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政客王克敏生平简介(2017年北京高考语文真题及答案)

由网友()分享简介:中国近代政客王克敏生平简介



  王克敏(1876—1945),字叔鲁。中国近代的政治人物,1937年日本扶植的傀儡政权“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的首脑之一。下面...

中国近代政客王克敏生平简介



  王克敏(1876—1945),字叔鲁。中国近代的政治人物,1937年日本扶植的傀儡政权“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的首脑之一。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国近代政客王克敏生平简介,希望大家喜欢!

  王克敏生平简介

  从王克敏简介可以看出,王克敏于1876年出生在广东,曾经中过举人,但是由于当时他的家境不好没有足够的钱支撑他为官,最后借助了很多人的帮助才让他在一个小地方做了一个小官。

  1907年的时候王克敏从日本回国,但是当时国内的形势非常复杂,王克敏感到前途无望,于是再三思量之下他决定到法国去进修,事实证明他的这种选择是正确的,王克敏在法国的时候积极参加各种社交活动在那里结识了非常多的商界大亨,这为他后来在国内的经济活动创造了条件。

  王克敏简介中大部分都是他从法国回来之后的记载,他从法国回国之后担任了中国银行的总裁,虽然王克敏在经商上没什么头脑和策略,但是他却在记忆里上有非常惊人的天赋,在管理账务的时候基本上可以看一遍账本就能完全记住,因为这个原因他被称为金融界的活账本儿。

  虽然王克敏在经营上没什么本事,但是他却善于投机倒把,所以在中国的银行界结识了非常多的大亨,凭借着这些关系他在银行界中收敛了大量的钱财,抗日战争爆发之后,王克敏投靠了日本军队,并且召集一帮人创建了中华民国伪政府,在这期间激怒了蒋介石,蒋介石派兵去暗杀他,但是并没有成功,一直到1945年末的时候,王克敏因为受不了长时间的内心的谴责和严刑,最终在牢狱内服毒自杀了,是他的老婆和小妾们为他收的尸。

  王克敏怎样自杀的

  王克敏是一位高知识水平的汉奸,他的一生非常传奇。他年轻的时候分别去过日本和法国留学,在那里他结识了非常多在商界很有名望的人。正是因为他在留学期间积极参加各种社交活动,结识了强大的人脉,所以在回国之后他担任了非常重要的职位。最后,他却因为叛国罪被判刑,而被判刑之后,王克敏选择了自杀,而关于王克敏是怎样自杀的这个问题却使很多人感到疑惑。

  根据相关历史资料显示,王克敏在筹建中央伪政府期间就已经被蒋介石盯上了,在他们宣布成立中央伪政府之后蒋介石即刻下达命令让自己的特务头子戴笠去刺杀王克敏,收到蒋介石的命令之后,戴笠将这一项任务交给了自己非常信任的陈恭澍,经过长时间的调查,陈恭澍仍然没有得到有关于王克敏的任何消息,在最后时刻陈恭澍从自己一个朋友那里得到了王克敏的消息,随后组织了精密的暗杀计划。

  但是计划赶不上变化,那一天的王克敏并没有坐在以往坐的位置上。就这样陈恭澍等人阴差阳错的杀了一个日本人反而放过了汉奸王克敏。但是王克敏心中却是非常清楚的,如果不是这个日本人当了自己的替死鬼那么死的就是他了,于是从那之后王克敏的神经长时间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最后被国民党军队捉住之后在狱中畏罪自杀,这就是有关于王克敏怎样自杀的答案,但还有另一种说法是他因为惊吓过度,加上生病太严重所以在狱中病死。王克敏的尸首是由他的几名妻妾前来认领的。

  梁鸿志和王克敏

  梁鸿志是抗日战争时期相当有名的一位汉奸,他曾经中过举人,从小就精通诗词历史,为人非常骄傲自满,并常常以东坡自称。到了抗日战争时期梁鸿志毫不犹豫的选择了投靠日本,成为了汉奸,抗战胜利之后被国民党的军队捕捉,在狱中枪毙致死。

  王克敏也是抗日战争时期的一位汉奸,和梁鸿志一样他曾经也中过举人,还在日本和法国留过学,所以在当时认识了非常多的商界精英人士,这为后来他回国之后在银行界的如鱼得水创造了非常有利的条件,但是后来他毅然选择了成为日本人的走狗,就这样梁鸿志和王克敏相识了。1940年的1月,梁鸿志和王克敏以及汪精卫在青岛举行了著名的汉奸大聚会,这次聚会的主要目的就是创建一个中央伪政府。

  日本投降之后,梁鸿志和王克敏都知道自己的前途已经毁了。1945年的9月,汪精卫伪政府正式解散,梁鸿志和王克敏等人在全国范围内被通缉,两人为了逃命各奔东西。同年十月份梁鸿志被国民党的特务发现了他的藏身之处,被捕后押解到上海进行审判,1946年六月份因为卖国罪被判死刑,他曾因为不服判决而上诉但是最终被驳回,同年十一月被执行死刑。

  而王克敏则是在被捕后由于受到各方的压力不堪重负,最终在牢狱中自杀身亡,自此梁鸿志和王克敏两个汉奸最终得到了相应的惩罚。


猜你喜欢:

1.2017年北京高考语文真题及答案

2.2017-2018高二历史上期末试卷及答案

3.执政党的权力解读

4.2017山东省高考历史试卷

5.2017历史高考必备知识点

2017年北京高考语文真题及答案



  各高级中学、各位高中语文教师:经过多年的高中课程改革实验及高考,我省的高考语文命题正在逐步走向稳定。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你整理关于2017年北京高考语文真题及答案的内容,希望大家喜欢!

  2017年北京高考语文真题

  一、本大题共8小题,共28分。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1—8题。

  材料一

  欧亚大陆和濒临地中海的北部非洲,自古以来构成了一个“世界岛”。轴心时代的巴比伦文明、埃及文明、印度文明、希腊文明和中华文明,都孕育于兹,繁荣于兹。而这个世界岛是被“丝绸之路”连接着的。

  西欧亚大陆乃至南亚地区,自古以来就交往密切。地中海区域至少在罗马时代就是海陆通道都畅达的。只有更加遥远的极东地区——中国,因为高山和大漠的阻隔,处在一个相对独立的地理区域,发展出独特的华夏文明。把中国文明与西欧亚及地中海区域连接起来的通道,就是陆上和海上的“丝绸之路”。

  公元2世纪中叶,张骞受汉武帝派遣出使西域,开通丝绸之路,成就了一世英名。其实,早在张骞之前,众多无名英雄就走通了东西方通道。商周玉器,并不产自内地,而是通过“玉石之路”从新疆和田运来。但是,为什么到了张骞之后,“丝绸之路”才真正建立并逐渐发展起来呢?这与丝路此端的汉唐帝国国力的强盛密切相关。

  先秦时期,“玉石之路”上的商品往来,具有私人贩运性质。秦朝及汉朝初年,匈奴几乎垄断了通往西域的道路,也自然垄断了丝路贸易。到汉武帝之后,凭借父祖几代的休养生息政策积累起来的国力,果断采取反击匈奴的政策,才有了张骞的第一次出使。

  等到张骞第二次出使西部,携带了更多的物品,分别送给出使诸国,虽然这不算官方贸易,但却促进了西域诸部族和邦国纷纷来华。这些外邦来使,与其说是向风慕义,不如说为了经贸利益。

  继汉武帝建立河西四郡之后,昭宣时代和东汉王朝致力于建立西域都护,保障了这条贸易通道的畅通。唐朝设立安西四镇以及伊西北庭都护府,对葱岭东西地区的羁縻府州,实行了有效控制,使唐朝的“丝绸之路”比之汉代有了长足的发展。可以说,汉唐国力的强盛是“丝绸之路”得以建立、巩固与发展的先决条件。

  中唐“安史之乱”后放弃了经营西域,并转向海路,陆路从主路逐步逆转为海路的补充。北宋时“河西走廊”为西夏占据,南宋对整个西北更是鞭长莫及,陆上丝路再无重生之力。元朝时丝路成为帝国内部交通路线,通行比历朝历代都更方便,但由于路上走的主要是以宗教信仰和文化交流为使命的人,不再以商人为主,无力再次繁荣。古老的丝路逐渐萧条,退出了历史舞台。

  海上的“丝绸之路”主要繁荣于中唐到宋元时期。该路指从中国东南出海至太平洋,或经南海至印度洋到南亚、西亚及非洲的航路。其兴起可能比陆路还早,但唐以前海路一直是陆路的补充,中唐以后陆路阻绝,加之经济重心南移、指南针发明及航海技术进步,海上丝路才开始繁荣,超过并逐步取代了陆路。宋元采取更加开放的政策,非常重视商业和海外贸易,保证了海上丝路的持续兴旺。明朝开始海禁,虽然郑和曾在近30年内七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但由于仅为官方外交,劳民伤财,缺乏民间参与,给政府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明成祖去世后很快就停止了。清朝更加封闭,康熙在开海禁后仍不许与西方贸易,乾隆开始全面“闭关锁国”,到后来只许广州对外通商,且由十三行垄断贸易,海上丝路走向衰落。

  中国陆、海丝路先后衰落之时,欧洲哥伦布等人远航时发现了新大陆,开辟了环球航路,扩大了国际贸易,形成了世界市场。加之工业革命在西方兴起,世界贸易中心与经济重心从东方转移到了西方,古老的“丝绸之路”随之被彻底遗弃。

  (取材于张国刚《宏观视野下的丝绸之路》)

  1. 下列对于“丝绸之路”的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 陆、海两条“丝绸之路”连接了孕育“轴心时代”五大文明的“世界岛”。

  B. 陆上“丝绸之路”得以建立、巩固与发展的先决条件是汉唐国力的强盛。

  C. 海上“丝绸之路”主要繁荣于中唐到宋元时期,但它的兴起比陆路还早。

  D.“丝绸之路”伴随着欧洲环球航路的开辟与西方工业革命的兴起而被遗弃。

  2. 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丝绸之路”的兴衰过程。(6分)

  材料二

  古丝路作为经济全球化的早期版本,被誉为全球最重要的商贸大动脉。中国丝路的兴衰史清晰地表明,丝路呈现三大功能。

  一是商贸之路。丝路首先是商品贸易走廊,有商必开路,无商路难成。北方丝路开通后,成为商品贸易的生命线,商队从中国运出的主要是丝绸、金银器等商品,运入中国的主要是珠宝、香料、药材及葡萄、胡麻等物品。双方交易的主要是当时的高档奢侈品,丝绸几经转手到了罗马,贵若黄金。这体现了各自的优势和经济利益,有商业利润才有长距离运输的动力,也才可能持续发展。

  二是 。和平是丝路发达的基础,丝路是传递和平的使者。中国丝路形成和延伸于古代强盛之时,但中国没有借此对外侵略扩张,体现了中国天下——朝贡体系与王道政治的理想,证明了中国和平发展的历史传统。陆上丝路畅通之时,沿途基本没有战乱,中国先后与一百多个国家或民族和平交往。而在东汉末到隋朝、中唐到元初,西北长期战乱,民族冲突不断,丝路时常阻断。海上丝路自唐宋繁荣后的一千多年里,一直是中外友好交往的和平之路,很少见到腥风血雨,这与欧洲炮火开辟的劫掠、征服的殖民扩张显著不同。西方推动的近代全球化是士兵为商贸开路,中国推动的早期全球化是商品自由贸易。

  三是 。丝路穿越两千年时空,横跨亚欧非数十国,是一条不同民族和文化交流融合的道路,是世界文明史上的“大运河”。它把古代世界几大灿烂辉煌的文明联结起来,佛教、伊斯兰教、景教、摩尼教等传入中国,我国的道教、儒学以及造纸、印刷、坎儿井、罗盘等技术传向西方。可见,丝路带来的不仅是商贸繁荣,还有文化交流、科技沟通、宗教传播等“副产品”,体现了文化的多元交汇、包容共存。丝路成为文化科技交流的桥梁、宗教思想交流的纽带,让沿途各国互通有无、互学互鉴,共同推动了人类文明进步。

  可见,丝路首先是商道,有商流和人流,有市场需求,符合经济规律,丝路才能繁荣。加强沟通、维护和平是丝路发展的保障,文化交流、文明共荣是丝路往来的成果。

  (取材于杨正位《丝绸之路的历史功能与当代启示》)

  3. 在原文横线上填写恰当的内容。(2分)

  4. 丝路不仅带来沿途商贸繁荣,也催生了大量诗歌作品。下列唐代诗句所写内容与材料二所说“三大功能”无关的一项是(3分)

  A. 边城暮雨雁飞低,芦苇初生渐欲齐。无数铃声遥过碛,应驼白练到安西。

  (张籍《凉州词》)

  B. 百战沙场碎铁衣,城南已合数重围。突营射杀呼延将,独领残兵千骑归。

  (李白《从军行》)

  C. 南山截竹为觱篥,此乐本自龟兹出。流传汉地曲转奇,凉州胡人为我吹。

  (李颀《听安万善吹觱篥歌》)

  D. 汉家海内承平久,万国戎王皆稽首。天马常衔苜蓿花,胡人岁献葡萄酒。

  (鲍防《杂感》)

  材料三

  如今,我国提出了“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l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大战略构想。这一承载着沿线各国繁荣发展梦想的“一带一路”战略,为古老的“丝绸之路”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而为了更好地建设“一带一路”,也需要传承“丝路文化”,以古为今用。

  坚持开放包容,共建互利共赢的“一带一路”。历史上,中华文明的开放性和包容性使国家强盛、人民富足。就如大唐帝国在文化上的开放包容,使当时长安成了一个世界上人口最多、最繁华的国际性大都市。现在,我国作为一个世界大国要实施大国发展战略,并承担起作为大国的国际责任,就必须坚持开放包容。既要有唐人“洛阳家家学胡乐”的学习态度,广泛吸收别国的先进文化,又要有“座参殊俗语,乐杂异方声”的大度包容胸怀,将地缘毗邻、经济互补等优势转化为务实合作、持续增长的新成果,共同构建多国互利共赢、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新格局。

  激发丝路豪情,实现“一带一路”战略构想。当今的中国以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姿态逐步回到世界舞台的中心,但在激荡复杂的国际关系格局中,也出现各种针对中国的误解甚至歪曲。实现“一带一路”的战略构想,将会面临诸多困难和挫折,各国仍不得不面对诸如  等挑战,如同古丝路上的商队会遭遇各种不测一样。这需要相关国家或地区 ‚ 。唐边塞诗有不少描写古“丝绸之路”战争题材的诗篇,当今虽然处在和平年代,但边塞诗所倡导的勇赴边塞的昂扬斗志和不怕牺牲的英雄豪情仍可发扬光大。我们可将诗中的强敌“胡虏”替换为在“一带一路”建设过程中所遇到的重重困难;将“但使龙城飞将在,不叫胡马度阴山”的斗志及“不破楼兰终不还”的豪情运用到克服“一带一路”建设中所遇到的困难上,排除一切干扰,使这条古老而年轻的“天路”成为带动沿线各国经济高速发展的大动脉。

  (取材于韩雨笑《丝绸之路上的唐代边塞诗》)

  5. 在材料三横线处填入下列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 地方恐怖主义、自然环境恶化、贫困人口较多、地区发展不均衡

  ‚共同攻坚克难、升级国际合作、密切经贸往来、增加政治互信

  B. 自然环境恶化、地方恐怖主义、地区发展不均衡、贫困人口较多

  ‚共同攻坚克难、升级国际合作、密切经贸往来、增加政治互信

  C. 地方恐怖主义、自然环境恶化、贫困人口较多、地区发展不均衡

  ‚增加政治互信、密切经贸往来、升级国际合作、共同攻坚克难

  D. 自然环境恶化、地方恐怖主义、地区发展不均衡、贫困人口较多

  ‚增加政治互信、密切经贸往来、升级国际合作、共同攻坚克难

  6. 下列词语中的“殊”与材料三“座参殊俗语”中“殊”的含义相同的一项是(2分)

  A. 殊荣 B. 殊死搏斗 C. 殊遇 D. 殊途同归

  7. 下列对材料中出现的词语,解说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承载:“载”读音是“zài” 向风慕义:“风”在这里指风尚、道德

  B. 羁縻:“縻”读音是“mǐ” 鞭长莫及:其近义词可以是“力不从心”

  C. 奢侈:“侈”读音是“chī” 赋予:“予”也可写成“与”

  D. 劫掠:“掠”读音是“luè” 休养生息:“休”也可写成“修”

  8. 材料三重在阐发古代“丝绸之路”对当今“一带一路”的借鉴意义。请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再阐发三条。(每条不超过10字,6分)

  二、本大题共8小题,共26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6题。

  治 狱

  客问龚自珍曰:“子之南也,奚所睹?”

  曰:“异哉!睹书狱者①。”

  “狱如何?”

  曰:“古之书狱也以狱,今之书狱也不以狱。微独南,邸抄②之狱,狱之衅皆同也,始狡不服皆同也,比其服皆同也,东西南北,男女之口吻神态皆同也。吾睹一。

  “或释褐而得令,视狱自书狱,则府必驳之,府从则司必驳之,司从则部必驳之。视狱不自书狱,府虽驳,司将从,司虽驳,部将从。吾睹二。

  “视狱自书狱,书狱者之言将不同,曰:‘臣所学之不同。’曰:‘臣所聪之不同。’曰:‘臣所思虑之不同。’学异术,心异脏也或亢或逊或简或缛或成文章语中律令或不成文章语不中律令,曰:‘臣所业于父兄之弗同。’今十八行省之挂仕籍者,语言文字毕同。吾睹三。

  曰:“是有书之者,其人语科目京官来者曰:‘京秩官未知外省事宜,宜听我书。’则唯唯。语入赀来者曰:‘汝未知仕宦,宜听我书。’又唯唯。语门荫来者曰:‘汝父兄且慑我。’又唯唯。尤力持以文学名之官曰:‘汝之学术文义,懵不中当世用,尤宜听我书。’又唯唯。今天下官之种类,尽此数者,既尽驱而师之矣。强之乎?曰:否。既甘之矣。吾睹四。

  “佐杂书小狱者,必交于州县,佐杂畏此人矣。州县之书狱者,必交于府,州县畏此人矣。府之书狱者,必交于司道,府畏此人矣。司道之书狱者,必交于督抚,司道畏此人矣。督抚之上客,必纳交于部之吏,督抚畏此人矣。吾睹五。

  “其乡之籍同,亦有师,其教同,亦有弟子,其尊师同,其约齐号令同。十八行省皆有之,豺踞而鸮视,蔓引而蝇孳,亦有爱憎恩仇,其相朋相攻,声音状貌同。官去弗与迁也,吏满弗与徙也,各行省又大抵同。吾睹六。

  “狎富久,亦自富也。狎贵久,亦自贵也。农夫织女之出,于是乎共之,宫室、车马、衣服、仆妾备。吾睹七。

  “七者之睹,非优、非剧,非酲、非疟,非鞭、非箠,非符、非约③,析四民而五,附九流而十,挟百执事而颠倒下上。哀哉,谁为之而壹至此极哉!”

  (取材于《龚自珍全集》)

  注:①书狱者:明清时期,写刑事判决文书的人,指刑名师爷。②邸抄:朝廷定期发布公文、案例的报纸。③优、剧:指艺人演唱、做戏。酲、疟:指喝醉酒、患疟疾。鞭、箠:指受鞭笞、棍打。符、约:指订合同、立契约。

  9. 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古之书狱也以狱狱:案件实情 B. 豺踞而鸮视 而:表并列

  C. 农夫织女之出 之:用于主谓之间 D. 其相朋相攻 朋:勾结

  10. 下列括号中添加的省略成分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龚自珍)曰:“异哉!睹书狱者。”

  B. (京秩官)则唯唯

  C. (汝)懵不中当世用

  D. 官去(书狱者)弗与迁也

  11. 下列对文中语句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或释褐而得令

  有的人刚脱去平民衣服得到一个县令的职位

  B. 视狱自书狱

  县令审理案件时,亲自起草文件,处理案件

  C. 臣所聪之不同

  我的聪明和别人不一样

  D. 尤力持以文学名之官

  尤其极力挟持在文学、学术上有造诣、有名声的官员

  12. 下列有关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 本文陈述了办案的刑名师爷操纵案情的种种丑恶现象,揭露了当时社会的司法黑暗。

  B. 本文中的刑名师爷们长期亲近、巴结富贵者,他们自己也借此跻身于富贵者行列。

  C. 本文揭露封建司法的极度腐败,尽现作者敏锐的政治目光和不畏强暴的斗争精神。

  D. 本文和苏轼《赤壁赋》都以主客问答形式,揭示作者思想中两个不同侧面的矛盾。

  13. 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

  心异脏也或亢或逊或简或缛或成文章语中律令或不成文章语不中律令

  14. 请把第一段中画线句子译为现代汉语。(2分)

  子之南也,奚所睹?

  15. 实现司法公正是中国百姓长期以来的愿望。先秦的《曹刿论战》一文中,鲁庄公就以“ , , ”的承诺,赢得了曹刿“忠之属也,可以一战”的肯定。(3分)

  16. 文章列举了作者目睹的七种怪象。请从中任选两种,分别针对其特点提出消除这种怪象的合理建议。(6分)

  三、本大题共4小题,共15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7—20题。

  清明二首(其二)

  杜甫

  此身飘泊苦西东,右臂偏枯①半耳聋。

  寂寂系舟双下泪,悠悠伏枕左书空②。

  十年蹴鞠③将雏远,万里秋千习俗同。

  旅雁上云归紫塞④,家人钻火用青枫。

  秦城楼阁烟花里,汉主⑤山河锦锈中。

  春水春来洞庭阔,白 愁杀白头翁。

  注:①偏枯:麻痹。②左书空:用左手在空中写字。③蹴鞠:踢球。④紫塞:泛指北方。⑤汉主:指唐皇。

  17.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第二联近承首联,“系舟”应“飘泊”,“左书空”对“右臂偏枯”,将老病漂泊的境况具象化。

  B. 第三联远承首联,“蹴鞠”“秋千”语带双关,形象地写出了诗人长期漂泊身不由己的悲凉酸楚。

  C. 尾联以“春”“白”叠用见妙,春水归向洞庭,白逢春生长,让原本愁苦的诗人又顿感欣慰。

  D. 本诗前三联侧重叙事,叙中融情,后三联重在写景,景真情切,两大部分双峰并峙,各显千秋。

  18. 本诗第三、四联中的“蹴鞠”“秋千”“钻火”等涉及清明习俗。下列诗句与清明习俗或传说没有关联的一项是(3分)

  A. 明时帝里遇清明,还逐游人出禁城。 (顾非熊《长安清明言怀》)

  B. 花落草齐生,莺飞蝶双戏。 (孟浩然《清明即事》)

  C. 人乞祭余骄妾妇,士甘焚死不公侯。 (黄庭坚《清明》)

  D. 纸灰飞作白蝴蝶,血泪染成红杜鹃。 (高翥《清明》)

  19. 在横线上填写作品原句(3分)

  ①杜甫《登高》中的“ , ”两句也与本诗一样抒发了漂泊异乡、年老多病的复杂情感。

  ②唐诗常常以与“秦”相关的词语指代长安及其附近地区。如本诗的“秦城”,又如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 “ ”一句里也有类似的指代。

  20. 本诗第四、五两联虚实结合,动静兼具,可谓构思精妙。请结合全诗加以赏析。(6分)

  四、本大题共5小题,共21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21—26题。

  咆哮的大渡河

  ①西出成都,车行百十里,便有种苍凉的气息扑面袭来。首先遇见的是矗立在雅安县界公路边的那组“茶马古道”群雕,黑铜色人马,一瞧便有“壮行”的味道。接着翻越二郎山,“二呀么二郎山,高呀么高万丈,古树荒草遍山野,巨石满山冈。”这是解放初修建川藏公路时的歌谣。二郎山是进藏途中的第一险地,高三千多米,峻峭险奇。盘山公路弯弯绕绕,攀崖过涧,好不吓人。山的东面是片绿色,郁郁葱葱,常常云遮雾罩,细雨霏霏。一过山口又是另一重天地,满山只见石头不见树木,一派荒凉,气候也变得干燥起来。这时候,我才猛然忆起 “五月渡泸,深入不毛”那句话,原来这“不毛”确无夸张之意。

  ②二郎山脚下,便是大渡河。

  ③这是一条何等壮阔的河流!它发源于雪域高原,蜿蜒千余公里,劈开万重高山;较大的落差,使河水湍急,哗然有声;折阻的山涧,又使它如雄狮发愤,咆哮怒吼,引得惊涛拍岸,卷雪千堆。

  ④站在大渡河边,我读了几十年的红军长征故事,也才有了真切的感受:红军当年走的道路,是何等偏远,何等艰难,何等险恶。那么究竟是什么力量,使这支血肉之躯组成的队伍,能够跨越这不可逾越的障碍,从国民党军队铁桶似的堵截中杀出重围?

  ⑤带着疑问,我造访了地处大渡河中游的安顺场。安顺场三面临山,一面临水,地势险要,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十九世纪和二十世纪两次重大历史事件,使这个原本不起眼的小小场镇闻名遐迩,蜚声中外。1863年5月,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在这里全军覆没,留下的是悲哀的史料;而1935年5月,中国工农红军在这里却击破了蒋介石要让红军成为“石达开第二”的梦想,创造了强渡大渡河的奇迹,于是这里便成为“翼王悲剧地,红军胜利场”。

  ⑥与抢渡成败直接相关的有两种传说。一说是石达开当年在安顺场被困了一个来月,无法渡河。本来其间有一个极好的机会,然而当时正值石达开得子,他要大摆宴席,庆祝三天,结果错失最佳时机。另一说是当年红军火急赶往安顺场时,本来国民党守军要将渡口和渡船付之一炬的,但因其部队将领在这里还有很多家产,舍不得抛弃,结果给红军留下了抢渡的船只。至今在安顺场的渡口,还特地塑造了一只渡船模型,瞧那高昂的船头,不既是对红军勇士的赞叹又是对敌军贪婪成性的嘲讽吗?

  ⑦粗一想来,在生死危急关头,一个是为小儿庆典,一个是为保个人家资,竟置家国大义于不顾,终致丢了河山,也掉了脑袋,真是不可想象!再往深处思索,却又不以为奇了。翻开历史,读到太平天国,谁不扼腕痛惜?革命初期,天国领袖们保持着良好本色,赢得了老百姓的拥护,也赢得了节节胜利。但是,进了南京,立了国号,他们却开始追求享乐,并恶性膨胀,迅速走向腐败堕落。石达开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被逼到大渡河边的,面对强悍的湘帅曾国藩,不思如何力挽狂澜,却贪欢恋犊,在刀口上寻乐,岂有不败之理?而七十二年之后,又是在大渡河边,演绎的又是相似的一幕。面对红军的到来,四川军阀暴露出贪婪腐败本色,那时的中国,官僚腐败,政客横行,军阀割据,可说是无民不刮,无财不贪,无欲不纵,无恶不作!所以说,安顺场的守军为一己之小利,给红军留下了改写历史的渡船,也就不足为奇了。

  ⑧溯河而上,闪过座座险峻山峰,便到了泸定桥。泸定桥真是座险桥,至今那粗粗的几根铁索上,虽已横竖铺就了齐整的木块,但走在上面仍颤颤巍巍。从桥上看下去,河水打着漩涡,闪着浪沫,滚滚奔流。倘从桥上掉下去,绝对是瞬间冲走,踪迹难觅。我小心翼翼地过了桥,登上西边的观音阁,居高望去,东边的桥头堡紧锁,那么坚固。想当年堆上沙包,筑起工事,只需一挺机枪,桥上战士就插翅难飞;更何况当时早已抽去木板,仅剩9根光滑的铁索!但我们的22位勇士竟几乎全部攀爬过了桥,飞夺桥头阵地,令人慨叹。在我们的感慨中,又有人说,当时红军勇敢无敌是一个方面,但据说我们的地下党也建了一功:在头天夜里带了一袋现洋,买通了守桥的营长,他们才稍微放松了一些抵抗。我想也说得通,红军乃虎狼之师,只要你略有喘息,便能风卷残云,险中取胜。

  ⑨离开泸定桥,车行很远了,大渡河的咆哮声还在耳际回响。其声时高时低,时促时缓,似叹!似怒!似嘱!我想,大渡河来自三江源头,自然是我们的母亲河。母亲如此经年累月地呼喊,她是要告诉她的子孙们什么呢?我陷入了苦苦的沉思。

  (取材于朱法元同名散文)

  21. 下列对作品内容的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3分)

  A. 大渡河发源于雪域高原,流经满山葱郁的二郎山脚下,由于落差较大、山涧折阻,故而咆哮怒吼。

  B. 大渡河中游的安顺场是地势险要的小场镇,因翼王石达开在此全军覆没而闻名遐迩,蜚声中外。

  C. 大渡河上的泸定桥是座险桥,红军冒着枪林弹雨,从铁索上攀爬过桥,展现了英勇无畏的精神。

  D. 大渡河不仅因水流汹涌而具有水利资源利用价值,更因为红军“抢渡”“飞夺”而具有教育意义。

  22. 下列对作品中有关知识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一句出自三国时期诸葛亮的《出师表》。

  B.“华夏”一词为中国的古称,类似称谓还有“赤县”“神州”等。

  C.“国号”是建国者确立的国家称号,中国古代的国号即朝代名称。

  D.“母亲河”一般是对与人们现实生活息息相关的河流的亲切称呼。

  23. 第⑥⑦段插入两个传说,这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4分)

  24. 第⑨段说“母亲如此经年累月地呼喊,她是要告诉她的子孙们什么呢”,请结合全文,概括“她”要告诉“子孙们”的到底是什么。(8分)

  25. 阅读“链接材料”,结合本文内容,在横线上填写双音节词语。(3分)

  链接材料:

  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黄河在咆哮/河西山冈万丈高/河东河北高粱熟了/万山丛中/抗日英雄真不少/青纱帐里/游击健儿逞英豪/端起了土枪洋枪/挥动那大刀长矛/保卫家乡/保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

  (取材于《黄河大合唱·保卫黄河》歌词)

  本文作者视大渡河为母亲河,大渡河的“咆哮”如母亲的呼喊;而在《黄河大合唱·保卫黄河》中,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的“咆哮”则是 之声、 之声、 之声。

  五、本大题共2小题,共60分。

  26.微写作(10分)

  从下面三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不超过150字。

  ①《红岩》曾被誉为“共产主义教科书”,刚一问世就引起强烈反响,“读《红岩》,学英雄”也成为当时青年的响亮口号。假如你向同龄人推介这部小说却有人大呼“读不下去”,请你对他说一段话,引导他读这部书。

  ② 农村“留守儿童”这一弱势群体的生存状况日益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记者来到某偏远山区一个闭塞的小村庄,走进一户人家,看到了大为震惊的一幕。请你发挥想象,描写出记者所看到的这一幕情景。

  ③“感动中国”2015年度人物张宝艳、秦艳友夫妇创办的“宝贝回家寻子网”,规模不断扩大,已经免费为上千个被拐卖儿童找到了家;但是,面对记者采访,他们却说最大的心愿就是早日关闭网站。请你替他们为这个心愿拟一个简短的说明,语言要温馨、得体,有感染力,至少用一种修辞手法。

  27.作文(50分)

  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不少于700字,不得套作。

  ①阅读下面一段文字,按要求作文。

  近日,有全国政协委员提议:将中小学基础教育学制年限由目前的12年缩短为10年,取消“小升初”考试,让孩子坐上直通车,在一贯制学校愉快学习,健康成长。

  作为一名即将结束12年基础教育的学生,这一提案引发了你怎样的回忆、联想或思考?请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②阅读下面一段文字,按要求作文:

  “东直门,挂着匾,隔壁儿就是俄罗斯馆。俄罗斯馆,照电影,隔壁儿就是四眼井。四眼井,不打钟,隔壁儿就是雍和宫。雍和宫,有大殿,隔壁儿就是国子监……”,这首老北京歌谣每句唱一个地名,串起的不仅是生活的记忆,还有城市的历史。有学者曾将地名比作人类历史的活化石。不过,近30年来,生活不断地发展变化,一批批老地名逐渐消失,一个个新地名随之产生……

  上述现象引发了你怎样的回忆、联想或思考?请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2017年北京高考语文真题及答案

  一、 本大题共8小题,共28分。

  1.(3分)C【解析:原文为“其兴起可能比陆路还早”】

  2.(6分,每答对一个方面得3分)答案示例:

  陆路:西汉时建立并逐渐发展;唐时得到长足发展;中唐“安史之乱”后逆转为海陆的补充;宋元逐渐萧条;

  (评分标准:3分,答对一点得1分,答对三点即可得3分,多答不加分)

  海路:唐以前是陆路的补充;中唐以后开始繁荣;宋元持续兴旺;明清走向衰落。

  (评分标准:3分,答对一点得1分,答对三点即可得3分,多答不加分)

  3.(2分)参考答案:和平之路;文明之路

  (评分标准:每答对一点得1分)

  4.(3分)B【解析:B项描写的是战争生活,和“三大功能”任何一项都没有关系】

  5.(3分)D【解析:依句间逻辑关系推断】

  6.(2分)D【解析:殊俗——不同的风俗习惯;殊荣——特殊的荣誉;殊死——拼死,决死;殊遇——特殊的待遇;破格重用(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诸葛亮《出师表》);殊途——不同的道路。】

  7.(3分)A【解析:B项 “縻”应读“mí”;C 项 “侈”应读“chǐ”,“赋予”不可写成“赋与”;D项 “掠”的正确拼写为“lüè”,“休养生息”的“休”不可写成“修”】

  8.(6分)答案示例:遵循经济规律;维持和平大局;发展民间商贸;发展科学技术。

  (评分标准:6分,答对一点得2分,答对三点即可得6分,多答不加分;每条答案不能超过10字,每超一字扣一分,扣完2分为止)

  二、本大题共8小题,共26分。

  9.(3分) C 【解析:“出”在这里是动词用作名词,“之”应作结构助词“的”解释。A联系课本“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B对举结构推出作并列解释。D联系“朋比为奸”】

  10.(3分)C【解析:应该是“学术文义”,可从句子成分的划分和主谓语的合理搭配角度推断】

  11.(3分)C【解析:“臣所聪之不同”的“聪”,抓住所字结构后跟动词的词法特征,应能推断出此处“聪”作动词用,作“听”】

  12.(3分)D【解析:“揭示了作者思想中两个不同侧面的矛盾”只是《赤壁赋》的特点,非本文的特点】

  13.心异脏也 / 或亢或逊 / 或简或缛 / 或成文章 / 语中律令 / 或不成文章 / 语不中律令

  (评分标准:扣住两两对举的特征,可以划分句读;共3分,每断对一处得0.5分,每断错一处倒扣0.5分,扣完3分为止)

  14.(2分)翻译示例:你到南方去,看到了些什么呢?

  (评分标准:翻译点有“之”“奚”和宾语前置句)

  15.小大之狱 虽不能察 必以情

  (评分标准:3分,每处全对得1分,一处中有漏字错字之一者不得分)

  16. (6分)答案示例:

  示例一:

  “前三睹”揭示了记录案情、拟稿判案,不按照案情,只按照刑名师爷们相互沿袭的固有模式,以致千案判决皆雷同。可以用“审判和执法公开”来去除此弊。

  示例二:

  “第六睹”揭露了刑名师爷长期盘踞各地、操纵司法的丑恶嘴脸。可以用“加强执法官员定期交流,打击司法队伍拉帮结派”去除此弊。

  示例三;

  “第七睹”揭露了刑名师爷巴结富贵之人而得以自富自贵的丑恶嘴脸。可以用“打击司法领域钱权交易,去除司法以权谋私毒瘤”去除此弊。

  (评分标准:6分,任选两个方面作答,每一个方面先概括弊端,再提出解决办法;意思符合言之成理即可;每一个方面3分,概括弊端2分,指出办法1分)

  三、本大题共4小题,共15分。

  17. (3分)C 【解析:春水也如大雁一样如期回归,茫茫白蘋逢春生长,诗人却无法回归,愁上加愁,并无喜悦之情】

  18. (3分)B 【解析:A踏青,C介子推,D扫墓】

  19. (3分)①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 ②城阙辅三秦

  (评分标准:3分,每处全对得1分,一处中有漏字错字之一者不得分)

  20. (6分)答案示例:

  第四联为眼前实景。雁阵穿云北去,赶赴北国家园;四野人家也钻青枫取火,一片清明风光。南鸟北归有期,迁客返京无望;钻木取火,荆楚却用青枫,足见异地异俗。第五联为想象虚景。北方紫塞,楚中枫火,两两相隔,诗人之心禁不住飞到故都。长安的楼阁应掩映于迷离朦胧的轻烟花雨中了,那奇瑰高峻的山河也应万紫千红一片锦绣了。两联一实一虚,一动一静,诗人身处异乡,想念京华欲归故都之情含蓄深婉地表现出来,足见诗人构思之精妙。

  (评分标准:分析“虚实”,3分;分析“动静”3分。意思符合、言之成理即可)

  四、本大题共6小题,共22分。

  21.(3分)C【解析:A“满山葱郁”有误;B不完整,因“石达开”和“红军强渡”; D前半句无中生有】

  22.(3分)D【解析:母亲河是对与民族世代繁衍生息息息相关的河流的亲切称呼】

  23.(3分)答案示例:

  ①具体说明安顺场成为“翼王悲剧地,红军胜利场”的直接原因。

  ②与工农红军不计个人得失、以家国大义为重、有着执着信念形成鲜明对比,隐含工农红军在长征途中跨越这不可逾越的障碍,从国民党军队铁桶似的堵截中杀出重围,取得节节胜利的本质原因。

  (评分标准:4分。两个要点,各2分)

  24.(8分)

  答案示例:

  ① 呼喊”中有慨叹。告诉子孙们大渡河畔既有成功的故事,也有失败的故事。

  ②“呼喊”中有赞叹。向子孙们讲述当年红军战士不畏艰难险恶、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的悲壮故事,赞美以家国大义为重,不畏艰难险恶的长征精神,告诉子孙们今天的幸福是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当倍加珍惜。

  ③“呼喊”中有愤怒。暗含对贪欢寻乐、贪财放纵而不坚守原则、不尽职尽责等腐败行为的愤慨之情。

  ④“呼喊”中有嘱咐。告诫子孙们,应汲取追求享乐、腐败堕落必定失败亡国的历史教训,警示子孙们,应发扬红军精神,永葆革命本色、革命传统。

  (评分标准:4个要点,各2分。扣住第⑨段“似叹!似怒!似嘱!”一句,结合全文,归纳概括,意思符合、言之成理即可)

  25. (3分)愤怒,反抗,冲杀,呐喊或号召

  (评分标准:每空1分,意思对即可)

  五、本大题共2小题,共60分。

  26.微写作(10分)参考高考微写作评分标准。

  27.作文(50分)参考高考写作评分标准。

  【附录】

  《治狱》参考译文

  有位客人问我龚自珍说:“你到南方去,看到了些什么呢?”

  我说:“奇怪呀!我看到一些办理刑事案件的人。”

  “是怎样办案的呢?”

  我说:“古代纪录办理案件是根据案情来写的,现在纪录办理案件却不是根据案情来写。不仅南方是这样,朝廷专门发布案例的报纸上登载的也是这样,所有案件双方争执的情况都相同,当事人开始时狡赖不认罪的情况相同,后来服罪的情况也相同。不论东西南北,不论男女,当事人的口吻、神态都相同。这是我看到的第一种情况。

  “有的人刚脱去粗布衣服得到一个县令的职位,如果根据案情亲自拟稿判案(交上去),那必定受到知府的驳回;如果知府同意了,那省按察司一定又驳回;如果按察司同意了,那京师刑部也一定驳回。如果不是根据案情亲自拟稿判案(交上去),那么,即使给知府驳回了,省按察司会同意原判;如果给省按察司驳回了,那京师刑部也会同意原判。这是我看到的第二种情况。

  “根据案情亲自拟稿判案,办案人写的判词就会不相同。(为什么呢?)有的说,‘这是由于我所学习研究的不同’;有的说,‘这是由于我所听来的不同’;也有的说,‘这是由于我所考虑的不同’。(这又是为什么呢?)学不同的内容,考虑问题自然就不一样了。写的判词有的偏重,有的偏轻;有的简单,有的详细;有的条理分明,合乎法令;有的条理凌乱,违反法令。(他们)说:‘我从父兄那里学的,本来就不相同啊。’然而,现在十八省当官的,语言和文字却完全相同。这是我看到的第三种情况。

  “(所以这样),是因为有了专门办案件的幕僚,这些幕僚对科举出身的京官到地方任职的人说:‘你们京官不懂外省的事情,应该听我的话办案。’这些官只好连声答应:是是。幕僚对用钱买来官职的人说:‘你们不懂当官这一套,应该听我的话办案。’这些官同样连声回答:是是。幕僚对凭借祖宗功劳当上官的人说:‘你们的父兄还怕我三分,(你们更得听我的)。’这些官员同样连声回答:是是。(幕僚)尤其极力挟持以文学知名而当官的人,说:‘你们的学问和文章昧于事理,不合当世所用,尤其要听我的话办案。’这些官员也连声答应:是是。现在天下的官吏,就是这几种了,他们都赶着去拜幕僚为师了。是强迫这样做的吗?不。是心甘情愿这样做的。这是我看到的第四种情况。

  “佐杂一级办案的小幕僚,必定勾结州县一级的官员,佐杂一级的官员便害怕他们了。州县一级办案的幕僚,必定勾结知府一级的官员,州县一级的官员便害怕他们了。知府一级办案的幕僚必定勾结司道一级的官员,知府一级的官员便害怕他们了。司道一级办案的幕僚,必定勾结督抚一级的官员,司道一级的官员便害怕他们了。督抚一级办案的幕僚,必定勾结刑部一级的官员,督抚一级的官员便害怕他们了。这是我看到的第五种情况。

  “幕僚们的籍贯相同,也有教师,教育内容相同;也有学生,尊重教师的态度相同,他们的规则和号令也相同。十八行省都有这种幕僚,他们象豺狼那样盘踞各地,象猫头鹰那样虎视眈眈,象毒藤那样到处伸展,象苍蝇那样遍地繁殖。(他们)也有自己的爱、憎、恩、仇,互相勾结或互相攻击,语言和态度都一样。地方官离职时,他们并不跟着走,地方官任期满(要调离)时,他们也不跟着走。这种情况,各行省又大概相同。这是我看到的第六种情况。

  “这些幕僚,亲近巴结富人的时间长了,自己也就富起来。亲近巴结权贵的时间长了,自己也就有了权势。农民种的粮,织女织的布,都被他们分占去了,他们的楼房、车马、衣服、奴仆和小妾都齐备了。这是我看到的第七种情况。

  “我看到的这七种情况,不是唱歌作戏临时表演,不是醉酒患病神志不清,不是鞭揍棍打不得不做,也不是束束缚于契约身不由己。这些人是从士、农、工、商四种人中间分出来的第五种人,是附在九流后面的第十流,他们挟持操纵各级官吏而颠倒了上下级的关系。可悲啊,是谁造成这样极端腐败的局面呢!”



猜你感兴趣:

1.2017年北京高考语文试题

2.2017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3.2017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4.2017北京高考语文答题时间分配

5.2017年浙江高考语文试卷及答案

2017-2018高二历史上期末试卷及答案



  期末考试快到,想抱佛脚,还在为找不到高二历史试题联系而烦恼?找到了却没答案?下面由学习啦小编给你带来关于2017-2018高二历史上期末试卷及答案,希望对你有帮助!

  2017-2018高二历史上期末试卷

  一、选择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总计48分)

  1、“亲亲相隐”是中国封建社会一项重要的司法原则,也就是指亲属之间可以藏匿、包庇犯罪而不负刑事责任。此司法原则( )

  A.确保了明代司法的公正 B.认可了家庭在司法中的地位

  C.损害了明代法律的权威 D.体现了宗法观对法制的影响

  2、1978年,湖北随县一座战国时期大型贵族墓葬,出土了大量文物,特别是有象征天子权

  威的全套青铜编钟和九鼎八簋(gui)经考证,墓主是曾国国君乙,故称“曾侯乙墓”。战国时

  期的其他诸侯墓葬中,也发现过编钟或九鼎。这些考古发现突出说明当时( )

  A.经济大发展使贵族陪葬品更加丰富

  B.物质的富足刺激了精神生活的需求

  C.青铜是当时财富和权势的主要象征

  D.森严的等级秩序遭到破坏

  3、王夫之认为“治有治之理,乱有乱之理,存有存之理,亡有亡之理”;“郡县之制,垂二

  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势之所趋,岂非理而能然哉?”这表明他( )

  A.强调郡县制存在有其必然性 B.通过理学解释治乱兴衰

  C.意识到郡县制改革的迫切性 D.利用盛衰论谴告统治者

  4、武则天执政时,不经三省长官而自行任命官员,被当时的宰相刘祎之批评:“不经凤阁

  鸾台,何名为敕!”“凤阁鸾台”指的是( )

  A.尚书省与中书省 B.中书省与门下省

  C.门下省与尚书省 D.尚书省与吏部

  5、唐代以前,官舍(官员及其眷属住宿、生活之地)通常位于官署之内,官员一旦卸任或调

  离岗位,则要搬出官舍。唐代官员住房形式日渐多样化,以租赁或借居为主,官舍与官署

  逐渐分离。这一变化表明唐代( )

  A.官僚制度逐渐完善 B.特权观念日益淡化

  C.专制皇权不断加强 D.城市功能趋于丰富

  6、学者评价中国古代某一时期,“学术环境不普遍,……限于少数私家,而有所谓累世经

  学。……天下仕途渐渐走入一个特殊阶层的手里去”。上述现象得以改变是在( )

  A.秦汉时期 B.魏晋时期 C.唐宋时期 D.明清时期

  7、钱穆认为:“汉代的选举,是由封建贵族中开放政权的一条路;唐代的公开竞选,是由

  门第特殊阶级中开放政权的一条路。”这表明汉唐选官制度( )

  A.冲破了旧有的官吏来源 B.标志着贵族权力的丧失

  C.完善了官员选拔的程序 D.存在着明显的制度局限

  8、唐朝时期,大将李靖、侯君集等,遇有战事,就统兵出征,军事行动结束,就回朝任

  宰相、尚书等高级文职。两宋时期,在“枢密使”、“枢密副使”中具文官资历的人数占91%。

  这反映了宋代的治国方略是( )

  A.强干弱枝 B.分散军权 C.重文轻武 D.守内虚外

  9、元代以前中国主要根据山川地形来划分行政区,从元代开始则任意把自然环境差异极

  大的地区拼成行政区。这表明( )

  A.元代地方势力强大 B.民族文化影响制度

  C.君主专制得到加强 D.中央强化地方管理

  10、清代政府发布最高命令分为两种:一种是明发上谕,一种是寄信上谕。其中寄信上谕

  是指上谕由皇帝、军机处拟定后,封盖“办理军机处”印,不再经由六部,直接寄给受命

  令的人。这一做法的主要作用是( )

  A.保证了决策机密 B.强化了专制皇权

  C.提高了行政效率 D.适应了军务需要

  11、西方近代的公民观念源于社会契约论——国家是平等独立的个人的集合,公民权是受

  法律保障的个人权利。古代希腊的公民观念与之相比,不同之处是(  )

  A.公民的身份特权 B.公民的义务责任

  C.公共事务的意识 D.参政议政的权利

  12、陈忠云《先秦中国与古希腊雅典的比较》 说:“实际上,让每个人有尊严生活的民主

  政治制度,在世界的每个角落都有培育这种制度的土壤。先秦中国也不例外,之所以先秦

  中国与古 希腊雅典形成两种不同的政治制度,主要是当时两地强者、掌权者追求政治利益

  的主观欲望与维护既得利益的客现统治手段的差异所致。”下面符合作者意图的是( )

  A.相同的政治制度需要相同的经济基础

  B.相同的政治制度需要强硬的政治手段来实现

  C.不同的政治制度的形成有一定偶然性

  D.不同的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地理环境关系密切

  13、恩格斯说:“在希腊人和罗马人那里,人们的不平等比任何平等受重视的多。如果认为

  希腊人和野蛮人、自由人和奴隶、公民和被保护民、罗马的公民和罗马的臣民(广义而言),

  都可以要求平等的政治地位,那么这在古代人看来肯定是发了疯。”这段话认为古希腊罗马

  民主的实质是(  )

  A.主权在民的民主 B.最直接最完整和最纯粹的民主

  C.城邦式的直接民主 D.建立在奴隶制基础上的民主

  14、“罗马法的发展基本上不是按立法程序制定的,也不是君主个人独裁意志的结果,而主要是凭借裁判官的审判实践和法学家的理论活动,在改 造和继承旧有的法律规范的基础上逐渐发展起来的。”材料意在说明罗马法( )

  A.不受立法机构的制约 B.创制过程具有较强的伸展性

  C.不必执行皇帝的敕令 D.在世界法律史上占重要地位

  15、有人认为:罗马人智力不如希腊人,体力不如高卢人,经商的本事不如迦太基人,却

  能一一打败这些部族,而且在战后,还能与这些部族有秩序地和睦共处。为什么?你会发

  现,罗马帝国的强大,归根结底是因为它的宽容开放,它的兼收并蓄。这一认识主要是基

  于罗马( )

  A.万民法广泛的适用性与实用性 B.较为发达的工商业经济

  C.帝国凭借军事实力不断进行扩张 D.《十二铜表法》成文化

  16、罗马法学家把古希腊的自然法哲学注入法律,且被后人冠以“不言而喻的真理”——

  人是生而平等 的,每个人都有追求生命、自由、财产和幸福的自然权利。下列选项蕴含自

  然法观念的是( )

  A.“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

  B.“如果故意伤人肢体……则他本身亦应遭受同样伤害”

  C.“债务人应以物品而不以人身作为借款之抵押品”

  D.“人口数目的计算法应是自由民加上黑奴之五分之三”

  17、麦考莱在其著作《英国史》中称赞光荣革命是最后一次革命。这是因为光荣革命后的

  英国( )

  A.结束了王权专制 B.解决了社会发展中的各种问题

  C.从人治走向法治 D.改革成为社会发展的主要途径

  18、著名史学家钱乘旦指出:“经过18世纪的变化,英国国王是不会犯错误的……实际的

  政治问题交给政客们去处理——让政客们去犯错误,并且承担错误的后果。”这种现象的出

  现主要是因为( )

  A.责任内阁制的形成 B.工业资产阶级主导政府

  C.议会开始限制王权 D.国王凭手中权力转嫁责任

  19、“1785年,为了统一货币,美国国会采用了美元,但1美元的价值是多少呢?新英格兰

  和弗吉尼亚等州定为6先令(英国货币单位),而中部大西洋各州定为7先令6便士,南卡罗

  来纳等州定为4先令6便士等。”这实质上说明( )

  A.国家核心权力体制未形成 B.美国尚未完成国家的统一

  C.美元对英镑有重大依赖性 D.美国深受民主共和思想影响

  20、美国1787年《美利坚合众国宪法》第6条第2款规定:“本宪法及依本宪法所制定之合

  众国法律以及以合众国权力所缔结或将缔结之一切条约,均为国家之最高法律;即使其条

  文与任何一州之宪法或法律抵触,各州法官仍应遵守。”这体现了美国宪法的主要原则( )

  A.共和主义 B.集权体制 C.宪政主义 D.联邦主义

  21、美国1787年联邦宪法确立了一套“地域和体制双向平衡机制”,这种分权制衡机制体现在( )①联邦政府和州政府之间 ②总统和内阁之间

  ③总统和最高法院之间 ④国会参众两院之间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22、《试论法国政治民主化的道路及启示》一文中分析道:“(近代)法国人民曾先后信仰

  过人权理论、立宪制度、共和主义、恐怖统治、宽容政策,并为此流血战斗,付出极大代

  价。但是革命发展得太快,以至人们一早起来就会发现世界变了样,革命消化不了他所吞

  噬的旧世界。”这一分析主要(  )

  A.揭示法国民主政治曲折的发展

  B.说明法国有实行民主政治的坚实基础

  C.强调坚持坚定的信仰对革命的重要性

  D.指出法国大革命有其长期性和残酷性

  23、思想家柏克描述了两种不同的自由观念:一种是“狂野的瓦斯,固定的气体”其释放

  出来的最终结果需要到“最初的激荡略微平静下来,等到溶液澄清,直到看到某种要比表

  面浑浊的泡沫动荡更深一层的东西时才能判断。”另一种自由是一种高贵的、由继承而来的

  自由,“它带有一种堂皇动人的面貌,有一部家谱和显赫的祖先们,这是一种合理的 而有气

  概的自由。”对这两种自由的追求分别是指(  )

  A.法国大革命、“光荣革命” B.北美独立战争、英国议会改革

  C.德意志统一、明治维新 D.俄国十月革命、辛亥革命

  24、1871年,统一后的德意志帝国颁布了宪法,德意志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道路。其最能

  从政治上反映国家的资本主义性质的是(  )

  A.内阁的建立 B.议会的产生 C.国家的统一 D.联邦的形成

  卷Ⅱ

  二、非选择题(25题25分,26题12分,27题15分,共52分,答案写在答题纸上。)

  25、(25分)对公权力运行进行监察的行政监督机制,是人类政治文明的成果之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高皇帝以圣德受命,建立鸿业,置御史大夫,位次丞相,典正法度,以 职相

  参,总领百官, 上下相监临,历载二百年,天下安宁。”“汉家至德溥大,宇内万里,立置郡县。部刺史奉使典州,督察郡国,吏民安宁。”

  ——《汉书•朱博传》

  材料二 (明朝)设六科给事中,按六部的业务进行对口监察,有单独上奏言事,监督

  和弹劾百官的权力。六科被称为“风宪之司”,可以风闻奏事,而不一定负核实的责任,所以当时的六部官员“无敢抗科参而自行者”。明代的东厂、西厂、锦衣卫等都是君主直接委派的特别亲信,他们用公开或秘密的方式进行特别监察,往往用于治理大狱、检举吏民奸罪,伺察密告。

  ——韦庆远、柏桦《中国政治制度史》

  材料三 每年一度的不满意测试……目的就是要阻止任何人成为太受欢迎的人,阻止像庇西特拉图(公元前五世纪中期的雅典独裁者)这样的人,企图利用公民大会作为成为僭主的台阶。每一年,雅典人投票放逐一人达10年之久,这是一种预防犯罪的处罚。

  ——【美】伊恩•莫里斯《希腊人历史、文化和社会》

  材料四 在美国,新闻媒体被封为“政府第四部门”,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政治生活中的一支 原生力量,它决定着公众讨论的议事日程……一头牵着政府,一头牵着国民敏感之极的神经,一旦白宫的某些政策发生偏误或总统等政要滥用行政职权,立即就会招致一场新闻舆论带来的暴风雨。……更为重要的是,新闻媒体具有动员民众的实际能力,它对行政官员具有一种无形的约束力。

  ——彭正波《美国的行政监督机制》

  (1)依据材料一、二,分别指出汉、明两朝行政监督制度的基本内容。明朝监督制度加强反映了怎样的时代特征?(9分)

  (2)材料三中的“不满意测试”是谁最早制定的?依据材料三,概括指出古代雅典监督制度的特点和目的。(8分)

  (3)结合材料四和所学知识,分析“新闻媒体被封为‘政府第四部门’”的原因。依据以上材料,比较中国古代和西方社会在行政监督主体上的不同之处。(8分)

  26、 (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清末改革科举的主将梁启超在戊戌变法失败后逃亡国外,亲眼看到欧美、日本等国借鉴科举实行文官考试的作用。1910年,也就是废除科举的五年之后,他明确说:“夫科举非恶制也”。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材料中梁启超评价科举制度的观点进行探讨。(说明:对该观点赞成、反对或另有观点均可;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27、(15分)史料研究、史论探讨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之一,某班同学在学习欧美近代民主政治时就是运用了这种学习方法。

  史料:

  下列两段材料分别摘自17世纪末和19世纪后期欧美两大国的历史文献,阅读后回答问题。材料一 “凡未经议会同意,以国王权威停止法律或停止法律实施之僭越权力,为非法权力。”“未经议会准许,借口国王特权,为国王而征收,或供国王使用而征收金钱,超过议会准许之时限或方式者,皆为非法,”“议会之选举应是自由的。”

  材料二 “本宪法所授与之立法权,均属于由参议院与众议院组成之合众国国会。众议院以各州人民每二年所选举之议员组织之。……行政权属于合众国大总统。合众国之司法权,属于最高法院及国会随时制定与设立之低级法院。”

  (1)上述两部文献对国家权力分别作出了怎样的规定?有什么共同影响?(4分)

  史论:

  材料三 民主要真正实现必需做到“原则民主”和“程序民主”并重。“原则民主”体现了自由和平等这两大人类核心价值,“程序民主”体现了治理人类社会的最好手段。总的来说,美国的民主之所以能够做到“原则民主”与“程序民主”并重,主要就是因为它产生于对英法政治文化民主性精华的综合。

  (2)根据材料二、三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国民主实现“原则民主”和“程序民主”的主要表现。(4分)你是如何理解“产生于对英法政治文化民主性精华的综合”这一论断的?(4分)

  (3)综合上述史料研究和史论探讨,欧美民主政治具有哪些特征? (3分)

  2017-2018高二历史上期末试卷答案

  一、选择题

  1—5 D.D.A. B.A. 6—10 C.A.C.D. B. 11—15 A.C.D. B.A.

  16—20 C.D.A.A.D. 21—24 B.A.A. B.

  二、非选择题

  25、(1)内容:汉朝:设御史大夫监察百官;派遣刺史监察郡国。(4分)

  明朝:对中央主要行政部门进行对口监察;监察官 员可风闻奏事;设厂卫等特别机构监督官员。(3分) 特征:君主专制统治强化(封建制度腐朽没落)。(2分)

  (2)制定:克利斯提尼。(2分)

  特点:公民监督(自下 而上);定期投票;预防为主。(4分,答出其中两点即可)

  目的:维护民主政治。(2分)

  (3)原因:美国政府主要由行政、立法、司法三部门构成;新闻媒体通过引导公众舆论和动员民众力量,对政府行政施加影响。(4分)

  不同:前者以监察官员为主体;后者以公民大众为主体。(4分)

  26、评分标准:一等(12~10分 )①紧扣评论对象,观点明确;②合理引用史实,进行多角度评论;③论证充分,逻辑严密,表述清楚。

  二等(9~5分)①能够结合评论对象,观点较明确;②引用史实,评论角度单一;③论证较完整,表述清楚。

  三等(4~0分)①偏离评论对象,观点不明确;②未引用史实;③论证欠缺说服力,表述不清楚。

  示例1:赞同梁启超的科举非恶制的观点。

  论证:科举制度通过考试选拔人才,打破特权阶层对仕途的垄断,扩大了中央政权的社会基础;科举制为士子创造了相对平等的竞争机会,读书人可以自由报考,促进社会阶层的流动;通过科举选拔,人才不断更新,提高了国家官员队伍的素质,成为中华帝国长期保持繁荣的制度保障之一;欧美资本主义国家借鉴了科举制度,建立了文官考试制度,选拔国家行政管理人才,促进了社会发展。

  由此可见,科举制对中国、乃至对欧美的社会发展都产生过重大的推动作用,是好的人才选拔制度。

  示例2:不赞同梁启超的科 举非恶性制的观点。

  认证:明清时期,科举考试内容局限于“四书五经”,实行八股取士,科举禁锢了人们的思想,扼杀了创造性,成为维护专制统治的工具;鸦片战争以来,列强加紧侵略中国,民族危机深重,西学进一步传播,当时中国要救亡图存、发展经济,必须发展新式教育,培养实用人才,而科举考试内容完全排除科学技术,扼制了中国科技的发展, 1905年,科举制度 被废除,说明这一制度已无法适应时代的要求;科举制是中国封建政治体制中的一种文官选拔制度,其考试内容、形式都受制于封建皇权,其弊端非常明显。

  由此可见,明清以来的科举制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它的终结是历史的必然,梁启超的科举非恶制的观点是不正确的。

  示例3:梁启超的科举非恶制的观点是片面的。科举有进步性,也有消极性,应一分为二、辩证地评价。

  论证:综合示例1、示例2的内容。且一定要论及欧美国家文官选拔。

  示例4:梁启超 的科举非恶制的观点是片面的。应把科举制放在具体的时空下评价。

  论证:综合示例1、示例2的内容,按古、近、中、外科举制的利弊进行论证。

  (观点2分,论证8分,总结2分。若只有观点,没有论证不得分。论证内容与观点完全脱节,只给观点的分数。)

  27、(1)材料一界定了议会和国王的权力;材料二界定了立法、行政和司法的权力。影响: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政治体制的发展和完善,(4分)

  (2)原则民主:体现人民主权原则,人民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程序民主:三权分立,互相制衡。(4分)

  理解:学习英国的议会制;成功地实践了法国启蒙思想家的三权分立等学说。(4分)

  (3)选举;议会立法;权力部门之间相互制衡。(3分)

执政党的权力解读



执政党的权力解读

  执政党的权力来源于人民,党在掌握了国家权力的时候,同时承担了向人民负责、向社会负责的责任。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执政党的权力解读篇,欢迎大家阅读。

  执政党的权力解读篇一

  执政党所掌握的公共权力及其运行方式受到传媒网络的挑战,怎么办?我们认为,执政党起码应该在以下三个方面要有较为清醒的认识:第一,传媒网络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大趋势,这不可逆转;第二,执政党要学会管理好传媒网络,主导其发展方向;第三,执政党要学会善于利用传媒网络,促进执政党权力更好、更健康地运行。要想用好网络,首先就要管理好网络。管理好传媒网络,特别要注意避免用简单、粗暴、行政命令的方式来解决问题。因为这样的做法,往往会使传媒网络出现“反弹”,甚至走到反面。假设传媒网络走到了政党的反面,那会非常的危险,因为在现代社会,传媒网络的影响力太大了,这是一个非常重大的问题,要特别引起我们的注意。

  (三)社会组织的迅速发展

  所谓社会组织,在中国语境下,特指相对于政党、政府等传统组织形态之外的各类民间性组织,主要包括社会团体、基金会和民办非企业单位三大类。

  在人们民主意识、组织意识普遍增强的今天,社会组织的迅猛发展在世界范围内都是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对于改革开放之后的中国来说更是如此。

  据统计:在我国登记注册的社会组织总数,1988年为4446个,而2010年登记注册的社会组织总量已达44.56万个,短短二十几年的时间增长了100倍[4]。同时,不仅登记注册的社会组织发展迅速,而且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和层面都涌现出一大批未经登记注册,或采取工商登记注册的各种社会组织。据有关方面调研和估算,全国各类社会组织的总数大约在300万家左右[5]。

  社会组织为什么会发展如此迅速?主要原因在于,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度发展和社会整体转型的渐次加快,人民的民主意识、权利意识、利益意识、组织意识得到了普遍的增强。人们逐渐认识到要想更好地维护自己的利益,组织起来可能是一个很好的途径。你比如种地,假设就一个人,那他不仅要种地,还要到市场上去销售粮食,购买种子、农药、化肥等等。所有的这些事情都需要他一个人去打理,他哪里还有更多的时间去了解市场!所以,他的信息就是不完全的,甚至是极度匮乏的。在这种情况下,他怎么能够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优势,怎么能够维护自己的利益?这时候假设他参加了农产品销售联合会、农资供应合作社等社会组织,情况就会大大的不同!因为这时候有人会专门组织统购和销售,有人会专门负责农资供应,他只需要老老实实、认认真真、高高兴兴的种好地就可以了,收获后直接将农产品交给农产品销售联合会,卖的事由农产品销售联合会负责。至于卖没卖出去,卖多卖少,那是农产品销售联合会的事,不管他的事,他只管按以前签订的协议拿钱就可以了。这样对于他来说,既很好地节省了时间、精力,又很好地维护了自己的利益。于是社会组织就迅速发展起来了。

  面对如此众多社会组织的出现,这对我们党执政也提出了挑战。原因很简单,因为无论是政党还是社会组织,它们都是组织,都是民众为了一定目的而让渡“一部分权力”的结果,它们都需要代表民众的意愿。两者的不同主要在于组建的目的,政党组建的的直接目的是执掌政权,社会组织组建的首要目的是追求部分或全体民众的“公益”[6]。但是,在实际运行过程中,执政党必须把全体民众的“公益”作为执政的首要前提和根本目的,而社会组织也往往会对“公共权力”提出自己的诉求,特别是对于处在剧烈社会转型中的国家来说,二者的“边界”有时并非完全不可逾越。这恐怕是执政党对于社会组织最大的“担心”,同时也是社会组织对执政党的“最大挑战”。同时,我们党过去比较习惯于在计划的条件下来掌控国家,包揽一切,好多的设置、功能,其实在官方机构里也能找到,这时候民间再新冒出一部分社会组织来,有的官员可能会感觉不舒服!有时候甚至会想,社会组织是不是要脱离党的领导啊?是不是要另搞一套啊?假设从这个角度去思考,就会出现怀疑、限制、压制社会组织的情况,有时甚至会出现直接利用行政手段取缔社会组织的情况。

  我们认为,从社会发展的趋势来讲,社会组织的发展是一种必然的现象。因此,执政党工作的重心,现在应该放在如何更好的去引导它们的创建和发展,更好的去利用它们,发挥它们在政党和民众之间的“桥梁和纽带”作用,而不是对它们加以怀疑、限制,甚至压制。就社会组织的创建和发展而言,通常有两种模式:一是依靠民间社会力量的自发演化;二是政府自上而下地理性构建与民间自下而上的自发演化相互结合。就中国特定的国情而言,前一种模式是不可取的,因为它很容易出现社会游离于政府,甚至与政府对抗的局面,这一点已经被前苏联和东欧国家改革失败的教训所证明。相反,中国只能采取后一种模式,实现政府与社会组织的良性互动。政府需要承认社会组织存在的合法性与合理性,通过相关法律保障它们的基本权利,为社会组织发展提供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充分激发社会组织的自主性与创新精神,增强社会的自组织治理能力,鼓励社会组织在公共治理中发挥更大的建设性作用[7]。与此同时,政府需要保持对社会组织的必要控制和指导,将社会组织纳入法制化和规范化发展的轨道,并且综合运用各种公共政策防止形成某种分利性和掠夺性的利益集团,有效整合社会利益结构,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发展[8]。

  三、小结

  现在大家看到,在民众、政党、公共权力的循环系统中,不仅民众的构成在发生巨大的变化,而且在民众与公共权力之间的沟通方式和渠道也在发生巨大的变化。因此,执政党不仅要对自己权力来源——民众构成的变化进行不断“调试”,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要将“自己管不了或管不好的事情”“让渡”一部分给传媒网络和社会组织;同时,执政党需将“该管的事情”集中精力管好,以更好地代表全体民众“公益”。

  当前,对于传媒和社会组织,政党已不可能用强制的方式把它们排挤出公共权力领域。因此最好的办法就是把它们有序地组织起来,加以引导、协调、规制和利用,来共同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的发展。作为执政党,要有这个自信,也要有这个能力,因为毕竟在它们中间,政党具有非常大的优势。政党的优势主要体现在,在所有的组织里面,只有执政党可以直接掌控公共权力,况且我们党还拥有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权。既然有这么一个无可比拟的优势,假设利用得好,政党完全能够更好地发挥自身的作用,关键是要有正确的态度和理念,始终代表全体民众的最大利益,巩固自己的权利基础,找到权力运行的的科学路径和方法。

  执政党的权力解读篇二

  引咎辞职不能说是新鲜事情,中国古代即有之,不加分析地说这是近代民主政治的产物未免有些牵强。但是,时代毕竟是发展的,今天的引咎辞职,与古代的引咎辞职有重要区别。中国古代官员的引咎辞职,是基于向皇帝负责,因其权力是皇帝赋予的。而今天的引咎辞职,是向人民负责,因为权力来源于人民。只有当权力行使者因有负于人民的期望、嘱托而辞职的时候,从这个特定意义上讲,引咎辞职才是近代民主政治的产物。

  无论古代还是近代、现代,引咎辞职都是与特定的权力和责任联系在一起的。无论何人,只要享有某种权力,就得到了与这一权力相联系的权利、利益,但同时也就承担了相应的责任,一旦在其职责范围内出现了失误,就应向授权者致歉,当这种失误严重到一定程度,就不适宜继续担任同一职务,就需要引咎辞职,同时由特定权力所带来的权利与利益也随之取消。尤其是在民主政治的条件下,引咎辞职不仅仅是出于权力行使者的自责,更受到国家法律、社会道德的制约,迫使其向拥有选择权的人民群众负责,面向群众辞职。这正是社会进步的特征之一。无论权力行使者的日常表现如何,无论其过去有多么重要的政绩,一旦出现严重失误时,理应承担起相应的责任。这就是权责对应。

  在中国各级公共权力行使者往往都是共产党员,并在党的各级领导班子中担任一定的职务。由此带来了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在2004年一系列重大事故的引咎辞职者中,辞职者都是行政领导者,而这些人所在的党的领导班子应当承担什么责任?这就牵涉到执政党的权力与责任问题。

  执政党的权力来源于人民,党在掌握了国家权力的时候,同时承担了向人民负责、向社会负责的责任。各级党组织拥有重大问题的决策权,那么,对于某些地方的决策失误,当地党组织承担怎样的责任?县长、市长工作出现了重大问题,对其负有领导、监督职责的党委集体应承担怎样的责任?这就是典型的权力与责任的问题。行政首长固然应当为其分管的工作失误承担主要责任,但在党内,其所在领导班子同样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这绝不是为某些失职的行政领导减轻责任,而是说,在党领导一切的原则下,权力与责任怎样对应?笔者认为,这种对应至少表现为下述几个方面:

  ——党是重大问题的决策者,决策成败事关大局,甚至影响到一个地区、一个行业的兴衰,直接关系到众多群众的利益。如果出现重大问题决策失误,本着决策者必须承担责任的精神,党的领导班子作为整体应被追究责任。从党的历史上看,虽有领导班子集体受处分甚至被解散的先例,但因决策失误而被追究责任却很罕见,这是导致权力没有边界而责任有限的原因之一,也是导致政绩工程形象工程难以遏制的原因之一。追究其责任,可以迫使领导班子尊重决策规律,减少决策失误的概率。有的领导班子内部“一把手”个人专断导致决策失误,应追究其主要责任,但是,这种决策往往以“集体领导”的名义作出,如腐败分子王怀忠始终不承认自己的某些错误,强调都是集体作出的决策。这就需要认真反思决策方式,改革和完善决策机制,重大问题的决策过程一定要公开,只有公开,人民群众才能参与到决策过程中来,才能监督决策过程,才能使一切名为“集体领导”实为个人或少数人决策的行为暴露在公众面前。在公开、民主的情况下,即使决策失误,人民群众也是可以谅解的。反之,决策者即使是一个集体,也必须承担相应的责任。

  ——执政党掌握了行政资源,有行使行政权力的便利条件。但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在政府职能转换到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方面的背景下,执政党可以利用的行政权力的范围、力度都发生了变化。在不应该使用行政权力的地方行使了权力,比如,强行指示某些企业组建所谓的“集团”而导致好端端的企业破产,这一责任由谁来承担?事情是由政府来做的,决策却是由党委来决定的,党组织能否为此承担责任?如果不能,是否有权做这种决策?这就需要我们进一步改革和完善党政运作机制,调整党政关系,区分党与政府、人大的决策范围,在党组织无法承担责任的事项面前,不能滥用权力,应明确党的权力是有边界的。在不能行使行政权力的领域,党可以通过非权力的方式发挥政治影响力、发挥引导作用。

  ——党管干部是一条基本的原则,在干部选拔任用问题上,党建立了追究用人失察、失误的责任制,无疑是一个良好的开端。但是,在实践中,某些腐败分子边腐败边升迁的事例表明,这一责任制还没有健全化。尤其是一些身居要职的领导者,其腐败行为败露后,对这些人的使用、提升应由谁承担责任?既然建立了责任制,那么,应当承担责任的无论是集体还是个人,都应有一个明确的“说法”。在这一责任制面前,无论职位高低,都应受到同样的制约。本着对人民负责的精神,对用人失察、失误的追究也应该公开。

  执政党权力与责任对应,与领导者个人的引咎辞职虽然不是同一层面的问题,但道理是一样的。谨记权力与责任对应,才能真正肩负起自己的使命,换一个角度说,才能长久地掌握权力。

  执政党的权力解读篇三

  执政党的权力准确的讲是政治权力。汉斯_摩根索写道:“政治权力的概念是政治科学中最为困难和最具争议的问题之一。”但是,政治家、理论家们却能轻易地就关于权力问题高谈阔论。权力是什么?顿纳斯_H_隆认为“权力是一些人造成他所希望和预定影响的能力”。有人认为“权力是一种起控制或强制作用的支配力量”。加尔布雷思认为“就其本质而言,权力是把一个人的意志强加在其他人行为之上的能力”。罗伯特_达尔认为权力是“让另一方做其不愿意做的事情的能力。”麦克斯_韦伯第一次从社会学的角度给权力下的定义是:“一个人或几个人所拥有的机会,这些机会可以使他们通过集体行为甚至在他人反对的情况下,实现自己的意志。”不管对权力下的定义是什么,权力并不是个让人喜欢的“能力”。无产阶级政治家、马克思主义理论家,通常一出口就是:“我们的权力是人民给的。”人民根本不要执政者强迫自己做不愿意做的事情,而且执政者的这种强迫能力越强,人民可能越遭殃。

  美国是人权典范。江泽民访美时,在康奈尔大学演讲时用流利的英语背诵《独立宣言》。共产党中国的的举动使大学生们一时惊呆了。当江泽民最后一个单词刚背完,全场便爆发了长时间的热烈的掌声。许多冲动的大学生流下了激动的泪水。的确,《独立宣言》在历史上第一次以政治纲领的形式宣告了主权在民的原则,比法国的《人权宣言》早13年。马克思称它为世界上“第一个人权宣言”。马克思还称赞参加起草《宣言》的华盛顿为最伟大的总统。不过在我看来,《独立宣言》同样体现的是资产阶级的伪善。在他们宣布独立的各州,绝大多数的人无法享受到他们假定“是由造物主赋予的不可剥夺的权利”:在当时,甚至以后很长的一段时期内,妇女、奴隶、获得自由的黑人,以及土著居民,不仅没有他们宣称的“政治权利”,而且也丧失了其他许多“不可剥夺的权利”,这些权利,对于生命、自由和追求幸福是至关重要的。其实,财产权也是一项不可剥夺的权利,而奴隶则是他主人的财产。妇女是丈夫的财产。《宣言》起草者之一的托马斯_杰斐逊,自己就拥有奴隶。自由人中40%没有选举权,直到19世纪,在美国各州,只有有产者才享受选举权。

  美国统治者的权力,看起来是人民给的。人民投谁的票多,谁当总统,由总统组阁构成领导班子。不能不说有一定道理。这次美国大选,现任总统奥巴马与罗姆尼对决,反映出选民在贫富分化加剧、制度弊病积重难返的社会大背景下,对国家何去何从的复杂矛盾心理下所作的选择。实际上,美国总统选举,是错纵复杂的力量拔河的产物。社会运转机制决定总统必将诞生于有众多财团撑腰,连接着政治、经济及宗教等社会命脉和中枢神经,从而左右新闻媒介等人们视听和判断的信息来源的强大党派里。竞选过程往往伴随着烧钱。大选中,奥巴马化费了一亿多美元,罗姆尼也化费了好几千万美元。这些钱主要是财团赞助。美国赌业大亨拉斯韦加斯金沙集团老板谢尔登_阿德尔森,支持罗姆尼竞选,化的钱就超过5300万美元。当然,他当选了总统也必定会回报他们。

  苏共垮台后,俄罗斯成为多党制。目前执政党是统一俄罗斯党。普、梅的体制中,普京当总统,还是梅德韦杰夫当总统,都要经过俄罗斯人民选举,选中谁就是谁。俄罗斯人并非看中他们当年一个是苏共克格勃官员,一个是苏共中央书记,而是看谁真正地为人民服务,并且得到人民的满意。这样,人民才会投你一票,否则谈都别谈。普京是个著名的硬汉,当他得知总统选举获胜时,当即热泪夺眶而出。因为他认为他为俄罗斯人民服务所作努力得到了俄罗斯多数人的认可。俄罗斯统治者的执政权力可以讲主要是人民赋予的。

  几千年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一句名言就是“人是政治的动物”。马克思也认为:“人是最名副其实的政治动物,不仅是一种合群的动物,而且是只有在社会中才能独立的动物。”马克思主义的这种理论,为威权政治统治者所误解。握有权力者往往不自觉地成为动物园的老板,被他“代表”权力的人,往往成为任由他宰杀的动物,就连动物的笼子宽不宽敞、动物喂什么饲料,好坏、精细、多寡,也由他们决定。执政的权力哪里来的?毛泽东有个著名论断:“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紧密相关的另一句名言就是:“党指挥枪”。这才是实话实说。所以,毛泽东一再告诫全党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把它确定为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当他发现党和国家面临改变颜色时,就发动了由人民来监督政府权力的无产阶级“”_运动。我们讲执政的权力是人民给的,认为这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定国家根本大法——宪法上确定的。但是,人大是在党领导之下开展工作的。实际上是划了个圆圈,圆圈的中心正是党。大家自己想想,你给人大代表投票了没有?人大代表是你推荐的还是上面指派或经上面审查认可的?一些人见到大红横幅上写着“人民代表人民选,人民代表为人民”,横幅下面办公桌上的投票箱,就绕道走了。因为贴出的候选人名单中他一个都没接触过,怎知投谁好?党代表大会的党代表的产生同人大代表产生的程式一样,可能候选人,你一个都不认识。我们的民主只能算是个学习了西方的程序民主。我们应该通过政治改革,探索出建立一种源于自己文化,同时又汲取百家之长的、在品质和实效上都超越西方水准的新型民主制度,授权于民来有效制衡执政权力。

 

  看了执政党的权力解读篇还看了:

1.党的八项权力内容及解读

2.2016党章解读讲稿

3.党的八项权力心得体会

4.党的精神解读

5.党的八项规定内容及解读

 

2017山东省高考历史试卷



  近三年高考历史考题体现了重视难点、国史,同时侧重于考查对历史事件原因(背景)、影响的分析。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你整理关于2017山东省高考历史试卷的内容,希望大家喜欢!

  2017山东省高考历史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有学者将《左传》中出现的516人,见于战国典籍的197人作为考察对象,划分为公子、卿大夫和士三个集团,发现从春秋至战国,公子集团比例由53%骤减至10%以下,卿大夫集团由44%上升至74%后又跌至55%,士集团由32%上升至60%。这一趋势表明了()

  A.西周宗室子弟的日益多元化B.春秋战国政治的相对稳定性

  C.春秋战国社会的高度流动性D.社会转型时期政治的复杂性

  2.中国古代对于“农民”的称呼,青铜器上有“臣”“众”,先秦文献有称“野人”,秦汉有称呼“夫”“仆”,魏晋时称“田客”“部曲”,宋元明清时称“庄客”“佃”“农民”等,出现这种变化主要源于()

  A.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B.农业生产工具的革新

  C.农业赋税制度的变革D.小农经济的不断发展

  3.右图是战国时期铁器出土分布示意图(每个数字代表一个铁器出土较为集中的地点),对其分析不正确的是()

  A.黄河中下游分布相对集中表明农业发展水平最高

  B.湖南铁器出土较多反映出南方农业有了较大发展

  C.铁器出土分布一定程度反映出政治经济发展水平

  D.长江流域出现多个分布点表明经济中心南移趋向

  4.西汉一代政区变化较大,汉初七国四十余郡,异姓七国分领二十余郡,景帝中元六年,郡四十三,王国二十五,武帝天汉以后,基本维持在郡八十三,王国二十。这一变化说明()

  A.郡国并行制实现了对地方有效管理

  B.汉中后期基本解决了王国问题

  C.汉武帝颁布的“推恩令”成效不大

  D.郡县制取代分封制是历史必然

  .北魏时期政府多次下诏,规定:“百工伎巧,驺卒子息,当习其父兄所业,不听私立学校。违者师身死,主人门诛。”这主要反映出()

  A.政府注重保护传统的手工业技艺B.世袭制有利于手工业技术传承

  C.北魏政府严格限制私立学校发展D.官府对工匠人身控制非常严格

  6.唐代僧一行预言过两次日食(发生于公元724、725年),当其没有被观察到时,他不是去检查修正所依据的大衍历,而是去颂扬唐玄宗的德行感动了上天。这一故事说明(A)

  A.伦理中心主义影响了科学家判断

  B.佛教思想在唐代占据着主导地位

  C.天文观测技术落后导致迷信泛滥

  D.君主专制阻碍了古代科技的发展

  7.唐朝武德四年宣布废止五铢钱,改行“开元通宝”钱,这种钱制不仅成为有唐一代的定制,而且持续流行了近千年,也被作为后世“钱制”的楷模。“通宝”钱制流行反映出()

  A.中国古代货币开始走向规范化B.年号铸钱强化了货币经济功能

  C.货币在社会经济中的作用增强D.标志我国金属铸币制度的成熟

  8.北宋科学家沈括对神宗说:“钱利于流借。十室六邑,有钱十万,而聚于一人之家,虽百岁,故十万也。贸而迁之,使人飨十万之利,遍于十室,则利百万矣。迁而不已,钱不可胜计。”在此他强调()

  A.货币流通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

  B.稳定的货币政策有利于经济发展

  C.人口流动推动了社会经济发展

  D.国家发行的货币越多流动就越快

  9.明代洪武三十年科举春榜所录51人全系南方人,故称南榜,这招致北方落榜举人联名上疏,告主考南方人刘三吾“偏私南方人”,朱元璋怒杀主考官并亲自策问,增录夏榜61人,全系北方人,故称北榜。“南北榜案”本质上反映出()

  A.明朝南北方区域矛盾突出B.皇权凌驾于官僚机构之上

  C.北方仍然是经济文化中心D.科举制度走向了僵化腐败

  10.《广东新语》所载诗曰:“洋船争出是官商,十字门开向二洋,五丝八丝广缎好,银钱堆满十三行。”这首诗说明()

  A.明清“海禁”政策导致白银大量内流B.闭关锁国政策下官营贸易的兴盛

  C.官营丝织品成为对外贸易的主要商品D.清初行商制度是官商结合的产物

  11.现代著名财经作家吴晓波在谈到近代某项经济运动特点时提到:“它并非由中央政府自上而下地发动,而是由地方官员各自展开”“现代化有余,现代性不足”。这里的“它”指的是(A)

  A.洋务运动B.戊戌变法

  C.新政“奖励实业”D.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12.右图是19世纪中国政治腐败情况变化曲线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清朝政治腐败与经济发展水平趋向一致

  B.外来侵略使清朝政治腐败问题愈演愈烈

  C.太平天国运动明显扭转了清朝政治腐败状况

  D.甲午战争后清朝政治腐败问题有所遏制

  13.晚清重臣张人骏曾在其家书中写道:“所谓学成而返,好者不过目的、影响数百新名词,全无实际,否则革命、排满、自由而已。”这表明他()

  A.极力赞成发动革命排满B.大力推崇留学为国服务

  C.主张严厉镇压辛亥革命D.对新式教育持否定态度

  14.“过去农村是土豪劣绅的天下,‘如今是委员的世界呀,你看,屙尿都碰了委员’,‘城里、乡里、工会、农会、国民党、共产党无一不有执行委员,确实是委员世界’。”毛泽东这里描写的是哪一时期的农村现状()

  A.国民大革命时期B.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时期

  C.抗日战争敌后根据地时期D.解放战争时期解放区农村

  15.国货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事件。发端于20世纪初抗议美国排华事件,20年代发展为具有相当规模的全国性运动,30年代达到顶峰,先后出现“国货年”(1932年)、“妇女国货年”(1934年)、“学生国货年”(1935年)、“市民国货年”(1936年)。这一现象)

  A.反映出民族矛盾始终是近代中国主要矛盾

  B.体现了国人具有盲目排外的心理

  C.有力地促进了民族资产阶级的团结和觉醒

  D.推动了政府对帝国主义态度转变

  16.1986年蒋经国主导了台湾“政治革新”:“解除戒严”“开放党禁”,允许台湾艺术、文化和体育人士参加在大陆举办的国际民间组织活动,允许大陆有学术影响的文化界人士和留学生访台。这表明台湾(C)

  A.已经普遍接受“一国两制”的现实B.对自身文化艺术和体育高度自信

  C.开始尝试对两岸关系的有条件开放D.企图以文化交往代替政治上对立

  17.罗马法律规定:“抗辩是赋予被告的一种辩护手段。因为往往会发生这种情形,即原告所提起的诉讼本身是有合法根据的,但是对被告来说是不公平的。因此,为驳回原诉,被告有权提出基于胁迫或欺诈的抗辩,或基于事实之抗辩。”这反映了当时的罗马法()

  A.缺乏作为法律的严肃性B.注重保护私有财产

  C.坚持了司法公正的原则D.侧重维护贵族利益

  18.郑和下西洋在东南亚有着极大的声誉,关于郑和的祠堂、庙宇等当地纪念物,至今犹存。而美洲目前尚没有发现当地人为哥伦布修建的具有类似意义的纪念物。这反映出()

  A.两者航海的不同目的导致了不同结果B.郑和下西洋意义远大于美洲的发现

  C.东南亚人民的文明程度高于美洲地区D.美洲人没有认识到欧洲文明的先进

  19.地图反映了人们认识世界的程度,地图的变化记录了人们认识世界的过程。下列四幅欧洲人绘制的地图出现的先后顺序是(C)

  A.①②③④B.③④①②C.②④③①D.④①②③

  20.英国著名航海家弗朗西斯·德雷克(1540—1596年)是麦哲伦之后第二位完成环球航海的探险家,一生极富传奇色彩,下面是其部分活动,推动其活动出现的主要因素是英国()

  时间主要事件

  1566年德雷克和他的表兄约翰·霍金斯带领五艘贩奴船前往墨西哥,失败险被杀。

  1572年在南美和大西洋成功抢劫西班牙运输队,受到女王召见并成为其亲信。

  1579年完成继麦哲伦之后的第二次环球航行,成为英国“民众的英雄”。

  1588年协助英国海军大败西班牙“无敌舰队”,被封为英格兰勋爵。

  A.新生产方式的开放性B.新型政治制度的创新性

  C.产生了人文主义思想D.资本主义经济成为主流

  21.“(近代)法国人民曾先后信仰过人权理论、立宪制度、共和主义、恐怖统治、宽容政策,并为此流血战斗,付出极大代价。但是革命发展得太快,以至人们一早起来就会发现世界变了样,革

  命消化不了他所吞噬的旧世界。”这一分析主要()

  A.揭示法国民主政治曲折的发展

  B.说明法国有实行民主政治的坚实基础

  C.强调坚持坚定的信仰对革命的重要性

  D.指出法国大革命有其长期性和残酷性

  22.“如果只有欧洲的历史,欧洲的工业革命就不能发生。因为这不单是机械的问题,而是社会整体结构的问题。……没有和东洋的交通贸易,工业革命大概不会发生。”此观点强调(B)[:.]

  A.工业革命的发生具有一定偶然性

  B.从全球贸易角度考查欧洲工业革命

  C.欧洲人在工业革命爆发中的作用

  D.中英鸦片贸易对工业革命推动作用

  23.英国人大卫·兰德斯曾说:“工厂是一种新的监狱,而时钟则成为新的狱卒。”对作者观点理解最准确的是()

  A.工厂成为了犯罪频发的地方B.工厂模仿监狱的管理手段

  C.批判垄断组织对个人的剥削D.机器生产异化了工人生活

  24.汽车大王亨利·福特曾在自传中说:“生产福特T型车需要7882个独立工序,其中949个需要‘强壮而训练有素的体格健壮的人’;其余工序‘670个可由失去双腿人,2367个由一条腿人,715个可由独手的人,10个由盲人来做’。”这反映出()

  A.福特不仅是实业家也是慈善家B.现代化机器生产对身体损伤大

  C.流水线生产降低了对人力要求D.机器完全取代人类成为主导者

  25.近代以来的法德关系有人比喻为:原来两国都在同一条马路上开车,各有各的交通规则,法国采取了“民主”规则,德国采取了专制规则,结果一再撞车。现在仍旧在同一条马路上开车,

  人家都遵守相同的“民主”规则,不再撞车了。材料中第二个“民主”的含义是()

  A.资本主义民主政治制度B.民主权利的逐步扩大

  C.都遵守《联合国宪章》D.欧洲政治经济一体化

  第Ⅱ卷 非选择题(共50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其中26题20分,27题18分,28题12分,共50分。)

  26.(20分)户籍制度作为一项基本的国家行政制度,历代统治者都非常重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据甲骨文记载,商王朝已有“登人”或“登众”,即临时征集兵员的记载。西周时对生齿以上的人,按不同性别“书于版”,并分城(都)乡(鄙)进行人口统计……春秋战国时期,为了敛收田赋和征集兵员,各诸侯国采用“书社制度”和“上计制度”进行人口控制,秦国创建了“士农工商”四民体系,不迁不移,恒业不变,确立了以“立户分户”“什伍连坐”和“使民无得擅徙”为内容的户籍管理制度。汉代实行“编户齐民”制度,并且在中央和地方设置了户籍管理的专职官员。隋唐时期,统治者为防止民户逃亡,在继续推行北魏“三长制”的基础上,实施“大索貌阅”,大量隐漏户口被查出,增加了政府控制的人口和赋税收入。到了宋朝中叶,运用保甲法来管理户籍,目的是加强人口控制,增加税收和改革兵制。元朝的户籍制度出现新的特点,它将居民按职业划分为若干种户,不同类别的种户具有不同特权。明清的黄册登记制度同样强调不同人的不同特权。

  ——摘编自《我国户籍制度及其历史变迁》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政府对人口迁移管制较为宽松,1954年《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居住和迁徙的自由”。随着国家优先发展重化工战略制定,出台了城乡分治的户籍制度。1958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以此为标志,我国正式确立了户口迁移审批制度和凭证落户制度,对人口流动实行严格限制。1963年,公安部依据是否拥有国家计划供应的商品粮将户口划分为“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1975年新修正的《宪法》取消了关于公民迁徙自由的条文。1978—1994年,为户籍制度的调整松动阶段。1994年取消户口按商品粮为标准划分为农业和非农业户口的“二元户籍结构”。1995—2001年,城乡户籍制度改革全面推进。进入21世纪,城乡户口一体化成为户籍改革的主导。2003年,各地又推出新的户籍改革措施,停办蓝印户口;取消农业户口与非农业户口类别,推行城乡户口一体化;进一步降低城市门槛,以准入条件入户。

  ——摘编自《新中国户籍制度产生的历史背景及发展演变》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我国古代户籍管理制度的特点,并分析其历史作用。(10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户籍制度的变化及其原因。(6分)

  (3)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传统户籍制度和现代户籍制度的根本区别是什么?(4分)

  27.(18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丝绸成为重要商品的时间非常久远,发端年代无从考证。人们普遍知道的是,从汉朝时起,丝绸就已成为主要的出口外销商品——通过丝绸之路供应当时的全部文明世界。北宋以前,桑蚕和丝绸在华北和关中最为发达,后来,北方长期遭受战乱破坏,桑倒丝凋。到明清之际,苏、松棉纺织业大发展,江浙出现了许多谙熟工商业务的殷实明干的富商巨贾,他们中的一部分人必然要向可以触类旁通的丝加工业渗透。于是,苏、常、杭、嘉、湖的桑蚕业和丝加工业获得较快发展,苏杭丝织品“转而之燕、之齐、之秦晋、之楚蜀滇黔闽粤,衣被几遍及天下”。由于丝织业在企业内实施规模生产远较个体单干来得合算,因此苏、湖等地兼营纱缎和机业的铺户、账房非常多。“将经丝交给机匠工织,行本甚巨,获利甚微”,是铺户、账房自行设机督织的动因。当然,也有不少资金颇多的丝商,只会鉴别丝绸的质量,而掌握不好生产技术,督导生产有一定困难,不得不从事本钜利微的包买活动,由此使得雇工不多的丝织小机户仍大量存在。

  ——摘编自《全国统一市场形成于19世纪初》

  材料二 马尼拉大帆船贸易自1565年开始,1815年结束,每两年往返一次。历时250余年的大帆船贸易促进了太平洋两岸的经济文化交流,通过贸易,美洲的玉蜀黍、烟草、花生、西红柿等作物传入中国和亚洲。中国出口的商品都是以生丝、丝绸、棉布为主,而进口的只有少量的香料之类,葡萄牙、西班牙始终处于贸易逆差之中,中国则始终处于贸易顺差之中。贸易的不平衡,导致对方不得不支付巨额的白银货币。因此这种贸易被外国学者称为“丝—银对流”或“丝—银贸易”。这种状况也延续到了后来的清朝,持续了近两个半世纪,美洲的白银与日本的白银大量流入中国,成为当时全球化贸易中一道独特的风景。

  ——《“马尼拉大帆船”古老中国最后奇迹似的辉煌》

  材料三 清末民初这段时间,江南地区的纺织品在市场流通量上并没有出现大的萎缩,就苏州地区而言,主要是得益于丝织品出口的大幅增长。民国初年丝织产品出口基本保持上升趋势,苏州盛泽绸在其行销极盛时,“远及南洋群岛、东方诸国,甚至北欧、南美、俄国,每年输入国外及供给全国各地,统计生产约一千数百万,故当年有一日万绸之豪语”。本世纪20年代中期,出口开始下降,在出口商品价值比例上,生丝比重高于丝绸的比重。尤其日俄等国开始征收高额关税之后,销量锐减。到30年代后期,难以适应欧洲新潮多变的市场需求以及消费观念的局限、管理方式的滞后等因素影响的盛泽绸的销售急剧下跌,“已不及以前三分之一”。

  ——《海外贸易与近代苏州地区的丝织业》

  (1)结合材料一、二,分析明清时期中国丝织业出现了哪些新特点?结合所学分析其出现的主要原因是什么?(8分)

  (2)民国初年,苏州盛泽绸行销极盛一时的外因是什么?20世纪20年代中期以后销量急剧下跌的

  主要原因有哪些?(8分)

  (3)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中国丝绸在不同时期对外贸易中发挥的共同作用。(2分)

  28.(1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有学者提出:在传统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化的诸条件中,劳动生产率的发展仅是假言推理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必要条件”,西欧社会转型是“三大机制”互动的结果,即社会财富积累机制、产品与要素市场流通机制、法律与政治保障机制,其中劳动生产率是社会财富积累机制的核心因素,后者是“三大机制”之一,而不是它们的全部。社会转型的条件不是单一的,也不可能是单一的,比如劳动生产率提高相当重要,可它为什么提高和为什么不能提高,这不是劳动生产率或经济本身所能回答的,所以它不能构成动因的原点。

  ——摘自《社会转型时期的西欧与中国》

  请结合材料和世界近代史的有关知识,评析西欧社会转型的观点。(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2017山东省高考历史试卷答案

  第Ⅱ卷 非选择题(共50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其中26题20分,27题18分,28题12分,共50分。)

  26.(20分)户籍制度作为一项基本的国家行政制度,历代统治者都非常重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据甲骨文记载,商王朝已有“登人”或“登众”,即临时征集兵员的记载。西周时对生齿以上的人,按不同性别“书于版”,并分城(都)乡(鄙)进行人口统计……春秋战国时期,为了敛收田赋和征集兵员,各诸侯国采用“书社制度”和“上计制度”进行人口控制,秦国创建了“士农工商”四民体系,不迁不移,恒业不变,确立了以“立户分户”“什伍连坐”和“使民无得擅徙”为内容的户籍管理制度。汉代实行“编户齐民”制度,并且在中央和地方设置了户籍管理的专职官员。隋唐时期,统治者为防止民户逃亡,在继续推行北魏“三长制”的基础上,实施“大索貌阅”,大量隐漏户口被查出,增加了政府控制的人口和赋税收入。到了宋朝中叶,运用保甲法来管理户籍,目的是加强人口控制,增加税收和改革兵制。元朝的户籍制度出现新的特点,它将居民按职业划分为若干种户,不同类别的种户具有不同特权。明清的黄册登记制度同样强调不同人的不同特权。

  ——摘编自《我国户籍制度及其历史变迁》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政府对人口迁移管制较为宽松,1954年《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居住和迁徙的自由”。随着国家优先发展重化工战略制定,出台了城乡分治的户籍制度。1958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以此为标志,我国正式确立了户口迁移审批制度和凭证落户制度,对人口流动实行严格限制。1963年,公安部依据是否拥有国家计划供应的商品粮将户口划分为“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1975年新修正的《宪法》取消了关于公民迁徙自由的条文。1978—1994年,为户籍制度的调整松动阶段。1994年取消户口按商品粮为标准划分为农业和非农业户口的“二元户籍结构”。1995—2001年,城乡户籍制度改革全面推进。进入21世纪,城乡户口一体化成为户籍改革的主导。2003年,各地又推出新的户籍改革措施,停办蓝印户口;取消农业户口与非农业户口类别,推行城乡户口一体化;进一步降低城市门槛,以准入条件入户。

  ——摘编自《新中国户籍制度产生的历史背景及发展演变》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我国古代户籍管理制度的特点,并分析其历史作用。(10分)

  特征:历史悠久;管理越来越规范严格;强调等级特权;兼具政治经济军事综合职能。(每小点1分,共4分)

  作用:政治上:限制人口流动,一定程度维护了社会治安,巩固统治;强化特权等级制度,维护了贵族地主在政治经济上的特殊地位;(4分)

  经济上:强化了小农经济;保证了国家财政收入和兵源的稳定。(2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户籍制度的变化及其原因。(6分)

  变化:由城乡分治“二元户籍结构”发展为城乡户口一体化;由公民居住迁徙自由到不自由再到允许自由流动。(任答一点即给2分)

  原因:国家经济发展战略的调整(由优先发展重工业到农轻重协调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改革开放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完善等。(任答两点得4分)

  (3)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传统户籍制度和现代户籍制度的根本区别是什么?(4分)

  传统户籍制度是以家庭为本位,维护统治阶级政治经济权益的人口管理方式。

  现代户籍制度是以个人为本位,国家依法收集、确认公民人口基本信息以保障公民在就业、教育、社会福利等方面的权益的人口管理方式。(4分)

  27.(18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丝绸成为重要商品的时间非常久远,发端年代无从考证。人们普遍知道的是,从汉朝时起,丝绸就已成为主要的出口外销商品——通过丝绸之路供应当时的全部文明世界。北宋以前,桑蚕和丝绸在华北和关中最为发达,后来,北方长期遭受战乱破坏,桑倒丝凋。到明清之际,苏、松棉纺织业大发展,江浙出现了许多谙熟工商业务的殷实明干的富商巨贾,他们中的一部分人必然要向可以触类旁通的丝加工业渗透。于是,苏、常、杭、嘉、湖的桑蚕业和丝加工业获得较快发展,苏杭丝织品“转而之燕、之齐、之秦晋、之楚蜀滇黔闽粤,衣被几遍及天下”。由于丝织业在企业内实施规模生产远较个体单干来得合算,因此苏、湖等地兼营纱缎和机业的铺户、账房非常多。“将经丝交给机匠工织,行本甚巨,获利甚微”,是铺户、账房自行设机督织的动因。当然,也有不少资金颇多的丝商,只会鉴别丝绸的质量,而掌握不好生产技术,督导生产有一定困难,不得不从事本钜利微的包买活动,由此使得雇工不多的丝织小机户仍大量存在。

  ——摘编自《全国统一市场形成于19世纪初》

  材料二 马尼拉大帆船贸易自1565年开始,1815年结束,每两年往返一次。历时250余年的大帆船贸易促进了太平洋两岸的经济文化交流,通过贸易,美洲的玉蜀黍、烟草、花生、西红柿等作物传入中国和亚洲。中国出口的商品都是以生丝、丝绸、棉布为主,而进口的只有少量的香料之类,葡萄牙、西班牙始终处于贸易逆差之中,中国则始终处于贸易顺差之中。贸易的不平衡,导致对方不得不支付巨额的白银货币。因此这种贸易被外国学者称为“丝—银对流”或“丝—银贸易”。这种状况也延续到了后来的清朝,持续了近两个半世纪,美洲的白银与日本的白银大量流入中国,成为当时全球化贸易中一道独特的风景。

  ——《“马尼拉大帆船”古老中国最后奇迹似的辉煌》

  材料三 清末民初这段时间,江南地区的纺织品在市场流通量上并没有出现大的萎缩,就苏州地区而言,主要是得益于丝织品出口的大幅增长。民国初年丝织产品出口基本保持上升趋势,苏州盛泽绸在其行销极盛时,“远及南洋群岛、东方诸国,甚至北欧、南美、俄国,每年输入国外及供给全国各地,统计生产约一千数百万,故当年有一日万绸之豪语”。本世纪20年代中期,出口开始下降,在出口商品价值比例上,生丝比重高于丝绸的比重。尤其日俄等国开始征收高额关税之后,销量锐减。到30年代后期,难以适应欧洲新潮多变的市场需求以及消费观念的局限、管理方式的滞后等因素影响的盛泽绸的销售急剧下跌,“已不及以前三分之一”。

  ——《海外贸易与近代苏州地区的丝织业》

  (1)结合材料一、二,分析明清时期中国丝织业出现了哪些新特点?结合所学分析其出现的主要原因是什么?(8分)

  新特点:①出现了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或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②海外贸易兴盛,尤其与美洲的贸易得到较快发展。(4分)

  原因:①江南地区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或江南地区桑蚕业和丝加工业发展);富商巨贾(铺户、账房)对丝织业的渗透。②新航路的开辟促进了全球化贸易的发展。(4分)

  (2)民国初年,苏州盛泽绸行销极盛一时的外因是什么?20世纪20年代中期以后销量急剧下跌的主要原因有哪些?(8分)

  外因:一战期间,由于日、意、法等国受战争影响,蚕丝生产锐减,给了盛泽绸发展时机。(2分)

  主要原因:①难以适应欧洲新潮多变的市场需求以及消费观念的局限、管理方式的滞后;②帝国主义的关税壁垒;③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的影响等。(6分)

  (3)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中国丝绸在不同时期对外贸易中发挥的共同作用。(2分)

  __丝绸成为中西贸易主要商品之一;丝绸贸易促进了世界市场的发展。(2分)__

  28.(1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有学者提出:在传统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化的诸条件中,劳动生产率的发展仅是假言推理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必要条件”,西欧社会转型是“三大机制”互动的结果,即社会财富积累机制、产品与要素市场流通机制、法律与政治保障机制,其中劳动生产率是社会财富积累机制的核心因素,后者是“三大机制”之一,而不是它们的全部。社会转型的条件不是单一的,也不可能是单一的,比如劳动生产率提高相当重要,可它为什么提高和为什么不能提高,这不是劳动生产率或经济本身所能回答的,所以它不能构成动因的原点。

  ——摘自《社会转型时期的西欧与中国》

  请结合材料和世界近代史的有关知识,评析西欧社会转型的观点。(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观点:材料认为西欧社会转型是社会财富积累机制、产品与要素市场流通机制、法律与政治保障机制共同作用的结果。我赞同这种观点。(2分)

  论述:英国在17、18世纪通过“圈地运动”、海外贸易和掠夺建立起社会财富积累机制;(2分)通过英西战争、英荷战争和英法战争确立了世界殖民霸权,庞大的海外市场,使英国获得了有效的市场流通机制;(2分)通过资产阶级革命,颁布《权利法案》,确立了君主立宪制,为社会转型提供了法律与政治保障机制。三者共同的作用推动了英国工业革命的到来,为英国由传统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分)而西班牙通过殖民掠夺建立社会财富积累机制,但没有把广阔的殖民地变成商品市场,因此没有推动政治体制的革新,无法建立法律与政治保障机制,因此没有完成社会转型。(2分)

  因此:社会转型是社会总体的变迁,三个子机制缺一不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机制,从而对社会产生整体性的影响。(2分)



猜你感兴趣:

1.2017山东高考历史试题文综

2.2017年山东高考历史真题

3.2017山东高考文综政治试题及答案

4.2017年山东高考文综政治试题及答案

5.2017全国高考历史试题

2017历史高考必备知识点



2017历史高考必备知识点

  2017高考正在最后的备考中,那么历史有哪些必备的知识点呢?接下来学习啦小编为你整理了2017历史高考必备知识点,一起来看看吧。

  2017历史高考必备知识点:隋唐

  1、隋大统一的历史原因。秦和隋的相似性。

  2、隋承前启后的历史地位。

  3、全面细致的识记大运河的分段、起止点、沟通河流。理解大运河开凿的原因,影响。正确看待历史上不同人物对大运河的评价。

  4、多方面(从统治者作为,从制度,从科技,从水利,从民族交往,从中外交流等)分析唐朝前期盛世局面形成的原因和启示。

  5、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的活动和评价。

  6、深入理解三省六部制,科举制,均田制,租庸调制的实施原因、目的,作用和其间的联系,后来的破坏。

  7、全盛时期的表现(经济、政治、民族、对外、文化。)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

  8、长安和扬州。

  9、唐中央政权和边疆民族关系的史实,共性。与汉民族关系的异同点。文成公主和金城公主入藏。

  10、唐朝对外交往和汉的不同之处及其成因。对外交流的具体史实。

  11、深刻理解两税法的实施和影响。

  12、多方面分析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原因和启示。

  13、唐文化:唐诗、韩愈和柳宗元。莫高窟,绘画,书法,封建教育,医学,孙思邈和《唐本草》。

  说明:历来是高考之重点和热点区域,应注意。核心是盛与衰。

  2017历史高考必备知识点:资本主义时代

  资本主义时代,或者叫做手工工场时代。包括资本主义在欧洲的兴起和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时代。又称为原始积累时代。

  1、资本主义萌芽的原因、标志、途径和影响(瓦解封建制度、推动新航路的开辟和早期殖民、促使阶级分化、推动新兴资产阶级展开反封建的斗争:文艺复兴,促使自然科学的突破)。

  2、开辟新航路的原因,三大航海家和三条航线,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新航路开辟后对西、葡,英、法、荷、意大利、欧洲、东方、世界的不同影响。

  3、文艺复兴:自然科学的突破,和日心说有关的科学家的贡献。艺术和文学的著名人物及贡献。

  说明:是资本主义兴起的时代。资本主义工商业在欧洲兴起,新航路的开辟和早期殖民活动促使欧洲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起来,早期资产阶级的反封建斗争采取了宗教异端形式取决于当时资封的力量对比。

  4、理解圈地运动对英国历史的深远影响。

  5、熟练掌握革命前英国的经济,阶级,政治,宗教状况,对比都铎王朝和斯图亚特王朝对英国资本主义的不同影响。

  6、如何重新正确理解和辨证评价英国革命的保守性(是必然)。并从经济、阶级、思想、旧势力等方面分析原因。

  7、掌握君主立宪制、两党制在英国的形成。

  8、从经济,阶级矛盾和社会矛盾,革命领导的革命性,人民群众的参与性,思想发动、国际环境等方面理解法国大革命比之于英国革命彻底的原因。并正确评价之。

  9、熟练掌握法国大革命中三个派别的活动贡献和垮台原因。正确评价雅各宾派及其恐怖政策的两面性。

  10、结合史实正确评价拿破仑的内外活动。(内外活动均具有阶段性和两面性)

  11、启蒙思想家提出了那些政治学说,这些政治学说在早期资产阶级革命中是如何体现出来的?

  12、早期资产阶级革命以推翻封建统治,确立资产阶级统治为任务,早期资产阶级联合人民大众,表现了相当的革命性,经过较为曲折反复的斗争以暴力形式推翻封建统治,以法律的形式确立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原则和规范。对后来影响极大。

  13、理解《人权宣言》,《独立宣言》,《1787年美国宪法》的意义和局限。

  结论:17-18世纪晚期是资本主义到来的时代,首当其冲的就是三大资产阶级革命在英法美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当然,资制尚不成熟,封建君主的封建改革尽管主观目是加强封建统治但也反映了这一历史发展趋势;从经济上看,商业资产阶级控制着手工工场生产,重商主义和赤裸裸的殖民掠夺促进了原始积累;思想上看启蒙运动进一步解放了思想,并且给资产阶级破旧立新以精神动力和理论素养。东方落后并开始从属于西方。

  2017历史高考必备知识点:中国的政治文明

  【高频考点1】 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内涵、特点及影响

  (1)宗法制是以血缘关系为维系纽带、具有宗族色彩的政治制度,其最大特点 是嫡长子继承制,对后世影响深远。

  (2)分封制是以宗法制为核心的中央对地 方的管理制度,体现了中国古代早期贵族政治的特点。

  【高频考点2】 古代中央加强对地方管理的措施

  (1)中国古代中央对地方的管辖主要经历了分封制(西周)、郡县制(秦)、郡国并 行制、文官知州通判制(宋)、行省制(元)等重要制度。

  (2)由分封制到郡县制,反映了地方官吏任用原则由宗法血缘关系到中央行政任命的变化,体现了中国古代政治由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的完成;从郡县制到行省制度的实施,是对地方管理方式的转变,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其演变趋势是地方权力日渐削弱,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高频考点3】 三省六部制特点、影响及演变

  (1)特点:三省六部制的特点:①相权三分;②职权分明;③节制君权。

  (2)影响:①较为完备严密的封建官僚体系,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减少决策 失误。②三省六部制分割了相权,加强了皇权。③三省六部制使封建中央官 僚机构更加完善,历代沿用。

  (3)三省制演变:宋代只保留“中书门下”,与枢密院、三司并称“二府三 司”;元代废三省制,只保留中书省,行一省制;明代分中书省之权归于六 部。

  【高频考点4】 宋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

  宋代设枢密使、三司使分割宰相的军权、财权;明代废除丞相,后设置内阁 内侍机构;清代设置军机处,君主专制达顶峰等。其演变趋势是君权不断强 化,相权不断被削弱直至废除。

  【高频考点5】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及趋势

  (1)中国古代选官制度主要有先秦世官制、汉代的察举制、魏晋南北朝的九品 中正制、隋唐开始直至1905年废除的科举制。

  (2)其演变趋势是选官标准由世家门第逐渐发展到才学;选拔方式由推选逐渐 发展到公开考试;人才选拔逐渐趋向制度化,体现相对公平、公开、客观的 原则。

  【高频考点6】 近代前期列强侵华的背景、影响及特征

  (1)背景:欧美资本主义发展,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发展。

  (2)影响:中国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客观上推动了中国的近代 化进程。

  (3)特征:①甲午战争前列强侵华反映了工业革命后掠夺原料产地、商品输出的特征;侵华主要国家是工业革命中经济实力强的英法美等国。②甲午中日战争及甲午战争后的侵华,反映了向帝国主义过渡过程中的资本输出的需要;侵华国家增多;主要是从瓜分中国到逐步扶植代理人。

  【高频考点7】 辛亥革命的结果与影响

  (1)结果:推翻了封建帝制,成立了中华民国,颁布了《临时约法》,但革命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

  (2)影响:从文明史观、现代化史观看,辛亥革命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为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创造了条件;从社会史观看,辛亥革命进一步推动了中国社会生活与习俗的变化;从整体史观看,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对亚洲各国的民族解放运动产生了较为广泛的影响。

  【高频考点8】 抗日战争

  (1)“九一八”事变,日本开始局部侵华,中日民族矛盾逐渐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2)1937年卢沟桥事变,日本全面侵华,国共两党实现第二次合作,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共同抗战。

  (3)1945年,中国人民取得了近百年来反抗外来侵略第一次伟大胜利,中国的国际地位有所提高。

  【高频考点9】 中国共产党对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贡献

  (1)开创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毛泽东思想。

  (2)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历了大革命、土地革命、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结束了半殖民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建立起社会主义的新中国。中华民族获得了独立,开始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历程。

  【高频考点10】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三大民主政治制度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为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

  (2)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基本政党制度。

  (3)中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基本的民族制度,实现了民族平等,保证了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有利于实现各民族的共同繁荣。

  【高频考点11】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三大外交政策与成就

  在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大阵营对立的国际背景下,建国初期的外交成就非凡。即:一个原则,即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两大会议,即日内瓦会议和亚非会议;三大政策,即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

  【高频考点12】 中美、中日关系改善的影响

  (1)打破了长期以来因美国孤立遏制中国而形成的外交僵局,促进了我国外交事业的发展。

  (2)加强了中国同世界各国的联系,便利了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大作用,进一步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3)有利于构建相对和平稳定的外部环境,有利于中国同世界各国进行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加快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4)加强了各国之间的联系,有利于保持国际社会的稳定,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猜你感兴趣的:

1.高考历史必背知识点汇总

2.2017高考历史必考知识点

3.2017年高考历史必背知识点

4.高中高考历史必备知识点

5.2017高考历史必备知识点

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