、学校等事;兵部,管军事;刑部,管司法刑狱;工部,管工程营造、屯田水利等事”。各部长官为尚书,副职为侍郎。下设郎中,副职称员外郎,下属官员有主事等。 此外,中央还设有专门机构和官员,负责管理图书、编修历史、制定历法等工作。如司马迁、张衡曾任太史令。高启为翰林国史编修等。
2.地方官职 秦汉主要行政区是郡。郡的长官,秦称郡守,汉称太守。隋唐主要行政区是州,州官称刺史,属官有长史、司马等。唐代在一些军事重镇。设节度使,属官有行军司马、参谋、掌书记等。宋代州官称知州,县官称知县。明清改州为府,称知府。 此外,汉代也设州,天下分十几个州,基本上是监察区,中央派官员去刺探情况,称刺史。隋唐全国分十几个道,也称监察区,中央派官员前往巡视,称黜陟使。宋代全国分二十左右路,路中设若干司,分管各方面的事务。元代地方最高行政机构叫行中书省,明代改称承宣布政使司,习惯上仍称为“省”。



宋朝的爵位是怎样设立的,被封王的有哪些

孙逢吉《职官分纪》载北宋爵分10等: 王,正一品; 嗣王、郡王、国公、(郡)公,从一品; 开国县公,从二品; 开国侯,正三品; 开国伯,正四品; 开国子,正五品; 开国男,从五品。南宋《官品令》载同样爵分10等,但开国郡公单列,为正二品。另据《宋史 职官志》载嗣王、开国郡公、开国县公只适用于开国之初,后世不再赐封。 宋制:开国公、侯、伯、子、男五等带食邑:开国男三百户以上,开国子五百户以上,开国伯七百户以上,开国侯一千户以上,开国公二千户以上。常规是食邑达到一千五百户才加食实封,但也有特例,是非常之荣宠。另规定:开国伯、子、男等爵位前须冠以某县之名,开国公、侯等爵位前须冠以某郡之名。以岳飞为例,曾赐爵“武昌县开国子”、“武昌郡开国公”。



宋朝皇帝都由金国册封吗?宋徽宗爵位是天水郡王 宋钦宗的爵位是天水郡公 宋高宗的爵位是绍兴郡王 其他

不是这样。

北宋的时候,不存在金国册封的问题。徽宗和钦宗属于战俘。

南宋时期,高宗经历“绍兴和议”之后,与金国达成妥协,接受金国的册封,但“绍兴和议”内容是金国是册封赵构为皇帝而非其他。

下一代皇帝宋孝宗即位后就发动对金国的进攻,失败后再次与金国议和,达成“隆兴和议”,这其中没有提到册封的事情,而是称金国皇帝为叔,自称为侄,即“叔侄”。

第四代皇帝宋宁宗与金国达成“嘉定议和”,关系由“叔侄”变成了“伯侄”。

可见,南宋皇帝只有宋高宗接受了册封,而且是被册封为皇帝,其他皇帝只是降低了皇帝的身份,但都没有接受册封的事情。



宋高宗的后妃姜氏为何爵那么低位只是郡君 而金国却给她很高的爵位 她作为宋朝后妃能接受金国爵位吗?

那要看什么时间段了,绍兴和议后,宋金两国是君臣之国,所以绍兴和议之后,宋朝的后妃可以接受金国的爵位,在此之前,是不会接受的



宋朝提辖官是几品官

大宋工部兵器监提辖官,为从六品的官员,副提辖为正七品的官员



查宋朝太尉是几品官

有太尉这个官职的时候应该没有分几品官,个人觉得大致相当于正一品吧,以下是太尉的一些知识,仅供参考,来源自百度。
太尉始于秦朝时期。秦王嬴政登基后,改设三公九卿。三公即为丞相、御史大夫、及太尉,分别为辅政,监察及治军领兵。但秦朝并没有设置太尉的具体人选,也就是形同虚设。原因在于秦当时为中央集权制,军政经合为始皇帝一体,所以若将兵权拱手送于他人之手,秦王政的统治会受到严重威胁。
西汉
到西汉时期中央和地方各级官吏的名称基本沿用了秦朝的制度。但与秦朝不同的是,在皇帝之下设立了三套平行的官僚体系,分别为丞相率领的外朝官、大将军率领的内朝官、以及处理皇帝与皇族私人事务的宫廷官。其中外朝官为西汉中央政府的最高行政权力由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三人分掌,其下分设九卿、列卿等。但由于官制名目甚多也有一定的分权目的,所以太尉的实权性时时不定。
按《汉书·百官公卿表》:“太尉,秦官,金印紫绶,掌武事。”是汉朝的最高武职,不常置。不设置太尉时,则以太尉职归丞相。相当于今天的军委主席。
按《史记·将相名臣年表》:汉高帝二年(公元前205年),始以长安侯卢绾为太尉,五年(公元前202年)罢,十一年(公元前196年)以周勃为太尉,旋再废太尉官。惠帝六年(公元前189年)复太尉官,仍以周勃为之。文帝三年(公元前177年)再废,权归丞相。武帝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以大将军卫青功多,特加号大司马,以冠将军之号。《汉旧仪》记载:“元狩六年,罢太尉,法周制置司马。时议者以为汉军有官侯、千人、司马,故加“大”为大司马,所以别异大小司马之号”。后元二年(公元前87年)霍光为大司马大将军,领尚书事。其后,置大司马,金印紫绶,大将军或置或废。
《历代兵制》记:京师之兵,止南北军及中尉缇骑、郎中令诸郎、城门校尉屯兵。北军属太尉,南军属卫尉。武帝更太尉为大司马大将军,以宠将帅;而北军分八校尉,以中垒领之(中垒、屯骑、步兵、越骑、长水、胡骑、射声、虎贲,凡八。)
东汉
东汉时期,以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太尉管军事,司徒管民政,司空管监察,分别开府,置僚佐。但东汉实权已转移到尚书台,太尉实为丞相﹐与西汉早期掌武事的太尉名同而实异。可见于古代,带兵打仗的任务并不好当,或立或废并不取决于均是修养水平的高低,而是政治决策与改革的出头鸟,治国则先治军。太尉作为最高武职,除了评定全国武官的功绩高下、以为升降的依据外,就是作为皇帝的最高军事顾问。汉朝军队由各将军、校尉统领,太尉不能直接指挥军队。例如周勃平定诸吕之乱时,身为太尉,却不能进入上将军吕产所指挥的北军,只得诈称帝命方进入北军营地并取得指挥权。
魏晋南北朝:
按魏武帝曹操废三公制,自任丞相。其子曹丕即位时短暂恢复,拜贾诩为太尉。后又撤销。曹叡时,青龙三年(235年)大将军司马懿转任太尉,驻兵雍凉。
隋唐至元朝
自隋撤销府与僚佐,太尉便成为赏授功臣的赠官。
宋代 是辅佐皇帝的最高武官。为三公之一(太尉 司徒 司空)(疑:宋朝已经废除三公制,掌管民政,位同宰相的是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掌管军事,位同太尉的是枢密使[1],后嫌枢密使权重,改由职位低微的签书枢密院事来顶替枢密使[2]),正二品。
而后作为以游牧征战为主的元朝,太尉更是不常置,明朝废除。

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