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朝的官职长史(检察官职业道德修养)

由网友()分享简介:检察官所从事的是执行国家法律这一特殊职业。法律作为人类文明的结晶,人类理性的升华,其制定的初衷就是为了追求公平与正义,而公平正义能否得到实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法的使用,确切地说取决于司法官对法本身掌握运用的程度和司法官的良心,因为法律最终要靠人来执行。万物人为本,执法者职业道德水准的高低,直接影响执法活动的公正与...

汉朝的官职长史



  长史,官名,长史是中国历史上职官名,其执掌事务不一,但多为幕僚性质的官员。下面由学习啦小编给大家整理了汉朝的官职长史相关知识,希望可以帮到大家!

  长史简介

  长史最早设于秦代,当时丞相和幕府皆设有长史官,相当于现在的秘书长或幕僚长,下的长史亦可领军作战,称作将兵长史,(著名的班超即是将兵长史),除此之外,边地的郡亦设长史,为太守的佐官。参阅《汉书.百官公卿表上》﹑《后汉书.百官志一》。其后魏晋南北朝时州郡官员底下多设长史。唐代州刺史下亦设立长史官,名为刺史佐官,却无实职。但大都督府的长史则地位非常高,相当于上州刺史,甚至会充任节度使。明清时代的长史设于亲王、公主等府中,执管府中之政令。

  长史历史延读

  战国末年秦已置,如丞相、国尉和御史大夫的属官中都有长史,李斯至秦,曾任此官,职责不详。汉之相国、丞相、太尉、大、骠骑、车骑、卫、前后左右,以及建三公后的大司徒、大司马、大司空皆置,为掾属之长,秩皆千石,丞相长史职权尤重。边郡太守也有长史,掌兵马,亦助太守掌兵,西域长史后代都护成为护理西域之长。汉末州珠算也有长史。魏、晋与两汉略同。南北朝带号开府的刺史,属官也有长史,且多兼任首郡(即刺史驻地)太守。王府也有长史,诸王幼年出就藩国,州府之事即由长史代行。隋以后,三师、三公无幕僚,三官的属员亦无长史。至唐代州刺史下亦设立长史官,名为刺史佐官,却无实职。但大都督府的长史则地位很高,相当于上州刺史,甚至会充任节度使。唐亲王府、都护府、都督府、将帅(诸卫与出征将帅,不包括节度使)、州府(限于上、中州)设长史。品级高下视所属机构而异,从三品至七品不等。宋州府无长史,仅亲王府、都督府有此官。后各代王府也设长史,总管府内事务,其他政府机构,仅元储政院设。

检察官职业道德修养



  道德是调整人们相互关系的行为规范和准则的总和。社会上虽然有各种各样的职业,但由于职业所固有的社会性质和地位,决定了每一种职业在道德上都有自己的特殊要求,有自己独特的道德标准,如行医要有医德,经商要有商德,从艺要有艺德等。下面由学习啦小编给大家整理了检察官职业道德修养相关知识,希望可以帮到大家!

  一、检察官职业道德修养的意义

  检察官所从事的是执行国家法律这一特殊职业。法律作为人类文明的结晶,人类理性的升华,其制定的初衷就是为了追求公平与正义,而公平正义能否得到实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法的使用,确切地说取决于司法官对法本身掌握运用的程度和司法官的良心,因为法律最终要靠人来执行。万物人为本,执法者职业道德水准的高低,直接影响执法活动的公正与否,正如当代美国大法官奥康纳在北京大学讲学时所说的那样“公正的法律并不保证法律的公正”。在我国,人民检察院做为国家法律监督机关,代表国家行使法律监督职权。人民检察官不仅行使着法律执行权,也行使着宪法赋予的法律监督权,古人云“正人先正己”,“己不正焉能正人”。“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就要求检察官不能等同于一般的司法官,检察官做为国家权利运行的监督者,社会公平正义的维护者,其行为具有强烈的象征性和示范性意义。如果检察官没有良好的、高尚的职业道德,不能秉公执法,甚至知法犯法,贪赃枉法,不仅会损害检察机关的社会形象,而且直接损害法律的尊严,影响党和国家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形象和声誉,影响社会稳定、国家安宁。因此,检察官应该是司法文明的倡导者、维护者,公平正义理念的践行者、传播者,是群众的道德榜样。树立高尚的检察官职业道德,并将高尚的道德品质和道德标准推广到工作以外的社会公共生活和业余生活中,通过检察官的职业行为和道德情操的辐射作用教育群众、影响群众,可以影响和带动广大人民群众增强道德意识,促进公平正义理念在整个社会的确立和深化,促进整体道德水平和社会风气的提高。

  二、检察官职业道德的内涵

  做为当代的人民检察官应当具备怎样的职业道德呢?最高人民检察院于2014年专门制定了《检察官职业道德规范》,明确了对检察官职业道德的具体要求,概括为八个字:即忠诚、公正、清廉、严明。

  (一)忠诚。忠诚是指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人民,忠于事实和法律,忠于人民的检察事业,恪尽职守,乐于奉献。

  1、忠于党。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全国各族人民利益的忠实代表,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根本宗旨。人民检察官要认真履行好自己的责任就要对党忠诚,维护党的声誉,绝对服从党的领导。

  2、忠于国家。宪法和法律是在党的领导下由国家制定和认可并由其强制力来保证其统一正确实施的,人民检察官只有忠诚于国家,才能实现公平正义,加强法律监督的目标,才能充分行使宪法和法律赋予检察机关的职能。

  3、忠于人民。人民是国家的主人,是历史的创造者和推动者。忠诚于党,忠诚于人民从根本上说是一致的,不忠诚于人民说到底就是对党的背叛,因为我们党的宗旨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得民心者得天下,人民检察官必须始终把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答应不答应,人民赞成不赞成做为自己工作的座右铭。

  4、忠于事实和法律。事实和法律是客观存在的,忠诚于事实和法律,就是要实事求是,依法办案,强化证据意识,牢固树立证据观念,一切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

  5、忠于人民的检察事业。人民检察官的人生目的和理想就是献身检察事业,检察事业是一项艰巨而又光荣的事业,当好一名合格的检察官是历史的选择,必须义无反顾。无论是查办职务犯罪,开展法律监督,还是打击刑事犯罪,维护社会稳定。不管遇到多大困难,遭受多大挫折,都应常怀对人民检察事业忠诚之心,不犹豫、不动摇,坚定不移,追求到底。

  (二)公正。公正是指崇尚法治,客观求实,依法独立行使检察权,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自觉维护程序公正和实体公正。

  公正作为立法的目的,执法的目标,历来是古今中外有识之士所追求的最高价值取向。早在我国秦汉时期,人们就对其做出“正义、正当、公道”的解释。同时代的西方国家也有公正就是“公平、正义和正确”之说。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检察机关更把统一执法思想,追求执法公正做为自己孜孜以求的目标,把它做为检察工作“强化法律监督、维护公平正义”工作主题的核心内容。要达到和实现这一目标,人民检察官必须树立正确的执法观,一身正气,秉公执法,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从事关国家生死存亡和我们党荣辱兴衰的高度把握好公正执法的底线,坚决维护和捍卫法律的尊严。依法、正确地独立行使检察权,自觉接受党的领导、人大的监督,牢固树立法治观念,顶住来自各方面的干扰,严肃认真地执行法律,不掺半点私情。

  (三)清廉。清廉是指模范遵守法纪,保持清正廉洁,淡泊名利,不徇私情,自尊自重,接受监督。

  清廉是为官者从业必备的道德操守,人民检察官对此应有更严格的要求,要重担面前不低头,成绩面前不昂头,遇到困难不垂头,重金面前不昏头。要自觉遵纪守法,淡泊明志,克已奉公。正确运用自己手中的权力,拒腐防变。时刻做到淡泊名利,甘于清贫,耐住寂寞,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堤坝,坚决抵御形形色色的资产阶级思想的侵蚀,正确把握是与非、美与丑、正义与邪恶的界限。处理好法律与权力,法律与金钱,法律与美色的关系,绝不能以情换

  法,以权滥法,以钱卖法。做到不贪于财,不徇于情,不苟于利,正确对待和运用自己手中的权力。牢记入党誓言,坚定共产主义信仰,自觉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永葆共产党人的高风亮节和政治本色不变。

  (四)严明。严明是指严格执法,文明办案,刚正不阿,敢于监督,勇于纠错,捍卫宪法和法律尊严。

  执法严明,是人民检察官职业观念、职业纪律、职业作风和执业技能的综合体现。人民检察官在工作中依法办案要严格,思考问题要严密,调查研究要严谨,处理事情要严正,对犯罪分子要严惩。

  宪法和法律赋予检察机关的职能是法律监督,检察机关同其它机关的不同之处在于在执法中要起表率和带头作用,为保证法律的统一正确实施,检察机关执法必须严格,这是检察机关的职责所在。按照群众利益无小事的要求,在执法中既要考虑到公正执法,又要考虑到执法为民。思考问题要严密细致,调查研究要严谨周到。注重调查,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要深入实际调查,切忌蜻蜓点水,浅尝辄止。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在办案中不要被权势折服,在各种诱惑和阻力面前执法如山,刚正不阿。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严格执法,严惩各类犯罪分子,为构建和谐社会创造良好的法治环境。

  三、检察官职业道德修养的途径

  良好的职业道德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能毕其功于一役,重在循序渐进,日积月累,对于任何一位检察官来说,其高尚的职业道德修养是他对崇高的司法道德不懈追求的结果,是经过长期的教育及自觉的修养才能形成的。因此,人民检察官在履行职务过程中要自觉地不断加强职业道德的修养,努力在职业思想、职业信念、职业情感和职业行为等各方面遵循一定的行为规范,最后达到潜移默化,水滴石穿,逐步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努力达到“德化于自身、德化于本职、德化于社会”的要求。要努力从以下几方面加强检察官职业道德的修养:

  (一)强化检察官职业道德教育

  道德是人的一种意识反映,在加强检察职业道德建设中应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教育为先”的原则,将教育做为职业道德建设的基础,一是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美德,不断陶冶道德情操。我们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文明史和许多传统美德,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等,这些珍贵的道德遗产,对我们今天开展的检察职业道德教育,值得很好地继承和发扬光大。二是充分利用榜样的力量,进行潜移默化的职业道德教育,发挥引导、激励、启发和鼓舞的作用,使其明确应该努力的方向和目标,牢固树立检察职业道德意识,自觉用检察职业道德规范自己的执法行为,将检察职业道德做为立身之基和处世之本。三是将检察职业道德教育与检察职业纪律教育、检察机关经常性的政治思想工作紧密结合起来,采用“警示教育”的方法,对不遵守检察职业道德的反面典型案例进行分析,达到前车之辙、后车之鉴的警戒作用。

  (二)提高人民检察官的综合素质

  检察官的检察职业道德水平的提高,最关键的要解决思想问题和认识问题。要解决思想认识问题,只能靠科学理论来启发人、说服人,最终才能转化为广大检察人员的自觉行动。在检察官职业道德建设中,检察官要提高自身的政治素养,提高自身职业道德水平,同时要不断提高专业知识水平。一个专业素养不高的检察官仅有崇高的职业理想和公正执法的良好愿望,对法律不熟悉,对业务不精通,就可能徇私枉法,结果亵渎了法律,践踏了民主,导致检察职业道德的沦丧。所以提高检察干警的综合素质,必须从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两个方面双管齐下,齐抓共管,解决检察干警的思想问题和认识问题,促进检察人员的检察职业道德水平的提高。同时改革干部人事管理制度,通过竞争上岗、优胜劣汰等措施,既要发现一批精英型检察人才,又要淘汰一批难以适应检察工作的人员,把好入口,疏通出口,使检察职业道德修养随着检察事业的进步从总体上提升一个新的档次。

  (三)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活动,切实解决检察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检察事业的发展,可以肯定地说,检察队伍总体上是好的,是完全可以信赖的,但也不容讳言,在我们的队伍中也确有少数人经不起权力、金钱、美色的诱惑,利用检察职权办关系案、人情案、金钱案,造成执法不公、为检不廉。严重败坏检察机关的形象和声誉,损害社会主义法制的公正和尊严,为此,在检察队伍中要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活动,把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法制理念教育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紧密结合起来,引导检察人员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树立“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弘扬“忠诚、公正、清廉、严明”的检察职业道德。通过开展社会主义法制理念教育,进一步提高检察人员的思想觉悟,树立先进正确的执法指导思想和法治理念,解决好为谁执法、为谁服务等重大问题,要敢于找问题,坚持有什么问题就解决什么问题。制定整改措施,认真加以规范,加以解决。严肃查处个别因为违反职业道德走上犯罪道路上的人员,警示大家遵守、践行好检察职业道德。

  (四)强化检察官法律信仰,树立现代司法理念

  在我国,检察官不仅行使着法律执行权,也行使着宪法和法律赋予的监督权。如果说司法腐败是最大的腐败,吏治腐败是最根本的腐败的话,那么检察官正好处于抵制这两类腐败的桥头堡位置。检察官办理案件,查办职务犯罪,面临着各种诱惑,也面临着各种压力与挑战。而对法的绝对信仰是在复杂形势下考验检察官维系职业道德的重要砝码。人民检察官只有树立对法律的绝对信仰,坚信法律的伟大力量,信仰法律规则,才能秉公执法。因此,必须引导检察官树立“唯法至上”的理念和追求公平正义的强烈意识,形成正确的道德价值取向,把法律信仰作为检察官最基本的价值观念,真正在灵魂深处忠实于法律。与此同时,还要引导检察官树立现代司法理念,以现代司法所要求的客观、公正、独立、民主、效率、公开等意识形态和精神指导来支配检察官司法过程中的思维和行动。

  (五)完善检察权运行的监督机制,强化职业道德修养的外部约束

  目前,我国检察官职业道德修养体系尚未完备,仅靠检察官自觉提升其职业道德不能达到理想的境地。因此,有效的外部制约仍将是养成和提高检察官职业道德修养不可缺少的依托和前提。检察官职业道德修养中他律机能的发挥将在很长时期内发挥重要作用。他律,最主要的就是以监督来完善检察官的职业道德,这种监督包括内部监督和外部监督。而最有效、最经常、最基本的监督,是检察机关的内部监督,建立一种适当、有效的规则,使检察官

  在履行职务时遵循这种规则。这种监督不仅是对检察官行为的规范、对检察权的制衡,也是对检察官的爱护和保护。同时还要建立起有效的外部监督机制,通过检务公开,聘请行风监督员、人民监督员、特约检察员等灵活多样的形式和设立举报箱、举报电话等多种办法,依法公开检察业务办案工作。自觉接受人大、政协和社会各方面的监督,加强与人大代表的联系,主动征求和倾听意见,发现问题,及时查处和纠正,让检察官的职业道德直接由人民群众来评定。

  (六)奉行高薪养廉政策,确保检察官应享有的待遇

  现在,虽然检察官的社会地位很高,但其经济收入与社会其他行业高收入的相比存在着较大差距,特别是基层检察院,有时基本工资都难以保证,一部分检察官因收入微薄而忙于搞第二职业。尽管近几年国家不断提高公务员的工资,但由于工资要由当地政府来解决,一些经济困难的地方,检察官所增长的工资也就变成了“在历史的档案里”。记得革命烈士__写过一篇文章叫《清贫》,文中所倡导的是共产党人要过着清贫、洁白朴素的生活。诚然,这是共产党人不应丢掉的一种美德,但现代社会倡导的清贫,并非单纯意义上生活待遇的艰苦朴素、一贫如洗,更多应指工作作风上的清正廉洁。检察官本是由社会精英组成的一支队伍,从事检察官这一职业的正当报酬应足以保证其衣食无忧并在社会上有一定的经济地位。管子曰“仓廪实而知礼节”,因此加强检察官职业道德的修养,还要动用经济手段,即大幅度提高检察官的工资福利待遇,以达到高薪养廉的功效。要使检察官的工资高于其他国家公务员的工资,并建立独立的财政保障体系,免除执法的后顾之忧。这种高薪养廉的做法,在一定程度上,对加强检察官职业道德的修养,将起到重要的作用,也可以说是一种经济型策略与途径。

令尹官职的基本介绍



  令尹是楚国在春秋战国时代的最高官衔,是掌握政治事务,发号施令的最高官,其执掌一国之国柄,身处上位,以率下民,对内主持国事,对外主持战争,总揽军政大权于一身。以下是学习啦小编为你精心整理的令尹官职的基本介绍,希望你喜欢。

  令尹的概念

  令尹,楚官名。《左传》称令尹﹑司马为楚之“二卿士”和“王之四体”﹐地位相当于其它诸国的百官之首——相(到了战国,只有楚国仍然用令尹的称号,而其他国家先后设相)﹐属于楚王的股肱之臣。令尹地位略高于司马,其人选有空缺﹐常由司马递补。令尹的职责是辅助楚王综理朝政﹐虽也经常率军作战,但兵事主要由司马掌管。可见﹐楚之文武略有分工﹐和晋国正卿的文武合一稍有不同。任令尹者一般为楚王子弟﹐有时或由嗣君为之。令尹职位尊显,而一有过失,往往伏诛。见于<左传>的楚令尹共二十余人﹐其中如子玉﹑子上﹑子辛﹑子南﹐皆因有过而丧身。楚王驭下较严﹐和鲁﹑卫等国优容大臣有着明显差别。令尹很少世代相袭,避免了强家势力的滋生。由于楚令尹制有以上特点,春秋时各国政权上陵下替的现象在楚并未出现,这也是楚能雄强于诸侯的重要原因之一。

  令尹为楚所特有之官名﹐但有些受楚影响较深的小国﹐也曾设有令尹。据春秋铜器铭文所记徐国就曾设有此官。

  战国时期,各国多以相邦为“百官之长”,只有楚沿春秋之旧﹐宰辅之任仍名为令尹。如魏吴起到楚后,为悼王令尹。春申君独揽楚之大权﹐其职位也仍是令尹。在<韩非子>和<战国策>中都有关于楚令尹的记载。

  令尹的释义

  (1). 春秋 战国 时 楚国 执政官名,相当于宰相。《左传·庄公四年》:“令尹 鬭祁 、莫敖 屈重 除道梁 槎 ,营军临 随 。 随 人惧,行成。”《论语·公冶长》:“令尹 子文 ,三仕为令尹,无喜色;三已之,无愠色。” 邢昺 疏:“令尹,宰也…… 楚 臣令尹为长,从他国之言,或亦谓之宰。”《汉书·高帝纪上》:“﹝ 怀王 ﹞以 羽 为 鲁公 ,封 长安侯 , 吕臣 为司徒,其父 吕青 为令尹。” 颜师古 注引臣 瓒 曰:“诸侯之卿,唯 楚 称令尹,其餘国称相。” 唐 张说 《唐西台舍人赠泗州刺史徐府君碑》:“君子大守道而小守位,污隆随时,屈伸以义,亡令尹而不愠,失司寇而遂行。”

  (2).泛称县、府等地方行政长官。 宋·梅尧臣《立春前一日雪中访乌程宰李君俞依韵和答》:“粉絮先春拂面翔,临风跃马到君堂,县民将喜土膏起,令尹未惊农事忙。”《新编分门古今类事》卷五引 宋·刘斧《青琐高议·寇相毁庙》:“﹝ 寇準 ﹞知 巴东县 。县旧有一庙,不知其名。旧令尹尝梦其神泣告之。” 清 昭槤 《啸亭杂录·岳青天》:“ 岳少保 起 , 满洲 人。以孝廉起家。初任 奉天府 尹,前令尹某以贪黷著,公入署时,命僕自屋宇器用皆洗涤之,曰:‘勿緇染其污跡也。’”

  令尹的沿革

  西周时,楚由各个部落联盟拼凑而成,各个部落首领称为“敖”。熊通称王后(即为楚武王),为了削弱“敖”也就是各大部落的力量,加强国家集权,专门设立令尹、司马,以分诸敖之权。

  楚武王以斗伯比、斗祁兄弟为令尹,征伐四方,对楚国初期的扩张壮大立下大功。斗伯比之子斗谷于菟毁家纾难,功勋卓著。然斗谷于菟之弟成得臣于城濮之战惨败,若敖氏发展受挫。楚王以蒍吕臣为令尹,意欲分若敖氏之权。

  蒍吕臣死后,斗勃、成大心、成嘉、斗般又相继为令尹。若敖氏家族长期世袭令尹一职,且前任令尹有权指定其继承人,权势膨胀迅速。至斗椒,楚庄王处处抑制若敖氏,斗椒政变失败,若敖氏被灭族。

  楚庄王为巩固楚国王权,以其弟子重(穆王子)为令尹,楚国公族力量加强。其后子辛(穆王子)、子囊(庄王子)、子庚(庄王子)、子南(庄王子)相继为令尹,其余卿族虽有人(薳子冯、屈建)担任令尹,其势仍不及公族。

  前544年,子木去世,公子围为令尹,公族势力过大。最终公子围弑君而立,是为楚灵王。

  楚灵王残暴成性,镇压薳氏、屈氏,蒍氏(薳氏小宗)凋谢,屈氏亦走向低谷。楚人杀灵王,立平王。楚平王依旧多以公族成员为令尹,然其余卿族(薳氏、屈氏)衰落,若敖氏后裔(斗成然)虽有短暂崛起,亦不能左右大势。

  子皙(共王子)、子瑕(穆王曾孙)、子常(庄王孙)、子西(平王子)、子高(庄王曾孙)、子国(平王孙)相继为令尹。经过灵、平两代的折腾,陈杂混乱的贵族制度、脆弱不堪的卿族伴随着楚国的中衰。

  灵王、平王时代的政治洗牌造成楚国贵族缺失,景氏(平王谥为“景平”)、昭氏(昭王谥为“昭”)日渐崛起,屈氏也在步入复兴的轨道。

  至战国,景氏、昭氏、屈氏稳居楚国三大贵族之列。楚悼王欲图强,以吴起为令尹,实为反常。然吴起以客卿之身,欲根除楚国贵族之腐基,难矣!

  楚悼王死后,吴起遭射杀,新法被废。楚令尹一职基本由公族、景氏、昭氏三家垄断,直至前223年,秦王赵政灭楚。


猜你喜欢:

1.中国古代中央官职介绍

2.孙叔敖历史简介

3.楚庄王的历史简介

东汉官职从大到小排行怎么排列呢



  东汉的建立,是西汉旧皇族农民起义推翻王莽新朝的结果。所以东汉官制基本上沿习了西汉官制的制度,官名也没有多少改变。下面由学习啦小编给大家介绍东汉官职从大到小排行吧,仅供大家参考。

  东汉官职从大到小排行

  太傅:一人,位在三公之上,负责教导天子,无日常职事。从前,光武帝任命卓茂为太傅,卓茂去世后,省去不设。后从此制,每有皇帝登基,皆设太傅录尚书事,其人死后,省去不设。

  属员:东汉初,太傅下有长史一人,掾属十人,御属一人,后全部裁撤。

  太师:殷商时已有,东汉不置。献帝初,董卓自任太师,至董卓被诛,废太师职。

  三老、五更(“更”为“叟”之误写):无品秩。“三老”就是国家荣养的有德育的老者,“五更”就是国家任命的有贤明的壮年。天子以父事三老,兄事五更。这是表示天子以礼治国,尊老敬贤。

  丞相及三公:西汉初以丞相、御史中丞、太尉为“三公”。东汉时,则以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因三公月俸三百五十石,俗语云:“三公一岁食万石”,所以号“万石”。

  东汉制度:拜任三公时,天子以及六百石以上的官员都要参加,诸卿要自报官职、名号向受任人下拜,由侍御史向其授予印绶。其人要礼让三次,才能接受。到安帝时,三公权利、地位减弱,选举、赏罚,全由尚书。灵帝时,遣使在长安拜张温为太尉,在外拜任三公,自此而始。

  朝臣见三公时皆拜,天子见三公,如果坐着则需要起身,如果乘车时要下车相见。三公领兵朝见天子时,要由虎贲执戟,交与颈前,方可觐见。

  汉旧制,如果发生如日食、冰雹等天灾,则免除太尉。安帝时,因天灾,同时免太尉徐防等三公,发生天灾则三公全免,自此而始。

  丞相以及宰相机构:古官名,秦、西汉时皆置,与御史大夫、太尉并称“三公”。东汉裁撤“丞相”、“御史大夫”,以太尉、司空、司徒总理事务。到了东汉中后期,事归台阁,尚书台则成为实际的宰相机构。建安十三年,献帝撤销三公,复西汉旧制,以曹操为丞相。

  东汉丞相官署:

  左、右长史:各一人。

  徵事:东汉末年,曹操初置徵事二人。

  东、西曹掾:本各一人,及曹操大军还邺,省西曹,仅保留东曹。

  其他属员:诸曹掾属三十人,御属一人。

  武卫将军:曹操为丞相时,立武卫营,设武卫将军统领。

  中领军:曹操为丞相时设置,与护军一同管理禁兵。

  护军:

  御史大夫:西汉时,御史大夫为副丞相,东汉时裁撤。建安十三年,复置御史大夫。

  长史:建安年间,御史大夫不领御史中丞,仅置长史一人。

  太尉府:

  太尉公:简称“太尉”,一人,三公之一,主天。秦官,汉初承袭。元狩四年,改为“大司马”,至建武二十七年,改回“太尉”。每帝新即位,太尉多于太傅共录尚书事。因大司马王莽曾篡夺皇位,故太尉府无阙。

  职权:

  1, 执掌全国军事考核官员政绩,岁末奏报加以赏罚。

  2, 国家每有郊祭大典时,负责主持“亚献”礼。

  3, 国家有大丧,则负责到南郊向上天祭告死者的谥号。

  4, 国家将有重大的举措和疑难时,与司空、司徒共同商议对策。

  5, 皇帝有过失时,则要与司空、司马共同劝谏。

  长史:一人,千石,负责管理诸曹事物。

  掾史属员二十四名,东、西曹掾,比四百石;其他各曹掾比三百石。曹掾属官,比二百石。

  西曹掾:比四百石,地位略高于东曹。掌管公府令史的任用。

  东曹掾:比四百石,掌管二千石长吏的升迁任命以及军吏。

  户曹掾:比三百石,掌管百姓户籍、寺庙祭祀以及农耕事物

  奏曹掾:掌管上书陈奏。

  辞曹掾:掌管诉讼

  法曹掾:掌管邮递传送、驿站以及测定里程

  尉曹掾:主管士卒刑徒的转运

  贼曹掾:掌管捕捉盗贼

  决曹掾:主管刑罚审判

  兵曹掾:主管军事

  金曹掾:主管铸造钱币、盐铁官营

  仓曹掾:主管粮食仓储的事物。

  黄阁主簿:负责记录、审查诸事。

  令史及御属二十三名:

  御属:负责太尉的车驾。

  阁下令史:掌管府内礼仪事物。

  记室令史:掌管各种文书以及陈奏的表章。

  门令史:掌管府门。

  其他各令史分别掌管诸曹文书。

  司徒府

  司徒公:简称“司徒”,一人,三公之一,主“人”。光武帝即位时称“大司徒”,建武二十七年,去“大”称“司徒”。建安末,改司徒为“相国”。

  职权:

  1, 执掌百姓事物,凡有关百姓孝悌、恭顺、生老病死的事情,皆要商议并建立制度。

  2, 负责督导百姓致力与本业,岁末上奏优劣并加以赏罚。

  3, 国家举行祭祀大典时,负责监察祭祀用的牺牲和清洗祭器。

  4, 国家大丧时,负责安葬相关的事物。

  5, 国家有大事时,司空、太尉共同商议对策。

  长史一人,千石。掾属三十一名,令史、御属三十六名。

  辞曹:掌天下狱讼。

  司空府

  司空公:简称“司空”,一人,三公之一,主“地”。古官名,秦不置,设御史大夫,汉承秦制。至成帝时,改为“大司空”,哀帝建平二年,改回“御史大夫”,元寿二年,又改回“大司空”。东汉建武二十七年,去“大”称“司空”。献帝建安十三年,罢司空,改回“御史大夫”。后御史大夫郗虑被免职,御史大夫从此不设。

  长史一人,千石。掾属二十九名,令史、御属四十二名。

八品官职相当于现在的什么官



  八府巡按并不是指真正的八府。八府巡按巡按之名,起于明代,非固定职官,临时由朝廷委派监察御史担任,分别巡视各省,考核吏治。下面由学习啦小编给大家介绍八府巡抚相当于现在的什么官职吧,仅供大家参考。

  八府巡抚相当于现在的什么官职

  古代八品官员是现在的:正科,副科。

  正八品:【科级】文职京官:司务、五经博士、国子监学正、学录、钦天监主薄、太医院御医、太常寺协律郎、僧录司左右讲经、道录寺左右至灵文职外官:布政司库大使、盐运司库大使、盐道库大使、盐课司大使、盐引批验所大使、按察司知事、府经历、县丞、士县丞、四氏学录、州学正、教谕武职外官:外委千总

  从八品:【副科级】文职京官:翰林院典薄、国子监典薄、鸿胪寺主薄、钦天监挚壶正、祀祭署祀丞、神乐署署丞、僧录司左右觉义、道录司左右至义文职外官:布政司照磨、盐运司知事、训导武职京官:八品典仪、委署亲军校、委署前锋校、委署护军校、委署骁骑校。

  唐朝八品官员

  正八品上职官:监察御史、协律郎、翊卫、大医署医博士、军器监主簿、武库署丞、两京市署丞、上牧监丞、执乘亲事文散官:给事郎武散官:宣节校尉

  正八品下职官:奚官/内仆/内府局令、备身、尚药局司医、京兆/河南/太原诸县丞、太公庙丞、诸宫农圃监、互市监丞、司竹副监、司农寺诸园苑监丞、灵台郎、上戍主、诸卫左右司戈文散官:征事郎武散官:宣节副尉

  宋朝的八品官员

  职官:秘书郎、太常博士、枢密院计议官/编修官、敕令所删定官、直秘阁、著作佐郎、国子监丞、国子博士、大理司直/评事、训武/修武郎、内常侍、京府判官、京畿县令、赤县丞、太史局五官正、中书/门下省录事、尚书省都事文散官:给事郎、承事郎武散官:宣节校尉、宣节副尉。


看过“八府巡抚相当于鞋子什么官职”的人还看了:

1.古代官职级别排位

2.古代官职对应现代官职

3.人民的名义职务关系架构介绍

4.联合国最大的官职

5.古代官职爵位有哪些

6.历代官职品级

八府巡抚相当于现在的什么官职



  八府巡按并不是指真正的八府。八府巡按巡按之名,起于明代,非固定职官,临时由朝廷委派监察御史担任,分别巡视各省,考核吏治。下面由学习啦小编给大家介绍八府巡抚相当于现在的什么官职吧,仅供大家参考。


 

  八府巡抚相当于现在的什么官职

  清朝八府巡抚相当于现在中央巡视工作领导小组。

  八府巡按并不是指真正的八府。八府巡按巡按之名,起于明代,非固定职官,临时由朝廷委派监察御史担任,分别巡视各省,考核吏治。“八府巡按”常见于戏曲、小说,民间多视为清廉而有权势的大官。

  八府指福州、建宁、延平、邵武、兴化、泉州、漳州、汀州八个地区。

  帝制时代没有“八府巡按”这个官名(完全出自旧时戏剧)。明、清两朝都设有中央监察部门,叫都察院。其下有各道(一般一个总督辖区为一道)监察御史。

  十五道掌印监察御史在乾隆十七年并定从五品。满、汉各一人。巡按御史寻置寻废,没有定制。

  所以,巡按是都察院派到各道的监察御史,明时正七品,清时从五品(清时有过变动,但系主流定制)。明制条件下,一道远多于八俯,完全不存在“八府巡按”;清制条件下,监察御史作为巡按出差,刚好巡视“八俯”,则系巧合。“八府巡按”常见于戏曲、小说,民间多视为清廉而有权势的大官。这点没有问题。也有人认为八府指福州、建宁、延平、邵武、兴化、泉州、漳州、汀州八个地区。

  八府巡抚的官职介绍

  帝制时代其实没有“八府巡按”这个官名(完全出自旧时戏剧)。明、清两朝都设有中央监察部门,叫都察院,其下有各道(一般一个总督辖区为一道)监察御史,非固定职官,临时由朝廷委派担任,分别巡视各省,考核吏治。“八府巡按”实际上是个御史,而且是最低级别的御史,正式的叫法可以称“侍御史”。从这个御史的“御”字,可看出担任这一官职的最初都是最高统治者皇帝(君主)身边的人,本为皇帝的耳目和工具。至明清市民文化兴起,戏剧、小说等文学作品引用时,将其改成“八府巡按”,代指民间百姓视为清廉而有权势的大官。

  八府巡抚的官职形象

  正义形象

  在小说和舞台上的官员中,最受人们欢迎的是监察御史和八府巡按,因为他们总是不畏权贵,乘公执法的清官,明代的海瑞就是其中最著名的代表。人们从《玉堂春》之类戏剧里看到了不少这类故事。那情节往往是,地方官贪赃枉法,老百姓沉冤莫白;幸而苍天有眼,落难的书生金榜题名,做了“八府巡按”,衔王命而临州郡,于是云开日出,善恶果报不爽,人间大团圆。

  反面形象

  《金瓶梅》是我国明代的长篇世情小说,作品通过西门庆的社会活动,反映了上自朝廷下至市井,官府权贵与豪绅富商狼狈为奸、鱼肉百姓、无恶不作的现实,从客观上表明了社会的无可救药。毛泽东曾评价《金瓶梅》描写了真正的明朝历史。小说中,戏份不多的蔡、宋两御史,贪财好色买官卖官,丝毫不见前面戏文里塑造的清廉正直御史大人形象。

  第三十六回,写一个名叫蔡蕴的寒家子弟中了状元,立刻认太师蔡京做了干爹。蔡状元要回乡,太师的管家翟谦就提醒他可以顺路结交西门庆。于是,蔡蕴拉着同行的安进士就来到了西门庆家里,西门庆竭尽所能地招待,令其喜出望外,临别时还各送厚礼。


看过“八府巡抚相当于现在的什么官职”的人还看了:

1.古代官职级别排位

2.古代官职对应现代官职

3.人民的名义职务关系架构介绍

4.联合国最大的官职

5.古代官职爵位有哪些  到第四十九回,新科蔡状元已经摇身一变,成为巡盐御史到江南巡查盐政,路过山东。西门庆让家人出郊五十里迎接到新河口,并把蔡御史接到了自己家里。 大张宴席之外,西门庆为蔡御史安排了两个妓女,先命她们陪酒下棋。下了两盘,蔡便声称“夜深了,不胜酒力了”,并自顾“走出外边来”。西门庆没有察觉其“急色”的心理,看了看,“月色才上”,便道:“老先生,天色还早哩。”蔡只得又“立饮一杯”,随即道:“今日日酒太多了,令盛价收过去罢。”一副猴急的模样跃然纸上。

  除此之外,这位御史大人嫖妓同时还不忘酸文假醋一把,对西门大官人更是感恩戴德。西门庆安排蔡御史嫖妓,蔡便拿古人的风流韵事来遮掩自己内心的些许不安:“恐我不如安石之才,而君有王右军之高致矣。”拿自己与一代名相谢安相比,把目不识丁的西门庆比作王羲之,可谓荒诞绝伦了。待与妓女已经“铺陈衾枕,俱各完备”了,这个蔡御史忽然觉得自己的“风流”还没充分表现出来,便暗示对方索题,然后“乘兴”题写七绝一首。尾联为:“邂逅相逢天未晚,紫薇郎对紫薇花。”“天未晚”分明映照着前面他口口声声的“夜深了”,是不露痕迹的讽刺;而后一句拿状元与妓女作对,既是极辛辣的嘲讽,又表现出状元、御史的真实货色。特别有意思的是,蔡御史还对西门庆讲:“贤公盛德盛情,此心悬悬。若非斯文骨肉,何以至此……倘我日后有一步寸进,断不敢有辜盛德。

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