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刈麦·田家少闲月》翻译赏析_观刈麦翻译 观刈麦全诗翻译

由网友(中国小伙个个帅丶)分享简介:《观刈麦·田家少闲月》翻译赏析《观刈麦·田家少闲月》作者为唐朝文学家白居易。其古诗全文如下: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妇姑荷簟食,童稚携壶浆。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傍。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家田输税尽,...

《观刈麦·田家少闲月》翻译赏析

躬耕自资,遂抱羸疾翻译

《观刈麦·田家少闲月》作者为唐朝文学家白居易。其古诗全文如下: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妇姑荷簟食,童稚携壶浆。

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傍。

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

吏禄三百石,岁晏有馀粮。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前言】

《观刈麦》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早期作品。此诗描写了麦收时节的农忙景象,对造成人民贫困之源的繁重租税提出指责,对于诗人自己无功无德又不劳动却能丰衣足食而深感愧疚,表现了一个有良心的封建官吏的人道主义精神。在写作手法上,诗人将全景式刻画与特定人物描写相结合,夹叙夹议,使全诗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注释】

1、刈(yì):割。题下注“时任盩厔县尉”。

2、覆(fù)陇(lǒng)黄:小麦黄熟时遮盖住了田埂。覆:盖。陇 :同“垄”,这里指农田中种植作物的土埂,这里泛指麦地。

3、妇姑:媳妇和婆婆,这里泛指妇女。荷(hè)箪(dān)食(shí):用竹篮盛的饭。荷:背负,肩担。箪食:装在竹篮里的饭食。

4、童稚(zhì)携壶浆(jiāng):小孩子提着用壶装的汤与水。浆:古代一种略带酸味的饮品,有时也可以指米酒或汤。

5、饷(xiǎng)田:给在田里劳动的人送饭。

6、丁壮:青壮年男子。南冈(gāng):地名。

7、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双脚受地面热气熏蒸,脊背受炎热的阳光烘烤。

8、但:只。惜:盼望。

9、其:指代正在劳动的农民。傍:同“旁”。

10、秉(bǐng)遗穗:拿着从田里拾取的麦穗。秉,拿着。遗,遗失

11、悬:挎着。敝(bì)筐:破篮子。

12、相顾言:互相看着诉说。顾:视,看。

13、闻者:白居易自指。为(wèi)悲伤:为之悲伤(省略“之”)。

14、输税(shuì):缴纳租税。输,送达,引申为缴纳,献纳。

15、我:指作者自己。

16、曾(zeng)不事农桑:竟然没有从事农业生产。曾:竟然。事:从事。农桑:农耕和蚕桑。

17、吏(lì)禄(lù)三百石(dàn):当时白居易任周至县尉,一年的薪俸大约是三百石米。石:古代容量单位,十斗为一石。(古时候念dàn)

18、岁晏(yàn):年底。晏,晚。

19、念此:想到这些。

20、尽日:整天,终日。

【翻译】

农家很少有空闲的月份,五月到来人们更加繁忙。夜里刮起了南风,覆盖田垄的小麦已成熟发黄。妇女们担着竹篮盛的饭食,儿童手提壶装的水浆,相互跟随着到田间送饭,收割小麦的男子都在南冈。他们双脚受地面的热气熏蒸,脊梁上烤晒着炎热的阳光。精疲力竭仿佛不知道天气炎热,只是珍惜夏日天长。又见一位贫苦妇女,抱着孩儿站在割麦者身旁,右手拾着遗落的麦穗,左臂上悬挂着一个破筐。听她望着别人说话,听到的人都为她感到悲伤。因为缴租纳税,家里的田地都已卖光,只好拾些麦穗充填饥肠。我有什么功劳德行,却不用从事农耕蚕桑。一年领取薪俸三百石米,到了年底还有余粮。想到这些内心感到惭愧,整天也不能淡忘。

【鉴赏】

这首诗叙事明白,结构自然,层次清楚,顺理成章。诗一开头,先交代背景,标明是五月麦收的农忙季节。接着写妇女领着小孩往田里去,给正在割麦的青壮年送饭送水。随后就描写青壮年农民在南冈麦田低着头割麦,脚下暑气熏蒸,背上烈日烘烤,已经累得筋疲力尽还不觉得炎热,只是珍惜夏天昼长能够多干点活。写到此处,这一家农民辛苦劳碌的情景已经有力地展现出来。接下来又描写了另一种令人心酸的情景:一个贫妇人怀里抱着孩子,手里提着破篮子,在割麦者旁边拾麦。她要来拾麦的原因是她家的田地已经“输税尽”──为缴纳官税而卖光了,如今无田可种,无麦可收,只好靠拾麦充饥。

这两种情景交织在一起,有差异又有关联:前者揭示了农民的辛苦,后者揭示了赋税的繁重。繁重的赋税既然已经使贫妇人失掉田地,那就也会使这一家正在割麦的农民失掉田地。今日的拾麦者,乃是昨日的割麦者;而今日的割麦者,也可能成为明日的拾麦者。强烈的讽谕意味,自在不言之中。诗人由农民生活的痛苦联想到自己生活的舒适,感到惭愧,内心里久久不能平静。这段抒情文字是全诗的精华所在。它是作者触景生情的产物,表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白居易写讽谕诗,目的是“唯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在这首诗中,他以自己切身的感受,把农民和作为朝廷官员的自己作鲜明对比,就是希望“天子”有所感悟,手法巧妙而委婉,可谓用心良苦。

白居易是一位最擅长写叙事诗的艺术巨匠。他的叙事诗能曲尽人情物态,把其中所叙的事件写得曲折详尽,娓娓动听。而且,他的叙事诗里总是有着心灵的揭示,因而总是蕴含着感情的。在《观刈麦》里,他虽然着墨不多,但是却把割麦者与拾麦者在夏收时那种辛勤劳碌而又痛苦的生活情景,描写得生动真切,历历如画。不仅写了事,而且写了心,包括作者本人的心和劳动人民的心。诗人的心弦显然是被耳闻目睹的悲惨景象振动了,颤栗了,所以才提起笔来直歌其事,所以在字里行间都充满对劳动者的同情和怜悯。像“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这样的诗句,里面包含着作者无限的同情之感与怜悯之意。因而这首《观刈麦》在叙事当中是有着作者情的渗透、心的跳动的,作者的心同他所叙的事是融为一体的。

值得称道的是,作者在真实地写劳动人民之事的同时,还能够真实地写出劳动人民之心,尤其是刻画出劳动人民在某种特定情况下的变态心理,深刻地揭示诗的主题。《卖炭翁》中“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写的是卖炭老人为衣食所迫而产生的变态心理。《观刈麦》中的“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同样也是一种变态心理。这类描写把劳动人民之心刻画入微,深入底蕴。诗中写事与写心的完美统一,较之一般的叙事与抒情的统一,更能震撼人心。白居易又是运用对比手法的能手。他在诗歌创作中,不仅把劳动人民的贫困、善良与地主阶级的奢侈、暴虐作了对比,而且还把自己的舒适与劳动人民的穷苦作了对比。这首诗在写了农民在酷热的夏天的劳碌与痛苦之后,诗人同样也联想到自己,感到自己没有“功德”,又“不事农桑”,可是却拿“三百石”俸禄,到年终还“有余粮”,因而“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诗人在那个时代能够主动去和农民对比,十分难得。这样一种对比,真是新颖精警,难能可贵,发人深省,因而更显出这首诗的思想高度。



观刈麦翻译 观刈麦全诗翻译

1、农家很少有空闲的月份,五月到来人们更加繁忙。

2、夜里刮起了南风,覆盖田垄的小麦已成熟发黄。

3、妇女们担着竹篮盛的饭食,儿童手提壶装的水,

4、相互跟随着到田间送饭,收割小麦的男子都在南冈。

5、他们双脚受地面的热气熏蒸,脊梁上烤晒着炎热的阳光。

6、精疲力竭仿佛不知道天气炎热,只是珍惜夏日天长。

7、又见一位贫苦妇女,抱着孩儿站在割麦者身旁,

8、右手拿着捡的麦穗,左臂挂着一个破筐。

9、听她望着别人说话,听到的人都为她感到悲伤。

10、因为缴租纳税,家里的田地都已卖光,只好拾些麦穗充填饥肠。

11、现在我有什么功劳德行,却不用从事农耕蚕桑。

12、一年领取薪俸三百石米,到了年底还有余粮。

13、想到这些暗自惭愧,整日整夜念念不忘。



观刈麦原文及翻译(观刈麦原文及翻译注释)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唐代白居易《观刈麦》全文翻译赏析)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出自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观刈麦》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 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 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 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赏析 《观刈麦》是白居易任周至县县尉时有感于当地人民劳动艰苦、生活贫困所写的一首诗,作品对造成人民贫困之源的繁重租税提出指责.对于自己无功无德又不劳动却能丰衣足食而深感愧疚,表现了一个有良心的封建官吏的人道主义精神。这首诗作于唐宪宗元和二年(807),诗人三十六岁。周至县在今陕西省西安市西。县尉在县里主管缉捕盗贼、征收捐税等事。正因为白居易主管此事;所以他对劳动人民在这方面所受的灾难也知道得最清楚:收割。 全诗分四层,第一层四句,交代时间及其环境气氛。"农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下文要说的事情就发生"人倍忙"的五月。这两句总领全篇,而且一开头就流露出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一派丰收景象,大画面是让人喜悦的。可是谁又能想到在这丰收景象下农民的悲哀呢? 第二层八句,通过具体的一户人家来展现这"人倍忙"的收麦情景。婆婆、儿媳妇担著饭篮子,小孙儿提着水壶,他们是去给地里干活儿的男人们送饭的。男人天不亮就下地了;女人起床后先忙家务,而后做饭;小孙子跟着奶奶、妈妈送饭时一齐到地里。她们是要在饭后和男人们一道干下去的。你看这一家忙不忙呢?"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这四句正面描写收麦劳动。他们脸对着大地,背对着蓝天,下面如同笼蒸,上面如同火烤,但是他们用尽一切力量挥舞著镰刀一路向前割去,似乎完全忘记了炎热,因为这是"虎口夺粮",时间必须抓紧呀!舍不得浪费。天气如此之热,白天又如此之长,而人们却竭力苦干,就怕浪费一点时间,可见人们对即将到手的麦子的珍惜程度。"惜"字在这里用得非常好,是用一种违背人之常情的写法来突出人们此时此地的感情烈度。白居易的《卖炭翁》中有"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之语,"愿"字的用法与此处"惜"字的用法正同。 笫三层八句,镜头转向一个贫妇人,她被捐税弄得破了产,现时只能以拾麦穗为生,这是比前述阖家忙于收麦者更低一个层次的人。你看她的形象:左手抱着一个孩子,臂弯里挂著一个破竹筐,右手在那里捡人家落下的麦穗。这有多么累,而收获又是多么少啊!但有什么办法呢?现在是收麦的时候,还有麦穗可捡,换个别的时候,就只有去沿街乞讨了。而她们家在去年、前年,也是有地可种、有麦可收的人家呀,只是后来让捐税弄得走投无路,把家产,土地都折变了,至使今天落到了这个地步。第四层六句,写诗人面对丰收下出现如此悲惨景象的自疚自愧。 作品的题目叫《观刈麦》,而画面上实际出现的,除了刈麦者之外,却还有一个拾麦者,而且作者的关心也恰恰是更偏重在后者身上。他们二者目前的贫富苦乐程度是不同的,但是他们的命运却有着紧密的联系。今日凄凉可怜的拾麦穗者是昨日辛劳忙碌的刈麦者;又安知今日辛劳忙碌的刈麦者明日不沦落成凄凉可怜的拾麦者呢?只要有繁重的捐税在,劳动人民就永远摆脱不了破产的命运。作者在这里对当时害民的赋税制度提出了尖锐批评,对劳动人民所蒙受的苦难寄寓了深切的同情。而且不是一般的同情,是进而把自己摆进去,觉得自己和劳动人民的差别太大了,自己问心有愧。这时的白居易的诗歌确实反映了劳动人民的思想情绪,呼出了劳动人民的声音。 这首诗写作上的基本特点是不带任何夸张地、如实地描写现实生活场景。他选取了举家忙碌和凄凉拾穗这两个镜头,使之构成强烈对比。前者虽然苦、虽然累,但他们暂时还是有希望的,至于后者,则完全是断梗浮萍,朝不保夕了。两个镜头所表现的场面、气氛、形象、心理都很好。 诗的最后是发议论,这是白居易许多讽谕诗的共同路数。这首诗的议论不是直接指向社会病根,而是表现为自疚自愧,这也是一种对整个官僚贵族社会的隐约批评。白居易才是一个三百石的小小县尉呀,那些大官僚、大贵族们难道不应该有更大的自疚自愧吗!赋税是皇帝管的,白居易无法公开反对,他只能用这种结尾来达到讽谕的目的。

观刈麦 注释、翻译

注释

u3000 u3000(1)刈(yì):割。(本诗为古体诗)

(2)陇 :同“垄”,田埂,这里泛指麦地。

(3)覆陇黄:小麦黄熟时遮盖住了田埂。覆:盖。

(4)妇姑:媳妇和婆婆,这里泛指妇女。 荷(hè)箪(dān)食(shí):担着圆形竹器盛的食物。荷:肩挑。箪食:竹篮盛的食物。 童稚携壶浆:小孩子提着用壶装的浆水。浆:古代一种略带酸味的饮品,有时也可以指米酒。 饷(xiǎng)田:给在田里劳动的人送饭 u3000丁壮:年轻力壮的男子。 南冈:地名。

(5)足蒸暑土气:双脚受地面热气熏蒸。 背灼炎天光:脊背受炎热的阳光烘烤。

(6)惜:珍惜.舍不得浪费。

(7)秉(bǐng)遗穗:握着从田里拾取的麦穗。秉,用手握着。 敝:破。

(8)相顾言:指互相诉说。顾:视,看。

(9)输税:缴纳租税。

(10)曾(zēng):一直、从来。 事:从事。 农桑:农耕和蚕桑。

(11)吏禄三百石(dàn):当时白居易一年的薪俸大约是三百石米。石:中国市制容量单位,十斗为一石。(古时候念dàn,现在念shí)

(12)岁晏(yàn):年底。晏,晚。

(13)丁壮:青壮年男子。

(14)饷田:给在田里劳动的人送饭。

译文

农家很少有空闲的月份,五月到来人们更加繁忙。

夜里刮起了南风,覆盖田垄的小麦已成熟发黄。

妇女们担着竹篮盛的饭食,儿童手提壶装的浆水,

相互跟随给在田里劳动的人送去饭食,收割小麦的男子都在南冈。

观刈麦原文及翻译(观刈麦原文及翻译注释)


双脚受地面的热气熏蒸,脊梁受炎热的阳光烘烤。

精疲力竭仿佛不知道天气炎热,只是珍惜夏日天长。

又见一位贫苦妇女,抱着孩儿在割麦者旁边,

右手拾着遗落的麦穗,左臂上悬挂着一个破筐。

听她望着别人说话,听到的人都为她感到悲伤。

u3000 因为缴租纳税,家里的粮食都已交光,只好拾些麦穗充填饥肠。

u3000 现在我有什么功劳德行,却不用从事农耕蚕桑。

u3000 一年领取薪俸三百石米,到了年底还有余粮。

u3000 想到这些内心感到惭愧,整天也不能淡忘。

观刈麦翻译 观刈麦全诗翻译

1、农家很少有空闲的月份,五月到来人们更加繁忙。

2、夜里刮起了南风,覆盖田垄的小麦已成熟发黄。

3、妇女们担着竹篮盛的饭食,儿童手提壶装的水,

4、相互跟随着到田间送饭,收割小麦的男子都在南冈。

5、他们双脚受地面的热气熏蒸,脊梁上烤晒着炎热的阳光。

6、精疲力竭仿佛不知道天气炎热,只是珍惜夏日天长。

7、又见一位贫苦妇女,抱着孩儿站在割麦者身旁,

8、右手拿着捡的麦穗,左臂挂着一个破筐。

9、听她望着别人说话,听到的人都为她感到悲伤。

10、因为缴租纳税,家里的田地都已卖光,只好拾些麦穗充填饥肠。

11、现在我有什么功劳德行,却不用从事农耕蚕桑。

12、一年领取薪俸三百石米,到了年底还有余粮。

13、想到这些暗自惭愧,整日整夜念念不忘。

《白居易诗选 观刈麦》(白居易)诗篇全文翻译

白居易诗选 观刈麦 白居易 系列:白居易诗选|白居易诗集 白居易诗选 观刈1麦

【原文】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2,妇姑荷箪食3,童稚携壶浆4。相随饷田5去,丁壮在南冈。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注释】 1刈:割。 2覆陇黄:小麦黄熟遮住了田埂。 3妇姑:媳妇和婆婆,这里泛指妇女。荷簟食:担著圆形竹器盛的食物。 4童稚携壶浆:小孩子提着用壶装的汤或者酒。 5饷田:给在田间劳作的人送饭。

【译文】 农民们很少有空闲的时候,五月正是农忙时节,就更是加倍的繁忙了。仿佛只在一夜之间,田里的小麦就被南风吹成了一片金黄,覆盖了田垄。妇女们肩挑着饭食,孩子们提着汤水,去南冈为他们正在劳作的亲人们送饭。那些年轻的男人正在收割小麦,湿热的土气蒸着他们的双脚,灼人的太阳照射着他们的脊背,他们却仍然不顾炎热地劳作,只想珍惜这初夏较长的白日。他们旁边还有一个贫困的妇女,抱着孩子站在那里,右手握著收割时散落下来的麦穗,左臂挎著一个破旧的竹筐。她望着大家,说自己卖了田地应付朝廷的税赋,如今只好捡拾这些麦穗来充饥,人人听了都忍不住为她悲伤。想我有什么功德,可以不事农桑,每年却领取三百石粮食的俸禄,年末还能有余粮?每当想到这些,我心中都暗自惭愧,终日都不能将它遗忘。

【赏析】 这首诗通过对农民辛苦劳动场面和拾麦者悲惨遭遇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贫苦百姓深切的同情。

观刈麦古诗原文及翻译

《观刈麦》为唐代诗人白居易所作,原诗如下: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观刈麦原文及翻译(观刈麦原文及翻译注释)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译文:

农民终年没有闲暇,到了五月更加繁忙。

夜里吹来暖暖南风,地里小麦盖垄成熟金黄。

妇女用筐挑着食物,孩子提壶盛满水。

相伴一起到田里送饭食,男人在南山冈劳作。

脚被地面热气熏蒸着,背烤着火辣的阳光。

精疲力竭却不觉得酷暑严热,只是珍惜夏日白日时间长。

又见一位贫苦农妇,抱着孩子跟在人旁。

右手拿着捡的麦穗,左臂挂着一个破筐。

她回头述说家境,听闻的人都为她悲伤。

观刈麦原文及翻译(观刈麦原文及翻译注释)


为了缴税只得家田卖尽,靠捡麦来穗果腹。

而如今的我又有什么功德,从没种过田采过桑。

一年有三百石的俸禄,到了年底还有余粮。

想到这些暗自惭愧,整日整夜念念不忘。



田家元日翻译及赏析

《田家元日》作者为唐朝文学家孟浩然。其古诗词全文如下:

昨夜斗回北,今朝岁起东。

我年已强仕,无禄尚忧农。

桑野就耕父,荷锄随牧童。

田家占气候,共说此年丰。

【前言】

《田家元日》是唐朝诗人孟浩然所作五言绝句。前两联对诗人对自己年过四十却没能为官表示哀伤,后两联对和农夫一起推测天气,表现出自适之情。诗人借诗抒情,隐隐透露了不甘隐居躬耕的心情。

【注释】

①元日:农历正月初一。

②斗:指北斗星。回北:指北斗星的斗柄从指向北方转而指向东方。古人认为北斗星斗柄指东,天下皆春;指南,天下皆夏;指西,天下皆秋;指北,天下皆冬。

③起:开始。东:北斗星斗柄朝东。

④强仕:强仕之年,即四十岁。

⑤无禄:没有官职。禄:官吏的薪俸。尚:还。

⑥桑野:种满桑树的田野。就:靠近。耕父:农人。

⑦荷:扛,担。

⑧占:推测占气候:根据自然气候推测一年收成的好坏。

【翻译】

昨天夜里北斗星的斗柄转向东方,今天早晨一年又开始了。我已经四十岁了,虽然没有官职但仍担心农事。靠近在种满桑树的田野里耕作的农夫,扛着锄头和牧童一起劳作。农家人推测今年的收成,都说这一年是丰收年。

【赏析】

诗的首联写斗转星移,岁月不居,昨晚除夕还是寒冷的隆冬,今朝大年初一起来就已经是和煦的春天。这两句通过斗柄指北向东转动的快速过程显示时间的推移,节序的更替,暗点了题中的“元日”。

颔联写诗人已进入四十岁的壮年时期,本应出仕,大有作为,但未曾得到一官半职,虽然如此,他对农事还是非常重视,非常关心。这一联概述了诗人仕途的遭际,表露了他的农本思想,体现了他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可贵品质。诗人既初隐于鹿门,不仅结交了大批淳朴善良的农夫野老;同时又直接参与了田事劳作。自然有了对农村的深厚的感情,忧喜以共,苦乐同心。但另方面,作为一个有理想的知识分子,不能叫他完全没有奋飞冲天的幻想,正是这样,在诗句里才有“我年已强仕,无禄尚忧农”的叹息。时代的隐者都有远大的志趣。所以无论他的出山或其后的再次归田,都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对农村乡土真挚的爱恋。

颈联展示的是一幅典型的田园牧歌图。白天。在田间,诗人和农父一起扶犁耕作;傍晚,在路上,诗人荷锄伴牧童一道回归村庄。由此,人们仿佛可以看到诗人与农父并肩劳动,促膝休息,“但道桑麻长”的情景;仿佛可以听到诗人与“短笛无腔信口吹”的牧童应和的笛音歌声,从而深深地体味到田园风光的美好,田园生活的快乐。

尾联扣题,明确点题,写田家元日之际凭借占卜纷纷预言今年是一个丰收年。显然,这首诗没有状写辞旧迎新的热闹,没有抒发节日思亲的情感,而是将诗人自身恬淡,惬意的情趣水乳般交融于节日气氛之中,令人读来自觉有一种和谐自然之美。

诗中首尾两联反映了我国古代农民非常重视观测天象,注意气候、节令与农业生产的关系,其中虽有某种程度的迷信色彩,但更多的是从生产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经验,有一定的科学价值。中间两联叙写了自已的隐居生活内容,其中隐隐透露了作者不甘隐居躬耕的心情,说明他的鹿门隐居只是为了取得清高的声望,以便得到引荐达到入仕的目的。这首诗既叹自己的不遇,惜壮志之难伸;又复悲天悯人,忧农收之不丰,隐然有一心以天下为己任的怀抱。本来,士各有志,人各有愿;而在总的希望的水中,九派百支,主流总趋于一个定向:愿年年月圆花好,愿岁岁人寿年丰。只不过表现的形式不同而已。

这首诗叙写了诗人新年伊始的心绪。前四句写时光匆匆,又一年开始了,自己已届四十,仍未做官,不禁产生淡淡的哀伤。后四句写自己与牧童、农人一起推测气候、年成,不觉又有一丝自适之情。全诗没有明显的起伏,语调平和,而静味深长。尾句“共说此年丰”当有双重含义:一是指农田耕种的丰收,二是企盼即将去长安赴试有一个好的结果。



《天净沙·闲题》翻译赏析

[越调]天净沙·闲题

作者: 吴西逸

体裁: 散曲

长江万里归帆,西风几度阳关①,依旧红尘满眼②。

夕阳新雁,此情时拍阑干③。

注释

①阳关:地名,在今甘肃敦煌县西南。这里泛指边远地区。

②红尘:闹市的飞尘,形容繁华。

③阑干:即栏杆。

江亭远树残霞,淡烟芳草平沙。绿柳阴中系马。夕阳西下,水村山郭人家。

【译文】

江边的亭子,背衬着天际的残霞和树木。平坦的沙岸上芳草簇簇,弥漫着淡淡的烟雾。行人跳下马来,把坐骑在杨柳荫中拴住。夕阳西下,近水近山,各有村庄和人家的居屋。

【赏析】

此曲共四首,前三首为:“长江万里归帆,西风几度阳关。依旧红尘满眼。夕阳新雁,此情时拍栏杆。”“楚云飞满长空,湘江不断流东。何事离多恨冗?夕阳低送,小楼数点残鸿。”“数声短笛沧州,半江远水孤舟。愁更浓如病酒。夕阳时候,断肠人倚西楼。”四首皆含“夕阳”二字,而互无密切的联系,可见作者的“闲题”,是类似于画家就某一灵感作随意素描式的试笔。以“夕阳”为背景,便决定了作品意境的苍凉基调。

这首小令写的是夏末秋初的江乡风景。前两句是静景的铺陈,由最远处的“江亭”、“远树”、“残霞”,到中景的“淡烟”、“芳草”、“平沙”,于开阔的意象中融入了苍茫的情思。这种排比景物、组合层次来汇总印象的手法,在马致远《天净沙·秋思》及白朴《天净沙·秋》中已有先例,作者无疑是受到他们的影响。但第三句就迅速将镜头拉近,出现了具有人物身影与动态的特写,句法也发生了变化。这就自然而然使这一句成为全曲的中心,引人瞩目和深味。

“绿柳阴中系马”,并无进一步的交代,作者甚至不提示系马者的身份。但因前两句充溢着旷远、清寂和苍凉的气氛,其惯性便决定了思维的导向。可知此处的“系马”决不是一种轻快、得意的举动,其行为者也必然别有隐衷。这就使读者可以意识到那是一位行客游子,风尘鞅掌;柳阴系马,为的是得到暂时的歇息,或者是一种无奈的寻觅。由情景交融而至以景导情,这正是作品妙味的表现。

末两句又返回绘景。“夕阳”的加入增添了画面的苍凉,“水村山郭人家”则证实了第三句中主角身份的推论。而这样一来,游子的漂泊与人家的安居又形成了意质上的对比。“绿柳阴中系马”本身也成为大块空间中的一景,而客愁旅恨,则在水村山郭、夕阳人家的静景中弥散开来。情景又一回交融,此时的悲凉足以撼动人心,“闲题”的妙味,也就更觉咀嚼无穷了。



《天净沙·闲题》翻译赏析

[越调]天净沙·闲题

作者: 吴西逸

体裁: 散曲

长江万里归帆,西风几度阳关①,依旧红尘满眼②。

夕阳新雁,此情时拍阑干③。

注释

①阳关:地名,在今甘肃敦煌县西南。这里泛指边远地区。

②红尘:闹市的飞尘,形容繁华。

③阑干:即栏杆。

江亭远树残霞,淡烟芳草平沙。绿柳阴中系马。夕阳西下,水村山郭人家。

【译文】

江边的亭子,背衬着天际的残霞和树木。平坦的沙岸上芳草簇簇,弥漫着淡淡的烟雾。行人跳下马来,把坐骑在杨柳荫中拴住。夕阳西下,近水近山,各有村庄和人家的居屋。

【赏析】

此曲共四首,前三首为:“长江万里归帆,西风几度阳关。依旧红尘满眼。夕阳新雁,此情时拍栏杆。”“楚云飞满长空,湘江不断流东。何事离多恨冗?夕阳低送,小楼数点残鸿。”“数声短笛沧州,半江远水孤舟。愁更浓如病酒。夕阳时候,断肠人倚西楼。”四首皆含“夕阳”二字,而互无密切的联系,可见作者的“闲题”,是类似于画家就某一灵感作随意素描式的试笔。以“夕阳”为背景,便决定了作品意境的苍凉基调。

这首小令写的是夏末秋初的江乡风景。前两句是静景的铺陈,由最远处的“江亭”、“远树”、“残霞”,到中景的“淡烟”、“芳草”、“平沙”,于开阔的意象中融入了苍茫的情思。这种排比景物、组合层次来汇总印象的手法,在马致远《天净沙·秋思》及白朴《天净沙·秋》中已有先例,作者无疑是受到他们的影响。但第三句就迅速将镜头拉近,出现了具有人物身影与动态的特写,句法也发生了变化。这就自然而然使这一句成为全曲的中心,引人瞩目和深味。

“绿柳阴中系马”,并无进一步的交代,作者甚至不提示系马者的身份。但因前两句充溢着旷远、清寂和苍凉的气氛,其惯性便决定了思维的导向。可知此处的“系马”决不是一种轻快、得意的举动,其行为者也必然别有隐衷。这就使读者可以意识到那是一位行客游子,风尘鞅掌;柳阴系马,为的是得到暂时的歇息,或者是一种无奈的寻觅。由情景交融而至以景导情,这正是作品妙味的表现。

末两句又返回绘景。“夕阳”的加入增添了画面的苍凉,“水村山郭人家”则证实了第三句中主角身份的推论。而这样一来,游子的漂泊与人家的安居又形成了意质上的对比。“绿柳阴中系马”本身也成为大块空间中的一景,而客愁旅恨,则在水村山郭、夕阳人家的静景中弥散开来。情景又一回交融,此时的悲凉足以撼动人心,“闲题”的妙味,也就更觉咀嚼无穷了。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的意思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原文欣赏

1、“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翻译:农家很少有空闲的月份,五月到来人们更加繁忙。出自白居易《观刈麦》。

2、原文: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

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

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

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观刈麦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
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背傍。
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田家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
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观刈麦拼音版 观刈麦拼音版朗诵

观刈麦全文注音

全文注音

观刈麦拼音版 观刈麦拼音版朗诵


guan1

yi4

mai4

观刈麦

白居易

tian2

jia1

shao3

xian2

yue4,wu3

yue4

ren2

bei4

mang2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ye4

lai2

nan2

feng1

qi3,xiao3

mai4

fu4

long3

huang2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fu4

gu1

he4

dan1

shi2,tong2

zhi4

xie2

hu2

jiang1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

xiang1

sui2

xiang3

tian2

qu4,ding1

zhuang4

zai4

nan2

gang1

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zu2

zheng1

shu3

tu3

qi4,bei4

zhuo2

yan2

tian1

guang1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li4

jin4

bu4

zhi1

re4,dan4

xi1

xia4

ri4

chang2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fu4

you3

pin2

fu4

ren2,bao4

zi3

zai4

qi2

pang2.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背傍。

you4

shou3

bing3

yi2

sui4,zuo3

bi4

xuan2

bi4

kuang1

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ting1

qi2

xiang1

gu4

yan2,wen2

zhe3

wei4

bei1

shang1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jia1

tian2

shu1

sui4

jin4,shi2

ci3

chong1

ji1

chang2

田家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jin1

wo3

he2

gong1

de2,ceng2

bu2

shi4

nong2

san1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

li4

lu4

san1

bai3

dan4,sui4

yan4

you3

yu2

liang2

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nian4

ci3

si2

zi4

kui4,jin4

ri4

bu4

neng2

wang4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观刈麦古诗带拼音

观刈麦古诗及拼音如下:

田【tián】家【jiā】少【shǎo】闲【xián】月【yuè】,五【wǔ】月【yuè】人【rén】倍【bèi】忙【máng】。夜【yè】来【lái】南【nán】风【fēng】起【qǐ】,小【xiǎo】麦【mài】覆【fù】陇【lǒng】黄【huáng】。

妇【fù】姑【gū】荷【hè】箪【dān】食【shí】,童【tóng】稚【zhì】携【xié】壶【hú】浆【jiāng】,相【xiāng】随【suí】饷【xiǎng】田【tián】去【qù】,丁【dīng】壮【zhuàng】在【zài】南【nán】冈【gāng】。

足【zú】蒸【zhēng】暑【shǔ】土【tǔ】气【qì】,背【bèi】灼【zhuó】炎【yán】天【tiān】光【guāng】,力【lì】尽【jìn】不【bú】知【zhī】热【rè】,但【dàn】惜【xī】夏【xià】日【rì】长【cháng】。

复【fù】有【yǒu】贫【pín】妇【fù】人【rén】,抱【bào】子【zǐ】在【zài】其【jī】旁【páng】,右【yòu】手【shǒu】秉【bǐng】遗【yí】穗【suì】,左【zuǒ】臂【bì】悬【xuán】敝【bì】筐【kuāng】。

听【tīng】其【qí】相【xiāng】顾【gù】言【yán】,闻【wén】者【zhě】为【wéi】悲【bēi】伤【shāng】。家【jiā】田【tián】输【shū】税【shuì】尽【jìn】,拾【shí】此【cǐ】充【chōng】饥【jī】肠【cháng】。

今【jīn】我【wǒ】何【hé】功【gōng】德【dé】?曾【céng】不【bú】事【shì】农【nóng】桑【sāng】。吏【lì】禄【lù】三【sān】百【bǎi】石【dàn】,岁【suì】晏【yàn】有【yǒu】余【yú】粮【liáng】,念【niàn】此【cǐ】私【sī】自【zì】愧【kuì】,尽【jìn】日【rì】不【bù】能【néng】忘【wàng】。

诗人简介:

白居易(772年至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

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观刈麦”注音版

观(guān)刈(yì)麦(mài)

田(tián)家(jiā)少(shǎo)闲(xián)月(yuè),

五(wǔ)月(yuè)人(rén)倍(bèi)忙(máng).

夜(yè)来(lái)南(nán)风(fēng)起(qǐ),

小(xiǎo)麦(mài)覆(fù)陇(lǒng)黄(huáng).

妇(fù)姑(gū)荷(hè)箪(dān)食(shí),

童(tóng)稚(zhì)携(xié)壶(hú)浆(jiāng),

相(xiāng)随(suí)饷(xiǎng)田(tián)去(qù),

丁(dīng)壮(zhuàng)在(zài)南(nán)冈(gāng).

足(zú)蒸(zhēng)暑(shǔ)土(tǔ)气(qì),

背(bèi)灼(zhuó)炎(yán)天(tiān)光(guāng),

力(lì)尽(jìn)不(bú)知(zhī)热(rè),

但(dàn)惜(xī)夏(xià)日(rì)长(cháng).

复(fù)有(yǒu)贫(pín)妇(fù)人(rén),

抱(bào)子(zǐ)在(zài)其(jī)旁(páng),

右(yòu)手(shǒu)秉(bǐng)遗(yí)穗(suì),

左(zuǒ)臂(bì)悬(xuán)敝(bì)筐(kuāng).

听(tīng)其(qí)相(xiāng)顾(gù)言(yán),

闻(wén)者(zhě)为(wéi)悲(bēi)伤(shāng).

家(jiā)田(tián)输(shū)税(shuì)尽(jìn),

拾(shí)此(cǐ)充(chōng)饥(jī)肠(cháng).

今(jīn)我(wǒ)何(hé)功(gōng)德(dé)?

曾(céng)不(bú)事(shì)农(nóng)桑(sāng).

吏(lì)禄(lù)三(sān)百(bǎi)石(dàn),

岁(suì)晏(yàn)有(yǒu)余(yú)粮(liáng),

该诗出自白居易的《观刈麦》,意思是:

农家很少有空闲的月份,五月到来人们更加繁忙。

夜里刮起了南风,覆盖田垄的小麦已成熟发黄。

妇女们担着竹篮盛的饭食,儿童手提壶装的水,

相互跟随着到田间送饭,收割小麦的男子都在南冈。

他们双脚受地面的热气熏蒸,脊梁上烤晒着炎热的阳光。

精疲力竭仿佛不知道天气炎热,只是珍惜夏日天长。

又见一位贫苦妇女,抱着孩儿站在割麦者身旁,

右手拾着遗落的麦穗,左臂上悬挂着一个破筐。

听她望着别人说话,听到的人都为她感到悲伤。

因为缴租纳税,家里的田地都已卖光,只好拾些麦穗充填饥肠。

现在我有什么功劳德行,却不用从事农耕蚕桑。

一年领取薪俸三百石米,到了年底还有余粮。

想到这些内心感到惭愧,整天也不能淡忘。

观刈麦 的全文拼音

《观刈麦》示意图观刈(yì)麦

作者:(唐)白居易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fù)陇(lǒng)黄。

妇姑荷(hè)箪(dān)食,童稚(zhì)携壶浆,

相随饷(xiǎng)田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zhuó)炎天光,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

右手秉(bǐng)遗穗(suì),左臂悬敝(bì) 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家田输税(shuì)尽,拾此充饥肠。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

吏(lì)禄(lù)三百石(dàn),岁晏(yàn)有余(yú)粮。

念此私自愧(kuì),尽日不能忘。

《观刈麦》的拼音注解是什么?

一、全文拼音

观(guān)刈(yì)麦(mài)

作者:宋·苏轼

田(tián)家(jiā)少(shǎo)闲(xián)月(yuè),

五(wǔ)月(yuè)人(rén)倍(bèi)忙(máng).

夜(yè)来(lái)南(nán)风(fēng)起(qǐ),

小(xiǎo)麦(mài)覆(fù)陇(lǒng)黄(huáng).

妇(fù)姑(gū)荷(hè)箪(dān)食(shí),

童(tóng)稚(zhì)携(xié)壶(hú)浆(jiāng),

相(xiāng)随(suí)饷(xiǎng)田(tián)去(qù),

丁(dīng)壮(zhuàng)在(zài)南(nán)冈(gāng).

足(zú)蒸(zhēng)暑(shǔ)土(tǔ)气(qì),

背(bèi)灼(zhuó)炎(yán)天(tiān)光(guāng),

力(lì)尽(jìn)不(bú)知(zhī)热(rè),

但(dàn)惜(xī)夏(xià)日(rì)长(cháng).

复(fù)有(yǒu)贫(pín)妇(fù)人(rén),

抱(bào)子(zǐ)在(zài)其(jī)旁(páng),

右(yòu)手(shǒu)秉(bǐng)遗(yí)穗(suì),

左(zuǒ)臂(bì)悬(xuán)敝(bì)筐(kuāng).

听(tīng)其(qí)相(xiāng)顾(gù)言(yán),

闻(wén)者(zhě)为(wéi)悲(bēi)伤(shāng).

家(jiā)田(tián)输(shū)税(shuì)尽(jìn),

拾(shí)此(cǐ)充(chōng)饥(jī)肠(cháng).

今(jīn)我(wǒ)何(hé)功(gōng)德(dé)?

曾(céng)不(bú)事(shì)农(nóng)桑(sāng).

吏(lì)禄(lù)三(sān)百(bǎi)石(dàn),

岁(suì)晏(yàn)有(yǒu)余(yú)粮(liáng).

念(niàn)此(cǐ)私(sī)自(zī)愧(kuī),

尽(jìn)日(rì)不(bù)能(néng)忘(wàng).

二、观刈麦的翻译:

农家很少有空闲的月份,五月到来人们更加繁忙。夜里刮起了南风,覆盖田垄的小麦已成熟发黄。妇女们担着竹篮盛的饭食,儿童手提壶装的水浆,相互跟随着到田间送饭,收割小麦的男子都在南冈。他们双脚受地面的热气熏蒸,脊梁上烤晒着炎热的阳光。精疲力竭仿佛不知道天气炎热,只是珍惜夏日天长。又见一位贫苦妇女,抱着孩儿站在割麦者身旁,右手拾着遗落的麦穗,左臂上悬挂着一个破筐。听她望着别人说话,听到的人都为她感到悲伤。因为缴租纳税,家里的田地都已卖光,只好拾些麦穗充填饥肠。我有什么功劳德行,却不用从事农耕蚕桑。一年领取薪俸三百石米,到了年底还有余粮。想到这些内心感到惭愧,整天也不能淡忘。

《观刈麦》全文带拼音的

全文注音:

观(guān)刈(yì)麦(mài)

田(tián)家(jiā)少(shǎo)闲(xián)月(yuè),五(wǔ)月(yuè)人(rén)倍(bèi)忙(máng)。夜(yè)来(lái)南(nán)风(fēng)起(qǐ),小(xiǎo)麦(mài)覆(fù)陇(lǒng)黄(huáng)。

妇(fù)姑(gū)荷(hè)箪(dān)食(shí),童(tóng)稚(zhì)携(xié)壶(hú)浆(jiāng),相(xiāng)随(suí)饷(xiǎng)田(tián)去(qù),丁(dīng)壮(zhuàng)在(zài)南(nán)冈(gāng)。

足(zú)蒸(zhēng)暑(shǔ)土(tǔ)气(qì),背(bèi)灼(zhuó)炎(yán)天(tiān)光(guāng),力(lì)尽(jìn)不(bú)知(zhī)热(rè),但(dàn)惜(xī)夏(xià)日(rì)长(cháng)。

复(fù)有(yǒu)贫(pín)妇(fù)人(rén),抱(bào)子(zǐ)在(zài)其(jī)旁(páng),右(yòu)手(shǒu)秉(bǐng)遗(yí)穗(suì),左(zuǒ)臂(bì)悬(xuán)敝(bì)筐(kuāng)。

听(tīng)其(qí)相(xiāng)顾(gù)言(yán),闻(wén)者(zhě)为(wéi)悲(bēi)伤(shāng)。家(jiā)田(tián)输(shū)税(shuì)尽(jìn),拾(shí)此(cǐ)充(chōng)饥(jī)肠(cháng)。

今(jīn)我(wǒ)何(hé)功(gōng)德(dé)?曾(céng)不(bú)事(shì)农(nóng)桑(sāng)。吏(lì)禄(lù)三(sān)百(bǎi)石(dàn),岁(suì)晏(yàn)有(yǒu)余(yú)粮(liáng),



观刈麦、破阵子

《观刈麦、破阵子》优秀课件由小编整理并分享,欢迎老师同学们下载并阅读。如果对你有帮助,请继续支持,并提出您的...

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