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一二政变的经过有哪些(护国运动的发生经过介绍)

由网友()分享简介:四一二政变的经过有哪些



  四一二反革命政变是1927年4月12日,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新右派在上海发动反对国民党左派和共产党的武装政变,大肆屠杀共产党员、国民党...

四一二政变的经过有哪些



  四一二反革命政变是1927年4月12日,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新右派在上海发动反对国民党左派和共产党的武装政变,大肆屠杀共产党员、国民党左派及革命群众的事件,那么你知道四一二政变的经过有哪些吗?以下是学习啦小编为你整理的四一二政变的经过,希望能帮到你。

  四一二政变的经过

  四一二政变经过是什么呢?在日本的敦促下,蒋介石为政变做好了一切部署。1927年四月十二日凌晨,一艘军舰升起了信号,数百名青红帮和特务从法租界乘车而出。他们做好了全副武装,身穿蓝色短裤,臂上缠着工字袖标。早上一点到五点,青红帮众人袭击了上海各区的工人纠察队。纠察队拼死抵抗,双方发生激斗。

  国民革命军以调解工人内斗的名义,解除纠察队的武装。整个上海将近三千多名纠察队成员的武装全部被解除,一百二十余人牺牲,一百八十余人受伤。在上午,总工会和纠察队会所全部被占领。外国军警在租界内大肆搜捕共产党员和工人,并将他们转交给蒋介石的部队。

  四月十三日,上海各行各业的工人进行了罢工活动,参加罢工的人总计达到二十万。上海总工会也召开了群众大会,将近十万人参加。在会议上,工人们表示了他们的要求。一收回武装,二严惩破坏工会的人员,三抚恤遇难家属,四对帝国主义表示抗议,五通电全国发起援助,六当局负责保护上海工会。

  会议结束后,工人冒着大雨向司令部请愿。游行队伍长达一公里。可是反动分子早就做好准备,对游行队伍进行了扫射,一时间血流成河。下午,反动军队占领工人总指挥处,查封了革命组织,对进步人士进行了疯狂的追捕。很多优秀的共产党员英勇就义。1927年四月十八日,蒋介石在南京成立了国民政府。

  四一二政变的原因

  以下是四一二政变原因。第一蒋介石想要独占胜利果实。蒋介石是一个十足的野心家,表面上赞同联共,但其实是想要发展自己的势力,为今后夺取更大的权利打下基础。孙中山先生去世后,国民党内部分化越来越严重。1926年,蒋介石为了排挤共产党,制造了中山舰事件。

  蒋介石还发起了整理党务案,在国民政府担任职务的共产党人被免职。一部分国民党右派分子当上了部长要务,而蒋介石则基本掌握了国民党领导权。1926年五月, 蒋介石依然宣称他赞成共产党。其实那时候蒋介石想要利用共产党的力量得到北伐战争的胜利,可是他也担心日益强大的共产党会对他的独裁统治构成威胁。随着群众革命运动的高涨,蒋介石加紧对国民党的控制以及对革命力量的镇压。

  第二中国共产党的退让使蒋介石得寸进尺。国共合作后,共产党员也能够加入国民党。但是由于缺乏足够的准备,共产党员一直将自己当做客人,当成是国民革命的辅助者。对于国民党的步步进攻,共产党采取了退让政策,最终放弃了武装领导权。而国民党见到共产党的退让,更加有恃无恐。陈独秀认为当时首要目的是北伐,蒋介石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人物。他们牺牲了工农兵的利益去迁就蒋介石。共产党没有对蒋介石的袭击做好准备。

  第三帝国主义引诱蒋介石发动政变。北伐战争严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对中国的统治。帝国主义者对蒋介石暗示只要他武装掌握政权,他们也是会支持的。列强不仅在言语上暗示,在行动上也威慑蒋介石。最终蒋介石发动了四一二政变。这就是四一二政变原因。

  四一二政变的背景

  四一二政变背景是什么呢?1926年十一月,蒋介石将国民革命军司令部设在南昌后,开始镇压革命。1927年二月,蒋介石在演讲中声称他是国民革命的领袖,共产党也参与了中国革命。如果共产党哪里做得不对,他有镇压制裁的权利。

  三月六日,蒋介石派人杀害了江西省工会副委员长。三月十七日,蒋介石派人捣毁了由国民党左派领导的工会。不久之后,蒋介石唆使地痞在安徽捣毁了省总工会等。三月二十六日,蒋介石抵挡上海,投入了帝国主义的怀抱中。同时,蒋介石和上海的大资产阶级确立合作关系。大资产阶级决定在财政上给予蒋介石最大的支持。上海青红帮的头目也开始充当起蒋介石的打手。蒋介石派人将他们收编成队伍。蒋介石将没有完全受他控制的军队调离上海,让他的嫡系部队接防。

  三月底,蒋介石连续召开秘密会议。国民党在舆论上做足攻势,倒打一耙,污蔑共产党人叛逆。蒋介石和返沪的汪精卫有过一次密谈。蒋介石主张用武力肃清共产党,而汪精卫想要用召开大会来解决共党问题。四月八日,蒋介石指示亲信组建上海临时委员会,掌握上海一切大权。四月九日,蒋介石开始严禁罢工游行。蒋介石也用烟雾弹迷惑了广大群众,他信誓旦旦地保证不会缴械纠察队。一切部署完毕后,蒋介石离开上海。

  在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后,中共中央对国民党有警惕心。但是蒋介石到达上海后,中共中央改变了态度,放松了反蒋斗争。四月十一日,蒋介石发出密令,要求各省实施清党,上海的形势一触即发。

护国运动的发生经过介绍



  护国运动是发生在中国近代的内战,那么你了解护国运动吗?以下是学习啦小编为你整理的护国运动的发生经过介绍,希望能帮到你。

  护国运动的发生经过

  护国运动是一场轰轰烈烈的反对袁世凯称帝的内战,在国内外都引起了巨大的反响,从而逼迫袁世凯取消了帝制,恢复了共和体制,下面来介绍一下护国运动经过。

  1915年12月12日,袁世凯篡夺了辛亥革命的胜利成果,宣布恢复封建帝制,将第二年改元“洪宪”。引起了全国人民的震惊和各界人士的反对。

  1915年12月25日,以蔡锷、唐继尧等人为首的云南督军,宣布起义,建立云南都督府,称“护国军”。并通电全国,声明起义的目的是反对袁世凯的复辟和拥护共和体制。27日,唐继尧通过会议的决定,宣布云南独立。并由唐继尧任云南都督。

  消息传到北京后,袁世凯十分愤怒,他将和蔡锷、唐继尧有关的人一律撤职,并通告各省,一起讨伐云南。之后袁世凯又派遣三路大军,约八万人,从四川、湖南和广东等地进入云南,企图剿灭云南起义军。

  1916年1月16日,蔡锷所部和率先进入四川的北洋政府的讨伐军发生激烈的战斗。27日,贵州督军刘显世宣布在贵州起义,策应蔡锷在四川等地的作战行动。起先,护国军因为粮草的缺乏,逐渐陷入被动,之后发动反击,于3月19日,将敌主力击溃,并迅速收复失地。

  1916年1月下旬,由王文华等人率领的护国军,主动与盘踞在湘西地区的袁世凯军队交战。同样在3月底,将敌击溃。

  1916年2月20日,由李烈钧率领的护国军,在滇桂边境,和北洋政府的龙觐光所部激战。双方一度陷入僵持状态。其后宁武将军陆荣廷在广西宣布独立,也加入了护国运动的战斗之中,胜利的天平开始朝着护国军一方倾斜。3月底,护国军取得全线胜利。

  其后,陕西、四川、湖南等省,也相继宣布独立。袁世凯在内忧外患之下,不得不宣布取消帝制,恢复共和。护国运动经过近半年的战斗,终于取得了胜利,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有着特殊意义的运动。

  护国运动的背景

  护国运动是一场由云南首义,普及全国的轰轰烈烈的,但对帝制的复辟,维护共和体制的运动。它先后历经半年,推翻了袁世凯的复辟,使中华民族开创了一个民主的新时代。护国运动背景就是从袁世凯复辟开始的。

  由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长达两千余年的封建统治,创建了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然后这个新兴的民国,还没有满百天,就被袁世凯窃取了。

  在辛亥革命之后,袁世凯窃取了中华民国大总统之职,实行独裁政策,企图破坏中华民国的革命成果。袁世凯企图消灭萌芽之中的国民党,下令取消国会,独断专行。此举,也意图赢得日本对中国复辟帝制的支持。在孙中山、李烈钧等人的领导下,于1913年发动了讨袁战争,也被称为“二次革命”。但是由于国民党内部的软弱和不团结,最终导致了本次战争的失败。

  日本为了统治中亚地区,强迫袁世凯政府签订了著名的“二十一条”。企图把中国的政治、军事和财政,全都控制在日本的强权之下。

  更有甚者,在1915年,袁世凯令杨度、孙毓筠、严复、刘师培、李燮和、胡瑛六人,组成了“筹安会”,这是一个以“学术团体”为招牌,实则是协助袁世凯恢复帝制的一个组织。这样的一个挂羊头卖狗肉的组织,鼓吹恢复帝制的重要性,企图在中国实行君主立宪制。

  1915年12月12日,袁世凯宣布自己为中华民国皇帝,将次年的年号改为“洪宪”。倒行逆施,企图在中国恢复帝制。

  护国运动背景实则是一场中国未来走向的角逐,是君主立宪制和民主制的决战,也是对外强的一场生死决战。在同年12月25日,唐继尧、蔡锷在云南宣布起义,和袁世凯政府宣战。

  护国运动的时间

  中国近代史上,护国运动时间是哪一年?对于这段历史,是发生在距辛亥革命不久之后的公元1915年。

  1915年12月12日,袁世凯公然宣布恢复帝制,改国号为“洪宪”,并欲登基为“中华帝国”的皇帝。消息传来,举国上下一篇哗然。云南军阀唐继尧、蔡锷、李烈钧等人当即在昆明联名宣布云南独立,并于12月23日发布“讨袁檄文”,通电全国,组建护国军,并成立护国军政府。

  12月25日,大军兵分三路路向四川、贵州、广西等地进发,中国近代史上,轰轰烈烈的护国战争终于爆发,因此,护国运动时间发生在1915年12月25日。

  由于护国运动时间发生在民国早期,又主要为云南军阀领导和推动,因此在历史上,护国运动又被称为“云南起义”。起义军主要领袖为前云南督军蔡锷将军和现任云南军政总司令唐继尧等人,皆为民国时代有名的将领。

  宣布云南独立后,起义军领导团队随即建立云南都督府,由唐继尧任都督,组建两万余人的“讨袁护国军”,分别由蔡锷、李烈钧等担任第一、第二路军总司令,向四川、广西等地进军。唐继尧本人则亲率第三路军经黔入湘,而后,三路大军在武汉会师北伐,征讨“袁贼”。由此可见,1915年12月25日,不仅是爆发护国运动的时间,同时,也是云南独立政权建立的日子。


江孜保卫战的发生经过介绍



  江孜保卫战是西藏江孜人民抗击英军入侵西藏的一场战斗,那么你了解江孜保卫战吗?以下是学习啦小编为你整理的江孜保卫战的发生经过,希望能帮到你。

  江孜保卫战的经过

  1904年3月,攻占帕里的英军向江孜方面推进。

  4月,西藏地方政府派1000名藏军阻截,双方在江孜以南的曲米辛古展开战斗,藏军遭到重创,拉丁色代本等4名藏官被枪杀,英军侵占了后藏,江孜沦陷。

  5月,西藏军民发动反攻,一路集结在江孜以东的卡罗拉山,既牵制了英军主力,又切断了英军后路;另一路袭击英军大本营,突入江 孜,攻破江孜堡垒,取得江孜阵地主动权。

  6月,英军从东、南两面集中兵力攻打 乃宁寺。在保卫乃宁寺的战斗中,广大僧兵顽强抵抗,最后14名藏军在杀伤数十名英军官兵后牺牲,称为乃宁寺大血战。乃宁寺被英军侵占后,寺内文物被洗劫一空。

  7月5日,英军对坚守在江孜堡垒的江孜军民开始发动总攻。

  江孜军民凭借原始的大刀、长矛和石头死守城堡,并在半山前崖构筑炮台和其他防御设施。当时英军使用新式火器向 宗山猛烈进攻,江孜军民誓死抵抗,以土枪、大刀、梭标和弓箭坚持了8个月之久。

  山上弹尽粮绝,守军与攻上宗山的英军展开肉搏,直至跳崖牺牲。江孜从此以“英雄城”而闻名。

  江孜保卫战的简介

  江孜是山南通往拉萨的门户。英军抵江孜不到一个月,藏军就有1万多人聚集到江孜、日喀则及拉萨到江孜的大道上,准备保卫江孜。

  5月初,英军派出300多人袭击通往浪卡子方向的卡惹拉藏军阵地。此时,驻江孜之英军仅100余人。5月3日深夜,千余藏军袭击了帕拉村,几乎全歼敌人,荣赫鹏也险些丧命。由于从卡惹拉返回的英军赶到,才又稳住阵脚。5月26日,英军增援部队从亚东赶到江孜后,重占了帕拉村。

  6月13日,麦克唐纳和荣赫鹏率领援军向江孜增援,并于6月25日抵达康马宗的乃宁寺。乃宁寺位于江孜以南20公里处,是英军运输线上的一个重要据点。为截断英军后方补给线,藏军在乃宁寺周围筑起了防御工事。英军分别自少岗和江洛两地出动,从南、北两面进攻乃宁寺。攻占乃宁寺后,将寺内的文物洗劫一空,并纵火焚烧了寺院。英军接着攻占了江孜西北方向的紫金寺,切断了江孜与日喀则的联系。

  攻占紫金寺后,英军从东、南、西北三面包围了江孜。此时,十三世_派人到江孜与荣赫鹏会谈。荣赫鹏提出限藏军在7月5日撤出江孜,遭断然拒绝,英军遂于当天正午向江孜发起总攻。

  7月5日至7月6日,英步兵在炮火支援下发起7次攻击,都被藏军击溃。经过3天抵抗,守卫藏军弹尽粮绝。7月7日,江孜宗山最终失陷。抗击到最后的数百人全部跳崖牺牲。江孜宗山被英军攻陷后,白居寺又被攻占。英军旋即占领整个江孜。

  江孜保卫战从1904年4月开始到7月结束,持续了大约100天,是西藏近代史上抗击外国侵略者规模最大、最为惨烈悲壮的战斗。7月14日,麦克唐纳率英军从江孜出发,长驱直入拉萨。8月3日,英军占领拉萨。

  9月7日,在英国威胁和驻藏大臣有泰的压力下,西藏地方政府被迫于9月7日与英方签订了不平等的《拉萨条约》,主要内容是:(1)西藏不得向任何外国出让土地、矿产等,使西藏成为英国的势力范围;(2)西藏向英国赔款;(3)拆毁印度至江孜、拉萨沿途要塞;(4)开亚东、江孜、噶大克三地为商埠;(5)西藏承认1890年条约,划定藏锡边界;(6)英军在亚东驻兵。这一条约,当时被清廷拒绝,但却为1906年英国强迫清廷与其签订以上述内容为主要部分的《北京条约》奠定了基础。按照《北京条约》的内容,又增加了英印人员在西藏所开三个商埠地方享有治外法权,在亚东至江孜之间有设立邮电、驿站之权,在亚东、江孜两地有驻扎军队之权等内容。英印在藏享有的这些特权,究其根由,均来自1904年的《拉萨条约》。

  《拉萨条约》订立后,先后屠杀了四五千藏胞、焚烧劫掠了许多喇嘛寺庙的英国侵略军,以“胜利凯旋”的姿态,于9月中、下旬从拉萨启程返回印度。条款中隐藏着排斥中国对西藏的主权,建立英国对西藏的保护关系的阴谋。清政府觉察到了英国的险恶用心。1905年,清政府任命唐绍仪为全权代表,经过一年多的艰苦谈判,1906年4月27日在北京与英国签订了《中英续订藏印条约》(即《北京条约》)。

  江孜保卫战的失败原因

  由于清廷在反抗英帝国主义侵略的同时,始终采取妥协投降政策,西藏地方的领导阶层在整个战争中指挥脱节,和战不定,错失良机,最终江孜防线被英军突破。

  7月底,英军渡过雅鲁藏布江,8月攻入拉萨。

  1904年9月江孜保卫战失败后,英国以武力相威胁,强迫西藏代表签订《拉萨条约》。

猜你喜欢:

1.藏刀收藏历史

2.中英续订藏印条约的相关史记

3.写西藏的文章

4.开国中将张经武个人资料

虎门销烟的经过有哪些



  虎门销烟是指中国清朝政府委任钦差大臣林则徐在广东虎门集中销毁鸦片的历史事件,那么你知道虎门销烟的经过有哪些吗?以下是学习啦小编为你整理的虎门销烟的经过,希望能帮到你。

  虎门销烟的经过

  虎门销烟是中国清政府派林则徐在广东虎门一起销毁鸦片的事。因为当时中国清朝日益腐败,但是一些资本主义国家发展迅速,中国因为人口众多便成为了资本主义国家渴望开拓的市场。于是大量的鸦片流入到中国,给中国带来了沉重的影响,所以林则徐身为一个爱国大臣,非常担忧祖国的安危,这是虎门销烟的背景和序幕。

  林则徐上书道光皇帝,道光皇帝因为曾经受到鸦片的伤害,所以他很支持林则徐。因为鸦片的事,道光皇帝连着八天召见林则徐,一起商讨禁烟的事。后来林则徐被任命为钦差大臣,准备南下去广州,进行销烟。

  林则徐抵达广州的时候是1839年3月10日,之后他一直在一丝不苟地围剿鸦片,在林则徐不畏艰难、有条不紊的指挥下,被缴获的鸦片越来越多,经过深思熟虑这些鸦片将不被送往京城而在原地销毁。

  准备就绪后,虎门销烟在6月3日正式开始了,为了不让鸦片残留,林则徐采用“海水浸化法”。因为虎门销烟是公开的,加上当时正处于端午节的前后,所有很多人都来到了虎门销烟的地方,影响十分大。虎门销烟的火焰燃烧了23天才熄灭,经过这次大规模的禁烟,有两百三十多万斤的鸦片被销毁,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鸦片在中国的横行。

  林则徐在虎门销烟的事迹

  林则徐为了虎门销烟这件事付出了很多精力和时间,在京城的时候他总是和道光皇帝商讨此事,被命为钦差大臣后他来到广州一丝不苟、不知疲惫地监督着缴获鸦片的事。因为林则徐临时来到广州,很多烟商并不了解他的为人,觉得他与历来的官员一样,用钱就能蒙混过去,但是在林则徐的震慑下他们不仅在三天之内交出了鸦片,还定下了以后再也不卖鸦片的承诺。林则徐的刚正不阿和爱国精神影响了人民群众,他为了禁烟而作出的事迹也受到了众人的赞扬,所以他值得被称为民族英雄。

  虎门销烟发生在清朝的晚期,是在鸦片在中国横行的时候进行的摧毁鸦片的行动,为了销烟林则徐先进行了上书,之后他得到了光绪皇帝的支持被任命为钦差大人来到了广东进行销烟,这是虎门销烟的经过,为了此事林则徐付出了很多,做了很多的事迹,他也因此成为了人们的英雄。

  虎门销烟的影响

  虎门销烟从一定程度上遏制了鸦片在中国的泛滥,在民间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其次,这次禁烟运动大大增加了中国广大民众对鸦片危害性的认识,使很多人看清了英国向中国贩卖鸦片的本质,唤醒了人们的爱国意识。 经过这次事件,禁烟英雄林则徐被人们尊为民族英雄。其清廉、刚正不阿的品质也甚为后人传颂。但是,“虎门销烟”并没有有效地解救中国于水火之中,反而加速了英国对中国的侵略。原因在于,禁烟运动直接损害了英国资产阶级的利益,英国政府很快决定对中国发动蓄谋已久的侵略战争,“虎门销烟”也成为了外国列强发动鸦片战争的导火索。从这个角度看,“虎门销烟”加速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脚步,从很大程度上推动了中国近代史的发展。

乙未广州之役的经过是什么



  乙未广州之役是孙中山领导的第一次反清武装起义,那么你知道乙未广州之役的经过是什么吗?以下是学习啦小编为你整理的乙未广州之役的经过,希望能帮到你。

  乙未广州之役的经过

  21世纪,人们的生活变得越来越丰富多彩。在当代享受美好快捷生活的同时,也不能忘了上个世纪为中国的革命与解放事业奋斗的先烈。乙未广州之役就是其中之一,但现在很多人对乙未广州之役经过仍然不熟悉。

  乙未广州之役经过,可以说是十分曲折的。众所周知,孙中山先生为我国的解放事业做了不小的贡献。而这个贡献的开始,要从孙先生成立中国同盟会开始说起。年少时的孙中山,就有一晌救国的热血,成立中国同盟会之后,也在积极的组织活动。乙未广州之役就是其中之一。当时的清政府,软弱无能,对外一直妥协,对平民百姓却大力剥削,使得民不聊生。而这次战役的最终目的,便是想要推翻清政府的腐败统治。

  当时的孙中山在香港地区,大力发展自己的组织势力,并且联合许多旧的老友,策划这次战役。起义开始于重阳节,并且一开始便取得大捷,迅速占领了广东,并在全国起到了不小的影响。以孙中山为领导人,在战役的前线领导组织指挥工作。而孙中山的朋友等人则负责后方,招募贤士,扩大组织力量。并且积极联络港澳台人士。但是领导人却错误的估计了这次战役,轻视了清政府的力量,而且后期人数并没有发展壮大,导致整个战役后劲不足,最终以失败告终。

  乙未广州之役经过虽然曲折,但对后来我国的革命事业有重要的影响。

  乙未广州之役的背景

  1895年一个新兴的社会阶层出现在人民大众的视线中,他们发动了一次起义,他们就是中国的革命派,他们起义的地点在广州。由于这一年是乙未年,因此他们发动的这次起义被称为乙未广州之役,那么,乙未广州之役背景是怎样的呢,为什么要发动这样的起义呢?

  1894年,甲午战争的失败,中国彻底沦为了半殖民地的国家,成为西方列强彻底争夺的对象,之后列强在中国大肆烧杀抢掠,使得人们的生活苦不堪言,这是乙未广州之役的背景之一,国内清政府的腐朽统治,以及各种自然灾害,百姓生活在水生火热之中,在内外交迫的情况下,清政府不仅没有认识到中国在国内国外的现状,反而还是各种劳民伤财,此时正值慈禧太后大寿期间,清政府各处搜刮民脂民膏为慈禧太后庆寿。人们反抗清政府的愿望越来越强烈,再加之资产阶级立宪派的被清政府所蒙蔽,提出各种改革立宪的主张没有得到清政府的重用,这让企图依靠清王朝,改变中国落后挨打局面的资产阶级幻想彻底破碎,因此在资产阶级中分化出这样一个阶层,他们希望通过革命的方式,推翻清朝的皇权,推翻西方国家在中国的压迫,这就是乙未广州之役背景。

  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各阶层在广州纷纷成立反抗清王朝的政治团体,1895年由孙中山领导的革命派,在广州发起了发动了此次起义。

  乙未广州之役的简介

  乙未广州之役是1895年(光绪二十一年乙未)孙中山领导的清末资产阶级革命派策划的第一次反清武装起义。1894年(光绪二十年)11月兴中会成立,1895年2月兴中会香港总部成立。香港总部成立后,孙中山与陆皓东、杨衢云等人从各方面开始着手准备策划于1895年(乙未年)发动广州起义,并着手联络广东各地会党、绿林、防营和游勇,于广州陆续设立“农学会”等秘密机构数十处,筹措经费,购运枪支弹药。预定10月26日(农历九月初九日重阳节)举事,分道攻城,夺取广州为根据地。又草拟反清檄文和对外宣言,制定青天白日旗,发布“除暴安民”口号。起义前夕,因香港杨衢云约期未至,步调参差,又被叛徒告密,清政府四处搜捕党人,参加起义的群众70多人被捕,陆皓东等英勇牺牲,成为为民主共和流血献身第一人。孙中山被迫流亡国外,东渡日本、然后转到夏威夷、美国、英国。起义未发动而告失败。这次起义是以后革命党人一系列武装起义的起点。

满清大屠杀的发生经过是怎样的



  满清大屠杀指的是满清军队入主中原,在吞并中国的时候采取民族压迫政策,强迫广大的汉人以及一些其他民族剃发易服,那么你知道满清大屠杀的发生经过是怎样的吗?以下是学习啦小编为你整理的满清大屠杀的发生经过,希望能帮到你。

  满清大屠杀的发生经过

  满清统治时的大屠杀是指在明朝即将陨灭之时,满清的大军为成为中原之主从而推行民族同化政策时遭受到汉民族抵抗,为使汉民族屈服而进行的屠杀行为。但凡不剃发易服者,皆杀之。

  满清大屠杀过程相对较长,在崇祯十二年时清军攻入关内之时,清军便大兴疯狂屠城之举,仅济南一处就有约百万人被疯狂屠杀。同年六月,清军又在赵州等地屠杀约三万余人。而在多尔衮击败李自成之后清军便入主中原,也就是顺治元年,满清进入中原首先所靠的也是武力,为了使民众屈服,先是对抵抗顽强的地区进行大屠杀,以此来警示其他地区,其屠杀堪称惨绝人寰。在顺治二年,在清军攻破扬州城后对平民也进行了长达十天的大屠杀行为。在顺治三年一直到康熙最初几年,满清攻入蜀地也就是四川,在四川的各地进行大范围屠杀,据记载研究,四川地区一处被屠杀者近六百万人,此处的大屠杀长达十几年,直到清军攻下重庆,这个敌方才算是平复。在满清的大屠杀过程中还有永昌之屠、潮州之屠、南昌屠杀、广州的大屠杀等等,无论老幼均杀之。明朝末期中国人口锐减,而到了康熙五十年,中国仅剩两千余万。清军的这种大屠杀是惨无人道的,历时将近一百年。

  总的来说,满清大屠杀过程是十分残忍的,是一场被血洗的中国历史。历史不容被忘记也不能被改编。是一场野蛮民族对先进文明的屠杀,这种血腥的镇压是要被全人类所唾弃的。

  满清大屠杀的背景

  满清大屠杀背景是什么?满清大屠杀发生在明朝即将被清军灭亡之际,在那时,满清大军为使民从而以暴力手段对汉民族进行的大范围的屠杀行为。

  明崇祯十七年三月,李自成率军攻师入京,崇祯皇帝在景山上吊而亡,明朝亡而满洲兴。满清大军为了入主中原不但对明朝的官僚进行收买并且学习了先进的战争武器的制造,这些都为清军的强大打下了基础。清军在文化上采取的是民族压迫政策,在清军入中原地区之后,多尔衮为首的满洲贵族强迫广大汉人和其他民族进行剃发并改变装束的文化同化行为,灭绝汉文化并摧毁汉族的民族意识与自尊,这些行为遭到了强烈的抵抗,并且原来归顺的一些地区如江阴等地也开始进行抵抗。受到各地区抵抗的清军当然不会就此罢休,而是采用了暴力的手段使各民族屈服,凡是抵抗违命不遵的地区均被屠城。特别是汉民族人口众多,清军采取屠杀的政策来使抵抗的民族服从并强行推行移风易俗的民族同化行为以在众多民族中树立权威,这一行为也结束了中国历史上束发戴冠的传统。

  总之,满清大屠杀的背景符合了当时满清以一个少数民族的身份进行全国范围的统治的历史规律,并且有其发生的历史必然性。而其所带来的则是在汉民族数十万人被屠杀的鲜血灌注之下的满清民族的伟大。而且在历史上以头发蓄剃问题而引起的如此大范围的屠杀这也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

  满清大屠杀的评价

  满清的大屠杀是一段发生在在满清将成为中原之主之际,由满清推行的民族同化政策也就是强行剃发易服所引起的各民族反抗而被屠杀的惨痛历史。

  对满清大屠杀的评价可以从两个角度来说。从满清民族的角度以及中国历史发展来说,其有自身存在的必然性,首先满清民族本就崇尚武力,并且又要统一中原,而对于没有耐心来悉心引导又急于求成的满清民族来说进行屠杀无疑是一条捷径,这是有杀鸡儆猴的效果的,这符合满清要统一中国的历史要求与规律。另外从人性角度这又是非常惨烈的,从清廷统治者努尔哈赤、皇太极到多尔衮都是极为凶残的,只要有人反抗便整城整村不论男女军民一律屠杀或是为奴。满清的屠杀使中国人民锐减了十分之九以上,这是非常骇人的数字,留下的也是只能苟且的少数百姓,这种屠杀行为也使中国进一步加深了奴隶制与封建制度的束缚,为中国经济文化的发展造成了难以挽回的伤害。

  历史上对满清大屠杀的评价大多偏向对其残忍性的贬斥,满清民族对汉族军民的屠杀是由民族性格带来的,对武力的崇尚以及对汉民族的歧视,在古代文化中,汉民族的文化是先进而又璀璨的,在满清的惨痛屠杀后,汉族不但没有妥协而且激起了更为顽强的抵抗,这也使后来清廷在屡遭失败后被迫做出政策上进行调整的原因。但是被屠杀的人口始终是一个鲜红的数字,在历史的记忆是中挥之不去的。

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