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茶圣陆羽的生平简介(中国七大茶祖茶神是谁_中国七大茶祖茶神的介绍)

由网友()分享简介:中国茶圣陆羽的生平简介



  陆羽,字鸿渐,一名疾,字季疵,号竟陵子、桑苎翁、东冈子,又号“茶山御史”。是唐代著名的茶学家,被誉为“茶仙”,尊为&ld...

中国茶圣陆羽的生平简介



  陆羽,字鸿渐,一名疾,字季疵,号竟陵子、桑苎翁、东冈子,又号“茶山御史”。是唐代著名的茶学家,被誉为“茶仙”,尊为“茶圣”,祀为“茶神”。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国茶圣陆羽的生平简介,希望大家喜欢!

  陆羽的生平简介

  陆羽是唐代著名的茶学家和诗人,因为在茶道上有很卓越的贡献,被世人美誉为“茶圣”。陆羽历时二十六年完成了巨著《茶经》,为中国乃至世界茶业做出了深远而悠久的影响。

  陆羽一生淡泊名利,喜欢游历四方,热爱大自然和生活。陆羽著作《茶经》一面世,引起了社会各界很大的反响。

  陆羽之前的时代,人们将“茶”字写作“荼”字,认为茶是一味药材。陆羽写成《茶经》之后,世人对茶有了多方位的认识。陆羽详细考察了茶的起源和茶的作用,便于世人选对茶来饮用。陆羽先后探访了淮南、浙西等地域,和当地的茶农探讨此处茶叶的生长方式。风餐露宿、饥寒交迫是常有的状况,陆羽为了收集更多的茶叶标本,将生活窘迫抛至九霄云外。功夫不负有心人,陆羽共花费二十六年著称《茶经》一书,后人称它为“茶叶百科全书”。书中讲述了茶叶诸多价值,有的茶叶毫不起眼,但是它却有很高的医药价值。当时的人拜读《茶经》时,有一种从未有过的新鲜感,里面涉及的很多观点都是第一次听说,引起了读者很多兴趣

  正是因为陆羽所著的《茶经》一书,丰富可人们对茶的认知,后来有了“以茶入诗”、“以茶起舞”等活动,足以见之茶对人们生产生活的重要性。

  陆羽对茶有很高的兴趣,源于小时候跟随智积大师学习喝茶之道,对茶艺有了基础了解。因为爱好茶艺,陆羽一生漂泊四方,介绍和总结了各地的茶叶,最终花费26年时间著成《茶经》一书,具有里程碑式意义。

  陆羽茶经

  《茶经》是陆羽毕生的心血,也是世界现存最完整的第一部关于茶的作品。《茶经》在中国乃至全世界都享有很高的声誉,被誉为茶叶百科全书。至今,《茶经》依然深受各国人士的追捧。中国是茶文化的故乡,据说,饮茶开始于神农时期,至今已有四千多年的历史

  《茶经》一书体现了陆羽对“茶文化”的认知。茶不仅可以饮用,还可以作为药材,不同的茶叶有不同的疗效。如何选择水源来泡茶?经过多次实验,陆羽给出了较为确切的说法。陆羽认为茶水有“三沸”,第一次煮开的水最好不要泡茶,第二次煮开的水为泡茶最佳选择;第三次沸腾的水也不可采用。喝茶有有如此多的学问,让世人大跌眼镜。

  陆羽因考察各地茶叶,游走在四方。陆羽曾经在紫阳洞一带考察,被此处的美景所吸引,一住就是多年。紫阳洞盛产泉甘茶,陆羽十分喜爱泉甘茶的茶香味,所以经常饮用此茶。陆羽居住期间,一边完成《茶经》的写作,一边和崇佛寺、太阳庙等僧人往来。经常和大师们谈论文学诗歌,增长了茶叶见识,也提高了文学建树。

  陆羽一年四季到各地游历考察,潜心研究各地的茶叶。每到一个地方就要和当地的茶农沟通了解本地茶叶历史。他收集了很多茶叶作为标本,为写作《茶经》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陆羽四十七岁的时候,终于完成《茶经》,前后历时二十六年。

  茶经中陆羽设计了多少种茶器

  在《茶经》中陆羽共设计了二十四种茶器。《茶经》第四章节讲述了茶器,有碗、风炉、火夹等。陆羽认为碗作为喝茶用具,越州出产的碗最好,鼎州和婺州的碗差一些。喝茶的器具对于专业喝茶人来说有着重要的意义。

  不同的茶具泡制出来的茶味会有不同,有时候质地高档的茶具不一定会泡制出美味、香气怡人的茶水。所谓,茶叶和茶具有着密切相关的联系,两个物器相辅相成,互相衬托。陆羽认为,茶具不外乎有二十四种,如风炉、茶釜、纸囊、木碾、茶碗等都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烹茶器具。为什么有的人家中有上好的茶叶却泡制不出美味诱人的茶水,其中一个原因在于茶具使用不当。除此之外,陆羽还介绍了这二十四种器具在烹茶方面的使用方法。以鍑为例,陆羽在《茶经》第四章中写到:鍑以生铁为之,今人有业冶者所谓急铁。其铁以耕刀之趄炼而铸之,内摸土而外摸沙土。他说鍑是用生铁锻造而成,有人在制造鍑时,用急铁锻造。鍑的打造方法不同,所以在手感上也有不同,用鍑来泡茶根据它的质地来选择容器。

  在《茶经》第四章节中,陆羽用了大量笔墨来介绍二十四种茶器,丰富了世人眼界。古人泡茶和喝茶不仅仅局限于碗,日常生活当中,常见的生活用具不失为泡茶的好用具。世人将《茶经》奉为经典作品,里面所提到的茶具,后人也都做了相关尝试。


猜你喜欢:

1.中国七大茶祖茶神是谁

2.中国茶道的精髓

3.古人饮茶的三得之说

4.禅茶文化的由来与内容

5.描写茶道的诗词

中国七大茶祖茶神是谁_中国七大茶祖茶神的介绍



  作为一名合格的喝茶人,怎能说你不知道某某茶祖呢?下面一起来看看学习啦小编为大家精心推荐的中国七大茶祖茶神的介绍,希望能够对您有所帮助。

  中国七大茶祖茶神的介绍

  1.神农:以身试百草,发现茶

  在中国的文化中,习惯把一切与农业相关的事物起源都归结于神农氏,归到这里以后就基本不向上溯源了。《神农本草经》中记载:“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荼即为茶,神农为中国农之神,尝茶解毒,神农自然就是茶祖了。

  且不说神农是不是发现、种植茶叶的第一人,就凭他尝遍百草的毅力和勇气,也是值得我们敬奉的。

  2.太姥娘娘:福鼎大白茶始祖

  太姥娘娘被当地人唤作蓝姑,乐善好施,她用亲手种植的绿雪芽茶治病救人,晚年修炼升仙,成为闽地第一位女神。如今,太姥山山间有一“鸿雪洞”,洞顶有一株“绿雪芽”古茶树,传说此树即为太姥娘娘手植之“绿雪芽”繁衍,为福鼎大白茶始祖。

  太姥娘娘才是真正的女神啊,福鼎白茶被茶人比喻为女性之茶,看来是继承了蓝姑善良恬静的性格。

  3.帕岩冷:在景迈山开辟茶林

  濮人生活在澜沧江一带,他们最早驯化和栽培了山里的野生茶树。其中,布朗族的祖先帕岩冷正是濮人的后裔。公元180年,帕岩冷带领子民在景迈山上种下了一片片茶林,他也因此成了有名姓可考的最早种茶的人,也有人称濮人才是真正的茶祖。

  云南的普洱茶很有魅力,每到春季,全国各地的茶人都涌向云南寻茶,景迈山也是不可不去的茶山之一。如此喜欢普洱茶的茶友们,请记住这位给世人带来美妙茶香的茶祖。

  4.吴理真:蒙顶山种下七株茶树

  西汉末年,吴理真在蒙顶山(今四川省雅安境内)发现野生茶的药用功能,于是在蒙顶山五峰之间的一块凹地上移植种下七株茶树。1186年,宋孝宗封吴理真为“甘露普惠妙济大师”,并将他植茶之地封为“皇茶园”。

  有一种说法认为,吴理真是当代人臆造的茶祖。真真假假,假假真真,后人不得而知,亦不用太较真,于我们有一口好茶喝足矣!

  5.诸葛亮:援边不忘兴茶

  诸葛亮南征时曾给西南少数民族带去了多种农作物种子及种植技术,其中包括茶叶。如今,在西双版纳南糯山,人们称孔明为“茶祖”,孔明生日那天当地人要喝茶赏月,放“孔明灯”。在普洱市,每年农历六月十九日举行“茶祖会”祭拜孔明。

  原来诸葛亮也是一代茶祖,顿时觉得喝茶是一件涨智慧的事情。“孔明灯”寄思情,一杯茶敬茶祖,浪漫且神圣。

  6.葛玄:修道、植茶两不误

  葛玄被尊为茶祖,是因为他在浙江台州修道炼丹时,还种植茶,开创了人工种植茶叶的历史,随后,茶籽传到日本、韩国。

  去过浙江天台山葛玄苗圃的人都能感受到那里的仙气弥漫,但是,更令人肃然起敬的是一种分享和传播的精神,葛玄不仅是中国的茶祖,更是世界的茶祖。

  7.陆羽:茶文化之祖

  陆羽遍稽群书,广采博收茶家采制经验的结晶,著成《茶经》,里面囊括唐代及其以前有关茶叶的科学知识和实践经验。世人盛赞陆羽开创了中国茶文化,称他为“茶圣”,而在江浙一带,陆羽也常被尊为“茶祖”。

  中国六大茶类的介绍

  绿茶:绿茶是中国六大茶类之一,属于不发酵茶,在绿茶的制作过程中,没有发酵这一工序。绿茶产量居我国几大茶类之首,它在制作工艺上由于杀青和干燥方法不同,可以分为炒青绿茶,蒸青绿茶,烘青绿茶以及晒青绿茶。目前,我国的各个省份都有绿茶的生产,尤其是以安徽,湖北,湖南,江西,贵州,浙江等地居多。

  黄茶:黄茶是中国六大茶类之一,也是我国特有的茶类,属于轻微发酵茶。黄茶最大的特点就是“黄汤黄叶”,这得益于其独特的制作工艺。它的制作与绿茶有些相似,只是多了一道闷堆的工序。黄茶历史悠久,最初创作于西汉,目前多产于安徽,湖南,湖北,浙江,四川,广东等地。

  青茶:青茶(乌龙茶)是中国六大茶类之一,属于半发酵茶,既有绿茶的清香,又有红茶的浓郁。茶叶冲泡后,叶片中间呈绿色,边缘有明显的红边,因此有“绿叶红镶边”的美称。目前主要分布在福建,台湾和广东等地,在浙江,四川,江西等地也有少量生产。根据产地以及制茶工艺的不同,乌龙茶可以分为闽北乌龙茶,闽南乌龙茶,广东乌龙茶和台湾乌龙茶。其中闽北乌龙茶的代表名茶为大红袍,铁罗汉,水金龟,白鸡冠以及闽北水仙等;闽南乌龙茶的代表为安溪铁观音,黄金桂等;广东乌龙茶的代表名茶为凤凰单丛等;台湾乌龙的代表名茶为冻顶乌龙,阿里山乌龙等。

  黑茶:黑茶是中国六大茶类之一,属于后发酵茶,是我国特有的茶类。黑茶历史悠久,主要是采用粗老的原料制作而成,它的加工工序主要包括杀青,揉捻,渥堆,干燥等,其中渥堆是形成黑茶品质的关键工序。目前,黑茶产区主要分布在湖南,湖北,云南,广西,四川等地。主要的品种有湖南的黑毛茶,湖北的老青茶,云南的普洱茶以及广西的六堡茶。

  红茶:红茶是中国六大茶类之一,属于全发酵茶。红茶是六大茶类中多酚氧化聚合程度最深的,它的制作方法主要是从绿茶,白茶的制伐演变而来的,只是在制作过程中比绿茶多了一道发酵的工序。红茶的生产最初起源于福建省武夷山一带,目前,茶区主要集中分布在海南,广东,福建,湖南,台湾以及安徽,浙江等地。红茶根据制作方法不同,可以分为三类,即小种红茶,工夫红茶以及红碎茶。红茶以“红汤红叶”著称,其中名优品种主要有祁门工夫,正山小种,滇红工夫,宁红工夫。

  花茶:花茶是一种具有特殊花型的新创名茶,属于烘青绿茶类,它主要由多个茶芽扎成花的造型。花茶大多为手工制作而成,难道很高,它的制作工序主要包括杀青,轻揉,初烘理条,选芽,造型美化,定型烘焙等。花茶采用上等的福建大白毫银针茶与脱水鲜花入茉莉花,千日红,百合花,贡菊,金莲花灯捆扎制成,花的美感以及药用价值等到了体现。花茶的最大特点是“鲜花在茶叶中绽放”,它既具有很高的欣赏价值,同时,许多鲜花还具有良好的保健功效,经常饮用可以调节神经,提供免疫力。

  “茶神”陆羽与瓷偶人陆鸿渐的故事

  陆羽生时被人誉为“茶仙”,死后被奉祀为“茶神”。可是“茶神”这一带有浓厚宗教观念色彩的神灵偶像,究竟意味着什么呢?也许在世人心目中认为,陆羽虽然离开了人世,但他的灵魂依然存在于冥冥宇宙之中,仍在掌管茶事的职司,能对人间的茶茗物质世界施加神灵的影响。

  所以,人们在默默地祈求“茶神”保佑,茶叶生产能年年丰收,这正如有联语所云“千秋祀典,旗枪风里弄神灵”(上饶陆羽泉下联)——这两句话正好反映了古代的茶民们有祭祀陆羽的习俗,祈祷“茶神”保佑茶园“旗”肥“枪”嫩,茶茗丰收,崇信神灵的情景。

  而开茶社茶馆的店主则更是祈求“茶神”能保佑生意兴隆,财源滚滚;这位陆茶神似乎也给一些生产茶陶器具的作坊带来了好运。

  据唐李肇在《唐国史补》卷中《陆羽得姓氏》(及有关陆羽轶闻)记载:“巩县陶者多为瓷偶人,号陆鸿渐,买数十茶器得一鸿渐,市人沽茗不利,辙灌注之。”

  这段话的大意是说,在唐代河南府巩县地方一些制陶作坊,为了能多销售茶器具,专门烧制了一个瓷偶人,名曰:陆鸿渐(陆羽),买数十件茶具的顾客方赠一鸿渐。在市井开店铺售茶者,将这位难得的瓷偶“茶神”放在煎茶炉厨上供奉祈福,可是每当茗市不利,生意冷落时,店主就将心里的怨气,迁怒于鸿渐,往瓷偶(“茶神”)头上浇筑沸汤。


猜你感兴趣:

1.中国茶道茶祖是谁

2.中国名人与茶的故事

3.中日茶文化的异同点比较

4.普洱茶茶艺是怎样的

5.中国茶艺的分类论文

中国茶道的精髓



  中国茶道也是有其精髓的,中国茶道的精髓有什么?那么下面一起来看看学习啦小编为大家精心推荐的中国茶道的精髓,希望能够对您有所帮助。

  中国茶道的精髓

  茶道简单地说是饮茶之道,是指沏茶,品茶的完整过程,其中的道,含有规律、方法、学说的意思,如果从哲学和美学的角度看,茶道是一种以茶为媒体的生活礼仪,能过沏茶、赏茶,饮茶等茶事活动,融入哲理,伦理道德的因素,通过饮茶的行为,来修身养性,陶冶情操,品味人生,参禅悟道在精神享受,心灵净化和人格操守等方面行到提升,以及有助于增进友谊,学习礼法等和谐氛围的形成。

  中国茶道的基本精神“精、行、俭、德”,与日本茶道的“和、敬、清、寂”,以及朝鲜茶道的“和、敬、俭、真”相近,都受到了中国儒家思想的影响。中国茶道的特色是将儒、道、佛三家的思想融合在一起,具有广义性和宽泛性。

  中国茶道的精髓用一个字来形容,就是“和”,意味着天和,地和,人和,也意味着,宇宙万物的和谐统一,中国茶道的灵魂是以儒治世以佛治心,以道治身的,儒道佛思想糅和的总体现,这是源于周易的“保合大和”,的哲学理念和阴阳协调,和五行共生,和天人合一,“和”更是中庸之道的基础,实际上,中国茶道就是通过茶事过程的实施,来引导饮茶者在美的过程中完善品格修养,实现和谐安乐之道,沏茶的过程就是金木水火土等五行相生相克并达到和谐平衡的过程,这就从一个侧面证实了五行共生和气协调等理念。

  有好的木才能泡沏出好的茶汤来品尝水能生木有好的土壤才能种植出优良的茶品种,所谓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生万物,万物的本源便是五行,“金、木、水、火、土”万法归一,能通一种,便可以通达万种,茶艺这一种功夫能运用得好便可通达世间万物,茶艺师的工作其实就是在修行,候选什么东西呢?就是以茶入道,达到人生的最高境界,返朴归真,和中国首道家所说的道法自然,佛家中的大定同出一辙。茶圣陆羽从小在寺院长大跟随法师学习佛法,从小就受到佛法的熏陶,随师傅一起修禅定和茶道,后来成为一代茶道大师圣人,所以现代的茶艺工作者应以前人为榜样也能成为新一代的茶艺大师,能用心去悟道、悟茶,悟到茶艺的最高境界。

  中国茶文化的精髓

  中国茶文化一:三国以前的茶文化启蒙

  良多书籍把茶的发现时间定为公元前2737-2697年,其历史可推到三皇五帝。东汉华佗《食经》中:“苦茶久食,益意思”记实了茶的医学价值。西汉以将茶的产地县命名为“荼陵”,即湖南的茶陵。到三国魏代《广雅》中已最早记载了饼茶的制法和饮用:荆巴间采叶作饼,叶老者饼成,以米膏出之。茶以物质形式泛起而渗透渗出至其他人文科学而形成中国茶文化。

  中国茶文化二:晋代、南北朝茶文化的萌芽

  跟着文人饮茶之兴起,有关茶的诗词歌赋日渐问世,茶已经脱离作为一般形态的饮食走入文化圈,起着一定的精神、社会作用。

  中国茶文化三:唐代茶文化的形成

  780年陆羽著《茶经》,是唐代茶文化形成的标志。其概括了茶的天然和人文科学双重内容,探讨了饮茶艺术,把儒、道、佛三教融入饮茶中,首创中国茶道精神。以后又泛起大量茶书、茶诗,有《茶述》、《煎茶水记》、《采茶记》、《十六汤品》等。唐代茶文化的形成与禅教的兴起有关,因茶有提神益思,生精止渴功能,故寺庙崇尚饮茶,在寺院附近植茶树,制定茶礼、设茶堂、选茶头,专呈茶事流动。在唐代形成的中国茶道分宫廷茶道、寺院茶礼、文人茶道。

  中国茶文化四:宋代茶文化的兴盛

  宋代茶业已有很大发展,推动了中国茶文化的发展,在文人中泛起了专业品茶社团,有官员组成的“汤社”、佛教徒的“千人社”等。宋太祖赵匡胤是位嗜茶之士,在宫庭中设立茶事机关,宫廷用茶已分等级。茶仪已成礼制,赐茶已成天子羁縻大臣、眷怀亲族的重要手段,还赏给国外使节。至于下层社会,中国茶文化更是气愤但愿活泼,有人迁徙,邻里要“献茶”、有客来,要敬“元宝茶”,定婚时要“下茶”,结婚时要“定茶”,同房时要“合茶”。民间斗茶风起,带来了采制烹点的一系列变化。

  中国茶道之精髓

  茶道之精髓:九德、九香、八难、七情、六味、五性、四气、十八功效

  茶有九德:清、香、甘、和、空、俭、时、仁、真。

  清:可以清心。名茶多出产于深山幽谷中,外形清秀,香味清幽, 最具有大自然的清明灵秀之气,最能清人心神。

  香:如兰斯馨。茶有真香,香气悠远深长,起人幽思,极品茶还应具有兰花般高雅的香气。

  甘:苦尽甘來。茶有真味,滋味甘淡清醇,小苦而微甘,耐人品味。

  和:中气平和。茶的香、味以“和”为贵,饮茶后应有一种“平和”之气润泽于五脏六腑间,久不能去,谓之和。

  空:“五蕴”皆空。茶的香、味又以鲜活、空灵为贵,饮茶后不留不滞,就叫做空。

  俭:饮而有节。茶不可多饮,不可过饮;茶品及茶具不可过求奢侈,总以节俭为茶人美德。

  时:知时而动。采之以时,造之以时,投之以时,沦之以时,饮之以时。茶之时义大矣。

  仁:生仁爱心。茶德仁,自抽芽、展叶、采摘、揉碾、发酵、烘焙到成茶,要经历一个漫长而艰难的过程。这是对苦难的升华,也是对道德的升华,所谓“杀身成仁”,茶之谓也。仁者“爱茶”,唯有仁人志士才能体会出茶的仁德,并生仁爱之心。

  真:得天地真情。茶有真香真味,香气清幽,滋味甘淡,能使人領略到大自然的清明空灵之意,不仅能澄心净虑,更能品饮出天地真情,人间真情,甚至悟出茶中“至道”,是为真。

  其中“俭”字与《茶经》相符,也最能体现茶以及茶人的品德修养;仁德,是茶九德的核心。

  中国茶道的思想

  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在大力宣扬“仁”即爱人的忠恕之道的同时,强调“仁”的实行要以“礼”为规范,提倡德治和教化,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并有“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的治国理念。这些思想,造成儒家以中庸为核心的思想文化体系,并形成影响人类文化数千年的东方文化圈,当今包括全世界华人、华裔、日本、韩国及东南亚诸国都从儒学中寻找真理。而中国茶道,也多方体现儒家中庸之温、良、恭、俭、让的精神,并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伟大哲理于品茗饮茶的日常生活之中。

  与浩翰宇宙和神奇的太空相比,人类赖以生存的空间实在太小,随着世界人口增长和工业技术进步,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便不断产生矛盾与冲突,在寻求解决人类之间矛盾冲突的办法时,东方人多以儒家中庸思想为指导,清醒、理智、平和、互相沟通、相互理解;在解决人与自然冲突时则强调“天人合一”、“五行协调”。儒家这些思想在中国茶俗中有充分体现。历史上,四川茶馆有一个重要功能,就是调解纠纷。某某之间产生分歧,有法律制度不够健全的旧中国,往往通过当地有威望族长、士绅及德高望重文化人进行调解,这在四川收“吃茶”。调解的地点就在茶楼之中。有越的是,通过各自陈述、争辩、最后输理者付茶钱,如果不分输赢,则各付一半茶钱。这种“吃茶评理”之俗延续到全国解决。

  机械唯物论认为,水火不相容。但被儒家推为五经之首的《周易》认为,水火完全背离是“未济”卦,什么事情都办不成;水火交融才是成功的条件,叫“既济”卦。茶圣陆羽根据这个理论创制的八卦煮茶风炉就运用了《易经》中三个卦象:坎、离、巽来说明煮茶中包含的自然和谐的原理。因为,“坎”在八卦中为水,巽代表风,离在八卦中代表火。在风炉三足间设三空,于炉内设三格,一格书“翟”(火鸟),绘“离”的卦形;一格书“坎”,绘坎卦图样;另一格书“彪”(风兽)给巽卦。总的意思表示风能兴火,火能煮水,并在炉足上写“坎上巽下离于中,体均五行去百疾”。中国茶道在这里把儒家思想体现得淋漓尽至。

  此外,儒学认为天地人文都在情感理性群体和谐相处之中。“体用不二”,“体不高于用”,“道即在伦常日用、工商稼耕之中”,在自然界生生不息的运动之中,人有艰辛、也有快乐,一切顺其自然,诚心诚意对待生活,不必超越时空去追求灵魂不朽,“反身而诚,乐莫大焉”。这就是说,合于天性,合于自然,穷神达化,你便可在日常生活中得到快乐,达到人生极至。我国茶文化中清新、自然、达观、热情、包容的精神,即是儒家思想最鲜明、充分,客观而实际的表达。


猜你感兴趣:

1.中国茶道精髓介绍

2.茶道文化的精髓

3.中国的茶道精髓阅读题答案

4.中国茶道知识大全

5.中国茶道的特点

古人饮茶的三得之说



  古人喝茶都有自己的一种境界,古人喝茶有哪些情趣呢你听说过三得之说吗?那么下面一起来看看学习啦小编为大家精心推荐的古人饮茶的三得之说,希望能够对您有所帮助。

  古人饮茶的三得之说

  古人饮茶,注重一个“品”字。“品茶”,不但是鉴别茶的优劣,也带有神思遐想和领略饮茶情趣之意。生活在现今社会的人们,工作繁忙,很少有古人的闲情逸致,然而,品茶也并非全不可能,有人能在百忙之中泡上一壶浓茶,择雅静之处,自斟自饮,消除疲劳,涤烦益思,振奋精神。

  古人饮茶注重六境:择茶、选水、佳人、配具、环境和饮者的修养,其核心都在把握一个“品”字,十分强调饮茶者的意境,故有“三得”之说:得趣、得神、得味。

  一曰得趣

  饮茶可清心,能给人以满足和享受,增添生活的情趣。品茶要依靠视觉、触觉、嗅觉和味觉,凭藉自己有素的训练与长时间的体验,通过对茶叶色、香、味、形的鉴赏,才能品尝出茶汤的芳香与滋味。饮茶对人有造境、通理、体性和怡神的作用。

  二曰得神

  《神农食经》上记载:“茶茗久服、令人有力,悦志。”其意思是饮茶能使人精力饱满、兴奋愉悦。饮茶的妙处在于清虚和睦。它崇尚简质恬淡,不迎合世俗的习气,而在于申明“无我”的意识,帮助人们“洗胸中之积滞、致清和之精气”,给人以一个自信而含蓄、祥和而清丽的文化氛围。

  三曰得味

  饮茶最讲究的就是一个“味”字。在我国宋代,人们饮茶有一条法则,谓“新茶、甘泉、器皿干净为一;天气景色宜人为二;风流儒雅、心性相同者为三。”这就是说,努力做到茶要“新、香、纯”,水要“清、洌、甘”,茶具要“小、雅、古”,环境要“清、朴、静”,才能得其真味,领悟其“清高”之道。

  古人的茶生活

  茶是中国古老的传统文化,这是为大众所熟知的。不过,古代人饮茶、对待茶、用茶玩出乐趣的时候,是怎样的一幅画面,许多人并不知道。

  其实,古人待茶远比今人复杂得多。茶,不仅仅是提神解渴之物,还是一件文人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雅事,更是令身心舒畅、精神自由的宝物。

  唐代“茶仙”卢仝有言: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四碗发轻汗、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七碗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

  茶可以畅怀、清心、悦神

  卢仝的《七碗茶歌》,对于茶道外行而言,似乎有点神乎。其实,越是一头扎入茶里,越能感觉到个中奥妙,这是不少专业茶人的亲身体会。尤其是最后面的“肌骨清、通仙灵、两腋习习清风生”之体感,一经体验过,每每想要寻得这种感觉。

  由此可见,无论古今,茶对人而言,绝不仅仅是“牛饮之物”,也不仅仅是待客、会友、谈事时,可有可无的陪衬。喝茶的时候,身体是会对之作出反应,茶的醇厚滋润了口唇喉咙,茶的香气破解胸中“闷气”,茶能清空肠胃,提神醒脑,茶的温热能够让人发汗、感觉身体轻松,甚至能够让人的思绪进入清灵的境界,正是“茶令人爽”的奥义所在。

  在古人的生活中,茶深入在日常的方方面面,可谓时时刻刻离不开茶。明代著名“生活家”文震亨在《长物志》中就提到了家中用茶的六个“情景模式”:在好友谈玄论道时,茶可以清心悦神;在晨曦薄暮、意兴阑珊时,茶可以畅怀舒啸;临川拓帖、秉烛夜读时,茶可以远辟睡魔;与闺阁红颜窃语私谈时,茶可使情深意绵;雨天烦闷、闭门闲坐时,茶可以遣除烦忧;宴席醒酒、弹琴击鼓时,茶可以解渴助兴。于今人而言,这样的生活模式,未必不是帮助我们远离凡嚣、返璞归真的好方法

  点茶、插花、焚香、挂画为四雅

  茶在古代不仅是日常生活、俗务与精神都离不开之物,也是使人变得优雅、生活变得美好的“艺术”。在将“雅文化”推至顶峰的宋代,点茶、插花、焚香、挂画被推为“四雅”。这文人雅集、居家生活的时候,均离不开这四件雅事。甚至将四雅各自发展成为一项高深的艺术技艺——茶道、花道、香道、绘画。

  中国古人的居室布置讲究简单、“少则多”。除了简单的卧榻、几案、座椅之外,更注重软装配饰。这些“饰品”有一个共同的“风格”——雅。例如古董、炉瓶(花瓶)、茶具、屏风等。文震亨认为一个合宜的茶室,空间不应太大,榻、几等大件家具不宜过多。最重要要有一张狭长的书桌,上面要摆设笔砚、香合(盒)、熏炉之类等;再另设一张小茶几,摆上花瓶、茶具等。随意地或悬挂字画、或陈列山石、或供奉小佛像等,不可多。这样的居室空间就能雅致、有趣。

  玩茶器每件小器都是一门学问

  或许有人会觉得惊奇:古人比今人会玩得多!确实,虽说古代有“玩物丧志”的说法,但也有“格物致知”的道理。追求物的精致、极致,同时又不陷溺于物,这是古代“玩家”们的最高境界。作为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茶,自然也是重要一科。

  早在唐代,茶圣陆羽就著有《茶经》,从茶的渊源历史,到茶的品种、产区,到如何种茶、制茶、品茶,应该选用怎样的器具,都有教科书级别的详细记载。对于居家用茶,也有另一番细则的讲究:首先要用活火煎水,不同的茶选择适宜的温度、冲泡方法;要有专门的“涤器”、茶布,以保证茶盏、茶席的干净;除了最主要的茶壶、茶盏之外,茶洗、茶罐、茶道六君子等器物也有讲究,保证茶事的尽善尽美。

  对于茶的器物,更是精益求精,每一个小器都是一门学问。清代李渔的“生活宝典”《闲情偶寄》中认为,砂壶是最好的泡茶器皿。好的砂壶讲究细节设计,壶嘴要直、容易出水,同时要隔渣、避免倒水不畅。茶罐最好是用锡罐,好的锡罐不会泄露茶的香气。如果长时间不打开茶罐,还要在瓶口用两三层棉纸糊好再盖盖,刚柔并济,防止漏气。
 

  看了“古人饮茶的三得之说”的人还看了:

1.有关禅茶的散文

2.茶文化随笔

3.茶文化与茶道艺术文章大全

4.蒙顶茶贡茶的传说

5.东方美人茶的命名传说

禅茶文化的由来与内容



  中国茶文化是中国制茶、饮茶的文化。中国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不但包含物质文化层面,还包含深厚的精神文明层次。下面是学习啦小编精心为你整理的禅茶文化的由来与内容,一起来看看。

  禅茶文化的由来

  早在汉魏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固有的宗教——道教的形成和发展时期,同时也是起源于印度的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时期,茶以其清淡、虚静的本性和却睡疗病的功能广受教徒的青睐。

  首创“佛茶一家”,西汉公元前52年,吴理真在四川蒙顶山种下七株茶树开创了世界上人工种植茶叶的先河,吴里真因此被敬为茶祖。公元前4年,佛教传入中国后,吴理真在蒙顶山脱发修行,亦佛亦茶,被尊称为甘露禅师。唐代人封演在《封氏见闻录》中记录北宗禅习茶的情景“学禅务于不寐,又不夕食,皆许其饮茶。人自怀挟,到处煮饮,从此转相仿效遂成风俗”。

  唐人陆羽被世人尊称为茶圣,寺院出身,三岁时就被从禅师收养,从小练得一手采制、煮茶的高超技艺。他撰写的《茶经》记述了茶的历史、种植、加工以及茶具、品茶习俗等。

  唐代南禅宗系统禅僧也注重饮茶。唐末五代,河北赵州禅师以“吃茶去”的机锋接引弟子。据《景德传灯录》卷十记载,赵州问新到僧:“曾到此间么?”僧答:“曾到”。赵州曰:“吃茶去。”又问僧,僧答:“不曾到”。赵州曰:“吃茶去”。这就是禅宗历史上著名的“赵州吃茶去”公案。

  宋代著名禅师圆悟克勤,在湖南夹山著就禅宗第一书《碧岩录》并悟出禅茶一味之道。曾手书“茶禅一味”四字,将其馈赠参学的日本弟子荣西。至今圆悟手书原迹仍被收藏在日本奈良大德寺,日本茶道因此也有“茶禅一味”的说法。

  唐宋禅寺中专门设有“茶寮”,以供僧人吃茶;在诸寮舍司煎点茶的设有专门的职位,称为“茶头”。丛林规则要求每日在佛前、祖前、灵前供茶;新住持晋山,也有点茶、点汤仪式;甚至还有专门以茶汤开筵的,美名其曰“茶汤会”。

  佛教在中国兴起以后,由于坐禅需要,与茶结下不解之缘,并为茶文化在中国和全世界传播作出重要贡献,其核心是“茶禅一味”的理念。

  禅,梵语作“禅那”,意为坐禅、静虑。南天竺僧达摩,自称为南天竺禅第二十八祖,梁武帝时来中国。当时南朝佛教重义理,达摩在南朝难以立足,促到北方传播禅学,在少室山的洞穴里参禅悟道,北方禅教逐渐发展起来。禅宗主张坐禅修行的方法“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不立文字”。就是说,心里清静,没有烦恼,此心即佛。这种办法实际与道家打座炼丹接近,也有利于养生;与儒家注重内心修养也接近,有利于净化自己的思想。少林是禅宗祖庭,那么三门峡的熊耳山空相寺是达摩祖师示现圆寂的地方。

  禅茶文化的内容

  一是备茶品饮,即备茶的技艺、规范和品饮方法;她注重一个“品”字。“品茶”不但是鉴别茶的优劣,也带有神思遐想和领略饮茶情趣之意。一壶香茶,择雅静之处,自斟自饮,可以消除疲劳、涤烦益思、振奋精神,也可以细啜慢饮,达到景静美的享受,使精神世界升华到高尚的艺术境界。现在人们为了减压,提出要慢生活,品茗可以达到——减压、涤虑、放松、排毒!

  品茶的周围环境一般由建筑物、园林、摆设、茶具等因素组成。饮茶要求安静、清新、舒适、干净。中国园林世界闻名,山水风景更是不可胜数。利用园林或自然山水间,搭设茶室,让人们小憩,意趣盎然。

  所以,从古至今茶馆、茶楼、茶室在各个朝代比比皆是,并且演绎着它不同的功效。

  二是思想内涵,即通过饮茶陶冶情操、修身养性,把思想升华到富有哲理的、关于世界人生本体根据的、道的境界。在一定社会条件下把当时所倡导的道德和行为规范寓于饮茶的活动之中。在茶事活动中融入哲理、伦理、道德,“品茶”以茶为媒,通过沏茶、赏茶、饮茶来修身养性、陶冶情操、增进友谊、学习礼法、品味人生、参禅悟道,达到精神上的享受和人格上的完善,达到天人合一的至高境界。

  比如在中国古代开始就有:文人用茶以激发文思;道家用以修心养性;佛家用以解睡助禅等,物质与精神相结合,人们在精神层次上感受到了一种美的熏陶。

  在品茶过程中,人们与自然山水结为一体,接受大地的雨露;调和人间的纷解;求得明心见性回归自然的特殊情趣。所以品茶对环境的要求十分严格:或是江畔松石之下;或是清幽茶寮之中;或是宫廷文事茶宴;或是市中茶坊,路旁茶肆等。不同的环境会产生不同的意境和效果,渲染衬托不同的主题思想,庄严华贵的宫廷完好;修身养性的禅师茶;淡雅风采的文士茶,都有不同的品茗环境。对于再现生活品茶艺表演,不同类型的茶艺要求有不同风格的背景。主题和表现形式的致,通过背景衬托,增强感染力,再现生活品茶艺术魅力。在茶文化的挖掘研究中,何种形式的环境适合茶艺表演尚有必要探讨。背景中景物的形状,色彩的基调,书法、绘画和音乐的形式及内容,都是茶艺背景风格形成的影响因子。灯光、音响、字画、花草等的密切配合及合理编排,给饮茶人以高尚、美好的享受,给现场带来活力。

 

禅茶文化的由来与内容相关文章:

1.禅茶感悟人生散文

2.茶道与禅

3.茶道禅意诗句有哪些

4.茶道与禅宗的关系

5.日本茶道的起源

6.茶道悟禅的文章

描写茶道的诗词



描写茶道的诗词

  茶文化的诗词诗句有很多,那你知道的茶文化诗词有哪些呢?那么下面一起来看看学习啦小编为大家精心推荐的描写茶道的诗词,希望能够对您有所帮助。

  茶文化诗词

  在我国古代和现代文学中,涉及茶的诗词、歌赋和散文比比皆是,可谓数量巨大、质量上乘。这些作品已成为我国文学宝库中的珍贵财富。

  在我国早期的诗、赋中,赞美茶的首推的应是晋代诗人杜育的《茶赋》。诗人以饱满的热情歌颂了祖国山区孕育的奇产——茶叶。诗中云,茶树受着丰壤甘霖的滋润,满山遍谷,生长茂盛,农民成群结队辛勤采制。晋代左思还有一首著名的《娇女诗》,非常生动地描写了两个幼女的娇憨姿态和烹煮香茗的娇姿。

  唐代为我国诗的极盛时期,科举以诗取士,作诗成为谋取利禄的道路,因此唐代的文人几乎无一不是诗人。此时适逢陆羽《茶经》问世,饮茶之风更炽,茶与诗词,两相推波助澜,咏茶诗大批涌现,出现大批好诗名句。

  唐代杰出诗人杜甫,写有“落日平台上,春风啜茗时”的诗句。当时杜甫年过四十,而蹉跎不遇,微禄难沾,有归山买田之念。此诗虽写得潇洒闲适,仍表达了他心中隐伏的不平。诗仙李白豪放不羁,一生不得志,只能在诗中借浪漫而丰富的想象表达自己的理想,而现实中的他又异常苦闷,成天沉湎在醉乡。正如他在诗中所云:“三百六十日,日日醉如泥”。当他听说荆州玉泉真公因常采饮“仙人掌茶”,虽年愈八十,仍然颜面如桃花时,也不禁对茶唱出了赞歌:“常闻玉泉山,山洞多乳窟。仙鼠如白鸦,倒悬深溪月。茗生此中石,玉泉流不歇。根柯俪芳津,采眼润肌骨。丛老卷绿叶,枝枝相连接。曝成仙人掌,似拍洪崖肩。举世未见之,其名定谁传……”

  中唐时期最有影响的诗人白居易,对茶怀有浓厚的兴味,一生国下了不少咏茶的诗篇。他的《食后》云:“食罢一觉睡,起来两碗茶:举头看日影,已复西南斜。乐人惜日促,忧人厌年赊;无忧无乐者,长短任生涯。”诗中写出了他食后睡起,手持茶碗,无忧无虑,自得其乐的情趣。

  以饮茶而闻名的卢仝,自号玉川子,隐居洛阳城中。他作诗豪放怪奇,独树一帜。他在名作《饮茶歌》中,描写了他饮七碗茶的不同感觉,步步深入,诗中还从个人的穷苦想到亿万苍生的辛苦。

  寺院出身的“茶圣”陆羽,经常亲自采茶、制茶。尤善于烹茶,因此结识了许多丈人学士和有名的诗僧,留下了不少咏茶的诗篇。

  到了宋代,文人学士烹泉煮茗,竞相吟咏,出现了更多的茶诗茶歌,有的还采用了词这种当时新兴的文学形式,诗人苏轼有一首《西江月》词云:“尤焙今年绝品,谷帘自古珍泉,雪芽双井散神仙,苗裔来从北苑。汤发云腴酽白,连浮花乳轻圆,人间谁敢更争妍,斗取红窗粉面。”词中对双井茶叶和谷帘泉水作了尽情的赞美。

  元代诗人的咏茶诗也有不少。高名的一首著名的《采茶词》.描写了山家以茶为业,佳品先呈大守,其余产品与商人换衣食,终年劳动难得自己品尝的情景。

  清高宗乾隆,曾数度下江南游山玩水,也曾到杭州的云栖、天竺等茶区,留下不少诗句。他在《观采茶作歌》中写道:“火前嫩,火后老,惟有骑火品最好。西湖龙井旧擅名,适来试一观其道……”

  我国不少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茶兴都不浅,在诗词交往中,也每多涉及茶事。1926年,毛泽东同志的七律诗《和柳亚子先生》中,就有“饮茶粤海未能忘,索句渝州叶正黄”的名句。1941年,柳亚子先生还在一首诗中说:“云天倘许同忧国,粤海难忘共品茶。”朱德同志在品饮庐山云雾茶以后,赞扬此茶云:“庐山云雾茶,味浓性泼辣,若得长年饮,延年益寿法。”

  咏茶的诗不仅中国有,国外也有不少。9世纪中叶,我国的茶叶传入日本不久,嵯峨天皇的弟弟和王就写了一首茶诗《散杯》。17世纪茶叶传入欧洲后,也出现了一些茶诗。后来,西欧诗人发表了不少茶诗,内容多是对茶叶的赞美,从中可以看到他们对这种奇巧饮料的喜爱。

  历代茶文化诗词

  1.茶诗

  在我国早期的诗赋中,最早赞美茶的应该是晋代诗人杜育的《茶赋》,诗人以饱满的热情歌颂了这一奇产----茶叶。诗中云:茶树受丰壤甘露的滋润,满山遍谷,生长茂盛,人们成群结队的前去采摘。另外,西晋左思的《娇女诗》:

  吾家有娇女,皎皎颇百晰。

  小字为纨素,口吃自清历。

  有姐字慧芳,眉目粲如画。

  驰鹜翔园林,果下皆生摘。

  贪华风雨中,筱忽数百适。

  心为茶荈剧,吹嘘成对鼎。

  写左思的两位娇女,因急着要品香茗,就用嘴对着烧水的“鼎”吹气,非常深动地描写了两个娇女烹煮茶的姿态。

  2、借茶抒怀,忧国忧民

  北宋由于在“靖康之变”前的近百年中,中原有过一个经济繁荣时期,加之当时斗茶和茶宴的盛行,所以茶诗、茶词大多表现以茶会友,相互唱和,以及触景生情、抒怀寄兴的内容。最有代表性的是欧阳修的《双井茶》诗:

  西江水清江石老,石上生茶如凤爪。

  穷腊不寒春气早,双井茅生先百草。

  白毛囊以红碧纱,十斛茶养一两芽。

  长安富贵五侯家,一啜尤须三日夸。

  南宋由于苟安江南,所以茶诗、茶词中出现了不少忧国忧民、伤事感怀的内容,最有代表性的是陆游和杨万里的咏茶诗。陆游在他的《晚秋杂兴十二首》诗中谈到:

  置酒何由办咄嗟,清言深愧谈生涯。

  聊将横浦红丝碨,自作蒙山紫笋茶。

  诗中反映了作者晚年生活清贫,无钱置酒,只得以茶代酒,自己亲自碾茶的情景。

  而在杨万里的《以六一泉煮双井茶》中,则吟到:

  日铸建溪当近舍,落霞秋水梦还乡。

  何时归上滕王阁,自看风炉自煮尝。

  抒发了诗人思念家乡,希望有一天能在滕王阁亲自煎饮双井茶的心情。

  3、元代茶文化

  元代,也有许多咏茶的诗文。著名的有耶津楚材的《西域从王君玉乞茶,因其韵七首》:

  积年不啜建溪茶,心窍黄尘塞五车。

  碧玉瓯中思雪浪,黄金碾畔忆雷芽。

  卢仝七碗诗难得, 谂老三瓯梦亦赊。

  敢乞君侯分数饼, 暂教清兴绕烟霞。

  4、明代茶文化

  明代的咏茶诗比元代为多,著名的有黄宗羲的《余姚瀑布茶》、陆容的《送茶僧》等。此外,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明代还有不少反映人民疾苦、讥讽时政的咏茶诗。如高启的《采茶词》:

  雷过溪山碧云暖,幽丛半吐枪旗短。

  银钗女儿相应歌,筐中采得谁最多?

  归来清香犹在手,高品先将呈太守。

  竹炉新焙未得尝,笼盛贩与湖南商。

  山家不解种禾黍,衣食年年在春雨。

  诗中描写了茶农把茶叶供官后,其余全部卖给商人,自己却舍不得尝新的痛苦,表现了诗人对人民生活极大的同情与关怀。又如明代正德年间身居浙江按察佥事的韩邦奇,根据民谣加工润色而写成的《富阳民谣》,揭露了当时浙江富阳贡茶和贡鱼扰民害民的苛政。这两位同情民间疾苦的诗人,后来都因赋诗而惨遭迫害,高启腰斩于市,韩邦奇罢官下狱,几乎送掉性命。但这些诗篇,却长留在人民心中。

  5、清代乾隆皇帝品茶

  清代也有许多诗人如郑燮、金田、陈章、曹廷栋、张日熙等的咏茶诗,亦为著名诗篇。特别值得提出的是清代爱新觉罗·弘历,即乾隆皇帝,他六下江南,曾五次为杭州西湖龙井茶作诗,其中最为后人传诵的是《观采茶作歌》诗:

  火前嫩,火后老,惟有骑火品最好。

  西湖龙井旧擅名,适来试一观其道。

  村男接踵下层椒,倾筐雀舌还鹰爪。

  地炉文火续续添,干釜柔风旋旋炒。

  慢炒细焙有次第,辛苦工夫殊不少。

  王肃酪奴惜不知,陆羽茶经太精讨。

  我虽贡茗未求佳,防微犹恐开奇巧。

  茶文化经典诗词

  琴茶

  【唐】白居易

  兀兀寄形群动内,陶陶任性一生间。

  自抛官后春多醉,不读书来老更闲。

  琴里知闻唯渌水,茶中故旧是蒙山。

  穷通行止长相伴,谁道吾今无往还?

  故人寄茶

  【唐】曹邺

  剑外九华英,缄题下玉京。

  开时微月上,碾处乱泉声。

  半夜招僧至,孤吟对月烹。

  碧沉霞脚碎,香泛乳花轻。

  六腑睡神去,数朝诗思清。

  月余不敢费,留伴肘书行。

  煎茶

  【唐】成彦雄

  岳寺春深睡起时,虎跑泉畔思迟迟。

  蜀茶倩个云僧碾,自拾枯松三四枝。

  焙茶坞

  【唐】顾况

  新茶已上焙,旧架忧生醭。

  旋旋续新烟,呼儿劈寒木。

  九日与陆处士羽饮茶

  【唐】皎然

  九日山僧院,东篱菊也黄。

  俗人多泛酒,谁解助茶香。

  酬友人春暮寄枳花茶

  【唐】李郢

  昨日东风吹枳花,酒醒春晚一瓯茶。

  如云正护幽人堑,似雪才分野老家。

  金饼拍成和雨露,玉尘煎出照烟霞。

  相如病渴今全校,不羡生台白颈鸦。

  与元居士青山潭饮茶

  【唐】灵一

  野泉烟火白云间,坐饮香茶爱此山。

  岩下维舟不忍去,青溪流水暮潺潺。

  从弟舍人惠茶

  【唐】刘兼

  曾求芳茗贡芜词,果沐颁沾味甚奇。

  龟背起纹轻炙处,云头翻液乍烹时。

  老丞倦闷偏宜矣,旧客过从别有之。

  珍重宗亲相寄惠,水亭山阁自携持。

  尝茶

  【唐】刘禹锡

  生拍芳丛鹰觜芽,老郎封寄谪仙家。

  今宵更有湘江月,照出菲菲满碗花。

  大云寺茶诗

  【唐】吕岩

  玉蕊一枪称绝品,僧家造法极功夫。

  兔毛瓯浅香云白,虾眼汤翻细浪俱。

  断送睡魔离几席,增添清气入肌肤。

  幽丛自落溪岩外,不肯移根入上都。

  茶中杂咏·煮茶

  【唐】皮日休

  香泉一合乳,煎作连珠沸。时看蟹目溅,乍见鱼鳞起。

  声疑松带雨,饽恐生烟翠。尚把沥中山,必无千日醉。

  与赵莒茶宴

  【唐】钱起

  竹下忘言对紫茶,全胜羽客醉流霞。

  尘心洗尽兴难尽,一树蝉声片影斜。

  茶诗

  【唐】郑愚

  嫩芽香且灵,吾谓草中英。

  夜臼和烟捣,寒炉对雪烹。

  惟忧碧粉散,尝见绿花生。

>>>下一页更多精彩“茶文化唯美诗词” 

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