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诺贝尔奖获奖者名单(2021诺贝尔奖获得者名单)

由网友()分享简介:☆ 2021诺贝尔经济学奖 ☆分别为大卫·卡德(David Card)、约书亚·安格里斯特(Joshua D. Angrist)、圭多·因本斯(Guido W. Imbens)。其中大卫·卡德获得了一半奖金,因为“其对劳动经济学做出了实证性贡献”,另两位则分别获得四分之一奖金,以表彰“其在方法论方面对因果关系分析做出...

2021诺贝尔奖获奖者名单



金秋十月,硕果累累,诺贝尔奖“开奖周”已经结束,2021诺贝尔奖6大重磅奖项轮番揭晓,那么今年的获奖者都有谁呢?今天小编整理了2021诺贝尔奖获奖者名单大全供大家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目录▼▼

2021诺贝尔奖获奖者名单

诺贝尔奖小档案

诺贝尔的馈赠

那些诺奖“陪跑大户”们

名人诺贝尔奖提名次数


●  2021诺贝尔奖获奖者名单

☆ 生理学或医学奖 ☆

今年,雅顿·帕塔普蒂安(Ardem Patapoutian)与戴维·朱利叶斯(David Julius)共同因“发现温度和触觉感受器”而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雅顿·帕塔普蒂安1967年出生于黎巴嫩贝鲁特。年轻时,他从饱受战争蹂躏的家乡搬到美国洛杉矶,并于1996年获得了美国帕萨迪纳加州理工学院的博士学位,后于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任博士后研究员。自2000年以来,他任职于加州拉霍亚的斯克里普斯研究中心,目前是该中心的教授。

戴维·朱利叶斯则是土生土长的美国纽约人。1984年,他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获得博士学位,并在纽约哥伦比亚大学成为博士后。于1989年受聘于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目前是该校的教授。

☆ 物理学奖 ☆

2021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由真锅淑郎(Syukuro Manabe)、克劳斯·哈塞尔曼(Klaus Hasselmann)以及乔治·帕里西(Giorgio Parisi)三人共同获得,以“表彰对地球气候的物理建模、量化变化和可靠地预测全球变暖”。

真锅淑郎出生于日本,1953年从东京大学理学部地球物理学科毕业,后于本校攻读数物系研究科,于1958年获得理学博士学位。毕业后于同年来到美国,在美国气象局的总循环研究部门工作,即现在的地球物理流体动力学实验室。

克劳斯·哈塞尔曼在德国出生。幼年时其举家移民到了英国,在他读完高中后又回到德国。他在汉堡大学学习深造,后来在哥廷根大学取得了博士学位。1961年,哈塞尔曼受邀前往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地球和行星物理研究所(IGPP)任助理教授。后回到德国担任汉堡大学地球物理学研究所所长。

乔治·帕里西出生于罗马, 1970年获得了罗马大学的学位。先后担任过弗拉斯卡蒂国家实验室研究员、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法国高等科学研究所、巴黎高等师范学院的访问科学家以及罗马第二大学理论物理学的正教授。

☆ 化学奖 ☆

本届化学奖花落本亚明·利斯特(Benjamin List)和戴维·麦克米伦(David MacMillan),以表彰其“在不对称有机催化研究方面的进展”。

本亚明·利斯特出生于德国法兰克福,1997年在法兰克福大学获得博士学位。1999年在美国斯克利普斯研究所任副教授,随后加入马克斯·普朗克煤炭研究所。目前任研究所所长、德国科学院院士以及德国科隆大学荣誉教授。

戴维·麦克米伦是英国苏格兰生人,1996 年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尔湾分校获得博士学位,随后进入美国哈佛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1998 年-2006 年先后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加州理工学院任教。2006年起加入普林斯顿大学担任化学教授。

☆ 文学奖 ☆

来自坦桑尼亚的阿卜杜勒拉扎克·古尔纳获得了本年度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奖理由为:“对殖民主义影响以及文化和大陆鸿沟中难民命运的毫不妥协和具有同情心的关注”。

阿卜杜勒拉扎克·古尔纳出生于坦桑尼亚的桑给巴尔岛,20世纪60年代末作为难民来到英国。从英国伦敦大学获得教育学士学位后在肯特郡多佛市的阿斯特中学任教。

1980-1982年,古尔纳回到非洲,执教于尼日利亚的拜尔大学并攻读肯特大学的博士学位。他的研究始终围绕着“难民”、“移民”、“身份认同”等主题。

☆ 和平奖 ☆

今年诺贝尔和平奖授予了菲律宾记者玛丽亚·雷萨(MariaRessa)和俄罗斯记者德米特里·穆拉托夫(DmitryMuratov),以表彰“他们为捍卫民主主义和持久和平的前提——言论自由所做出的努力”。

获奖的菲律宾女记者玛丽亚·雷沙现年58岁,曾赴美国任有线电视新闻网CNN东南亚记者,2011年回到故乡菲律宾,创立新闻网站“Rappler”,迅速成为菲律宾最具影响力的媒体之一。

另一位获奖者德米特里·穆拉托夫是俄罗斯报纸“NovajaGazeta”(《新报》)的总编辑,现年59岁,其所率领的自由派媒体着力于挖掘俄罗斯的社会问题。他是近11年来俄罗斯首位诺奖得主。

☆ 经济学奖 ☆

最后公布的经济学奖将授予大卫·卡德(David Card),另一半授予约书亚·D·安格里斯(Joshua D. Angrist)和吉多·W·伊本斯(Guido W. Imbens)。获奖词为:“他们提供了关于劳动力市场的新见解,并展示了可以从自然实验中得出关于因果关系的结论。他们的方法已经扩展到其他领域,并彻底改变了实证研究。”

根据瑞典皇家科学院的介绍,大卫·卡德毕业于普林斯顿大学,目前为加州大学教授;以色列裔美国经济学家安格里斯特则是现任麻省理工学院福特经济学教授;吉多·W·伊本斯是一位荷兰裔美籍经济学家,他毕业于布朗大学,目前于斯坦福大学任教。

可以看到,无论是幼年移民还是毕业后的工作交流,本届获奖者中的很多人都曾远离家乡,到海外寻求教育及科研机会,而越来越多的国际化平台也给了这些杰出人才更多可能性。

化学奖获得者利斯特和麦克米伦分别出生于法国和英国,却相聚在美国,向着各自的研究领域不断进发,最终一起拿到了诺贝尔奖。在一次采访中,利斯特高度肯定了他们相互间“对彼此创造力的尊重和赞赏”。

自1901年开始颁发,诺贝尔奖迄今为止已经评选出了近千位获奖者。纵观历届获奖者的信息,中、英、美、法、德、土耳其、秘鲁、波兰、尼日利亚等几十个国家的名称赫然在列。获奖者们虽然都来自于不同的国家,有着不同的成长经历,但都在各自的领域发挥着光与热。

根据诺贝尔1895年的遗嘱,这一奖项旨在表彰那些在各个领域“对人类作出最大贡献的人士”,但经过百年历程,它愈发像一个联通世界的平台,让各领域的优秀成果在这里交汇,也牵引着各国人才“以科研会友”、“以文会友”、“以追求会友”,让来自世界的声音碰撞出精彩的火花。

诚然,奖项不应是我们追求的最后结果,但它能够成为一盏指引前方的灯。随着今年的获奖名单传播至世界的每个角落,期待这些科研、学术及文学成果和相关议题能够进入更多人的视野,引发大家的更多思考,也激励更多人坚定自己的方向和道路,砥砺奋进。

返回目录>>>

●  【诺奖小档案】

名称:诺贝尔奖

奖项:生理学与医学奖、物理学奖、化学奖、文学奖、和平奖、经济学奖

首次颁发:1901年、1969年(经济学奖)

颁奖日期:每年12月10日(诺贝尔的逝世日期)

奖品:奖牌、证书、奖金(诺贝尔的遗产)

评奖机构:各奖项指定的委员会

发奖机构:诺贝尔基金会

有资格的提名人:各评奖机构成员、各领域的专家、大学教授、前诺奖得主等

返回目录>>>

●  【诺贝尔的馈赠】

1833年10月21日,阿尔弗雷德·诺贝尔在瑞典出生,他自小就对文学、化学、物理等方面产生浓厚兴趣,更走上了成为化学家的道路。在其一生中,共获得355项专利,更因发明硝化甘油炸药而闻名于世。

然而,诺贝尔终生未娶,亦无子嗣。在其逝世前,亲兄弟也早一步去世。1895年,62岁的诺贝尔在遗嘱中写道,“请将我的财产变做基金,每年用这个基金的利息作为奖金,奖励那些在前一年为人类做出卓越贡献的人。”

诺贝尔奖由此产生,并一直持续至今。

返回目录>>>

●  【那些诺奖“陪跑大户”们】

百年来,许多科学家因获诺奖而“声名大振”,然而,还有一些人,虽取得重大成就,却和诺奖“一直在错过”。

如果瑞典原子物理学家莉泽·迈特纳还在世,她看到诺贝尔奖提名记录,大概会很郁闷。毕竟,40多年间,她曾被提名48次,却从未“走到最后”。

据了解,迈特纳最重要的成就,被认为是解释了奥托·哈恩1938年发现的核裂变。她在一生中,共获得29次诺贝尔物理学奖提名,和19次诺贝尔化学奖提名,但都从未获奖。

无独有偶,作为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奥地利心理学家弗洛伊德也曾获得33次诺奖提名。1936年,法国著名作家罗曼·罗兰甚至提名弗洛伊德为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在提名信中,罗兰写道:“我知道,乍一看,精神分析学家更适合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但他(弗洛伊德)的伟大作品,在过去30年间深深影响了文学界。”

然而,弗洛伊德最终还是没能将诺奖“收入囊中”。

返回目录>>>

●  【这些人你一定听过,他们都获得多少次提名?】

诺奖官网数据显示,提出相对论的著名物理学家爱因斯坦被提名62次,在其获得诺贝尔物理奖的1921年,就获得14个提名。

因“薛定谔的猫”思想实验,而被大众熟知的奥地利物理学家薛定谔,先后获得41次提名,他于1933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奖时的11个提名人中,其中一个就是爱因斯坦。

与爱因斯坦和薛定谔相比,法国物理学家居里夫人则“更具效率”,她仅被5人提名,就先后获得了两个奖项(物理学奖和化学奖)。

返回目录>>>


2021诺贝尔奖获奖者名单相关文章

★ 2021诺贝尔奖获得者名单

★ 2020诺贝尔奖获得者名单

★ 诺贝尔奖为什么没有数学奖

★ 诺贝尔奖有哪些奖项

★ 2021最新作文素材人物屠呦呦

★ 中国诺贝尔奖获得者盘点

2021最新作文素材人物屠呦呦



2021最新作文素材人物屠呦呦_

北京时间2015年12月11日凌晨,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屠呦呦获奖成热点话题,也是作文素材的热点。你想知道屠呦呦的优秀成就吗?下面小编整理了关于屠呦呦的经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更多人物作文素材的资讯(详情入口↓↓↓)

关于励志人物的作文素材加分析

高考作文万能素材人物例子

作文素材积累人物

作文素材积累之人物

语文高考作文万能素材人物例子

高考语文作文素材人物汇编

作文素材10个古今中外名人事例

2021最新作文素材人物屠呦呦

经历:

屠呦呦,女,1930年12月30日生,浙江宁波人,中共党员,药学家,中国 中医研究院终身研究员兼首席研究员,青蒿素研究开发中心主任,

198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80年聘为硕士生导师,2001年聘为博士生导师。

1951年考入北京大学医学院。1955年毕业于北京医学院药学系(该院1952年年底自北京大学独立建院,2000年4月回归北京大学,更名为北京大学医学部)。历任中国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化学研究室副主任、副研究员。1971年首先从黄花蒿中发现抗疟有效提取物,1972年又分离出新型结构的抗疟有效成分青蒿素,1979年获国家发明奖二等奖。 2011年9月获得拉斯克临床医学奖,获奖理由是“因为发现青蒿素——一种用于治疗疟疾的药物,挽救了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数百万人的生命。”

个人荣誉

1958年,被评为卫生部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

1978年,青蒿素抗疟研究课题获全国科学大会“国家重大科技成果奖”;

1979年,青蒿素研究成果获国家科委授予的国家发明奖二等奖;

1984年,青蒿素的研制成功被中华医学会等评为“建国35年以来20项重大医药科技成果”之一;

1987年,被世界文化理事会授予阿尔伯特·爱因斯坦世界科学奖状;

1992年,双氢青蒿素被国家科委等评为“全国十大科技成就奖”;

1997年,双氢青蒿素被卫生部评为“新中国十大卫生成就”;

2009年,获第三届(2009年度)中国中医科学院唐氏中药发展奖;

2011年9月,青蒿素研究成果获拉斯克临床医学奖。

拉斯克奖是美国最有声望的生物医学奖,也是世界上最有声望的大奖之一,是仅次于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的大奖。屠呦呦获得的拉斯克临床医学奖是中国生物医学界迄今为止获得的世界级最高级大奖。

 获奖词

表彰她在青蒿素的发现及其应用于治疗疟疾方面所做出的杰出贡献。这一医学发展史上的重大发现,每年在全世界,尤其在发展中国家,挽救了数以百万计疟疾患者的生命。在基础生物医学领域,许多重大发现的价值和效益并不在短期内显而易见。但也有少数,它们的诞生对人类健康的改善所起的作用和意义是立竿见影的。由屠呦呦和她的同事们一起研发的抗疟药物青蒿素就是这样一个例子。

 科研过程

屠呦呦自幼耳闻目睹中药治病的奇特疗效,小时候就对中药有了深刻印象,这促使她后来去探索其中的奥秘。

考大学时,屠呦呦选择药物学专业为第一志愿。她认为药物是治疗疾病的主要手段与工具。1951年,屠呦呦如愿考入北京大学医学院(现为北京大学医学部)药学系,所选专业正是当时一般人缺乏兴趣的生药学。她觉得生药专业最可能接近探索具有悠久历史的中医药领域,符合自己的志趣和理想。在大学4年期间,屠呦呦努力学习,取得了优良的成绩。在专业课程中,她尤其对植物化学、本草学和植物分类学有着极大的兴趣。

1955年,屠呦呦大学毕业,分配到卫生部直属的中医研究院(现中国中医研究院)工作。从此,她埋头从事生药、炮制及化学等中药研究,开始了她为之奋斗一生的事业。当时,正值初创的中医研究院工作条件差,设备简陋,科研人员不足。但是,党的“继承、发扬中医药学宝库,积极发展中医药事业”的政策,遂成为广大中医药工作者的奋斗目标。为刚刚走上工作岗位的屠呦呦增添了力量和信心。

工作伊始,屠呦呦主要从事生药学研究。1956年,全国掀起防治血吸虫病的高潮,她对有效药物半边莲(Lobelia chinensis Lour.)进行了生药学研究;后来,又完成了品种比较复杂的中药银柴胡(Stellaria dichotonia L.var.lanceolata Bge.)的生药学研究。这两项成果被相继收入《中药志》。

屠呦呦虽身患结核等慢性疾病,但仍坚持工作,无论到野外采集标本,还是在室内进行实验研究,她都积极主动地完成。由于她在工作中的出色表现,1958年,被评为卫生部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

1959年,屠呦呦参加卫生部举办的“全国第三期西医离职学习中医班”,系统地学习了中医药知识。在2年半的学习中,她不但掌握了理论知识,而且参加过临床学习。通过这次学习,屠呦呦深深感受到中医理论与临床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性。她还根据自己的专业,深入药材公司,向老药工学习中药鉴别及炮制技术,并参加北京市的炮制经验总结,从而对药材的品种真伪和道地质量,以及炮制技术有了进一步的感性认识,屠呦呦参加了卫生部下达的中药炮制研究工作,是《中药炮炙经验集成》一书的主要编著者之一。该书广泛收集全国2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中药炮制经验,对有关文献进行了比较系统的整理。1978年,该书获卫生部医药卫生科技大会成果奖。

通过一段时间的生药和炮制研究,屠呦呦体会到,中药研究还必须重视中药内含物质与药效之间的关系,而有效成分的研究又是掌握中药疗效规律的必然途径。屠呦呦和同志们经过多年不懈的努力,先后发明和研制了新型抗疟药青蒿素和还原青蒿素。1978年,青蒿素抗疟研究课题荣获全国科学大会“国家重大科技成果奖”;1979年,获国家科委授予的发明奖。1984年,青蒿素的研制成功被中华医学会等评为“建国35年以来20项重大医药科技成果”之一。由于屠呦呦在科研工作的出色成绩,1987年,世界文化理事会授予她阿尔伯特·爱因斯坦世界科学奖状。2011年9月,获得拉斯克临床医学奖,获奖理由是“因为发现青蒿素——一种用于治疗疟疾的药物,挽救了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数百万人的生命。”

寸草心,几度寒暑报春晖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诗经·小雅》的名句寄托了屠呦呦父母对她的美好期待。作为一名生药学专业学生,屠呦呦考入北大医学院时就和植物等天然药物的研发应用结下不解之缘。从1955年进入中医研究院(现为中国中医科学院)来,她几十年如一日,埋首于深爱的事业中,将一份份漂亮的成绩单回馈给党和人民。

屠呦呦入职时正值中医研究院初创期,条件艰苦,设备奇缺,实验室连基本通风设施都没有,经常和各种化学溶液打交道的屠呦呦身体很快受到损害,一度患上中毒性肝炎。除了在实验室内“摇瓶子”外,她还常常“一头汗两腿泥”地去野外采集样本,先后解决了中药半边莲及银柴胡的品种混乱问题,为防治血吸虫病做出贡献;结合历代古籍和各省经验,完成《中药炮炙经验集成》的主要编著工作。屠呦呦最引人瞩目的成就是发现青蒿素,作为防治疟疾的一线药物,“它每年在全世界,尤其是发展中国家,拯救了成千上万的生命,并且在与疟疾这种致命疾病的持续战斗中产生了长远的医疗福利。”拉斯克基金会如是说。

为什么屠呦呦可以在平凡岗位上大有作为?或许我们可以从她说过的一句话中找到答案:“一个科技工作者,是不该满足于现状的,要对党、对人民不断有新的奉献。”

传承者,古代医书淘到金

1971年10月4日,一双双眼睛紧张地盯着191号青蒿提取物样品抗疟实验的最后成果。随着检测结果的揭晓,整个实验室都沸腾了:该样品对疟原虫的抑制率达到了100%!

临危受命,屠呦呦被任命为“523”项目中医研究院科研组长。要在设施简陋和信息渠道不畅条件下、短时间内对几千种中草药进行筛选,其难度无异于大海捞针。但这些看似难以逾越的阻碍反而激发了她的斗志:通过翻阅历代本草医籍,四处走访老中医,甚至连群众来信都没放过,屠呦呦终于在2000多种方药中整理出一张含有640多种草药、包括青蒿在内的《抗疟单验方集》。可在最初的动物实验中,青蒿的效果并不出彩,屠呦呦的寻找也一度陷入僵局。

到底是哪个环节出了问题呢?屠呦呦再一次转向古老中国智慧,重新在经典医籍中细细翻找,突然,葛洪《肘后备急方》中的几句话牢牢抓住她的目光:“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一语惊醒梦中人,屠呦呦马上意识到问题可能出在常用的“水煎”法上,因为高温会破坏青蒿中的有效成分,她随即另辟蹊径采用低沸点溶剂进行实验。

追梦人,求索之路无止境

成功,在190次失败之后。1971年,屠呦呦课题组在第191次低沸点实验中发现了抗疟效果为100%的青蒿提取物。1972年,该成果得到重视,研究人员从这一提取物中提炼出抗疟有效成分青蒿素。这些成就并未让屠呦呦止步,1992年,针对青蒿素成本高、对疟疾难以根治等缺点,她又发明出双氢青蒿素这一抗疟疗效为前者10倍的“升级版”。

青蒿,南北方都很常见的一种植物,郁郁葱葱地长在山野里,外表朴实无华,却内蕴治病救人的魔力。正是如青蒿一样的科学追梦人,大爱在左,奉献在右,随时播种,随时开花,将生命长途点缀得花香弥漫,绿意盎然,让不同地域、种族的人一起吮吸现代科技的芬芳。

拉斯克奖

2011年8月,屠呦呦出现在被誉为诺贝尔奖“风向标”的拉斯克奖名单上。北京大学生命科学院院长饶毅预言性地公开指出,非院士的屠呦呦和另外一位中医科学家值得获得诺贝尔奖。

饶毅说:“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的希望很大,事实上,她获得这个奖甚至比获得诺贝尔奖更厉害。”

共有超过300人次获得拉斯克奖,而其中有80位在后来获得了诺贝尔奖,所以该奖项也被看作诺贝尔奖的“风向标”。

个人获奖引争议

“功劳归于一人不公平” 。关于青蒿素研究的争议,已持续多年。屠呦呦获奖的消息传出后,业内也不乏异议。

据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知情者”称,关于青蒿素研究的争议已有30年,早期甚至“状告”至国家科委(现科技部)奖励办。“屠呦呦既不是最先发现青蒿提取物抗疟作用的人,也不是首先分离到抗疟有效单体的人,这些研究成果也不是在她指导下取得的,将功劳全归给她一人,不公平也不合理,与历史事实不符”。

中科院上海药物所研究员李英,1967年就参加“523项目”,并在改造青蒿素分子结构中作出关键贡献。她透露,这一发明此前曾获国家发明二等奖,并获香港、泰国等奖项,“但都是颁给集体”。

“泰国的奖,屠呦呦也以个人名义申报了,但在评审时还是给了集体,可能美国特别强调个人的作用,所以给了个人。”李英认为,屠呦呦用青蒿的乙醚中性提取物证明了青蒿的有效,是重要贡献,但屠呦呦对其他发明环节很难出力。

对于屠呦呦获奖引发争议的问题,北大生命科学院院长饶毅表示,经查证原始资料,尤其是军事科学院此前保密的材料,最后确定屠呦呦在青蒿素研究中的关键作用,所取得的成绩无可争议。

饶毅同时也提出,如果屠呦呦获国内广泛认可、甚至世界肯定,大家不要简单地英雄崇拜,更不应否认其他人的工作,在这背后,还有一群“无名英雄”。

2016最新作文素材人物屠呦呦范文:

我的偶像屠呦呦:是非·屠呦呦

是,不可挡

2011年9月,屠呦呦获得2011年度拉斯克奖临床医学奖,以表彰其对治疗疟疾的青蒿素研究所作出的贡献。这是该奖项设立65年以来,首次颁给中国科学家,也是迄今为止,中国生物医学界获得的世界级大奖。

消息一出,各大媒体像炸开锅一样,开始追踪报道屠呦呦的获奖背景,研究专业,以及生平记事。

屠呦呦对青蒿素的发现有多重要?

我们先回到上个世纪50年代,抗美援朝以及越南战争时期。当时作战士兵常常被疟疾所累,战斗力受到严重影响。于是,多国政府都不得不将大量精力投入到抗疟药物的研发上,但都一筹莫展。

1967年5月23日,在毛泽东主席和周恩来的指示下,来自全国各地的科研人员聚集北京,就疟疾防治药物和抗药性研究工作召开了一个协作会议,就此启动了代号为“523项目”的计划。该项目的短期目标是要尽快研制出能在战场上有效控制疟疾的药物,长远目标是通过筛选合成化合物和中草药药方与民间疗法来研发出新的抗疟药物。

国家对“523项目”十分重视,特设仿造西药或制造衍生物、从中药中寻找抗疟药、制造驱蚊剂等几大课题组,组织了来自60多个研究机构和单位的500多名研究人员参与研发,这其中就有来自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的屠呦呦。她被分在了中医药协作组,主要从中医角度开展实验研究。

实验的过程漫长而复杂。光调查收集这一个过程,屠呦呦和她的课题组成员便筛选了2000余个中草药方,并整理出了640种抗疟药方集。他们以鼠疟原虫为模型检测了200多种中草药方和380多个中草药提取物。这其中,青蒿素引起了屠呦呦的注意。

青蒿素是来自一种菊科艾属植物的提取物,屠呦呦在实验过程中发现,它对鼠疟原虫的抑制率可达68%.但这个抑制率十分不稳定,甚至在后续的实验中,抑制率显示只有12%-40%。对此屠呦呦猜测,低抑制率可能是提取物中有效成份浓度过低的原因造成的。于是她着手改进提取方法。通过翻阅古代文献,特别是东晋名医葛洪的著作《肘后备急方》中的“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她意识到常用煎熬和高温提取的方法可能破坏了青蒿有效成分。

不出所料,改用乙醚低温提取后,研究人员如愿获得了抗疟效果更好的青蒿提取物。“1971年10月4日,我第一次成功地用沸点较低的乙醚制取青蒿提取物,并在实验室中观察到这种提取物对疟原虫的抑制率达到了100%。这个解决问题的转折点,是在经历了第190次失败之后才出现的。”这一步,至今被认为是当时发现青蒿粗提物有效性的关键所在。

后来,为了获证青蒿素对人体疟疾的疗效,屠呦呦等人首先在自己身上进行实验,实验效果十分喜人。随后,屠呦呦课题组深入到海南地区,进行实地考察。在21位感染了疟原虫的患者身上试用之后,发现青蒿素治疗疟疾的临床效果非常成功。

青蒿素对恶性疟疾、脑疟强大的治疗效果,挽救了全球尤其是发展中国家数百万人的生命,饱受疟疾之苦的非洲人民称之为“中国神药”。“在人类的药物史上,我们如此庆祝一项能缓解数亿人疼痛和压力、并挽救上百个国家数百万人生命的发现的机会并不常有。”斯坦福大学教授、拉斯克奖评审委员会成员露西·夏皮罗如此评价发现青蒿素的意义。

屠呦呦因此被称为“青蒿素之母”,并得到拉斯克奖临床医学奖的嘉许。

因为拉斯克奖还有一个“诺贝尔奖风向标”的别称,人们便激动地预测,屠呦呦很有可能成为获得诺贝尔奖的第一个中国人。结果我们都知道了,当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颁给了两个美国人和一个法国人。虽然希望落空,但这也不影响人们给屠呦呦加冠另一个头衔——离诺贝尔最近的中国女人。

非,池中物

屠呦呦获奖后,在一片叫好声中,人们渐渐发现了这位卓越的女科学家区别于传统意义中获奖者的独特之处,她既没有博士学位、留学经历,也不是两院院士,只是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一名普通的研究员。

这让人们不禁揣测猜疑,于是,一些针对“三无”教授的非议接踵而至。

纵观舆论,关于屠呦呦的非议主要来自三个方面:她为什么没有获得诺贝尔奖,为什么不是两院院士,青蒿素归属之争。

说到诺贝尔奖,这是中国人的软肋。人们始终憧憬每年诺贝尔颁奖典礼上能够出现中国身影,包括当年屠呦呦的这次落选。

“诺贝尔的奖项发展到今天,更多是用来对科学家一生的贡献做总结性表彰,而不仅仅是表彰近期的成就。”当时,《新京报》还专门发表文章《不必为屠呦呦落选诺奖而失望》评判屠呦呦与诺奖的擦肩而过,文章从诺贝尔奖的表彰性质切入,讲道当年获得诺贝尔奖生理学或医学奖的三位科学家,他们在获奖领域的决定性成果获得承认,都比屠呦呦早得多。与之相比,青蒿素取得阶段性成果也好,获得业内和国际承认也罢,并无时序上的优势可言。

如果说,诺贝尔奖的表彰性质是客观因素,是我们无能为力的原因。那么,徜徉在中国坊间的另一种说法,只能让人哑口无言,那就是青蒿素的归属之争。

由于“523项目”是在援外备战的背景下提出,具有军事机密的性质,项目的研究结果不允许向外公布。加之““””期间,科研工作者不能公开发表科学论文。种种原因导致这项工作在当时并不被“523项目”以外的人所知。

没有文献,没有出版记录,便无从证明:屠呦呦是发现青蒿素的主要贡献者。即使后来屠呦呦获得拉斯克奖,还是有很多人站出来想要分一杯羹。毕竟,实验发现是课题组团结合作的成果。人们纷纷抗议,奖项应该为集体所有,而不能只归功于一人。

对此,舆论众说纷纭。

而曾任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的饶毅在其一篇名为《中药的科学研究丰碑》得文章中给出了比较中肯的观点。虽然对于青蒿素的归属问题争议不断,但有三点毋庸置疑:首先,屠呦呦提出用乙醚提取,对于发现青蒿的抗疟作用和进一步研究青蒿都很关键;其次,具体分离纯化青蒿素的钟裕容,是屠呦呦研究小组的成员;此外,其他提取到青蒿素的小组是在会议上得知屠呦呦小组发现青蒿粗提物高效抗疟作用以后进行的,获得纯化分子也晚于钟裕容。

让饶毅感到不平的还有:“他们(屠呦呦和张亭栋)作出的贡献,在我看来,值得获得诺贝尔医学奖,而他们在国际国内的认可都远低于他们的实际贡献。两位皆非院士,其中一人可能从未被推荐过。”

在传统观念中,院士身份是评判一位科研工作者成就的一张有力的名牌。而闻名国际的屠呦呦并未得到这张名牌。这与上文提到的青蒿素的归属争议有关,还有来自街谈巷语的“人品说”“权力说”等等。

返璞归真,无论蜚语再多,屠呦呦的科学贡献都无法泯灭。正如饶毅所说:最重要的是,这些药物救了成千上万人的生命,我们应该推崇他们的工作、肯定他们的成就。科学,有着客观的标准,通过争论可以将我们带近真理。

↓↓↓点击下一页还有更多精彩的2021作文素材名人事迹↓↓↓

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