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抗日联军知名将领活着的有几位(东北抗日联军电视剧免费观看)

由网友()分享简介:东北抗日联军知名将领活着的有几位
最著名,功劳最大的除了周保中、冯仲云,全部在抗战中牺牲了,杨靖宇1940年牺牲...


东北抗日联军知名将领活着的有几位

最著名,功劳最大的除了周保中、冯仲云,全部在抗战中牺牲了,杨靖宇1940年牺牲,赵尚志1942年牺牲,李兆麟1946年牺牲,王德泰、魏拯民、陈翰章、赵一曼均在抗战中牺牲。



东北抗日联军的艰苦抗战

1936年至1937年,是东北抗日联军迅速发展的年代。到1937年七七事变时,已建成11个军,达30000余人,并开辟了东南满、吉东和北满3大游击区,抗联各军在辽、吉、黑广阔的原野所进行的大规模的游击战争,威胁着日伪统治,牵制了日伪军近40万的主力兵力,有力地配合了全国抗战。东北抗日联军的组成,是执行党的抗日统一战线方针的结果,它扩大了抗日军队,推动了东北抗日游击战争的发展。 1938年1月至1939年10月,这一时期是东北抗日联军在极其艰苦的环境下继续坚持抗日游击战争的时期。自1937年以来,日本侵略者为了巩固侵华战争的后方基地,不断往东北增兵,关东军由20万猛增至40万。到1938年,日本在东北的兵力已达8个师团,并有伪军和警察大队数万人。日伪当局以强大的兵力对抗联部队进行连续不断地“讨伐”;同时极力强化它在城乡的法西斯统治。在城镇它们疯狂屠杀共产党人和爱国者,摧毁抗日救国组织,严密控制人民活动;在农村它们加紧推行“集团部落”政策,把分散居住的农户强行迁到它控制的“部落”中去,实行保甲制、连坐法;在抗日游击区它们实行惨无人道的烧光、杀光、抢光的“三光政策”,制造无人区,割断抗联部队与人民群众的联系,断绝抗联部队的给养来源,加紧经济封锁、政治诱降。同时,也加大军事讨伐力度。1937年底,日军第4师团、第10师团全部和第8师团一部共25000余人,配以伪军20000人,对松花江下游地区(伪三江省)三江平原的抗联第二路军实行“讨伐”。中共吉东、北满两省委分别作出决定,除留部分队伍在原地活动,坚持斗争外,主力部队冲破敌人包围,到外线作战,开辟新游击区。1938年7月,第2路军主力部队开始西征,向五常、舒兰一带突进。但是在7月31日,时任5军政治部主任宋一夫在西征途中携款叛变投敌,供出了我军西征计划,2路军西征虽打乱了敌人的重点“讨伐”部署,但部队损失严重,未能实现预期目的。与此同时,北满抗联部队的4个军(3、6、9、11军,后来的第3路军)也于1938年8月开始实行远征,向位于小兴安岭西麓嫩江流域的黑嫩平原挺进。北满抗日部队的远征,粉碎了敌人“聚歼”抗联部队于松花江下游的图谋,保存了主力,为开辟黑嫩平原抗日游击区、组建第3路军奠定了基础。
抗联第1路军的形势非常严峻,军需给养无源,南满游击区遭到破坏,1938年初,不得不离开本溪、宽甸、枑仁游击区,向辑安老岭山区转移。1938年6月29日,抗联第1军第1师师长程斌叛变,向敌人供出了1路军的行动计划,使第1路军行动更加困难。为适应形势的变化,1路军领导于1938年8月后,召开了紧急会议,决定取消1、2军番号,实行新的建制,将1路军编成3个方面军、1个警卫旅,杨靖宇任总司令兼政委,魏拯民任副总司令兼政治部主任。
1939年2、3月间,日伪军出动6000余人对牡丹江下游刁翎一带的第2路军部队实行“围剿”。
1939年5月,北满抗联部队的4个军,在德都朝阳山后方基地正式成立了抗联第3路军,并相继建立了龙北、龙南两个地区性的指挥部,分别指挥各部队,以突袭方式攻击敌人薄弱环节,屡屡获胜。
1939年10月,日本关东军司令部调集了75000人的兵力,开始对东南满地区杨靖宇领导的部队实行重点“讨伐”,部队减员很大。
1939年10月至1941年底,东北抗日联军陷入了敌人重重包围的极端困苦时期。杨靖宇领导的第1路军各部指战员们,在缺衣少食的条件下,冰天雪地之中吃树皮、嚼草根,与超过自己几十倍的敌人频繁作战、坚持斗争、苦苦周旋,部队减员过大,无法补充,困难日益加重,游击战争遭到严重挫折,杨靖宇同志不幸于1940年2月23日在蒙江县境内保安村三道崴子被日伪军层层包围最后壮烈牺牲。魏拯民抱病出征,继续指挥战斗。鉴于形势的恶化,魏拯民于1940年3月13日至15日,主持召开了中共南满省委和第1路军领导干部会议,根据会议的决定,第1路军所属部队进一步化整为零,进行分散游击,伺机歼敌,并提出加强地方党的工作要求,第1路军至此开始了小股部队分散活动打击敌人的游击战争。
第2路军由于部队给养极端缺乏,战斗频繁,部队大量减员无法补充,和1路军一样,遭到严重挫折。
第3路军与1、2路军的情势相差无几,因敌我力量相比悬殊,兵员无法补充,战斗到1940年2月,第3路军只存500余人。
东北抗日联军遭受了空前的严重困难和挫折,东北党组织和抗联领导人于1940年1月底至2月初,在苏联伯力举行了吉东、北满党代表会议,总结了东北游击运动的经验教训,确定今后斗争策略,形成了《关于东北抗日救国运动的新提纲草案》,规定了继续坚持东北抗日游击战争的战斗任务。并根据斗争形势,建议东北抗联各路军下一律实行支队建制,在路军以下设“支队—大队—中队—小队”,开展激动灵活的分散的小型游击战争。拟将第1路军编为第1、4、7支队;第2路军编为第2、5、8支队;第3路军编为第3、6、9、12支队。同时与苏方代表会商,正式确立了苏联远东军援助东北抗日联军的方式。
1940年4月上旬,第2路军总指挥周保中向第7军传达了吉、北两省委党代表会议精神,将第7军改编为第2路军第2支队。支队长王汝起,副支队长刘雁来,政委王效明。
1940年4月中旬,冯仲云就任第3路军政治委员,在张寿篯(李兆麟)的主持下,正式将第3路军所属部队改编为第3、6、9、12支队。
1941年3月中旬,第1路军第2方面军在东宁县境改编为抗日联军第1支队。
1940年11月至1941年12月,因抗联部队损失严重,抗联第1路军、第2路军和第3路军大部,相继越界到苏联境内进行休整,东北战场上只留下了少数小股抗联部队同敌人作战,进行游击活动。苏联远东军援助东北抗日联军正式关系的确立,为抗联部队休整创造了有利条件。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正式形成。在新的国际形势下,抗联领导人经过反复讨论,决定以主要精力对部队进行整训,保存部队实力,提高部队素质,作好战斗准备,迎接最后打败日本侵略者,光复中国东北的战斗。
从1936年中共满洲省委取消后至1942年,东北党组织几乎与中共中央失去了一切联系,这一时期全国都在进行抗日斗争,处于极其艰苦的时期,东北的抗日斗争已成为局部的斗争。
1942年8月1日,东北抗日联军在苏联正式组成东北抗日联军教导旅(亦称苏联远东方面军步兵第88旅),周保中任旅长,张寿篯(李兆麟)任政治副旅长,崔石泉(崔庸健、朝鲜国籍)任参谋长。下辖4个教导营、2个直属连(迫击炮、通讯)。同年9月13日,在原东南满、吉东、北满等党组织基础上,成立了统一的中共东北党组织特别支部局执行委员会(简称“东北党委员会”),并千方百计与中共中央取得联系、听候指示。百般设法寻找中共中央文件和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同志的著作,如饥似渴地学习和领会党中央的指导思想、方针和政策,按照正规军建设的要求和战时需要,结合东北抗日游击战争的实际,在苏军的帮助下,对指战员进行系统的现代化军事训练,包括爆破、空降、滑雪、通信等特殊技能的训练,为最后胜利进军东北,光复国土奠定了基础。
在苏联境内整训的3年多时间里,教导旅一边整训,一边从营地陆续派出小部队返回祖国东北进行敌情侦察和各种游击活动,收集大量情报,对抗联部队配合苏军进军中国东北,最后战胜日本帝国主义,起到了重要作用。 1944年,在中国抗日战争敌后战场上,八路军和新四军开始进行局部反攻。到1945年上半年,已将日本侵略军围困于华北、山东、苏北、苏南等几个大中城市和交通沿线的狭小地带,冀热辽区的部队挺进到热河作战。
1945年5月8日,德国法西斯投降,日本帝国主义更加孤立。1945年8月8日,苏联正式对日宣战,并派出远东军进入东北战场。在苏联整训的东北教导旅空降人员和在东北各地坚持游击战争的部队,以及执行侦察任务的部队、抗联地下工作干部组织的军队,积极配合苏军作战,打击日本侵略军。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东北抗日联军部队利用与苏军配合作战的有利条件,迅速占领了长春、哈尔滨、沈阳、吉林、佳木斯、齐齐哈尔、延吉、北安、绥化、海龙等70余座大中城市和县镇,并在苏军配合下,发动群众,摧毁敌伪势力,扩建部队,维护社会秩序,保卫抗战胜利成果,接应八路军、新四军部队挺进东北,建立巩固的东北根据地。
1945年9月,中共中央东北局成立。1945年10月20日,周保中、崔石泉(崔庸健、朝鲜国籍)等同志向东北局移交了组织关系,中共东北党委员会完成了历史使命即行撤销。1945年11月3日,中共中央决定,将东北抗联与挺进东北的八路军、新四军合并,改编为东北人民自治军,周保中任副总司令。1946年1月,又改称为东北民主联军。至此,东北抗日联军胜利地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进入新的历史时期。
东北抗日联军14年艰苦卓绝的英勇斗争,党和人民给予了高度评价,正如1948年1月1日中共中央东北局决定中指出:“前东北地下党组织之党员与抗联干部同志们,在党中央领导与抗日救国的总的政策之下,曾在极艰难复杂环境中对日本帝国主义和伪满洲国进行了长期的残酷的英勇斗争,曾得到东北人民的爱戴。‘八一五’东北光复初期,又协同苏联红军及八路军、新四军,最后击败日寇,解放了东北。是中国党光荣历史不可分的一部分。”东北抗日联军的历史,是一部英勇的艰苦卓绝的斗争史,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民主革命历史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是东北人民抗击日本侵略者、拯救中华民族的一部鲜血写就的历史。东北抗日联军仅有近4万人的军队牵制了近40万的日伪正规军,有利地支援了全国的抗日斗争,在中国革命史上有着不可磨灭的伟大功绩。他们可歌可泣、英勇无畏的牺牲精神,是中华民族争取独立宁死不屈精神的集中体现。它的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和建树的抗日业绩,表明了它不愧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军队。 抗联英雄杨靖宇最后的五天五夜节选
杨靖宇在辉南县石道河子召 开会议,专门研究粉碎敌 人“大讨伐”的对策。主 张撤退的同志提出两个方 案,一是部队向苏联转移,形势好转后再回来;二 是杨靖宇带司令部隐蔽到 长白山深山老林里,其他 部队留下打游击。  “这两个方案都被杨靖宇推翻了。”“杨靖宇当时嗓门很大, 他主张在这里坚持打下去 ,这样不仅能牵制敌人一 部分力量,给党中央减轻 抗战压力,而且对巩固当地群众抗日基础也有一定 作用。” 1939年的冬天,格外 寒冷。此时,一张陆空交 织的大网,正一步步向杨 靖宇撒开。面对敌人的疯狂剿杀,杨靖宇部队决定 化整为零,分散突围,待 机重新集结。
“1939年12月24 日,杨靖宇身边尚有400余 人的抗联部队,到1940年2 月2日就只剩二十七八个 人了。2月18日,杨靖宇身 边的最后两名警卫员在濛 江县附近向老乡购买粮食和衣服时被捕,敌人从他 们身上搜出杨靖宇的印章 ,判断他可能就在附近, 于是增派兵力和飞机展开 围捕。”  1940年2月23日10点左 右,杨靖宇踏着没膝的白 雪,来到濛江县保安村三 道崴子林中,遇到4个进 山打柴的农民。由于行动不便,他将购买吃穿用等 事委托给他们。  “那时他已6天6夜粒 米未进,周围还有几百个 敌人在全力围捕。储存抗联过冬物资的密营几乎都被敌人 破坏了,寒冬腊月根本找不到吃的,莫要说粮食,就连 草都埋在二三尺深的积雪 里。”吃的是树皮、棉絮和草根。吃树皮得先把老皮刮掉,把那层泛绿的嫩皮一片片削下来,放在嘴里嚼。,根本咽不下去,就是勉强吃下去了,肚子里不好受。” , 单枪匹马的杨靖宇,早已筋疲力尽别说吃口饱饭、喝口热水,就连踏实睡上一觉 都是一种奢望。  杨靖宇将军殉国地的 对面如今有一家门脸不大的饭 店,当年,杨靖宇与敌人作战时背靠的是一棵扭筋子树, 1940年2月23日下午3 时10分,,接到叛徒告密的敌人又派出5批近200人围剿他。  “敌人心里明白,杨 靖宇身经百战,他们不多派日军是根本斗不过大老 杨的。。时间定格在1940年2月23日16时 杨靖宇生命里的最后一 刻,杨靖宇把枪口对准了敌人。关东军留下的 一段战场实录杨靖宇最后时刻: “讨伐队已经向(杨靖 宇)逼近到一百米、五十 米,完全包围了他。劝他投降。可是他连答应的 神色都没有,依然不停地 手持双枪向讨伐队射击。 交战20分钟,有一弹中其 左腕。但是,他继续用右手的枪应战。讨伐队认为 生擒困难,遂猛烈向他开 火。” 终因寡不敌众,杨靖 宇被敌弹射中胸膛,他持 平手中匣子枪,厉声怒斥 :“谁是抗联投降的,滚 出来我有话说。”语毕,高大的身躯便仰面倒在大 树旁,终年35岁。鲜血染 红了皑皑白雪 。  杨靖宇牺牲后,日本 侵略者始终无法理解的是 :自2月18日以来,他已被 围困在冰天雪地里,完全 断粮五天五夜,他究竟靠什么生存?为了解开谜团 ,敌人残忍地将他剖腹查 看,发现他的胃里尽是枯 草、树皮和棉絮,竟无一 粒粮食!连参与围剿的伪通化省警务厅长岸谷隆一 郎也不得不承认:“虽为 敌人,睹其壮烈亦为之感 叹,大大的英雄!”  最激荡悲壮的诗文, 往往在最惨烈、最残酷的 漩涡里诞生。因为写它的 不是笔墨,而是生命血性 的最后奉献。杨靖宇用英雄壮举诠释了一名共产党 员的坚定信仰,更展现了 东北抗联将士的刚 烈血性。置身杨靖宇将军 牺牲的地方,当年艰苦卓绝的抗战硝烟仿佛并未走 远,“松花江水流不停, 不灭日寇心不平。”这首歌在白山黑水间传唱,半个多世纪不曾绝响
夏云杰



东北抗日联军4个路军的领导人

东北抗联第一路军,下辖东北抗日联军第1、2军,于1936年7月组成。杨靖宇任总指挥,王德泰任副总司令,魏拯民任政治部主任,共6000余人,归南满省委;


东北抗联第二路军,下辖东北抗日联军第4、5、7、8、10军,以及救世军王荫武部、义勇军姚振山部,于1937年10月组成并成立总指挥部。周保中任总指挥,崔石泉(崔庸健、朝鲜国籍)任参谋长,归吉东省委


东北抗联第三路军,下辖东北抗日联军第3、6、9、11军,于1939年5月组成并成立总指挥部。张寿篯(李兆麟)任总指挥,冯仲云任政委(1940年4月任),许亨植(李熙山、朝鲜国籍)任总参谋长
归北满临时省委


没有第四路军



东北抗日联军11个军的首任军长都是谁

第一军,杨靖宇
第二军,王德泰
第三军,赵尚志
第四军,李延禄
第五军,周保中
第六军,夏云杰
第七军,陈荣久
第八军,谢文东
第九军,李华堂
第十军,汪雅晨
十一军,祁致中
其中谢文东和李华堂后来叛变,其余人也大部分牺牲。



东北抗日联军的负责人到底是谁?是赵尚志还是杨靖宇?

赵尚志和杨靖宇都是东北抗日联军的东北抗日联军创建人和领导负责人之一。

赵尚志领导创建中共巴彦抗日游击队(中国工农红军36军独立师)北满珠河反日游击队队长,后任东北反日游击队哈东支队司令,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三军军长,东北抗日联军第三军军长,北满抗联总司令,东北抗日联军总司令,东北抗联第二路军副总指挥。

1935年8月,中共满洲省委决定,以党领导的东北人民革命军、抗日联合军和游击队为基础,联合其他抗日武装成立东北抗日联军,杨靖宇任抗日联军第一军军长兼政委。1936年6月,抗日联军第一、二军合编为抗日联军第一路军,杨靖宇任总司令兼政委。

扩展资料:

东北抗日联军

东北抗日联军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一支英雄部队。“九一八”日本侵占中国东北以后,由部分原东北军、中共抗日游击队、农民暴动武装、义勇军等组成。

他们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同日本侵略者进行了长达十四年的艰苦斗争,牵制七十六万日军,消灭日本关东军十八万,表现了中华民族不畏强暴,英勇不屈的精神,有力地支援了全国的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

1936年1月,东北抗日联军第三军由原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三军改编成立,赵尚志任军长,张寿篯任政治部主任。下辖10个师。

1936年7月,东北抗日联军第一军由原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一军改编成立,杨靖宇任军长兼政委,宋铁岩任政治部主任。下辖3个师1个教导团。

参考资料:赵尚志—百度百科   杨靖宇—百度百科



东北抗日联军是不是被镇压到只剩下1880人跑到苏联

  东北抗联退入苏联的人数为1000多人,具体数目不详。但是,其余并不是全部被日伪消灭,只是没有随部进入苏联。因为当时抗联与中央失去联系,具体数目不详。当然,抗联的斗争形势极其艰苦,为国牺牲的烈士也不在少数。
  资料延伸:
  东北抗日联军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一支英雄部队。同时也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前身之一,它的前身是东北抗日义勇军余部、东北反日游击队和东北国民革命军。是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人民抵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伟大民族解放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的革命史上有不可磨灭的伟大功绩。在日本侵略者的大后方,他们14年的艰苦斗争牵制了数十万日伪正规军,有力地支援了全国的抗日战争,他们可歌可泣、英勇无畏的牺牲精神,是中华民族争取独立宁死不屈精神的集中体现。
  1940年11月至1941年12月,因抗联部队损失严重,抗联第1路军、第2路军和第3路军大部,相继越界到苏联境内进行休整,东北战场上只留下了少数小股抗联部队同敌人作战,进行游击活动。苏联远东军援助东北抗日联军正式关系的确立,为抗联部队休整创造了有利条件。



王三畏堂的历史渊源是什么?_?; 东北抗日联军三元大将是谁?;

王三畏堂的兴起始于嘉庆十八年(1813年)生的王朗云时代。他的祖先在明末清初(1660年前后)从湖北移居到了四川富顺县自流井。由于王朗云兄弟为三人,所以称王三畏堂。王朗云在道光十八年(1838年),引进陕西商人的资金开凿了盐井,一经成功,就开始边生产食盐边积累财富。“川盐济楚”一开始,王朗云就在泸州、重庆、湖北的宜昌、沙市、汉口等地设立盐号和支店,运输、贩卖食盐。王朗云在富顺县、荣县、威远县、宜宾县拥有能收4,000石田租的土地,后来发展到收17,000石的田租,“富甲全川”。
东北抗日联军三员大将是杨靖宇,赵尚志,李兆麟。
李兆麟,汉族,辽宁省灯塔市铧子镇小荣官屯人。中共北满省委主要领导人之一、东北抗日联军创建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之一。曾任中共满洲省委军委负责人,珠河反日游击队副队长、哈东支队政委、东北抗日联军第六军代理政治部主任、第三军政治部主任、北满抗日联军总政治部主任和东北抗日联军第三路军总指挥等职。
赵尚志(1908年—1942年2月12日),汉族,热河朝阳(现辽宁省朝阳市)人,东北抗日联军创建人和领导人之一,东北地区最早的共产党员之一。
1925年夏加入中国共产党,北伐战争时期,赵尚志在东北地区组织和从事反帝反军阀的革命活动。“九一八事变”后赵尚志被任命为中共满洲省委常委、军委书记。之后,赵尚志领导创建中共巴彦抗日游击队(中国工农红军36军独立师)北满珠河反日游击队队长,后任东北反日游击队哈东支队司令,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三军军长,东北抗日联军第三军军长,北满抗联总司令,东北抗日联军总司令,东北抗联第二路军副总指挥。赵尚志与李兆麟等创建了珠河、汤原抗日游击根据地。1942年2月12日,赵尚志在战斗中身负重伤后牺牲。
杨靖宇(1905——1940),原名马尚德,字骥生,汉族,河南省确山县人,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著名抗日民族英雄,鄂豫皖苏区及其红军的创始人之一,东北抗日联军的主要创建者和领导人之一,1932年,受命党中央委托到东北组织抗日联军,历任抗日联军总指挥政委等职。率领东北军民与日寇血战于白山黑水之间,他在冰天雪地,弹尽粮绝的紧急情况下,最后孤身一人与大量日寇周旋战斗几昼夜后壮烈牺牲。杨靖宇将军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之一。



抗日时期日军阵亡最高将领

抗日战争中在中国阵亡的日军里面最高军衔的是冢田攻。
冢田攻(つかだ おさむ 1886年7月 - 1942年12月)茨城县人,日本帝国时代陆军大将。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第19期,日本陆军大学第26期,日本陆军第11军司令官。1942年12月18日乘飞机由南京飞往汉口途中被国军(桂军第21集团军)第48军(军长苏祖馨)138师412团3营9连的高射机枪防空组直接命中阵亡,成为抗日战争期间被中国军队击毙军衔最高的日军将领。



抗日战争中,日军阵亡将领名单?

自1931年"九·一八"事变起至1945年8月15日止的时间内,死于中国境内的日军将领名单。
一.被国民革命军击毙
1.林大八,陆军 少将,1932/03/01,毙于上海。
2.仓永辰治,陆军 少将,1937/08/29,毙于上海吴淞。
3.家纳治雄,陆军 少将,1937/10/11,毙于上海。
4.浅野嘉一,陆军 少将,1937/11/14, 战伤毙命天津。
5.加藤仁太郎, 海军少将, 1938/07/ 31 毙于长江下游。
6.杵春久藏,陆军 少将,1938/08/02 毙于山西运城。
7.饭冢国五郎, 陆军 少将,1938/09/03毙于江西德安。
8.小笠原数夫, 陆航中将, 1938/09/04 坐机于湖北孝感被击毁。
10.饭野贤十,陆军 少将,1939/03/22 毙于南昌。
11.山田喜藏,陆军 少将,1939/05/12 毙于湖北 大洪山。
12.田路朝一,陆军 中将,1939/06/17 毙于安徽南部。
13.小林一男,陆军 少将,1939/12/21 毙于内蒙古安北。
14.中村正雄,陆军 中将,1939/12/25 毙于广西昆仑关。
15.秋山静太郎, 陆军 少将,1940/01/23 毙于山东。
16.左藤谦,陆军 少将,1940/03/02 毙于江西潘阳湖。
17.木谷资俊,陆军 中将,1940/03/20 毙于江西。
18.水川伊夫,陆军 中将,1940/03/22 毙于内蒙古五原。
19.前田治,陆军 中将,1940/05/23毙于山西晋城。
20.藤堂高英,陆军 中将,1940/06/03 毙于江西瑞昌。
21.大冢彪雄,陆军 中将, 1940/08/05毙于晋东南。
22.井山官一, 陆军 少将,1940/10/16 毙于湖北宜昌。
23.大角芩生, 海军大将,1941/02/05 坐机于广东中山 被 击毁。
24.须贺彦次郎,海军中将,1941/02/05 坐机于广东中山 被 击毁。
25.上田胜,陆军 少将,1941/05/13 毙于山西中条山。
26.山县业一, 陆军 中将,1941/12/25 毙于安徽。
27.酒井直次,陆军 中将,1942/05/28 毙于浙江南溪。
28.冢田攻,陆军 大 将, 1942/12/18 毙于安徽太湖。
29.藤原武,陆军 少将,1942/12/18 毙于安徽太湖。
30.浅野克己,陆军 少将,1943/05 毙于广东东江。
31.仁科馨,陆军 少将,1943/ 06/01毙于湖南。
32.黑川邦辅,陆军 少将,1943/06/28毙于云南。
33.布上照一,陆军 少 将,1943/11/23毙于湖南常德。
34.中畑护一,陆军 少 将,1943/11/25毙于湖南常德。
35.下川义忠,陆军 中将, 1944/04/19 毙于湖北应城。
36.横山武彦, 陆军 中将, 1944/06/11毙于浙江龙游。
37.木村千代太,陆军 中将,1944/06/11毙于河南。
38.和尔基隆,陆军 少将 , 1944/07/21毙于湖南衡阳。
39.大桥彦四郎,陆军 少 将,1944/07/25 毙于湖南长衡会战。
40.左治直影,陆军 少 将,1944/07/27毙于湖北荆州。
41.志摩源吉,陆军 中将, 1944/08/06毙于湖南衡阳。
42.藏重康美,陆军 少将 , 1944/08/16毙于云南腾冲。
43.南野丰重,陆军 少将 ,1944/09/08毙于云南芒市。
44.与野山寿,陆军 少将 , 1945/02/09毙于华中。
45.山县正乡,海军大将, 1945/03/07 毙于浙江椒江。
二.被共产党军队击毙
1.沼田德重,陆军中将,1939/08/12,被八路军击伤毙命于山东。
2.阿部规秀,陆军中将,1939/11/07,被八路军毙于河北涞源。
3.吉川贞佐,陆军少将,1940/05/17 被共产党员刺杀于河南开封。
4.饭田泰次郎,陆军中将,940/11/28被八路军毙于华北。
5.吉川资, 陆军少将,1945/05/7 被 八路军毙于 山东 半岛
以下是被认为阵亡,但并没有死亡的日军将领:
常冈宽治 少将 独立第2旅团长 1938.10.28 山西 重伤
赤鹿里 中将 第13师团长 1943.11.23 常德 后任122师团师团长
滋田赖四郎 中将 1943.11.28 常德
佐久间为人 中将 第68师团长 1944.7.21 衡阳 中炮受伤,后任84师团长
虽阵亡但缺少明确资料表明追晋的:
小原一明 大佐 骑兵第13联队长 1939.12.20 毙于绥远
长谷川幸造 大佐 第101师团第103联队长 1938.9.29 毙于江西
清水正一 大佐 第四混成旅团联队长 1938.9.30 毙于山西五台
缺少详细资料者:
水川伊夫 中将(?)绥西警备司令 1940.3.22 毙于绥远
在日军方面的资料中,没有关于水川伊夫的情况



八路军,新四军,义勇军,抗日联军有什么区别?

东北抗日联军
东北抗日联军(简称东北抗联),是以中共组织在东北地区创建的抗日游击队为基础发展而来的,在全国抗战爆发前就已建立。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东北各族人民和东北军部分爱国官兵,在中国共产党抗日号召和推动下,纷纷组成救国军、自卫军、大刀会、红枪会等抗日武装,共30余万人,统称东北抗日义勇军。至1932年底,东北抗日义勇军陆续遭到挫败而大部失散。在东北抗日义勇军兴起的同时,中共满洲省委根据中共中央的指示和号召,派出许多党员和爱国青年到抗日义勇军、东北各大城市和伪军中领导和推动抗日斗争,并以部分力量深入农村,组织抗日游击队。自1932年起,中共满洲省委先后在南满、东满、吉东、北满等地建立起10余支抗日游击队,在东北开展抗日游击战争。
 
八路军
八路军,全称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是由中国工农红军主力改编组成的。将红军主力改编为八路军,是中国共产党为抗日救国而作出的一项战略决策。
1936年12月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成为扭转中国时局的关键,此后内战基本结束了。1937年2月,中共中央发布了《关于统一战线区域内党的工作的基本原则草案》,指出:“苏维埃红军在统一战线开始的过程中,在必要时,可以改变番号,接受统一指挥。”随即,中共中央在致国民党五届三中全会电中更加明确地指出:国民党如能实行抗日救国的政策,那么中国共产党愿意将“红军改名为国民革命军,直接受南京中央政府与军事委员会之指导”。此后,中国共产党就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和开赴抗日前线等问题,同国民党当局进行了多次谈判。
新四军,全称为国民革命军新编陆军第四军,是由红军主力长征后留在江西、安徽、福建、浙江、河南、湖北、湖南、广东等8省14个地区的红军游击队改编组成的。
在国共两党于全国抗战爆发前就红军主力改编为八路军一事进行谈判的同时,中共方面即提出了南方红军游击队的改编问题。中共中央最初的考虑是将陕甘宁边区和南方游击区、红军主力和南方红军游击队作为整体与国民党方面进行谈判的,但国民党当时却采取了“北和南剿”的方针,在与中共方面就红军主力改编一事进行谈判的同时,继续“围剿”南方红军游击队,企图将其彻底消灭。因此,南方红军游击队的改编问题始终得不到国民党方面的积极回应。

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