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的历史名人有谁(陕西西安历史简介)

由网友()分享简介:西安是国2113务院公布的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历史上5261有周、秦、4102汉、隋、唐等在内的13个朝代在此建1653都,是世界四大古都之一,曾经作为中国首都和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长达1100多年。早在100万年前,蓝田古人类就在这里建造了聚落;7000年前的仰韶文化时期,这里已经出现了城垣的雏形;2008年,西安...

陕西的历史名人有谁



陕西在历史长河中不仅展现了朝代更替的变化历程,铸造了民族盛衰、强弱易势的历史印迹,同时,也孕育和创造了丰富深邃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造就了一大批光照千古的文化巨匠,他们为人类留下了灿烂的文化艺术成果。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陕西的历史名人有谁,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陕西的历史名人有谁

秦始皇

千古一帝

秦始皇(前259年农历十二月初三—前210年),嬴姓,赵氏,名政,又名赵正(政)、秦政,或称祖龙,秦庄襄王之子。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战略家、改革家,首位完成华夏大一统的铁腕政治人物,也是古今中外第一个称皇帝的君主。

刘彻

西汉第七位皇帝

汉武帝刘彻(公元前156年7月14日-公元前87年3月29日),伟大的政治家、战略家、诗人。十六岁时登基,为巩固皇权,中央设置中朝,为加强对诸侯王和地方高官的监察,在地方设置十三州部刺史,令六百石级别的刺史督察二千石级别的郡国守相。开创察举制选拔人才。“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结束先秦以来“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的局面,以儒家思想作为国家的统治思想始于此。

李世民

唐朝第二位皇帝

唐太宗李世民(公元598年1月28日-公元649年7月10日),生于武功之别馆,是唐高祖李渊和窦皇后的次子,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军事家、诗人。李世民少年从军,曾去雁门关营救隋炀帝。唐朝建立后,李世民官居尚书令、右武候大将军,受封为秦国公,后晋封为秦王,先后率部平定了薛仁杲、刘武周、窦建德、王世充等军阀,在唐朝的建立与统一过程中立下赫赫战功。

李旦

唐朝第五位皇帝

唐睿宗李旦(662年-716年),初名李旭轮、李轮,唐中宗同母弟。李旦早年历封殷王、冀王、相王、豫王,于嗣圣元年被立为皇帝,但仅是母亲武则天的傀儡。他在武周建立后,被降为皇嗣,后复封为相王,参与神龙政变。景云元年,在唐隆政变后被再次拥立为皇帝。先天元年,禅位于李隆基,退为太上皇。开元四年病逝,庙号睿宗,谥号为玄真大圣大兴孝皇帝,葬于桥陵。

李隆基

唐朝在位最长的皇帝

李隆基,武周垂拱元年八月,生于东都洛阳,生性英明果断,知晓音律,仪表雄伟俊丽。先天元年李旦禅位于李隆基,于长安太极宫登基称帝。在位前期,玄宗在政治上很有作为,他勤于政事,从各方面采取措施,巩固发展了唐朝政权。注意拨乱反正,任用姚崇、宋璟等贤相,励精图治,开创了唐朝的极盛之世。但是在位后期逐渐怠慢朝政,导致了后来长达八年的安史之乱,为唐朝中衰埋下伏笔。

班昭

曹大家

班昭(约45年-约117年),又名姬,字惠班,扶风安陵人。东汉女史学家、文学家,史学家班彪之女、班固之妹,十四岁嫁同郡曹世叔为妻。班昭博学高才,其兄班固著《汉书》,未竟而卒,班昭奉旨入东观臧书阁,续写《汉书》。其后汉和帝多次召班昭入宫,并让皇后和贵人们视为老师,号“大家”。邓太后临朝后,曾参与政事。班昭作品存世七篇,《东征赋》和《女诫》等对后世有很大影响。

白居易

醉吟先生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

李自成

明末农民起义领袖

李自成(1606.09.22—1645.05.17),原名鸿基,小字黄来儿,又字枣儿,明末农民起义领袖,世居陕西榆林米脂李继迁寨。童年时给地主牧羊,曾为银川驿卒。崇祯二年起义,后为闯王高迎祥部下的闯将,勇猛有识略。荥阳大会时,提出分兵定向、四路攻战的方案,受到各部首领的赞同。高迎祥牺牲后,他继称闯王。

武则天

唯一的正统的女皇帝

武则天(624年-705年),名曌,并州文水人。十四岁入后宫,为唐太宗的才人,获赐号“武媚”。唐高宗时封昭仪,后为皇后,尊号“天后”,与高宗李治并称“二圣”。天授元年,武则天宣布改唐为周,自立为帝,定洛阳为都,称“神都”,建立武周王朝。武则天在位时,杀唐宗室,任用酷吏,但她多权略,能用人,所以贤才辈出。晚年逐渐豪奢专断,颇多弊政。

马超

神威天将军

马超(176年-222年),字孟起,扶风茂陵人,汉伏波将军马援的后人,曹操曾多次征召马超入京为官,但都被马超拒绝。而后马腾入京被封为卫尉,马超就统领了马腾的部队。后依附汉中张鲁。蜀汉建立后,马超官至骠骑将军、斄乡侯。章武二年马超病死,终年47岁,刘禅时期被追谥为威侯。


陕西的历史名人有谁相关文章

★ 陕西西安历史简介

★ 近代历史人物

★ 秦朝历史名人

★ 历史名人故事2020汇总

★ 历史名人

★ 三国历史名人

★ 历史名人

★ 2014感动陕西人物事迹材料

★ 中国历史名人故事

★ 关于历史名人的故事

陕西西安历史简介



西安,简称“镐”,古称长安、镐京,是陕西省省会、副省级市、特大城市、关中平原城市群核心城市,国务院批复确定的中国西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了陕西西安历史简介_关于西安的历史,接下来随着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西安历史

西安是国2113务院公布的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历史上5261有周、秦、4102汉、隋、唐等在内的13个朝代在此建1653都,是世界四大古都之一,曾经作为中国首都和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长达1100多年。早在100万年前,蓝田古人类就在这里建造了聚落;7000年前的仰韶文化时期,这里已经出现了城垣的雏形;2008年,西安高陵杨官寨出土距今6000余年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城市遗迹,被选为当年中国考古发现之首,这是中国发现的迄今最早的城市遗址,也将西安地区城市历史推进到6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建国以来,世界上已经有200多位国家首脑和政要访问古都西安,包括联合国秘书长、美国总统、俄罗斯总统、德国总理、法国总统、英国女王、日本天皇、韩国总统等。

远古时代,“蓝田猿人”就在这里繁衍生息;新石器“半坡先民”在此建立部落,半坡人的经济生活中,农业生产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他们焚毁树木,开垦农田,种植粟等旱地作物。当时人们从事生产活动所使用的工具是石头、兽骨、鹿角和陶片等制造的。除粮食生产外,半坡人也已开始种植蔬菜。家畜饲养业在当时已出现了,当时养的牲畜有猪和狗两种,以猪为主。打猎、捕鱼也是当时一项重要的生产活动。

1957年在考古发掘的基础上,就地建成了西安半坡博物馆,于1958年4月建成并正式对外开放,是中国第一座新石器时代遗址博物馆,也是新中国第一座史前聚落遗址博物馆。博物馆面积约3000平方米,有半地穴式的房屋、窖穴、圈栏及起防护和泄洪作用的大围沟等遗迹,比较完整的保留的半坡原始社会村落的原貌。

西安,在西周时称为“丰镐”。“丰镐”,是周文王和周武王分别修建的丰京和镐京的合称。 西周伯姬昌(周文王)在今西安城西南营建丰京,将臣民从岐山周原迁于此。又命子姬发(周武王)在沣水东岸营建镐京。后者为政治中心,前者为宗教、文化中心,合称“宗周”,为西安建城之始。武王灭商建立周王朝后,以丰镐为都,为西安作为都城之始。

西周初期的“成康之治”标志着中国奴隶制社会进入鼎盛时期。公元前841年,镐京“国人暴动”是中国历史是最早的大规模群众暴动驱逐国王事件。

都城咸阳,阿房宫大部分面积在今西安市境内,兵马俑和秦陵在今西安市境内(位于西安市临潼区)。秦的宗庙在渭河南岸,荆轲刺秦王,就发生在秦章台宫(后来的汉未央宫前殿);廉颇蔺相如,秦王坐章台。秦代宫殿布局还没有形成宫城、皇城和三大殿的布局。秦咸阳城地跨渭河南北。

公元前202年,刘邦取得政权,在长安(今西安城西北郊汉城)建立西汉王朝。刘邦定都关中,取当地长安乡之含意,立名“长安”,意即“长治久安”。

汉长安城位于渭河以南的关中平原上,面积约36平方公里。在西汉时期,作为首都的长安城一直是全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座规模庞大、居民众多的城市。汉长安是在秦咸阳遗址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史记》:“汉长安,秦咸阳也”,张衡《西京赋》云:西汉长安“乃览秦制,跨周法”,《三辅黄图·序》也云:“武昭,治咸阳,因以汉都”。《旧唐书 地理志》说:“京师,故秦之咸阳,汉之长安也。”秦咸阳从惠文王以后,就不断向南扩展,在渭河以南修建了章台、兴乐宫、甘泉宫、信宫、阿房宫及七庙等建筑。刘邦夺得天下后,经娄敬、张良等的劝说,建都长安。修缮秦的兴乐宫而改为长乐宫,在秦章台基础上建未央宫。即汉长安城是在秦都咸阳基础上建立的,说明在都城选址上是汉承秦制的。 汉朝宫阙均在今西安市汉城保护区内,位于北二环以北,而汉代的武帝文帝景帝陵墓,在今咸阳市境内。丝绸之路开通后,长安成为东方文明的中心,史称“西有罗马,东有长安”。

西汉末年的公元9年,大司马王莽正式称帝,曾改都城长安为“常安”。

公元582年,隋文帝颁令在汉长安城东南的今西安城址营建新都大兴城。隋开国之初,都城仍在长安旧城,因久经战乱,残破不堪。因此,隋文帝放弃龙首原以北的故长安城,于龙首原以南汉长安城东南选择新址,建造新城大兴城。

唐定都长安后,改隋大兴城为长安城,并进行了增修和扩建。唐太宗贞观八年(公元634年),在原外郭城东北龙首原上营建大明宫。之后年间又不断修建城墙、城楼、兴庆宫等建筑。宫城完全与今西安市重合,皇宫与今西安市明城墙重合。唐代帝王陵,如昭陵、乾陵等则大部分在今咸阳市境内。而在唐代,唐十八陵全部在京兆府的辖县内,乾陵是京兆府奉天县。

自隋文帝开皇二年(公元582年)开始,至唐高宗永徽五年(公元654年)基本就绪,历时72年。城市面积84.1平方公里,布局规划整齐,东西严格对称,分宫城、皇城和外廓城三大部分。城市结构布局充分体现了封建社会巅峰时期的宏大气魄,在中国建筑史、城市史上具有划时代影响。

五代时,后梁改京兆府为雍州,设大安府,后唐改大安府为京兆府。宋代置陕西路,后置永兴军路。赵匡胤统一中国后,曾经有意迁都长安,最后由于部下反对,只得放弃金代改永兴军路为京兆府路。

元初,长安城的范围依然沿用韩建“新城”,并使用京兆府的名称。至元九年(公元1272年),元世祖封其三子忙哥为安西王,镇守其地,建安西王府。至元十六年(公元1279年)遂该京兆府为安西路。后来由于发生安西王叛乱,安西国被撤。皇庆元年(公元1312年),又改安西路为奉元路。据李好文在《长安志图》中所绘《奉元城图》,四面仅各一门,南门偏东,北门偏西,东西两门也不对称,城内建筑也无对称格局。市场集中在城内西北隅,有马市、羊市和秦川驿等。东北隅有太子府(明秦王府)、城隍庙、察院等。马可波罗于至元十二年(1275年)游历于此,写到:“城甚壮丽,为京兆国之都会……此城工商繁盛,产丝多,居人以制种.种金锦丝绢……凡人生必需之物,城中皆有,价值甚贱。”

明代形成了今天西安的格局,西安的名称也源于明代。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三月,大将军徐达进兵奉元路,明朝政府即改奉元路为西安府。

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朱元璋封次子朱樉为秦王。同年西安府城东北隅开始营建秦王府。秦王府时称“王城”,后讹为“皇城”,明洪武七年至十一年新修了城垣,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和洪武十七年(公元1384年)分别修建鼓楼钟楼,其位置也与元代的敬时楼和钟楼无异。

洪武二十四年(公元1391年)朱标西巡西安后,曾经提议迁都西安,不过他回到南京之后便病死。

清代西安城内设置依旧,但在城东北修建一座满族驻防城,在城东南修建了汉军驻防城,以及增加了钟楼西南的总督布院署等。庚子之变时,慈禧和光绪西逃驻跸西安长达一年时间。

1911年10月22日,在辛亥革命爆发后西安也爆发了武装起义,占到总城面积约四分之一的满城被起义军攻陷并焚毁,成为西安城内的一处死角。

1921年冯玉祥第一次督陕,在原秦王府城(八旗教场)修改房屋,驻扎军队。

抗战前夕,国民政府曾经建立国民政府西京筹备委员会。

抗战时期河南等地失守,大批难民沿陇海路涌入西安,主要集中在火车站和尚仁路(今解放路)一带。尚仁路迅速发展成为新的商业区,西安城内的商业重心也开始集中到了城市的东部。

在中共长征之后,陕北地区成了苏区,西安成为国民党的重要前线,在此发生了西安事变。

1949年5月20日西安解放,属陕甘宁边区辖市。

1950年改由西北军政委员会领导,1953年1月27日西北军政委员会改为西北行政委员会管辖,西安市属西北行政委员会。

1953年3月12日,改为中央直辖市,为全国12个中央直辖市之一;1954年6月19日改为省辖市。

拓展资料:

既然西安地理位置,国家政策都不错,为什么经济(相对)不行?

一座城市的综合实力,有些人就只能看到经济不好,西安经济是有多不好被这样看不起,全国24都被唱衰到这种程度,说西安是三线四线城市的是有多瞧不起西安,什么历史是西安的最后一块遮羞布的,也太自以为了解,就只知道个历史,真实的数据资料,西安的商业市场表现,科技教育医疗军工政治排名都是全国前列,这些客观的不相信,摆一大堆主观的东西来证明这座城市有多不好,事实上对这座城市的现状和未来根本就不了解。

之前有人邀请我回答这个问题,当时觉得要说的实在太多,突然之间不知道说什么,好在这几天在军训,有很多时间来把这个问题的思路疏理清楚。才疏学浅,只能以自己微薄的一点点知识略答一二。

一.地理位置

西安位于关中平原的腹地,在封建时代前期地理位置极其优越,东函谷关,西大散关,北萧关,南武关。关中处在四大关隘之中,易守难攻。同时其自身灌溉条件优良,良田千顷,八水绕长安,是农业经济发达的天府之国,后方还有陇蜀的肥沃平原,因此成为帝王建都的首选。此外,关中平原还是扼守中原和西域的重要节点,在历朝历代同西域交流,征战的年代,如周之于犬戎,秦汉之于匈奴,唐之于西突厥,西安有着控中原以进取西域的重要战略地位。

西周,秦,西汉,隋唐,中国历史上最繁荣强盛的几个朝代都建都于此。

封建时代的后期,北方几经战乱,关中平原历经数个朝代的建立和消亡以后,再也无力承担一个封建大帝国心脏运转的严重负荷。随着经济中心的南移,西安洛阳的条件已不如漕运更加方便的开封,经济优势不如身处江南的南京。同时,异族的威胁已不再来自西域,而是来自北方的蒙古大草原,西安不如北京更有战略优势。

自唐末以后,西安已不再作为封建大帝国的首都,但其安全险要的地理优势仍然可以作为偏安一隅的守成之地,依旧挡的住百万雄师的进攻,也撑得起根基尚不稳的割据政权,是封建帝王躲难的首选。庚子年慈禧光绪两宫西狩,西安做了将近一年时间的临时国都;在抗日战争的八年时间,日本人也不曾跨过黄河一步,只能隔河兴叹,定期派飞机来轰炸西安。

鸦片战争,列强打开了中国封闭的大门以后,海权时代已然到来,西安作为内陆城市的地理位置更显尴尬。沿海城市天津,青岛,上海,宁波,厦门在英国人的不平等条约下纷纷开埠,资本主义相继萌芽,凭借其沿海的地理位置,由籍籍无名纷纷变的声势显赫,上海更是由松江府的一个小小辖县摇身一变成为远东第一大都市。武汉,长沙,重庆,南京由于沿长江,也在外国资本主义的影响纷纷发展起来,凭借其省府和沿江的地位,近代工业经济迅速发展。哈尔滨,长春,大连身处中国边境,在日俄以及伪满洲国的建设下也都纷纷变成被称为东方莫斯科之类的大城市,繁华几乎如上海。

而西安,一座不沿海不沿江不沿边,身处中国大陆深处,畏缩在明城墙内的一座小城,在海洋时代完全找不到发展之路,只能依赖着陕西省会和西北中心的政治地位,和刚刚通车的陇海铁路慢慢发展。国民政府设立的陪都西京筹备建设委员会对西安进行了大规模的现代化建设,抗日战争难民和救国救难物资的涌入,使得西安从近代历史的低谷开始重新走向崛起。

建国以后,国家开始了对西安的大力投资,国企军工高校纷纷落户,苏联的156个援助项目有17个落在西安,成为落户项目最多的城市,比中部六省的总和还要多。交通大学,华东航空学院相继动迁来到这里,计划经济时代的西安开始了相当一段时间的大放光彩。然而好景不长,进入八九十年代,国家改革开放,放开市场经济,先沿海,再沿江,再沿边的逐渐开放使得一批城市率先发展,一直到90年代才开放内陆省会城市,西安这时才接触到市场经济和外资的触角。然而经济特区深圳珠海凭借国家政策优势和靠近港澳的地理优势迅速崛起。市场经济时代,劣势的地理位置导致西安再一次错失了发展的机会。

二.经济问题

西安在中国的地位自古以来都不是依靠经济,可以说自封建时代以来西安就是依靠政治文化国际交流中心的地位成为中国举足轻重的大城市。农业经济发达的江南通过大运河经东都洛阳将物资粮食供给辗转运至长安。自唐末长安失去首都地位以后,西安的地位一蹶不振跌入历史低谷,(顺道说一句,作为长安的物资转运站,东都洛阳也失去了其意义而逐渐被荒弃,北宋直接将都城定在了漕运更为方便的开封。)唐末朱温将长安城尽数拆毁,西安沦为偏安西北边境一隅的小城,在乾隆年间甚至西北王的身份都曾让位于兰州,直到1932年陇海铁路通西安,民国政府设立陪都西京,西安才开始走向复兴的道路。

汉唐等古中国首都大都在长安,宋迁至开封,随后基本为北京,为何有这种迁徙,为何不选择南方地区?

中国古代都城的变迁,是自然环境和人事共同作用的结果,自然环境决定人事,人事又反作用于自然环境。

概括地说,从西周以来,到宋之前,几乎所有统一的中原王朝,它们的都城都位于大陆腹地、四塞之国,并且主要就是在关中和河洛两个盆地之中二选一。


陕西西安历史简介相关文章

★ 陕西西安历史简介

★ 西安的历史传说故事不为人知

★ 西安唐朝的历史资料

★ 西安概况导游词

★ 西安的历史传说故事不为人知(2)

★ 西安历史传说故事

★ 关于西安的简介导游词

★ 西安简介导游词

★ 描写西安历史的精彩散文

★ 陕西的历史特点是什么

历史名人故事2020汇总



历史人物是指在历史发展中起过重要影响,在历史长河中留下足迹,对人类历史起到推动作用的人物,考古学佐证。读史可以明智,读史可以明兴亡、知更替,可以医愚,可以清心,下面小编给大家介绍关于历史名人故事,方便大家学习。

历史名人故事1

范仲淹二岁的时候死了父亲。母亲很穷,没有依靠。就改嫁到了常山的朱家。(范仲淹)长大以后,知道了自己的生世,含着眼泪告别母亲,离开去应天府的南都学舍读书。(他)白天、深夜都认真读书。五年中,竟然没有曾经脱去衣服上床睡觉。有时夜里感到昏昏欲睡,往往把水浇在脸上。(范仲淹)常常是白天苦读,什么也不吃,直到日头偏西才吃一点东西。就这样,他领悟了六经的主旨,后来又立下了造福天下的志向。他常常自己讲道:“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原文:

范仲淹二岁而孤,母贫无靠,再适常山朱氏。既长,知其世家,感泣辞母,去之南都入学舍。昼夜苦学,五年未尝解衣就寝。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往往糜粥不充,日昃始食,遂大通六经之旨,慨然有志于天下。常自诵曰: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历史名人故事2

陈藩十五岁的时候,曾经独自住在一处,庭院以及屋舍十分杂乱。他父亲同城的朋友薛勤来拜访他,对他说:“小伙子你为什么不整理打扫房间来迎接客人?”陈藩说:“大丈夫处理事情,应当以扫除天下的坏事为己任。不能在乎一间屋子的事情。”薛勤认为他有让世道澄清的志向,与众不同。

原文:

藩年十五,尝闲处一室,而庭宇芜岁。父友同郡薛勤来候之,谓藩曰:“孺子何不洒扫以待宾客?”藩曰:“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室乎?”勤知其有清世志,甚奇之。

历史名人故事3

几个学生向苏格拉底请教人生的真谛。

苏格拉底把他们带到果林边,这时正是果实成熟的季节,树枝上沉甸甸地挂满了果子。“你们各顺着一行果树,从林子这头走到那头,每人摘一枚自己认为是的果子。不许走回头路,不许作第二次选择。”苏格拉底吩咐说。

学生们出发了。在穿过果林的整个过程中,他们都十分认真地进行着选择。等他们到达果林的另一端时,老师已在那里等候着他们。

“你们是否都选择到自己满意的果子了?”苏格拉底问。

学生们你看着我,我看着你,都不肯回答。

“怎么啦?孩子们,你们对自己的选择满意吗?”苏格拉底再次问。

“老师,让我再选择一次吧!”一个学生请求说,“我走进果林时,就发现了一个很大很好的果子,但是,我还想找一个更大更好的,当我走到林子的尽头后,才发现第一次看见的那枚果子就是的。”

另一个学生紧接着说:“我和师兄恰巧相反,我走进果林不久就摘下了一枚我认为是的果子,可是以后我发现,果林里比我摘下的这枚更大更好的果子多的是。老师,请让我也再选择一次吧!”

“老师,让我们都再选择一次吧!”其他学生一起请求。

苏格拉底坚定地摇了摇头:“孩子们,没有第二次选择,人生就是如此。”

历史名人故事4

比尔。盖茨从小就是个“电脑迷”。他1955年10月28日生于美国西北部华盛顿州的西雅图,小时候就开朗活泼,是一个精力充沛的孩子。不论什么时候,他都在摇篮里来回晃动。等长大些又花许多时间骑弹簧木马。后来,他把这种摇摆习惯带入成年时期,也带入了微软公司,摇动了整个世界。

比尔。盖茨在中学时酷爱数学和计算机。保罗。艾伦是他的校友,两人经常在湖滨中学的电脑上玩三连棋的游戏。那时候的电脑就是一台pdp8型的小型机,学生们可以在一些相连的终端上,通过纸带打字机玩游戏,也能编一些诸如排座位之类的小软件,小比尔。盖茨玩起来得心应手。

1972年的一个夏天,年龄比他大3岁的保罗拿来一本《电子学》的杂志,指着一篇只有10个自然段的文章,对比尔说,有一家新成立的叫英特尔的公司推出一种叫8008的微处理器芯片。两人不久就弄到芯片,摆弄出一台机器,可以分析城市交通监视器上的信息,他们就想成立一家命名为“交通数据公司”的公司。1973年,比尔上了哈佛大学,保罗则在波士顿一家叫“甜井”的电脑公司找到一份编程的工作。两个伙伴经常会面,探讨电脑的事情。

如苹果砸出牛顿的灵感一样,个人电脑突入比尔的脑海也有一个外在的启蒙者。这就是1975年1月份的《大众电子学》杂志,封面上altair8080型计算机的图片一下子点燃了比尔。盖茨的电脑梦。他和他的好朋友保罗在哈佛阿肯计算机中心没日没夜地干了8周,为它配上basic语言,开辟了pc软件业的新路,奠定了软件标准化生产的基础。

如今,微软已成为业内的“帝国”,而这与比尔。盖茨小时候的“电脑梦”是不无关系的。

历史名人故事5

勾践23岁就继承王位,刚继位不久就打败了强大的吴国,可谓是志得意满,但此时的勾践当然还算上“成”。因为强大的吴国正在发奋血耻,一场灭顶之灾随即就降临到了这位年轻的君王和他的国家。

阖闾受伤而死,其子夫差立志报仇。勾践于次年主动进攻吴。在夫椒山(今江苏吴县西南)与吴兵发生激战,越兵大败。勾践退兵至会稽山(今浙江绍兴南),用范蠡的计策,向吴称臣乞和。勾践五年,率妻和大臣范蠡亲去吴国臣事夫差入质于吴,抵达吴都,勾践忍辱负重,自称贱臣,对吴王执礼极恭,吃粗粮、睡马房、服苦役,“服犊鼻、著樵头;夫人衣无缘之裳、施左关之襦。”小心伺候夫差,做到百依百顺,养马,夫人给水、除粪、洒扫。三年不愠怒,无恨色。胜过夫差手下的仆役。

勾践七年(30岁)归越,归国后,为了激励自己不忘报仇雪耻,睡觉时不铺褥子而铺上柴草。在房间里挂了一个苦胆,每顿饭前都要尝尝。这就是“卧薪尝胆”典故的由来。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终于勾践乘吴国争霸中原国内空虚加上国内天灾大败吴国。勾践二十四年(47岁),吴都被围三年后城破,夫差自杀。吴亡。随后,勾践又乘船进军北方,宋、郑、鲁、卫等国归附,并迁都琅琊(今山东胶南南),与齐、晋诸侯会盟,经周元王正式承认为霸主。

“有志者,事竞成,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历史名人故事6

这位在近代中国画坛享有盛名的艺术大师也是起步晚,基础差。齐白石从小家境贫困,世代务农,仅在12岁前随外祖父读过一段私塾。他砍柴、放牛、种田,什么活都干,12岁学木匠,15岁学雕花木工,挣钱养家。27岁才开始正式学画画。这个时候所有人恐怕连他自己也不会想到,日后会成为一代大师,获得一连串的荣誉。

齐白石什么时候可以称的上“成”字不太好说,我想在他中青年的时候已经小有名气,但可以肯定的是,他是在56岁后开始大胆突破自己,转变画风后才从此声名大振。

1949年当选中国文联委员、中华全国美术工作者协会委员。1952年聘为中央美术学院名誉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中央文史馆研究馆员、北京中国画研究会主席、北京中国画院名誉院长。曾当选第一届全国人大代表。1953年中央文化部授予“人民艺、术家”称号。1955年德意志民主共和国艺术科学院授予“通讯院士”荣誉状。1956年获世界和平理事会1955年度国际和平奖金。1957年,担任北京中国画院名誉院长,同年9月16日谢世。卒年95岁。

历史名人故事7

陶侃是东晋人,在广州做官当时的广州地区,生产落后,人口不多。陶侃在那里没有多少公事可办,生活很清闲。但陶侃是一个有雄心壮志的人,他为了锻炼身体和磨练意志,就叫人将一百多块砖放在院子里。每天一早,陶侃就把砖搬运到外面去,到了晚上,又把砖搬进屋子里。天天如此,从不间断。

家里人觉得奇怪,就问陶侃为什么要这样做。陶侃回答:“我将来是要报效国家做大事的,如果生活过于舒适,将来怎么能担当重任,为国家效力呢?”过了几年,陶侃终于被调回中原,被皇帝重用。陶侃回到中原以后,尽管公务繁忙,可是在广州养成的搬砖习惯一直没有放弃,以此来磨练自己的意志。他常对人说:“大禹是圣人,还十分珍惜时间。至于普通人则更应该珍惜分分秒秒,怎么能够天天玩乐?活着的时候对人没有益处,死了也不被后人记起,这是自己毁灭自己啊!”

【故事启迪】陶侃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人要胸成大志,珍惜时间,严格要求自己,才能有所作为。年轻人不应该放弃理想,其实每个人心中都有好多愿望,这些就是生活的动力。但是,愿望的实现不是想想就能实现的,需要为之付出、为之奋斗才能实现。因此,青少年都应该珍惜时间,朝着自己的愿望努力,争取在不久的将来实现它、拥有它。


历史名人故事2020汇总相关文章:

★ 名人故事大全2020汇总

★ 世界名人故事2020汇总

★ 世界名人故事2020汇集

★ 名人小故事2020最新

★ 名人的故事2020汇集

★ 历史故事大全2020汇总

★ 古代历史故事2020汇集(2)

★ 名人读书故事2020汇总

★ 名人小故事2020汇集

★ 名人励志故事2020汇集


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