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之武退秦师(藏族民间故事)

由网友()分享简介:烛之武退秦师



  民间故事是我国人民在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一种特殊文学形式,它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浓郁的生活气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了《烛之武退秦师》的故...

烛之武退秦师



  民间故事是我国人民在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一种特殊文学形式,它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浓郁的生活气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了《烛之武退秦师》的故事,希望大家喜欢。

  《烛之武退秦师》

  公元前630年,秦国和晋国联合进攻郑国。当时,秦军驻扎在郑国都城的东边,晋军驻扎在郑国都城的西边。处于团团包围之中的郑国十分危急,郑国君主文公连夜召集文武百官商量对策。

  有个大臣说:‘‘面对两大强国的左右夹攻,我国的情势真是危在旦夕!但是,只要我们能够说服秦国退兵,剩下的敌人只有晋国,那么我国就能够转危为安。”

  郑文公急切地问他:“您看派谁去劝退秦军比较合适呢?”

  那人推荐说:“大夫烛之武可以。”

  半夜时分,外面黑漆漆的。在城东,郑文公亲自将烛之武送到城楼上,命令士兵拿来一只大筐,上面用绳子吊着,让烛之武坐进筐中,把他徐徐下放到城外的墙根处。

  烛之武偷偷地跑到秦营,被带进大营之后,一看到秦穆公就伤心痛哭。

  秦穆公看到他这样,便怒喝道:“你是什么人?深更半夜跑来这里哭什么?”

  烛之武说:“我是郑国大夫烛之武,在哭我们郑国快要灭亡了。”

  秦穆公说:“你哭你们郑国,为什么要跑到我们的军营里呢?”

  烛之武说:“我也是为你们秦国而哭啊!”

  “你这是什么意思?”听了他的话,秦穆公感到很奇怪,“我们秦国快要打败你们郑国了,为什么你还要来哭我们秦国呢?”

  烛之武说:“我们郑国的国土和贵国并不相连。我们在东,你们在西,中间还隔着一个晋国。因此,在我们郑国被灭之后,只能被晋国占领。那时候,晋国就会比以前更加强大,而贵国的国力也会弱于晋国。为别人打仗争夺土地,最后又拱手将打来的土地送给人家,这是明智之举吗?况且,晋国的侵略野心哪里有满足的日子,它东边灭了郑国,难道就不想向西边的秦国扩张了吗?”

  听了他的话,秦穆公沉思良久,说:“你说得对。”

  烛之武说:“您如果同意解除对郑国的包围,我们郑国从此一定心向贵国,做个‘东道主’,贵国使者在东方道上往来经过的时候,我们郑国一定尽东道主的责任,好好招待贵国的贵宾,希望您能好好地考虑这件事情!”

  听了烛之武的话,秦穆公+分满意,便立即答应撤兵,并且和烛之武歃血立盟。秦军悄悄班师回国,还留下杞子、逢孙、杨孙三位将军,带领两千秦兵,帮助郑国守城。后来,晋国文公看到秦穆公不辞而别,只得也下令撤军。郑国转危为安。

  《烛之武退秦师》原文: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逄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藏族民间故事



  藏族是中国的55个少数民族之一,是青藏高原的原住民。下面是学习啦小编整理的藏族民间故事,一起来看看吧。

  藏族民间故事一:藏族神话传说

  明光市司巷北有一座山叫大金山(今属五河县),在大金山的东山坡处有片坟地,其中有两座较大的墓葬,一座是何老太爷之墓,另一座是何家老太太之墓。这何老太爷是光绪皇帝的众多老师之一。这皇师怎么会在死后从千里之外的北京将灵柩送来此安葬的呢?这里有许多蹊跷的故事。小精灵儿童资讯站出品

  据说,甲午战争以后,一批着书立说的学子,变法维新的思潮,迅速形成具有一群众性的变法维新_运动。1888年,康有为到北京参加顺天乡试。当时正值中法战争结束不久,他痛感民族危机深重,满怀爱国热情,写了五千余字的上皇帝书,提出"变成法,通下情,慎左右"三项建议。1895年5月康有为又邀请十八省举人在松场庵集会,宣传由他起草的上皇帝万言书,在万言书上签名的有1300多人。万言书上递到都察院,这就是着名的"公车上书"。同年5月6日,康有为又连续两次上书光绪皇帝。光绪皇帝读到了第三次上书,感到康有为的变法主张对挽救清朝统治危机十分有用,非常重视,命令抄送慈禧太后、军机处和各省督抚。从此,维新派开始取得皇帝的支持;同时也受到了清廷保守派的抵制与打击。维新派和守旧派的斗争十分激烈,最后,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守旧派将光绪囚禁在中南海的瀛台,重新"训政"并下令搜捕维新派。戊戍维新运动失败了。大批参与维新运动的人士被逮捕、杀头、坐牢、免官。在这些人中有一位何老先生,他曾远洋留英,对改革君王制方面有一些较先进的主张。光绪帝在百日维新之始将何老先生招进宫,拜何为师。短短百日维新失败,何老先生遭受牵连,被打入囚牢,当时被关押在芜湖官牢。小精灵儿童资讯站出品

  何老先生被关押期间,因光绪帝只是被软禁,所以芜湖官牢的牢头和牢卒对光绪帝的先生也不敢得罪,因说不定哪天又得势了呢?这何家当时也是京城知名富商,开有洋火厂(火柴厂)、洋胰子厂(肥皂厂)等数间大工厂和几间较大的洋货商行,日进金以斗量。何先生被关押在芜湖,何家子弟少不了上下花钱打点。牢中上下因都收到何家的好处,对何先生也特别的关照。一日牢头与何先生饮酒时,给出了个主意,让何家花钱找一和老先生相貌相似的人代为坐牢。经牢头这一点拨,何先生之子人称何扁头,便下功夫四处寻找。这日,何扁头从芜湖探狱返京,在凤阳府临淮关遇一酒鬼因在饭店饮酒后无钱付帐,正和店小二撕扯争吵。何扁头见此人身高、胖瘦、面貌均和父亲有点相像。于是何扁头代付了所欠酒钱,并拉他到一旁详细询问。原来此人叫陈子衡,五河县司巷(今明光司巷)人,因做小生意亏了本,回家又怕家人奚落,已流浪多日。何扁头把自己的想法详细和陈子衡一说,谁知陈子衡满口答应。于是陈子衡成了何先生,入了芜湖大牢。

  藏族民间故事二:斑竹姑娘

  在金沙江畔有一处风景秀丽、气候温和的地方。村里的人们喜欢种竹子,尤其喜欢种楠竹。楠竹比楠木长得还高,用处也非常多。村里一户贫穷的母子守护着祖先留下来的竹林。但管辖这一带的土司是一个非常贪婪的人,他买下了村里所有的竹子,并命令长成后砍掉。

  这户穷人家的母子忍着眼泪看着楠竹一天一天向空中长去。少年朗巴(西藏语“儿子”)非常喜欢其中的一棵楠竹。朗巴的眼泪落到楠竹上,楠竹便长出斑点来。可是,竹子长到和朗巴一般高的时候,就再也不长了。过了一年,土司派人砍楠竹来了。朗巴趁土司派来的人没注意,把那棵楠竹藏到深渊中,后来又把它拽了上来。可奇怪的是,从竹子中传来了哭声。朗巴小心地劈开楠竹一看,里面竟有一位可爱的女孩子。这个女孩很快长大 ,母子俩都叫她“斑竹姑娘”。随着年龄的增长,两个年轻人相爱了,母亲也希望她能够成为自己的儿媳。

  那个贪婪的土司死后,他的儿子便和商人的儿子、官家的儿子、骄傲的少年、胆小而又爱吹牛的少年成了朋友。这5个人根本没什么真才实学。他们看到美丽的斑竹姑娘便来求婚。朗巴不在,母亲感到很为难。斑竹姑娘于是给他们每个人出了一道难题,并给予他们3年的时间来解决。让土司的儿子……寻找撞不破的金钟;让商人的儿子……寻找打不碎的玉树;让官家的儿子……寻找烧不烂的火鼠皮衣;让骄傲的少年……寻找燕窝里的金蛋;让胆小而又爱吹牛的少年…寻找海龙额头上的分水珠。

  5个男子都想尽办法去解决各自的难题,但最后都失败了。

  土司的儿子听说缅甸有口金钟,但那是边境的警钟,并有雄兵昼夜守护根本不可能偷走。于是,他从深山中偷了一口铜钟,镀上金给了斑竹姑娘。斑竹姑娘用锥子一戳,金箔脱落,铜钟被戳了一个大洞,土司的儿子羞得急忙上马逃走。

  商人的儿子听说通天河有棵玉树,但他不想受爬山越岭之苦,便聘请手艺高超的工匠数人,用上等的玉石制成玉树。但当他把玉树交给斑竹姑娘的时候,那些工匠却来了,责备他不付工钱上前打碎玉树,并将其扭走。

  官家的儿子到了很远的地方也没找到烧不烂的火鼠皮衣,后来,他听说深山中的一座古庙有,便去了。他在那发现了一个石匣,里面有一个包裹,打开一看,是一件火红色的鼠皮袍子。他把它交给斑竹姑娘,可斑竹姑娘用火一点,鼠皮袍子就被烧成了灰烬。

  骄傲的少年破坏了人家屋檐下的燕窝却没有发现金蛋。有个少年骗他说摩天台的画梁上有金蛋。那摩天台很高,这人废了九牛二虎之力,刚要把手伸向燕窝的时候,被雌燕啄破了眼睛。

  胆小而又爱吹牛的少年给了仆人很多金银和刀枪,让他们到海里取龙珠。可是,等了两年谁也没回来,没办法只好自己带着仆人乘船出海。他们遇到了大风,被抛到南海的孤岛上。

  总之,这5个人都失败了,斑竹姑娘和朗巴结为了夫妻,他们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藏族民间故事三:吴棠的故事

  吴棠,字仲宣,号棣华,明光三界人。先祖于明代中叶由徽迁滁,始卜居于三界。世代以来耕读相守。吴棠自幼勤于学,艰苦自力,家境贫寒,常在月光下苦读。少年时考中秀才,后中道光15年(1835年)江南乡试中为举人。先后五次赴说会考,均名落孙山。道光24年(1844 年)经"大挑"合格,被朝廷任命为清河(今淮阴)知县,从此步入仕途。

  吴棠为贫苦人家出身,一生耿直不阿,为官清正廉明,深受百姓爱戴,但贪官污吏,豪绅富贾视之为仇敌,这就使吴棠一生中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故事。下面搜集整理的两则小故事是在明光一带民间流传较广泛的。

  (一)慈禧不忘吴棠送银之恩

  相传吴棠在任清河知县前,在安庆候职,当时懿贵妃的父亲惠徵是安徽省候补道员,在徽州候缺已九年之久,尚未能实授官职,生计艰难,吴棠十分同情惠徵,常送些钱物接济。棠调补清河知县空缺。一日吴棠正在县衙批阅公文,有衙来报:"河岸边停一奔丧船,吊丧人说与大人是好友,船经此地想与大人相见叙旧,因有孝在身不便进衙拜访,特请大人上船畅饮。"

  吴棠轿至岸边,丧船上的人早在岸边恭候,来到近前,原来是少时同窗好友。吴棠得知同窗好友的父亲去世,因这位老人曾接济过少年时的吴棠,今老人去世,吴棠心里打算赠送奠仪纹银三百两作为丧葬之资。可手边没有那么多的现银。他乡遇故知,少不了把盏论情。两人边叙边谈,边谈边饮,你一杯、我一杯直到夜深。两人都有九分醉意,方才你送我,我送你又来回拉了一回锯,吴棠方上轿回府。

  一觉醒来,已是日上三竿。吴棠一骨碌爬起来急令人取三百两银子送往河边,一再嘱咐是条丧船。

  差人揣着三百两银子一路小跑来到河边。无巧不成书,河边一条丧船,船家正和雇主为船钱僵持不愿再走。船头一位披麻戴孝的美貌小姑娘苦苦哀求船家,到达地点一定多补点银两,岸边已有许多围观者,纷纷指责船家认钱不认人,过世者孬好也是个候补道员,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到了地点还能缺你船钱。船家红着脸辩解道:"诸位有所不知,一船十几人到达地点,光吃喝少说也得五十两银,眼下我也是仓中无粮,垫不起这笔钱呀。"说完眉毛鼻子皱成一把,蹲在船头直叹气。差人看到这般情景很是生气,拨开众人跳上船头大声说:"船家莫怕,我家老爷已差小的把这三百两银子送来了。"说着从怀里掏出银子送给正在哭泣的小姑娘,姑娘双手接过银子问那差人:"你家大人尊姓大名?"差人答:"清河县令吴棠,吴大人。""是几年前在安庆候职的吴棠大人吗?"差人点点头:"正是。"那姑娘感激涕零说:"听爹爹说吴大人几年前 就接济过我家,今正逢困境,吴大人又送银接济,玉兰我有朝一日定当厚报,叶赫那拉氏族一定会永远记住这位大恩人。

藏族民间故事相关文章

1.藏族民间传说故事

2.藏族民间传说故事

3.藏族民间传说故事

4.关于藏族的故事3篇

邹平民间故事与传说有哪些



  邹平(县)位于山东省中部偏北(属滨州市),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文化源远流长。那么小编在这里给大家介绍关于邹平民间故事与传说,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邹平民间故事与传说有哪些

  顾名思义,地方风物传说是以地方风物为反映对象的传说。通过幻想的细节,对特有的山川古迹和本地名优特产进行解释,讲述他们的由来和特点。他们往往发生在固定的特点,流传在一定区域,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乡土气息。唐代诗人刘禹锡在《陋室铭》里说:“山不再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这些地方风物传说就像山中之仙、水中之龙一样,使山川古迹、名优特产增加了灵性神韵,耀眼迷人。人们凭着丰富的想象力,通过这些传说表达了对家乡、对祖国的热爱,反应了人们追求幸福、追求自由的美好愿望。

  地方风物传说的结构形式大体一致,都是通过生动的故事来解释当地自然物、人工物的来历、特征、命名原因,融介绍风物、故事情节、说明解释、历代沿革为一体,富有知识性的和趣味性。讲述人往往为了突出本地的山水物产的优势,常采用夸张、拟人等手法和自豪的语气,使听者感同身受,信以为真。

  商、西周时为邹侯国地。春秋时齐景公筑邹之长涂,邹关(今隘阜口)之东始就平地,故名邹平。秦属临淄郡。西汉置邹平县(治所在今孙镇)、梁邹县(治所在今旧口),属济南郡东邹县(治所在今花沟),属千乘郡。东汉东邹县并入临济,邹平、梁邹2县自东汉迄三国魏均属济南国。西晋济南国改为济南郡,邹平县属之,梁邹县属乐安国。南朝宋废邹平县,而于梁邹城侨置平原郡,又于东南部侨置武强县(治所在今长山镇)、平原县(治所在今平原庄)。

  隋开皇十八年(598年)平原县移治于西汉邹平故城,故改平原县为邹平县。同年,将武强县改名为长山县。均属齐州,后改称齐郡。唐武德元年(618年)邹平、长山2县属谭州,八年(625年)谭州废,改属邹州,不久邹州废,邹平、长山2县又改属淄州。北宋邹平、长山2县仍属淄州。景德二年(1005年)邹平县治徙至今邹平县城。金属山东东路淄州。元宪宗三年(1253年)析邹平、章丘各一部置齐东县,与邹平县、长山县同属济南路,中统五年(1264年)长山改属般阳路,至元2年(1265年)齐东县改属河间路。明初邹平县、齐东县属济南府,洪武二年(1369年)长山县改属济南府。清代相沿不改。

  1913年邹平、长山、齐东3县均隶岱北道(翌年改称济南道)。1925年全省改4道为11道,济南道缩小,但此3县隶属关系未变。1928年废道制,3县均直属于省。1938年邹平、长山2县属国民党山东省第十行政督察区。

  1939年10月建立邹长抗日民主政府,由中共清河地委管辖。因邹长抗日根据地狭长,不便行政,乃于1940年3月在邹长县南部建立长山县抗日民主政府(亦称南邹长,为纪念1939年7月牺牲的八路军山东纵队司令员马耀南烈士,1943年改名耀南县),同年7月在邹长北部地区建邹平县抗日民主政府(亦称北邹长),初2县仍直属中共清河地委领导,1941年1月属清河行政区清西分区(同年7月改称清西专区)。1942年1月于长山、桓台2县邻接地区置长桓县,属清河行政区清中专区,同年6月清中专区撤销,长桓县改属清西专区。1943年5月长桓县撤销。1944年3月邹平、耀南(长山)均属渤海行政区第六专区。1945年10月齐东县解放,建立民主政府,齐东与邹平、耀南(长山)3县均属渤海行政区第三专区(1949年7月改称清河专区)。

  1950年5月清河专区撤销, 齐东县改属惠民专区,耀南县复名长山县,与邹平县同属淄博专区。 同年11月析长山县周村镇与张店合置张周市,属淄博专区。1953年7月邹平、长山2县划归惠民专区。1956年3月撤销长山县,并入邹平县;撤销高青县,并入齐东县;隶属均不变。1958年12月撤销齐东县,所辖之九户、青城、黑里寨、花沟、 魏桥、码头等6处人民公社并入邹平县,其余并入博兴县。与此同时邹平县转属惠民专区与淄博市合并设置的淄博专区。 1961年6月淄博专区撤销转属、复置的惠民专区。 同年10月青城、花沟、黑里寨3个区划归复置的高青县。1967年惠民专区改称惠民地区,1992年3月更名滨州地区,2000年6月滨州地区撤销,改置地级滨州市,邹平县均属之。

  邹平的历史名人有哪些

  梁漱溟

  梁漱溟(字寿铭,1893—1988年)我国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 梁漱溟、爱国民主人士,著名学者,有“中国最后一位儒家”之称。出生于北京,主要研究人生问题和社会问题。1917—1924年任北京大学印度哲学讲师。1931年在邹平创办山东乡村建设研究院。1939年发起组织“统一建国同志会”;1941年该贵改组为“中国民主政团同盟”任中央常务兼同盟刊物《光明报》社长。1950年后任全国政协常委、中国孔子研究会顾问、中国文化书院院务委员会主席等职。 梁漱溟先生与邹平有着难解的渊源,在遗嘱中表明把自己的骨灰安放于邹平,现梁漱溟纪念馆坐落于邹平一中图书实验楼。

  陈仲子

  战国时邹平人,著名思想家,与私有制和私有观念彻底决裂的斗士,撰有《於陵子》12篇,其学派被称为“於陵学派”

  伏生

  秦汉之际邹平人,《尚书》的收藏口传继承者,著有《今文尚书》,历代学者誉之为“尚书再造”。

  刘徽

  魏晋时邹平人,撰有《九章算术注》。被誉为“世界古代数学泰斗”、“世界圆周率的举旗人”。

  田敏

  五代时邹平人,后唐时校勘、雕版印刷九经,统一全国经典文学,晚年开启齐鲁讲学之风,被誉为一代儒学宗师。

  段成式

  晚唐邹平人,诗文与温庭韵、李商隐齐名,时称“三十六体”,撰有被推为小说之翘楚的小百科全书《酉阳杂俎》。

  周越

  北宋时邹平人,著名书法家、书道理论家,是北宋黄庭坚、米芾、蔡襄三大书法家之师,撰有《书苑》一书。

  范仲淹

  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四岁随母改嫁至邹平,刻苦攻读长白山醴泉寺,后终成大业。范仲淹在邹平生活18年,其“先忧后乐”的民本思想发端于此,被推为东方人人格形象的典范。

  张临

  元朝邹平人,世称长白先生,终生以传授成朱理学为己任,在城东七里铺设馆授徒,被誉为一代儒师。

  张万钟

  明末邹平人,著有世界最早的关于鸽子的著作《鸽经》,被誉为世界鸽子研究的真正开创者。

美丽的民间故事传说



  民间故事传说总是会经过修饰渲染才更加有故事吸引力。那么,美丽的民间故事传说有哪些呢?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美丽的民间故事传说

  梁山伯与祝英台

  从前有个姓祝的地主,人称祝员外,他的女儿祝英台不仅美丽大方,而且非常的聪明好学。但由于古时候女子不能进学堂读书,祝英台只好日日倚在窗栏上,望着大街上身背着书箱来来往往的读书人,心里羡慕极了!难道女子只能在家里绣花吗?为什么我不能去上学?她突然反问自己:对啊!我为什么就不能上学呢?

  想到这儿,祝英台赶紧回到房间,鼓起勇气向父母要求:“爹,娘,我要到杭州去读书。我可以穿男人的衣服,扮成男人的样子,一定不让别人认出来,你们就答应我吧!”祝员外夫妇开始不同意,但经不住英台撒娇哀求,只好答应了。

  第二天一清早,天刚蒙蒙亮,祝英台就和丫鬟扮成男装,辞别父母,带着书箱,兴高采烈地出发去杭州了。

  到了学堂的第一天,祝英台遇见了一个叫梁山伯的男同学,学问出众,人品也十分优秀。她想:这么好的人,要是能天天在一起,一定会学到很多东西,也一定会很开心的。而梁山伯也觉得与她很投缘,有一种一见如故的感觉。于是,他们常常一起诗呀文呀谈得情投意合,冷呀热呀相互关心体贴,促膝并肩,两小无猜。后来,两人结拜为兄弟,更是时时刻刻,形影不离。

  春去秋来,一晃三年过去了,学年期满,该是打点行装、拜别老师、返回家乡的时候了。同窗共烛整三载,祝英台已经深深爱上了她的梁兄,而梁山伯虽不知祝英台是女生,但也对她十分倾慕。他俩恋恋不舍地分了手,回到家后,都日夜思念着对方。几个月后,梁山伯前往祝家拜访,结果令他又惊又喜。原来这时,他见到的祝英台,已不再是那个清秀的小书生,而是一位年轻美貌的大姑娘。再见的那一刻,他们都明白了彼此之间的感情,早已是心心相印。

  此后,梁山伯请人到祝家去求亲。可祝员外哪会看得上这穷书生呢,他早已把女儿许配给了有钱人家的少爷马公子。梁山伯顿觉万念俱灰,一病不起,没多久就死去了。

  听到梁山伯去世的消息,一直在与父母抗争以反对包办婚姻的祝英台反而突然变得异常镇静。她套上红衣红裙,走进了迎亲的花轿。迎亲的队伍一路敲锣打鼓,好不热闹!路过梁山伯的坟前时,忽然间飞沙走石,花轿不得不停了下来。只见祝英台走出轿来,脱去红装,一身素服,缓缓地走到坟前,跪下来放声大哭,霎时间风雨飘摇,雷声大作,“轰”的一声,坟墓裂开了,祝英台似乎又见到了她的梁兄那温柔的面庞,她微笑着纵身跳了进去。接着又是一声巨响,坟墓合上了。这时风消云散,雨过天晴,各种野花在风中轻柔地摇曳,一对美丽的蝴蝶从坟头飞出来,在阳光下自由地翩翩起舞

  白蛇传

  清明时分,西湖岸边花红柳绿,断桥上面游人如梭,真是好一幅春光明媚的美丽画面。突然,从西湖底悄悄升上来两个如花似玉的姑娘,怎么回事?人怎么会从水里升出来呢?原来,她们是两条修炼成了人形的蛇精,虽然如此,但她们并无害人之心,只因羡慕世间的多彩人生,才一个化名叫白素贞,一个化名叫小青,来到西湖边游玩。

  偏偏老天爷忽然发起脾气来,霎时间下起了倾盆大雨,白素贞和小青被淋得无处藏身,正发愁呢,突然只觉头顶多了一把伞,转身一看,只见一位温文尔雅、白净秀气的年轻书生撑着伞在为她们遮雨。白素贞和这小书生四目相交,都不约而同地红了红脸,相互产生了爱慕之情。小青看在眼里,忙说:“多谢!请问客官尊姓大名。”那小书生道:“我叫许仙,就住在这断桥边。”白素贞和小青也赶忙作了自我介绍。从此,他们三人常常见面,白素贞和许仙的感情越来越好,过了不久,他们就结为夫妻,并开了一间“保和堂”药店,小日子过得可美了!

  由于“保和堂”治好了很多很多疑难病症,而且给穷人看病配药还分文不收,所以药店的生意越来越红火,远近来找白素贞治病的人越来越多,人们将白素贞亲切地称为白娘子。可是,“保和堂”的兴隆、许仙和白娘子的幸福生活却惹恼了一个人,谁呢?那就是金山寺的法海和尚。因为人们的病都被白娘子治好了,到金山寺烧香求菩萨的人就少多了,香火不旺,法海和尚自然就高兴不起来了。这天,他又来到“保和堂”前,看到白娘子正在给人治病,不禁心内妒火中烧,再定睛一瞧,哎呀!原来这白娘子不是凡人,而是条白蛇变的!

  法海虽有点小法术,但他的心术却不正。看出了白娘子的身份后,他就整日想拆散许仙白娘子夫妇、搞垮“保和堂”。于是,他偷偷把许仙叫到寺中,对他说:“你娘子是蛇精变的,你快点和她分手吧,不然,她会吃掉你的!”许仙一听,非常气愤,他想:我娘子心地善良,对我的情意比海还深。就算她是蛇精,也不会害我,何况她如今已有了身孕,我怎能离弃她呢!法海见许仙不上他的当,恼羞成怒,便把许仙关在了寺里。

  “保和堂”里,白娘子正焦急地等待许仙回来。一天、两天,左等、右等,白娘子心急如焚。终于打听到原来许仙被金山寺的法海和尚给“留”住了,白娘子赶紧带着小青来到金山寺,苦苦哀求,请法海放回许仙。法海见了白娘子,一阵冷笑,说道:“大胆妖蛇,我劝你还是快点离开人间,否则别怪我不客气了!”白娘子见法海拒不放人,无奈,只得拔下头上的金钗,迎风一摇,掀起滔滔大浪,向金山寺直逼过去。法海眼见水漫金山寺,连忙脱下袈裟,变成一道长堤,拦在寺门外。大水涨一尺,长堤就高一尺,大水涨一丈,长堤就高一丈,任凭波浪再大,也漫不过去。再加上白娘子有孕在身,实在斗不过法海,后来,法海使出欺诈的手法,将白娘子收进金钵,压在了雷峰塔下,把许仙和白娘子这对恩爱夫妻活生生地拆散了。

  小青逃离金山寺后,数十载深山练功,最终打败了法海,将他逼进了螃蟹腹中,救出了白娘子,从此,她和许仙以及他们的孩子幸福地生活在一起,再也不分离了。

  牛郎织女

  牛郎只有一头老牛、一张犁,他每天刚亮就下地耕田,回家后还要自己做饭洗衣,日子过得十分辛苦。谁料有一天,奇迹发生了!牛郎干完活回到家,一进家门,就看见屋子里被打扫得干干净净,衣服被洗得清清爽爽,桌子上还摆着热腾腾、香喷喷的饭菜。牛郎吃惊得瞪大了眼睛,心想:这是怎么回事?神仙下凡了吗?不管了,先吃饭吧。

  此后,一连几天,天天如此,牛郎耐不住性子了,他一定要弄个水落石出。这天,牛郎象往常一样,一大早就出了门,其实,他走了几步就转身回来了,没进家门,而是找了个隐蔽的地方躲了起来,偷偷地观察着。果然,没过多久,来了一位美若天仙的姑娘,一进门就忙着收拾屋子、做饭,甭提多勤劳了!牛郎实在忍不住了,站了出来道:“姑娘,请问你为什么要来帮我做家务呢?”那姑娘吃了一惊,脸红了,小声说道:“我叫织女,看你日子过得辛苦,就来帮帮你。”牛郎听得心花怒放,赶忙接着说:“那你就留下来吧,我们同甘共苦,一起用双手建设幸福的生活!”织女红着脸点了点头,他们就此结为夫妻,男耕女织,生活得很美满。

  过了几年,他们生了一男一女两个孩子,一家人过得开心极了。一天,突然间天空乌云密布,狂风大作,雷电交加,织女不见了,两个孩子哭个不停,牛郎急得不知如何是好。正着急时,乌云又突然全散了,天气又变得风和日丽,织女也回到了家中,但她的脸上却满是愁云。只见她轻轻地拉住牛郎,又把两个孩子揽入怀中,说道:“其实我不是凡人,而是王母娘娘的外孙女,现在,天宫来人要把我接回去了,你们自己多多保重!”说罢,泪如雨下,腾云而去。

  牛郎搂着两个年幼的孩子,欲哭无泪,呆呆地站了半天。不行,我不能让妻子就这样离我而去,我不能让孩子就这样失去母亲,我要去找她,我一定要把织女找回来!这时,那头老牛突然开口了:“别难过!你把我杀了,把我的皮披上,再编两个箩筐装着两个孩子,就可以上天宫去找织女了。”牛郎说什么也不愿意这样对待这个陪伴了自己数十年的伙伴,但拗不过它,又没有别的办法,只得忍着痛、含着泪照它的话去做了。

  到了天宫,王母娘娘不愿认牛郎这个人间的外孙女婿,不让织女出来见他,而是找来七个蒙着面、高矮胖瘦一模一样的女子,对牛郎说:“你认吧,认对了就让你们见面。”牛郎一看傻了眼,怀中两个孩子却欢蹦乱跳地奔向自己的妈妈,原来,母子之间的血亲是什么也无法阻隔的!

  王母娘娘没办法了,但她还是不甘心织女再回到人间,于是就下令把织女带走。牛郎急了,牵着两个孩子赶紧追上去。他们跑着跑着,累了也不肯停歇,跌倒了再爬起来,眼看着就快追上了,王母娘娘情急之下拔出头上的金簪一划,在他们中间划出了一道宽宽的银河。从此,牛郎和织女只能站在银河的两端,遥遥相望。而到了每年农历的七月初七,回有成千上万的喜鹊飞来,在银河上架起一座长长的鹊桥,让牛郎织女一家再次团聚。

  孟姜女哭长城

  秦朝时候,有个善良美丽的女子,名叫孟姜女。一天,她正在自家的院子里做家务,突然发现葡萄架下藏了一个人,吓了她一大跳,正要叫喊,只见那个人连连摆手,恳求道:“别喊别喊,救救我吧!我叫范喜良,是来逃难的。”原来这时秦始皇为了造长城,正到处抓人做劳工,已经饿死、累死了不知多少人!孟姜女把范喜良救了下来,见他知书达理,眉清目秀,对他产生了爱慕之情,而范喜良也喜欢上了孟姜女。他俩儿心心相印,征得了父母的同意后,就准备结为夫妻。

  成亲那天,孟家张灯结彩,宾客满堂,一派喜气洋洋的情景。眼看天快黑了,喝喜酒的人也都渐渐散了,新郎新娘正要入洞房,忽然只听见鸡飞狗叫,随后闯进来一队恶狠狠的官兵,不容分说,用铁链一锁,硬把范喜良抓到长城去做工了。好端端的喜事变成了一场空,孟姜女悲愤交加,日夜思念着丈夫。她想:我与其坐在家里干着急,还不如自己到长城去找他。对!就这么办!孟姜女立刻收拾收拾行装,上路了。

  一路上,也不知经历了多少风霜雨雪,跋涉过多少险山恶水,孟姜女没有喊过一声苦,没有掉过一滴泪,终于,凭着顽强的毅力,凭着对丈夫深深的爱,她到达了长城。这时的长城已经是由一个个工地组成的一道很长很长的城墙了,孟姜女一个工地一个工地地找过来,却始终不见丈夫的踪影。最后,她鼓起勇气,向一队正要上工的民工询问:“你们这儿有个范喜良吗?”民工说:“有这么个人,新来的。”孟姜女一听,甭提多开心了!她连忙再问:“他在哪儿呢?”民工说:“已经死了,尸首都已经填了城脚了!”

  猛地听到这个噩耗,真好似晴天霹雳一般,孟姜女只觉眼前一黑,一阵心酸,大哭起来。整整哭了三天三夜,哭得天昏地暗,连天地都感动了。天越来越阴沉,风越来越猛烈,只听“哗啦”一声,一段长城被哭倒了,露出来的正是范喜良的尸首,孟姜女的眼泪滴在了他血肉模糊的脸上。她终于见到了自己心爱的丈夫,但他却再也看不到她了,因为他已经被残暴的秦始皇害死了。

    民间故事传说总是会经过修饰渲染才更加有故事吸引力。那么,美丽的民间故事传说有哪些呢?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美丽的民间故事传说

  梁山伯与祝英台

  从前有个姓祝的地主,人称祝员外,他的女儿祝英台不仅美丽大方,而且非常的聪明好学。但由于古时候女子不能进学堂读书,祝英台只好日日倚在窗栏上,望着大街上身背着书箱来来往往的读书人,心里羡慕极了!难道女子只能在家里绣花吗?为什么我不能去上学?她突然反问自己:对啊!我为什么就不能上学呢?

  想到这儿,祝英台赶紧回到房间,鼓起勇气向父母要求:“爹,娘,我要到杭州去读书。我可以穿男人的衣服,扮成男人的样子,一定不让别人认出来,你们就答应我吧!”祝员外夫妇开始不同意,但经不住英台撒娇哀求,只好答应了。

  第二天一清早,天刚蒙蒙亮,祝英台就和丫鬟扮成男装,辞别父母,带着书箱,兴高采烈地出发去杭州了。

  到了学堂的第一天,祝英台遇见了一个叫梁山伯的男同学,学问出众,人品也十分优秀。她想:这么好的人,要是能天天在一起,一定会学到很多东西,也一定会很开心的。而梁山伯也觉得与她很投缘,有一种一见如故的感觉。于是,他们常常一起诗呀文呀谈得情投意合,冷呀热呀相互关心体贴,促膝并肩,两小无猜。后来,两人结拜为兄弟,更是时时刻刻,形影不离。

  春去秋来,一晃三年过去了,学年期满,该是打点行装、拜别老师、返回家乡的时候了。同窗共烛整三载,祝英台已经深深爱上了她的梁兄,而梁山伯虽不知祝英台是女生,但也对她十分倾慕。他俩恋恋不舍地分了手,回到家后,都日夜思念着对方。几个月后,梁山伯前往祝家拜访,结果令他又惊又喜。原来这时,他见到的祝英台,已不再是那个清秀的小书生,而是一位年轻美貌的大姑娘。再见的那一刻,他们都明白了彼此之间的感情,早已是心心相印。

  此后,梁山伯请人到祝家去求亲。可祝员外哪会看得上这穷书生呢,他早已把女儿许配给了有钱人家的少爷马公子。梁山伯顿觉万念俱灰,一病不起,没多久就死去了。

  听到梁山伯去世的消息,一直在与父母抗争以反对包办婚姻的祝英台反而突然变得异常镇静。她套上红衣红裙,走进了迎亲的花轿。迎亲的队伍一路敲锣打鼓,好不热闹!路过梁山伯的坟前时,忽然间飞沙走石,花轿不得不停了下来。只见祝英台走出轿来,脱去红装,一身素服,缓缓地走到坟前,跪下来放声大哭,霎时间风雨飘摇,雷声大作,“轰”的一声,坟墓裂开了,祝英台似乎又见到了她的梁兄那温柔的面庞,她微笑着纵身跳了进去。接着又是一声巨响,坟墓合上了。这时风消云散,雨过天晴,各种野花在风中轻柔地摇曳,一对美丽的蝴蝶从坟头飞出来,在阳光下自由地翩翩起舞

  白蛇传

  清明时分,西湖岸边花红柳绿,断桥上面游人如梭,真是好一幅春光明媚的美丽画面。突然,从西湖底悄悄升上来两个如花似玉的姑娘,怎么回事?人怎么会从水里升出来呢?原来,她们是两条修炼成了人形的蛇精,虽然如此,但她们并无害人之心,只因羡慕世间的多彩人生,才一个化名叫白素贞,一个化名叫小青,来到西湖边游玩。

  偏偏老天爷忽然发起脾气来,霎时间下起了倾盆大雨,白素贞和小青被淋得无处藏身,正发愁呢,突然只觉头顶多了一把伞,转身一看,只见一位温文尔雅、白净秀气的年轻书生撑着伞在为她们遮雨。白素贞和这小书生四目相交,都不约而同地红了红脸,相互产生了爱慕之情。小青看在眼里,忙说:“多谢!请问客官尊姓大名。”那小书生道:“我叫许仙,就住在这断桥边。”白素贞和小青也赶忙作了自我介绍。从此,他们三人常常见面,白素贞和许仙的感情越来越好,过了不久,他们就结为夫妻,并开了一间“保和堂”药店,小日子过得可美了!

  由于“保和堂”治好了很多很多疑难病症,而且给穷人看病配药还分文不收,所以药店的生意越来越红火,远近来找白素贞治病的人越来越多,人们将白素贞亲切地称为白娘子。可是,“保和堂”的兴隆、许仙和白娘子的幸福生活却惹恼了一个人,谁呢?那就是金山寺的法海和尚。因为人们的病都被白娘子治好了,到金山寺烧香求菩萨的人就少多了,香火不旺,法海和尚自然就高兴不起来了。这天,他又来到“保和堂”前,看到白娘子正在给人治病,不禁心内妒火中烧,再定睛一瞧,哎呀!原来这白娘子不是凡人,而是条白蛇变的!

  法海虽有点小法术,但他的心术却不正。看出了白娘子的身份后,他就整日想拆散许仙白娘子夫妇、搞垮“保和堂”。于是,他偷偷把许仙叫到寺中,对他说:“你娘子是蛇精变的,你快点和她分手吧,不然,她会吃掉你的!”许仙一听,非常气愤,他想:我娘子心地善良,对我的情意比海还深。就算她是蛇精,也不会害我,何况她如今已有了身孕,我怎能离弃她呢!法海见许仙不上他的当,恼羞成怒,便把许仙关在了寺里。

  “保和堂”里,白娘子正焦急地等待许仙回来。一天、两天,左等、右等,白娘子心急如焚。终于打听到原来许仙被金山寺的法海和尚给“留”住了,白娘子赶紧带着小青来到金山寺,苦苦哀求,请法海放回许仙。法海见了白娘子,一阵冷笑,说道:“大胆妖蛇,我劝你还是快点离开人间,否则别怪我不客气了!”白娘子见法海拒不放人,无奈,只得拔下头上的金钗,迎风一摇,掀起滔滔大浪,向金山寺直逼过去。法海眼见水漫金山寺,连忙脱下袈裟,变成一道长堤,拦在寺门外。大水涨一尺,长堤就高一尺,大水涨一丈,长堤就高一丈,任凭波浪再大,也漫不过去。再加上白娘子有孕在身,实在斗不过法海,后来,法海使出欺诈的手法,将白娘子收进金钵,压在了雷峰塔下,把许仙和白娘子这对恩爱夫妻活生生地拆散了。

  小青逃离金山寺后,数十载深山练功,最终打败了法海,将他逼进了螃蟹腹中,救出了白娘子,从此,她和许仙以及他们的孩子幸福地生活在一起,再也不分离了。

  牛郎织女

  牛郎只有一头老牛、一张犁,他每天刚亮就下地耕田,回家后还要自己做饭洗衣,日子过得十分辛苦。谁料有一天,奇迹发生了!牛郎干完活回到家,一进家门,就看见屋子里被打扫得干干净净,衣服被洗得清清爽爽,桌子上还摆着热腾腾、香喷喷的饭菜。牛郎吃惊得瞪大了眼睛,心想:这是怎么回事?神仙下凡了吗?不管了,先吃饭吧。

  此后,一连几天,天天如此,牛郎耐不住性子了,他一定要弄个水落石出。这天,牛郎象往常一样,一大早就出了门,其实,他走了几步就转身回来了,没进家门,而是找了个隐蔽的地方躲了起来,偷偷地观察着。果然,没过多久,来了一位美若天仙的姑娘,一进门就忙着收拾屋子、做饭,甭提多勤劳了!牛郎实在忍不住了,站了出来道:“姑娘,请问你为什么要来帮我做家务呢?”那姑娘吃了一惊,脸红了,小声说道:“我叫织女,看你日子过得辛苦,就来帮帮你。”牛郎听得心花怒放,赶忙接着说:“那你就留下来吧,我们同甘共苦,一起用双手建设幸福的生活!”织女红着脸点了点头,他们就此结为夫妻,男耕女织,生活得很美满。

  过了几年,他们生了一男一女两个孩子,一家人过得开心极了。一天,突然间天空乌云密布,狂风大作,雷电交加,织女不见了,两个孩子哭个不停,牛郎急得不知如何是好。正着急时,乌云又突然全散了,天气又变得风和日丽,织女也回到了家中,但她的脸上却满是愁云。只见她轻轻地拉住牛郎,又把两个孩子揽入怀中,说道:“其实我不是凡人,而是王母娘娘的外孙女,现在,天宫来人要把我接回去了,你们自己多多保重!”说罢,泪如雨下,腾云而去。

  牛郎搂着两个年幼的孩子,欲哭无泪,呆呆地站了半天。不行,我不能让妻子就这样离我而去,我不能让孩子就这样失去母亲,我要去找她,我一定要把织女找回来!这时,那头老牛突然开口了:“别难过!你把我杀了,把我的皮披上,再编两个箩筐装着两个孩子,就可以上天宫去找织女了。”牛郎说什么也不愿意这样对待这个陪伴了自己数十年的伙伴,但拗不过它,又没有别的办法,只得忍着痛、含着泪照它的话去做了。

  到了天宫,王母娘娘不愿认牛郎这个人间的外孙女婿,不让织女出来见他,而是找来七个蒙着面、高矮胖瘦一模一样的女子,对牛郎说:“你认吧,认对了就让你们见面。”牛郎一看傻了眼,怀中两个孩子却欢蹦乱跳地奔向自己的妈妈,原来,母子之间的血亲是什么也无法阻隔的!

  王母娘娘没办法了,但她还是不甘心织女再回到人间,于是就下令把织女带走。牛郎急了,牵着两个孩子赶紧追上去。他们跑着跑着,累了也不肯停歇,跌倒了再爬起来,眼看着就快追上了,王母娘娘情急之下拔出头上的金簪一划,在他们中间划出了一道宽宽的银河。从此,牛郎和织女只能站在银河的两端,遥遥相望。而到了每年农历的七月初七,回有成千上万的喜鹊飞来,在银河上架起一座长长的鹊桥,让牛郎织女一家再次团聚。

  孟姜女哭长城

  秦朝时候,有个善良美丽的女子,名叫孟姜女。一天,她正在自家的院子里做家务,突然发现葡萄架下藏了一个人,吓了她一大跳,正要叫喊,只见那个人连连摆手,恳求道:“别喊别喊,救救我吧!我叫范喜良,是来逃难的。”原来这时秦始皇为了造长城,正到处抓人做劳工,已经饿死、累死了不知多少人!孟姜女把范喜良救了下来,见他知书达理,眉清目秀,对他产生了爱慕之情,而范喜良也喜欢上了孟姜女。他俩儿心心相印,征得了父母的同意后,就准备结为夫妻。

  成亲那天,孟家张灯结彩,宾客满堂,一派喜气洋洋的情景。眼看天快黑了,喝喜酒的人也都渐渐散了,新郎新娘正要入洞房,忽然只听见鸡飞狗叫,随后闯进来一队恶狠狠的官兵,不容分说,用铁链一锁,硬把范喜良抓到长城去做工了。好端端的喜事变成了一场空,孟姜女悲愤交加,日夜思念着丈夫。她想:我与其坐在家里干着急,还不如自己到长城去找他。对!就这么办!孟姜女立刻收拾收拾行装,上路了。

  一路上,也不知经历了多少风霜雨雪,跋涉过多少险山恶水,孟姜女没有喊过一声苦,没有掉过一滴泪,终于,凭着顽强的毅力,凭着对丈夫深深的爱,她到达了长城。这时的长城已经是由一个个工地组成的一道很长很长的城墙了,孟姜女一个工地一个工地地找过来,却始终不见丈夫的踪影。最后,她鼓起勇气,向一队正要上工的民工询问:“你们这儿有个范喜良吗?”民工说:“有这么个人,新来的。”孟姜女一听,甭提多开心了!她连忙再问:“他在哪儿呢?”民工说:“已经死了,尸首都已经填了城脚了!”

  猛地听到这个噩耗,真好似晴天霹雳一般,孟姜女只觉眼前一黑,一阵心酸,大哭起来。整整哭了三天三夜,哭得天昏地暗,连天地都感动了。天越来越阴沉,风越来越猛烈,只听“哗啦”一声,一段长城被哭倒了,露出来的正是范喜良的尸首,孟姜女的眼泪滴在了他血肉模糊的脸上。她终于见到了自己心爱的丈夫,但他却再也看不到她了,因为他已经被残暴的秦始皇害死了。

  民间传说故事的主要类别

  神话传说

  神话传说是人类最早的幻想性口头散文作品。人类童年时期的产物,文学的先河。神话产生的基础是远古时代生产力水平低下和人们为争取生存、提高生产能力而产生的认识自然、支配自然的积极要求。 内容包括神、仙、鬼、怪,以及历史上出名的人物。

  传奇故事

  传奇故事的来历大体上是"口口相传"的结果,内容大部分是侠客、清官、贪官等为老百姓所关注的人物。这类故事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一般老百姓做不到的事情,在故事中都能完成。

  生活故事

  生活故事都是一些小人物的故事。这些故事在老百姓中广为流传,其中有爱情故事、机智人物故事、哲理故事等等。

  才子佳人

  在古代,绝大部分中国老百姓都是不识字的,但是他们对才子佳人有着一种崇拜的心理。在一些下层的文人中跟是流传着许许多多这类故事。

  公案故事

  公案故事的广泛流传,与封建社会的黑暗有着莫大的关联,老百姓无不盼着有为民说话清官出世,所以那些清官的故事在百姓中广为流传,成为人们生活的一种寄托。到了现代,公案故事成为茶余饭后的谈资,在民间也是流传极广。民间故事可分五类,即:幻想故事、动物故事、生活故事、民间寓言、民间笑话。

  神话传说

  神话传说是人类最早的幻想性口头散文作品。人类童年时期的产物,文学的先河。神话产生的基础是远古时代生产力水平低下和人们为争取生存、提高生产能力而产生的认识自然、支配自然的积极要求。 内容包括神、仙、鬼、怪,以及历史上出名的人物。

  传奇故事

  传奇故事的来历大体上是"口口相传"的结果,内容大部分是侠客、清官、贪官等为老百姓所关注的人物。这类故事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一般老百姓做不到的事情,在故事中都能完成。

  生活故事

  生活故事都是一些小人物的故事。这些故事在老百姓中广为流传,其中有爱情故事、机智人物故事、哲理故事等等。

  才子佳人

  在古代,绝大部分中国老百姓都是不识字的,但是他们对才子佳人有着一种崇拜的心理。在一些下层的文人中跟是流传着许许多多这类故事。

  公案故事

  公案故事的广泛流传,与封建社会的黑暗有着莫大的关联,老百姓无不盼着有为民说话清官出世,所以那些清官的故事在百姓中广为流传,成为人们生活的一种寄托。到了现代,公案故事成为茶余饭后的谈资,在民间也是流传极广。民间故事可分五类,即:幻想故事、动物故事、生活故事、民间寓言、民间笑话。

江西民间故事传说



  江西省,中国省级行政区,简称赣(gàn),别称赣鄱大地,是江南"鱼米之乡",古有"吴头楚尾,粤户闽庭"之称。那么关于江西民间故事传说,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江西民间故事传说

  有一年,吴三公到了江西广信府的彭湾村,但见挂袍山树木参天,郁郁葱葱,栲树米楮争长斗大,杜翁樯木比比皆是。但奇怪了,挂袍山前后有菇寮,彭湾村左右有菇客,为何这里无人制菇?

  当下,三公到了邻近的寮里询问了一番,始知彭湾村有个泼皮叫“天柱”,抢偷扒拿,无所不为,一俟菇熟,即结伙偷摘香菇。菇客都奉“恶人远避”的宗旨,不愿与这泼皮纠缠,故尔留下了这片山场,没人敢去制菇。

  三公听了这话,实在是气不过,就带了几个徒弟上挂袍山砍樯树去了。天柱知道了挂袍山上有了制菇客,心中暗喜,就专等菇大了去偷。

  光阴荏苒,眼看香菇星星点点地冒出樯树,天柱纠集了几个偷鸡摸狗之徒,说:“菇出了,浙江佬还没给咱尝鲜呢,我们去抓一把下酒!”

  当晚,挂袍山南面的香菇被他们偷了一半。

  三公人手少,白天摘菇,晚上烘菇,如今半夜还要派人巡山,害得大家睡觉也不安稳。

  一天,三公带着徒弟上山摘菇,那徒弟累得昏昏沉沉,头晕眼花,一边走路一边犯瞌睡。忽然,那徒弟脚下被一根细藤一绊,一跤摔去,竟摔在一根裂了半片的竹子上,那竹子一弹,“啪”地一响,把那徒弟甩出三丈远,方才落地。三公傻了眼,却又听得那徒弟“啊呀”一声。三公跑过去看,只见徒弟脚板被竹桩扎了一个洞,直冒鲜血。他正想挣扎着立起身来,却又绊到另一根腾。原来是一根扭向左边的小柴杆、搭着书上的藤子,那藤子被绊了一下,竟松开了,又横着扫过来,把那徒弟扫倒在地。

  三公忙过来一把抱住徒弟,扶他起来,正欲回香菇寮,三公忽然“哈呀呀”笑了一声,徒弟问师父为何这般笑,三公连说:“妙不可言、妙不可言。”

  回到寮里,三公搓了两根小棕绳,削了几个桩子,没吃中饭就上山去了。

  这天晚上,三公坐在寮里不睡觉,也不言语,只是默默地烘香菇。

  突然,山南面“啪”地一身巨响,山鸣谷应,特别响亮。三公站起来对徒弟说:“快,去南边,有偷菇贼!”

  徒弟们到那里时,小偷早已逃之夭夭。原来,那路边有一根被破了一半的竹子,砍口处拉了一根棕绳,那棕绳拉紧了竹片,只要稍稍触动机关,竹片合拢,就发生了巨响,这响声大有奇效,小偷被吓得魂飞魄散。

  当晚,大家高兴啊,都说这法好,守菇不用半夜巡山了。三公一本正经说:“明日大约还有野猪肉吃呢。”

  第二天拂晓,三公带着徒弟们上北面山,他们到三岔路口,突然看见一株压弯的树上吊着一个人。那人头朝下,脚朝上,脚踝处被缚了一根小棕绳。三公放下一看,正是泼皮天柱!他已奄奄一息。

  从那以后,三公逐渐发明总结出一套守菇术。他叫会响的竹片为“竹响”;把触动机关就会缚住脚踝的棕绳叫“野猪索”;把动着绳子就会横扫过来的木柴杆叫“扫地风”;安在地面上的叫“苦竹枪”。这套守菇术后来大为发展,至今还有人用以对付小偷和践踏破坏菇樯的飞禽走兽,而这套守菇术却又都是三公从徒弟跌倒时启发来的。

  关于江西省的建制沿袭

  江西开发的历史可以上溯到距今一万年以前。商朝时期,江西已进入青铜器时代,与中原地区的经济文化发展水平一致。《禹贡》《周·职方》江西皆属扬州地。春秋战国时期,吴、越、楚三国分争江西 。

  秦划分天下为三十六郡,江西属九江郡,置庐陵县、新淦县、南壄县。而江西作为明确的行政区域建制,则始于汉高帝初年。时设豫章郡(赣江原称豫章江),郡治南昌县,下辖18县,所辖地域与今日的江西省区大致相当。

  汉武帝时划全国为十三州,江西属扬州。三国时为吴地。献帝建安五年(200)时,孙策分庐陵、雩都等县置庐陵郡。建安十五年(210),孙权厘置彭泽郡(旋废)、鄱阳郡。嘉禾五年(236),孙权庐陵南部都尉,隶扬州。

  西晋元康元年(291),增设江州,领10郡,治所南昌。东晋咸康六年(340),迁至浔阳郡(江西九江市),其主体为江西地区原有郡县。隋时曾作行政区划调整,州的级别降与郡同,因而隋代的江西地区设有7郡24县。至唐时增加到8州37县。大业末年,萧铣及林士弘占据江西。

  唐太宗贞观元年(627)划全国为10道监察区,江西属于江南道。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时增为15道,属江南西道,其监察区下辖8州,治洪州(南昌市)。

  五代时期,江西地区先辖于吴后辖于南唐。在这个时期出现了相当于下等州的新的行政区划6州、4军、55县。交泰元年(958),南唐中主决定建南都于洪州,并因此升洪州为南昌府。

  宋代在州之上改道为路,初设江南路,天禧四年(1020)分江南路为江南东路和江南西路,江西地区被置9州、4军、68县,其大部分隶属于江南西路,仍治洪州,另有一部分隶属于江南东路 。

  元至元十四年(1277),置江西行省。至元十七年(1280),并入福建行省。至元十九年(1282),仍置江西行省。江西行省辖区,除包括了今江西绝大部分地区外(原江西东北地区隶属于江浙行省),还包括了今天广东省的大部分。江西行省下辖13路、2直隶州以及48个县、16个县级州。元末,陈友谅占据江西。

  明洪武九年(1376),置江西等处承宣布政使司。江西布政使司辖13府78县,布政使司衙门驻南昌府。地域基本等同今天的江西省区 。洪武二年(1369)瑞州路改置瑞州府;铅山直隶州降县;三年(1370)南丰直隶州降县;九年(1376)江西行省改置江西承宣布政使司。

  清代改江西布政使司为江西省,行政区域基本承袭明建制。另在吉安府增设莲花、南昌府增设铜鼓、赣州府增设虔南等3个县级厅,同时升宁都县为省辖直隶州。

  民国时期,清朝的府、州、厅一律改为县。江西省共辖81县。1934年从安徽划婺源县入江西省,1947年划回安徽省,1949年再次划归江西省。

  2014年,江西省列入国家农村信息化示范省。

玄女的由来传说_玄女经典民间故事



玄女的由来传说_玄女经典民间故事

  玄女,或称九天娘娘、九天玄女,是道教的神仙之一,民间有很多关于玄女的传说故事。学习啦小编为你整理的玄女的由来传说和相关介绍,欢迎大家阅读。

  玄女的由来传说故事

  玄女是古代小说中常见的一位女神,她武艺高强、精通法术、未卜先知,有时手持“天书”,俨然是一位向人间传达天命的使者,甚至常常还有一只“白猿”相伴。而她的出现,往往根本性地改变了小说中主人公的命运。较早典型的作品如:《宣和遗事》写到宋江杀了阎婆惜之后,官兵捉拿,宋江“走到屋后的玄女庙里躲了”,官兵走后:

  (宋江)走出庙来拜谢玄女娘娘;则见香案上一声响亮,打一看时,有一卷文书在上。宋江才展开看了,认得是个天书;又写着三十六个姓名,又题著四句道,诗曰:“破国因山木,刀兵用水工。一朝充将领,海内耸威风。

  在此之前,宋江压根就没有落草为寇、带兵起义的想法,而此刻在“天书”的启发与鼓舞下,宋江与他的兄弟们团结起来,共同起义,领导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农民运动。这里的玄女娘娘并未真的出现,只是通过暗地里授天书传达天帝的意思,宋江得到“天书”似乎是冥冥之中早就注定了的事。

  而《水浒传》中的玄女是有意识的保护宋江的,当官兵向他所藏的地方查看时,忽然有“火烟冲下黑尘”;接着,神橱里“卷起一阵恶风,将那火把都吹灭了,黑腾腾罩了庙宇,对面不见”。后来,又“卷起一阵怪风,吹的飞沙走石,滚将下来”。这表明,《水浒传》中的玄女是有意识地、主动地保护宋江的。而且《水浒传》第42回中还有一段对玄女外貌的描写:

  头绾九龙飞凤髻,身穿金女绛绡衣,蓝田玉带曳长裾,白玉圭璋擎彩袖。脸如莲萼,天然眉目映云环;唇似樱桃,自在规模端雪体。犹如王母宴蟠桃,却似嫦娥居月殿。正大仙容描不就,威严形象画难成。

  这里的玄女年轻、美丽、华贵,已经从神秘而又神圣的神坛上走了下来,走入人间,带有很强的世俗化倾向,宛如帝王后妃。更重要的是,她所支持的不是正统人物,而是与正统王朝相对抗的民间“强贼”,虽然是指导其“改邪归正”。另外,玄女被描绘成“脸如莲萼”、“唇似樱桃”,坐在九龙椅上的“妙面娘娘”,这是前所未有的形象。

  在此前后的小说中,玄女的形象频繁出现。如:汉·刘向(疑是托名)的《列仙传》,晋·葛洪的《神仙传》,唐·杜光庭的《墉城集仙录》,宋·李肪的《太平广记》(卷五十六西王母条,补卷第二十《赤松观丹》),宋·洪迈的《夷坚志》,明·凌蒙初《初刻拍案惊奇》,明·冯梦龙的《平妖传》,清·吕熊的《女仙外传》,清·袁枚的《子不语》等等,兹不赘述。

  玄女的简介

  玄女,或称九天娘娘、九天玄女。道教神仙之一。人头鸟身。道教谓皇帝与蚩尤战于涿鹿,帝不能胜,叹于太山之阿,感于王母,乃命九天玄女下降,授帝以遁甲、兵、符、图、策、印、剑等物,并为制燮牛鼓八十面,遂大破蚩尤而定天下。

  玄女,原为中国古代神话中的女神,后经道教增奉为女仙。

  其身份一说云天帝女,一说即西王母。孙绍先先生认为玄女即上古天神。玄女主兵杀之职,授黄帝兵信神符,制服蚩尤,只能理解为天神的权威之一。

  周晓薇认为玄女乃是我国古代传说中的司兵女神。一些宗教学方面的著作提到,玄女还是常与素女并称“玄素”的讲房中术的女仙。

  汉魏时期,玄女在社会上特别是道教之中有很大影响。玄女与素女是房中术的老前辈,彭祖、老聃是她们的学生,黄帝的飞升也有赖于她们的法术,而在玄素之中,玄女又居于首位。

  葛洪《抱朴子内篇·极言》云:黄帝“论道养则资玄、素二女”。《云笈签》卷一百《轩辕本纪》云:黄帝“于玄女、素女受房中之术”。明董斯张《广博物志》卷九曾引《玄女兵法》文,亦记上述故事。文曰:“蚩尤幻变多方,征风召雨,吹烟喷雾,黄帝师众大迷。帝归息太山之阿,昏然忧寝。王母遣使者被玄狐之裘,以符授帝,符广三寸,长一尺,青莹如玉,丹血为文。佩符既毕,王母乃命一妇人,人首鸟身,谓帝曰:‘我九天玄女也。’授帝以三宫五意阴阳之略,太乙遁甲六壬步斗之术,阴符之机,灵宝五符五胜之文,遂克蚩尤于中冀。又数年,王母遣使白虎之神,乘白鹿集于帝庭,授以地图。”

  玄女的历史记载

  唐末杜光庭的《墉城集仙录》记载的道教仙女中也有关于九天玄女的记载:

  九天玄女者,黄帝之师,圣母 元 君弟子也……帝用忧愤,斋于太山之下,王母遣使披玄狐之裘,以符授帝曰:“精思告天,必有太上之应。”居数日,大雾冥冥,昼晦。玄女降焉。乘丹凤,御景云,服九色彩翠之衣,集于帝前。帝再拜受命。玄女曰:“吾以太上之教,有疑可问也。”帝稽首曰:“蚩尤暴横,毒害蒸黎,四海嗷嗷,莫保性命。欲万战万胜之术,与人除害,可乎?”玄女即授帝六甲六壬兵信之符。

  此处的玄女已成为标准的仙女打扮,仿佛一位雍容华贵的贵妇,没有丝毫妖气,这一变化,为她成为民间传说和信仰中的女仙打下基础。到了宋代,她不光成了 黄帝的 老师,而且她的老师成为道教神仙地位最高的女仙。此后玄女进入小说领域,本文开头已有说明,兹不赘述。

  对于玄女,还有另一种说法,值得 我们注意。在目前所见到的最早的有关玄女的汉代文献中,除了指导帮助黄帝战胜蚩尤之外,玄女还是一位很有影响的传授房中术的女神。房中术文献中的 “玄牝,“玄门”等术语皆与玄女有密切关系。玄牝、玄门,语出《老子》第六章:“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晋代葛洪《抱扑子内篇》称:“玄者,自然之始祖,而万殊之大宗也。”其实,道教历史上曾有两位玄女,一位是常与素女并称、讲房中术的玄女。葛洪《抱朴子内篇·极言》云:黄帝“论道养则资玄、素二女”。《云笈七签》卷一百《轩辕本纪》云:“玄女教帝三官秘略五音权谋阴阳之术。玄女传《阴符经》三百言,帝观之,十旬讨伏蚩尤。”这里当为战争女神;其书又云:“黄帝‘于玄女、素女受房中之术'”,此处当为传授房中术的玄女之所为。有学者指出:《老子》论“道”,重点是天地万物的生化。为了说明这个“道”,其以一个至大无外、其深无底的生殖器即“玄牝”为喻,说一切“实有”都是从这个“虚空”产生。如果说,“玄牝”等语汇在《老子》中是一种比喻,那么在有关房中术文献中则为实指:

  容成公者,自称黄帝师,见于周穆王。能善补导之事,取精于玄牝。其要谷神不死、守生养气者也,发白而黑,齿落更生 ……玄牝之门,庶几可求。(《列仙传》卷上《容成公》)

  在1973年出土的马王堆汉墓房中术书《合阴阳》中有:“入玄门,御交筋,上欱精神,乃能久视而与天地牟存。交筋者,玄门中交脉也”等句。此外,《洞玄子》中的“玄圃”、《素女妙论》中的“玄珠”等,亦皆为同类语汇。不少学者认为,玄牝、玄门、玄圃和玄珠都是女性生殖器的代称。

  由此,我们似可以认为,玄女的“玄”与房中术语汇“玄牝”等的“玄”当为同一含义,皆深远神玄之义,而牝又为女性所特有,与玄女之“女”暗合。所以,玄女很可能来自“玄牝”之类远古的女性生殖崇拜。有学者指出,隐名为“玄素”“容成”等的房中术是由殷周巫史之学演化而来,最早可追溯至先民的生殖神崇拜。也有学者认为,讲房中术的玄女也许就是中国上古时代的女法师(巫)。

  总之,有关玄女来历的说法主要的应当有三种:在古书记载黄帝战胜蚩尤的故事中,玄女是一位帮助黄帝战胜蚩尤的战争女神;在道家诸仙中,她是传授房中术的玄女与素女的合称或并称;在古代通俗小说中,玄女已衍变为决定主人公前程和扭转乾坤的命运、佑护之神。另外,在民间祭祀之中,玄女又成为很有灵光的送子娘娘甚至香烛业的行业神,如在北京朝阳区小寺村有座著名的九天玄女娘娘庙,这里的九天娘娘已彻头彻尾地成了送子娘娘神了。过去此庙香火极盛,庙的规模也很可观,共有七座大殿,正殿供有各种送子娘娘凡九位,殿内还有描绘玄女娘娘升天故事的《升仙传》壁画。前殿殿前还有一座娱神唱戏的戏台。当地有不少玄女娘娘 “显灵”、“应验”的传说故事。


猜你喜欢:

1.中秋节的由来与传说

2.单身狗的由来

3.中秋节的由来

4.中秋节的来历

5.啃春习俗的来历传说是什么

6.西岳庙的传说故事

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