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名言有哪些(孔子是春秋哪个国家的_孔子被称为什么)

由网友()分享简介:孔子的名言有哪些



  孔子的经典语录都耳熟能详,但这只是冰山一角。下面由学习啦小编为大家介绍孔子胡一些名言警句,希望能帮到你。

  经典名言

  1、言忠...

孔子的名言有哪些



  孔子的经典语录都耳熟能详,但这只是冰山一角。下面由学习啦小编为大家介绍孔子胡一些名言警句,希望能帮到你。

  经典名言

  1、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

  2、是可忍,孰不可忍?

  3、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

  4、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5、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

  6、君子之道,暗然而日章;小人之道,的然而日亡。君子之道,淡而不厌,简而文,温而理,知远之近,知风之自,知微之显,可与入德矣。

  7、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

  8、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9、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10、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11、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12、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13、礼之用,和为贵。

  14、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

  15、己所不欲,匆施于人。

  16、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17、有教无类。

  18、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19、朽木不可雕也。

  20、君子易事而难说也。说之不以道,不说也;及其使人也,器之。小人难事而易说也。()说之虽不能道,说也;及其使人也,求备焉。

  21、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

  22、君子求诸已,小人求诸人。

  23、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

  24、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25、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26、不学礼,无以立。

  27、德不孤,必有邻。

  28、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29、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30、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

  31、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谓之“文”也。

  32、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33、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34、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

  35、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36、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37、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38、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39、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40、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

  41、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42、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43、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44、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

  45、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

  46、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47、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48、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致远恐泥,是以君子不为也。

  49、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50、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谓之学矣。

  51、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

  52、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

  53、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54、述而不作,信而好古。

  55、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学习拓展

  1、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3、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4、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

  5、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

  6、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7、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8、执德不弘,信道不笃,焉能为有?焉能为亡?

  9、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10、小不忍,则乱大谋。

  11、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年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12、施诸已而不愿,亦勿施于人。

  13、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

  14、不患人之不已知,患不知人也。

  15、往昔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16、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17、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18、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19、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20、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21、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22、有德者必育言,有言者不必育德。

  23、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24、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25、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26、大德不逾闲,小德出入可也。

  27、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28、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29、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30、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31、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32、仕则优则学,学而优则仕。

  33、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已知,求为可知也。

  34、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35、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36、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37、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38、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39、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40、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孔子是春秋哪个国家的_孔子被称为什么



  孔子被世人尊称为“孔圣人”,是春秋战国时代的人物。他是儒家学说的创始人,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你搜集孔子是春秋哪个国家的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孔子是春秋哪个国家的

  在如今重视传统文化的社会,各个国家对历史名人都很拥戴,就好像韩国人把屈原弄过去成为自己的,甚至把端午节也认定是自己民族的,这种行为恬不知耻。谁都知道,两千多年前的孔子,他对于我们古代中国的影响是深远的,可恶的韩国人还想把孔子搬走,贴上他们韩国人的标志,却不知道,孔子早早打上了中国的烙印,他是春秋时期的历史人物,是地道的鲁国人。

  虽然孔子的国籍已经很清楚,但是对此的争论依旧不休。更为可笑的是,孔子在中国,常常遭到我们恶意的批斗,在_时期就被提出要打倒,而到了韩国,韩国人对他是普遍的尊敬。可见,在几十年前,我们就已经缺失了文化的根,与传统文化很难相联系,把孔子都给拱手让给了韩国,让他们将其奉若至宝。

  在1934年,那时候还处于民间时期,出现了一本杂志叫《论语》,其中就有一篇文章就是论《孔子的国籍》,我们不管它的作者是谁,只知道文章上提到。在80多年前的日本,有个名叫广田弘毅的人,他每天都离不开论语,在出任日本的首相之后,常以论语作为自己的口头禅。

  不仅仅是日本,连德国都要来掺这一脚,龚特作为德国的专家,认定孔子是北种人,而具体的论述不详。可见德国的孔子说,这只不过是一个笑谈罢了,虽然德国还建立过一所孔子庙,这样看来,谁又能说孔子当年没有到过海外游玩呢。从这个角度我们可以想,孔子是和国籍其实并不重要了,只知道他对世界的影响也是深远的,因此哪个国家都想把孔子占为己有,可以谅解。

  孔子被称为什么

  孔子对后世的影响是深远的,其程度是毋庸置疑的。如果说孔子是第二,那么没有就没有人敢排第一,但是这种自封建社会流传下来的观念,在_时期受到抨击,对他的称呼存有疑虑,不知是圣人还是孔老二,展开了激烈的探讨。

  在中国封建社会,对孔子的态度就好像是一场运动的指向标,决定着这场运动是何种态度。作为恒久不衰的孔子,作为中国文化的一个象征人物,却在_时期,这个象征性到了最低点。之前几乎所有人都将其奉为圣人,现如今成了丧家犬。

  孔子可是中国文化的底线,但是依旧有人抨击他,那么中国文化又还有什么不能受到冲击的呢。“打倒孔家店”这样的字眼,不断地充斥在我们的眼中,并且从未断过。_的确是成功了,使人们不在这么痴迷于孔子,并把他提倡的仁义观念都当成粪土,至少现在的人也对此半信半疑。这假如让当初那些尊孔的人看到,可谓是比毁天灭地还吃惊。

  孔子出生的年代,谁都知道是一个礼崩乐坏的春秋战国时期。而孔子并没有放弃自己的理想,那就是克己复礼。他的所作所为就是为了维护周礼,使当时国家出现一个约束,而不是肆意的征讨。他用诗书礼乐当成当时文化的底线,这也是最高标准,至少如今的人,又有多少个可以达到这种标准呢,这我们就无从而知。

  孔子所提出的这个文明,其实很简单,在他的眼里,所有人都可以是圣人,圣人不是最高的标准,而是一个修养的过程,无论贵贱,都可以达到这种高度。这就意味是孔子认为的社会是众人平等?那就错了,他依旧认为贵族拥有特权,但这丝毫不影响其观点本质,毕竟人人都可以向往文明。

猜你喜欢:

1.孔子的典故有哪些

2.孔子的成就是什么

3.孔子是我国最伟大的什么家

4.中国历史人物孔子简介

5.孔子是我国的什么家的脑筋急转弯

6.孔子春秋时期什么人

孔子登临处描述_孔子登山翻译



  孔子登临处是泰山上的一处景点,在这处景点中有着孔子登临处碑刻,是孔子登临处的著名景点。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你搜集孔子登临处描述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孔子登临处描述

  孔子登临处是泰山上的一处景点,全称是泰山孔子登临处,其地址是一天门北,始建于1560年(明嘉靖三十九年 )。在这处景点中有着孔子登临处碑刻,是孔子登临处的著名景点。孔子登临处是一座四柱三门式跨道石坊,给人的整体感觉是典雅端庄,抬头看见一个额提,俨然刻着“孔子登临处”这5个大字。坊柱高280厘米,字径20厘米。左右两边提有对联:素王独步传千古,圣主遥临庆万年。这个坊联在_中被毁,

  在石坊两侧分别立两个石碑,一边是“登高必自”碑,为嘉靖年间济南府同治翟涛题的一块碑,另外一边提有“第一山”碑,是巡抚山东监察御史李复初题的。在石坊的北侧有着一处天阶坊。

  关于孔子登临处是有一个典故的。孔子三十那年,离开故土鲁国前往齐国,期间路过泰山于是登上山顶。还有一次,孔子带着得意门生颜回也登上过泰山。在泰山上,孔子看向东南再看看阊门,还看到阊门有着一匹白马。于是问颜回,你看到阊门了吗?颜回答道:是的看到了。孔子再问:你看到阊门下面有什么吗?颜回道:看的不争气,只看到一团白色的。孔子说那是一个白马。师生两人下山后奇怪的事情发生了,颜回极速变来,头发花白,牙齿掉光。

  孔子登山翻译

  “孔子(名丘,春秋时期的、教育家思想家和政治家,儒家思想学派的创始人)登山”打一字谜:字谜解析,孔“丘”登上“山”之后,“山”被“丘”压在下面,上“丘”下“山”,二者就组合成字“岳”。

  “孔子登山”一词来源于孟子的《孟子&middot;尽心上》之<观于海者难为水>,其原文和译文如下:

  孟子曰:“孔子登东山而小鲁&hellip;&hellip;不成章不达。”

  译文:孟子说:“孔子登上了东山之后就觉得鲁国缩小了,登上了泰山之后又觉得天下缩小了。因此,对于看过大海的人,对于一般的水都不会轻易产生兴趣,在圣人指导下学习受益的人也很难对其它学说感兴趣。观赏水也是有讲究的,必须观赏那波涛汹涌的壮阔。太阳和月亮都有耀眼的光辉,哪怕再细小的缝隙也能照射到。流水在地面上流是有规律的,不注满低洼之处就不往前流,君子立志行道,事物不达到一定的程度就不能通达。”

  这篇文言文深富哲理,启示我们要树立远大的志向,要有博大的胸襟,同时也要注重扎实的基础,任何事情都要循序渐进,逐步通达。文章和字“岳”也喻指了孔子的强大,他的志向、胸襟、智慧、成就非常人能及,值得我们好好学习。

  韩诗外传孔子过而不式

  孔子一生的贡献巨大,关于他的故事也由他的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了下来。“孔子过而不式”是选自与《韩诗外传》中的一篇文章,他的主要内容讲述了孔子一些的事迹。

  “孔子过而不式”这则故事讲得是当时,楚国讨伐攻打陈国,结果陈国战败,楚国占领了陈国。那时陈国的西门被打坏,于是就让投降的陈国百姓来修缮。孔子刚好经过这里没有对人们行式礼,于是他的徒弟子贡就问孔子说:“根据《礼记》记载上说,遇到三人就应该下车,遇到两人就应该行式礼。现在陈国修城门的人很多,您却不做式礼,这是为什么呢?”孔子说:“自己的国家灭亡了都不知道,这是不聪明的行为;知道了却又不反抗,这是不忠于国家的表现;现在国家灭亡了自己不去殉死,说明他们没有这样的勇气。现在,眼下修城门的人虽然有很多,却没有一个能做到我说的其中一点的,所以我不会对他们行礼。”

  从这篇小故事就可以看得出,孔子不对这些不聪明、不忠于国家、不勇敢的人们行礼,说明了他对于自己民族和国家非常的重视,有自己是非道德观,而不是不拘泥于礼法.他用自己不用行礼的方式告诉他的弟子以及后人,一个人如果不能忠于自己的国家,没有自己的气节或者也并不能勇敢的为自己的国家和民族抗争,是不值得尊重的,也就是教育弟子及后人,要做忠于国家、有气节的人.

猜你喜欢:

1.孔子的名言及翻译

2.《孔子语录》翻译全文

3.孔子过泰山侧翻译

4.灯谜孔子登山的答案

5.子路见孔子翻译

6.子路见孔子阅读答案

7.灯谜孔子登山打一字的答案

8.孔子语录翻译

孔子哲学思想背景



  孔子,著名的教育家、文学家及哲学家,有着“文圣”之称,提倡“仁”的思想,倡导礼仪道德。而孔子思想的形成具有一定的背景。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你搜集孔子思想形成的背景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孔子思想形成的背景

  宏观背景分析

  有关春秋时代的社会性质问题,学术界存有较大的分歧。而这种分歧又是同中国古代历史的分期问题即中国到底是于何时脱离奴隶社会而进入封建社会相联系的。有关中国封建社会的上限,学术界主要有种四种意见,即西周封建说、战国封建说、秦汉封建说、魏晋封建说,其中影响最大的在“_”前是西周封建说,“文革_则是战国封建说。但是,很显然,不论人们对中国古史分期的看法如何,春秋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发生重大社会变革的一个重要阶段乃是确定无疑的。

  中观背景分析

  对春秋之际社会状况所作的上述分析是我们了解孔子思想得以形成的宏观背景,但是,接下的问题是:为什么在同样的时代或同样的社会背景之下,会产生不同的思想家呢?面对春秋时代所提出的社会问题,为什么会产生“诸子之学”的不同观点呢?或者更进一步问:即使是同为“礼学”,为什么在鲁国产生的礼学即孔子之学会别具一格呢?毫无疑问,这是由春秋之际社会问题的复杂性所决定的,也是由孔子所处的社会环境即鲁国的政治文化历史特点所决定的。

  孔子的主要哲学思想

  一是“礼”。这是孔子思想的一个重要范畴。“礼”作为一种社会行为规范,由来已久。在孔子看来,“礼”是从天子到庶人,人人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孔子所谓的“礼”,包含内在精神和外在形式两方面。其内在精神是维护当时的宗法等级制度及相应的各种伦理关系。他认为讲“礼”,更重要的不在于形式,而在贯彻其内在精神。“礼”所讲的行为准则,也具有教化性质,要义是要求人们通过加强修养,自觉地约束自己,达到人际关系的协调,因而在精神上与“仁”、“德”互相渗透贯通,所以孔子明确地把二者结合起来,认为“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二是“仁”。“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孔子丰富了“仁”的内涵,升华了“仁”的意义,明确提出“仁”即“爱人”,并进一步阐明“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为“仁”,应该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一种深刻的人本主义哲学思想,这种思想贯穿于孔子思想学说的各个方面。孔子特别强调“仁”的价值和作用,认为"仁"既是每个人必备的修养,又是治国平天下必须遵循的原则。他在倡导“仁”、“德”的基础上,进而提出了一种“大同”的社会理想,这实际上就是“仁”的精神得到充分而全面体现的社会。“大同”的理想难以实现,孔子退而提出“小康”社会的理想,这是初步贯彻“仁”精神的社会。

  三是“中庸”。孔子的“中庸”思想,既具有哲学方法论的意义,又具有品德修养的意义。就方法论来说,其要点有二:一是“中”,二是“和”。孔子所谓“中”,是指在认识和处理客观事物时,要做到“适度”、“恰如其分”,而其基础就是从实际出发。孔子主张“君子和而不同”,即不同事物之间,两方在地位和伦理关系上、责任和义务上各有不同,甚至在对待事物的观点方法上也有所不同,但通过彼此间的谅解与协调,可以达到关系的和谐与统一。孔子还提出了"和为贵"的观点,强调差别之间、不同等级之间关系的协调与和谐。这种强调协调与和谐的观点,在处理人际关系上,乃是一种有社会普遍意义的原则。

  四是“教”与“学”。孔子“教”与“学”的思想是儒家思想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他提倡“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创办私学,提出“有教无类”,开平民也能接受教育的先河。对于学习目的,孔子提出“学而优则仕”,支持平民出身的学生从政施展才能。他强调学与见闻结合,学与思结合。他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一方面要求把思考分析建立在学习探求基础上,另一方面又要求把学到、听到和见到的东西加以分析研究,变成自己的知识。他还强调学与行结合。他说:“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孔子的教育实践与经验,为中国传统教育理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孔子思想的佩剑

  孔子,著名的教育家、文学家,有着“文圣”之称,提倡“仁”的思想,倡导礼仪道德。但是他却常年佩戴宝剑,现在孔子的很多雕像都是他佩戴宝剑时的样子。作为一个提出“仁”思想的“文圣”,孔子为什么对宝剑这一兵器情有独钟呢?这其中原因有二:

  第一是在春秋战国时期,那些知识分子都比较喜欢佩剑,剑形态笔直,象征着君子的正直品格,人们也将剑比作武器之中的君子。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动乱,各地战争不断,所以人们比较崇尚武力,击剑的运动非常的受到欢迎。那个时候的人们,不管习文还是习武,都会一点剑术,也以佩剑为潮流。孔子是春秋之人,读书佩剑那是无可厚非的。

  第二就是,我们只知道孔子推行“仁政”,但是很多人都会忽略孔子的另一个方面的思想,这就是军事方面。孔子是一个全才,文武方面都能有所涉及,他的“仁政”思想,被很多的君主用来控制民众的思想,所以才会非常的出名。

  孔子军事思想的核心是“义战”,就是为“礼”而战,以战止战。这里的“礼”不是传统的礼节,而是指社会秩序。在孔子的心中,“义战”是为天下太平而战,为天下百姓而战,为维护社会秩序而战。但是,春秋时期的战争都是为了个诸侯国的私利而战,所以拥有“亚圣”之称的孟子在其著作《孟子》之中,才会发出“春秋无义战”的感叹。

  另外,孔子虽然提倡文治,但也不反对国家训练很多军队,孔子主张之国应该文武兼顾,“足食,足兵,民信之矣”,他认为一个国家想要强大,必须具备经济发达,军备强大,民众信任国家这三大支柱。

泰山孔子登临处描述_孔子登山的故事



  孔子登临处是泰山上的一处景点,全称是泰山孔子登临处,其地址是一天门北,始建于1560年(明嘉靖三十九年 )。在这处景点中有着孔子登临处碑刻,是孔子登临处的著名景点。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你搜集泰山孔子登临处描述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泰山孔子登临处描述

  孔子登临处是泰山上的一处景点,全称是泰山孔子登临处,其地址是一天门北,始建于1560年(明嘉靖三十九年 )。在这处景点中有着孔子登临处碑刻,是孔子登临处的著名景点。

  孔子登临处是一座四柱三门式跨道石坊,给人的整体感觉是典雅端庄,抬头看见一个额提,俨然刻着“孔子登临处”这5个大字。坊柱高280厘米,字径20厘米。左右两边提有对联:素王独步传千古,圣主遥临庆万年。这个坊联在_中被毁,

  在石坊两侧分别立两个石碑,一边是“登高必自”碑,为嘉靖年间济南府同治翟涛题的一块碑,另外一边提有“第一山”碑,是巡抚山东监察御史李复初题的。在石坊的北侧有着一处天阶坊。

  关于孔子登临处是有一个典故的。孔子三十那年,离开故土鲁国前往齐国,期间路过泰山于是登上山顶。还有一次,孔子带着得意门生颜回也登上过泰山。在泰山上,孔子看向东南再看看阊门,还看到阊门有着一匹白马。于是问颜回,你看到阊门了吗?颜回答道:是的看到了。孔子再问:你看到阊门下面有什么吗?颜回道:看的不争气,只看到一团白色的。孔子说那是一个白马。师生两人下山后奇怪的事情发生了,颜回极速变来,头发花白,牙齿掉光。

  这只是一个传说,从这个传说中可以看出几点信息,一个就是孔子登泰山不止一次两次,第二个就是泰山不好爬,颜回回来后身体衰落了。在孔子看来,泰山的地位是崇高的,他将自己比喻为人中之泰山,足以看出泰山在孔子心中的分量。

  孔子登山的故事

  “孔子登山”一词来源于孟子的《孟子&middot;尽心上》之<观于海者难为水>,其原文和译文如下:

  孟子曰:“孔子登东山而小鲁&hellip;&hellip;不成章不达。”

  译文:孟子说:“孔子登上了东山之后就觉得鲁国缩小了,登上了泰山之后又觉得天下缩小了。因此,对于看过大海的人,对于一般的水都不会轻易产生兴趣,在圣人指导下学习受益的人也很难对其它学说感兴趣。观赏水也是有讲究的,必须观赏那波涛汹涌的壮阔。太阳和月亮都有耀眼的光辉,哪怕再细小的缝隙也能照射到。流水在地面上流是有规律的,不注满低洼之处就不往前流,君子立志行道,事物不达到一定的程度就不能通达。”

  这篇文言文深富哲理,启示我们要树立远大的志向,要有博大的胸襟,同时也要注重扎实的基础,任何事情都要循序渐进,逐步通达。文章和字“岳”也喻指了孔子的强大,他的志向、胸襟、智慧、成就非常人能及,值得我们好好学习。

  智者登一座山,哪怕是一座不知名的山,依旧可以抒发自己内心的情感,更何况是孔子。他胸怀天下,“一览众山小”,所说的话都是富有哲理的语言,值得我们深思和学习。。

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