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剧舞台服饰的介绍(二人转的舞台美术知识介)

由网友()分享简介:音乐剧舞台服饰的介绍



  舞台服饰是舞台美术设计中的一个重要组成元素,完美的舞台服饰设计可以凸显人物性格。小编就以音乐剧为主题,为你谈谈舞台服饰吧。以下是...

音乐剧舞台服饰的介绍



  舞台服饰是舞台美术设计中的一个重要组成元素,完美的舞台服饰设计可以凸显人物性格。小编就以音乐剧为主题,为你谈谈舞台服饰吧。以下是有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音乐剧舞台服饰的介绍,希望能帮到你。

  音乐剧的概念

  音乐剧由喜歌剧及轻歌剧(或称“小歌剧”)演变而成的,早期称作“音乐喜剧”,后来简称为“音乐剧”,是19世纪末起源于英国的一种歌剧体裁,是由对白和歌唱相结合而演出的戏剧形式。音乐剧熔戏剧、音乐、歌舞等于一炉,富于幽默情趣和喜剧色彩。音乐剧在全世界各地都有上演,但演出最频密的地方是美国纽约市的百老汇和英国的伦敦西区。因此百老汇音乐剧这个称谓可以指在百老汇地区上演的音乐剧,又往往可是泛指所有近似百老汇风格的音乐剧。而习惯上称呼为音乐剧的戏剧,多是指西方音乐剧。

  关于《猫》剧的舞台设计

  舞台美术是对戏剧及其他演出艺术中除表演以外的各种造型因素的统称。在《猫》剧中“舞台”的概念也得到了改变,变得更加全面和立体化。舞台不再局限在传统剧场所形成的那个特定的表演区域,舞台的空间得以大大拓展和延伸,《猫》的舞台布景就很好的冲破了传统的局限,为舞台的打造和设计提供了全新的思路和范例。《猫》剧的舞台本身就是一个诸多元素的组合,观众一进剧场,就如同进入了一个巨大的垃圾场,到处都是尺寸大得惊人的罐头、垃圾桶。观众无论坐在剧院的什么位置,都能看到超大型的牙膏、破盘子、废弃纸盒等各式各样的垃圾。正是因为各种道具按照一定的比例进行了放大,所以,当剧中的演员――“猫”跑上舞台时,观众们已经浑然不觉得他们庞大的躯体了。《猫》剧设计的舞台给观众以最逼真的感觉。另外,《猫》剧舞台的另一全新设计之处是它的座椅采用特殊方式安装,整个剧场的座位都能够在工作人员的操纵之下缓慢移动而不为观众所发觉,这样,观众聚精会神地观看演出时,座位已经开始沿着圆形舞台自动转动起来,能够让观众在整个演出过程中从各角度观看舞台上的演出,而且不易发现也不会打扰观众的观看过程。

  音乐剧中的舞台人物性格

       《猫》剧中角色性格特征在服装上的体现音乐剧《猫》中共有四十三个角色,其中最具魅力的几个角色要数:英雄猫――蒙可斯崔普、摇滚猫――兰•堂•塔格、魔术猫――迷斯特弗里斯先生、迷人猫――邦姆博露瑞娜、蒂米特、魅力猫――格瑞泽贝拉、犯罪猫――麦克维题等。不同性别的角色在服装设计上有不同的特点。

  (一)不同性格猫的色彩分析韦伯的《约瑟夫与神奇彩衣》是一出学校舞台剧,《万世巨星》是摇滚音乐剧,《艾薇塔》是具有拉丁风味的歌剧,《万能管家》是英国式喜剧,而《猫》则是一场展现猫儿不同性格的趣味杂耍秀。《猫》是当今世界音乐剧中最成功的作品,是伦敦和百老汇上演时间最长的音乐剧,1983年获得最佳音乐剧奖等7项托尼奖。2003年音乐剧《猫》登上北京人民大会堂和上海大剧院的舞台,引起了强烈的轰动效应。

  猫具有孤僻、冷漠、多情、充满柔韧性与神秘感等特征,而且不同性别、性格的猫色彩也不同,例如:英雄猫――蒙可斯崔普,他是只个子高高,有着银灰色短毛的成年公猫,而且有黑色皮毛与银灰色毛相间,全身的皮毛颇具光泽,还总是站在舞台正中和观众交流,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摇滚猫”是猫中的摇滚歌星和花花公子。兰•堂•塔格的个子很高,动作矫健而有爆发力,是只很有男性魅力的成年公猫。为了体现“摇滚猫”这一角色,服装设计师约翰•纳皮尔为他设计了特殊的外型,使他无论在何处都很显眼,一身黑色皮毛,一头金色长鬃般的毛发,让他在聚光灯的照耀下狂舞,尽情享受母猫们疯狂的迷恋。 他在剧中代表酒神的自由主义精神,也就是和蒙可斯崔普的理智相对应的情感的力量。

  迷斯特弗里斯先生是《猫》里最聪明、最可爱、最甜美同时也是最矮小的公猫,而且也是唯一一个前后使用过两个名字的角色。他是只魔术猫,这就让他带点神秘的色彩,设计师用黑色服装来体现这点。邦姆博露瑞娜鲜艳的毛色使她成为最显眼的母猫,她的性格外刚内柔,她美丽、性感,还有一点放荡,但同时她又非常善良,她一直都在充当蒂米特的保护者。

  蒂米特的名字是希腊神话里的谷物女神,所以她的毛色是金黄的和邦姆博露瑞娜相反,她是一个外柔内刚的女性。

  毋庸置疑,“魅力猫”――格瑞泽贝拉她是“被侮辱和被损害”者的代表,是全剧的灵魂,是《猫》剧中心思想的最集中体现,是全剧最重要的角色。她年轻时是猫族中最美丽的一个,厌倦了猫族的生活到外面闯荡,但尝尽了世态炎凉,再回到猫族时已经变成一只蓬头垢面、丑陋无比的老猫了。猫儿们不愿接受这个背叛猫族的流浪者,整个猫族对她非常敌视。设计师约翰•纳皮尔用一身破旧的皮毛来体现她的落魄,又故意用“脏脏”地卷发使她看起来又老又丑,让观众一看便明白她现在的遭遇。

  犯罪猫――麦克维题,这个角色在《猫》剧中象征着暴力和强权,是“犯罪界的拿破仑”。他的毛发是红色与银灰色相间,色彩以红色为主。脸部妆面及表情都比较夸张,体现了他暴力的一面,而他的魅力就在于他的强大。

  (二)不同性格猫的化妆、造型分析猫剧中的猫儿实在太多了,每个都有自己显著的外貌和性格特征,连每张猫脸的化妆和服装打扮都绝无雷同,每一只猫都有独特的化妆,以此来凸显他们的个性。

  在服装的装扮上,在服装与化妆的关系上,体现了人物外部造型装饰性的统一美、和谐美。“迷人猫”是只十分美丽而诱人的猫。她的妆面采用了黑、白、红三种颜色,其中白和红是主色,可以说“迷人猫”邦姆博露瑞娜是剧中成熟女性的代表。眉毛上的分岔、加强描画的眼线、涂黑的鼻尖、嘴唇上方的胡须、还有各种花纹,全部都是模仿毛的外形进行刻画。邦姆博露瑞娜很喜欢和成年的公猫一起说笑。在“杰利克之歌”一曲中,也是全剧舞会高潮的一段,整个舞台基本上是阴冷的青蓝色调,唯有“迷人猫”为首的一段舞蹈,舞台上却充溢着温暖明媚的红色灯光,这使她红色的毛皮显得份外艳丽。

  扮演母猫的女演员会涂唇膏,粘假睫毛,用来把她们和公猫明显地区分开。除了面部之外,颈部也要画上猫的花纹,有几个角色连手上也涂了油彩。公猫中,“领袖猫”是只几乎没有花纹的大灰猫,面部妆容是灰色的,就连手也是灰色的(图6),但与其他猫儿不同的是他的皮毛像斗篷一样披在身上,这样显得他的身材十分魁梧,他的个子也很高,在舞台上比其他的猫更有气势,他就是这样德高望重。

  (三)不同性格猫的整体造型分析在潘键华《舞台服装设计与技术》一书中有这样的论述:“戏剧的直观性就是让观众充分领略丰美的外部形象,而演艺服饰承担了创造外部形象的任务,并与戏剧美学契合。”一部优秀的音乐剧有许多的组成部分,其中必不可少的就是成功的人物塑造,而在这之中,服装造型是更为重要的一环。服装造型并不是人们平时所认为的服装,而是包括化妆、发型、配饰在内的整体造型,而且具有装饰性。它通过造型艺术的一些技巧和手段,使实用艺术品具有一定的审美价值。音乐剧《猫》是最能体现这一点的,作为实用艺术范畴的舞台服装,其“装饰性”表现在四个方面:款式、装扮、纹样、色彩。而且《猫》剧中的服装与其他音乐剧的服装不同,它是以“猫”为主角来叙述“人”。由此就区别于其他舞台服饰,既能表现猫的特征,又要有穿着实用性,而且每只猫的特征、个性都不一样,这就更加提升了对《猫》剧服饰的要求。
 

音乐剧舞台服饰的介绍相关文章:

1.舞台灯光的艺术介绍

2.百老汇音乐剧的舞台设计

3.音乐剧歌剧魅影赏析

4.音乐剧舞台灯光的表现力

二人转的舞台美术知识介



  二人转是中国草根艺术,二人转的表演离不开舞台美术。他们之间相辅相成。那么,关于二人转的舞台美术知识,你知道多少?以下是有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二人转的舞台美术知识介绍,希望能帮到你。

  山寨草根之恋

  二人转是名副其实的山寨艺术。历史上,它处江湖之远,鲜见于瓦色勾栏。艺人们走乡串沟,官府不许进城,文人不屑一顾。然而,它红遍千山万岭,香飘村村寨寨,成为东北地区最有代表性的民间艺术之花。

  从舞台美术构成――传统剧场来讲,二人转艺人们走到哪里,舞台就设在哪里,从不讲究场所条件的高低优劣。历史上,二人转艺人主要是在乡间唱屯场,唱大车店,唱庙会,有的到山里唱林场,唱参棚,唱大烟市,民国后期有的到城镇唱大棚,唱茶社。

  唱屯场,也称唱子孙窑,就是在庄稼院演唱。冬天在屋里唱,夏天在外边唱。露天演出,个别地方搭小台子,多数地方搭不起,就地唱。先打地,场上摆一张彩桌子。服装道具放在桌上。桌前是表演区,桌后是后台。桌后放一条长凳,包头的化上妆,坐在这里打板。桌西侧放一条长凳,拉弦的和吹喇叭的坐在这里。桌东侧放一条长凳,唱丑的坐在这里。围着表演区,三面放一些椅凳,所谓老爷一流人物坐着,一般观众围站在后边。在屋里唱,如果有南北大炕,艺人在地当间,朝东摆彩桌子表演,群众坐在南北大炕上看。这个节目朝南炕演,下个节目朝北炕演。

  唱大车店,也称唱轮子窑。从农历八月十五到腊月中旬,是农民拉粮季节,大道上车马不断。这也是二人转艺人唱大车店的黄金季节。此外,农忙时,屯场冷清,艺人也常在大车店唱。店老板特别欢迎二人转艺人来店里唱,吃住都不要钱。因为那个店有二人转,店客准多,生意兴隆。在大车店,客人吃饭时,艺人和店伙计一起端碗拣盘,吃完饭,上装包头,下装撤桌,打场子,两个都准备妥了,就开唱。

  唱庙会。清道光年间,就有二人转唱庙会的记载。民国年间,唱庙会更普通,名目繁多。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时兴唱戏还原,一逢灾年,请唱庙会的就多了。有老母庙会、岳王庙会、天后宫庙会、财神庙会等。多数庙会,临时高搭席棚野戏台子。戏台搭法有规矩,一般都在庙前搭,台口正对庙门。演出时,台口与庙门之间闪条道,免得挡了神仙看戏。若庙前没地方,戏台搭在别处,也得在戏台正前方搭个席棚,把神仙牌位请去,供在席棚正中。唱野戏台子,观众多,唱双玩艺显得空荡,词也听不清,因此多唱拉场戏。

  唱东山沟。清末及民国年间,二人转艺人到松花江以东,长白山里行艺,称为唱江东,唱东山沟。在山里,九月唱赌局,并排两间棚子,一个棚子押宝,一个棚子唱二人转。局散了,就不唱了。又唱棒槌营,即给深山里挖人参的人唱。艺人以山当舞台,以天当布景,以小河当化妆台,虽说艰苦,却很幽然。又唱大烟市,路旁撂地,舞台没遮没拦,观众成分复杂,不好唱。一段唱一个小时,到点打住,把碗往地上一放,观众赏大烟土。唱老洞狗子,老洞狗子指住在用树皮盖的房子里的人,他们隐姓埋名,与世隔绝。艺人背靠大树为舞台,搬来树墩子为坐椅,头上树挂为大幕。二人转艺人还常被抓去唱兵营,称唱刺子窑。被土匪抓去唱山寨,称唱英雄窑。在山里唱,别有一番情趣。晚上没有灯,点松竹明子很亮堂,只是烟太大,唱完脸都熏黑了。

  绝大多数二人转艺人,是半农半艺的高粱红唱手,农忙时种地,农闲时三五搭班,在家乡附近演唱,围着十里八村转来转去。随着二人转艺术的兴旺发达,涌现出一大批技艺高超的职业艺人。他们一年到头行艺演唱,称为四季常青唱手。它们不局限于家乡本地,而是走向四方。

  二人转艺术的欣赏者,自然是黑土地上的草民:田园里的庄稼汉、村妇、老人、儿童,以及江湖上的五行八作。二人转舞台美术,直接受关东人民审美习惯的影响。东北大地,造就了关东人民粗狂豪放,英武刚健,朴实无华,尽情尽兴的性格特征和喜欢大酒大肉,大悲大喜,大红大绿,大歌大舞的审美习惯。

  二人转艺术就是在这种山寨草根的情恋中,培育了自身的舞台美术基因,那就是色彩上的大红大绿,品味上的大土大香,扮相上的大丑大美,表演上的大舞大浪。这是二人转艺术的关东之美,山野之美,农民之美,草根之美,也是最接近大自然的纯朴之美。东北人有一句俗语:“宁舍一顿饭,不舍二人转。”这是山寨草根对春风春雨之恋,关东黑土地对山花野草之恋,广大劳动人民对优秀民间文化传统之恋。

  山花野草之情

  在东北大平原上,有一种多年野生草本,学名车前子,俗称车轱辘菜。它根须深扎,不畏贫瘠。它在田头路边,车道沟里也能生长,任凭车压、马踏、畜啃、自强不息。开淡黄色小花。一到夏秋,漫山遍野,引得蜂飞蝶舞,点缀得大地烂漫。它虽然无牡丹之富贵,玉兰之幽雅,茉莉之奇香,但它是东北黑土地上的娇子,大风大雪中的强者,塞外春天的一道风景,关东人民的至爱。

  东北二人转,正好比这压不垮踩不烂的车轱辘菜。二人转这种草根艺术,最接近土壤,接近水源,接近群众,接近大自然,它也有极强的生命力。二人转经历了近300年的历史,经受了时代变迁,改朝换代,军阀混战,日寇铁蹄,枪林弹雨,自然灾害,__浩劫。然而,它都顽强地闯过来了。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二人转的舞台美术造型,具有山花野草般简单朴素之美。

  二人转形成之初,主要是二人一副架,扭扭唱唱的表演形式。演员均系男性,一人扮女装,称为上装或旦角。头上包一块青布或勒一条青带子,因此也称上装为包头的。另一人扮男装,称为下装。下装最大的特点是丑扮丑唱,因此,也称下装为唱丑的。当初化妆扮相极为简单。上装青布包天,戴一两朵花,脸上拍粉抹红。所谓拍粉,多用白铅粉。所谓抹红,多是将门上的红对联撕下,随身携带,下场前,用水润湿,擦在脸上。上装上身穿对襟花袄,下身穿一件肥大的绿裤子。若没有这些,就临时跟妇女借件花衣服穿上,或借条花被单系上即可。下装衣服裤子随便,扎腰包,戴丑帽。有的下装勾三花脸,有的本脸上场。勾三花脸得黑色,多用锅底灰。   早期二人转的手持道具,除竹板,手玉子外,下装白天拿丑棒,晚上端灯。丑棒亦称彩棒,多数是椴木的,上边没眼儿,有一端钉块红布。丑须会扔彩棒,在空中能转出好多花样。

  唱晚场,丑右手擎灯,照上装的脸。火苗须高不过额头,低不过鼻子。高了脸黑,看不清眼珠;低了会被上装气口吹灭,远了脸上不亮,近了火苗燎脸。艺人说:“吃饺子吃馅儿,看戏看旦儿。”唱二人转,晚上看上装,全仗丑端灯追光的技巧。丑还用灯领唱引路,表演掏灯花绝技。双盘泥灯,下有灯座,上有灯葫芦。顶灯走矮子十分好看。翻跟斗时,顺手扶灯,脚落地同时手离灯,手疾眼快,不注意看不出来,灯不掉,油不洒。

  舞手绢。二人转手绢,最早四方形。起初艺人拿手绢,并不扔。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二人转手绢多为四方形,真丝面料,耍起来太轻,须喷上水才能转。1963年,辽宁二人转舞蹈专家马力,将手绢用为八角形,双层,疙瘩绸面料,中间加一个圈,周围缀以亮片,既厚重,又美观,拓展了立顶转,回旋转等表演功能。后又改为人造绵面料。

  耍扇子。清代及民国年间,乡村没有电灯,艺人都端油灯和蜡台照明。扇子与灯是一对矛盾。扇子一舞,风起灯灭。因此,二人转使用扇子较晚,发展较慢。过去耍扇子,主要在日场,日场不端灯。民国后期,辽北的关金扇使用金漆扇子,翻、转、旋、抛,优美自如,名声大振。

  打手玉子。手玉子是上装使用的击节道具。竹板制作,每块约三寸五至四寸长,一寸多宽。共四块,每手两块。有绝艺的,能使五块,六块。手玉子出手,能扔一房多高。

  杂耍道具。民国二人转,绝话精湛,丰富多彩。除上述手持道具外,黑山艺人赵富表演打碗叉和打烟袋杆绝活。三个碗拿在手中,敲得磁声磁气,用在唱小帽时异常悦耳,上装和下装连打带唱,不用乐队。三根烟袋杆敲击玩耍,亦十分动听有趣。

  建国后,二人转逐渐走上大剧场,大舞台,舞台美术综合发展,变化很大。在大舞台上,二人转与现代歌舞一样,前垂大幕,后打天幕,侧有边幕,中有纱幕,下面立有硬片图案,上边吊有花篮景片。灯光,扩音一概俱全。但这些并非二人转的主流方向,乃二人转涉足大雅的一种样式。专业团在乡间流动演出及广大的半农半艺剧团,仍是舞美简单,精悍轻便,他们保持了二人转朴实灵便的特点,既是客观条件造就,也是应该提倡的根本之路。

  总的说来,二人转的舞台美术,具有简单朴素之美。这是中国民间文艺的优秀传统,应该保护与发扬。我们不能把简单朴素视为低级,更不能贪大求洋,丢掉传统,那只能自取灭亡。

  车前子花虽小而简单,却无可替代。他是山野的春天,大地的情怀,大自然美之所在,土香土色,美不胜收。

  红花绿叶之妙

  二人转一丑一旦。旦又称上装,丑称下装。艺人说:“旦是一朵花,全靠丑衬它。”“上装一棵菜,全靠下装卖。”“旦角一条线,丑角一大片。”旦与丑是红花绿叶的关系,好花还得绿叶扶,无叶之花太秃了,不好看,也没生命力。在舞台美术的人物造型上,艺人力求旦扮相漂亮,丑扮相滑稽。一美一丑,形成强烈的对比反衬。这也是二人转艺人对美的一种追求。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二人转名丑徐生端灯,照二人转名旦蔡兴林,蔡兴林回头望月,灯下如美人图一般,十分动人。丑也不是真丑,而是透着憨厚之气,老乡称为农村的傻哥,丑的天真,傻得可爱!二人转艺诀道:“三分包头的,七分唱丑的。”“有丑转的欢,无丑艺不全。”我们不能反对二人转丑角艺术。

  传统二人转由于条件所限,艺人们的化妆十分简陋。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至四十年代,受评戏,梆子等大戏影响,二人转的化妆、服饰有所丰富和提高。一些走南闯北,在城镇窜大棚、唱茶社的职业艺班,更多地效仿戏曲的化妆与服饰,但亦不失简单。

  上装化妆。简单的拍铅粉,抹三红:红嘴唇儿、红脑门儿、红眼皮儿。讲究一点的描眉。辽南高跷会唱蹦蹦,有画脸谱习俗,上装脸上画花。

  下装化妆。多数本脸,啥也不画。有的画三花脸,鼻梁上抹一块白粉。辽南高跷会唱二人转有画脸谱习俗,下装在鼻梁上画小动物,如蝴蝶、蜻蜓、蝙蝠、王八。也有画水果,如石榴、桃子。还有的画大钱。画什么随个人爱好,同班艺人不重样。演拉场戏清官不画,混官画。

  上装头饰。民国初期(二十年代),辽宁各地二人转上装大致是青布包头,到三十年代、四十年代,讲究的上装改为评戏大扮,带面头,沾水鬓。头面有包头网子,带髻,戴四个大簪,三朵大绒花。还有戴两朵顶花,亦称松树塔花,戴四个蝴蝶,有的戴耳环,琉璃泡穿绳挂耳朵上。水鬓,以温水泡榆树皮贴,三五七片不等。

  下装头饰。有两种,一种带丑帽,丑帽是把白毡帽拉直,顶上扎一朵大红花。另一种是头网上戴穿天小辫,辫梢上系一朵小花。有的辫暗中系线,可用手牵动。

  上装服装。上穿对襟花布衫,下穿三块瓦或四块瓦的花布裙儿,亦称?子。没有彩裤。脚下是家做的布鞋。到三十年代,讲究的身穿绿缎子裙袄,缀上亮片,满台耀眼。

  下装服装。上穿白边蓝布褂,系腰包。下穿红彩裤。脚下是洒鞋或便鞋。

  服饰化妆,建国后普遍情况是:传统戏传统扮,现代戏现代扮,拉场戏人物扮。传统扮,上装有大扮越扮两种。大扮与京、评戏花旦相仿,戴面头,贴鬓角,扎彩裙。演武戏时则扮成刀马旦。越扮与越剧古装相同,梳古代仕女头,穿轻纱长衫。下装丑扮,在五十年代被曾一度误认为是丑化劳动人民,摒弃了三花脸,改为俊扮。先是花鼓演员的打扮,扎头巾,穿带花边的彩衣彩裤。后来又受黄梅戏影响,头上用彩布扎成圆球形,身穿蓝衣或彩衣,如同《天仙配》中董永扮相。直到八十年代,才有的恢复了戴毡帽、穿蓝衣、扎白腰包、穿红彩裤、勾三花脸的传统扮相。也有的根据剧情,扮成各色人物,演《猪八戒拱地》,男演员戴特制丑帽,收起帽翅是故事叙述者,放下帽翅是一对猪耳朵。演现代作品,五十年代至六十年代女演员多为村姑打扮,梳双辫或剪短发,花衣衫裤。男演员扎白毛巾,穿白小褂,内露红背心、黑裤子。如同秧歌剧《兄妹开荒》扮相。八十年代后,在反应城市生活的新节目中,女演员是烫卷发,穿连衣裙或短纱衫、百褶裙。男演员穿白衬衣、制服裤或着西装。   建国后,二人转专业团的服饰很讲究,县以上民间艺术团的服饰化妆不亚于歌舞团,乡镇散在的二人转团队稍差一些,但也都是行头服饰俱全。很多半农半艺剧团,舞美化妆与旧社会相比,大大发展,由原来的简单粗俗,变得更加细腻讲究。同时也应该看到,业余剧团的舞美与时代相比,远远不够,仍显得粗糙,土气。其美感特征有待提高。

  建国后的服饰化妆潜在一个问题:过于靠近角色,当然这个有所得,但所失是不便于转进转出,有碍于一人多角的转换,有待在实践中得到解决。

  百花争艳之美

  建国后,在党的百花齐放文艺方针指引下,二人转多姿多彩,其舞台美术,发展为适应不同层次观众的各种样式。

  1.土色土香的二人转。仍是传统的演出方式,传统的舞台美术。人物造型,手持道具,演出场所,都是传统样式,农民化。为广大农民喜爱。尤其是老一代观众,他们有传统的欣赏习惯,看惯了固有的丑扮,滑稽相和扭逗表演。广大乡间的滚地包艺人多演这种样式。城市职业二人转剧团也有演出,但又不同程度地有所改革出新。

  2.现代清新的二人转。以反映现实题材生活为主。语言、思想、主题、服饰、表演、音乐都与时代同步。大胆改革创新,给人一种清新快感。注重戏性表演和舞蹈表演,舞台美术综合发展。建国后的二人转创作及参加汇演,以这种样式为主。专业剧团在大舞台演出,也以这种样式为主。

  3.典雅脱俗的二人转。唱词典雅如诗,音乐抒情,舞姿优美,宛若轻音乐轻歌舞。服装华丽,景饰多彩。如丹东的《江上情歌》、铁岭的《理解之歌》,阜新的《画中人》。这类作品不多,在大型汇演中时有所见,不便推广普及,但多为知识分子和干部阶层所乐道。

  4.时髦开放的二人装。八十年代中期,随着改革开放,东西方文化交流,很多文艺追求现代意识,二人转也有很大反映。为适应现代青年的欣赏情趣,很多剧团在二人转中加进现代流行歌曲,电子琴音乐,迪斯科舞蹈。这是一种有益的尝试。

  建国后的二人转舞台,也有所变化。首先是零散艺人,五七搭班,走村串屯演出,被称为滚地包。这种演出散在乡间,为数众多,其舞台美术仍与传统二人转相仿。其次是专业团大篷车下乡。一台大卡车,打开车箱板,下边一支,就是舞台,十分便利。这种演出供不应求。一是专业团少,农村地面广。二是有些剧团捧着铁饭碗,长期附在上面,下去时间有限。随着八十年代中期以后经济体制改革有所好转。一些专业剧团经济承包,深入乡间,但偏远地区仍是常年无人问津。第三种是城市小剧场、茶社演出。东北三省很多城镇常年开设二人转小剧场。二十世纪后,赵本山绿色二人转崛起,打入大城市大剧场大舞台,火爆异常。本山二人转还打入电视频道,二人转舞台通过荧屏,送入千家万户。甚至远涉重洋,把二人转舞台搬到海外。

  2009年,对吉林省民间艺术团的二人转与辽宁省赵本山绿色二人转,孰是孰非,发生一场大争论。一种观点认为吉林民间艺术团的二人转,歌唱扮演,舞台美术,均是遵循二人转传统,是地道的二人转。而赵本山的刘老根大舞台二人转,不唱传统曲牌,只唱流行歌曲,扮相丑怪,表演低俗,不是二人转。

  就舞台美术而论,二者各有千秋,又各有不足,应互相取长补短,百花齐放,在保护二人转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允许和鼓励二人转的多种样式并存。

  吉林省民艺团的舞台美术在传统基础上精益求精,运用声光电等现代手段,在服饰化妆上刻意求美,俗中见雅;辽宁刘老根大舞台的舞台美术,也是在传统基础上,运用声光电等现代化手段,在服饰化妆上刻意突出丑角艺术。但这个丑缺少传统丑的“丑中见美,笨中求巧,傻中见乖,呆中求俏”的美学原则。

  在舞台美术人物造型上,如果辽吉两省互相学习,取长补短,一定会培育出一朵既闪耀传统光辉,又闪烁新时代异彩的二人转新花。愿二人转百花齐放,春色满园。

舞美设计立体效果图_舞美设计立体图片



  在进行舞美设计之前,舞台的设计的立体图是非常重要的、它的设计可以提高舞台的整体效果。那么,关于舞美设计的立体效果图,你欣赏过吗?下面是学习啦小编整理的舞美设计立体效果图。

  舞美设计立体效果图欣赏


  舞美设计立体效果图1


  舞美设计立体效果图2


  舞美设计立体效果图3


  舞美设计立体效果图4


  舞美设计立体效果图5

  舞美设计的概述

  舞美设计也叫舞台美术设计。舞美设计兼有时间艺术和空间艺术的性质,是四维时空交错的艺术,具有很强的技术性和对物质条件的依赖性。它在艺术创作上属二度创造,具有从属(演员表演)的性质。在演出中它具有多方面的功能:通过人物造型和景物造型塑造人物形象。创造和组织戏剧动作空间。表现动作发生的环境和地点。创造剧情所需的情调和气氛。通过形象的创造帮助演员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和剧本所表现的思想内容等。
 

猜你感兴趣:

1.舞台剧舞美设计图

2.舞台剧场的舞美设计效果图

3.婚礼舞台舞美手绘设计图

4.戏曲舞美设计效果图

5.中秋晚会舞美设计图片欣赏

6.话剧舞美设计图片

舞美设计效果图片_舞美设计图片欣赏



  舞台美术在舞台设计的过程中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它的设计可以提高舞台表演的整体效果,为观众创造出更为优质的舞台视觉感官效果。那么,关于舞美设计图片,你欣赏过吗?下面是学习啦小编整理的舞美设计效果图片。

  舞美设计效果图片欣赏


  舞美设计效果图片1


  舞美设计效果图片2


  舞美设计效果图片3


  舞美设计效果图片4


  舞美设计效果图片5

  舞美设计的概述

  舞美设计也叫舞台美术设计。舞美设计兼有时间艺术和空间艺术的性质,是四维时空交错的艺术,具有很强的技术性和对物质条件的依赖性。它在艺术创作上属二度创造,具有从属(演员表演)的性质。在演出中它具有多方面的功能:通过人物造型和景物造型塑造人物形象。创造和组织戏剧动作空间。表现动作发生的环境和地点。创造剧情所需的情调和气氛。通过形象的创造帮助演员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和剧本所表现的思想内容等。
 

猜你感兴趣:

1.舞台灯光布置图片

2.舞台灯光的布景图片

3.舞台灯光设计效果图

4.户外舞台舞美效果图

5.舞台美术手绘设计图欣赏

6.话剧的舞台美术设计图片

舞台灯光架图片_舞台灯光架设备图片



  舞台灯光架是舞台设计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可以提高舞台灯光的整体效果。那么,关于舞台灯光架的图片,你欣赏过吗?下面是学习啦小编整理的舞台灯光架图片。

  舞台灯光架图片欣赏


  舞台灯光架图片1


  舞台灯光架图片2


  舞台灯光架图片3


  舞台灯光架图片4


  舞台灯光架图片5

  舞台灯光架的结构分类

  从力学方面分析,桁架外形与简支梁的弯矩图相似时,上下弦杆的轴力分布均匀,腹杆轴力小,用料最省;从材料与制造方面分析,木桁架做成三角形,钢桁架采用梯形或平行弦形,钢筋混凝土与预应力混凝土桁架为多边形或梯形为宜。

  桁架的高度与跨度之比,通常,立体桁架为1/12~1/16,立体拱架为1/20~1/30,张拉立体拱架为1/30~1/50,在设计手册和规范中均有具体规定。桁架的使用范围很广,在选择桁架形式时应综合考虑桁架的用途、材料和支承方式、施工条件,其最佳形式的选择原则是在满足使用要求前提下,力求制造和安装所用的材料和劳动量为最小。
 

猜你感兴趣:

1.舞台灯光布置图片

2.灯光舞台美术设计震撼图片

3.舞台灯光设计效果图

4.舞台灯光的布景图片

5.专业舞台灯光架图片

6.大型活动舞台灯光设计效果图

舞蹈舞台的舞美设计作品_舞台的舞美设计图片



  舞蹈在表演的过程中,舞台美术的设计是非常重要的。它的设计有助于提高舞台表演的整体效果。那么,关于舞蹈的舞美效果图,你欣赏过吗?下面是学习啦小编整理的舞蹈舞台的舞美设计作品。

  舞蹈舞台的舞美设计作品图片欣赏


  舞蹈舞台的舞美设计作品1


  舞蹈舞台的舞美设计作品2


  舞蹈舞台的舞美设计作品3


  舞蹈舞台的舞美设计作品4


  舞蹈舞台的舞美设计作品5

  舞台美术的概述

  舞台美术是戏剧和其他舞台演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布景、灯光、化妆、服装、效果、道具等。它们的综合设计称为舞台设计。其任务是根据剧本的内容和演出要求,在统一的艺术构思中运用多种造型艺术手段,创造出剧中环境和角色的外部形象,渲染舞台气氛。舞台美术兼有时间艺术和空间艺术的性质,是四维时空交错的艺术,具有很强的技术性和对物质条件的依赖性。
 

猜你感兴趣:

1.舞剧的舞台美术的艺术特征介绍

2.全球十大经典演唱会舞台设计

3.舞台灯光CAD设计效果图片

4.中国戏曲舞台美术的继承与发展

5.小型舞台灯光的布置效果图片

6.舞台六大摄影技巧

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