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机械波知识点总结_物理知识点考点总结

由网友(天黑路滑社会人渣)分享简介:物理机械波知识点总结“机械振动和机械波是高中物理教学中的难点,有哪些知识点需要学生学习呢?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高中物理课本中机械振动和机械波知识点,希望对你有帮助。高中物理选修3-4机械波重要知识点描述机械波的物理量——波长、波速和频率(周期)的关系⑴波长λ:两个相邻的、在振动过程中对平衡位置的位移总是相等的质点间的距离...

物理机械波知识点总结

“机械振动和机械波是高中物理教学中的难点,有哪些知识点需要学生学习呢?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高中物理课本中机械振动和机械波知识点,希望对你有帮助。

2019高考物理知识点总结 机械振动和机械波

高中物理选修3-4机械波重要知识点

描述机械波的物理量——波长、波速和频率(周期)的关系

⑴波长λ:两个相邻的、在振动过程中对平衡位置的位移总是相等的质点间的距离叫波长。振动在一个周期内在介质中传播的距离等于波长。

⑵频率f:波的频率由波源决定,在任何介质中频率保持不变。

⑶波速v:单位时间内振动向外传播的距离。波速的大小由介质决定。

波的干涉和衍射

衍射:波绕过障碍物或小孔继续传播的现象。产生显著衍射的条件是障碍物或孔的尺寸比波长小或与波长相差不多。

干涉:频率相同的两列波叠加,使某些区域的振动加强,使某些区域振动减弱,并且振动加强和振动减弱区域相互间隔的现象。产生稳定干涉现象的条件是:两列波的频率相同,相差恒定。

稳定的干涉现象中,振动加强区和减弱区的空间位置是不变的,加强区的振幅等于两列波振幅之和,减弱区振幅等于两列波振幅之差。

判断加强与减弱区域的方法一般有两种:一是画峰谷波形图,峰峰或谷谷相遇增强,峰谷相遇减弱。二是相干波源振动相同时,某点到二波源程波差是波长整数倍时振动增强,是半波长奇数倍时振动减弱。干涉和衍射是波所特有的现象。

高中物理选修3-4重要知识点

相对论的时空观

经典

物理学的时空观(牛顿物理学的绝对时空观):时间和空间是脱离物质而存在的,是绝对的,空间与时间之间没有任何联系。

相对论的时空观(爱因斯坦相对论的相对时空观):空间和时间都与物质的运动状态有关。

相对论的时空观更具有普遍性,但是

经典

物理学作为相对论的特例,在宏观低速运动时仍将发挥作用。

时间和空间的相对性(时长尺短)

1.同时的相对性:指两个事件,在一个惯性系中观察是同时的,但在另外一个惯性系中观察却不再是同时的。

2.长度的相对性:指相对于观察者运动的物体,在其运动方向的长度,总是小于物体静止时的长度。而在垂直于运动方向上,其长度保持不变。

高中物理机械振动和机械波知识点

1.简谐运动

(1)定义:物体在跟偏离平衡位置的位移大小成正比,并且总是指向平衡位置的回复力的作用下的振动,叫做简谐运动.

(2)简谐运动的特征:回复力f=-kx,加速度a=-kx/m,方向与位移方向相反,总指向平衡位置.

简谐运动是一种变加速运动,在平衡位置时,速度最大,加速度为零;在最大位移处,速度为零,加速度最大.

(3)描述简谐运动的物理量

①位移x:由平衡位置指向振动质点所在位置的有向线段,是矢量,其最大值等于振幅.

②振幅a:振动物体离开平衡位置的最大距离,是标量,表示振动的强弱.

③周期t和频率f:表示振动快慢的物理量,二者互为倒数关系,即t=1/f.

(4)简谐运动的图像

①意义:表示振动物体位移随时间变化的规律,注意振动图像不是质点的运动轨迹.

②特点:简谐运动的图像是正弦(或余弦)曲线.

③应用:可直观地读取振幅a、周期t以及各时刻的位移x,判定回复力、加速度方向,判定某段时间内位移、回复力、加速度、速度、动能、势能的变化情况.

2.弹簧振子:周期和频率只取决于弹簧的劲度系数和振子的质量,与其放置的环境和放置的方式无任何关系.如某一弹簧振子做简谐运动时的周期为t,不管把它放在地球上、月球上还是卫星中;是水平放置、倾斜放置还是竖直放置;振幅是大还是小,它的周期就都是t.

3.单摆:摆线的质量不计且不可伸长,摆球的直径比摆线的长度小得多,摆球可视为质点.单摆是一种理想化模型.

(1)单摆的振动可看作简谐运动的条件是:最大摆角α<5°.

(2)单摆的回复力是重力沿圆弧切线方向并且指向平衡位置的分力.

(3)作简谐运动的单摆的周期公式为:

①在振幅很小的条件下,单摆的振动周期跟振幅无关.

②单摆的振动周期跟摆球的质量无关,只与摆长l和当地的重力加速度g有关.

③摆长l是指悬点到摆球重心间的距离,在某些变形单摆中,摆长l应理解为等效摆长,重力加速度应理解为等效重力加速度(一般情况下,等效重力加速度g'等于摆球静止在平衡位置时摆线的张力与摆球质量的比值).

4.受迫振动

(1)受迫振动:振动系统在周期性驱动力作用下的振动叫受迫振动.

(2)受迫振动的特点:受迫振动稳定时,系统振动的频率等于驱动力的频率,跟系统的固有频率无关.

(3)共振:当驱动力的频率等于振动系统的固有频率时,振动物体的振幅最大,这种现象叫做共振.

共振的条件:驱动力的频率等于振动系统的固有频率. .

5.机械波:机械振动在介质中的传播形成机械波.

(1)机械波产生的条件:①波源;②介质

(2)机械波的分类

①横波:质点振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垂直的波叫横波.横波有凸部(波峰)和凹部(波谷).

②纵波:质点振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在同一直线上的波叫纵波.纵波有密部和疏部.

[注意]气体、液体、固体都能传播纵波,但气体、液体不能传播横波.

(3)机械波的特点

①机械波传播的是振动形式和能量.质点只在各自的平衡位置附近振动,并不随波迁移.

②介质中各质点的振动周期和频率都与波源的振动周期和频率相同.

③离波源近的质点带动离波源远的质点依次振动.

6.波长、波速和频率及其关系

(1)波长:两个相邻的且在振动过程中对平衡位置的位移总是相等的质点间的距离叫波长.振动在一个周期里在介质中传播的距离等于一个波长.

(2)波速:波的传播速率.机械波的传播速率由介质决定,与波源无关.

(3)频率:波的频率始终等于波源的振动频率,与介质无关.

(4)三者关系:v=λf

7. ★波动图像:表示波的传播方向上,介质中的各个质点在同一时刻相对平衡位置的位移.当波源作简谐运动时,它在介质中形成简谐波,其波动图像为正弦或余弦曲线.

由波的图像可获取的信息

①从图像可以直接读出振幅(注意单位)

②从图像可以直接读出波长(注意单位).

③可求任一点在该时刻相对平衡位置的位移(包括大小和方向)

④在波速方向已知(或已知波源方位)时可确定各质点在该时刻的振动方向.

⑤可以确定各质点振动的加速度方向(加速度总是指向平衡位置)

8.波动问题多解性

波的传播过程中时间上的周期性、空间上的周期性以及传播方向上的双向性是导致“波动问题多解性”的主要原因.若题目假设一定的条件,可使无限系列解转化为有限或惟一解

9.波的衍射

波在传播过程中偏离直线传播,绕过障碍物的现象.衍射现象总是存在的,只有明显与不明显的差异.波发生明显衍射现象的条件是:障碍物(或小孔)的尺寸比波的波长小或能够与波长差不多.

10.波的叠加

几列波相遇时,每列波能够保持各自的状态继续传播而不互相干扰,只是在重叠的区域里,任一质点的总位移等于各列波分别引起的位移的矢量和.两列波相遇前、相遇过程中、相遇后,各自的运动状态不发生任何变化,这是波的独立性原理.

11.波的干涉:

频率相同的两列波叠加,某些区域的振动加强,某些区域的振动减弱,并且振动加强和振动减弱的区域相互间隔的现象,叫波的干涉.产生干涉现象的条件:两列波的频率相同,振动情况稳定.

[注意]①干涉时,振动加强区域或振动减弱区域的空间位置是不变的,加强区域中心质点的振幅等于两列波的振幅之和,减弱区域中心质点的振幅等于两列波的振幅之差.

②两列波在空间相遇发生干涉,两列波的波峰相遇点为加强点,波峰和波谷的相遇点是减弱的点,加强的点只是振幅大了,并非任一时刻的位移都大;减弱的点只是振幅小了,也并非任一时刻的位移都最小. 如图若s1、s2为振动方向同步的相干波源,当ps1-ps2=nλ时,振动加强;当ps1-ps2=(2n+1)λ/2时,振动减弱。

12.声波

(1)空气中的声波是纵波,传播速度为340m/s.

(2)能够引起人耳感觉的声波频率范围是:20~20000hz.

(3)超声波:频率高于20000hz的声波.

①超声波的重要性质有:波长短,不容易发生衍射,基本上能直线传播,因此可以使能量定向集中传播;穿透能力强.

②对超声波的利用:用声纳探测潜艇、鱼群,探察金属内部的缺陷;利用超声波碎石治疗胆结石、肾结石等;利用“b超”探察人体内病变.

13.多普勒效应:由于波源和观察者之间有相对运动使观察者感到频率发生变化的现象.其特点是:当波源与观察者有相对运动,两者相互接近时,观察者接收到的频率增大;两者相互远离时,观察者接收到的频率减小。

高中物理机械振动和机械波命题特点

1、以课本演示实验为背景,考查描述机械运动和机械波的物理量。

2、以振动图像和波形图为载体,考查描述机械运动和机械波的物理量以及波的特性。

3、以简谐运动为载体,考查能量转化问题。

4、从学生思维定势处命题。

高中物理机械振动和机械波考点剖析

1、从命题类型来看:选择题是本部分

高考

命题的主打类型,绝大部分题目都是 以这种形式呈现,其次是填空类题型,计算或

证明

类题型除在新课程改革 实验区外,出现的几率最低,且表现出极强的综合性,与动力学规律的联系相当普遍,“机械振动与机械波”知识仅占有真题的较少部分。

2、从命题数量及所占分值比例来看:在每套

高考

理综试卷或

高考

物理试卷中,“机械振动与机械波”仅占据一席之地,命题数量最多不超出两个。

3、从命题难度来看:由于波的图像与常规有所不同、又涉及多解,显得略有难度之外,总的命题难度不高,本年度“机械振动与机械波”所有

高考

命题的难度均徘徊在易题与中档题之间。

4、 从命题涉及知识点来看:“机械振动与机械波”

高考

命题覆盖面较广,在参与统计的考卷中,共涉及了简谐运动、简谐运动的特例、简谐运动的图 像、外力作用下的振动、机械波、横波的图像等六个大的知识点,并特别注重了对重点知识点的考查,其中横波的图像考查次数最多,其次是简谐运动的图像命题, 机械振动、波的特有现象(包括干涉、衍射)和多普勒效应也是考查的知识点。

5、从命题知识点考查形式来看:“机械振动与机械波”命题的一 个显着特点就是考查具有较强的综合性,知识点间的联系较为突出。主要表现在两个方 面,一是“机械振动与机械波”块内知识点间的融合,一个命题往往涉及到振动或波的多个方面,不少题目同时涉及到机械振动和机械波的知识点,特别值得一提的 是振动图像与波动图像的融合,再就是振动图像与描述波的物理量间的融合;第二个大的方面就是与块外知识点间的融合,主要体现为与动力学规律的综合。

[物理机械波知识点

总结

]:



物理知识点考点总结

引导语:物理是一门非常需要练习

总结

的一门功课,那么有哪些物理知识点考点呢?接下来是小编为你带来收集整理的物理知识点考点总结,

欢迎

阅读

考点1:电荷、电荷守恒定律

自然界中存在两种电荷:正电荷和负电荷。例如: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负电,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正电。

1.元电荷:电荷量e=1.60×10-19c的电荷,叫元电荷。说明任意带电体的电荷量都是元电荷电荷量的整数倍。

2.电荷守恒定律:电荷既不能被创造,又不能被消灭,它只能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或者从物体的一部分转移到另一部分,电荷的总量保持不变。

3.两个完全相同的带电金属小球接触时,电量分配规律:原带异种电荷的先中和后平分,原带同种电荷的总量平分。

考点2:库仑定律

1.内容:在真空中静止的两个点电荷之间的作用力跟它们的电荷量的乘积成正比,跟它们之间的距离的平方成反比,作用力的方向在他们的连线上。

2.公式:

3.适用条件:真空中的点电荷。

4.点电荷:如果带电体间的距离比它们的大小大得多,以致带电体的形状对相互作用力的影响可忽略不计,这样的带电体可以看成点电荷。

考点3:电场强度

1.电场

(1)定义:存在于电荷周围、能传递电荷间相互作用的一种特殊物质。

(2)基本性质:对放入其中的电荷有力的作用。

2.电场强度

⑴ 定义:放入电场中的电荷受到的电场力f与它的电荷量q的比值,叫做该点的电场强度。

⑵ 单位:n/c或v/m。

⑶ 电场强度的三种表达方式的比较

⑷方向:规定正电荷在电场中受到的电场力的方向为该点电场强度的方向,或与负电荷在电场中受到的电场力的方向相反。

⑸叠加性:多个电荷在电场中某点的电场强度为各个电荷单独在该点产生的电场强度的矢量和,这种关系叫做电场强度的叠加,电场强度的叠加尊从平行四边形定则。

考点4:电场线、匀强电场

1.电场线:为了形象直观描述电场的强弱和方向,在电场中画出一系列的曲线,曲线上的各点的切线方向代表该点的电场强度的方向,曲线的疏密程度表示场强的大小。

2.电场线的特点

⑴ 电场线是为了直观形象的描述电场而假想的、实际是不存在的理想化模型。

⑵ 始于正电荷或无穷远,终于无穷远或负电荷,静电场的电场线是不闭合曲线。

⑶ 任意两条电场线不相交。

⑷ 电场线的疏密表示电场的强弱,某点的切线方向表示该点的场强方向,它不表示电荷在电场中的运动轨迹。

⑸ 沿着电场线的方向电势降低;电场线从高等势面(线)垂直指向低等势面(线)。

3.匀强电场

⑴定义:场强方向处处相同,场强大小处处相等的区域称之为匀强电场。

⑵特点:匀强电场中的电场线是等距的并行线。平行正对的两金属板带等量异种电荷后,在两板之间除边缘外的电场就是匀强电场。

4.几种典型的电场线

孤立的正电荷、负电荷、等量异种电荷、等量同种电荷、带等量异种电荷的平行金属板间(正点电荷与大金属板间)的电场线

考点5:电势能

1.定义:电荷在电场中某点的电势能在数值上等于把电荷从这一点移动到电势能为零处(电势为零)静电力所做的功。

2.单位:焦耳(j),电子伏(ev)是能量的单位,1ev=1.60×10-19j。

3.矢标性:是标量,但有正负,电势能的正负表示该点电势能比零电势能点高还是低。

4.电场力做功与电势能变化的关系

⑴静电力对电荷做正功电势能就减小,静电力对电荷做负功电势能就增加。

⑵静电力对电荷做功等于电荷电势能的变化量,所以静电力的功是电荷电势能变化的量度。用表示电势能,则将电荷从a点移到b点,有

5. 关系式:



物理的知识点总结

导语:物理作为贴近生活的一门学科,其实对学生而言,并不陌生,从小学的科学自然课程中,以及生活中的种种现象,都包含物理知识。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分享的物理的知识点总结,

欢迎

阅读

参考。

物理的知识点总结

一、静力学:

1、几个力平衡,则一个力是与其它力合力平衡的力。

2、两个力的合力:f(max)—f(min)≤f合≤f(max)+f(min)。 三个大小相等的共面共点力平衡,力之间的夹角为120°。

3、力的合成和分解是一种等效代换,分力与合力都不是真实的力,求合力和分力是处理力学问题时的一种方法、

手段。

4、三力共点且平衡,则:f1/sinα1=f2/sinα2=f3/sinα3(拉密定理,对比一下正弦定理)

文字表述:三个力作用于物体上达到平衡时,则三个力应在同一平面内,其作用线必交于一点,且每一个力必和其它两力间夹角之正弦成正比 5、物体沿斜面匀速下滑,则u=tanα6、两个一起运动的物体“刚好脱离”时: 貌合神离,弹力为零。此时速度、加速度相等,此后不等。

7、轻绳不可伸长,其两端拉力大小相等,线上各点张力大小相等。因其形变被忽略,其拉力可以发生突变,“没有记忆力”。

8、轻弹簧两端弹力大小相等,弹簧的弹力不能发生突变。

9、轻杆能承受纵向拉力、压力,还能承受横向力。力可以发生突变,“没有记忆力”。

10、轻杆一端连绞链,另一端受合力方向:沿杆方向。

11、“二力杆”(轻质硬杆)平衡时二力必沿杆方向。

12、绳上的张力一定沿着绳子指向绳子收缩的方向。13、支持力(压力)一定垂直支持面指向被支持(被压)的物体,压力n不一定等于重力g。

14、两个分力f1和f2的合力为f,若已知合力(或一个分力)的大小和方向,又知另一个分力(或合力)的方向,则第三个力与已知方向不知大小的那个力垂直时有最小值。

15、已知合力不变,其中一分力f1大小不变,分析其大小,以及另一分力f2。

用“三角形”或“平行四边形”法则

二、运动学

1、在描述运动时,在纯运动学问题中,可以任意选取参照物;

在处理动力学问题时,只能以地为参照物。

2、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或末速度为零的匀减速直线运动) 时间等分:

① 1t内、2t内、3t内、位移比:s1:s2:s3、、、、:sn=1:4:9:、、、、n^2

② 1t末、2t末、3t末、、、、、、速度比:v1:v2:v3=1:2:3

③ 第一个t内、第二个t内、第三个t内···的位移之比:

sⅰ:sⅱ:sⅲ:、、、、:sn=1:3:5: 、、:(2n—1)

④δs=at2sn—s[n—k]= k at2 a=δs/t2 a =( sn—s[n—k])/k t^2

位移等分:

①1s0处、2s0处、3 s0处速度比:v1:v2:v3:、、、vn=1:√2:√3:、、、:√n ② 经过1s0时、2s0时、3s0时、、、时间比:t1:t2:t3:、、、tn=1:√2:√3:、、、:√n ③ 经过第一个1s0、第二个2 s0、第三个3 s0···时间比

t1:t2:t3:、、、tn=1:√2—1:√3—√2:、、、:√n—√(n—1)

3、匀变速直线运动中的平均速度

v(t/2)=(v1+v2)/2=(s1+s2)/2t

4、匀变速直线运动中的

中间时刻的速度v(t/2)=(v1+v2)/2

中间位置的速度

5变速直线运动中的平均速度

前一半时间v1,后一半时间v2。则全程的平均速度:v=(v1+v2)/2 [算术平均数]

前一半路程v1,后一半路程v2。则全程的平均速度: v=(2v1v2)/(v1+v2) [调和平均数]

6、自由落体

n秒末速度(m/s):10,20,30,40,50

n秒末下落高度(m):5、20、45、80、125

第n秒内下落高度(m):5、15、25、35、45

7、竖直上抛运动

同一位置(根据对称性) v上=v下

h(max)=[(v0)^2]/2g

8、相对运动

①、 s甲乙= s甲地+ s地乙 = s甲地— s乙地

②共同的分运动不产生相对位移。

8、绳端物体速度分解

对地速度是合速度,分解为沿绳的分速度和垂直绳的分速度。

10、匀加速直线运动位移公式:s = at+ bt^2

式中加速度 a=2b(m/s^2) 初速度 v0=a(m/s)

即s=v0t+at^2/2 则s'=v0+at

很明显 s'(t)=v(t) 说明位移关于时间的一阶导数是速度

11、小船过河:

⑴ 当船速大于水速时①船头的方向垂直于水流的方向时,所用时间最短,t=d/v(船)

②合速度垂直于河岸时,航程s最短 s=d d为河宽

⑵当船速小于水速时 ①船头的方向垂直于水流的方向时,所用时间最短,t=d/v(船)

②合速度不可能垂直于河岸,最短航程s=dv(水)/v(船)

12、两个物体刚好不相撞的临界条件是:接触时速度相等或者匀速运动的速度相等。

13、物体滑到小车(木板)一端的临界条件是:物体滑到小车(木板)一端时与小车速度相等

14、在同一直线上运动的两个物体距离最大(小)的临界条件是:速度相等。

三、运动和力

1、沿粗糙水平面滑行的物体: a=μg

2、沿光滑斜面下滑的物体: a=gsinα

3、沿粗糙斜面下滑的物体 a=g(sinα—μcosα)

4、 系统法:动力-阻力=m总a

5、 第一个是等时圆



高中有机物知识点总结

狭义上的有机化合物主要是由碳元素、氢元素组成,以下是“高中有机物知识点总结”希望能够帮助的到您!

蛋白质

蛋白质的基本组成单位是氨基酸,生物体中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大约有20种,在结构上都符合结构通式。氨基酸分子间以肽键的方式互相结合。由两个氨基酸分子缩合而成的化合物称为二肽,由多个氨基酸分子缩合而成的化合物称为多肽,其通常呈链状结构,称为肽链。一个蛋白质分子可能含有一条或几条肽链,通过盘曲﹑折叠形成复杂(特定)的空间结构。蛋白质分子结构具有多样性的特点,其原因是: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种类不同、数目成百上千、氨基酸排列顺序千变万化、多肽链形成的空间结构千差万别。由于结构的多样性,蛋白质在功能上也具有多样性的特点,其功能主要如下:(1)结构蛋白,如肌肉、载体蛋白、血红蛋白;(2)信息传递,如胰岛素(3)免疫功能,如抗体;(4)大多数酶是蛋白质如胃蛋白酶(5)细胞识别,如细胞膜上的糖蛋白。总而言之,一切生命活动都离不开蛋白质,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

脱水缩合:一个氨基酸分子的氨基(-nh2)与另一个氨基酸分子的羧基(-cooh)相连接,同时失去一分子水。

有关计算:

① 肽键数 = 脱去水分子数 = 氨基酸数目 - 肽链数

② 至少含有的羧基(-cooh)或氨基数(-nh2) = 肽链数

核酸

核酸是遗传信息的载体,是一切生物的遗传物质,对于生物体的遗传和变异、蛋白质的生物合成有极其重要作用。核酸包括脱氧核糖核酸(dna)和核糖核酸(rna)两大类,基本组成单位是核苷酸,由一分子含氮碱基﹑一分子五碳糖和一分子磷酸组成。组成核酸的碱基有5种,五碳糖有2种,核苷酸有8种。

脱氧核糖核酸简称dna,主要存在于细胞核中,细胞质中的线粒体和叶绿体也是它的载体。

核糖核酸简称rna,主要存在于细胞质中。对于有细胞结构(同时含dna和rna)的生物,其遗传物质就是dna;没有细胞结构的病毒,有的遗传物质是dna如:噬菌体等;有的遗传物质是rna如:烟草花叶病毒、hiv等

细胞中的糖类和脂质

糖类分子都是由c、h、o三种元素组成。糖类是细胞的主要能源物质。

糖类可分为单糖、二糖和多糖等几类。单糖是不能再水解的糖, 常见的有葡萄糖、果糖、半乳糖、核糖、脱氧核糖,其中葡萄糖 是细胞的重要能源物质,核糖和脱氧核糖一般不作为能源物质,它们是核酸的组成成分;二糖中蔗糖和麦芽糖是植物糖,乳糖、糖原是动物糖;多糖中糖原 是动物糖 ,淀粉和纤维素是植物糖 ,糖原和淀粉是细胞中重要的储能物质。

脂质主要是由c h o 3种化学元素组成,有些还含有p (如磷脂) 。脂质包括脂肪、磷脂、和固醇、。脂肪是生物体内的储能物质。 除此以外,脂肪还有保温、缓冲、减压的作用;磷脂是构成包括细胞膜在内的膜物质重要成分;固醇类物质主要包括胆固醇、性激素、维生素d等,这些物质对于生物体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多糖、蛋白质、核酸等都是生物大分子,组成它们的基本单位分别是单糖(葡萄糖)﹑氨基酸和核苷酸,这些基本单位称为单体,这些生物大分子就称为单体的多聚体,每一个单体都以若干个相连的碳原子构成的碳链为基本骨架,由许多单体连接成多聚体 。

细胞内有机物质的鉴定

糖类中的还原糖(葡萄糖、果糖)能与斐林试剂发生作用,生成砖红色沉淀;

脂肪可以被苏丹ⅳ染成橘黄色;蛋白质与双缩脲试剂发生作用,产生紫色反应。在还原糖的检测中,斐林试剂甲液和乙液应等量混合均匀后再使用,并且要水裕加热;在蛋白质的检测中,在组织样液中应先加入双缩脲试剂a液1ml,再加入双缩脲试剂b液4滴,不需加热。

甲基绿能使dna呈现绿色,吡罗红能使rna呈现红色,因此利用这两种染色剂将细胞染色,可以显示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在此实验中,盐酸的作用是改变膜的通透性,加速色素进入细胞。用人的口腔上皮细胞做实验材料,此实验的步骤是制片、水解、冲洗涂片、染色、观察。

有机化合物知识点的分享已经结束,希望考生可以认真仔细的复习,发挥出自己的潜力。



物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高一物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归纳

1、参考系:描述一个物体的运动时,选来作为标准的的另外的物体。

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一个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都是相对于参考系在而言的。

参考系的选择是任意的,被选为参考系的物体,我们假定它是静止的。选择不同的物体作为参考系,可能得出不同的结论,但选择时要使运动的描述尽量的简单。

通常以地面为参考系。

2、质点:

(1)定义:用来代替物体的有质量的点。质点是一种理想化的模型,是科学的抽象。

(2)物体可看做质点的条件:研究物体的运动时,物体的大小和形状对研究结果的影响可以忽略。且物体能否看成质点,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3)物体可被看做质点的几种情况:

(1)平动的物体通常可视为质点.

(2)有转动但相对平动而言可以忽略时,也可以把物体视为质点.

(3)同一物体,有时可看成质点,有时不能.当物体本身的大小对所研究问题的影响不能忽略时,不能把物体看做质点,反之,则可以.

注(1)不能以物体的大小和形状为标准来判断物体是否可以看做质点,关键要看所研究问题的性质.当物体的大小和形状对所研究的问题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时,物体可视为质点.

(2)质点并不是质量很小的点,要区别于几何学中的“点”.

3、时间和时刻:

时刻是指某一瞬间,用时间轴上的一个点来表示,它与状态量相对应;时间是指起始时刻到终止时刻之间的间隔,用时间轴上的一段线段来表示,它与过程量相对应。

4、位移和路程:

位移用来描述质点位置的变化,是质点的由初位置指向末位置的有向线段,是矢量;

路程是质点运动轨迹的长度,是标量。

5、速度:

用来描述质点运动快慢和方向的物理量,是矢量。

(1)平均速度:是位移与通过这段位移所用时间的比值,其定义式为 ,方向与位移的方向相同。平均速度对变速运动只能作粗略的描述。

(2)瞬时速度:是质点在某一时刻或通过某一位置的速度,瞬时速度简称速度,它可以精确变速运动。瞬时速度的大小简称速率,它是一个标量。

6、加速度:用量描述速度变化快慢的的物理量。

加速度是矢量,其方向与速度的变化量方向相同(注意与速度的方向没有关系),大小由两个因素决定。



大学物理知识点总结汇总

大学物理知识点总结都有哪些内容呢?我们不妨一起来看看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提供到的大学物理知识点总结,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欢迎

阅读

参考学习!

一、物体的内能

1.分子的动能

物体内所有分子的动能的平均值叫做分子 的平均动能.

温度升高,分子热运动的平均动能越大.

温度越低,分子热运动的平均动能越小.

温度是物体分子热运动的平均动能的标志.

2.分子势能

由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和相对位置决定的能量叫分子势能.

分子力做正功,分子势能减少,

分子力做负功,分子势能增加。

在平衡位置时(r=r0),分子势能最小.

分子势能的大小跟物体的体积有关系.

3.物体的内能

(1)物体中所有分子做热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叫做物体的内能.

(2)分子平均动能与温度的关系

由于分子热运动的无规则性,所以各个分子热运动动能不同,但所有分子热运动动能的平均值只与温度相关,温度是分子平均动能的标志,温度相同,则分子热运动的平均动能相同,对确定的物体来说,总的分子动能随温度单调增加。

(3)分子势能与体积的关系

分子势能与分子力相关:分子力做正功,分子势能减小;分子力做负功,分子势能增加。而分子力与分子间距有关,分子间距的变化则又影响着大量分子所组成的宏观物体的体积。这就在分子势能与物体体积间建立起某种联系。因此分子势能分子势能跟体积有关系,

由于分子热运动的平均动能跟温度有关系,分子势能跟体积有关系,所以物体的内能跟物的温度和体积都有关系:

温度升高时,分子的平均动能增加, 因而物体内能增加;

体积变化时,分子势能发生变化, 因而物体的内能发生变化.

此外, 物体的内能还跟物体的质量和物态有关。

二.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方式

1.做功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

2.热传递也做功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

能够改变物体内能的物理过程有两种:做功和热传递.

注意:做功和热传递对改变物体的内能是等效的.但是在本质上有区别:

做功涉及到其它形式的能与内能相互转化的过程,

而热传递则只涉及到内能在不同物体间的转移。

[p7.]南京市金陵中学06-07学年度第一次模拟1.下列有关热现象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

a.布朗运动反映了液体分子的无规则运动

b.物体的内能增加,一定要吸收热量

c.凡是不违背能量守恒定律的实验构想,都是能够实现的

d.物体的温度为0℃时,物体分子的平均动能为零

[p8.] 07届1月武汉市调研

考试

2.恒温的水池中,有一气泡缓慢上升,在此过程中,气泡的体积会逐渐增大,不考虑气泡内气体分子势能的变化,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d )

a.气泡内的气体对外界做功 b.气泡内的气体内能增加

c.气泡内的气体与外界没有热传递 d.气泡内气体分子的平均动能保持不变

[p9.] 2007年广东卷10、图7为焦耳实验装置图,用绝热性能良好的材料将容器包好,重物下落带动叶片搅拌容器里的水,引起水温升高。关于这个实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c )

a.这个装置可测定热功当量

b.做功增加了水的热量

c.做功增加了水的内能

d.功和热量是完全等价的,无区别

[p10.] 06年广东东莞中学

高考

模拟

试题

4.固定的水平气缸内由活塞b封闭着一定量的气体,气体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可以忽略。假设气缸壁的导热性能很好,环境的温度保持不变。若用外力f将活塞b缓慢地向右拉动,如图所示,则在拉动活塞的过程中,关于气缸内气体的下列结论,其中正确的是: ( b d )

a.气体对外做功,气体内能减小

b.气体对外做功,气体内能不变

c.外界对气体做功,气体内能不变

d.气体从外界吸收热量,气体内能不变

[p11.] 07年天津市五区县重点学校联考9.一物理实验爱好者利用如图所示的装置研究气体压强、体积、温度三量间的变化关系。导热良好的汽缸开口向下,内有理想气体,汽缸固定不动,缸内活塞可自由滑动且不漏气。一温度计通过缸底小孔插入缸内,插口处密封良好,活塞下挂一个沙桶,沙桶装满沙子时,活塞恰好静止。

现给沙桶底部钻一个小洞,细纱慢慢漏出,外部环境温度恒

定,则( b )

a.绳拉力对沙桶做正功,所以气体对外界做功

b.外界对气体做功,温度计示数不变

c.气体体积减小,同时从外界吸热

d.外界对气体做功,温度计示数增加

[p12.] 2007年四川理综卷14.如图所示,厚壁容器的一端通过胶塞插进一只灵敏温度计和一根气针,另一端有个用卡子卡住的可移动胶塞。用打气筒慢慢向筒内打气,使容器内的压强增加到一定程度,这时读出温度计示数。打开卡子,胶塞冲出容器后 ( c )

a.温度计示数变大,实验表明气体对外界做功,内能减少

b.温度计示数变大,实验表明外界对气体做功,内能增加

c.温度计示数变小,实验表明气体对外界做功,内能减少

d.温度计示数变小,实验表明外界对气体做功,内能增加

[13p.] 07年扬州市期末调研测试5.如图所示的a、b是两个管状容器,除了管较粗的部分高低不同之外,其他条件相同.将此两容器抽成真空,再同时分别插入两个完全相同的水银槽中,当水银柱停止运动时(设水银与外界没有热交换),比较两管中水银的温度,有 ( a )

a.a中水银温度高

b.b中水银温度高

c.两管中水银的温度一样高

d.无法判断

[p14.] 2007年

高考

天津理综卷20.a、b两装置,均由一支一端封闭、一端开口且带有玻璃泡的管状容器和水银槽组成,除玻璃泡在管上的位置不同外,其他条件都相同。将两管抽成真空后,开口向下竖直插入水银槽中(插入过程没有空气进入管内),水银柱上升至图示位置停止。假设这一过程水银与外界没有热交换,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b )

a.a中水银的内能增量大于b中水银的内能增量

b.b中水银的内能增量大于a中水银的内能增量

c.a和b中水银体积保持不变,故内能增量相同

d.a和b中水银温度始终相同,故内能增量相同



地理常识知识点总结

地理是一门关于生活在地球上的人与他所处地理环境之间关系的学科.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地理常识知识点总结,

欢迎

参考~

地理常识知识点总结(一)

中国的地理差异

1、地理区域有许多不同的类型,有的是自然区域,如珠江三角洲;有的是经济区域,如工业区;有的是行政区域,如西藏自治区。同一个地理区域,可能同时兼有多重“身份”。

2、根据各地的地理位置、自然和人文地理特点的不同,可以把我国划分为四大地理区域,即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其中,秦岭、淮河一线是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分界线。

3、我国的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在地形、气候、河流流量和植被类型等方面均有明显差异。受自然环境的影响,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人们,在生产方式、生活习惯、文化传统等方面也有很大差异。

我国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的差异比较:

比较项目秦岭—淮河以北地区秦岭—淮河以南地区

1月平均气温(高于0°/低于0°)低于0°高于0°

年降水量少多

主要地形平原与高原为主平原、盆地与高原、丘陵交错

植被类型温带落叶阔叶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河流流量小大

耕作制度一年一熟或两年三熟一年两熟或三熟

耕地类型旱地水田

粮食作物小麦水稻

传统交通工具马车船

传统体育项目滑雪、溜冰赛龙舟、游泳

4、西北地区的地形以高原和盆地为主。东部以草原、荒漠景观为主;西部盆地中有大面积的沙漠分布;只有在盆地边缘出现稀少的绿洲。这一切说明西北地区是一个以干旱为主要自然特征的地区。

5、青藏地区因地势高耸而成为一个独特的地区,由“高”随之而来的另一个显著自然特征是“寒”。

6、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都是我国主要的牧区。内蒙古主要是温带草原牧场;新疆主要是山地牧场;青海和西藏主要是高寒牧场。内蒙古的三河马、三河牛,新疆的细毛羊,青藏的牦牛、藏绵羊和宁夏的滩羊都是著名的畜种。

7、除了畜牧业外,在西北地区人们利用河水和高山冰雪融水,发展灌溉农业。

地理常识知识点总结(二)

地图

一、地图的基本要素

①图例和注记:介绍每个地理事物的标志。②方向:用来辨别方向的;有坐标:n为北s为南e为东w为西;无坐标:采用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经(南北)纬(东西)网确定方向。③比例尺: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之比。表现形式:a.数字式b.文字式c.线段式。性质:分母大,比例尺小,范围大,内容简单;反之则相反。

二、地形图的判读

1、常用的方法是用等高线来表示。地面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称为海拔(绝对高度)。某个地点高出另一地点的垂直距离叫做相对高度。在地图上把海洋中深度相同的各点连接成线叫做等深线。等高线越密集,坡度越陡;等高线越稀疏,坡度越缓。山地五种不同形态:山顶、山脊、山谷、鞍部、陡崖。

2、地形图的类型:等高线地形图、分层设色地形图、地形剖面图。

3、陆地地形:地表各种高低起伏的形态,总称为地形。

地形类型:平原、高原、山地、丘陵、盆地。地形图上用海拔来表示地面的高低起伏。绿色表示平原、蓝色表示海洋、黄色表示高山高原、白色表示冰川。

4、地形特点:平原和高原的共同特点是地面起伏小;不同的是平原海拔低,一般在200米以下,而高原海拔较高,边缘比较陡峭。山地和丘陵的共同特点是地面崎岖不平;不同是山地较高,海拔多在500米以上,坡度较陡,沟谷较深,而丘陵较低,相对高度一般不超过200米。盆地四周多被山地或高原环绕,中部相对低平。

5、海底地形:大陆架:陆地向海洋的自然延伸部分,坡度较缓,水深一般在200米以内。大陆坡:大陆架向外倾斜的陡坡,水深急剧增至数千米。大洋中脊:大洋中海底诞生的地方,火山活动比较强烈。海沟:海洋底部最深的地方。最大水深可达1万多米。

三、从地图上获取信息

应用学过的知识,根据使用目的,正确地选择地图,才能及时、准确地获得有用的信息。

地理常识知识点总结(三)

大洲和大洋

1、海洋与陆地:人们常用“七分(71%)海洋(四大洋),三分(29%)陆地(七大洲)”概括地球海陆分布。

2、七大洲:面积广大的陆地叫做大陆。面积较小的陆地叫做岛屿。大陆和它附近的岛屿,合成大洲。世界共有七大洲,按面积大小排列为: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欧洲、大洋洲(注意看p29图2.6)。南极洲、北冰洋是跨经度最广的大洲大洋。拉丁美洲:美国以南的美洲,指墨西哥等和南美洲国家。大洲分界线:亚、欧:乌拉尔山脉;大高加索山脉;土耳其海峡(沟通黑海和地中海);黑海;里海;乌拉尔河。亚、非:苏伊士运河(沟通地中海和红海)。亚、北美:白令海峡。南、北美:巴拿马运河(沟通太平洋和大西洋)。

3、四大洋:从大到小排列: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海陆的变迁

大陆漂移假说:原始地球有一整块大陆,成为“泛大陆”。

板块构造学说(目前最流行最科学的学说)认为:地球由六大板块组成即亚欧板块、美洲板块、非洲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和南极洲板块。其中太平洋板块几乎全部是海洋。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交界处地壳比较活跃(有张裂拉伸、有碰撞挤压)。火山与地震带:板块与板块交接处。世界两大系列火山地震带: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山火山地震带。两大山系:阿尔卑斯——喜马拉雅山系;科迪勒拉山系。

地理常识知识点总结(四)

认识省级区域

1、北京是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也是国际交往中心。人民大会堂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所在地,中南海是党中央和国务院所在地。

2、北京皇宫的城市格局是“凸”字形的,这样的城市格局是我国历代都城规划和建设的代表作。

3、北京有着无数名胜古迹,长城、颐和园、天坛、周口店北京猿人遗址……其中北京故宫是世界上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宫殿建筑群。

4、为了增强国际竞争力和服务功能,北京一方面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规划和建设包括中央商务区、国际传媒大道等在内的重点功能区,以及城市快速轨道交通和高速公路;另一方面,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提高城市管理效率和服务质量,建设人与环境和谐共处的城市环境。

5、香港由香港岛、九龙半岛和新界三部分及其周围200多个岛屿组成,澳门由澳门半岛、氹仔岛和路环岛组成。港澳地区是世界上人口密度最高的地区之一。

6、香港和澳门是我国的两个特别行政区。我国政府制定了“一国两制”政策,祖国内地实行社会主义制度,香港和澳门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7、香港人多地少,“上天”——建设高层建筑,“下海”——填海造地,成为香港扩展城市建设用地的两种重要方式。

8、港澳地区第三产业很发达,香港是国际贸易中心、运输中心、金融中心、信息服务中心和旅游中心。博cai旅游业是澳门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

9、长期以来,港澳与祖国内地一直保持着密切的经济联系,其中以香港表现得最为明显。祖国内地自然资源、劳动力资源丰富且低廉,而香港则拥有丰富的资金、技术、人才和管理

经验

。香港和祖国内地的经济合作,优势互补、互惠互利。

10、转口贸易是指从一国购进商品后,不在本地销售,而直接卖到其他国家的贸易形式,祖国内地是香港最大的转口贸易伙伴。

11、台湾省包括台湾岛,以及附近的澎湖列岛、钓鱼dao等许多小岛,台湾岛是我国面积最大的岛屿,它北临东海,东临太平洋,南临南海,西隔台湾海峡与福建省相望。

12、台湾岛是个富饶的宝岛,被誉为“祖国东南海上的明珠”。岛上约一半以上的土地覆盖着茂密的森林,有“亚洲天然植物园”的美誉。樟树是台湾最著名的树种,樟脑产量居世界首位。

13、在20世纪60年代以前,台湾经济以农业和农产品为主,出口蔗糖、菠萝、稻米、樟脑等。从60年代开始,台湾重点发展出口加工工业,形成“进口——加工——出口”型的经济。

14、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是我国面积最大的省区,新疆境内高山与盆地相间分布,形成“三山夹两盆”的地形特点。雄伟的天山山脉横亘这些新疆中部,南北两侧分别是塔里木盆地和准噶尔盆地。

15、新疆有大小数千个绿洲,是最主要的农业生产基地,小麦、玉米、高粱等是这里的主要农作物,棉花、甜菜和多种瓜果成为新疆绿洲的特色农产品。坎儿井是一种古老的引水工程,长期为新疆的绿洲居民所利用。

16、新疆预测石油、天然气储量约占全国陆地总储量的1/3,随着国家“稳定东部,大力发展西部”的能源战略决策的逐步实施,新疆有望成为中国重要的石油及天然气工业基地。西气东输工程的实施将可以迅速增加当地的财政收入并能够缓解东部地区的能源短缺问题。



物理圆周运动的知识点 知识点总结如下

1、圆周运动:质点的运动轨迹是圆周的运动。

2、匀速圆周运动:质点的轨迹是圆周,在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弧长相等,质点所作的运动是匀速率圆周运动。

3、描述匀速圆周运动的物理量。

(1)周期(t):质点完成一次圆周运动所用的时间为周期。

频率(f):1s钟完成圆周运动的次数。

(2)线速度(v):线速度就是瞬间速度。做匀速圆周运动的质点,其线速度的大小不变,方向却时刻改变,匀速圆周运动是一个变速运动。

由瞬时速度的定义式v=,当δt趋近于0时,δs与所对应的弧长(δl)基本重合,所以v=,在匀速圆周运动中,由于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弧长相等,那么很小一段的弧长与通过这段弧长所用时间的比值是相等的,所以,其线速度大小v=(其中r是运动物体的轨道半径,t为周期)。

(3)角速度(ω):作匀速圆周运动的质点与圆心的连线所扫过的角度与所用时间的比值。ω==,由此式可知匀速圆周运动是角速度不变的运动。

4、竖直面内的圆周运动(非匀速圆周运动)

(1)轻绳的一端固定,另一端连着一个小球(活小物块),小球在竖直面内作圆周运动,或者是一个竖直的圆形轨迹,一个小球(或小物块)在其内壁上作竖直面的圆周运动,然后进行计算分析,结论如下:

①小球若在圆周上,且速度为零,只能是在水平直径两个端点以下部分的各点,小球要到达竖直圆周水平直径以上各点,则其速度至少要满足重力指向圆心的分量提供向心力。

②小球在竖直圆周的最低点沿圆周向上运动的过程中,速度不断减小(重力沿运动方向的分量与速度方向是相反的,使小球的速度减小),而小球要到达最高点,则必须在最低点具有足够大的速度才能到达最高点,否则小球就会在圆周上的某一点(这一点一定在水平直径以上)绳子的拉力为零时,小球就脱离圆周轨道。

(2)物体在杆或圆管的环形轨道上作竖直面内圆周运动,虽然物体从最低点沿圆周向最高点运动的过程中,速度越来越小,由于物体可以受到杆的拉力和压力(或圆管对它的向内或向外的作用力),所以,物体在圆周上的任意一点的速度均可为零。

(3)物体在竖直的圆周的外壁运动,此种运动的关键是要区别做圆周运动和平抛运动的条件,它们的临界状态是物体的重力沿半径的分量提供向心力,此时,轨道对物体没有作用力,但物体又在轨道上,该点是物体在圆周上的临界点。若物体在最高点时,mg=,v0=,当v-≥v0,物体在最高点处将作平抛运动。



2017年成考高起点《物理》知识点总结

【导语】不管遇到怎么样的困难,不管遇到多大的挫折,人总要活在希望里,哀莫大于心死,要在困境中奋起,在失望中充满希望。2017年成考考试之际,小编为你整理《物理》知识点供你参考,愿你考出好成绩! 2017年成考高起点《物理》知识点总结 2017年成考高起点《物理》知识点:磁场 2017年成考高起点《物理》知识点:原子核 2017年成考高起点《物理》知识点:动量守恒定律 2017年成考高起点《物理》知识点:电磁感应 2017年成考高起点《物理》知识点:质点的运动 2017年成考高起点《物理》知识点:机械运动 2017年成考高起点《物理》知识点:光学



高考物理3-5知识点总结

物理学是研究物质运动最一般规律和物质基本结构的学科。作为自然科学的带头学科,物理学研究大至宇宙,小至基本粒子等一切物质最基本的运动形式和规律。下面是小编为您整理的关于

高考

物理3-5知识点总结的相关资料,

欢迎

阅读

第一章 动量

1. 冲量

物体所受外力和外力作用时间的乘积;矢量;过程量;i=ft;单位是n·s。

2. 动量

物体的质量与速度的乘积;矢量;状态量;p=mv;单位是kg ·m/s;1kg ·m/s=1 n·s。

3. 动量守恒定律

一个系统不受外力或者所受外力之和为零,这个系统的总动量保持不变。

4. 动量守恒定律成立的条件

系统不受外力或者所受外力的矢量和为零;内力远大于外力;如果在某一方向上合外力为零,那么在该方向上系统的动量守恒。

5. 动量定理

系统所受合外力的冲量等于动量的变化;i=mv -mv 。

6. 反冲

在系统内力作用下,系统内一部分物体向某方向发生动量变化时,系统内其余部分物体向相反的方向发生动量变化;系统动量守恒。

7. 碰撞

物体间相互作用持续时间很短,而物体间相互作用力很大;系统动量守恒。

8. 弹性碰撞

如果碰撞过程中系统的动能损失很小,可以略去不计,这种碰撞叫做弹性碰撞。

9. 非弹性碰撞

碰撞过程中需要计算损失的动能的碰撞;如果两物体碰撞后黏合在一起,这种碰撞损失的动能最多,叫做完全非弹性碰撞。

第二章 波粒二象性

1. 热辐射

一切物体都在辐射电磁波,这种辐射与物体的温度有关,所以叫做热辐射。

2. 黑体

如果某种物体能够完全吸收入射的各种波长的电磁波而不发生反射,这种物质就是绝对黑体,简称黑体。

3. 黑体辐射

黑体辐射的电磁波的强度按波长分布,只与黑体的温度有关。

4. 黑体辐射规律

一方面随着温度升高各种波长的辐射强度都有增加,另一方面,辐射强度的极大值向波长较短的方向移动。

5. 能量子

普朗克认为振动着的带电粒子的能量只能是某一最小能量 的整数倍,这个不可再分的最小能量值 叫做能量子;并且 =h , 是电磁波的频率,h为普朗克常量,h=6.63 10 j·s;光子的能量为h 。

6. 光电效应

照射到金属表面的光使金属中的电子从表面逸出的现象;逸出的电子称为光电子;电子脱离某种金属所做功的最小值叫逸出功;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e =h -w;每种金属都有发生光电效应的极限频率和相应的红线波长;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随入射光频率的增大而增大。

7. 光的散射

光在介质中与物质微粒相互作用,因而传播方向发生改变的现象。

8. 康普顿效应

在研究电子对x射线的散射时发现有些散射波的波长比入射波的波长略大,康普顿认为这是因为光子不仅有能量,还有动量;说明了光具有粒子性。

9. x光的产生

电热丝被普通的电源加热放出电子,电子被高压电源的电场加速,打到阳极金属上,可激发金属的原子核内层电子到激发态,激发态不稳定,电子会自动跃迁到基态,此时发出x光。

10.光子的动量

由于光子的能量是h ,由相对论知e=mc ,因此m= ,动量p= = 。

11.光的波粒二象性

光的波动性和粒子性是光在不同条件下的具体表现,具有统一性;光子数量少时,粒子性强,数量多时,波动性强;频率高粒子性强,波长大波动性强。

12.物质波

也叫德布罗意波;任何一个运动的物体都有一种波与之对应,其波长 = ;宏观物体也存在波动性,波长很小。

13.概率波

光子在空间出现的可能性大小可以用波动规律来描述;概率大的地方到达的光子就多,反之则少;光波实质上是一种概率波。

14.不确定关系

也称作海森伯测不准原理;以 x表示粒子位置的不确定量,以 p表示粒子在x方向上动量的不确定量,那么 x p 。

第三章 原子物理

1. 电子的发现

1897年,英国物理学家汤姆生发现了电子,并提出了原子的枣糕式模型。

2. 粒子散射实验

1909—1911年,英国物理学家卢瑟福用 粒子轰击金箔,发现绝大多数 粒子穿过金箔后基本上按原来的方向前进,少数 粒子发生了大角度偏转;提出了核式结构模型。

3. 玻尔原子理论的三条假说

原子能量的量子化假说,即原子只能处于一系列不连续的能量状态中,一种能量值对应一种状态,这些状态叫做定态;原子能级的跃迁假说,即原子从一种定态跃迁到另一种定态时,原子辐射或者吸收一定频率的光子,光子的能量差由这两种定态的能量差决定,h =e -e ;原子中电子运动轨道量子化假说,即原子的不同能量状态对应于电子的不同运行轨道,电子可能的运动轨道是不连续的。

4. 能级

在玻尔模型中,原子的可能状态是不连续的,因此各状态对应的能量也是不连续的,这些能量值叫做能级;各状态的标号1、2、3……叫做量子数,通常用n表示;能量最低的状态叫做基态,其他状态叫做激发态;基态和激发态的能量分别用e 、e 、e ……表示。

5. 氢原子能级

e =-13.6ev,e =-3.4ev,e =-1.51ev;满足e = e (n=1,2,3,…)。

6. 原子跃迁

只发出或吸收特定频率的光;可能直接跃迁或间接跃迁,两种情况辐射或吸收的光子的频率不同;一群处于n=k能级的氢原子向基态或较低激发态跃迁时,可能产生的光谱线条数n= 。

7. 电离

若想把处于某一定态上的原子的电子电离出去,就需要给原子一定的能量;如氢原子基态电子电离的电离能是13.6ev,只要等于或大于13.6ev的光子都能使基态的氢原子吸收而发生电离,入射光的能量越大,原子电离后产生的自由电子的动能越大。

8. 电子云

玻尔模型引入了量子化观点,但不完善;在量子力学中,核外电子并没有确定的轨道,玻尔的电子轨道只不过是电子出现概率较大的地方;把电子的概率分布用图像表示时,用小黑点的稠密程度代表概率的大小,其结果如同电子在原子核周围形成云雾,称为“电子云”。

9. 原子核

由质子和中子组成;质子数决定元素的化学性质;同种元素的质子数和核外电子数相同,但中子数可以不同。

10.同位素

具有相同质子数、不同中子数的原子互称同位素;氕( h)、氘( h)、氚( h)是氢的三种同位素。

11.原子核的衰变

天然放射现象说明原子核具有复杂的结构,原子核放出 粒子或 粒子,放出后就变成新的原子核,这种变化称为原子核的衰变;原子核衰变前后的电荷数和质量数都守恒。

12. 衰变

x y+ he; u th+ he。

13. 衰变

x y+ e; th pa+ e。

14. 衰变

伴随着 衰变和 衰变同时发生;放出光子流;不改变原子核的质量数和电荷数;实质是当放射性物质发生 衰变和 衰变时,产生的某些新核由于具有过多的能量而处于高能级,在向低能级跃迁的过程中放出 射线。

15.半衰期

放射性元素的原子核有半数发生衰变所用的时间;大量原子核衰变遵循的规律;用符号 表示;大小由放射性元素的原子核内部的本身因素决定,跟原子所处的物理状态和化学状态无关。

16.核反应规律

遵循质量数守恒而不是质量守恒,核反应中一般会有质量亏损,从而释放出核能,而原子核分解成质子和中子时要吸收一定的能量;这两种过程都遵循爱因斯坦质能方程。

17.原子核的人工转变

1919年卢瑟福发现质子:

n+ he o+ h

1932年查德威克发现了中子:

be+ he c+ n

1934年约里奥·居里夫妇发现正电子:

al+ he p+ n, p si+ e

18.重核裂变

重核俘获一个中子后分裂成几个中等质量核的反应过程;核反应堆原理。

19.链式反应

重核裂变时放出几个中子,再引起其它重核裂变而使裂变反应不断自动进行下去;原子弹原理;为使裂变的链式反应容易发生,最好用铀235。

20.轻核聚变

把轻核结合成质量较大的核释放出核能的反应;又称热核反应;与重核裂变相比释放的核能更多;宇宙中普遍存在;氢弹爆炸原理;除氢弹外,人类无法控制热核反应。

21.放射性的防护

要防止放射线对人类和自然的破坏,生活中要有防护放射性物质的意识,尽可能远离放射源。

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