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语文中考试题及答案_2017年中考语文备考练习试题及答案

由网友(陌若惜)分享简介:2017年语文中考试题及答案等宋庆发等,取“等待”之义。它既不主动求证,又不拒绝演绎;既让过往莫名挠头,又在现实面前坦然露脸;既辐射自然和生命的日光,又聚焦道德和爱的月色。等,是诗一般恣肆凝聚,哲学一样的理性铺陈。等是一种态度。春花等料峭过后的开放,秋叶等西风紧束之余的飘零,等的是一份自然而然;等米下锅,等菜上桌,等的...

2017年语文中考试题及答案

关注 2017年中考语文试卷整体评析

等宋庆发等,取“等待”之义。它既不主动求证,又不拒绝演绎;既让过往莫名挠头,又在现实面前坦然露脸;既辐射自然和生命的日光,又聚焦道德和爱的月色。等,是诗一般恣肆凝聚,哲学一样的理性铺陈。等是一种态度。春花等料峭过后的开放,秋叶等西风紧束之余的飘零,等的是一份自然而然;等米下锅,等菜上桌,等的是一份丰稔期许;等而下之,等闲视之,等的是一份逍遥自在。等量齐观,心存一颗佛心;等因奉此,秉承一业操守。等,其实就是一种和中的积极态度,一种对世界对人生的本源看法和清正做派。等是一种智慧。姜尚直钩无饵垂钓渭水,等来了明慧天子周文王礼贤下士的相遇;卓文君诗心悱恻坚守空房,等回了浪子司马相如最初的爱恋。这何尝不是一种充分自信、甘于隐忍的智慧?等是一种境界。苏武持节牧羊北海十九年,须发皆白,只等归汉,心纯如雪;谭嗣同坐等杀头,慷慨悲歌“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以酬圣主、民心与变法;金岳霖情笃林徽因,不因其嫁作梁妇而词语忸怩,不因其声名鹊起而逻辑狷介,不因其早逝而改弦易辙,一等就是终身不娶。此心,此志,此情,天地为证,日月可鉴。当今社会,物欲横行;当今时代,瞬息万变。但总有云卷云舒间的宠辱皆忘让人去等候,总有花开花落时的去留无意让人去期待。西方谚语道:“走得太快,灵魂跟不上,我要停下来,等一等灵魂。”灵魂不开口,就让我们一起 “等一等”吧!等洪荒的旷远诡秘,等原野的缤纷,等文学燃起的希望,等自然唱起的规律,等万物亮出的生命底色。等一等,两个人的爱情便可湿润江南;等一等,一个人的寂寞便可开出花来;等一等,爱默生的自然世界便会呈现:“每个人都会成为诗人,爱将成为主宰,美将处处流露,人与自然将和谐相处。”(选自《做人与处世》2013年第24期)1.结合你对文意的理解,说说作者是从哪三个方面来诠释“等”的内涵的。(3分)1.答案:等是一种态度;等是一种智慧;等是一种境界。评分:共3分。每个要点1分。意思对即可。2.文章第4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2分)2.答案:举例(事实)论证 这样更能生动具体地阐明作者“等是一种境界”的观点。评分:共2分。论证方法和作用各1分。意思对即可。3.结合文意,谈谈你对“爱默生的自然世界”的理解。(3分)3.答案:人要热爱生活,人与人之间要相互理解、相互关爱,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社会才会进步、发展。评分:共3分。每个要点1分。意思对即可。学者的态度与精神宗白华①我向来最佩服的,是古印度学者的态度;最景仰的,是欧洲中古学者的精神。②古印度学者的态度怎么样?他们的态度就是:绝对地服从真理,猛烈地牺牲成见。③古印度学说的派别将近百种,他们互相争辩的激烈程度,可想而知;但他们争辩的态度,却很可注意。当未辩论以前,那辩论者往往宣言:“若辩论败了,就自杀以报,或归依做弟子。”辩论之后,那辩论败的不是立刻自杀,就是立刻归依对方做弟子,决不作狡辩,决不作遁词①,更没有无理的谩骂,话出题外,另生枝词的现象,像我中国学者的常态。这种态度,你佩服不佩服?这才真是“只晓得有真理,不晓得有成见”呢!这就是古印度学者的态度,我希望中国的新学者也有这种态度。④欧洲中古学者的精神又怎么样呢?他们的精神就是:宁愿牺牲性命,不愿牺牲真理。⑤欧洲中古时的学者,因发明真理,拥护真理,以致焚身或入狱的,很不鲜见。他们那为真理而牺牲生命时所受的痛苦,若给中国学者看了,觉得很不值得。但真理却因此昌明了!人类却因此进化了!那学者一时的生命与痛苦又算得什么,那学者的心中只晓得真理的价值,不晓得自己生命的价值,这才真正是“学者的精神”!⑥总之,学者的责任本是探求真理,真理是学者的第一生命。小我的成见与外界的势力,都是真理的大敌。抵抗这种大敌的器械,莫过于古印度学者服从真理、牺牲成见的态度;欧洲中古学者拥护真理,牺牲生命的精神。这种态度,这种精神,正是我们中国学者应具有的态度,应抱的精神!(选自《百年老课文》,有改动)[注]①遁词:因为理屈词穷而故意避开正题的话。1.下列对文章结构层次的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4分)a.①②③/④⑤/⑥ b.①/②③④⑤/⑥c.①/②③/④⑤⑥ d.①②/③④⑤/⑥2.从第③段画线句子看,如果辩论失败,中国学者会有哪些“常态”?(4分)3.第⑤段谈欧洲中古学者的精神时,提到“中国学者”有什么作用?请加以分析。(6分)4.概括文章的主要观点。(4分)【二】(18分)1.b(4分)2.如果辩论失败,中国学者的“常态”主要有:在失败后常“作狡辩”,常“作遁词”,甚至出现“无理的谩骂,话出题外,另生枝词”等现象。(4分)3. 通过对比证明了“什么是真正的学者的精神”,也说明了中国学者缺失“真正的学者精神”;为文末中心论点的提出提供了论据。(6分)4.(中国)学者应该具有服从真理、牺牲成见的态度和拥护真理,牺牲生命的精神。



2017年中考语文备考练习试题及答案

1.(2016·锦州)口语交际。

一天,李童和爷爷一起去公交车站乘车。离站点还有十多米,公交车从他们身边驶过,爷爷着急地追上去猛拍车门。开车的女司机善意地示意爷爷到站点等候。到了站点,爷爷一上车便倚老卖老,对着司机破口大骂。李童看不过去了,上前劝阻了爷爷,又对司机表示了歉意。周围的乘客不禁为李童竖起了大拇指。

如果你是李童,(1)该如何得体地劝阻爷爷?(2)该怎样真诚地向女司机致歉?(请你在(1)、(2)两题中任选其一作答,50字左右。)

示例:爷爷,公交车营运有相关的交通安全和站点停靠规定,我们应当遵守。司机阿姨做得没错,这是她的工作职责,我们应当尊重她的工作。

2.第31届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于2016年8月5日~21日在巴西的里约热内卢举行,中国选手表现突出,再度掀起全*动高潮。为了号召更多的人加入到全*动中来,请你拟写一则宣传标语。

示例:阿姨,对不起。我爷爷因为着急上车,而没有理解您的善意和用心。对于他的不当言行,还请您多原谅。

3.(2017·预测)“到民间采风”活动小组在星期天要集体外出进行探究性课程活动,可是组员王华的爸爸不同意,认为会影响女儿的学习。如果请你去劝告王华的爸爸,该怎么说?

示例:叔叔,王华和我们一起参加“到民间采风”探究性课程活动是好事情。这是我们学习的一门重要的课程,是培养我们素质的一条很重要的学习途径,在



2017中考语文模拟试题及答案

成长心曲章慧如梦如烟的往事,洋溢着芬芳。童年是一首温馨的乐曲,伴我快快乐乐的生活;少年是一首清纯的乐曲,随我无忧无虑地成长;青春是一首蓬勃的乐曲,送我自由自在地飞翔。百花盛开的季节,开始了我人生的故事。从那天起,我就生活在祖国温暖的春天里,生活在长辈们期盼的目光中,生活在爸妈的细心呵护下。幸福、快乐成了我童年一曲不变的乐章。儿时喜欢在青青 的草地上嬉戏,去追逐蓝天、白云,让欢声笑语随之飘动,更喜欢躺在妈妈的怀里,做着 斑斓的梦——总是天真地认为幸福的光环将会伴随着我,总是幼稚地认为人生的道路是一帆风顺的,总是虔诚地相信命运是公平的。岁月流逝,童年时代已成为一枚美妙的书签,匆匆插进生命的书海,而梦的涟漪还常常荡漾,烦恼撞开了我的心灵之门,闯进了我的生活。面对学习与考试的压力,我常常在夕阳下,徜徉于田野,看夕阳西照,听归鸟鸣唱。 那时只好将儿时的梦悄悄藏进心底,盼着长大后美梦成真 。年轮转到了青春时代,“人生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夜”。生命路途几番挫折,脆弱心灵几经磨炼,世态炎凉几缕哀愁,花落水流我无言以对。我渐渐地懂得了很多,困惑时我对自己说,年轻的心容不下太多的愁,敢于挑战人生已经很了不起;开心时,我想,要把握住甘泉般的清甜,让它永住心田。既然“人生易逝”已成定局,那么,该得则得,该求则求,乐可笑逐颜开,怒可拍案而起。在年轮的转动中,我在成长,我也为自己写下了成长的心曲。我虽然是一个女孩,但懂得往事,能体会跌宕沉浮的人生,热衷于追 逐太阳的光辉。为了我们火红的晨曦,让我们用自己对生命的执著,去谱写成长岁月里的无悔的心曲吧!点评:高中生,心理日趋成熟,当无名的烦恼,失意的困扰,无奈的厌倦袭来时,作者却在回归童年的憧憬中得到喘息,但更让人佩服的是作者在体会跌宕沉浮的人生时,“更热衷于追逐太阳的光辉”,表达了作者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文章从“心曲”的角度,叙写了自己在成长过程中得到的教诲。作者对自己经历的事,善于思考分析。同时本文文笔流畅,语言优美,感情真挚,颇具感染力。运用排比、比喻等修辞格,增强了文章气势,诗文的引用,增添了文化的韵味。晚练金题漓江情韵雨霏霏,雾茫茫。雨雾好像是漓江的纱巾 ,笼罩在它美丽的面颊之上。江里的渔舟、游船以及江边的垂钓者.都成了一个个逗点,在雨雾漓江的诗章中,挑逗着你手中的笔.把大自然中的绝美鳊织成篇。我漫步江边,向这一个个黑色标点走去。最近的一个标 点圆圆的,像是句号。等我走近了,才看见那是一把雨伞,但伞下空无一人。转身刚要离去.伞下忽然有稚嫩的童音向我问候:“你好——你好一”我顿时愣在那儿了。还没客我醒过闷儿来,那细嫩的童声又飞了出来:“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哎呀,他在背诵韩愈描写桂林山水的佳句!我弓下身,寻觅与我开玩笑的伞下顽童。一看吓了一跳,与我逗趣的竞是一只伏在鸟笼里的鹦鹉。鹦鹉觅我俯视它,又对我来了一句欢迎词:“要知漓江美,请你登木舟。”我不禁笑出声来,猜想它的主人一定是个十分风趣的摇船人。于是,我耐心地等待他的出现。终于 ,a在漓江朦胧诗中,又出现了一个标点,那是一个破折号。顺着江心渐渐向江边移动过来。我从木桨击水的声音中悟出,那破折号是一只小舟。我猜想这叶木舟上的摇桨人,一定是这只神奇鹦鹉的主人;这只鹦鹉,是他有意安排在这儿吸引游客的。妙!这个超人的奇思妙想,等于给这首朦肫诗又增添了一个惊叹号。果然,一叶木舟从雨雾中现身。一个低沉苍劲的男低音传入我的耳鼓:“你是过江,还是 想游漓江?上船来吧!”上了船,我才看清,他的脸清癯瘦削,身备和那张脸一样瘦削,让我吃惊的是,他竟是个一走一歪的残痰人。我的兴致顿时跌落了下来。他却不知我心态上的变化,依然兴致勃勃地对我说:“看你这身行头,不像是本地的过江人。你想去哪儿看景?不要看我的船小,它可以从漓江摇到桃花江。先生如果有远游的野兴,我还可以送你到阳朔,那儿有一条洋人街,是中国的一绝。”我摇摇头,告诉他昨天我已经乘坐游艇去过那些景区了。“那么,你登船的意思是……”他不解地望着我。我只 好言明只是想看一看调教鹦鹉读诗的摇船人。而已。他大声地笑了起来。b那朗朗的笑声,惊飞了江边的水鸟,像是标点中的一串黑色省略号,消失在漓江茫茫的雨雾深处。他告诉我,他先天残疾,一出生就被父母抛在江边,是一对在江上摆船的夫妇把他养大成人的。待收养他的两个老人走后,他不甘心靠吃“社会低保”打发日子,便开始了摇船生涯。有一天,他到鸟市去买鱼鹰,看见这只仅有一条腿的鹦鹉,便把它买了下来。从此,这只鸟儿与他朝夕相伴。“那韩愈赞美漓江的诗.是你教它的?”我问。“不是。桂林人都会背诵这两句诗,它听多了,就会学舌了。”“那么请客人登船的两句话呢?”“两个瘸子之间,心灵相通,我一点拨它也就会了。”说这话时,他似乎十分开心,又爽朗地笑了起来。我沉默了。我不知这个腿部残疾的摇船人和他那少了一条腿的鸟,在雨雾漓江 上苦心经营一天,能有多少收入。我想问问他,但嘴唇像被贴了封条一般,怎幺也张不开。我不愿再耽误这个摇船人的宝贵时间,从衣兜里掏出一张五十元的钞票,塞到他的手里,匆匆 下船。他从船上跳了下来,急切地对我喊道:“不可以——不可以——老先生,我没为你做什么.不能收你的钱……”回到江边公寓,隔窗而望,那船那伞已不再是朦胧诗中的标点,阴柔情致的漓江和充满阳刚的人,编织成了漓江一首美丽的人文诗章……(作者:从维熙。有删改)1.请简要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3分)2.第一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2分)3.“我”见到摇船人时为什么“兴致顿时跌落了下来”?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4分)4.从文中画波浪线的a、b两个比喻句中任选一句,分析其表达效果。(3分)5.文中的摇船人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写出两个主要的方面即可) (4分)参考答案1.在漓江边,“我”被一只鹦鹉吸引,结识了一位残疾的摇船人,被他身残志坚、自食其力的故事所感动。(意思对即可。人物1分,情节2分,共3分)2.①交待故事发生的环境。②引起下文。③营造朦胧的诗情。④用漓江的阴柔情致烘托摇船人的阳刚之美。(意思对即可。答出任意两点,一点1分,共2分)3.因为摇船人其貌不扬且有残疾,与“我”想象的差别很大,“我”很失望。(2分与后文“我”的感动、赞美形成对照(作铺垫、欲扬先抑),(1分)突出摇船人的精神品质。(1分) (意思对即可。共4分 )4. a示例:把雨雾中的漓江比作艨胧诗,把远处江中隐约可见的小舟比作破折号,形象地写出了小舟的形态,生动别致,富有诗情画意。 b不例:把被笑声惊飞的水鸟比作一串黑色省略号,形 象地写出了水鸟渐飞渐远的身影,生动别致,富有诗情画意。 (对比喻内容的分析l分,效果2分,共3分)5.①身残志坚、自食其力、拒绝怜悯:不甘一i5靠屹“社会低保”打发日子,靠摇船为生,不接受“我”给他的五|_元钱。②乐观、开朗、热爱生活:爱笑,不避讳自己的残疾,积极面对生活。 (意思对即可。每个方面2分,其c"形象l分,分析1分。共4分。若答“阳刚”,言之成理也可)



2017年中考语文考点跟踪试题及答案(9

一、(2015·衢州)文言文阅读。

范与兰

①范与兰七十有三好琴喜种兰及盆池小景。

②建兰三十余缸,大如簸箕。早舁①而入,夜舁而出者,夏也;早舁而出,夜舁而入者,冬也;长年辛苦,不减农事。花时,香出里外,客至坐一时,香袭衣裾,三五日不散。余至花期至其家,坐卧不去,香气酷烈,逆鼻不敢嗅,第开口吞欱②之,如沆瀣③焉。花谢,粪④之满箕,余不忍弃,与与兰谋曰:“有面可煎,有蜜可浸,有火可焙⑤,奈何不食之也?”与兰首肯余言。

③与兰少年学琴于王明泉,能弹《汉宫秋》《山居吟》《水龙吟》三曲。后见王本吾琴,大称善,尽弃所学而学焉,半年学《石上流泉》一曲,生涩犹棘手。王本吾去,旋亦忘之,旧所学又锐意⑥去之,不复能记忆,究竟终无一字,终日抚琴,但和弦而已。

④所畜小景,有豆板黄杨,枝干苍古奇妙,盆石称之。朱樵峰以二十金售之,不肯易。与兰珍爱,“小妾”呼之。余强借斋头三月,枯其垂一干,余懊惜,急舁归与兰。与兰惊惶无措,煮参汁浇灌,日夜摩之不置,一月后枯干复活。

(选自张岱的《陶庵梦忆》)

【注释】①舁(yú):抬。②欱(hē):吸吮。③沆瀣:(xiè):夜间的水气。④粪:扫除。⑤焙(bèi):用微火烘烤。⑥锐意:专心致志。

1.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范 与 兰 七 十 有 三 好 琴 喜 种 兰 及 盆 池 小 景。

范与兰七十有三/好琴/喜种兰及盆池小景。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朱樵峰以二十金售之,不肯易。

朱樵峰用二十金买豆板黄杨盆景,(范与兰)不肯卖。

3.文中第③段写范与兰曾跟随两位老师学琴,结果是“究竟终无一字,终日抚琴,但和弦而已”。对此你怎样理解?

范与兰学琴,先是为了更好地学琴而有意忘了已有的知识,后是因为所学不精不得已忘之,但他还是终日抚琴自娱自乐,足见他“好琴”。这表现了范与兰的随性、率真。

4.本文和《湖心亭看雪》都选自回忆录《陶庵梦忆》。请结合两文内容和助读材料,分析范与兰和张岱在交友方面的共同之处。

助读材料:

“人无癖不可与交,以其无深情也。”

——张岱(《陶庵梦忆·祁止祥癖》)

癖:癖好,对某种事物的特别爱好。

张岱和范与兰都选择与志趣相投的人交往。本文范与兰和“我”同痴迷于兰花和盆池小景,都好琴,所以两人能成为至交。《湖心亭看雪》中因张岱和舟子没有共同爱好,所以张岱说自己是“独”往,舟子说张岱“痴”;湖心亭上,张岱偶遇陌生人,因都痴迷于山水,所以见面时双方“大喜”,“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参考译文】范与兰,七十三岁,喜欢弹琴,也喜欢种兰花和小盆景。

种有建兰(兰花的一种)三十多缸,都像簸箕那么大。早晨抬进来,夜晚抬出去——这是夏天;早晨抬出去,夜晚抬进来的——这是冬天;长年辛苦,从不耽误管理。花开时,芳香传出一里外,客人来坐一会儿,香气熏衣服,三五天味儿都不散。我于开花季节到他家,坐、卧都不愿离开,由于香气太酷烈,顶着人鼻子都不敢闻,如果开口吞吸,像饮露水。花谢了,扫起来的花瓣满满一簸箕。我不忍心丢弃,与范与兰商量:“可以用面煎,用蜂蜜浸,用火焙干,为啥不吃了它呢?”范与兰答应了我的话。

范与兰少年时跟从王明泉学琴,能弹《汉宫秋》、《山居吟》、《水龙吟》三个曲子。后来见到王本吾弹琴,大大叫好,尽将以前学的丢弃再重头学起,半年学会《石上流泉》一曲,但手法仍然生涩。王本吾走了,很快又忘了,原先学的又坚决丢弃,再也记不得,到了儿一个曲子都不会,一天到晚弹琴,只剩“和弦”(没有谱随意乱弹)而已。

保留的小盆景,有豆板黄杨,枝干苍古奇妙,搭配的盆和石都恰到好处。朱樵峰出二十两银子买,不肯卖。范与兰对这个盆景特别珍爱,用“小妾”称呼它。我强行借来放在书斋里三个月,一枝垂干枯了,我十分懊惜,急忙搬回去还给范与兰。范与兰惊惶失措,煮参汤浇灌,日夜抚摸不停,一个月后枯干竟然复活了。

二、(2017·预测)阅读下面两篇短文,完成下列各题。

【甲】《湖心亭看雪》(全文)

【乙】雨中上韬光①,雾树相引,风烟披薄,飞流木末,江悬海挂。稍倦,时踞石而坐,时倚竹而息。大都山之姿态,得树而妍②;山之骨格,得石而苍;山之营卫③,得水而活;惟韬光道中能全有之。初至灵隐,求所谓“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者,竟无所有;至韬光,了了④在吾目中矣。白太傅碑可读,雨中泉可听,恨僧少可语耳。枕上沸波,终夜不息,视听幽独,喧极反寂。益信“声无哀乐”也。

【注释】①韬光:指韬光庵。②妍:美丽。③营卫:原指由饮食中吸收的营养物质,这里指精气。④了了:大彻大悟,大智大慧,至高境界。

5.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字的含义。

(1)湖中人鸟声俱绝(消失)

(2)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还)

(3)恨僧少可语耳 (遗憾)

(4)益信“声无哀乐”也 (更加)

6.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湖上比较清晰的影子,只有淡淡的一道长堤痕迹,湖心亭的一点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船上像两三粒米一样的人罢了。

7.两文都是游记小品,甲文主要运用白描手法,描写西湖雪景;而乙文更多抓住江南山林的特征,描绘了林、水、石等景物,得出心中对山水的独特感受:“大都山之姿态,得树而妍;山之骨骼,得石而苍;山之营卫,得水而活”(用原文回答)。

【参考译文】雨中上韬光庵,树丛雾气缭绕,如同轻纱,雨水从树梢滴落,好像江海倾覆。疲倦时可以蹲坐在石头上或靠着竹子休息,大致山的姿态因为有了树而美丽;山的结构因为有了石头而苍劲;山的精气因为有了水而生动;这些景象只有在上韬光庵的路上才能全都见到。刚到灵隐时,寻求所说的“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最终没有见到。到韬光庵,才真正明明白白地见到这种景观。在韬光庵可以读白居易的碑文,可以听雨中的泉水声,只遗憾没有和尚可以交谈。到了晚上,睡在枕上仍能听到不息的水声,在幽深而人迹罕至的环境中,大自然的各种声音传入耳中,愈发显出环境的幽静,更加确信声音本来不含有哀乐的感情。



2017年中考语文考点跟踪试题及答案(1

一、(2016·葫芦岛)阅读下面选文,完成1~4题。

【甲】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选自《岳阳楼记》)

【乙】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威后)乃进而问之①曰:“齐有处士曰钟离子,无恙耶?是其为人也,有粮者亦食②,无粮者亦食;有衣者亦衣,无衣者亦衣,是助王养其民者也,何以至今不业③也?叶阳子无恙乎?是其为人,哀鳏寡,恤孤独,振困穷,补不足。是助王息其民者也,何以至今不业也?”(选自《国策·赵威后问齐使》)

【注释】①进而问之:进一步问使者。②食(sì):给……吃。③业:成就功业。

1.选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 a )

a.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送东阳马生序》)(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b.策之不以其道(《马说》)(不以物喜)

c.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鱼我所欲也》)(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

d.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补不足)

2.将选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微斯人,吾谁与归?

(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

(2)是助王养其民者也,何以至今不业也?

这个人(他)是帮助君主抚养人民的人,为什么到现在还没有成就功业呢?

3.概括【甲】文所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表现了作者宽阔的胸襟和远大的抱负。

4.【乙】文既体现了赵威后“以民为本”的政治思想,又体现了她选拔贤士的标准。请从【甲】文中找出与之相照应的句子。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参考译文】齐王派使者来问候赵威后。于是进一步又问齐国的使者说:“齐国有一个处士叫钟离子,他还好吧?(我听说)这个人的为人,有粮食的人有饭吃,没粮食的人,他也给他们饭吃;有衣服的人有衣服穿,没衣服的人他给他们衣服穿。这是在帮助齐王抚养他的百姓,为什么至今还没有成就功业呢?叶(音shè)阳子还好吧?这个人他的为人,怜悯、抚恤鳏夫、寡妇、孤儿和没有子女的老人,救济生活穷困、缺衣少食的人。这是帮助齐王使百姓安宁,为什么至今不让他成就功业呢?

二、(2015·铁岭)阅读下面甲、乙两段选文,完成5~8题。

【甲】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节选自范仲淹《岳阳楼记》)

【乙】庆历三年,轼①始总角②入乡校,士有自京师来者,以鲁人石守道所作《庆历圣德诗》示乡先生。轼从旁窃观,则能诵习其词,问先生以所颂十一人者何人也?先生曰:“童子何用知之?”轼曰:“此天人也耶,则不敢知;若亦人耳,何为其不可?”先生奇轼言,尽以告之。且曰:“韩、范、富、欧阳,此四人者,人杰也。”时虽未尽了,则已私识之矣。

嘉祐二年,始举进士,至京师,则范公殁。既葬,而墓碑出,读之至流涕,曰:“吾得其为人,盖十有五年,而不一见其面,岂非命欤?”是岁登第,始见知于欧阳公,因公以识韩、富,皆以国士待轼,曰:“恨子不识范文正公。” (节选自苏轼《范文正公集叙》)

【注】①轼:苏轼自称。 ②总角:指童年。

5.选出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 b )

a.在洞庭一湖而不一见其面

b.予观夫巴陵胜状 轼从旁窃观

c.或异二者之为 吾得其为人

d.览物之情 读之至流涕

【解析】a项的“一”,前者是“全,都”;后者是数词。b项的“观”都是动词,“看”的意思。c项的“为”,前者是“心情”;后者是动词,译为“做”。d项的“之”,前者是结构助词“的”;后者是代词,代指范仲淹的碑文。

6.用现代汉语翻译选文中画线的句子。

(1)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

这就是岳阳楼的雄伟景象,前人的记述很详尽了。

(2)先生奇轼言,尽以告之。

先生认为我说的话奇怪,把十一个人的情况全部告诉了我。

7.结合甲文内容,概括乙文中“先生”称范仲淹为“人杰”的原因。

范仲淹有着旷达的胸襟和远大的政治抱负。(或:范仲淹有着忧国忧民、无私的精神品质)

8.乙文表达了作者对范仲淹怎样的感情?

表达了作者对范仲淹的敬仰和终身不得一见的遗憾、悲痛之情。

【参考译文】庆历三年,我还是个小孩子,进入乡校,有一位从京师来的读书人。拿鲁地人石守道写的《庆历圣德诗》给乡校的老师看。我从旁边偷看,就能够诵读通晓文中的语句,我问先生,文中称颂的十一个人是什么样的人?先生说:“小孩子知道这些有什么用?”我说:“(如果)他们是天子,(我)就不敢知道;如果(他们)也是普通的人,我为什么不可以知道他们?”先生认为我说的话奇怪,把十一个人的情况全部告诉了我。并且说:“韩琦、范仲淹、富弼、欧阳修,这四个人是人中豪杰。”当时虽然没有完全明白(这句话),却已经私下记住他们了。

嘉祐二年,我来到京师参加进士考试,范公却(已经)去世了。安葬之后,墓碑立好,我读碑文以至于流泪,说:“我知道他的为人,有十五年了,但终究没有见到范公一面,难道这是命运(的安排)吗?”这一年(我)考中进士,才被欧阳公所赏识,通过欧阳公认识了韩琦、富弼。他们都用对待国家精英的礼节对待我,说:“遗憾你没有结识范文正公。”



2017年中考语文考点跟踪试题及答案(1

一、(2016·河南)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1~4题。

(一)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祇(只,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马说》)

(二)《诗》曰:“济济多士,文王以宁。”孔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非虚言也。陛下乘①四海之众,曾亡柱干②之固守于四境?殆③开之不广,取之不明,劝之不笃。《传》曰:“土之美者善养禾,君之明者善养士。”中人④皆可使为君子。诏书进贤良,赦小过,无求备,以博聚英俊⑤。

(节选自《汉书》)

【注】①秉:执掌。②柱干:比喻担当重任的人。③殆:大概。④中人:中等资质的人。⑤英俊:杰出人物。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一项是( b )

a.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故虽有名马)

b.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食不饱,力不足)

c.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策之不以其道)

d.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2.把语段(一)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千里马吃一顿(次)有时(或许)能吃完一石粮食。喂马的人不知道要根据它能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

3.“也”常表示某种语气,同时暗含情感。结合语段(一)第一段的内容,说说其结尾的“也”字暗含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对千里马被埋没的痛惜(不平)之情。

4.根据语段(一)和语段(二)的内容,用自己的话填空。

两个语段都在谈人才问题,都认为社会上有人才。人才怎样才能不被埋没?语段(一)用托物寓意的写法,强调①统治者应善于发现人才;语段(二)用②道理论证(引用论证)的论证方法,强调③统治者应采取措施,招贤纳士。

二、(2015·辽阳)阅读下面【甲】【乙】两段选文,完成下列各题。

【甲】《马说》全文

【乙】驽骥①杂处,其所以饮水食刍②,嘶鸣啼啮,求③其所以异者盖寡。及其引重车,取夷路,不屡策,不烦御④,一顿⑤其辔而千里已至矣。当是之时,使驽马并驱方驾,则虽倾轮绝勒,败筋伤骨,不舍昼夜而追之,辽⑥乎其不可以及也,夫然后骐骥与驽骀⑦别矣。人亦如此。人之有材能者,其形无异于常人。惟其遇事而事治,治国而国安,此其所以异于人者也。古之君知其如此,故不以为天下无材。尽其道以求而试⑧之耳。试之之道,在当其所能而已。

(节选自王安石《材论》,有删改)

【注释】①骥:良马。后文的“骐”与此同义。②刍:喂牡畜的草。③求:寻找,寻求。④烦御:烦劳驾驭。⑤顿:整顿,这里指拉。⑥辽:远。⑦骀(tái):劣马。⑧试:试验。

5.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语。

(1)祇辱于奴隶人之手(只是)

(2)尽其道以求而试之耳 (方法)

6.下列选项中加点词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

a.策之不以其道不屡策,不烦御

b.食之不能尽其材 其所以饮水食刍

c.而伯乐不常有 不舍昼夜而追之

d.其真不知马也 在当其所能而已

【解析】a项两个“策”都是动词“鞭策、鞭打”的意思。b项第一个“食”是动词“饲养”的意思; 第二个“食”是动词“吃”的意思。c项第一个“而”是连词,表转折;第二个“而”是连词,表修饰。d项第一“其”表推测,相当于“大概”;第二个“其”是代词,代“他,他们”。

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想要和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办不到,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2)古之君知其如此,故不以为天下无材。

古代的君主懂得这个道理,因此并不认为天下没有人才。_

8.比较【甲】【乙】两文,说说两文作者主张的对待人才的态度有什么相同之处。

要善于识别人才,重用人才,充分发挥他们的才能。

【参考译文】劣马与良马混杂相处,一样地喝水吃草,嘶叫踢咬,要寻找它们的不同之处,那是很少的。等到良马拉着沉重的车子,走平坦的道路,不用多次鞭打,不烦劳人驾驭,一拉缰绳,千里远的路程已经走到了。在这个时候,让劣马和它并驾齐驱,那么即使劣马跑翻了车轮,扯断了马笼头,弄得筋断骨伤,日夜不停地追赶它,也远远赶不上啊。在这之后良马和劣马才能区别开。人也是这样。有才能的人,他们的外表与平常的人没有什么不同。只是在于他们遇到事情能够处理好,治理国家能够使国家安定,这就是他们和别人不一样的地方。古代的君主懂得这个道理,因此并不认为天下没有人才。想尽办法来寻找并且考查他们。考查的方法就在于让他们担任适合自己的工作。



2017年中考语文考点跟踪试题及答案(1

一、(2016·鄂州)阅读下面两篇短文,完成1~5题。

【甲】小石潭记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 ,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乙】小石城山记

自西山道口径北,逾黄茅岭① 而下,有二道。其一西出,寻之无所得;其一少北而东,不过四十丈,土断而川分,有积石横当其垠②。其上,为睥睨梁

之形③;其旁,出堡坞④,有若门焉。窥之正黑,投以小石,洞然有水声,其响之激越,良久乃已。环之可上,望甚远。无土壤而生嘉树美箭⑤,益奇而坚,其疏数偃仰,类智者所施设也。

噫!吾疑造物者之有无久矣。及是,愈以为诚有。又怪其不为之于中州⑥,而列是夷狄⑦,更千百年不得一售其伎⑧ ,是固劳而无用。神者傥不宜如是,则其果无乎;或曰:“以慰夫贤而辱于此者。”或曰:“其气之灵不为伟人而独为是物故楚之南少人而多石⑨_。”是二者,余未信之。

【注释】 ① 黄茅岭:在湖南零陵县城西面。 ② 垠:边界,尽头。 ③ 睥睨(pì nì):即“埤堄”,城上有孔的矮墙。梁

(lì):屋的正梁。 ④ 堡坞(bǎo wù):村落外边,土筑的小城堡,用以守卫。 ⑤ 箭:小竹子。 ⑥ 中州:中原,指现在的黄河中下游一带。 ⑦ 夷狄:古代汉族统治阶级对中原以外少数民族的侮辱性称呼,这里指偏远地区。 ⑧ 伎:同“技”,即技巧,指小石城山的奇景。 ⑨ 楚之南:湖南一带是古代楚国的南部。

1.请用“/”给文中划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其 气 之 灵 不 为 伟 人 而 独 为 是 物 故 楚 之 南 少人而 多 石

其气之灵/不为伟人而独为是物/故楚之南少人而多石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其岸势犬牙差互(像狗牙那样)

(2)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凄清)

(3)益奇而坚(更加)

(4)或曰:“以慰夫贤而辱于此者。”(有的人)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小石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也没有。

(2)自西山道口径北,逾黄茅岭而下。

从西山路口一直往北(走),越过黄茅岭下来。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d )

a.投以小石先帝不以臣卑鄙

b.是固劳而无用 潭西南而望

c.吾疑造物者之有无久矣 环而攻之而不胜

d.是二者,余未信之 是日更定矣

5.这两篇短文都是唐代文学家柳宗元被贬到湖南永州而写的作品,在《小石潭记》中,作者借小石潭周围清幽冷寂的氛围,表达了凄苦孤寂的感情;在《小石城山记》中,作者借小石城山景色奇秀却在荒远之地,抒发了自己有才能却无法施展的不平之气。

【参考译文】从西山路口一直向北走,越过黄茅岭往下走,有两条路:一条向西走,沿着它走过去什么也得不到;另一条稍微偏北又折向东去,只走了四十丈,路就被一条河流截断了,有积石横挡在这条路的尽头。石山顶部天然生成矮墙和栋梁的形状,旁边又凸出一块好像堡垒,有一个像门的洞。从洞往里探望一片漆黑,丢一块小石子进去,咚地一下有水响声,那声音很洪亮,好久才消失。石山可以盘绕着登到山顶,站在上面望得很远。山上没有泥土却长着很好的树木和竹子,而且更显得形状奇特质地坚硬。竹木分布疏密有致、高低参差,好像是有智慧的人特意布置的。

唉!我怀疑造物者的有无已很久了,到了这儿更以为造物者确实是有的。但又奇怪他不把这小石城山安放到人烟辐辏的中原地区去,却把它摆在这荒僻遥远的蛮夷之地,即使经过千百年也没有一次可以显示自己奇异景色的机会,这简直是白耗力气而毫无用处,神灵的造物者似乎不会这样做的。那么造物者果真没有的吧?有人说:“造物者之所以这样安排是用这佳胜景色来安慰那些被贬逐在此地的贤人的。”也有人说:“这地方山川钟灵之气不孕育伟人,而唯独凝聚成这奇山胜景,所以楚地的南部少出人才而多产奇峰怪石。”这两种说法,我都不信。

二、(2017·预测)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甲】自渴①西南行不能百步,得石渠。民桥其上。有泉幽幽然,其鸣乍大乍细。渠之广,或咫尺,或倍尺,其长可十许步。其流抵大石,伏出其下。逾石而往有石泓,昌蒲被之,青藓环周。又折西行,旁陷岩石下,北堕小潭。潭幅员减百尺,清深多鯈鱼。又北曲行纡馀,睨若无穷,然卒入于渴。其侧皆诡石怪木,奇卉美箭②,可列坐而庥③焉。风摇其巅,韵动崖谷,视之既静,其听始远。

(节选自柳宗元《石渠记》)

【乙】小石潭记

【注释】①渴(hè):地名,指袁家渴。②箭:小竹。③庥(xiū):同“休”,休息。

6.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

(1)民桥其上(搭桥,架桥)

(2)逾石而往有石泓 (越过,经过)

(3)北堕小潭 (落入)

(4)卷石底以出 (弯曲,翻卷)

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其长可十许步。

它的长度大约十来步。

(2)风摇其巅,韵动崖谷。

山风吹动树梢,悦耳的声音响动山谷

8.【甲】【乙】两段文字所描写的水,各有什么特点?请简要概括。

【甲】文:清澈幽深,鸣声多变。__(2)文:潭水清冽,水声悦耳。

【参考译文】从袁家渴往西南走不到百步,就看见一个石渠,人们在渠上搭了一座桥。有一眼泉水幽静地流淌,它流淌时的声音时大时小。泉渠的宽度有时不足一尺,有时则有二尺宽,它的长度大约十来步。它的水流遇到了一块大的石头,就浸过石头。越过大石头再往前走,就发现一个石泓,菖蒲覆盖着它,碧绿的苔藓环绕着石泓。渠水又转弯往西流,在岩石边流入隙里,最后像瀑布一样的落入北边的小潭中。小潭方圆还不足一百尺,潭水清澈且较深,有许多快速游动的鱼。渠水又往北迂回绕行一些,看上去好像没有穷尽,就这样最终流入渴潭。潭的一边全是奇异的石头、怪异的树木、奇异的花草、美丽的箭头草,人可以并列坐在树荫下休息。山风吹动树梢,悦耳的声音响动山谷,看它虽很宁静,但听起来却很辽远。



2017年中考语文考点跟踪试题及答案(1

一、(2016·葫芦岛)阅读下面选文,完成1~4题。

【甲】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选自《岳阳楼记》)

【乙】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威后)乃进而问之①曰:“齐有处士曰钟离子,无恙耶?是其为人也,有粮者亦食②,无粮者亦食;有衣者亦衣,无衣者亦衣,是助王养其民者也,何以至今不业③也?叶阳子无恙乎?是其为人,哀鳏寡,恤孤独,振困穷,补不足。是助王息其民者也,何以至今不业也?”(选自《国策·赵威后问齐使》)

【注释】①进而问之:进一步问使者。②食(sì):给……吃。③业:成就功业。

1.选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 a )

a.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送东阳马生序》)(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b.策之不以其道(《马说》)(不以物喜)

c.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鱼我所欲也》)(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

d.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补不足)

2.将选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微斯人,吾谁与归?

(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

(2)是助王养其民者也,何以至今不业也?

这个人(他)是帮助君主抚养人民的人,为什么到现在还没有成就功业呢?

3.概括【甲】文所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表现了作者宽阔的胸襟和远大的抱负。

4.【乙】文既体现了赵威后“以民为本”的政治思想,又体现了她选拔贤士的标准。请从【甲】文中找出与之相照应的句子。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参考译文】齐王派使者来问候赵威后。于是进一步又问齐国的使者说:“齐国有一个处士叫钟离子,他还好吧?(我听说)这个人的为人,有粮食的人有饭吃,没粮食的人,他也给他们饭吃;有衣服的人有衣服穿,没衣服的人他给他们衣服穿。这是在帮助齐王抚养他的百姓,为什么至今还没有成就功业呢?叶(音shè)阳子还好吧?这个人他的为人,怜悯、抚恤鳏夫、寡妇、孤儿和没有子女的老人,救济生活穷困、缺衣少食的人。这是帮助齐王使百姓安宁,为什么至今不让他成就功业呢?

二、(2015·铁岭)阅读下面甲、乙两段选文,完成5~8题。

【甲】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节选自范仲淹《岳阳楼记》)

【乙】庆历三年,轼①始总角②入乡校,士有自京师来者,以鲁人石守道所作《庆历圣德诗》示乡先生。轼从旁窃观,则能诵习其词,问先生以所颂十一人者何人也?先生曰:“童子何用知之?”轼曰:“此天人也耶,则不敢知;若亦人耳,何为其不可?”先生奇轼言,尽以告之。且曰:“韩、范、富、欧阳,此四人者,人杰也。”时虽未尽了,则已私识之矣。

嘉祐二年,始举进士,至京师,则范公殁。既葬,而墓碑出,读之至流涕,曰:“吾得其为人,盖十有五年,而不一见其面,岂非命欤?”是岁登第,始见知于欧阳公,因公以识韩、富,皆以国士待轼,曰:“恨子不识范文正公。” (节选自苏轼《范文正公集叙》)

【注】①轼:苏轼自称。 ②总角:指童年。

5.选出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 b )

a.在洞庭一湖而不一见其面

b.予观夫巴陵胜状 轼从旁窃观

c.或异二者之为 吾得其为人

d.览物之情 读之至流涕

【解析】a项的“一”,前者是“全,都”;后者是数词。b项的“观”都是动词,“看”的意思。c项的“为”,前者是“心情”;后者是动词,译为“做”。d项的“之”,前者是结构助词“的”;后者是代词,代指范仲淹的碑文。

6.用现代汉语翻译选文中画线的句子。

(1)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

这就是岳阳楼的雄伟景象,前人的记述很详尽了。

(2)先生奇轼言,尽以告之。

先生认为我说的话奇怪,把十一个人的情况全部告诉了我。

7.结合甲文内容,概括乙文中“先生”称范仲淹为“人杰”的原因。

范仲淹有着旷达的胸襟和远大的政治抱负。(或:范仲淹有着忧国忧民、无私的精神品质)

8.乙文表达了作者对范仲淹怎样的感情?

表达了作者对范仲淹的敬仰和终身不得一见的遗憾、悲痛之情。

【参考译文】庆历三年,我还是个小孩子,进入乡校,有一位从京师来的读书人。拿鲁地人石守道写的《庆历圣德诗》给乡校的老师看。我从旁边偷看,就能够诵读通晓文中的语句,我问先生,文中称颂的十一个人是什么样的人?先生说:“小孩子知道这些有什么用?”我说:“(如果)他们是天子,(我)就不敢知道;如果(他们)也是普通的人,我为什么不可以知道他们?”先生认为我说的话奇怪,把十一个人的情况全部告诉了我。并且说:“韩琦、范仲淹、富弼、欧阳修,这四个人是人中豪杰。”当时虽然没有完全明白(这句话),却已经私下记住他们了。

嘉祐二年,我来到京师参加进士考试,范公却(已经)去世了。安葬之后,墓碑立好,我读碑文以至于流泪,说:“我知道他的为人,有十五年了,但终究没有见到范公一面,难道这是命运(的安排)吗?”这一年(我)考中进士,才被欧阳公所赏识,通过欧阳公认识了韩琦、富弼。他们都用对待国家精英的礼节对待我,说:“遗憾你没有结识范文正公。”



2017年中考语文考点跟踪试题及答案(1

一、(2016·丹东)阅读下面语段,回答1~3题。

【甲】

送东阳马生序(节选)

宋濂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乙】

《精骑集》序(节选)

秦观

予少时读书,一见辄能诵。然负此自放,喜从滑稽①饮酒者游。旬朔之间②,把卷无几日。故虽有强记之力,而常废于不勤。比数年来,颇发愤自惩艾③,悔前所为。而聪明衰耗,殆不如曩④时十一二。每阅一事,必寻绎数终⑤,掩卷茫然,辄复不省。故虽有勤苦之劳,而常废于善忘。比读《齐史》,见孙搴⑥答邢词云:“我精骑三千,足敌君羸卒数万。”心善⑦其说,因取“经”“传”“子”“史”事之可为文用者,得若干条,勒⑧为若干卷。(原文有改动)

【注释】①滑稽:诙谐戏谑的意思。②旬朔之间:指十天一月之内。③惩艾:惩戒。④曩:从前。⑤寻绎数终:从头到尾翻寻几次。⑥搴:读qiān。⑦善:认为……是对的。⑧勒:编辑。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1)走送之(跑)

(2)援疑质理 (询问)

(3)然负此自放 (但是,可是)

(4)故虽有勤苦之劳 (劳累)

2.请将选文中划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

有时遇到他斥责,我的表情更加恭顺,礼节更加周到。

(2)予少时读书,一见辄能诵。

我年轻时读书,看一遍就能背诵。

3.请用原文语句回答下列问题。

(1)【甲】文中宋濂在求学的过程中遇到了无师的困难,他是如何克服这一困难的?

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2)【乙】文中秦观在治学的道路上遇到了善忘的问题,他是如何解决这一问题的?

因取“经”“传”“子”“史”事之可为文用者,得若干条,勒为若干卷。

【参考译文】我年轻时读书,看一遍就能背诵。然而我依仗这样的本事就放任自流,喜欢和巧言善辩、喝酒的人交往。一个月,没有几天在看书。所以,即使有很强的记忆力,也常常荒废在不勤奋上。近几年来,非常勤奋,以此来惩戒自己,后悔以前的所作所为;然而听觉和视力都已经衰退,大概比不上从前的十分之一二。每阅读一件事,一定会在心中反复推求几遍,(但)合上书后就感到茫然不知,(这样)反复多次仍然记不住。所以虽然有勤奋刻苦的辛劳,却常常因荒废在善忘。最近读《齐史》,看到孙搴答邢词中有这样的句子:“我精骑三千,足敌君羸卒数万。”_心中赞同喜欢这个说法,于是摘取了在写文章时可以用到的“经”、“传”、“子”、“史”中的语句,摘录几千条,编为几卷。

二、(2016·陕西)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甲】家中来营者,多称尔举止大方,余为少慰。凡人多望子孙为大官,余不愿为大官,但愿为读书明理之君子。勤俭自持,习劳习苦,可以处乐,可以处约。此君子也。余服官二十年,不敢稍染官宦习气,饮食起居,尚守寒素家风,极俭也可,略丰也可。太丰则吾不敢也。凡仕宦之家,由俭入奢易,由奢返俭难。尔年尚幼,切不可爱贪奢华,不可惯习懒惰。尔读书写字不可间断,早晨要早起,莫坠曾高祖考以来相传之家风。(节选自《曾国藩家书》)

【乙】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节选自《送东阳马生序》)

【注】甲文是曾国藩给儿子写的家信。

4.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含义。

(1)凡人多望子孙为大官(希望,盼望)

(2)余服官二十年 (做,当)

(3)四支僵劲不能动 (同“肢”,四肢)

(4)腰白玉之环 (腰间佩带)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组是( b )

a.余为少慰余不愿为大官

b.但愿为读书明理之君子 戴朱缨宝饰之帽

c.可以处乐 以衾拥覆

d.太丰则吾不敢也 余则

袍敝衣处其间

【解析】a项中“为”,前者译为“感到”;后者译为“做,当”。b项中的“之”都是结构助词,译为“的”。c项中“以”,前者与“可”连用,译为“可以,能够”;后者译为“用,拿”。d项中“则”,前者表承接,译为“就”;后者表转折,译为“却”。

6.请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尔年尚幼,切不可爱贪奢华,不可惯习懒惰。

你年纪还小,千万不可以贪恋奢华,不可以习惯懒惰。

7.【甲】【乙】两段文字都是作者用自身经历劝诫后辈的。他们共同认为年轻人要想有所作为就应该做到勤奋,自持,能吃苦(或:刻苦)。

【参考译文】家中的人来军营的,都说你举止大方,我心里略感安慰。普通人大多希望子孙们能当大官,但我不愿(自己的子孙)当大官,只求能成为读书而明白事理的君子。勤俭自持,习惯劳苦,可以享受安乐。这就是君子。我为官二十年,从来不敢沾染半点官僚习气,饮食起居,还遵循简朴的家风,特别简朴也可以,稍微丰盛也可以。太过丰盛我就不敢了。凡是官宦人家,从简朴到奢侈容易,有奢侈到简朴难。你的年纪还小,千万不可以贪恋奢华,不可以习惯懒惰。你读书写字不可以间断,早晨要早起,不要败坏我们从曾祖就传下来的家风。



2017年中考语文冲刺题及答案

一、 基础知识及其运用(15分)1、根据课文原句填空(8分)①《与朱元思书》中运用拟人的手法描写山势的句子是“, 。②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 ,父母岁有,无冻馁之患矣。(宋濂《送东阳马生序》)③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 。(《诗经• 关雎》)④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 。(《诗经•蒹葭 》2、对下列病句修改不正确的是( ) 3分a、上中学以来,他一直始终参加学校田径队训练。(删去“一直”,或删去“始终”)b、通过这次小提琴比赛,使他的自信心增强了。(删去“通过”,或删去“使”)c、到了退休年龄的他,精力和身体都还很健壮。(将“健壮”改为“充沛”)d、我们要利用一切人类的优秀成果,为祖国建设服务。(将“一切”放到“人类的”后面)3、根据拼音写词语。(4分)(1)千百万女性,尤其是那些十四岁的少女,怀着一颗tǎntè( )的心在思考:什么是爱情?(2)一生中的每时每刻都将消磨你们的青春和力量,直到huàwéiwūyóu( )(3)上帝在这对男女的眼中看到了wúyǔlúnbǐ( )的美和更大的力量,其中还含有一种新的东西。••••••上帝nùbùkěè( )(4)我们每个人都不免变成yīpǒhuǎngtǔ( ),但爱情却成为人类种族的生命力永不衰败的纽带。二、古诗赏读(13分)黄鹤楼昔人已乘黄鹤去,些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去千载空悠悠。,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1、 将该诗补充完整。(1分)2、这首诗虽写乡愁,却愁而不怨。请写出其它描写乡愁又充满了哀怨的相关诗句。3、你所知的哪位诗人的哪首诗与黄鹤楼有关?请写出这位诗人的姓名和诗的题目。如能把这首诗写出来更好。(4分)钱塘湖春行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4、点明诗人游览的地点和季节的诗句是 , (4分)5、“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中“渐”和“才”点明是在早春,请写出你所知道的其它关于“花”或“草”的描绘早春的完整诗句:“ ”6、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7、 将这首词补充完整。8、这首词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请简析之。9、你最欣赏哪句词?为什么?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10这首诗的题目是11、太守出猎声势浩大的句子是“”12、哪句表达了作者杀敌报国的强烈愿望?13、冯唐生活在哪个朝代?作者为什么说“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二、阅读(40分)(一)(10分)大将军邓骘闻其贤而辟之,兴茂才,四迁荆州刺史、东莱太守。当之郡,道经昌邑,故所举荆州茂才王密为昌邑令,谒见,至夜怀金十斤以遗震。震曰:“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密曰:“暮夜无知者。”震曰:“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密愧而出。后转诼郡太守。性公廉,不受私谒。子孙常蔬食步行,故旧长者或欲令为开产业,震不肯,曰:“使后世称为清白吏子孙,以此遗之,不亦厚乎!”14、从刻画杨震这个人物来说,文章第一句话属于 描写,作用是突出杨震的 (2分)15、“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这句话突出了杨震的什么品质?我们现在有时也用这句话,但说法已有改变,现在怎么说?(2分)16、王密:“至夜怀金十斤以遗震”,课文并未交代他这样做的原因,你想他会无缘无故给杨震送礼吗?为什么?(3分)17.杨震不为子孙“开产业”,并且说“使后世称为清白吏子孙,以此遗之,不亦厚乎!”这一点与我们曾学过的哪篇短文里的哪个历史人物相似(3分)(二)(12 分)伦奉公尽节,言事无所依违。诸子或时谏止,辄叱遣之,吏人奏记及便宜者,亦并封上,其无私若此。性质悫,少文采,在位以贞白称,时人方之前朝贡禹。然少蕴藉,不修威仪,亦以此见轻。或问伦曰:“公有私乎?”对曰:“昔人有与吾千里马者,吾虽不受,每三公有所选举,心不能忘,而亦终不用也。吾兄子常病,一夜十往,退而安寝;吾子有疾 ,虽不省视而竟夕不眠。若是者,岂可谓无私乎?”18、第五伦的无私表现在哪些方面?(3分)19、“时人”为什么将第五伦比作“前朝贡禹”?(3分)20、第五伦认为自己有私心,你也这样认为吗?为什么?(3 分)21、你认为第五伦最值得你学习的是哪一点?(3 分)(三)(18分)送东阳马生序(节选)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 ,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 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2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2分)①录毕,走送之( ) ②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 )③媵人持汤沃灌( ) ④左佩刀,右备容臭( )23、下列加点的词意思完全相同一项是【 】 (2分)a、既加冠 宋既成列 b、益慕圣 贤之道 杀数人,胡虏益解c、足肤皲裂而不知 久而乃和 d、卒获有所闻 士卒不尽饮24、翻译下面句子。(2分)①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译:②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译:25、结合全文,说说作者最终能够学业有成的三条理由(各用四个字概括)。(3分)①②③三、写作体验,《现代汉语词典》中解释为:亲身经历;通过实践来认识事物。 请以“体验 ”为题,写一篇记叙文。请把题目补充完整再作文。要求: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人名和校名。六单元参考答案一、1、略 2、c 搭配不当 (精力充沛,身体健壮)(二)1、略2、如: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3、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天际流。4、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5、示例: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6、这首诗抒发了作者对春天、对西湖的喜爱之情。7、略8、抒发了作者强烈的亡国之感。作者是亡国之君,对故国有强烈的思念,文中“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强烈突出了这种感情。9、言之有理(找比喻句或使用动词的句子)略10、密州出猎 11、千骑卷平冈12、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13、冯唐生活在西汉。作者这样说是以魏尚自许,希望有像冯唐那样为自己请命的人,使自己受到朝廷重用。二、14、侧面 贤明 15、突出了杨震的廉洁现在常说的“天知,地知,你知,我知”。16、不会。王密这么做不是为获得更多的利益,就是为了升官。17、《包拯》里的包拯。(或《董宣执法》里的董宣)18、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诸子或时谏止,辄叱遣之”二是“吏人奏记及便宜者,亦并封上”19、因为第五伦“在位以贞白称”20、不是。第五伦所谓的“私心”,是一个正常人所具有的感情,即人之常情,与“私心”无关。22、①跑(赶快) ②等待 ③浸泡 ④气味 香气(2分)23、a(2分)24、①(向他求教的)弟子挤满了他的屋子,(他)从来没有稍微把语言放委婉些,把脸色放温和些。 ②因为(我)心中有足够快乐的事(读书),(所以)不觉得吃的穿的不如人。(2分,每题1分。第①题“辞、色”的翻译应注意互文义,即“降辞”“降色”;第②题要注意“以”字,“口体之善”的翻译)25、①刻苦学习 ②博览群书 ③虚心求教(3分)

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