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辛弃疾)

由网友()分享简介:《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这首词是作者在建康通判任上所作。...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这首词是作者在建康通判任上所作。上阕开头以无际楚天与滚滚长江作背景,境界阔大,触发了家国之恨和乡关之思。"落日楼头"以下,表现词人如离群孤雁、像弃置的宝刀难抑胸中郁闷。下阕用三个典故对于四位历史人物进行褒贬,从而表白自己以天下为己任的抱负。叹惜流年如水,壮志成灰。最后流下英雄热泪。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赏析
这首词作于乾道四至六年(1168-1170)间建康通判任上。这时作者南归已八、九年了,却投闲置散,作一个建康通判,不得一遂报国之愿。偶有登临周览之际,一抒郁结心头的悲愤之情。
建康(今江苏南京)是东吴、东晋、宋、齐、梁、陈六个朝代的都城。赏心亭是南宋建康城上的一座亭子。据《景定建康志》记载:“赏心亭在(水门城上,下临秦淮,尽观赏之胜。”这首词,上片大段写景:由水写到山,由无情之景写到有情之景,很有层次。开头两句,“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是作者在赏心亭上所见的景色。楚天千里,辽远空阔,秋色无边无际。大江流向天边,也不知何处是它的尽头。遥远天际,天水交溶气象阔大,笔力遒劲。“楚天”的“楚”地,泛指长江中下游一带,这里战国时曾属楚国。“水随天去”的“水”,指浩浩荡荡奔流不息的长江。“千里清秋”和“秋无际”,显出阔达气势同时写出江南秋季的特点。南方常年多雨多雾,只有秋季,天高气爽,才可能极目远望,看见大江向无穷无尽的天边流去。的壮观景色。
下面“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三句,是写山。“遥岑”即远山。举目远眺,那一层层、一叠叠的远山,有的很象美人头上插戴的玉簪,有的很象美人头上螺旋形的发髻,景色算上美景,但只能引起词人的忧愁和愤恨。皮日休《缥缈峰》诗:“似将青螺髻,撒在明月中”,韩愈《送桂州严大夫》诗有“山如碧玉”之句(即簪),是此句用语所出。人心中有愁有恨,虽见壮美的远山,但愁却有增无减,仿佛是远山在“献愁供恨”。这是移情及物的手法。词篇因此而生动。至于愁恨为何,又何因而至,词中没有正面交代,但结合登临时地情景,可以意会得到。北望是江淮前线,效力无由;再远即中原旧疆,收复无日。南望则山河虽好,无奈仅存半壁;朝廷主和,志士不得其位,即思进取,却力不得伸。以上种种,是恨之深、愁之大者。借言远山之献供,一写内心的担负,而总束在此片结句“登临意”三字内。开头两句,是纯粹写景,至“献愁供恨”三句,已进了一步,点出“愁”、“恨”两字,由纯粹写景而开始抒情,由客观而及主观,感情也由平淡而渐趋强烈。一切都在推进中深化、升华。“落日楼头”六句意思说,夕阳快要西沉,孤雁的声声哀鸣不时传到赏心亭上,更加引起了作者对远在北方的故乡的思念。他看着腰间空自佩戴的宝刀,悲愤地拍打着亭子上的栏干,可是又有谁能领会他这时的心情呢?
这里“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三句,虽然仍是写景,但无一语不是喻情。落日,本是日日皆见之景,辛弃疾用“落日”二字,比喻南宋国势衰颓。“断鸿”,是失群的孤雁,比喻作为“江南游子”自己飘零的身世和孤寂的心境。辛弃疾渡江淮归南宋,原是以宋朝为自己的故国,以江南为自己的家乡的。可是南宋统冶集团根本无北上收失地之意,对于像辛弃疾一样的有志之士也不把辛弃疾看作自己人,对他一直采取猜忌排挤的态度;致使辛弃疾觉得他在江南真的成了游子了。
“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三句,是直抒胸臆,此时作者思潮澎湃心情激动。但作者不是直接用语言来渲染,而是选用具有典型意义的动作,淋漓尽致地抒发自己报国无路、壮志难酬的悲愤。第一个动作是“把吴钩看了”(“吴钩”是吴地所造的钩形刀)。杜甫《后出塞》诗中就有“少年别有赠,含笑看吴钩”的句子。“吴钩”,本应在战场上杀敌,但现在却闲置身旁,只作赏玩,无处用武,这就把作者虽有沙场立功的雄心壮志,却是英雄无用武之地的苦闷也烘托出来了。第二个动作“栏干拍遍”。据宋王辟之《渑水燕谈录》记载,一个“与世相龃龉”的刘孟节,他常常凭栏静立,怀想世事,吁唏独语,或以手拍栏于。曾经作诗说:“读书误我四十年,几回醉把栏干拍”。栏干拍遍是胸中有说不出来抑郁苦闷之气,借拍打栏干来发泄。用在这里,就把作者雄心壮志无处施展的急切非愤的情态宛然显现在读者面前。另外,“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除了典型的动作描写外,还由于采用了运密入疏的手法,把强烈的思想感情寓于平淡的笔墨之中,内涵深厚,耐人寻味。“无人会、登临意”,慨叹自己空有恢复中原的抱负,而南宋统治集团中没有人是他的知音。
后几句一句句感情渐浓,达情更切,至最后“无人会”得一尽情抒发,可说“尽致”了。读者读到此,于作者心思心绪,亦可尽知,每位读者,也都会被这种情感感染。
上片写景抒情,下片则是直接言志。下片十一句,分四层意思: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这里引用了一个典故:晋朝人张翰(字季鹰),在洛阳作官,见秋风起,想到家乡苏州味美的鲈鱼,便弃官回乡。(见《晋书•张翰传》)现在深秋时令又到了,连大雁都知道寻踪飞回旧地,何况我这个漂泊江南的游子呢?然而自己的家乡如今还在金人统治之下,南宋朝廷却偏一隅,自己想回到故乡,又谈何容易!“尽西风、季鹰归未?”既写了有家难归的乡思,又抒发了对金人、对南宋朝廷的激愤,确实收到了一石三鸟的效果。“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是第二层意思。求田问舍就是买地置屋。刘郎,指三国时刘备,这里泛指有大志之人。这也是用了一个典故。三国时许汜去看望陈登,陈登对他很冷淡,独自睡在大床上,叫他睡下床。许汜去询问刘备,刘备说:天下大乱,你忘怀国事,求田问舍,陈登当然瞧不起你。如果是我,我将睡在百尺高楼,叫你睡在地下,岂止相差上下床呢?(见《三国志•陈登传》)“怕应羞见”的“怕应”二字,是辛弃疾为许汜设想,表示怀疑:象你(指许汜)那样的琐屑小人,有何面目去见象刘备那样的英雄人物?这二层的大意是说,既不学为吃鲈鱼脍而还乡的张季鹰,也不学求田问舍的许汜。
作者登临远望望故土而生情,谁无思乡之情,作者自知身为游子,但国势如此,如自己一般的又何止一人呢?作者于此是说,我很怀念家乡但却绝不是像张翰、许汜一样,我回故乡当是收复河山之时。作者有此志向,但语中含蓄,“归未?”一词可知,于是自然引出下一层。
“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是第三层意思。流年,即时光流逝;风雨指国家在风雨飘摇之中,“树犹如此”也有一个典故,据《世说新语•言语》,桓温北征,经过金城,见自己过去种的柳树已长到几围粗,便感叹地说:“木犹如此,人何以堪?”树已长得这么高大了,人怎么能不老大呢!这三句词包含的意思是:于此时,我心中确实想念故乡,但我不不会像张瀚,许汜一样贪图安逸今日怅恨忧惧的。我所忧惧的,只是国事飘摇,时光流逝,北伐无期,恢复中原的宿愿不能实现。年岁渐增,恐再闲置便再无力为国效命疆场了。这三句,是全首词的核心。到这里,作者的感情经过层层推进已经发展到最高潮。下面就自然地收束,也就是第四层意思:“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英雄泪。”倩,是请求,“红巾翠袖”,是少女的装束,这里就是少女的代名词。在宋代,一般游宴娱乐的场合,都有歌妓在旁唱歌侑酒。这三句是写辛弃疾自伤抱负不能实现,世无知已,得不到同情与慰藉。这与上片“无人会、登临意”义近而相呼应。
这首词,是辛词名作之一,它不仅对辛弃疾生活着的那个时代的矛盾有充分反映,有比较真实的现实内容,而且,作者运用圆熟精到的艺术手法把内容完美地表达出来,直到今天仍然具有极其强烈的感染力量,使人们百读不厌。



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 配乐

推荐以下两首(附试听地址)
湖心亭
http://www.songtaste.com/song/2350191/

千层雪
http://mp3.baidu.com/m?f=ms&tn=baidump3&ct=134217728&lf=&rn=&word=%C7%A7%B2%E3%D1%A9&lm=-1



辛弃疾 《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的主题思想

通过描述秋日登高望远的所见所感,抒发自己渴望北伐而不得的虚度光阴的苦闷



赏析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中游子这一意象的内涵

首先我们一览全词: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辛弃疾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阑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此词是辛稼轩率众起义抗金之后渡江南来,被解除武装,当地方签判时创作的。时以宋高宗为首的南宋政府偏安江南游宴玩乐,置国家危亡于不顾。而辛弃疾多次上书进谏终不得重用,悲愤无奈,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积怨积累在胸中,更何况年事渐高,恐无为而终的心情促使他登高以抒悲愤之词。“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阑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赏心亭里,举目远望,江南一带,千里清秋,苍茫凄凉。江水暗随天际流,无止无尽,这多像我的愁愤心情啊。放眼望去,远山也与我共献愤懑,共抒愁苦,纵然如玉簪如螺髻又怎样呢?我,一个远在异乡的游子,在这夕阳西下的赏心亭里,听着离群鸿雁声声悲鸣,一时千愁百恨涌上心头。我低下头,看着手里这把佩剑,我除了含泪不住地拍栏杆还能怎样呢?有人知道我吗?有人知道我登上楼亭,望着这一片危在旦夕的江山心里在想些什么呢?我们甚至可以看到作者激愤拍打栏杆的动作和内心激越情感表现出来的神情。一个“遍”字形象传神地描写了这个场景。所以,1,借景抒情。2-3,描写了秋天,水天和远山一色、一望不际(恰似作者无边的愁绪),夕阳,离群鸿雁,一个失意(不得志)的人(作者)。用一个满目凄凉的景色来衬托作者忧国忧民却得不到重用,内心无限失落的心境。“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下片第一句用典。西晋张季鹰在洛阳做官,秋风吹来,想起家乡的菰菜羹,鲈鱼脍便辞官归乡。而作者却说,别说鲈鱼是不是正好精细肉肥味鲜,尽管西风又起,季鹰是否应该回来了呢?天下大乱,你许汜却求田问舍,置国家生死于不顾,你有脸去见刘备吗?作者用“休说”二字打头,表明我是不会去学他们的,虽然我居江湖之远,还是忧国忧民盘有朝一日被起用报国的。以此表达作者坚决之心。但接着一句,“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唉,只可惜时光匆匆流逝,我终年忧愁国民,树木都会变老,更何况血肉之躯的我呢?4,西晋张季鹰,刘备,桓公。此典故本出自《世说新语言语》桓公北征:“桓公北征,经金城,见前为琅邪时种柳,皆已十围,慨然曰:‘木犹如此,人何以堪!’攀枝执条,泫然流泪。”稼轩取之精妙,先是无奈时光匆匆,接着笔锋一转,取桓公典故也是点到为止,让读者读来即联想到他心中所要表达的情感,立见作者泫然泪流的情景。词人的心思通过这一句与读者达成了共鸣,也称共通感,形成了交流。最后一句,“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与上片“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既是一种照应,也是一种反复,目的是再一次抒发词人心中无人知晓,红颜难觅,知己难求的悲痛心情。自称英雄,确实壮志难酬,而用法也非常巧妙,嘴上说让人给我取来红巾翠袖拭泪,实则表达无人理解胸中之痛也!



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词中用了那三个典故,分别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三句,是直抒胸臆,此时作者思潮澎湃心情激动。但作者不是直接用语言来渲染,而是选用具有典型意义的动作,淋漓尽致地抒发自己报国无路、壮志难酬的悲愤。第一个动作是“把吴钩看了”(“吴钩”是吴地所造的钩形刀)。杜甫《后出塞》诗中就有“少年别有赠,含笑看吴钩”的句子。“吴钩”,本应在战场上杀敌,但却闲置身旁,只作赏玩,无处用武,这就把作者虽有沙场立功的雄心壮志,却是英雄无用武之地的苦闷也烘托出来了。第二个动作“栏杆拍遍”。据宋王辟之《渑水燕谈录》记载,一个“与世相龃龉”的刘孟节,他常常凭栏静立,怀想世事,吁唏独语,或以手拍栏杆。曾经作诗说:“读书误我四十年,几回醉把栏杆拍”。栏杆拍遍是胸中有说不出来抑郁苦闷之气,借拍打栏杆来发泄。用在这里,就把作者雄心壮志无处施展的急切悲愤的情态宛然显现出来。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这里引用了一个关于晋朝张翰典故,深秋时令又到了,连大雁都知道寻踪飞回旧地,不必说他这个漂泊江南的游子了。然而他的家乡如今还在金人统治之下,南宋朝廷却偏一隅,他想回到故乡,谈何容易。“尽西风、季鹰归未?”既写了有家难归的乡思,又抒发了对金人、对南宋朝廷的激愤,确实收到了一石三鸟的效果。

“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是第二层意思,也是用了一个典故。这二层的大意是说,既不学为吃鲈鱼脍而还乡的张季鹰,也不学求田问舍的许汜。 作者登临远望望故土而生情,谁都有思乡之情。作者自知身为游子,但国势如此,和他一样的又何止一人。作者于此是说:很怀念家乡但却绝不是像张翰、许汜一样,我回故乡当是收复河山之时。作有此志向,但语中含蓄,“归未?”一词可知,于是自然引出下一层。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辛弃疾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

(1)用比喻,将远山比作玉簪和螺髻,写出山的多姿。借景抒情,借“献愁供恨”的远山抒发作者的忧愁和怨恨。(意对即可)
(2)借用典故,表明作者不肯去追求享受,决心为实现自己抗金复国的理想奋斗到底。(意对即可)



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作者经历,分析诗歌所抒发的“登临意”是怎样的思绪?上片的景物描写营造怎样的意境?

辛弃疾于绍兴32年1162率领北方抗金义军投奔南宋为的是参加南宋军队北伐抗金。但他从南来至创作此词时已有12年之久在这段时间里南宋朝廷只让他担任一些维持地方治安之类的官职并没有派他去杀敌陷阵所以作者心中十分失望和愤慨。当他在秋季登上赏心亭时眺望寥廓的天空、悠悠的江水、高耸的山峰看到楼头落日听到断鸿哀鸣不由得想起了自己的处境他如今流落南方事业无成岁月不待人他急切地希望有用武之地却不能被人理解。词人深感孤独寂寞面对楚天清秋不禁怆然泪下。他的“登临意”就是这种要去杀敌报国、建立功业的愿望和对于自己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处境的悲痛和愤慨。词中对于自然景物的描写为他的抒情营造了一种苍凉、空阔的意境
人愤怒的那一个瞬间,智商是零,过一分钟后恢复正常。人的优雅关键在于控制自己情绪,用嘴伤害人,是最愚蠢的一种行为。我们的不自由,通常是因为来自内心的不良情绪左右了我们。 一个能控制住不良情绪的人,比一个能拿下一座城池的人更强大。水深则流缓,语迟则人贵。 我们花了两年时间学说话,却要花数十年时间学会闭嘴。 可见:说,是一种能力; 不说,是一种智慧。《说话的艺术 》1.急事,慢慢地说。 遇到急事,如果能沉下心思考,然后不急不躁地 把事情说清楚,会给听者留下稳重、不冲动的印象, 从而增加他人对你的信任度。2.小事,幽默地说。尤其是一些善意的提醒,用句玩笑话讲出来,就 不会让听者感觉生硬,他们不但会欣然接受你的提 醒,还会增强彼此的亲密感。3.没把握的事,谨慎地说。对那些自己没有把握的事情,如果你不说,别人 会觉得你虚伪;如果你能措辞严谨地说出来,会让人 感到你是个值得信任的人。4.没发生的事,不要胡说。人们最讨厌无事生非的人,如果你从来不随便臆 测或胡说没有的事,会让人觉得你为人成熟、有修 养,是个做事认真、有责任感的人。5.做不到的事,别乱说。俗话说“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不轻易承诺 自己做不到的事,会让听者觉得你是一个“言必信, 行必果”的人,愿意相信你。6.伤害人的事,不能说。不轻易用言语伤害别人,尤其在较为亲近的人之 间,不说伤害人的话。这会让他们觉得你是个善良的 人,有助于维系和增进感情。7.伤心的事,不要见人就说。人在伤心时,都有倾诉的欲望,但如果见人就 说,很容易使听者心理压力过大,对你产生怀疑和疏离。同时,你还会给人留下不为他人着想,想把痛苦转嫁给他人的印象。8.别人的事,小心地说。人与人之间都需要安全距离,不轻易评论和传播 别人的事,会给人交往的安全感。9.自己的事,听别人怎么说。自己的事情要多听听局外人的看法,一则可以给 人以谦虚的印象;二则会让人觉得你是个明事理的 人。10.尊长的事,多听少说。年长的人往往不喜欢年轻人对自己的事发表太多 的评论,如果年轻人说得过多,他们就觉得你不是一 个尊敬长辈、谦虚好学的人。11.夫妻的事,商量着说。夫妻之间,最怕的就是遇到事情相互指责,而相 互商量会产生“共情”的效果,能增强夫妻感情。12.孩子们的事,开导着说。尤其是青春期的孩子,非常叛逆,采用温和又坚 定的态度进行开导,可以既让孩子对你有好感,愿意 和你成为朋友,又能起到说服的作用。



苏轼水龙吟的解释

水龙吟

作者:苏轼

闾丘大夫孝终公显尝守黄州1,作栖霞楼,为郡中胜绝。元丰五年,余谪居黄。正月十七日,梦扁舟渡江,中流回望,楼中歌乐杂作。舟中人言:公显方会客也。觉而异之,乃作此词。公显时已致仕在苏州。

小舟横截春江,卧看翠壁红楼起。

云间笑语,使君高会,佳人半醉。

危柱哀弦2,艳歌余响,绕云萦水3。

念故人老大,风流未减,独回首、烟波里。

推枕惘然不见,但空江、月明千里。

五湖闻道,扁舟归去,仍携西子4。

云梦南州5,武昌东岸6,昔游应记。

料多情梦里,端来见我,也参差是7。

注释:

1.闾丘孝终,字公显,曾任黄州知州。致仕后归苏州故里。
  2.指乐声凄绝。柱,筝瑟之类乐器上的枕木。危,高。谓定音高而厉。
  3.两句用秦青"响遏行云"典。《列子·汤问》:"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秦青弗止。饯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薛谭乃谢求反,终身不敢言归。"
  4."五湖"三句,相传范蠡相越平吴之后,携西施,乘扁舟泛五湖而去。这里借此想象公显致仕后的潇洒生涯。
  5.指黄州,因其在古云梦泽之南。
  6.亦指黄州。
  7.端来,准来,真来。参差,依稀、约略。白居易《长恨歌》:"中有一人字太真,雪肤花貌参差是。"三句悬想对方梦见自己。

[词牌知识]

又称《丰年瑞》、《鼓笛慢》、《龙吟曲》、《庄椿岁》、《小楼连苑》。双调,上片十一句,押四仄韵,五十二字;下片十一句,押五仄韵,五十字,共一百零二字。用“越调”。

〔仄〕平〔平〕仄平平,〔仄〕平〔平〕仄平平仄(韵)。〔平〕平〔仄〕仄,〔仄〕平〔仄〕仄,〔仄〕平〔仄〕仄(韵)。〔仄〕仄平平,〔仄〕平〔平〕仄,〔平〕平平仄(韵)。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韵)。〔平〕仄〔平〕平〔平〕仄(韵),仄平平、〔仄〕平〔平〕仄(韵)。〔平〕平〔仄〕仄,〔仄〕平〔平〕仄,〔平〕平〔平〕仄(韵)。〔仄〕仄平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韵)。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韵)。下片第九、十句又作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

赏析:

这是一首记梦的词,写于元丰五年(1082),也是在谪黄期间所作。
  梦往往反映出一个人内心深处的愿望。此词写了苏轼一个浪漫奇瑰的梦,在梦中,故人风流自在,宴乐于"郡中胜绝"的栖霞楼。而当时苏轼谪居黄州,正是孤独寂寞,与亲朋好友隔绝之时。这样的梦境,实际反映出苏轼在此等景况中,对自由、友情的向往之情。梦醒之后,只见烟波浩淼,空江月明,与美丽梦境两相对比,孤寂之感更为强烈。而结尾想象故人如今一如既往的潇洒生涯,悬想对方梦见自己,也是极度孤独中的浪漫幻想。全词于风流潇洒中又有沉郁之致,即是苏轼当时心境抑郁,而又努力以旷达之意自我排遣的反映。
  此词手笔、章法都得到评家称赏,郑文焯《大鹤山人词话》云:"突兀而起,仙乎仙乎。'翠壁'句崭新,不露雕琢痕。上阕全写梦境,空灵中杂以凄厉,过片始言情,有苍波浩淼之致,真高格也。'云梦'二句,妙能写闲中情景,煞拍不说梦,偏说梦来见我,正是词笔高浑,不犹人处。"



水龙吟苏轼名句

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

朝代:宋代

作者:苏轼

原文:
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
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
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
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
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
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
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
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名句我觉得是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

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