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里德里希·威廉·尼采的研究书籍(弗里德里希大帝)

由网友()分享简介:弗里德里希·威廉·尼采的研究书籍
朗佩特著,娄林译,《尼采的教诲》,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弗里德里希·威廉·尼采的研究书籍

朗佩特著,娄林译,《尼采的教诲》,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ISBN 9787567501027
朗佩特著,田立年、贺志刚 译,《施特劳斯与尼采》,上海:上海三联书店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ISBN 9787542621849
朗佩特著,李致远、彭磊、李春长译, 尼采与现时代》,北京:华夏出版社,2009,ISBN 9787508047966
朗佩特著,李致远、李小均 译,《尼采的使命》,北京:华夏出版社,2009,ISBN 9787508047911
海德格尔著,孙周兴译,《尼采(全二卷)》,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ISBN 9787100070348
海德格尔著,孙周兴译,《林中路》,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ISBN: 9787532733668
德勒兹著,周颖、刘玉宇译,《尼采与哲学》,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ISBN: 9787801495662
洛维特著,李秋零译,《从黑格尔到尼采》,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ISBN 9787108021908
罗森著,吴松江、陈卫斌译,《启蒙的面具》, 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3,ISBN 9787538264319
丹豪瑟 著, 田立年译,《尼采眼中的苏格拉底》,北京:华夏出版社,2013,ISBN 9787508077826
凯斯.安塞尔-皮尔逊著,《尼采反卢梭》,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ISBN 9787508037561
奥弗洛赫蒂 著, 田立年译,《尼采与古典传统》,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ISBN 9787561752494
戴维·罗宾逊著, 程炼译,《尼采与后现代主义》,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ISBN 9787301084861 吴增定著,《尼采与柏拉图主义》,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ISBN 9787208052567
张文涛著,《尼采六论》,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ISBN 9787561754702
周国平著,《尼采与形而上学》,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8,ISBN 9787535511782
周国平著,《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ISBN 9787208004672
郜元宝著,《尼采在中国》,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1,ISBN 9787542614827
陈鼓应著,《悲剧哲学家尼采》,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ISBN 9787208060968
汪民安著,《尼采与身体》,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ISBN 9787301131473
张典著,《尼采和主体性哲学》,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9,ISBN 9787508728650
赵广明著,《尼采的启示,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ISBN 9787509736470 伯恩·马格努斯、凯瑟琳·希金斯选编,《尼采》,北京:三联书店,2006,ISBN 9787108024848
刘小枫主编,黄立年译,《尼采与古典传统续编》,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ISBN 9787561759233
彼肖普主编,黄立年译尼采与古代》,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ISBN 9787561780756
刘小枫主编,《尼采在西方》,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ISBN 9787561774311
刘小枫主编,《尼采与基督教》,北京:华夏出版社,2014,ISBN 9787508077857



弗里德里希·威廉·尼采的哲学成就

对尼采来说,哲学思索是生活,生活就是哲学思索。他创立了不同以往的形态迥异的奇特哲学,展示自己的哲学思想。他的哲学无须推理论证,没有体系框架,根本不是什么理论体系,是他对人生痛苦与欢乐的直接感悟。尼采,在他的第一部学术著作-《悲剧的诞生》中,就已开始了对现代文明的批判。他指出,在资本主义社会里,尽管物质财富日益增多,人们并没有得到真正的自由和幸福。僵死的机械模式压抑人的个性,使人们失去自由思想的激情和创造文化的冲动,现代文化显得如此颓废,这是现代文明的病症,其根源是生命本能的萎缩。尼采指出,要医治现代疾病,必须恢复人的生命本能,并赋予它一个新的灵魂,对人生意义做出新的解释。他从叔本华那里受到启示,也指出世界的本体是生命意志。
尼采猛烈的揭露和批判传统的基督教道德和现代理性。在认识论上,尼采是极端的反理性主义者,他对任何理性哲学都进行了最彻底的批判。他认为,欧洲人两千年的精神生活是以信仰上帝为核心的,人是上帝的创造物,附属物。人生的价值,人的一切都寄托于上帝。虽然自启蒙运动以来,上帝存在的基础已开始瓦解,但是由于没有新的信仰,人们还是信仰上帝,崇拜上帝。尼采的一句名言“一声断喝——上帝死了”——是对上帝的无情无畏的批判。他借狂人之口说,自己是杀死上帝的凶手,指出上帝是该杀的。基督教伦理约束人的心灵,使人的本能受到压抑,要使人获得自由,必须杀死上帝。尼采认为,基督教的衰落有其历史必然性,它从被压迫者的宗教,转化为统治者压迫者的宗教,它的衰落是历史的必然。杀死了作为神的上帝,又迎来了资本的上帝,资本化身的上帝。他的“上帝死了”的呼喊,断喝的启蒙价值是不能低估的。
尼采认为,在没有上帝的世界上,人们获得了空前的机会,必须建立新的价值观,以人的意志为中心的价值观。为此,要对传统道德价值进行清算,传统的道德观念是上帝的最后掩体,他深深的渗透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腐蚀人们的心灵。尼采自称是非道德主义者和反基督徒,他猛烈批判西方的传统道德所崇尚的美德。
尼采对现代理性也持批判态度。他首先拿具有理性的哲学家开刀,他指出:哲学家的第一特性是缺乏历史感,几千年来,凡是经哲学家处理的一切都变成了概念木乃伊。理性所起的作用无非是把流动的历史僵固化,用一些永恒的概念去框定活生生的现实。结果是扼杀了事物的生灭变化过程,扼杀了生命。这个世界是一个充满了偶然性的,动荡不定的,从而无法捉摸的世界。实况是没有的,一切都是流动的,抓不住的,躲闪的。哲学家的第二个特性是“拒绝感官的证据”,颠倒了真正的世界和假象的世界。感性证据是真实的,可信的,只是对它们加工时才塞进了谎言。哲学家的第三个特性是混淆始末,他们否认生长过程,进化过程。哲学家的第四个特性是运用语言中的“理性”强制人们犯错误。“是”与“存在”混为一谈,弄假成真,弄真成假,蒙骗无知的人们。他认为,从苏格拉底到现代人都狂热的诉诸理性,是很荒谬的。人类之所以崇尚理性,是指望它给人带来自由和幸福;然而结果恰恰相反,理性处处与人的本能为敌,造成人的更大痛苦。
批判理性带来的谬误是正确的,但是不能否定理性的存在,理性的历史地位和作用。理性是人类进步的标志,是人类文明进程的硕果。历史上一些杰出的哲学家就是用理性的武器观察世界认识世界的。理性本身没有错,理性是不能否定的。没有理性,人类就不能正确的认识世界,认识真理。没有理性,人类将落入迷茫可怕的境遇。
尼采要建立新的哲学,将生命意志置于理性之上的哲学,非理性的哲学。作为对理性提出了挑战,他提出了强力意志说。用强力意志取代上帝的地位,传统形而上学的地位。强力意志说的核心是肯定生命,肯定人生。强力意志不是世俗的权势,它是一种本能的,自发的,非理性的力量。它决定生命的本质,决定着人生的意义。 尼采比较了强力意志和理性的不同特性,理性的特性是:冷静,精确,逻辑,生硬,节欲;强力意志的特性是:激情,欲望,狂放,活跃,争斗。强力意志源于生命,归于生命,它就是现实的人生。人生虽然短暂,只要具有强力意志,创造意志,成为精神上的强者,就能实现自己的价值。强力意志作为最高的价值尺度,一方面肯定了人生的价值,另一方面也为人世间的不平等作了辩护。在尼采看来,人类与自然的生命一样,都有强弱之分,强者总是少数,弱者是多数。历史与文化是少数强者创造的,他们理所当然的统治弱者。尼采推翻了神的等级制度,肯定了人的等级制度。 尼采还提出他的超人哲学,关于建构理想人生的哲学。超人是人生理想的象征,是尼采追求的理想目标和人生境界。尼采对现代人,现代生活感到很失望,他梦想改善人,造就新的人,即是超人。超人不是具体的人,是一个虚幻的形象。超人具有大地,海洋,闪电那样的气势和风格。超人还没有现实的存在,它是未来人的理想形象;超人给现实的人生提出了价值目标;超人是人的自我超越。他在《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中指出,超人就是大地的意义。其喻义是说,超人是对天国的否定,是对上帝的替代。
尼采的唯意志论哲学价值具有两重性,一方面,尼采继承了启蒙运动的精髓,反映了现代意识的觉醒。对人生价值的积极肯定,引发了人们对人生意义人生价值的思考,重新定位人生;对工具理性和工业文明的否定性批判,开启了现代非理性主义思潮。另一方面,对理性的批判,对传统的否定也存在着片面性,这正是后现代主义欣赏的一面。
尼采的哲学观最重要的一点是哲学的使命就是要关注人生,给生命一种解释,给生命的意义一种解释,探讨生命的 意义问题。这与尼采所读叔本华的著作有一定关系。还有一点看法,尼采指出哲学是非政治的,哲学和政治是两回事。所以尼采对哲学的看法,第一是对生命,关注人生,第二非政治的,第三非学术的。哲学不是纯学术。尼采对传统哲学进行批判,关键在于没有关注人生。传统哲学造成的后果是虚无主义。现象背后是没有本质的。 假如人们否定了过去的那种目的论,那么人生的终极意义又哪里?尼采认为这种无意义性才是最令人难以忍受的,“受苦的无意义,而不是受苦本身,才是覆盖于人类之上的诅咒。”针对这个问题,他不像过去的哲学家诉诸形而上的解释,尼采提出以艺术作为面对痛苦与荒谬的依藉。他提倡以酒神精神,简单的说,即审美的角度来看待人生的境遇。这不是教人沉迷于幻象中,而是要让人们更有勇气与力量来面对自己的生命。因此,尼采理想中的是一种悲剧式的人生观。他认为悲剧的精神不在于肯定一个公平正义的世界秩序(在悲剧中有德者反而往往受命运的折磨),而是身处命运中所能激发出的力量。
悲剧审美所能达到的境界即是“爱命运”、尼采视之为一个伟大人格的必须条件,“我认为人类所有具有的伟大天性,是对命运的热爱。无论未来过去或永远,都不应该奢望改变任何事物。他不但必须忍受一切事物的必然性,并且没有理由隐瞒它-你必须爱这项真理……”。爱命运是对自身命运的肯定,甚至可以不愿意现况的任何改变。而永恒轮回更是这种精神力量的试金石。尼采显然认为凭着人的意志就能达到这种境界,这使得他的哲学带着某种唯意志论的倾向。
尼采对向来被视为负面的痛苦有相当高的评价,他厌恶像功利主义那样仅追求最大快乐值的价值观,“所有这种以快乐和痛苦、也就是根据附带和衍生现象做为衡量事情价值的思考模式,都是肤浅的思考模式和天真行为,任何明暸创造力和艺术家良心的人都会嘲笑的看轻它”。他认为痛苦具有积极的意义,因为痛苦使得人们更有智慧及力量,“只有巨大的痛苦……强迫我们哲学家下降到我们终极的深渊。我怀疑那样的痛苦能使我们‘更好’,但我相信它能使我们更加深刻”、“那杀不死我的,使我更强”。一个人甚至应该为了达到更高的境界而蓄意去冒险,“从生命中获得极致的圆满和喜悦的秘密就是—生活在险境当中!将你的城市建在维苏威火山的山坡上!” 尼采认为美不能独立于人的判断而单独存在,美也是人类的产物。“‘自在之美’纯粹是一句空话,从来不是一个概念。在美之中,人把自己视为美的尺度……人相信世界本身充斥着美—他忘了自己才是美的原因。唯有他把美赠予世界,唉!一种人性,太人性的美。”同时尼采也认为力与美是一体两面的事,“力变的柔和并下降到可见之处,那种下降我称之为美”。力量充沛与否也可用在对人的美丑判断上,力量衰弱意味着软弱、贫乏、无能,所以他说:“没有什么比衰退的人更丑的了。”在《悲剧的诞生》中,尼采将美区分为酒神精神和日神精神。酒神精神代表的是非理性的狂喜状态,可称为“醉”的状态;日神精神则是沉静、节制,可用“梦”的状态来形容。到了《偶像的黄昏》,尼采又改变他的解释:“两者都被理解为醉的类型”,而“醉的本质是力量的增加与充满之感”,尼采认为真正的艺术可以使观众感受到当初艺术家创作时力量充盈的状态(即醉感),“艺术品的作用在于激起创造状态,激发醉境”。
尼采在美学上另一项理论即是将艺术和生理结合起来:“美学只是一种应用生理学。”,因为他认为“一个人在艺术构思中消耗的力和在性行为中消耗的力是同一种力。”、“所有的美都可以激起生殖欲……包括性欲及最精神性的创造。”而艺术家是性欲旺盛的一群人,“艺术家按照其性质来说恐怕难免是好色之徒。”但他们却晓得节制以储存力量创作。尼采的美学思想及艺术救赎的观念具体的呈现在他的人生取向上。他认为人在欣赏美的时候同时也会渴望成为美的东西,而他也相信人们也能够将的人生塑造成一件能予人美感的艺术品,这也算一种艺术创作。“给人的个性一种‘风格’,这是一种稀少且崇高的艺术!”,而这个过程能够成为忍受这个世界丑陋部分的支柱之一:“人应该对自己感到满意,唯有这样,我们才能对‘人的面目’完全忍受。”但风格并不能随心所欲的塑造,尼采不相信人像萨特说的“存在先于本质”,而是已经被某种先天的本质决定,而人们应该顺着自己的本质去发展。所以他说:“你的良知在对你说什么?你要成为你自己。” 许多伦理都属于平等主义,像基督教中强调的“上帝之前人人平等”、康德的伦理学中也赋予人都具有相同的尊严和价值,就连在功利主义那里,在计算最大快乐值时,每个人的感觉都被纳入同等的考量。但尼采极力反对这种观念,他认为每个人的心性素质都是不同的,“人并不平等,他们也不会变平等!”。鼓吹人人平等更无正当性,因为这种概念有碍于人整体素质的提升,他形容“平等的说教者”是“毒蜘蛛”。普遍主义也是常见的伦理观念,其基本概念为:一道德律应该被推广到所有人身上。尼采则认为每个人的素质、性格都不相同,对应的道德义务也该有所差别,“对高等人是营养和愉悦的东西,对非常不同的低等人一定接近是毒药。一般人的德性对哲学家也许意味着恶习与弱点”。他进一步阐述每个行为的特殊性:“任何人仍认为‘在这种情况下,每个人都会这么做’就是还没有对自知迈出五步。则的话他就会知道根本没有,也不能有一样的行动。”
不像存在主义,尼采并不认为人有充分的自由意志,“一个人本质的命定性不能由所有那曾经是以及将会是的命定性分开”。自由意志即是把意志当作不能再追溯其因的自因,他说自因是:“目前为止被人想出来最佳的自相矛盾。”那当初为什么会有自由意志这种理论的出现?尼采的回答是:“人被认为是自由的以便他们可以被判断或惩罚。”一般而言恶往往被视为欲除之而后快的东西,但尼采认为恶的存在是有价值的,它有刺激人类的功效:“所谓善就是能保护人类的,所谓恶就是不利于人类的。但事实上,恶的刺激所带给人类相当程度之事当且不可或缺的保存维护上,其影响是和善一样的—只是它们的作用不同罢了。”尼采在道德批判上另一项成就即是提出了主人-奴隶道德说,以心理的角度剖析道德中奴隶道德的成分。尼采认为道德的起源是当弱者被强者欺凌时,便运用他们的精神力量,制造出良心谴责、善恶等来抵制强者的进犯。奴隶道德通常带着怨恨及衍生而来的反动心态。例如企图将具有创造力量的强者的价值拉平,而将他们的特性,转换为成具伦理意义的“恶”;自己身上软弱的性质,转换成“善”等。尼采因为根本不相信有先于人存在的道德来源,所以以奴隶道德来质疑传统道德(尤指基督教道德)来源的正当性。 尼采对国家是颇有微词的,他也自称为“最后一个反政治的德国人”,“国家……在那里所有的人都失去了自我……所有人的慢性自杀被称为‘生活’”。他对其母国—德国在普法战争后呈现的那种自大、德国至上的气氛尤为不满,“德意志所到之处,就败坏了那里的文化”。他的批评主要是建立于他对文化的关心上:“文化与国家……是对立的……所有伟大的文化时代都是政治衰落的时代:凡是在文化上是伟大的永远都是非政治的,甚至是反政治的。”他较欣赏普法战争中战败的法国而不是德国的原因就在于此。尼采反对那种标榜国家和民族利益至上的价值观,他视之为“小政治”(klinenpolitik),相对于此,尼采期盼的是关心以那个等级的人领导国家的“大政治”(groβerpolitik),“搞小政治的时代已经过去了,下个世纪将会为我们带来为支配地球而产生的战争—搞大政治的冲动”。
尼采再三强调人的等级之分,这些想法可谓他伦理思想的写照。因此他也反对民主政治,尼采认为民主思想乃是根源自基督教,“民主运动是基督教运动的继承人”。这背后又有弱者想把强者的价值也拉平的心态作祟。
但尼采对社会主义也无好感,因为他在其中发现太多报复心:“在今天的暴民中我最恨谁?社会主义的暴民,他们是下等人们的使徒,他们损害工人的本能、快感及对其渺小生存满足感,他们使工人嫉妒、教他们复仇。”
尼采曾在《反基督》一书中,粗略的道出他所认为理想的社会制度。他把社会阶级分成三等:第一等是最有精神力量的菁英份子,创造价值,由他们担任统治者的角色。第二等人是意志或性格坚强的人,他们听命于第一阶级,负责维护社会秩序及执法。等三等人是最多数的平庸大众,满足于他们平凡的生活。尼采也强调对于建立一个理想的社会而言这三种阶级都是不可或缺的。他也不赞成以强凌弱,他认为高等人善待比他低等的人是应该的。“事实上,如果要有例外的人,平凡的人是首先就需要的必然:高等文化依存于其上。例外的人应该对待平凡者比他自己和同等级者更温柔,这不是出自内心的礼貌—这根本是他的义务”,这种“例外的人”甚至可以用“具有基督心灵的罗马凯撒”来形容。至于如何实行这种社会制度?尼采对于这个问题则没有答复。



弗里德里希·威廉·尼采的人物争议

在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尼采的哲学被第三帝国利用,成为法西斯的外衣。强权主义、个性强权论被打造世界大战德国政策的指导原则,尼采的哲学被国内外许多学者视为“战争哲学”,尼采也就成了“战争鼓动者”。而到了新时期,尼采哲学的误读又负向演化成了个人主义,与其说这是尼采的争议,更恰当的应该是对尼采哲学的争议。



弗里德里希·威廉·尼采的个人作品

主要作品一览  《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又译《苏鲁支语录》)《上帝之死》《悲剧的诞生》  《人性的,太人性的》  《不合时宜的考察》《不合时宜的考察》第二部  《不合时宜的考察》第三部  《不合时宜的考察》第四部  《我们缺什么》《瓦格纳在拜洛伊特》《我妹妹与我》  《瞧,这个人》  《朝霞》《快乐的知识》《偶像的黄昏》《巨人的聚散》《快乐的科学》《尼采自传》《道德的谱系》《希腊悲剧时代的哲学》《快乐的智慧》  《瓦格纳事件》      (上表中所有资料来源于:)



弗里德里希·尼采是谁?有何作为?

弗里德里希·尼采,德国人,19世纪最具影响的哲学家,他以其惊世骇俗的勇气开辟了西方思想史的新纪元,他的思想至今仍影响着西方思想的发展。
尼采1844年出生于德国东部吕茨恩市附近的勒肯村。他的家庭是一个虔诚的新教牧师家庭,贵族出身,和普鲁士国王同宗。
尼采出生时头大身小,并且身体差,有神经痛、头晕、眼花等各种毛病。在他5岁那年,父亲因病去世。父亲与病魔搏斗,终于力竭而死的场景给尼采以深刻的印象,并永远留在他的记忆里。
父亲去世后,教养尼采和他妹妹的责任主要落在他的母亲、祖母和两个姑妈身上。他的姑妈喜怒无常,母亲固执偏见,这无疑影响了尼采那种躁郁性格的形成。而且尼采整日生活在女人堆里,从小就养成了女性化的心理状态。他小时候就很弱的身体由于不能参加运动更加虚弱,长年的头晕眼花症几乎耗尽了他全部的精神和体力。
童年的经历深深地影响了尼采后来的生活。在普福达预科学校,他攻读诗学、科学、希腊文及拉丁文等,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他那种畸形发展的身心,却成为同学们取笑的对象。他在学校里整日被眼花症困扰,稍一见光就会头晕,于是他更加懒得来到户外,大多数的时间躺在床铺上,听着音乐,长久地陶醉于梦幻般的冥想世界中,在那里他重新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天地。
1865年,尼采进入波恩大学学习神学和古典语言学,半年后放弃神学,专攻古典语言学。在初上大学的头一年,他便碰巧读了叔本华的著作《作为意志与表象的世界》,这使他对哲学产生了兴趣,并在几年之后走上了哲学之路。
尼采毕业后,25岁那年,老师李契尔推荐他担任巴塞尔大学的古典哲学讲师。此时的尼采,在古典语言方面、尤其是希腊文和拉丁文已有了惊人的造诣。尼采从这一刻起开始了他的教学生涯。
对尼采来说,相比于教书,似乎哲学对他的吸引力更大。从他接触叔本华的著作那时起,他就开始沉思某些关于人生和人类的根本问题。
在巴塞尔大学任教的第三年,即1871年,他开始写作《悲剧的诞生》,并于次年1月出版。通过这部著作,尼采感觉到了自己的哲学天赋,并且意识到自己抓住了某些最为重要的哲学思想。
随后几年,他一直为自己是继续教学还是从事哲学这个问题而苦恼。但他还是写出了一系列著作,如《季节的沉思》、《人性的,太人性的》等。
1876年,尼采曾向一女子求婚,但是遭到拒绝,那个女子嫁给了一个没有一点哲学头脑的人。这对尼采的感情生活是一个致命打击,从此他终生未婚。这次恋爱的失败,也把尼采的思想引向一个极端。他开始怀疑是非善恶的道德问题,他认为是非善恶本身并没有道德的意义。
1879年,尼采辞去了大学的教席,做了一个纯粹的哲学家,他独自游历了许多地方:日内瓦、西西里、莱比锡等,自称是个“漂泊者”。
在1879至1889年这十年,尼采强化了他的超人哲学,认为真正的神明就是人类自己。他写了一大批作品;《漂泊者及其影子》、《曙光》、《快乐的知识》、《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善恶的彼岸》、《道德的系谱》、《偶像的微光》、《瞧!这个人》等。在这些书中,尼采的唯意志论的超人哲学已完全成熟。
1889年元月初,尼采摔倒在地,并出现精神分裂症,此后一蹶不振。1900年,尼采逝世。其妹妹在他死后整理出版了他最精彩的笔记《权力意志》。
尼采是一位严格意义上的悲剧人物,他的反对者和支持者竞相误解、曲解他的学说。在尼采死后,他的思想越来越受人重视,在20世纪的哲学书籍中,尼采的名字闪闪发光,他的超人思想给后世极大的影响。



弗里德里希·尼采的话:生活的收获是生活 什么意思

,请恕我断章取义:不知可曾听说过这样一句话,生活的全部只能是生活,梦想、亲情、人生。。。只能是生活的一部分,妄谈一个方面都是某个生命某个片段的遐想。
生活的全部只能是生活不是让我们倾向于复杂,去热衷于名利,现在我们常常把赚钱美其名曰说是为了生活,这实际上是对‘生活’的一种误读。其实在这里的‘生活‘完全可以更换成生存,当时当我们不至于被饿死不至于仅仅保持活着的状态时我们却’倾向于懒散‘【不合时宜的旅行】,不愿意改变以往的行为方式,把以前不得不做{谋生}的目的当成今天生活的动因实在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剧。
恰恰相反,生活的全部只能是生活是让我们生活在一个单纯的世界里,我们怀着对生活单纯的目的去生活,收获的生活。我们的幸福也就在于生活的过程中我们走过的生活。我们孝顺却不为亲情而活着,畅谈人生却不生活在虚无里,追逐梦想却让他耽误我爱的人。。。我们的走路是为了散步,跑步是为了运动,看美女是为了欣赏美女【恶心!】;理发师为了自己的喜欢,呵呵这也是我追求的生活,楼主加油!



谁能详细介绍一下弗里德里希三世,就是威廉一世的儿子

1888年3月9日,威廉一世逝世,弗里德里希·威廉继承了普鲁士王冠和德意志帝国皇位,称弗里德里希三世。...事实上,弗里德里希三世已病入膏盲,登基99天便一命呜呼。30岁的太子继位,是为威廉二世。...



弗里德里希二世是谁?有何作为?

弗里德里希二世(又译作腓特烈二世),普鲁士国王,著名的军事统帅,在军事谋略方面有很高的造诣。
弗里德里希二世于1712年1月出生于柏林,1740年继承王位。一上台他就竭力扩军备战,建立常备雇佣军,用于对外扩张。为了加强军事体制,他把先王留下的八万五千人的军队,迅速扩充到20万,并不惜以五分之四的国民收入用来供养军队。在1740和1744年,他先后两次发动了西里西亚战争,从奥地利手中夺取了工业发达的西里西亚省。普鲁士的迅速崛起和扩张行径,引起了欧洲各封建专制国家间的利益冲突,促成了两个敌对国联盟的形成;一方以英国、普鲁士为主,另一方是奥地利、法国、俄国和瑞典。
这时的战略态势对普鲁士是极为不利的。它不仅在兵力上处于绝对劣势,而且处于四个敌对国家的包围之中。尽管态势不利,但弗里德里希二世却知道自己也有内线作战之利。他可以利用自己占据的中央位置,充分发挥机动的优势,任意选择最佳攻击目标予以击破。况且敌军分散在各个方面,处于远近不一的位置,各自为阵,行动难以协调,这就给自己的机动作战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1756年,弗里德里希二世获悉俄国鼓动奥地利对普鲁士开战,决定先下手为强。8月29日,他亲率七万大军,对亲奥地利的诸侯国萨克森发动突然袭击,“七年战争”就此爆发。普军很快占领了整个萨克森。这使法、奥、俄、瑞同盟国大为震怒,随即出动五十万大军,意欲粉碎弗里德里希二世的进攻。此时,弗里德里希二世发现法、俄军队行动不一致,展开迟缓。便决定击败距普鲁士军队最近的奥军。四月,他率军攻入奥境波希米亚,五月,在布拉格附近击败布拉温元帅的六万奥军。随后便开始围攻布拉格。但这时,由于他鲁莽地以三万人去攻击在科林地区的道恩元帅率领的五万奥军,结果被打败。形势变得非常严重,弗里德里希二世面临着从四面八方逼近的约四十万敌军的围攻。他十分清楚,要想不致于输掉这场战争,必须在敌军还未对自己构成最后合围之前,争取时间首先击败诸路敌军中最弱小的一支力量。经过分析,他选择了由苏比兹亲王率领的45万法奥联军,并亲率22万普军与该军周旋,寻找战机。
11月4日,弗里德里希二世发现苏比兹亲王的部队营地过于坚固,便主动退至罗斯巴赫,诱使其脱离营地。苏比兹亲王果然上当。联军将领们认为普军是虚弱的,不堪一击的,而且普军可能并不是来会战的,不过是想切断联军之间交通线而已。基于对普军意图的错误判断,苏比兹亲王决定第二天即开始进攻。
这次战役,普军以伤亡五百人的代价,毙伤联军七千七百人,俘虏五千人,其中包括八名将军,三百名军官。缴获67门大炮和全部辎重。罗斯巴赫会战的胜利,使普鲁士解除了西面来自法军的威胁,击破了联军的战略包围,使处于几乎所有欧洲军事强国的联合进攻下岌岌可危的普鲁士得到拯救,弗里德里希二世也以其卓著的战功和军事谋略才能,在欧洲名噪一时。
弗里德里希二世在罗斯巴赫取得胜利后,并没有按照惯例让军队宿营过冬休整,而是继续前进,不给敌人以喘息的机会。他抓住了俄、瑞两国军队为严冬所阻,法军新遭惨败,元气大伤,奥军孤立无援的有利时机,率军以15天行程近500公里的速度,于12月5日赶到勒登镇,与奥地利军队进行一场规模更大的会战。在这场会战中,他成功地运用了“斜行序列”新战术。
十七、十八世纪的欧洲各国军队,由于调动兵力迟缓,总是把正面交锋列为常规战术。弗里德里希二世看出了这种战术的弊病,他认为在双方交战过程中,如果有一面能够机动,就会出现远比对方优越的局势。因为,当对方缓慢地把兵力部署好之后,即可迅速地赶到它的一个侧翼,并猛烈地打击这个侧翼,使其来不及调换它的正面部队。这就是弗里德里希二世所创建的“斜行序列”。他认为,这种战术序列有三大优点:一支小型的兵力可以与较强大的兵力作战;能在一个决定点上攻击敌军;假若你被击败了,那只是你的兵力的一部分;你还有四分之三的兵力完好无损,可以掩护你退却。
勒登会战,奥军总兵力达83万人,火炮210门,其右翼在勒登以北,有天然沼泽地为屏障;其左翼在勒登以南,阵地工事比较坚固;中央位置设在勒登。左右两翼之间相距约有十七八里,兵力部署有些过分延长。这时弗里德里希手中仅有步骑兵36万人,火炮167门,是奥军兵力的一半还不到。面对强敌,弗里德里希二世决定运用“斜行序列”佯攻勒登以北的奥军右翼,借以麻痹敌人,然后运用奥军阵地过分延长的弱点,集中主力于勒登以南,攻击敌人的左翼。
5日拂晓,普鲁士军队按计划开始行动。弗里德里希二世先派前卫骑兵直扑奥军右翼。普军披坚执锐,攻势凶猛。奥军支持不住,因此把右翼看成是普军的主攻方向,即向道恩元帅请求给予紧急支援。道恩元帅不知是计,遂调动骑兵预备队和一部分左翼骑兵支援右翼,从而削弱了左翼力量。普军按计划把主力调到奥军左翼,以压倒优势的兵力发起猛攻,只半个小时,左翼奥军便全线崩溃。普军轻骑兵在重炮支持下,追击遍野皆是的奥军逃兵,如同赶羊一般。被困在勒登镇内的奥军,多次企图突围,皆被普军猛烈的炮火所击退。夜幕降临之际,奥军已全部崩溃,弗里德里希二世指挥他的军队一直追击到里萨为止。
此役,奥军死伤1万多人,被俘21万人,损失火炮116门,普军伤亡仅6000人,弗里德里希二世获得了决定性胜利,普鲁士一跃成为欧洲最大的军事强国之一。拿破仑曾说:“勒登会战在运动、机动和决断三方面都是一个杰作,专靠这一个会战,即足以使弗里德里希永垂不朽,而被列为世界上最伟大名将之林。”
弗里德里希二世在位46年,以其高超的谋略思想,南征北战,励精图治,使普鲁士由小小的王国变成拥有20万平方公里土地,500多万人口的欧洲强国,为日后普鲁士统一德国奠定了初步基础。



“当你经过七重的孤独,就会成为真正的强者。”这句话是谁说的?是弗里德里希 · 尼采说的吗?七重的孤

就是家人的离开,亲人的别离,朋友的离开,爱人的分离,独守空房的寂寞,饥寒交迫的孤独和独自探索真理的焦躁 经历了这七种,心也会被时间磨硬,自然任何事情无法打到你的内心,故为七重孤独。



弗里德里希·李斯特的介绍

弗里德里希·李斯特Friedrich List(1789-1846)是古典经济学的怀疑者和批判者,是德国历史学派的先驱者。李斯特的奋斗目标是推动德国在经济上的统一,这决定了他的经济学是服务于国家利益和社会利益。与亚当·斯密的自由主义经济学相左,他认为国家应该在经济生活中起到重要作用。他的观点深受亚历山大·汉密尔顿(Alexander·Hamilton)以及美国学派影响。他的主要思想包括国家主导的工业化,贸易保护主义等等。其以具体行动力促成德意志关税同盟,废除各邦关税,使德国经济获得统一,并对后世德国的统一产生影响。

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