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文学家苏洵的简介

由网友()分享简介:北宋文学家苏洵的简介



  苏洵是北宋时期的文学家,是北宋著名词人苏轼的父亲,苏洵还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下面是学习啦小编搜集整理的北宋文学家苏洵的简介,希望对你...

北宋文学家苏洵的简介



  苏洵是北宋时期的文学家,是北宋著名词人苏轼的父亲,苏洵还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下面是学习啦小编搜集整理的北宋文学家苏洵的简介,希望对你有帮助。

  北宋文学家苏洵的简介

  苏洵的文章很有批判色彩,让人读起来感觉有一种一针见血的味道。苏洵小时候并没有认真读书,直到二十七岁的时候才认真读书。

  苏洵的父亲是四川的一名官员,苏家算是一个诗书礼仪之家,苏洵虽然生在诗书礼仪之家,但是并不喜好读书,一直是留恋于玩乐之中,后来苏洵的妻子和母亲先后去世,苏洵开始认识到人生的短暂,认为要抓紧时间学习。

  苏洵在平常的散漫学习中也写过一些文章,在二十七岁的时候,他打算开始认真读书。他拿出自己以前写过的旧稿,读过以后,觉得自己写的太差劲了,就将这些稿件全都烧了。烧了稿件以后,他投入到了学习中。

  虽然在二十七岁以前他学习不认真,但是他一学习起来是非常认真的,有关于他的一个故事说明了他的认真程度。他的妻子见到他因为读书而没有吃早餐,就将一些粽子和白糖端到了书桌上,放下后就走了。

  而苏洵却将砚台里的墨汁当成了白糖,用粽子在墨汁里蘸起来,直到他的妻子再回来的时候,才发现苏洵的嘴上满是墨汁。从这个故事重可以发现,苏洵读书已经到了入迷的程度。

  苏洵后来果然靠着自己的勤奋成为了当时的文学家,并且在历史上留下了自己的名字。苏洵是大器晚成的代表,苏洵简介告诉人们,只要能够静下心来学习,就会有一番作为,不论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学习。

  北宋文学家苏洵的作品

  在苏洵保留下来的作品中,我们可以从中看出他的性格。比如学生课本当中的《六国论》,我们很明显的能感觉出苏洵的豪放,大气,不拘小节。能写出如此著作的人,定是有过很多经历的人,确实,苏洵在年少的时候,游玩在各个有趣的地方,见识了中国的大江南北,所以,才具有如此宽广的胸襟。

  苏洵看待问题会看它的两面性,比如,他在讲解秦国统一的作品中,除了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之外,在当时北宋的状况中可以看出,苏洵在暗示当朝皇帝,不要像那六个国家一样,向强国妥协外交政策,否则,下一个被灭的国家就是宋朝。

  在看了苏洵作品之后,我们从中能够感受到,苏洵在写文章时的那种豪情。他的儿子苏辙深受他的影响,都尊崇儒家的思想,以和为贵。但是,从苏洵的散文中作品,我们看不到苏洵的那种安静气息,只看得到他的豪迈与仗义。

  苏洵除了在我们了解的散文上有贡献,其实,在谱学上的贡献也十分大的,他与好友欧阳修共同创立了“欧苏谱例”。由苏洵创造的苏氏谱例,在现代也会是比较实用的,在很多地方,很多人都按照苏氏谱例编写自家的族谱。由此可见,苏洵与其作品对我国的贡献实在是太大了。

  北宋文学家苏洵的诗

  苏洵的哥哥有一次同苏洵游览山河美景,哥哥问他能否写点文章来描绘这些美好景色。苏洵也想写点文章,觉得自己的心中有些话不吐不快,但是一时不知道从何处下笔。他回到家后读了很多唐诗,觉得豁然开朗起来,想到自己所看到的美景,就写出了一首有名的诗篇,名为游嘉州龙岩,诗中的“山川随望阔,气候带霜清”一句非常有名气。

  苏洵在写作散文上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苏洵的诗篇上也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他很了解社会上上一些情况,并且不与奢靡的官员豪族同流合污,他写出的诗篇都很有见地。在送王吏部直徐州一诗中,他写了一句“徐州胜觉不需问,红门巨豪俱在徐”,讽刺当时的徐州豪族们奢靡度日。

  苏洵的诗很多是送朋友的,他在为官的时候,认识了很多朋友,并且他的文章在当时很有名气,得到了许多人的称赞,因此很多人都想和他认识。他写的送别诗很有意味,在送李才元学士知邛州一诗中,“白马渡浐水,红旗照蜀山”一句写出了去往邛州之路的景色,通过景色来表达送别之情。

 

北宋文学家苏洵的简介相关文章:

1.北宋王安石人物介绍

2.东坡居士苏轼个人资料

3.心术文言文翻译及注释

4.唐宋八大家分别是谁?

5.水落石出成语故事

曾巩有什么故事和代表作



  曾巩是北宋散文家,史学家和政治家。他是““南丰七曾”之一,也位列唐宋八大家。下面是学习啦小编搜集整理的曾巩的故事,希望对你有帮助。

  曾巩的故事

  1071年,曾巩调任齐州知州。知州可是地方上的一把手,曾巩深知责任重于泰山。自古以来,齐鲁便以民风强悍著称,曾巩这个知州,绝对不好当。他清醒地认识到其难治之处,决定重拳出击,打击豪强,树立威信。

  当时有一周姓富户,其子周高为富不仁,横行乡里,民愤极大,但周家却是那种财大气粗,权能动权贵的人家,和地方的官员们都沆瀣一气,百姓也是敢怒不敢言。曾巩初搜集证据,迅速将周高法办,百姓拍手称快。章丘一带有一伙叫做“霸王社”的土豪,杀人越货,无恶不做,曾巩就派兵把他们全部都给抓了起来,一举铲除了这个犯罪团伙,将31名罪犯判刑,发配边疆。他还在齐州开创了“保伍”之法,就是以五户为一保,监督出入,实行外来人口登记,如果谁家中有盗贼则鸣鼓请求其他人家相助。通过曾巩的治理,齐州的犯罪了吧明显下降,偷盗、抢劫的时候都很少发生。由治安案件多发之州变成了平安之州,风气为之一清。

  其实,曾巩在齐州的政绩还远远不止这些,比如他推行王安石的新法,刺激了农业生产;修建齐州北水门,解决了困扰齐州城多年的水患问题;疏浚了大明湖,如今它已是济南的著名景点;等等。后人曾在千佛山建曾公祠,还在大明湖畔建南丰祠,都是为了纪念曾巩为齐州所作的巨大贡献。

  曾巩的代表作

  曾巩辞藻质朴,叙事却很婉转迂回,文章看起来纵横捭阖,非常大气。曾巩虽然不擅长写景但是却精于叙事,曾巩代表作有《醒心亭记》、《游山记》等展现其叙事条理之功的文章,当然也有《道山亭记》这样的极尽刻画之功的作品,而诸如《墨池记》和《越州赵公救灾记》则是将叙事和写景结合的非常的的作品,集议论与抒情于一文,文风自然,通情达理。

  除此之外,曾巩的议论性的文章也写得非常好,《唐论》、《战国策目录序》也都是曾巩代表作,这些文章辩理清晰,辩才无双,气势磅礴,是非常好的议论性质的文章。曾巩的《寄欧阳舍人书》和《上福州执政书》则历来被誉为是书简的范围,结构严谨,叙事干练,用词委婉到位,为后人所推崇。除了这些文章之后,曾巩还有《元丰类稿》和《隆平集》等文章传世,曾巩的文章一般都是史传、策论等的应用文,这应该和他在朝廷编撰史书古籍多年有关系。作为北宋诗__新运动的积极参与者,曾巩可以说是宋朝新古文运动的核心力量。

  曾巩绝弊的故事

  曾巩这个人为政比较廉洁奉公,又勤于政事,十分的关心百姓们的生活。他有被朝廷派遣到明州、毫州等地当过知州。每个地方,只要是曾巩到过的地方,他都有政绩,在百姓的眼中曾巩就好似上天派来拯救他们的使者。曾巩这个人在工作中,提倡少说多做,所以他说得很少,做得很多。他的一生辗转了七八个州,却多是在在基层任职,所以他总能为百姓处理一些切实涉及到百姓切身利益的问题,可以说曾巩一生为百姓做了实事、好事。

  在他在福州任职的时候,因为福州的寺庙很多,而且当时的和尚认为福州的很富饶,所以都争着要当寺庙的主事。所以为了能成为寺庙主事,都跑来贿赂曾巩。曾巩就派自己的弟子去查访和辨别,然后按照应该有的次序授予他们应有的职位。他还在府院张贴了公告,说要一律禁止贿赂事件的发生,这样便断绝了大家想为自己谋个好前程去贿赂的弊端。

  后来,他又发现福州没有守官的官俸田,以前都是每年卖蔬菜和水果作为地方官的收入。每年的收入有三四十万两之多。曾巩就说:“太守和百姓争夺利益,真的可以这么做么?”随后就放弃了这种做法,从那以后在福州任职的人就再也没有收取这个钱了。

 

曾巩有什么故事相关文章:

1.曾巩有哪些故事

2.历史故事有哪些

3.历史上曾巩的简介

4.历史上曾巩是谁

5.古代成功人士的故事精选

6.简短历史故事大全

曾巩有哪些故事和代表作



  曾巩是北宋散文家,史学家和政治家。他是““南丰七曾”之一,也位列唐宋八大家。下面是学习啦小编搜集整理的曾巩的故事,希望对你有帮助。

  曾巩的故事

  1071年,曾巩调任齐州知州。知州可是地方上的一把手,曾巩深知责任重于泰山。自古以来,齐鲁便以民风强悍著称,曾巩这个知州,绝对不好当。他清醒地认识到其难治之处,决定重拳出击,打击豪强,树立威信。

  当时有一周姓富户,其子周高为富不仁,横行乡里,民愤极大,但周家却是那种财大气粗,权能动权贵的人家,和地方的官员们都沆瀣一气,百姓也是敢怒不敢言。曾巩初搜集证据,迅速将周高法办,百姓拍手称快。章丘一带有一伙叫做“霸王社”的土豪,杀人越货,无恶不做,曾巩就派兵把他们全部都给抓了起来,一举铲除了这个犯罪团伙,将31名罪犯判刑,发配边疆。他还在齐州开创了“保伍”之法,就是以五户为一保,监督出入,实行外来人口登记,如果谁家中有盗贼则鸣鼓请求其他人家相助。通过曾巩的治理,齐州的犯罪了吧明显下降,偷盗、抢劫的时候都很少发生。由治安案件多发之州变成了平安之州,风气为之一清。

  其实,曾巩在齐州的政绩还远远不止这些,比如他推行王安石的新法,刺激了农业生产;修建齐州北水门,解决了困扰齐州城多年的水患问题;疏浚了大明湖,如今它已是济南的著名景点;等等。后人曾在千佛山建曾公祠,还在大明湖畔建南丰祠,都是为了纪念曾巩为齐州所作的巨大贡献。

  曾巩绝弊的故事

  曾巩这个人为政比较廉洁奉公,又勤于政事,十分的关心百姓们的生活。他有被朝廷派遣到明州、毫州等地当过知州。每个地方,只要是曾巩到过的地方,他都有政绩,在百姓的眼中曾巩就好似上天派来拯救他们的使者。曾巩这个人在工作中,提倡少说多做,所以他说得很少,做得很多。他的一生辗转了七八个州,却多是在在基层任职,所以他总能为百姓处理一些切实涉及到百姓切身利益的问题,可以说曾巩一生为百姓做了实事、好事。

  在他在福州任职的时候,因为福州的寺庙很多,而且当时的和尚认为福州的很富饶,所以都争着要当寺庙的主事。所以为了能成为寺庙主事,都跑来贿赂曾巩。曾巩就派自己的弟子去查访和辨别,然后按照应该有的次序授予他们应有的职位。他还在府院张贴了公告,说要一律禁止贿赂事件的发生,这样便断绝了大家想为自己谋个好前程去贿赂的弊端。

  后来,他又发现福州没有守官的官俸田,以前都是每年卖蔬菜和水果作为地方官的收入。每年的收入有三四十万两之多。曾巩就说:“太守和百姓争夺利益,真的可以这么做么?”随后就放弃了这种做法,从那以后在福州任职的人就再也没有收取这个钱了。

  曾巩的代表作有哪些

  曾巩除了是一个北宋的名臣,还有一个更加响亮的名号,就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与苏轼、王安石、欧阳修、韩愈等人都是齐名的,世称“南丰先生”。所以曾巩在文学上也有非常高的造诣,除了在朝廷中修书整理古籍之外,曾巩还写的一手的好文章,是北宋非常杰出的散文家、史学家。

  曾巩辞藻质朴,叙事却很婉转迂回,文章看起来纵横捭阖,非常大气。曾巩虽然不擅长写景但是却精于叙事,曾巩代表作有《醒心亭记》、《游山记》等展现其叙事条理之功的文章,当然也有《道山亭记》这样的极尽刻画之功的作品,而诸如《墨池记》和《越州赵公救灾记》则是将叙事和写景结合的非常的的作品,集议论与抒情于一文,文风自然,通情达理。

  除此之外,曾巩的议论性的文章也写得非常好,《唐论》、《战国策目录序》也都是曾巩代表作,这些文章辩理清晰,辩才无双,气势磅礴,是非常好的议论性质的文章。曾巩的《寄欧阳舍人书》和《上福州执政书》则历来被誉为是书简的范围,结构严谨,叙事干练,用词委婉到位,为后人所推崇。除了这些文章之后,曾巩还有《元丰类稿》和《隆平集》等文章传世,曾巩的文章一般都是史传、策论等的应用文,这应该和他在朝廷编撰史书古籍多年有关系。作为北宋诗__新运动的积极参与者,曾巩可以说是宋朝新古文运动的核心力量。

 

曾巩有哪些故事相关文章:

1.历史故事有哪些

2.历史上曾巩是谁

3.王羲之的故事有哪些

4.古代历史人物

5.历史民间故事

6.历史人物苏轼的简介

文学家苏轼生平经历



  苏轼,字东坡。生于宋朝年间,是我国宋代著名文学家,字子瞻,他精通诗词书画,作品众多,词作属于豪放一派,对后世影响很大。下面是学习啦小编搜集整理的文学家苏轼生平经历,希望对你有帮助。

  文学家苏轼生平经历:早年经历

  苏轼于 宋仁宗 景祐三年十二月十九日(1037年1月8日)出生于眉州 眉山,是初唐大臣 苏味道之后。苏轼的祖父是 苏序, 表字仲先,祖母史氏。苏轼的父亲 苏洵,即《 三字经》里提到的“二十七,始发奋”的“ 苏老泉”。苏洵发奋虽晚,但是很用功。苏轼其名“轼”原意为车前的扶手,取其 默默无闻却扶危救困,不可或缺之意。苏轼生性放达,为人率真,深得道家风范。好交友,好美食,创造许多饮食精品, 好品茗,亦雅好游山林。

  文学家苏轼生平经历:进京应试

  嘉祐元年(1056年),苏轼首次出川赴京,参加朝廷的科举考试。苏洵带着二十一岁的苏轼,十九岁的苏辙,自偏僻的西蜀地区,沿江东下,于嘉祐二年(1057年)进京应试。[3]当时的主考官是文坛领袖 欧阳修,小试官是诗坛宿将 梅尧臣。这两人正锐意诗__新,苏轼那清新洒脱的文风,一下子把他们震动了。策论的题目是《刑赏忠厚之至论》,苏轼的《 刑赏忠厚之至论》获得主考官欧阳修的赏识,却因欧阳修误认为是自己的弟子 曾巩所作,为了避嫌,使他只得第二。苏轼在文中写道:“皋陶为士,将杀人。皋陶曰杀之三,尧曰宥之三。”欧、梅二公既叹赏其文,却不知这几句话的出处。及苏轼谒谢,即以此问轼,苏轼答道:“何必知道出处!”欧阳修听后,不禁对苏轼的豪迈、敢于创新极为欣赏,而且预见了苏轼的将来:“此人可谓善读书,善用书,他日文章必独步天下。”

  文学家苏轼生平经历:名动京师

  在欧阳修的一再称赞下,苏轼一时声名大噪。他每有新作,立刻就会传遍京师。当父子名动京师、正要大展身手时,突然传来苏轼苏辙的母亲病故的噩耗。二兄弟随父回乡奔丧。嘉祐四年十月守丧期满回京,嘉祐六年(1061年),苏轼应中 制科考试,即通常所谓的“三年京察”,入第三等,为“百年第一”,授大理 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四年后还朝判登闻鼓院。治平二年,苏洵病逝,苏轼、苏辙兄弟扶柩还乡,守孝三年。三年之后,苏轼还朝,震动朝野的王安石变法开始了。苏轼的许多师友,包括当初赏识他的恩师 欧阳修在内,因反对新法与新任宰相 王安石政见不合,被迫离京。朝野旧雨凋零,苏轼眼中所见,已不是他二十岁时所见的“平和世界”。

  文学家苏轼生平经历:自请出京

  熙宁四年(1071年)苏轼上书谈论新法的弊病。王安石很愤怒,让御史谢景在皇帝跟前说苏轼的过失。苏轼于是请求出京任职:熙宁四年至熙宁七年(1074年)被派往杭州任通判、熙宁七年秋调往密州(山东诸城)任知州、熙宁十年(1077年)四月至元丰二年(1079年)三月在徐州任知州、元丰二年四月调往湖州任知州。革新除弊,因法便民,颇有政绩。

  文学家苏轼生平经历:乌台诗案

  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四十三岁,调任湖州知州。上任后,他即给皇上写了一封《湖州谢表》,这本是例行公事,但苏轼是诗人,笔端常带感情,即使官样文章,也忘不了加上点个人色彩,说自己“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这些话被新党抓了辫子,说他是“愚弄朝,妄自尊大”,说他“衔怨怀怒”,“指斥乘舆”,“包藏祸心”,讽刺政府,莽撞无礼,对皇帝不忠,如此大罪可谓死有余辜了。他们从苏轼的大量诗作中挑出他们认为隐含讥讽之意的句子,一时间,朝廷内一片倒苏之声。这年七月二十八日,苏轼上任才三个月,就被御史台的吏卒逮捕,解往京师,受牵连者达数十人。这就是北宋著名的“ 乌台诗案”(乌台,即御史台,因其上植柏树,终年栖息乌鸦,故称乌台)。

  乌台诗案这一巨大打击成为他一生的转折点。新党们非要置苏轼于死地不可。救援活动也在朝野同时展开,不但与苏轼政见相同的许多元老纷纷上书,连一些变法派的有识之士也劝谏神宗不要杀苏轼。王安石当时退休金陵,也上书说:“安有圣世而杀才士乎?”在大家努力下,这场诗案就因王安石“一言而决”,苏轼得到从轻发落,贬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本州安置,受当地官员监视。苏轼坐牢103天,几次濒临被砍头的境地。幸亏北宋时期在太祖 赵匡胤年间既定下不杀士大夫的国策,苏轼才算躲过一劫。

  文学家苏轼生平经历:被贬黄州

  出狱以后,苏轼被降职为黄州(今湖北 黄冈市)团练副使(相当于现代民间的自卫队副队长)。这个职位相当低微,并无实权,而此时苏轼经此一役已变得心灰意冷,苏轼到任后,心情郁闷,曾多次到黄州城外的赤壁山游览,写下了《 赤壁赋》、《 后赤壁赋》和《 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千古名作,以此来寄托他谪居时的思想感情。于公余便带领家人开垦城东的一块坡地,种田帮补生计。“东坡居士”的别号便是他在这时起的。
 

文学家苏轼生平经历相关文章:

1.苏轼的生平事迹介绍

2.著名诗人苏轼简介

3.苏东坡简介资料

4.苏轼生平轨事

5.苏轼有没有后代

欧阳修的生平经历



  欧阳修是北宋有名的文学家和政治家,是影响深远的文坛领袖。欧阳修积极的倡导诗文改革,革新了当时的诗文之风,下面是学习啦小编搜集整理的欧阳修的生平经历,希望对你有帮助。

  欧阳修的生平经历:早年经历

  北宋景德四年(1007年),欧阳修出生于绵州(今四川绵阳),当时他父亲任绵州推官,已经56岁了。3年后,父亲去世。欧阳修是家里的独子,与母亲郑氏相依为命,孤儿寡母只得到湖北随州去投奔欧阳修的叔叔。叔叔家不是很富裕,好在母亲郑氏是受过教育的大家闺秀,用荻秆在沙地上教欧阳修读书写字。欧阳修的叔叔也不时关怀,总算没有让童年的欧阳修失去基本的教育。

  十岁时,欧阳修从李家得唐《昌黎先生文集》六卷,甚爱其文,手不释卷,这为日后北宋诗__新运动播下了种子。

  欧阳修的生平经历:科举之路

  欧阳修的科举之路可谓坎坷。天圣元年(1023年)和天圣四年(1026年)两次参加科举都意外落榜。

  天圣七年(1029年)春天,由胥偃保举,欧阳修就试开封府最高学府国子监。同年秋天,欧阳修参加了国子监的解试。欧阳修在国子学的广文馆试、国学解试中均获第一名,成为监元和解元,又在第二年的礼部省试中再获第一,成为省元,也算是“连中三元”。欧阳修觉得,在即将到来的殿试中,自己肯定也能夺得状元,于是特意做了一身新衣服,准备到时候穿。欧阳修在广文馆有个同学,叫王拱辰,才19岁,也获得了殿试资格。一天晚上,王拱辰调皮地穿上欧阳修的新衣服,得意地说:“我穿状元袍子啦!”没想到,殿试那天,真的是王拱辰中了状元。天圣八年(1030年),由宋仁宗赵祯主持的殿试在崇政殿举行。殿试放榜后,欧阳修被仁宗皇帝唱十四名,位列二甲进士及第。据欧阳修同乡时任主考官晏殊后来对人说,欧阳修未能夺魁,主要是锋芒过于显露,众考官欲挫其锐气,促其成才。

  欧阳修的生平经历:步入官场

  虽然没中状元,欧阳修也获得了不错的名次,被授予官职。金榜题名的同时,他也迎来了洞房花烛。宋代有“榜下择婿”的风俗,朝中高官都喜欢在新科进士中挑选乘龙快婿。欧阳修刚一中进士,就成了他的恩师胥偃的女婿。

  新婚不久,欧阳修就辞别家人,到洛阳去做官。当时他的领导是一位著名的前朝贵族,钱惟演。钱惟演就是五代十国末代吴越王钱俶的儿子。钱惟演对待欧阳修很好,不但很少让欧阳修等年轻文人承担琐碎的行政事务,还支持他吃喝玩乐。后来,钱惟演政治失意,被迫离开了洛阳。欧阳修等人为钱惟演送行,双方都流下了惜别的泪水。在洛阳的奢华生活,不仅奠定了欧阳修一生的文学基础,更成为了欧阳修生命中最美好的回忆。后来他被贬官的时候,还深情地写道:“曾是洛阳花下客,野芳虽晚不须嗟。”

  天圣九年(1031年),欧阳修任西京(今洛阳)留守推官,与梅尧臣、尹洙结为至交,互相切磋诗文。

  景祐元年(1034年),召试学士院,授任宣德郎,28岁的欧阳修回京做了馆阁校勘,参与编修《崇文总目》。他在京中继续把“座上客常满,樽中酒不空”当成座右铭。不过,此时的欧阳修,毕竟不再是那个享受青春的少年,他开始担负起社会责任。

  欧阳修的生平经历:仕途崎岖

  当时,北宋王朝积贫积弱的弊病开始显现,贫富差距拉大,社会矛盾日益突出。景祐三年,与欧阳修交往颇深的范仲淹着手呼吁改革,他把社会问题归咎为腐败,而欧阳修看得更深刻,认为冗官冗员才是根本问题。最终,范仲淹的改革冒犯了既得利益者,受到了打击,被贬饶州。欧阳修作为范仲淹一派也受牵连,被贬为夷陵(今湖北宜昌)县令。

  欧阳修高中进士时所娶的胥氏夫人,新婚不久便去世了。被贬后不久,欧阳修娶了已故宰相薛奎的二女儿。值得一提的是,薛奎的大女婿不是别人,就是跟欧阳修一起参加殿试而获得了状元的王拱辰。后来,王拱辰的夫人去世了,他又娶了薛奎的三女儿,继续做薛家的女婿、欧阳修的连襟。欧阳修写诗调侃他说:“旧女婿为新女婿,大姨夫作小姨夫。”

  康定元年(1040年),欧阳修被召回京,复任馆阁校勘,编修崇文总目,后知谏院。庆历三年(1043年),任右正言、知制诰。范仲淹、韩琦、富弼等人推行“庆历新政”,欧阳修参与革新,成为革新派干将,提出改革吏治、军事、贡举法等主张。但在守旧派的阻挠下,新政又遭失败。五年,范、韩、富等相继被贬,欧阳修上书分辩,因被贬为滁州(今安徽滁州)太守。后又改知扬州、颍州(今安徽阜阳)、应天府(今河南商丘)。

  欧阳修任滁州太守时,写下了他的名篇《醉翁亭记》。文艺术达到成熟。他依旧保持轻松慵懒的态度,为政“宽简”,让自己和百姓都过得轻松。但就是在这样的执政方针下,滁州反而被治理得井井有条。欧阳修喜好酒,他的诗文中亦有不少关于酒的描写。一首《渔家傲》中采莲姑娘用荷叶当杯,划船饮酒,写尽了酒给人们生活带来的美好。欧阳修任扬州太守时,每年夏天,都携客到平山堂中,派人采来荷花,插到盆中,叫歌妓取荷花相传,传到谁,谁就摘掉一片花瓣,摘到最后一片时,就饮酒一杯。晚年的欧阳修,自称有藏书一万卷,琴一张,棋一盘,酒一壶,陶醉其间,怡然自乐。可见欧阳修很爱饮酒。

  做太守时,欧阳修对饮酒游山的爱好不减当年,经常带着吏民出去游玩,在山中野餐,然后喝醉了,迷迷糊糊地看着大家玩乐。据说,《醉翁亭记》的开头原本花了好多笔墨,描绘滁州四周的山。最后这些描写被欧阳修改成了“环滁皆山也”5个字,简练中见隽永,成为散文史上的名句。醉时能与民同乐,醒后能用当世一流的文笔把游玩的过程记录下来。守旧派的压制,并没影响“醉翁”的好心情。

  后来,欧阳修又做了颍州(今安徽阜阳)太守。在颍州,他照样寄情诗酒,自认为过得比在洛阳丝毫不差。后来要告别颍州时,他怕送别的吏民伤心过度,写诗安慰他们说:“我亦只如常日醉,莫教弦管作离声。”仍是不改诗人酒徒的乐天本性。

  欧阳修的官位越来越高,他写过的歌词也在社会上越来越流行。传说,颍州有一位歌妓会唱欧阳修所有的词。后来欧阳修出使辽国,接待官员请来当地一位歌妓助兴,嘱咐她好好款待欧阳大人。歌妓只是答应,并不多说话,大家还以为她毕竟是边远地方的歌妓,什么都不懂。谁知席间歌妓一开口,唱的竟全是欧阳修的词。由此也可见欧阳修的词在当时影响之大。

  据传欧阳修与“外甥女”张氏有染,但双方并无血统关系,是欧阳修的妹夫的前妻所生。张氏嫁给了欧阳修的堂侄,以后又和家中的仆人私通,事情败露后,此案在开封府审理。在公堂之上张氏供出和欧阳修有私情。欧阳修百般辩解,最后虽以“查无实据”了事,但在名声上却大受影响。他的政敌钱勰也借此攻击他,最后被朝廷贬到滁州。

  皇祐元年(1049年)回朝,先后任翰林学士、史馆修撰等职。至和元年(1054年)八月,已经在京做了高官的欧阳修,又遭受诬陷被贬。命令刚刚下达,仁宗皇帝就后悔了,等欧阳修上朝辞行的时候,皇帝亲口挽留说:“别去同州了,留下来修《唐书》吧。”就这样,欧阳修做了翰林学士,开始修撰史书。与宋祁同修《新唐书》,又自修《五代史记》(即《新五代史》)。

  欧阳修的生平经历:主考礼部

  嘉祐二年(1057年)二月,已届知天命之年的欧阳修做了礼部贡举的主考官,以翰林学士身份主持进士考试,提倡平实文风,录取苏轼、苏辙、曾巩等人,对北宋文风转变有很大影响。当时有个文学派别“太学体”,领袖刘几是一名太学生,最大的特长就是常玩弄古书里的生僻字词。欧阳修的古文向来是通达平易的,最反对“太学体”的文风。批阅试卷时,欧阳修看到一份试卷,开头写道:“天地轧,万物茁,圣人发。”用字看似古奥,其实很别扭,意思无非是说,天地交合,万物产生,然后圣人就出来了。欧阳修便就着他的韵脚,风趣而又犀利地续道:“秀才剌(音同“辣”,意为乖张),试官刷!”意思是这秀才学问不行,试官不会录取!在这次考试中,欧阳修也看到一份较好的答卷,文章语言流畅,说理透彻。欧阳修估计是自己学生曾巩的,这种文风需要鼓励,但毕竟是“自己人”,不好取第一,就把这份卷子取成第二。但是,拆开“密封线”后,欧阳修发现这篇文章的作者不是曾巩,而是一位在当时还名不见经传的年轻人——苏轼。与苏轼一同被欧阳修录取的,还有他的弟弟苏辙,以及北宋文坛上的一批重要人物。欧阳修以其卓越的识人之明,为北宋朝廷及整个文学史做了一份突出的贡献。

  苏轼考中进士后,给欧阳修写了一封感谢信。欧阳修称赞苏轼文章写得好,说读着他的信,“不觉汗出”,感觉自己也该避让这后生三分。他对苏轼奖掖有加,苏轼也没有辜负欧阳修的期许,最终成为继欧阳修之后的又一位文化巨人。欧阳修晚年,还经常拿出自己年轻时写的文章来修改。夫人心疼地规劝道:“这么大岁数了,还费这个心。难道还是小孩子,怕先生骂你吗?”欧阳修笑道:“不怕先生骂,却怕后生笑。”这种文学史意识和认真的态度,成就了一代文学巨匠。

  嘉祐三年(1058年)六月庚戊,欧阳修以翰林学士身份兼龙图阁学士权知开封府。嘉祐五年(1060年),拜枢密副使。次年(1061年)任参知政事。后又相继任刑部尚书、兵部尚书等职。英宗治平二年(1065年),上表请求外任,不准。此后两三年间,因被蒋之奇等诬谤,多次辞职,都未允准。
 

欧阳修的生平经历相关文章:

1.北宋四大家欧阳修生平

2.欧阳修简介及作品

3.欧阳修个人资料介绍

4.外国人励志故事国内的励志故事看的多了,今天我...

5.苏轼的生平事迹介绍

唐宋八大家欧阳修被贬的故事



  欧阳修是北宋时期著名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那么欧阳修被贬是怎么回事?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你收集整理的欧阳修被贬的故事,希望对你有帮助!

  欧阳修被贬是怎么回事

  欧阳修被贬的故事通过他的诗句被后人深深地记住,表达了一代诗人在复杂的政治环境中的心情,接下来为大家详细介绍欧阳修被贬。

  欧阳修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家,他的仕途并不一帆风顺。他三次被贬,但是三次都顽强的度过。他非常赏识范仲淹的才学和政治观点,主动写信与其交流。而范仲淹看到他的书信后便有惺惺相惜之感,此后两人便一直保持书信往来。官场人多耳杂,他们互相通信的事情被大家看在眼里。后来范仲淹升官被重用,大家都认为欧阳修会因此平步青云。可是范仲淹并没有提拔过欧阳修,只是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提拔他做很小的官都被欧阳修推辞了。可见,他们之间是真的英雄所见略同,并不是想攀关系。

  第一次被贬是由于范仲淹直言宰相任用亲信,然而遭到宰相的反诬,结果范仲淹被贬到边疆。他因为支持范仲淹也被贬,凑巧的是他的叔父去世,他承受被贬的不幸的同时,还要面对叔父死去的消息。后来经过5个月的艰苦水路,终于赶到夷陵,而这个贫瘠之地却让他变得更加顽强。

  第二次被贬是由于支持范仲淹的新政,当范倒台被贬的时候,欧阳修也没有躲过这次被其他人弹劾的机会,他被贬到了滁州。滁州是个风景秀丽的地方,不过他没有过多的与当地的商贾来往,反而是致力于开拓旅游的发展。

  似乎他的命中就有三次被贬之事,皇帝去世所有官员都得穿朴素的丧服,他因为一时疏忽穿了紫色的衣服而再次被贬。假如欧阳修没有这三次被贬,也不会看出他坚毅和正直的为官之风,他的这种行为使我们对他的印象更加深刻。

  欧阳修的故事

  欧阳修,我国古代北宋时期的大文豪,生性喜欢喝酒,因此自号醉翁。他的表字是永叔,是北宋时期的文学巨匠,文章登北宋文坛巅峰。他为人正直,学生众多,其中不乏王安石这种文坛政坛都非常了得的人。鉴于他在文学上突出的成就,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历史上关于欧阳修的故事不少,其中还是关于文学方面的比较多,也比较出名。有故事说他是第一个向民间歌女学习的大家,民间诗歌许多都非常平易近人,自从欧阳修诚心学习之后,他的诗词文章多了简明,非常平易近人。欧阳修作为一个文学巨匠,自然是离不开不断的学习的,他不仅向民间歌女,还听得进樵夫的建议。欧阳修所写的著名的《醉翁亭记》就是经过一个过路的樵夫建议之后修改的,可以说,欧阳修在文坛的成就离不开他平易近人的品性。他除了在文学方面听得进意见之外,他还喜欢琢磨文字。说到对文字的琢磨,最有名的就是文学严谨。他有一次帮一个朋友写一篇文章,写完了,也有人送走了。欧阳修回头细想,琢磨不对,就快马策鞭将文章追了回来,只为在一句之中加上一个而字,可见他严谨的态度。

  欧阳修的很多故事都可以体现出的他的性情,也可以反映出欧阳修对文学的态度,学习上孜孜不倦、虚心求教,写作上严谨认真,积极向上。

  欧阳修勤学的故事

  欧阳修是我国古代北宋时期的大文学家,他自己开创了一代文风,对宋朝整体的文学提高有着很大的影响,而且他还写了一本《欧阳修全集附录》,其中《欧阳修勤学》就是一段关于欧阳修年少时认真、刻苦学习的故事,这段文言文的大意如下:

  在欧阳修刚四岁的时候,他父亲就去世了,然而由于他们家的家境并不富裕,因此没有钱供他上学,他的母亲是受过教育的,知道一定要让他学点知识,于是就用芦苇杆之类的木棍在地上写写画画,欧阳修小的时候就是通过这样的方法来认字、写字的。他母亲还让他背诵了很多古人写的文章,好让他能够学习怎么作诗。等到他年纪稍微大一些之后,家里因为实在是没有钱让他继续看书了,他就去同村相对富裕一点的读书人家去借书来读,有的时候还会趁机把书里的内容抄写下来,好让自己能够随时再看。但是很多时候都是书还没有抄完,他就已经可以将这本书背下来了。甚至还会因为沉迷于读书,连饭都会忘了吃,满脑子想的都是读书。因为有了这样的刻苦和努力,他小的时候作出来的诗和写出来的字,就已经和成年人的水平差不多了。

  从这个故事就可以看出,虽然欧阳修小的时候没有钱上学,识字也是通过母亲在地上写字才会的,但是凭借着他的刻苦、努力,和在学习上的勤奋态度,终于成为了宋朝的一代文学家。
 

猜你感兴趣

1.唐宋八大家苏轼与韩愈并称为什么

2.唐宋八大家中宋代的有谁

3.宋代诗人欧阳修的故事

4.写给欧阳修的一封信范文

5.苏轼抄书的故事

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